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翼点入路面神经额支保护(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

翼点入路面神经额支保护(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

翼点入路面神经额支保护(支配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

颞部

1.皮肤;

2.皮下组织: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及耳颞神经主干分支;

3.颞顶筋膜/颞浅筋膜(两种叫法均可,为帽状腱膜向颞部的延续):

移行结构:向前——额肌和眼轮匝肌;向后——枕肌和耳后肌;向上——帽状腱膜;向下——

浅表肌肉腱膜系统(SMAS);

大部分观点认为:颞浅静脉位于额顶筋膜表面,颞浅动脉走形于颞顶筋膜内;但也有人认为:

颞浅血管走形在同一层,或是颞顶筋膜表面,或是颞顶筋膜内,或是颞顶筋膜下的松弛结缔组

织最外;

4.第一层脂肪垫/浅层脂肪垫/无名筋膜/帽状腱膜下脂肪垫/颞肌细隙筋膜/松弛细隙结缔组织/表浅

脂肪垫/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延伸至整个头皮表浅筋膜系统(包括帽状腱膜、额肌、枕肌)下

方:面神经额支走形于此层内(可变异,但大部分走形于颞深筋膜上方)

移行结构:向前——眼轮匝肌下方,并参与构成眼轮匝肌脂肪垫;向下——在颞顶区下方中

断,被颞浅、颞深筋膜之间的三个致密结构(颧弓、腮腺、咬肌前缘)分开;

颞深筋膜:颞深筋膜覆盖于颞肌表面,是颞肌的筋膜;起自颞上线,根据Yasargil和Eduardo的

理论, 颞深筋膜在颞肌上份表面为一层, 向下延伸至眶外侧缘及颧弓上方区域后分为浅层和深

层。颞深筋膜与SMAS是不延续的。

5.颞深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浅层小叶:行于颧弓的浅面, 与腮腺咬肌筋膜相续;向前向下分别附着于

眼眶外侧壁、颧弓的骨外侧面;

6.第二层脂肪垫/中间脂肪垫/筋膜间脂肪垫:在颧弓上方, 位于颞深筋膜两层之间,筋膜间入路在

此层走形;含有颧颞神经及sentinel静脉;

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对比

额下入路与翼点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疗效对比
的效果 , 现 报告 如下 。
的肿瘤包膜 向瘤空腔 内牵引 , 按 照蛛 网膜 界面 各个 方 向分 离周维 的重 要组 织 、 血管 和 神 经 , 此外 需 格 外注意额 窦 口的封 闭 , 以防感染 和鼻漏 。 1 . 2 . 2 翼 点入 路法 : 患者 全麻 , 取 仰 卧位 , 床 头 抬 高, 使 胸 部水 平 面低 于 头部 , 头部后仰 1 0 。 左右 , 向非 手术 侧旋 转 3 0 。 左右, 并 向对侧 肩 部倾 斜 1 5 。 左右 , 保 持视 野 中心 和 最 高点 为 额 骨 颧 突 。 于耳
者 根 据手 术方 法 分 为 额 下 入 路 组 和翼 点 人 路 组 ,
比较 2组 肿 瘤 切 除程 度 、 视力 恢 复 情 况 及 并
其 中额下 人路 组 2 6例 , 男 1 1例 , 女 l 5例 ;年 龄
4 5~ 6 2岁 , 平均 ( 5 2 . 1 5 4 - 1 . 1 2 ) 岁 ;病 程 5个 月
主 1 ] 。由于 T S M 处 于颅脑 深 部位 置 , 生 理解 剖 复
部后 仰 l 5 。 , 采用 Ma y i f e l d头架 固定 。于发 际 内定 位切 口位置及 切 口大小 、 形状 , 前 翻皮瓣 , 使 前颅 窝 底 平面位 于骨窗前缘 之上 , 额 叶底 面放置 自动牵 开 器, 在牵拉 的脑组织上覆 盖湿脑棉 , 保护 周维神 经 。

鞍区肿瘤切除术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的对比分析

鞍区肿瘤切除术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的对比分析

鞍区肿瘤切除术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的对

比分析

代永庆;钱亦华;申向竹

【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该

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手术治疗的29例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

