江南园林散文的意蕴(一)

合集下载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文化意蕴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文化意蕴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文化意蕴作者:石斌来源:《语言文字学》2014年第12期摘要:江南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具有极高的时空审美价值,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本文分析了江南古典园林的选址、建筑、花木、诗画、隐逸文化,指出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从主体出发,理想的外化,既反映了形式空间,又表现了一种心理空间,强调的不是对象的可达性,而是对象的可观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隐逸文化士大夫-、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审美价值极高。

江南园林尤其精巧典雅,玲珑剔透,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的美誉。

江南古典园林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二、江南古典园林的文化(一)江南古典园林的选址文化江南古典园林主要为宅园,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要找“风水佳穴”,“藏风聚气”、“山环水抱”和“龙真穴的”被称为“风水三要素”。

例如拙政园:背面靠山,右东环路,前有主人为自然环境的不足在前面做了一个大水面。

水面的形状是经过设计的,沿岸曲折,配有假山叠石,把自然之景与人造之景结合起来,趣由此生。

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实用的需求。

(二)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文化叠山理水、人工造景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建筑特色。

园无石不秀,无水不媚。

假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使游览者远望时如观赏工笔云山,攀登时忘却城市喧嚣,如在山间。

在组织园景方面,常以水池为中心,聚分得体,辅以溪涧水谷,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阁组成多方胜景石岸要高低屈曲,石纹石理一致,虽人工挖掘,也宛若自然。

江南园林中的亭多采用框景、借景和对景,达到四面有景,处处入画的效果。

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四面为粉墙,每面又辟一月洞门,似亭中套亭,外方内圆,玲珑通透,四面观景,风格独特。

江南园林文化内涵分析作文

江南园林文化内涵分析作文

江南园林文化内涵分析作文你要是去了江南,没逛逛那儿的园林,可就像到了北京没去故宫一样,亏大喽!江南园林啊,就像一个个精致的小世界,这里面的文化内涵那可老深厚了。

咱先从布局说起。

江南园林就像玩拼图一样,每一块都摆得恰到好处。

你看那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花草树木,都不是随随便便放着的。

就好比拙政园,它的布局讲究个“以水为中心”,水就像一条柔软的丝带,把各个景点都串联起来了。

走在园子里,一会儿过桥,一会儿穿亭,一会儿又沿着水边漫步,就像在一幅流动的画里游玩。

这种布局体现了江南人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他们觉得山水、建筑和人就应该这样亲密无间地相处,就像一家人似的。

再说说那些建筑。

园林里的建筑那可都是“小而美”的典范。

像亭子,它可不只是给人遮风挡雨的地方。

飞檐翘角的亭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轻盈又灵动。

它往那儿一立,就给整个园子增添了几分雅致。

还有楼阁,雕梁画栋的,那些雕刻和绘画可都是有讲究的。

什么神话故事啊、花鸟鱼虫啊,都在上面活灵活现的。

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把江南人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都展现出来了。

这些建筑就像是一个个文化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说到江南园林,怎么能少了假山呢?那些假山啊,就像园林里的大玩具。

工匠们就像魔术师一样,把石头堆得高低错落,有山洞,有峡谷,有峰峦。

有时候你在假山里转来转去,就像在走迷宫一样,突然眼前一亮,一片美景就出现在眼前。

这假山啊,其实是模仿大自然里的山,江南人把对大山的向往,浓缩到了这小小的园林之中。

而且这也体现了一种含蓄的美,不直接给你看大片大片的山景,而是让你在这曲折的假山之间慢慢品味。

花草树木在江南园林里那也是主角之一。

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花开放,春天有桃花、杏花,夏天有荷花,秋天有菊花,冬天有梅花。

就像一场永不落幕的花展。

这些花草树木的搭配可不是乱搭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比如说松竹梅这“岁寒三友”常常被种在一起,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江南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都寄托在了这些花草树木身上。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

2、象征意义
植物景观的象征意义是江南园林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拙政园中,各种植物的配 置均有所象征。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廉;松树,不畏严寒,象 征坚韧不拔;竹子,高雅谦虚,象征文人雅士。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与园主人 的身份、地位和思想相呼应,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意境深远
江南园林的植物景观不仅注重形态美,更注重意境美。在拙政园中,每个景点 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如“听雨轩”景区,以荷花池为中心,雨天时雨打荷叶的 声音别有一番韵味,寓意“听取蛙声一片”。这种以声音为媒介的景观设计, 使游客在听觉上也能感受到景色的魅力,深化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 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和启示,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以拙政园为例,我 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江南园林的精髓和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和源远流长。
参考内容
江南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苏州拙政园为代表的园 林建筑,集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 数游客的。本次演示将以拙政园为例,对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探 讨。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一座集山水、建筑、花木于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典雅、幽静、自然的 美学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文化内涵方面,拙政园充满了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的气息。园中的许多 景点都由文人雅士题名或题词,如“荷风四面亭”、“留听阁”等。这些诗词 和书画作品不仅美化了园中的环境,也反映了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 园中还有古琴、茶道等传统艺术的表演活动,使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 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浅述江南园林之意境表达

