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安徽省说课获奖资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安徽省说课获奖资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激情与理性兼胜鼓舞与思考同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群文阅读(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 4 课时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安徽省休宁中学毕小燕【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视角,感受中国革命传统类实用文激情与理性兼胜的语言特点。

2.在语言赏析中,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3.获取赏析激情抒发与理性表达的一般方法,并以此尝试写作。

4.在激情抒发和理性表达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豪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1.品读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的激情与理性。

2.把握文体、作者写作目的及立场和激情与理性语言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我班作为此次“纪念‘五四青年节’—中国百年复兴史网络云游”活动的志愿者班级,承担起举办“椽笔·语言典范”革命作品展的重任,在整理革命作品批注本的时候,不少同学提到了感性与理性的语言,为了完善批注本,让作品展的内容更加丰富,接下来我们就走进《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革命传统作品语言的激情与理性。

研习活动一整体感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感情抒发上的特点(预习作业汇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示例 1: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先后两次使用“站(立)起来了”这一充满自豪与喜悦的短语,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推翻旧制度,开辟新天地的无限自豪与欣喜之情。

示例 2: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演讲最后的三个“庆贺句”独立成段,充满气势,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别了,“不列颠尼亚”》示例: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句话看似客观地阐述了这一事件,但刻意强调“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饱含了中华民族强大起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依据:成功的板书设计要求艺术、直观、揭示 中心、突出重点、思路清晰,突出了语文学科 的特点。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该板书主要特点: ①直观、简洁 ②思路清晰。 ③重难点突出。
板书设计:
概念
新 闻 结构 广义 狭义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现实与历史交叉 今昔对比 细节描写
写作 特色
谢谢观看!
(七)说拓展训练和作业(2分钟)
根据学以至用的原则,我要布置的作业是 让学生回去写一篇关于澳门回归的新闻特写, 500字左右。希望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课堂所学 知识,让所学知识最终回归于实践。
依据:
①毛泽东:“学习目的全在于运用。” ②《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
2、板书设计 及其依据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一)总体目标及其理由
1、教学目标 依据: 新课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教学 目标:
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新闻的知识 ;品味文章中的 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②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和训 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而且对于 新闻这种文体比较熟悉。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鉴赏缺乏探究 意识,阅读过程大多表面化,肤浅化。因 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 与探究的能力。
(三)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设问和引导 3、讨论交流与合作 4、自主探究 5、因材施教
以教材为基础,延伸阅读与之相关的资 料,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拓宽了知 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可以根 据个人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阅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说教法: 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 香港繁荣的图片。让学生带 着兴趣一起走进新课。
先提问文体知识,由于初中学习过新闻,
在,所以重点介绍 新闻特写。关于新闻的结构以提问形式 明确。
二、独立阅读 掌握字词
板书设计
本文特点:
1、标题的含义深刻 2、独特的选材角度 3、简洁而富感染力的语言 4、对比的写作手法
谢谢欣赏!
再见!
《别了,不列颠尼亚 》
绵阳一中 杨春雨
1.说教材
2.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3.说教法
4.说学法 5.说教学过程
6.说作业布置
7.说板书设计
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
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 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 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被 选入语文教材。学习本文,有一个承上启下 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 的掌握。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 特点于一身,并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深 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 学 目 标 及 确 定 依 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 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 确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的知识 2. 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与过程: 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民族自 豪感
四、小组合作 探究文本
合作探究:新闻事实在篇幅上的特点?(多媒体展 示) 这一问题的设置,一是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二 是水到渠成地引出本文学习的重点:那就是新闻背 景的作用。新闻大部分笔墨在书写背景上,有自然 环境的,更有厚重的历史背景资料。既渲染了当时 交接仪式的氛围,突出英殖民者离港时的悲痛。又 用历史背景烘托现实,增强文章的历史沧桑感和现 实的喜悦感。适时的把德育教育渗透给学生,让学 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责任感汹涌起来。这样,本文 的重难点就都被突破了。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

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

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

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

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

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

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

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学生、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五大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主要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这篇文章记录了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新闻中的佳作,而且篇幅不长,很适合作为学生学习新闻的范本。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新闻,学生平时见到的、听到的新闻不少,但真正认真、系统地学习新闻却从来没有,缺乏阅读欣赏新闻的能力。