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分为眶上组16例和对照组13例,对

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眶上组共有14例患者进行了全切手术,全切率87.50%,对照组的11例患者进行手术全切,全切率为84.62%,但两种入路方式对患者鞍区肿瘤的全切率影响不明显(P>0.05)。眶上组的手术时间(187.5±33.9)min 、术中出血量(180.2±38.5)mL 、住院时间(8.3±2.5)d 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249.1±46.3)min 、术中出血量(269.5±45.8)mL 、住院时间(10.4±2.8)d ,差异

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眶上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眶上组次日视力显著改善的有13例(81.25%),对照组视力显著改善的有11

例(84.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7,P>0.05)。眶

上组的术后并发症率31.25%低于对照组的38.2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鞍区肿瘤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可以显著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及住院时间,同时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6(045)017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入路选择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入路选择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入路选择

崔鹏;魏辉;廉治刚;赵永顺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To explore the microsurgical approach and cura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CoA) aneurysm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ACoA aneurysm were treated by clipping ,including 29 through peritoneal approach , 15 through interhemispheric approach ,8 through keyhole approach ,the clinical data ,approach and curative effe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aneurysms were clipped successfully .The CTA after operation showed that in 50 cases the aneurysms were clipped completely ,while 2 cases had residual neck ,all the feeding arteries kept potent .According to GOS ,40 cases had good recovery ,7 cases had moderate disability ,3 cases had severe disability and 2 cases

编年史——翼点入路

编年史——翼点入路

编年史——翼点入路

对于每一位神经外科医师来说,翼点入路(pterional approach)大概都是启蒙级入路吧。然而,除了翼点的定义(图0)和罗列的一条条手术适应症和手术步骤外,对于这个几乎万能的幕上入路的“前世今生”,各大教科书似乎都很少涉及。个人觉得,对一个入路的学习,应该包括其发展和演变;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掌握现状和构想未来。今天,就来简单罗列一下翼点入路的编年史。

图0

I、额下入路时代

•Durante,1885:sub/transfrontal,嗅沟脑膜瘤,1st额下入路

•Horsley,1889:frontal,垂体瘤,失败,1st暴露垂体

•Krause,1900:1st extradural supraorbital subfrontal,视神经部位取子弹,1st strict frontal变为lateral frontal •Krause,1905-1909:frontolateral,鞍区肿瘤,类似当今(图1-上左)

•McArthur,1908:frontal intradural,失败;

•McArthur,1912:frontal extradural+superior orbital roof/rim=1st cranioorbital craniotomy,眶颧入路的鼻祖•Frazier,1913:从transsphenoidal回到subfrontal处理垂

体瘤,类似McArthur,extradural cranioorbital craniotomy (图1-上右)

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5例

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5例

*[通信作者]兰青,Email :szlqz@

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5例

万政强1,兰

青2*,陈

晨1

(1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224006;2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摘

要]

目的: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对前循环动脉瘤45例48

枚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夹闭术。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瘤11枚、大脑前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枚,脉络膜前动脉瘤及眼动脉瘤各1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成功夹闭,根据GOS 评估标准,

恢复良好者40例,轻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出血、脑脊液漏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内镜辅助下锁孔技术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动脉瘤安全有效。

[关键词]脑动脉瘤;翼点入路;锁孔入路夹闭术;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志码]

B

目前内镜辅助下锁孔技术微创理念已被神经外科学术界所公认和接受。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笔者自2007年1月—2011年1月采用由Yasargil等创立的标准翼点入路结合微创锁孔理念,对前循环动脉瘤45例行手术夹闭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前循环动脉瘤45例,男20例,女25例,年龄19~57岁,平均47.2岁。Hunt—Hess分级:I级7例,Ⅱ级10例,Ⅲ级23例,Ⅳ级5例。首次出血30例,二次出血15例。术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40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确诊5例。45例共有颅内动脉瘤48枚,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枚、后交通动脉瘤13枚、大脑中动脉瘤11枚、大脑前动脉瘤5枚、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枚、脉络膜前动脉瘤及眼动脉瘤各1枚。

