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17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本质。
2. 生物篇: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植物的结构与功能、人体的结构与功能。
3. 物理篇:物体的运动与力、简单机械、光与视觉、声音与听觉。
4. 化学篇: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化学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分类、物理运动与力、化学反应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生物、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实验器材、笔记本、教材、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进行知识传授。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强化知识掌握。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知识框架:列出各章节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3. 例题及解答:展示典型例题及解答过程。
4. 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步骤。
(2)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点。
(3)解释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4)描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2. 答案:(1)观察、提问、假设、验证、结论。
(2)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分类,特点包括生活习性、形态特征等。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
(4)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17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17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具体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和细胞核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功能。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模型和实物,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学生能够运用细胞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功能。
难点:细胞膜的筛选功能,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细胞模型、实物图片、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观察各种细胞模型,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讲解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功能。
3.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如为什么蔬菜水果要洗净才能食用,讲解细胞膜的筛选功能。
4. 随堂练习:请学生举例说明细胞膜的筛选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细胞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功能筛选流动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七、作业设计1. 请根据课堂所学,画出细胞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功能。
答案:略2. 举例说明细胞膜的筛选功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略3. 思考细胞核在遗传中的作用,并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细胞模型、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细胞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完整版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1、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难点: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教具:P6 图1-13 、P7图1-14 、P8 图1-15 、放大镜12个、课件用到的2、2、一些网址:可从新浪网的科技频道里找到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并对实验做相应的改进,比如把夹气球的橡皮筋用软夹子代替,同时可以适时的提出潜水艇的概念,说明此原理从小到大都可以利用到。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用到的课件,主要是判断,下载地址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常用仪器介绍
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活中的科学3. 生物圈4. 生态系统5. 物质与能量6.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认识生物圈、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等概念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关系、能量转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现象。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3)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物质与能量: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圈3. 生态系统4. 物质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简述生物圈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4)阐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
2. 答案:(1)如:水的沸腾、光的折射等。
(2)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和,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要保护生物圈。
(3)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
(4)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学生反思:回顾学习过程,查漏补缺,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科学热点问题,开展科学实践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2.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3. 物质与能量的转换过程4.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落实一、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
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试管夹:夹持试管;试管架:放置试管;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停表:测量时间;托盘天平:测量质量;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药匙:取粉末状固体;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Å)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b.使用时要做到: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
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④读对: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⑤记对: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设计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走进科学》,具体内容为第1节《科学探究的方法》。
本节课将详细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知道各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教学PPT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图片,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新课:(1)观察法:介绍观察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2)实验法:介绍实验法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验法的应用。
(3)调查法:讲解调查法的步骤和技巧,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调查活动。
(4)资料分析法:介绍资料分析法的基本方法,提供相关资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针对每种科学探究方法,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运用观察法,描述身边的一种植物或动物。
(2)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某种现象。
(4)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我国近几年的科技创新成果。
2. 答案:(1)观察法描述示例:略。
(2)实验设计示例:略。
(3)调查报告示例:略。
(4)资料分析示例: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力与运动的关系2.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等教学模型: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2. 学具:学习资料:教材、练习册等实验器材:放大镜、尺子等画图工具:铅笔、橡皮、直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例题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生物、物理、地理基础知识。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与技术2. 生物基础知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3. 物理基础知识: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运动4. 地理基础知识:地球与地图天气与气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入门: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
生物基础知识:描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物理基础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个力学现象。
地理基础知识:绘制一张家乡的地图,并介绍其主要地理特点。
2. 答案:科学实验报告:实验过程详细,结果清晰。
细胞结构与功能描述:准确描述细胞各部分结构及功能。
力学现象分析:分析合理,结合实际案例。
地图绘制与介绍:地图准确,地理特点介绍清楚。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2. 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3. 培养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点。
提问: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2. 教学新课(1)科学入门讲解科学探究方法,举例说明。
分析科学家研究生物的过程。
(2)生物的特征教师点评,补充讲解。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举例说明。
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以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4)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介绍生命的起源,讲解生物的进化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加深对进化过程的理解。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例题:分析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非生物。
练习:根据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解答疑问,进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家的研究过程2. 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4.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
(2)简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分析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2. 答案:(1)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的反应、生长和繁殖。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温度、光照、湿度等,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分布等。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科学入门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第一节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1:教学目标入手。
、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2如何鼓励学生观察、:重点难点激发探究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 教学过程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是《科学》?1.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对各种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科学》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2. ,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
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变化1○ 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2○ 3○ 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4○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1○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2○ 1走进实验室第二节一、从观察到实验重视实验1. 的过程中,《科学》在学习同学们会发现,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而更多的是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17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2017 8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2节和第3节。