综合以上的内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2、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今天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篇报道学会欣赏新闻,所以教学重点确定为让学生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为学习新闻写作,学会概括一句话新闻和新闻标题,这一目标是高考语文所要求的能力,但学生还需在以后的学习中多加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赏析本篇新闻的艺术魅力,又与高考紧密连接,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及对祖国日益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完成问题研究,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同时,配以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四、教学过程一、播放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视频导入新课二、新闻介绍新闻的三个特征:真实性、时效性、简洁性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三、自读把握:学生自新闻全文,找出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导语:(第一段)主体:第2段——第10段背景:(三处)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四、合作、探究、展示: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学生选一个发言人展示小组的探究结果(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每小组选一个执笔人,把你们的探究成果形成答案,一个发言人,向大家展示你们的探究结果。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语文出版社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作为新闻稿件,《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如下:(一)教学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新闻的选材、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法和学法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比另一篇新闻《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比较消息和通讯。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三、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交代历史背景,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回归这一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

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层大意。

第1层(第一段),总括第2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第3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第4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第5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与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这篇新闻通讯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重大事件的特点。

(三) .具体介绍新闻(消息)的结构:明确:标题(引标、正标、副标) 、导语(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别了,“不列颠尼亚”》。

对于本节课,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的教学理念,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和评价分析七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首先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具有一般新闻的一般特点,同时也有着它独到的一面。

本单元在学习新闻作品的要求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就本课的教学而言,应该力求达到的目标是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抓住有用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部分指出:能阅读多种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应该注意新闻事件与历史背景的融合。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三维目标是:(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

(2)在对新闻真实性与文学性的了解中,学会提炼要素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2)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以及对香港回归现场气氛的感受,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把握新闻中的主体和要素。

教学的难点是:能够筛选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材料对于这篇文章,我的课时安排是1课时。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引入在学习进程中,语文教学一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承,现代文学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次说课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别了,“不列颠尼亚”》为切入点,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作者介绍、文本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于本篇文章详细地阐述,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语言,更好地促进语文思考能力的提高。

二、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1. 课文背景本文是作者刘震云所写的一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一个老人在空调店里购买空调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变化。

这篇小说在当时的文坛上非常有名,并且被多家媒体选入年度十佳作品。

2. 作者介绍刘震云,是中国大陆著名作家、编剧和导演,被誉为“神经文学”的代表和“危险小说”的开创者。

其作品具有夸张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其作品常常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和处境,带有浓郁的黑色幽默风格。

三、文本分析1. 文本主旨《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小说中,主要描写的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在购买空调时,经历了许多事情,最终成功地安装了空调的过程。

同时,小说中还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进行了部分描写。

2. 文本结构文章大体分为“局外人”和“局内人”的两个部分。

在局外人的角度看来,老人的做法是很愚蠢的,但将视角切换到局内人,却又能够理性地看待这一切发生的原因。

3. 文本风格整篇小说以幽默的口吻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琐事,在故事的情节之中,有着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作者又借小事指引大道,以轻松的笔调,将人物生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精彩的生活画卷。

四、教学目标和方法1. 教学目标通过对于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小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创作背景,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熟练掌握文本语言,加深语感和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献分析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将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文化和思想干系联系起来。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新闻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掌握学习新闻的方法。

2 、通过学生的阅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2、掌握学习新闻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据此,本节课我主要问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教学,并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在课改精神指导下,作为教师应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成功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说流程1、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2、自然导入本课。

3、阅读全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

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导语,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

4、找出这些新闻场景。

5、找出背景材料并分析其作用。

6、文章中找到记者的主观评价,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7、总结如何学习新闻:提炼信息,把握观点。

8、高考链接。

9、小结。

10、布置作业。

四、说反思上完本课自己感觉不是很满意,经过反思,发现主要不足是问题设置偏多、偏难,过高地估计了高一学生的实力,毕竟他们处于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时期,他们的思维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

另外就是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语文组的***,我的说课题目为《别了,不列颠尼亚》。

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本单元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所选文章主要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和坚定信念。

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考试要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

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满足了论证严密的学习要求,满足语言逻辑性考察的需求,同时也体现了教材中立德树人和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

二、说学情学生现状: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整体对于文本内容的阅读问题不大。

学生问题:对文本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具体事件的把握上有所欠缺,所以在本文的学习中,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文章体裁和历史背景的了解就尤为重要的环节。