鞍区病变微创入路研究进展

鞍区病变微创入路研究进展

统 的经筋膜间翼点入路和经额下人路Biblioteka Baidu, 由此衍 生的各种改 良
经颅人路包括经眶上锁孔人 路 、 经翼 点锁孔 人路 、 扩大 额下
经纵裂胼胝体前部人路适 用于肿瘤 的主体 位于第 Ⅲ脑
室前部 的鞍 区肿瘤 , 人路在右 侧额部开 颅 , 纵裂 中切开 此 前 胼胝体前部 2e m左右 , 然后进人到双侧侧脑室 , 再通过室 问
展进行综述。 1 经 翼 点 入 路
径 的骨窗 , 经纵裂锁孔 人路夹 闭前交通动 脉瘤 , 标志 这一人
路正向微创化发展。
4 经 眉 弓 眶上 锁 孔 入 路
传统的翼点人路 经过 Y sri的改 进 , aag l 最适 用 于鞍 上、 鞍前 、 鞍旁和鞍 后 的病变 , 适用 于前 颅底 和蝶 骨嵴 病 变。 还
口较大 , 牵拉额叶严重。额下经蝶入路是在额下开颅处 理完
人路的 固有缺陷 , 但如充 分利用 眼角 的皮 纹切开 , 口愈合 切 后疤痕不明显 , 应可 以接受 。另外面神经额支和颞浅动脉不
穿过这一切 口, 不会造成损伤 。颞 肌的切开和剥 离应 控制在
鞍上肿瘤 的基础 上 , 将鞍结 节 、 骨平 台及 蝶鞍前 壁 的骨 质 蝶
内兰青等 率先 以此人路 在动脉瘤 破裂 的不 同时期 夹闭动 脉瘤 近 2 0例 , 0 效果满意 。相 比翼点人 路 , 锁孔 人路可沿 蝶

【改良潘氏点】脑室穿刺术--SurgicalNeurology全文编译

【改良潘氏点】脑室穿刺术--SurgicalNeurology全文编译

【改良潘氏点】脑室穿刺术--SurgicalNeurology全文编译

摘要

背景: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在翼点入路开颅中理想的脑室穿刺点。

方法:以双侧穹窿柱的联合点为圆心作一个圆弧、与额叶的表面相吻合,在高于外侧眶顶2.5厘米层面作轴位CT扫描,通过在70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绘制圆弧,以圆弧半径来模拟引流管垂直于皮层的穿刺路径。测量圆弧上最佳垂直穿刺点,即可以提供最佳脑室穿刺通路、穿过最少的脑组织、并避开重要的结构如尾状核头、内囊前肢和优势半球Broca区的穿刺点。

结果:新的定位标记点位于眶顶外侧上方2.5厘米的水平、大脑外侧裂前44±4毫米处,无论脑室大小和性别均一致适用。在临床试验32例动脉瘤破裂患者中,应用该方法行脑室穿刺术证实了这一新的定位标记点。

结论:在经翼点开颅动脉瘤手术中进行术中脑室穿刺术时,采用外侧眶顶上2.5厘米和外侧裂前4.5厘米的皮质穿刺点,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动脉瘤;翼点入路开颅;脑室穿刺;脑室引流术

介绍

在动脉瘤手术术中,为了充分降低脑压,除了体位、过度通气、脱水药物等措施,往往需要解剖视交叉池以释放脑脊液,来达到对Willis环动脉瘤的良好显露。然而,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患者中,

脑组织水肿限制了对脑的安全牵拉和视交叉池的显露。可取代的办法是通过潘氏点穿刺来放置脑室引流导管。然而面对充血肿胀的脑组织,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术者穿刺可能也是非常困难的。

潘氏点(Paine's point),它被定义为“前颅窝底外侧眶板上方2.5厘米线、外侧裂前2.5cm线的直角交叉点”,被设定为翼点入路开颅术中硬脑膜打开后侧脑室前角的穿刺点。该方法广泛应用于动脉瘤手术中穿刺脑室释放脑脊液,然而也存在其接近优势半球Broca区语言皮质、以及缺少深入考证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在翼点入路开颅术中理想的脑室穿刺位置,以改良潘氏点方法。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中国专家共识

一、概述

显微神经外科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疗效得到了极大提高, 手术创伤较肉眼直视手术大为减少,显微手术因而得以广范应用,成为神经外科的一种基本技术。50多年来,随着显微手术经验的积累、显微技术的提高、显微器械的改进以及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 使显微手术有可能也有必要进一步微创化,从而出现了锁孔(keyhole)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因此,锁孔神经外科(keyhole neurosurgery)是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内镜技术等与现代微创手术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显微神经外科迈向微创神经外科的代表技术之一。

锁孔外科的概念由Wilson于1971年首先提出,并倡导改进传统的开颅方法,进一步发挥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优越性。但是,Wilson的意见经20年后才被接受,主要是因为他主张的小骨窗只是为了节省手术时间而非现在锁孔外科的真正含义。 1991年Fukushima等首次报道采用3 cm直径的骨窗经纵裂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999年德国Perneczky等发表了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概念的专著,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走向成熟。