详细内容包括:第2节物质的基本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第3节物质的化学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2. 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化学变化。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如燃烧、腐蚀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变化,结合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1)物质的基本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化学变化:燃烧、腐蚀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基本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
2. 化学变化:燃烧、腐蚀等。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化学变化,并说明其基本性质。
2. 答案:(1)答案略。
(2)铁生锈是因为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铁锈;火燃烧是因为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能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变化掌握情况较好,但仍需加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本节课内容的处理方法。
(2)研究生活中其他化学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一章《走进科学》和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物的进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和结论等基本方法。
2. 了解生物的分类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
3.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生物的分类和进化。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投影仪、生物标本、生态系统模型、进化树挂图。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植物标本等),调查表、学习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多样性及如何科学地探究生物现象。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a. 提问: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b. 假设: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c. 实验: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收集数据。
d. 结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生物分类与进化:a. 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展示生物分类树。
b. 讲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通过进化树挂图展示生物的进化历程。
4.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a. 解释生态系统的定义,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b. 讲解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科学探究、生物分类、进化及生态系统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问、假设、实验、结论。
2. 生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分类树、进化树。
3. 生态系统:概念、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三种不同的生物分类方法。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3节)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第2节: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方法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47节)第4节:生物与非生物第5节:生态系统第6节: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7节:人与生物圈3. 第三章:人类的探索(第810节)第8节:从自然世界到科学技术第9节:科学技术的进步第10节:探索未知世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了解生物的适应与进化;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关爱地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实验报告单、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学习新课: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解题方法;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列出重点、难点,配以图表、关键词等。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2. 生物与环境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4. 地球宇宙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2.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 了解生命的构成,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理解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
4. 认识地球宇宙环境,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掌握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掌握2. 教学重点: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地球宇宙环境的基本知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望远镜等)模型与挂图(细胞模型、生态系统模型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2.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手册、观察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参观学校附近的生态系统,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介绍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
3. 例题讲解:解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结合显微镜观察细胞切片。
讲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分析其功能。
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描述其结构与功能。
拓展延伸:讨论地球宇宙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2. 生物与环境: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功能3. 生命的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组成4. 地球宇宙环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恒星与行星的基本知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分析其功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概念与原理;2. 生物的特性: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3. 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4. 生命的物质基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5. 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营养、呼吸、排泄、感应、生长和繁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科学基本概念与原理;2. 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分类;3.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4.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生物大分子;5. 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分子的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模型,实物,挂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指导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生活;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引导学生学习;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六、板书设计1. 科学七年级上册教学内容;2. 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3. 结构图:生物分类、细胞结构、生态系统等;4. 关键词:科学探究、生物特征、环境互动、生命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方法的基本环节;(2)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3)说明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4)绘制细胞结构图,并标注各部分功能;(5)描述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2. 答案: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查找资料,了解生物科学家的事迹;(2)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与环境的关系;(3)开展家庭小实验,深入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4)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了解生物多样性,认识不同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的结构与运动,探索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宇宙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或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结合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浙教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2. 知识框架:各章节及重点内容3. 例题及解答:展示典型例题,附上解题步骤和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填空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选择题地球与宇宙的知识问答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帮助学生自查学习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活动,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如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与进化3. 第三章:物质世界(第811节)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理与化学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方法,掌握观察与实验技巧。
理解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生物分类与进化的掌握。
物理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
生物与生命的认识。
物质世界的探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视频等)。
模型、标本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
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导入:例题讲解,分析解题方法。
知识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
强调科学思维与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2. 内容:章节名称、节。
重点、难点知识。
实践情景、例题、随堂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结合实践情景,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2. 答案:详细解答,注重解题过程。
提供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
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对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优质教案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1.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3 简单机械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原理及其应用;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及其应用;科学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简单机械模型(如杠杆、滑轮等);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尺子等)。
2. 学具:课堂练习本;笔、尺子、圆规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如剪刀、杠杆等,并思考它们的作用。
2. 例题讲解:以杠杆为例,讲解杠杆原理及其应用;结合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指导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分享学习心得,相互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2. 内容:1.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2 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1.3 简单机械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说明它们的作用;结合实际例子,解释简单机械原理。
2. 答案:常见的简单机械有剪刀、杠杆、滑轮等,它们可以省力、改变力的方向等;举例:杠杆原理在撬棍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合作程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简单机械的例子,进一步了解它们的作用;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实验室,深入了解简单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只能称为发呆。
小结:各行各业都需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中
提问:如果不借助工具,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去测量呢?