浅述江南园林之意境表达
如 古 代 文 人 墨客 喜 欢 在 宅 前 屋 后 ,庭 院 内种 植竹 子 , 白居
易在 《 养竹 记 》中 “ 竹似 贤 何哉 ?竹 本 固 ,固 以树德 ,君子 见其
点构 筑等 创 作实 践 ,创造 出的 山水 园林 。更 完美 的反 映造 园者 的 山水 画 的意境 ,充 满诗情 画 意 ,犹 如一 首诗 ,一 幅画 。
计成 所 说: “ 园屋异 于 家宅 。 ”在古 典 园林 中 ,建筑 的 功能 不仪
是住 宅 。所 谓 “ 宜亭 斯亭 ,宜榭 斯榭 , ”宜 者 ,宜于 人 、宜 于境
也。
的较虚 的 部分 。 实境 是园 林构 成要 素 中的 建筑 、 山水 、植物 灯 。 虚 境 是实 境 的升华 , 体现着 实 境创 造 的意 向和 目的,体 现着 整 个
表 达
中国古 典 园林有 着独 特 的艺 术和 美 学创 造 。 中国传 统 山水 、
诗 、画提 炼 的意 境情 趣 构 图布局 理论 ,为苏 州 园林提 供 了丰 富 的
与 原理 景观 相 统一 的一 种 内在 的 、本质 的 、必然 的联系 ,就 是 意 ( 园主 的 思想感 情 )和 境 ( 园林 景观 )的结 构 ,意 与境 即 园主之
帅地 位 。但 是 ,虚 境 不 能 凭 空产 生 ,它 必 须 以 实境 为 栽 体 . 落 实到 实 者 通过 联想 和 想象 , 身如其 境 。在 思想 感情 上 受到 感染 。园林 景
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 ,虚境通过 实境来表现 ,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 观 ,就 是把 园主所 想表 达 的思想 感情 完 全 的表达 出来 ,这就 是 我
的升华 ,体现 着实境创造 的意 向和 目 的 ,体现 着整个意境的 艺术品住 最 高 审美 境界 就 是意境 。所谓 意境 就 是文 艺作 品 中所 描绘 的 生活 和审美效果 ,制约 着实境 的创造和描写 ,处 于意境结构 中的灵魂、统 图景和 表现 的思想 感情 融 合一 致而 形成 的 一种 艺术 境 界 。能使 观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江南私家园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作者:郝轶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5期园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艺术。

中国现存的著名古典园林为数不少,多为明清两代的遗物,由于历史条件、审美趣味、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三大以北京、承德为主的北方皇家园林体系,以苏州、杭州、扬州、无锡为主的江南私家园林体系和以广东、广西、福建为主的岭南园林体系。

而在柔美富裕的江南水乡,便存在许多蕴含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人们多说园林的精华多集中在江南,“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此三种园林体系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相对成熟的园林艺术风格和特色。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园之一。

拙政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作,其在建筑布局、景观层次、建筑内涵、哲学思想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是集中国古典园林之大成之作。

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是明代弘治进士、御史大臣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邸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扩建而成,园名取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池沼足以渔钓,春税足以代耕。

灌园鬻菜,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

“拙”,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指园主人不善在官场周旋,而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可见当时园主人清高超然的性情。

拙政园大约五分之三为水面,可见园主人的江湖之志。

晖格在为他作的拙政园图题词时写到“秋水长林,致有爽气。

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濠濮间趣”,表明了园林景观所寓的主题。

拙政园现在全园包括三部分,东部为“归田园居”、中部为“拙政园”、西部为“补园”,三园相对独立,景色各具特色。

园景是以水为中心,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亭榭典雅、山水环抱。

花木繁盛,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拙政园水木明瑟、古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拙政园是典型的文人山水园林,其在选址和布局上自然是要寻找“风水佳穴”,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符合中国风水中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风水模式;二是符合中国风水选址追求的幽静空间。

浅析电视散文《江南》

浅析电视散文《江南》

浅析电视散文《江南》灵动于心的意境“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一首《忆江南》将无数幽恋江南的人们,散尽在江南如画的景色和如诗的文情之中,让我们感触到迎面而来的清风。

今天,电视散文《江南》,更是将这股清风加上阵阵幽香和片片风情,缠绵地扣击着我们的心扉。

导演以一种文化,一抹风情,向我们传达着江南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们可以触着心灵饱饮“江南盛宴”。