神经外科锁孔显微手术是以精湛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为基础,根据局部解剖及病灶特点,借助“锁孔”效应,通过精准设计,在理想显露和处理病灶的过程中合理地缩小开颅骨窗,减少不必要的颅内结构显露或操作的一项微创显微手术新技术。“锁孔”效应具有小而关键的含义,锁孔骨窗是其形象的概括。锁孔入路(keyhole approach)切口及骨窗的大小是按需所取,符合“处理病灶足够大、开颅创伤尽量小”的原则。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对大多深部病灶而言,3cm直径以下的骨窗已能满足显微手术的操作要求,通常可采用4 cm长的头皮切口及2.5 cm左右的颅骨骨窗来完成手术治疗。锁孔显微手术的小范围显露和微创操作在保证手术质量及疗效的前提下,可减少手术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简捷的入路不仅减少开颅时间,而且使术者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集中于

脑干手术:13个安全操作区和10种手术入路详解

脑干手术:13个安全操作区和10种手术入路详解

脑干手术:13个安全操作区和10种手术入路详解

脑干病变的手术治疗极具有挑战性,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设备的发展,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术中电生理监测、MRI 及神经导航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不必要的神经损伤。

尽管如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对脑干病变手术仍至关重要,临床常见脑干病变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有些是可以通过改进手术入路而避免的。因此,要合理的选择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治疗脑干病变才是明智之举。

美国圣约瑟夫医院和医疗中心神经外科spetzler 教授等,在Journal of Neurosurgery 杂志上,系统地介绍了脑干不同部位手术的安全操作区(13 个)及手术入路(10 种)的选择。

13 个手术安全操作区

1. 中脑

(1)中脑前区

中脑前区的病变可以经大脑脚局部的区域切除,内侧以三叉神经为界,外侧以皮质脊髓束为界,这样可以避免皮质脊髓束和红核的损伤。脚间池内手术操作切入点的上界为大脑后动脉,下界为小脑上动脉。

图1 中脑手术安全操作区。A,大脑脚横断面观,有3 个手术安全操作区:中脑外侧沟,上下丘之间,B,中脑前面观,示意中脑前区;C,右侧中脑后外侧面观,示意中脑外侧沟;D,中脑后面观,示意上下丘间区。注释:Cerebral ped., 大脑脚;CST,皮质脊髓束;interped.fossa,脚间窝;mid.cerebell.ped.,中小脑脚;pit.stalk,垂体柄;rhomb.fossa,菱形窝;sup.cerebell.ped., 上小脑脚