再来就是本文结合历史史实来推动爱国情怀的教育,升华学生对国家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上述学情,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事件背后重大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文体特征,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重点)3.体会重点语句的内涵以及其中寄寓的情感。

(难点)4.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说教法依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理解、探究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在教与学中采取以下方式:1、诵读与点拨法:学生分层次诵读,在诵读任务中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感内涵,教师适时引导其排除障碍,解决疑难问题。

2、讨论与归纳法,学生讨论并归纳中国革命历程,锻炼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展示法,充分展示学生赏析语言的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提高学习效率。

4、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候课提前五分钟到达教室门口,组织学生准备好学案、课本、积累本、笔,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第一课时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部分。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新闻写作为主。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学习新闻写作3、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新闻写作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作用。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教学中主流方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坏给学生”,具体学法是讨论法、速度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由香港的历史导入。

提前给学生布置查找香港历史的相关资料,此时学生讲解,老师最后补充。

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新闻知识了解新闻的含义、结构和特点,以及特写新闻的概念。

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前提,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基础。

3、感知全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

可在学生速度文章之前,出示两个问题:(1)本位有那几个部分组成?(2)找出含有时间性标志的句子。

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加深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

4、探究讨论针对特写新闻的特点,我设置这样三个问题:(1)本文选取了那几个精彩场景?(2)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和现实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3)如何让理解新闻写作中个人情感的运用?通过对这样三个问题的讨论,将新闻的重难点逐个击破。

5、拓展延伸我出示两个问题:(1)你对本文的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理解的?(2)中国为什么能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主权的行使?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更深一层的理解。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一篇名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讲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瞬间。

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香港的海岸线上,目送着离开的英国官员,他们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渐行渐远,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

这一幕,仿佛让我们亲历了历史的巨变和国家的兴衰。

香港回归,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责任。

通过我们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将深入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思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为祖国的繁荣贡献力量。

让我们一起进入这个精彩的故事,感受历史的回响!(二)、讨论交流一:审题老师:请问,对于本文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你是如何理解它的双关含义的?学生:我认为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

表面上看,它指的是英国“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

而实际上,它也指代了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历史的结束。

老师:非常好,学生!你对标题的双关含义有很好的理解。

通过表面的含义,我们可以看到“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的离去,标志着某一段历史的结束。

而在深层次上,标题暗示着香港作为英属殖民地的统治也即将结束。

你的回答非常准确,展示了对标题的深入思考。

继续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师生问答互动,学生可以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

老师则可以给予适当的点评,鼓励学生并指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互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

谢谢!如果您需要更多的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三)、讨论交流二:线索老师:请注意这个部分,涉及到了四个场景。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行文线索,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们:(完成表格)老师:非常好,你们已经完成了表格的填写。

这些场景围绕着一个重要的事件展开,你们能说出这个事件是什么吗?学生A:这些场景围绕着降旗和升旗的仪式进行。

老师:没错!这些场景都是围绕着降旗和升旗的仪式展开的。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3篇推荐文章高中双城记读书心得五篇热度:《活着》读后感800字高中15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范文三篇热度:高中必修一《师说》教案优秀范文3篇热度: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精选教案范文一0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谈论探究新闻中场景的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教学重点1、体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学习把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3、欣赏本文标题的精妙之处;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4教学难点探究新闻中的场景描写和语言中的情感。

05教学时数 1课时。

06教学过程一、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之珠——香港,因为这一天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在历经156年的殖民统治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是一个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作为中华民族儿女,我们应该铭记这一时刻所以先让我们来重温那激动而自豪的一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他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熟悉字音,熟记字形。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筛选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把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种新闻中能用到的材料。

并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强调真实,关注的当下发生的事情,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4、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1.诵读课文,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而教学难点在于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三、说学生情况初高中阶段,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同时也是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候。

课文的价值在于作者以清晰地可视性、生动的可听性、鲜明的色彩感、清新而富有动感的语言来如实的记述了香港回归的盛况。

阅读的时候激动人心,更能深刻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新闻阅读准确的反应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从真实的生活出发,传达出时代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把握作者通过新闻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

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阅读指导法法、问题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教学,并采用对话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进行一节高中语文说课,我选择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利用21世纪航天技术,前往月球上的一个岩浆区。