“一缕清风一片悠云,一份随意,感受梦里水乡的风姿绰绰,一杯香酒,一窗碎月,一份闲逸,细读江南文化古韵悠悠。

”正是导演带给我们文明悠远的气息。

中国的特质与魅力在这里弥散。

将情怀叙述的美和思辨的意念融为一体,诠释着江南的文化风情。

当我们畅游《江南》,那份亲手触摸中国文化源泉的生命,随着清风迎面而来。

江南的一湾水、一朵花对观众都充满着期待,生动灵跃在每一个观众的心上。

当我们欣赏这幅文化的长卷,理应将掌声留给《江南》。

《江南》的叙事结构严谨有致,疏密合理。

开片从江南人对茶的感情谈起,写出江南人的随性、恬适安逸的性格,介绍“茶”文化与江南人的关系,道出江南人那种安适与平淡又不失多姿的生活情调;其次以绍兴的鲁迅的文化为源头,引出各个名人文化的思想精粹,表现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尾以乌蓬船为景物特色,展现江南的美丽和多姿,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江南的另一张名片。

当我们沉醉在江南如诗如画的人文风情中,《江南》的另一方面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那就是电视散文《江南》的艺术手法。

编导将散文的情融于景中,用细腻的笔触和手法,以绍兴的文化为代表,层层深入,给我们带来了一阵阵文化与美景的清风,将绍兴文化乃至江南文化的底蕴展现在观众眼前,令观众回味无穷。

导演对细节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茶叶在温水中袅袅翻滚气雾升腾,体现了江南的神韵,让观众心升飘逸清幽之感,映射出江南的随性、安逸的心灵境界。

碧水在浅河石底上流淌的平静与谧情,更是只有在江南的萦绕下生命才充满活力,给观者以心灵的冲刷,有清新淡雅,余韵悠长之意。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作者:曹瑞祺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目前,针对江南传统园林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类型和实体研究方面,然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实际是受中国古典文化以及诗、词、书、画等影响的综合性艺术。

它无论是从实体要素还是意境、文化入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

本文将从意境和文化表达这个层析入手,浅析中国江南的传统园林。

关键词:江南传统园林;综合性艺术;意境与文化表达江南私家园林的诞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该时期中国处于一种长期动乱的状态,文人雅士为了躲避战寻找安静的环境聚会交流便营造了一些宅院,由此,江南的传统园林也就是私家园林的雏形诞生。

此后,由于在江南建立政权的吴越国政权稳定,江南地区经济发达,私家园林由此兴盛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最后元明清初时期,江南经济位于全国第一,文化水平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江南地区本身的气候适宜花草树木生长,江南民间建筑技艺精湛、石材优质,由此,江南传统园林的建设进入了成熟时期。

1 江南传统园林基本特点所谓的江南地区,指的是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在今天,包括了安徽南部、浙江、江西以及江苏南部地区。

江南传统园林指的主要是在浙北、苏南地区建造的私家园林。

这一园林的建设是位于平地之上,园主建园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绘画、诗词、书法等文化艺术的影响,在建设中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再现山水。

江南的传统园林从类型上可分为寺院、住宅、书院、祠堂会馆等院落所布置的“庭园”。

2 江南传统园林意境分析江南传统林园,在庭园大小布局上都有所不同,这些固然一部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园主所要呈现的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江南传统园林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主题意境。

优美园林的构建一部分归功于有精湛技术的工匠,很大一部分其实来源于园主的设计。

江南的传统园林布局多为主题园,其园林多通过隐喻的手法通过园名、对联、符号、植物等呈现出思想意境,目的或写景、或记事、或言情、或抒情、或写景。

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

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

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苏州园林美丽,关于描写它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希望你们喜欢!关于苏州园林的散文篇1:美丽的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出,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的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师们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通知中有个共同点,适合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就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些住房,绝大部分多是对称的,左边怎样,右边也怎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一个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美,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叠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师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心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城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摸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如画的一景。

《江南烟雨楼》课文解析

《江南烟雨楼》课文解析

《江南烟雨楼》课文解析江南烟雨楼,这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课文,通过描绘江南地区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韵味和风情。

本文将对《江南烟雨楼》进行详细解析,带领读者一同领略江南的美景和文化内涵。

一、江南自然风光的描写课文开篇,作者借着烟雨的画面,娓娓道来江南的美景。

“烟雨楼台曙色新,辉光溢彩上青云。

”从这首诗句中可以感受到江南秋雨的柔美和独特,犹如画卷般展开。

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江南的水乡景色,如梦如幻。

“绿螺塘畔绿莲叶,荷花深处花破缀。

”读者仿佛能够看到水面上荷花盛开,层层叠叠,犹如彩虹缀满湖泊。

这些描写生动地呈现了江南的水乡景色和其独特的魅力。

二、江南人文景观的表现江南不仅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作者通过描述楼台、庭院和广场等建筑物,将读者带入了江南的古镇。