(2)中脑外侧沟

中脑外侧沟自内侧膝状体向下至中脑桥脑沟走形,上方有大脑后动脉的 P2 段跨过,中间部有脉络膜后内侧动脉跨过,下部有小脑上动脉的小脑中脑段、滑车神经、天幕缘跨过。

眶上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_麻育源

眶上外侧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_麻育源

开顿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阮立新黄其川李新崇陈列平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目的:探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8月~ 2012年8月本院共行颅脑手术1025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的46 例患者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时机、手术时间、 是否开放性损伤等多种因素相关,治疗则全身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予以定期腰穿 或腰大池持续引流,则能明显提高颅内感染的治愈率。结论:严格无菌操作、针 对不同的易感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颅脑手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治疗
颅骨成形术后20年皮瓣化脓性感染一例并文献复习
李建荣、魏雨雨、叶世泰、王鑫、邓勇、王树超、陈铮立 杭州市解放军第117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报道一例颅脑外伤颅骨成形术后20年并发切口感染、溃烂,皮瓣 下积脓的临床表现,复习相关文献,X^I•颅骨成形术后切口感染可能的原因、相关 危险因素及临床预防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颅骨成形术;感染
眶上外恻锁孔人路的显微解剖研究与初步临床应用
麻育源陈书达雷兵王卫余张卫华 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目旳探讨眶上外侧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和适应症, 并报告其初步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1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颅内动静脉分
别用彩色乳胶灌注的尸体头颅标本。设计以额颧突为中心,位于鬓发际前缘,长 约4厘米弧形切口,作为眶上外侧锁孔入路的手术切口�分别模拟眶上外侧锁孔 人路、眉弓锁孔人路、翼点锁孔人路,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差异。并初步尝试应 用眶上外侧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结果三种锁孔入路均能良好显露同侧颈内动 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1段、A2起始段)、大脑中动 脉�Ml�M2段);良好显露对侧颈内动脉内侧面、颈内动脉分叉部、大脑中动 脉近端;以及基底动脉上段。X才前交通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对侧A1及A2的前 交通动脉瘤,眉弓锁孔入路、眶上外侧锁孔入路较翼点锁孔入路显露更为方便直 接;对大脑中动脉瘤,尤其是ML分叉部以远的动脉瘤,翼点锁孔较眶上外侧锁孔、 眉弓锁孔更易直接显露及操作;•于后交通动脉瘤,翼点锁孔入路较另两个入路 均有更佳的观察和操作角度。对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眉弓及眶上外侧锁孔入路 优于翼点锁孔入路,更适合利用第二间隙进行操作。X^J•眉毛稀疏、额窦过宽者采 用眶上外侧及翼点锁孔入路可避免影响外观及额窦开放。相较于翼点锁孔人路’ 眶上外侧锁孔入路开颅过程更简单、出血更少、对周围组织结构损伤更小。应用 眶上锁孔人路成功夹闭10枚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 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Ml分叉部动脉瘤1例,术后复査动脉 瘤均完全夹闭,术后随访病人恢复好。结论眶上外侧锁孔入路可应用于颅内动 脉瘤的夹闭,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微创手术入路。 【关键词】眶上外侧锁孔入路;显微解剖;动脉瘤夹闭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垂体瘤手术入路(讨论课)

一、经单鼻孔蝶窦手术

解剖结构:国人鼻前棘至蝶窦口的距离平均为58.1 mm,至鞍底的距离平均为71.3 mm,垂体窝前后径为~12.7 mm,上下径~9.4 mm,横径~20.3 mm[2]。蝶窦开口始于蝶筛隐窝,在上鼻甲尾部水平,位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大部分蝶窦开口可直视,部分因较为偏侧或被上、中鼻甲所掩盖,不能直视。蝶窦中隔多为一个完整的骨性隔,呈矢状位,多不在中线而偏于一侧;少数有2个主隔。蝶窦外侧壁与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关系密切,视神经管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上部,颈内动脉隆突位于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部。垂体下方的蝶窦顶壁为鞍底,鞍底呈球形隆起或平坦,骨质厚薄不均,前下壁较薄,平均为0.9 mm。蝶窦两侧为海绵窦,两侧海绵窦间有前、后海绵间窦相连,在鞍底硬膜间可有下海绵间窦,10%的个体前、下海绵间窦融为片状,造成经单鼻孔蝶窦手术时进入困难。

进入蝶窦犁骨或蝶嵴是蝶底中线标记[6,7]。蝶窦口也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记,术中先探查寻找蝶窦开口。假设找不到蝶窦开口,则寻找后鼻孔,将扩张器下缘置于后鼻孔上方10~15 mm 处,电凝同侧黏膜裂口并侧翻,推开对侧后鼻中隔黏膜,扩张器推至蝶窦前壁并撑开。将蝶窦开口黏膜部分剥离扩大,充分显露骨性蝶窦开口及前壁,以蝶窦开口为骨性标志打开蝶窦前壁。蝶窦前壁开窗时,上界勿超其双侧蝶窦开口连线,以免破坏蝶上筛房,损伤包绕其内的视神经或造成脑脊液鼻漏[8]。打开蝶窦后显微镜下可见正前方的蝶鞍,确认鞍底及中线位置或肿瘤的中心位置,蝶鞍的开窗范围从鞍结节到鞍底、两侧海绵窦之间,并常以鞍底前壁和下壁转折处为中心。有时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必须尽量扩大鞍底骨窗以暴露手术视野,但要特别注意把握方向和力度,过度向两侧或向前、向后,均可能造成海绵窦、脑干等重要结构损伤或严重脑脊液漏。

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眶上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s b oal e e td No c mp iain o c re . n l so S p a r i e h l a p o c s w d l s d i u ttl r s ce . y o l t c u rd Co cu i n c o u r o bt k y oe p r a h i i ey u e n l a ciia rcie .I i sf efcie a d mi i l n a ie frte t ame t fa e r s f n eircr uain l c l a t s t s ae, f t n nma v sv r t n n u y mso tr i lt s n p c e v i o h e o a o c o
此入路对我科 7 6例患者 ( 中 5 其 2例颅 内前循环 动脉瘤 ,4例鞍 区肿瘤 ) 2 进行 了手 术治疗 。结果