学生:桌子有几个手长;用脚步量教室长度,有几步;甚至到家里乘车有10分钟的路,用时间表示。
上节课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感官对长度判断可靠吗?(个人有差异,上面两个例子因人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所以,测量需要一个标准……
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五、其他测量工具
显微镜,已经提到过,再强调卫生,并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天文望远镜,哈勃,观察星体等等
雷达,红外线遥感,侦察卫星(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3、总结,引出温度的测量
二、感觉温度实验
在两个大烧杯里分别倒有冷水、温水,另一个烧杯里放常温水。叫8个同学上来,分成两组,先分别在冷水和温水里浸一下手,然后叫学生把手放入常温的水里,并告诉大家常温水是冷是热。
答案不一样,叫学生讨论为什么?
总结:每个人的感觉不一样,所以,用直觉去判断水的冷热是不准确的,如:冬天感觉井水热,夏天感觉井水冷……(相对论)
课 题
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了解长度的概念,单位,米,m
2、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正确的实验习惯
4、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
5、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
6、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难点: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书的时候的估算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 (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
5、显微镜 (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
6、酒精灯 (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1、鸡蛋上浮实验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2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凸液面提及一下)
3在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叫学生读数。
可以叫高点,矮点的不同的同学上来读数,然后在黑板上进行比较,有差异比较寻找原因,指出并纠正错误。(估读)
(2)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把物体放入量筒,看水面上升了多少,然后叫学生上来读数
注意:不要把水溅出;
思考:(1)如果量筒的水是满的,我们可不可以根据排出水的体积来测物体体积?
七、体积的测量(液体、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1、对于规则的固体,我们可以用前面学的知识,量出它的长宽高,然后算出它的体积,如长方体,圆柱体。
2、但液体和不规则物体,如果不标明刻度,我们就不能简单的用尺量出,这时候就要借助另一个常用的工具——量筒。
(1)量筒的使用,测液体体积(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1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
P4思考,然后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出他们的原理。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3、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重
点
难
点
分
析
1、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难点: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1、教具:P6 图1-13 、P7图1-14 、P8 图1-15 、放大镜12个、课件用到的2、2、一些网址:可从新浪网的科技频道里找到
比较买洗发水的时候,买大点的合算还是小点的合算。
六、体积的常用单位:
一般液态商品都用mL做单位,大点的用L来表示。
对于固体,体积单位用立方米(m3)表示,1立方米=一个边长为1米的立方体的体积;小的用立方厘米表示;1立方米=?立方厘米(两者比较是什么概念)
我们规定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2、测量方法:(P12讨论)
1测厚度,可以先测量n张纸的厚度,然后测得的值L再除以n,从而得到一张纸的厚度为L/n(n>50,越厚越准确);测钢笔杆的直径,可以看课件的演示,方法有两种。(注意多测几组,因为直径不规则)
2课后思考讨论,有合理方案的下节实验课去做
五、现实生活中体积的印象:
让学生回答生活中常见事物的体积,小的用(ml)表示:如洗发水、可乐、牛奶等,大的用(L)表示:如集装箱、饮水机的水桶等。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课堂练习:P7 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
五、课后作业:
1、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1.2走进科学实验室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3、用到的课件,主要是判断,下载地址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常用仪器介绍
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
找了一些特殊物体的特殊的测量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给学生提供测量工具,让他们课后进行教室的测量,包括教室的门窗,课桌椅,甚至电视等等
课前准备好各种尺和做测量体积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物品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测量的重要性:
提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那我们具体什么时候需要测量呢?(学生回答)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和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
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
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
2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
3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
三、温度计
我们一般用什么来测量温度呢?——温度计。
(2)我们不知道一个杯子里水的体积,但我们有一个量筒,我该怎么测?
(3)给一个小圆柱,先用尺测体积,再用排水法测,比较两者结果。
八、课堂练习:第6题留到课后做
九、课后练习:作业本 第3节;预习明天的实验。
轶
事
记
录
课
后
反
思
课 题
1.4 温度的测量
日 期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凭感觉判断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
科学计数法(当长度非常长或者非常短时,就可以用到,如地球周长4万千米=4×107米)
让学生估测一些长度(教室的长,学校跑道的长度,校园楼高等)
纳米技术:纳米衣服,纳米洗衣机等等
三、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
1、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有的尺,注意:测量范围,起始点,大格小格的单位,零刻度线等等)
2、正确示范(课件演示)
2、液体体积的测量和读数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要改变平时使用刻度尺时的一些错误的习惯,从课件规范的看从而掌握读数的方法,然后慢慢的渗透测量一些特殊物体的方法。
这里面,一些测量的技巧是重点,可让学生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发挥。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一个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课件,避免了老师在讲堂上师范学生看不清楚的问题。
二、长度单位:
以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中国市尺,英国英尺,不统一,引出国际单位制米(m)。[量课桌,用米表示]但对于大点的距离,我们用千米(km)(公里)表示,小点的距离用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和纳米(nm)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