其中,“石桥影子含黄”、“玉棋缘莲叶梢斜”,这些精心描绘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石桥的青绿和园林的温馨。

通过描绘这些人文景观,作者向读者展示了江南的古朴韵味和文化底蕴。

三、情感与写作手法的运用除了对江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描写外,作者还通过情感和写作手法的运用,增添了文章的韵味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双关语的手法,如“零落残红不自哀,借问平生何。

烟霞出处孤烟竹,江湖归处石深沙。

”这种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在品味文字之余,也能通过诗意来感悟生活的哲理和人生的意义。

四、江南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江南烟雨楼》不仅仅是一篇对江南风景的描写,还蕴含着江南人的情怀和文化内涵。

“楚弦已断曲终时,月到碧云知不知。

”这是作者巧妙地借用屈原的诗意,表达了间接的文化内涵,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五、结尾总结通过详细的描写,情感表达以及文化内涵的展示,《江南烟雨楼》成功地展现了江南的美景和文化韵味。

本课文不仅仅是普通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感悟的载体。

它以风情万种的江南景色为背景,展现了江南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

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江南画意园林“ 能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天寒地冻,银装素裹间,江南园林也换了一层妆容。

缓步在满天飞雪里,一起来一场江南诗情画意的邂逅吧。

江南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

其中江南古典园子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无锡寄畅园。

除此之外,上海豫园,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等都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

▼瞻园▼留园▼拙政园▼寄畅园▼豫园▼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沧浪亭▼狮子林· 风格明清时期,宅园兴筑盛极一时。

这些园林都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创作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

· 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

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

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

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玉玲珑▼邹云峰▼瑞云峰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

如今,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

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

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和过去大不相同。

▼扬州片石山房假山▼苏州环秀山庄假山▼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 花木江南园林以自然为宗,也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

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 : 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诗意散文】苏州园林(一)狮子林

【诗意散文】苏州园林(一)狮子林

【诗意散文】苏州园林(一)狮子林苏州园林.狮子林文/刘郎狮子林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狮子林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禅意园林,它还被誉为假山王国。

2000年,狮子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高僧留迹元朝至正元年,也就是1341年,一位名叫惟则的高僧,应弟子之邀,来到苏州传禅。

次年,弟子们为他买地筑屋,建造了一座禅林。

这,便是狮子林。

来到苏州之前,惟则高僧曾在浙江天目山的狮子岩修行二十余年,而惟则的老师中峰明本,以及中峰明本的老师高峰原妙,又都是在狮子岩得道的。

狮子林以“狮子”命名,既表明了这座禅林与传禅基地狮子岩的联系,又寄托了禅僧们不忘师祖的意思。

在古代,狮子的“狮”,有时又写作老师的“师”。

在佛门之中,由于杰出的僧人也被称为狮子,因此,不但高僧说法被称为狮子吼,而且高僧的法座也被称为狮子座。

同时,寺院一词,也一向有着“丛林”的别称,所以,把这座禅林称为狮子林,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当然,狮子林得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拥有这一片嶙峋多姿的太湖石假山群。

这些大大小小的太湖石,虽然造型各异,但是,它们却大都与狮子的形态非常相像。

这些狮子,或立或卧,或俯或仰,千形百态,顾盼生姿,并以林立之势,营造出了十分奇异的氛围。

可以说,把狮子的形态与狮子的寓意合为一体,并称之为“狮子林”,对于一座禅林来说,这真是一种绝妙的构想。

作为佛教在中国发展以后形成的禅宗,向有功利禅与山林禅之分,惟则师徒所修炼的,则是山林禅。

山林禅的禅僧隐遁于山林丛莽,生活都是十分俭朴的。

但是,正因为有了那种绳床瓦灶式的生活,他们才深刻地体悟到了自然与生命的庄严法则。

而狮子林建造之初的假山和竹林各占其半的格局,恰好保留了山林丛莽的特色。

这正如惟则高僧的诗句所写:“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讲到苏州的古典园林,人们往往就会提到宋代的沧浪亭、元代的狮子林和明清两代的拙政园与留园,并把它们称之为“城市山林”。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

浅谈江南私家园林中的意境【摘要】中国古典园林主要是由文人、画家等参与设计并营造的,因此不免反映了这些人的精神思想、审美趣味。

文人、画家等受中国古代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浪漫飘逸的气质、恬静淡雅的审美趣味。

江南私家园林体现了他们的这些特点,处处体现出幽静雅致的意境美,耐人寻味。

【关键词】古典园林;江南私家园林;意境;幽静中国古典园林与追求理性、讲求轴线、强调人工美的西方园林的最大差别,是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追求自然美。