手术入路 可充 分而清楚的显示鞍 区及 Wii环 附近 的解剖 结构 ,2例 动脉瘤 全部 手术 夹 闭成功 , ls l 5 其 中4 9例患 者恢 复 良好 , 中残 , 3例 无死亡 。2 4例鞍 区肿瘤 ,2例全切 除 , 次全切除 , 出现严 重 的 2 2例 未 并发症 。结论 该 手术 入路在临床上应 用广 泛 , 采用该 入路 治疗前 循环 动脉 瘤及 鞍 区肿瘤 安全 、 微
te te t n fi ta r n a n u y mso ne o ic lto n u r n s l rr go h r ame to nr ca i a e r s fa tr rcru ain a d t mos i el e in.M e h ds S pro btl l i a t o u a r ia

蝶鞍应用解剖学

蝶鞍应用解剖学
蝶鞍应用解剖学
刘海生博士 张秋航教授指导
1 1 2 4 2
2 3
1
2
1 3
2
1
2 2 3
5
3 2 1

眶上锁孔入路解剖结果:
手术径路 骨 窗来自百度文库
动眼神经
颈内动脉 视神经

眶上锁孔入路解剖结果:
视 神 经
大 脑 前 动 脉
大脑后 动脉 动眼神经
颈内 动脉
基底动脉

眶上锁孔入路解剖结果:
垂 体 柄
视交叉
大 脑 前 动 脉
垂体
视交叉

眶颧入路的应用解剖

眶颧入路的应用解剖

H N Xnt ,HA J -e ( p f N uougr UA G i— o a 0 i h Deto e rsrey,FrtC ii lMei lC lg ,S a ̄i di lUnvri T i a e i l c dc ol e h rc Me c i sy, ay n s na a e a e t u
关键 词 : 神经解剖学 ; 眶颧入路 ; 应用解剖
中 图 分 类 号 : R 2 . —3 328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St d i ppl d a t m y oft r t z g m a i ppr ac u y Ola i na o he o bio y o tca e o h
d y s u l p cme s r k l s e i n . Re u t B sd o t r n p r c a s r so o ei cu ig t er o d lt r l o h r i , h t s ls a e n p e i a a p o h, e e f n ld n h f ol a i b n o a ae a wa l ft eo bt t e l — n l a e a u f c f y o n y o t r h we er mo e t p r c .Th d h fa t r rp r a d t ̄tr rp r f y o r s ra eo g ma a d z g ma i a c r e v wi OZ a p o h l z c d h a ewi t so n e o a t n s e i a to g — i x o z

改良Paine's侧脑室额角穿刺法及其演变

改良Paine's侧脑室额角穿刺法及其演变

一些基本的脑室解剖投影标识

脑室和大脑凸面的关系:

1.额角位于额下回深部;

2.房部位于缘上回深部;

3.颞脚位于颞中回深部。

室间孔与脑表面关系:

室间孔位于翼点上方接近2cm处的深部,恰位于冠状缝下1/3的后方,在脑表面它位于额下回盖部中央的深部。理解这些简单关系可帮助我们在脑压极高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侧脑室穿刺,特别是翼点入路。

术中脑室穿刺的目的

在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时,常采取各种方法以取得足够范围的术野,其中术中行侧脑室穿刺是最为之有效的方法,但因开颅后无法根据骨性标志定位,故有关穿刺点的选择较为困难。

Paine’s侧脑室额角穿刺法

自1988年以来,Paine JT等定位翼点入路的术中脑室穿刺点既往被广泛使用,即Paine's点:前颅窝底内侧眶板上方2.5厘米,侧裂静脉前2.5cm,穿刺侧脑室额角,深度5-6cm。因其距Borca区较近,且穿刺时损伤尾状核几率较大,所以,其并发症一直较高。

改良Paine’s侧脑室额角穿刺法

2008年,韩国庆北国立大学的Park J等人提出了改良Paine's穿刺法,穿刺点在侧裂静脉前由2.5cm延长至4.5cm,并发表于Surgical Neurology 70 (2008) 503–508。和Paine’s穿刺法相比,这种改良理论上更远离尾状核和胼胝体。从他们的资料来看,并发症远低于最初的Paine’s穿刺法。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所用的穿刺法