在那里,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为人类的进步感到骄傲。

通过描写月球上的情景,文章探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多少?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去月球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对一些重点词汇和词组有所了解。

我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预习,并填写一个预习表格。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抽查几个小组进行表格答案的分享,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3. 理解阅读(35分钟)通过整体阅读、细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静默阅读课文后,回答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

(2)细读: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3)理解: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航天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开展一些相关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5.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词汇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的特点和优点。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说教材:课文是一篇特写。

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复习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先观看三段电视解说词,多媒体展示)2、导入新课,看了几段电视解说词,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二、认识特写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

“真实的再现”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制的告别仪式 7时45分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
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
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通过介绍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
样的教训。

课外查找一些香港历史和纳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3、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说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用有关香港回归的一些历史图片来导入,边播放ppt 边介绍这篇新闻的写作背景。

这样既可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又可引出今天所要着重探讨的新闻的内容。

二、跳出文本,分析体裁。

我会先花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介绍通讯、报告文学、消息这三种新闻样式的共同点和区别,这些共同点和区别将以表格形式在ppt上呈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新闻,这样也是为这一单元后面的几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打好铺垫。

三、聆听录音,初步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作用是让学生熟悉文本,并且初步感受平实的语言背后的震撼力与强烈沧桑巨变的自豪感。

四、一语破的,统领全文。

题目创意是本篇新闻的一大亮点,本文语言的庄重含蓄正是从题目开始的。

题目不仅凝练地概括了这篇新闻的主要信息而且奠定了整篇新闻的感情基调。

我将引导学生从句式(主谓倒装)、历史渊源(《别了,司徒雷登》)、虚实结合这三方面来探讨题目的创意所在。

五、首段分析,蜻蜓点水。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在香港飘扬了------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通过齐读让同学概括出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英国在香港的统治的终结。

六、仔细品读,重点讲解。

给学生2分钟时间找出2—11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的4个特写的现实场景和有关历史回顾的句段。

一个班四个小组的学生刚刚好一个组一个特写场景,让同学来讨论特写场景中给他们感受最深印象最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学生可能找到的有“面色凝重”、“日落仪式”、“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之类的词语或句子,因为这些都是同学们自己找到的,所以他们能够比较清楚地品读出里面的深刻涵义,比如,可以从“面色凝重”读出末任港督彭定康心中的失落,由“日落仪式”联想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雨越下越大”、“广场上灯光渐暗”这些都属于气氛的渲染等,这样就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上,老师此时的作用则是补充总结同学的观点并且引导同学体会语言背后的感情。

本篇新闻突出的特点是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所以学生可能会将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忽略,比如,第三个特写场景中“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而第一个特写场景中则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者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现实场景之间的对比性。

教师在学生的观点上再通过分
析这篇新闻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词语“最后”和多次出现的时间,这些时间甚至精确到了秒来进一步强化这篇新闻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和隐藏于作家客观冷静叙述背后的自豪感。

最后通过设置一个问题:“如果我仅保留现实场景描写,而将历史回顾即背景材料去掉,同学们觉得如何?”这个问题结合课后的练习一予以点拨,我将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穿插描写的价值与意义所在,此时不仅要紧密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学生们所熟悉的电影的闪回手法给予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

主体(2-11自然段),可分四层,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第一层(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

时间:4∶30,降旗。

4∶40,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第二层(第4~7段):晚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的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

时间:晚6时15分,仪式开始。

7时45分,降旗。

第三层(第8~9段):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是整个仪式的高潮。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时间: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与此同时,添马舰东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香港防务。

第四层(第10~11段):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时间:0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小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

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

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
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七、概括总结,深化理解。

经过以上的整体分析后相信同学对这篇新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通过设置一个问题:“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盛事,它曾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可以说在1997年7月1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是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那么这篇新闻为何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请同学们分析这篇新闻获奖的理由。

”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再一次回顾了新闻的题目创意、现实与历史结合的手法、语言风格的庄重含蓄、视角的新颖,以巩固和加深理解。

八、学以致用,展示自我。

新闻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结合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我要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回去以“回家了,香港”写一篇通讯报道。

6 [板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它包括导入、分析体裁、聆听录音、题目创意、提炼主要信息、政权交接过程分析、概括总结和布置作业这8个部分,重点讲解的是题目创意和对主体部分的解读,以达到我教学的重、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