东、西方造园活动风格的不同是受到了东、西方不同美学思想的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东、西方正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哲学体系下,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造园体系。

中国古人受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影响颇深。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提倡积极“入世”,比较注重现实,是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认为“美本源于人心,万物有序为礼”,要求克己复礼,追求有序、稳定、和谐之美。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

[1]《庄子·知北游》中说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认为美存在于天地、自然之中。

因此道家追求自然无为、纯任自然之美,追求内心恬静、愉悦的境界。

佛教思想强调息心去欲,追求内心的空灵、宁静。

这三家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哲学思想,它们交融、汇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恬淡自如、浪漫飘逸的气质,崇尚自然、恬静淡雅的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造园家,古典园林可以说是文士园林,是由文人、画家直接参与设计并营造的。

例如拙政园,初唐时为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代时为监察御史王献臣归隐的居所,王对拙政园加以扩建,并请当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参与设计。

因此,古典园林集中体现了文人、画家等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极富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重在表现的精髓,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城市里的古典之'空'——论沈子淳《江南园林》

城市里的古典之'空'——论沈子淳《江南园林》

城市里的古典之'空'——论沈子淳《江南园林》近代以来,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从西方涌入,中国画艺术家身处艺术流派混杂的大时代,势必进一步思考水墨的革新,在混杂与错叠的理念影响下,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被西方盛行的观念艺术裹挟,跌进潮流中。

西方画的强势之处在于逻辑,是一种推理的艺术。

如果中国画仅仅满足于强调“观念”,就会离开本源,陷落成为数学的游戏或者逻辑的难题。

格林伯格Greenberg曾提出:“每一种艺术应该通过其独一无二的特征加强专属于它的效果;诚然,在这么做时每一种艺术都会压缩它的能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它亦将把这一范围内所保有的东西变得更为强实。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画绝无仅有的特性,也要开创中国画的时代性。

如此一来,考验得不仅是一个画家的技法,而是国画画家多年作画磨砺的修为修养,领悟得道的程度。

沈子淳的中国画脱胎于古典美学,艺术语言的“中国化”始终是他根本性的审美和创作追求。

山林中隐藏的茅屋,云雾缭绕的滩涂,横卧的石桥和它连接的水榭,无不一一反映着中国人骨子里渴望结庐人境,实现与世无争的田园梦想。

画面中藏握着中国人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如果有一间坐落在山里的僻静的小屋,依傍着河谷,下午屋子主人可以漫步青青河岸,欣赏还未褪尽棕黄绒毛的雏鸭、划拨水纹的情景,听闻片片松竹相互低诉心曲,就会因为又偷得浮生半日闲而快活。

子淳的画中,门前空地与石桥仿佛刚刚扫拭过一般,皆清洁明净。

楼阁里没有人,那人想必是漫步到林野里去了。

如果得不到这样的境遇,小院里只有一棵松,一方硕石,那人也不会感到遗憾。

垂挂下来的松条——这藕断丝连的墨迹,崎岖不平的石头——那未经驯化的皴线,足够他注目凝神地沉思,在发现普通之物的美而幸福的时候,他的头脑是敏捷的。

子淳的松、柳、和攀墙的藤蔓,都毫不掩饰这“徒手线”的随意性和欲扯断的感觉,如生活的琴弦,传达出节奏,也传递着画家本人对田园情怀的理解。

画中,水绿铺染的草地与湖泊相接,小院围墙可以忽然消失于假山后,空留假山水流往外延伸,转而绵延成远山与溪流。

观江南园林有感

观江南园林有感

观江南园林有感第一篇:观江南园林有感观江南园林有感上周公司一个考察学习的时机,我跟随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畅游了江南园林;之前,我对江南园林的了解,只限于叶圣陶笔下对《**园林》自然流露的眷恋和生动的描写。

江南园林甲天下,**园林甲江南,**园林以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闻名全国,乃至香飘世界。

园林昔日的主人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造园、造景必定深思熟虑,使景中有,还寄寓心志于景观之中,建成后的古典园林宜静观、细赏,耐人寻味。

当我真正踏入个园、拙政园、寄畅园、狮子林、**、寒山寺等,我领略到的却与叶老先生稍有不同;假山、植被、亭台、小桥、流水,造园的确精美,狮子林利用假山、岩洞、石屋设计成盘曲路径,层次繁复,导游指引我们要去钻洞,感受设计人的独具匠心;学习叶老章的时候,一再强调的"借景"便是园林特有的建筑方式;而我领略的江南园林整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设计者将江南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江南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二)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崎岖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

这些安排,使得江南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三)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之一,植物在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植物配置的是否合理美观,直接影响到景点的可观赏性。

通过现状总结出江南园林的植物配置对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以下几个值得借鉴的方面:植物配置考虑生态习性;植物配置与诗情画意相结合;植物配置考虑季相的变化;运用具有特定观赏寓意的植物造景。

江南诗韵——园林

江南诗韵——园林

江南诗韵——园林园林,按风格不同可分为三类,既皇家园林、寺院园林、文人园林,各有其特色。

而江南苏州园林,便属于文人园林,有着诗一般优雅的韵律。

苏州的文人园林,清雅恬淡,如出水芙蓉,没有皇家园林金碧辉煌的富贵气派,也不像寺院园林那样占有名山胜水,它建在城市中,是居尘而脱俗的城市山林。

东晋诗人陶渊明隐归田园之后就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苏州园林风格便体现了文人们所追求的诗一般的道德境界和审美理想境界。

苏州园林,有着抒情写意式的咫尺山水。

一弯清水,一汪碧池,几丛顽石,数个岩洞,便给人以盘道逶迤,重峦叠嶂,深壑幽涧,险峰突起之感,正是“高低曲折随人意,好处多从假字来”。

苏州园林,有着喻意寄情式的花草树木。

几丛修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凌云有志;几枝疏梅,玉洁冰清,傲骨嶙峋,贞姿劲质,一向是文人们理想的人格化身。

苏东坡曾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州园林,有着回归自然融入生活而又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亭台楼阁,将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巧妙结合。

危楼跨水,高阁依云,栽梅绕屋,结茅竹林,“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堂以宴、亭以憩、阁以眺、廊以吟”,天人合一,反映了彻底的以人为本的精神。

苏州园林,最具特色、也最令人心驰神往的还是诗词、匾额、楹联。

苏杭,人间天堂。

山美、水美,自然的美熏陶了人们美的思维和创造,俗有“江南出才子”之说,白居易也曾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之佳句,江南以水作为文化底韵,清澈的流水中吟咏出无数的佳词妙句,文人们正是以诗兴情,遵循“境若与诗文相融洽”,设计出富有江南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

穿行于苏州园林之中,随时映入眼帘的匾对题刻,与周围的景物相辉映,更显典雅、含蓄、立意深邃、情趣高洁。

其中有几处最为我所喜欢和欣赏,不妨推荐给大家。

沧浪亭之面北石柱上有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取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取自苏舜钦《过苏州》诗。

观江南园林有感

观江南园林有感

观江南园林有感江南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曾有幸游览过数个江南园林,每次都被它们的美丽所倾倒,仿佛进入了一个精致而和谐的世界。

江南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不同于其他园林的豪华和繁华,江南园林更注重的是自然的美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每一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但无论是哪一个,都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觉。

在进入江南园林的大门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或曲曲折折、或直直伸展的长廊。

长廊两侧行云流水般的假山,石阶蜿蜒而上,仿佛一条从天堂通向人间的天梯。

长廊上挂满了朱红色的灯笼,拂过灯笼的微风轻拂脸颊,让人感到凉爽舒适。

长廊的尽头,是一座精心布置的亭台楼阁。

亭台上种满了花草,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地面上铺满了一层层的花瓣,像是铺上了一张桃花地毯。

亭台的四周是精美细致的栏杆,不仅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还给人以安全感。

穿过亭台,就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园子。

园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树木,有蔷薇、紫藤、牡丹等等。

每一种花草都在散发着它们特有的芬芳,让人陶醉其中。

园子里修建了一片小小的池塘,清澈见底。

池塘上漂浮着几个荷叶,上面还站着一只漂亮的鸟儿,偶尔还能听到它带来的歌声。

池塘边是一条用青石铺就的小路,上面种满了绿油油的青苔,走在上面脚感十分舒适。

园子的另一头有一座小小的山岗,山腰上跳跃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声叮咚,仿佛在给人们讲述着一个个传奇的故事。

山边树木繁茂,遮阳避雨,凉爽宜人。

山脚下是一片青翠欲滴的草坪,绿油油的草地上隐隐约约还可以看到几个人在玩耍,不时地传来欢笑声。

江南园林不止有大的景观和小的景点,还有一些小巧玲珑的摆设和装饰。

比如说,一盆小小的盆景,其中种着一棵小小的盆栽,还有一些小石头装饰,全部都收纳在一个小小的盆子里面。

这盆小小的盆景仿佛是一个微型的江南园林,里面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给人以一种微缩版江南园林的感觉。

江南园林的美不仅仅体现在自然风景的布局上,更体现在人文元素的融入上。

江南园林志读后感

江南园林志读后感

《江南园林志》读后感12土木8班41号徐建烽《江南园林志》分为造园、假山、沿革、现况、杂识五篇。

书后附有大量园林平面。

值得注意的是,童先生的测绘图近乎为步测,在使用现代的测绘仪器进行测绘与童先生的图比照后,竟相差无几,可见童先生功力之高。

书中泛论了我国传统造园技术和艺术的一般原则,介绍了江南的苏、扬、沪、宁、杭、嘉一带著名园林的构成要素、历史沿革、兴衰演变及当时的概况;文中的品评和议论展现了童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园林的独到见解。

造园一章,童先生提到园子的营造由文人,画家,匠人三者共同配合完成,宋元以后,随着文人画的出现,文人和画家的身份实现了统一,于是三者变为两者,文人与匠人,一气一器,共同营造了园林的曲径通幽。

对于园子是什么,什么样的空间形态以及使用方式的空间是园林,在我看来,只要是以一墙围合,园子里栽种树木花草,有山石水景,并且能为人闲暇时游赏,即可为园林。

至于具体什么是园林,大可不必深究,因此童寯先生早就有别与一般学者,对园林的释义仅以说文解字般的解释:今将園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

口字居中为池。

Y字在前形似树。

联想2007年,童明,董豫赣以及葛明三位老师主持进行了“园林与建筑”的讨论,其中童明老师对园林的指向进行了论述:“我们不必对园林寻求物质性的对应,而是将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讨论的园林设定为一种由于意图而形成的结果。

”童寯先生的不言并非是不知,想必童先生一定有自己的见解,但童先生持着中国文人特有的文化底线,知而不言,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也即如此。

于是,讨论园子是什么毫无道理,园子本身营造的方式(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出发)和指向性(诗文的意境)决定了造园从最早开始就已经脱离了西方的逻辑语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普通认识方式是不适宜去看待那画境诗意并存的姑苏园林的。

园林之妙,全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

于是,评定园林优劣产生了三个境界:“第一,疏密得宜;第二,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园林散文的意蕴(一)
确认江南园林为言说对象,并不是要从史学的层面作追本溯源的学理化探究,也不是要在建筑艺术学、知识考古学的谱系中作某种技艺性阐释。

在这里,江南园林已幻化为一个精神性空间,成为晚近一种别致散文的书写话语。

在被喻为最贴近人自由心灵的散文体式中,我将江南园林与当代文人的精神建构作共时性研究,勘查江南园林如何使诗性江南成为可能,江南园林又如何幻化为诗性江南的显象表征、代偿符码,来浸润抱慰当代参差各异的生命主体。

诚然,“江南”很多时候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所指,是一个历时的流动的具有空间指向和文化特质的范畴。

就通常而言,“江南”的概念缘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或者其他约定俗成的某些习惯用法,其地域文化、精神方式、生产方式与中原北方文化存有千差万别。

我所关注的是以浙北苏南地理空间为中心的“园林化的江南”与“江南的园林”(前者是后者存在的背景,后者在某种角度是前者的一种“缩微”),研究以1990年代以来江南园林的现实存在和历史文化为书写对象的散文类写作,试图探访或者抵达的是,在一个主体生命日益皱缩的时代,江南园林是怎样被预设为烙着个人主体印痕的审美意味、趣味调制的诗性处所;又如何成为当代自由生命的隐逸虚拟、精神休憩的静默现场。

“应目”之游:诗化的物理
园林首先在于形胜:“十亩之宅,五亩之园。

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白居易《池上篇》)检阅诸多江南园林散文的文本,以形态、景象、色彩等形式美为审美第一要义,对物质性园林进行游历与认知,即古人所说的“应目”之游,当是先在而直接的话语给定。

“园林艺术是一种‘象教’,它诉诸人类最本质、最原始而也是最普遍的感官机能,所以它的力量与影响永远比哲学科学深厚广大”。

这里,园林作为“应目”的存在首先深深印在以其作为审美怡情对象的当代文人心底。

他们着重于“形式的价值”,追求形式美以感观的某种愉悦,把物质时代人精神的紧张、空虚、浮躁,消弭于园林山水之间,恣意自由自适的生命,以“慢慢走,欣赏啊”的闲适之“雅”,把玩、消遣物化的江南园林。

当然,因着游历者的主体差异性,他们对审美对象范畴的圈定与叙说也有着显在的差别。

同为“应目”之游的散文,一类有着“泛园论”、“泛艺论”的美学倾向,他们惯性般地将整个泛化江南预设为园林,看取自然造化演绎而成的“园林化的江南”。

以水为媒,将台、室、亭、廊、石等园林景观一一做实在自然风物,在更为自然自在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生存空间、审美视野与思维空间中,界说着写意的园林化的江南。

段宝林、江溶主编的《山水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丁少伦主编的“文化中国诗性江南”系列丛书(济南出版社)、陈益着的《如花似玉的江南》(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每每便可静读到这样的文字。

恰如陈益所叙说的:“江南是水做的……因为有水,江南显得精巧,像一帧铺展的苏绣。

”(《水与稻作》)“江南传统的民居或建于滨河街巷,临街面河。

宅后门常常有下河的石阶,有逐级挑出水面的,也有凹进在驳岸边沿的”。

(《诗意的栖居》)这图景往美学里说,恰似造园的要旨“借”字,就是借景借境借势借意,在山水秀美间,因地制宜,浑然天成一泛化的大园林。

用汪逸芳的话说,“江南小镇文化其实是水文化。

”(《文化江南》)仅就江南苏州为例,其“坐落在水网之中,荡泊星罗、川渠错综。

漫步水城,情趣盎然;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小桥千姿如虹卧波;巷坊民居,临水而设。

”(《山水中国》)而“水是园林的灵魂”(苏旅主编《幽雅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国旅游出版社),在这样一个“人家尽枕河”,“春城三百七十桥”的园林化的苏城,“江南却从来自古随随便便地颇漫不经心地写它的意”,摆布零散的丘山和纷披的河流自有其殊众的秀丽和清新。

难怪蔡海葆由衷地慨叹到:“散读和散写江南吧。

读错一片土地,我们便没有散文了;而写错一种文体,我们也就失去江南了。

”(《江南散意》)蔡海葆真正想说的,也许是被现实生活逼仄抑制的当代文人,已无力再去绞尽脑汁地在含蓄暗示中蛰伏,散文与江南因着某种散漫的诗意存在,使他们更多地选择散文文体沉潜于园林化的江南,以应目而养心,将早已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劳心焦虑的生命自由释放,以便抵达海德格尔所说的澄明之
境。

另一个将视线逗留在苏州的女子叶文玲,在其散文《城与梅花一样清》中更是将苏州定位于“一座雅静的城市。

”而“静”在她眼里是种“每逢大事有静气”,“心到静处人自雅”的非常大气之词,流溢言表的大概也是这种诗性之境。

“应目”之游散文的另一类是以具体的园林为书写对象的,即确指的“江南的园林”。

亲历者在众多形态的园林中优游徜徉,忘尘嚣、抛俗念,在主体对象化的园林世界中虚静人生种种。

宗白华在《艺境》中早已言之:“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

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

”在各式园林散文之中,“静照”的主要呈现形态是由静观园林而得的雅闲。

“雅”当是园林的一种本质化存在。

萨特在《圣热内》中对热内的“行为的唯一准则是它是否优雅”的注释是“优雅是那种将最大量的存在转化为显现的行为的特征。

”而江南园林则更强的具召唤力。

余秋雨、素素、祝勇、王剑冰等等都寓目移情于此,并且留下关于江南意象的只言片语或洋洋洒洒的絮语。

当然,无论是叙写游历泛化的“园林化的江南”,还是确指的“江南园林”,这些文字大约都是一种脱离了所谓意义阐释的纯粹美的主观感受的描摹,其类似于苏珊·桑塔格在《关于“坎普”札记》中论及的“坎普”行为,即“主要是欣赏、品味的一种方式——而不是评判。

坎普宽宏大量,它想愉悦人。

”“坎普趣味是一种爱,对人性的爱,……坎普是一种温柔的情感。

”这里只有忠实于生命体的原初直感,没有哪怕是无关痛痒的道德评述。

游历者们只把对象世界看作是一种审美存在,徜徉其间,自言自语于园林的山水亭台之美,然后安抚僵硬而皲裂的心灵。

“应目”之游,是一种审美方式或者就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该是部分文人在那些简单的乐趣中,体验事物自身的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明晰之后,寻求远离复杂之世的最后的庇护所吧。

“中隐”之居:自在的憩园
显然,反对阐释的纯粹感性化的审美游历叙说,多少显得有些暧昧。

人置身于美仑美奂的园林之间,把玩、消遣物质的江南,貌似满足了他们浪漫清逸的人生情怀,潜在地也缓释了他们人生的逼仄感。

游历,在某种程度上也该是“隐”的一种显在方式。

于是,另有一群当代文士徘徊在“江南园林”的历史人物间,散写着关于隐逸文化的种种,并以此环顾自身,将江南园林与当代文士主体精神互为应照,性心神通。

但是,现实的园林离静安清逸的园林之魂有些远了。

应该说,“中隐”思想是士大夫生活乃至园林艺术存在的基础,它讲究的是“进不趋要路,退不入深山;深山太濩落,要路多险艰”。

回到当代文人定位的“江南园林”语境,文人向往之、皈依之的自然梦寻,更多的便是这种有着“中隐”之说的文化回归。

文人处于市民文化和体制文化的中间地带,他们担当着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职志,而文化又赋予其主体性、独立性与超越性。

“园林”作为“隐于世”的显像之所,成为“隐逸文化最基本的载体”(4),于此,文人静安心境,澄怀观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