与眶耳线假想平面向上成20°,并和中线成45°穿刺。其实质也是和上述改良Paine’s侧脑室额角穿刺法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4·

表2眶上田迹外侧缘颅骨外板与I}{『、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s)

表3颧骨颧突、眶上切迹外侧缘颅骨外板及翼点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和角度(;±s)

注:+与翼点距同侧前床突比较.P<001

表4翼点处颅骨外板与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仨±S)

3讨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经眉眶上锁孔人路和经翼点锁孔人路均可暴露鞍区各个间隙,但两者在手术人路、暴露范围及可操作空问上均有不同。

31手术入路经眉眶上锁孔人路操作简单.一般不影响美观.但可能切断眶上神经.引起额部皮肤麻木:此外.可能开放额窦.增加了颅内感染的风险。经翼点锁孔人路操作相对复杂.虽然采取经颞深筋膜浅层下分离、牵开皮筋膜瓣的方法町避免损伤面神经闭.但在分离额部皮瓣时仍有可能损伤面神经额支.且颞肌切开的长度和剥离的面积较前者大.可能引起颞肌萎缩和张VI困难。

3.2显露范围眶上锁孔入路主要从前方观察.显露颅前窝底、蝶骨大翼的表面、鞍结节,对颅前窝底的小肿瘤、嗅沟脑膜瘤及鞍结节腑膜瘤均能很好显露。经翼点锁孔人路主要从上、外侧观察,对蝶骨嵴内l/3、颅中窝底前部、颞极、额叶外侧面及侧裂区均可良好暴露。前者通过抬起额叶.利用额叶底面与颅前窝底之间的解剖间隙进行暴露和手术操作.其操作空间为一条形削隙;而后者通过开放侧裂,牵开额叶和颞叶.利用侧裂开放后额叶、颢叶、蝶骨嵴之间的解剖间隙进行显露和手术操作,其操作卒间为三角间隙。两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CMINS),2005.10(1

周l颅底骨性解剖数据1眶上切迹外侧缘颅骨外板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2额骨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3翼点处颅骨外板与同侧前库突的距离图2第一间隙l左侧视神经2左颈内动脉3垂体上动脉4垂体柄5视交叉6右视神经图3第二间隙1右视神经2右视束3右颈内动脉4右大脑前动昧5右大脑中动脉固4第三间隙向内幸开颈内动脉.可见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发起点l右颈内动脉2右动眼神经3右后交通动脉4右脉络膜前动脉图5第四间隙打开终板池1左视神经2右视神经3视交叉4左视柬5右视柬6第三脑室图6第五间隙l右视神经2右视柬3右颈内动脉4右大脑前动脉5右大脑中动脉6内侧豆纹动脉7颈内动脉分更部穿支血管

比较,后者有更宽广的操作空问。

3.3对鞍区各间隙的显露经眉眶上锁孔人路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02-I-0.22)cm,角度为34.0904-3.190.眶上切迹外侧缘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244-0.21)cm.角度为11.叭。4-2.69。。经翼点锁孔手术人路中.翼点与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4-0.29)Cln.角度为63.614-4.780。两种入路比较,经翼点锁孔人路到同侧前床突的操作距离缩短了近1cm.操作角度增大30。.有显著性差异。

3.3.1第一间隙:眶上锁孔人路对第一间隙有很好

的显露.且操作方向与手术入路方向基本一致.操作

经眉眶上锁孔入路与经翼点锁孔入路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作者:冯文峰, 张永明, 黄理金, 张喜安, 陆云涛, 漆松涛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外科,广东,广州,510515

刊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NEUROSURGERY

年,卷(期):2005,10(11)

被引用次数:12次

1.赵继宗向显微神经外科新高度--"锁孔"技术迈进[期刊论文]-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0(01)

2.万经海;赵兵锁孔神经外科[期刊论文]-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2000(05)

3.姜平;高建华;钟世镇面神经额支的定义及与颞部软组织层次关系[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3(02)

4.刘海生;赵丛海;尹卫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期刊论文]-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1(02)

5.李俊;李监松;牛光明翼点锁孔入路的应用解剖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2(06)

6.Jho HD;Ko Y Glabellar approach:simplified midline anterior skull base approach 1997(02)

7.张远征;潘隆胜;卜博翼翼点Keyhole入路处理前循环及鞍周部位病变[期刊论文]-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01)

1.胡火军.王雄伟.汪雷.马金阳.董元训内镜下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实用医学杂志2010,26(24)

2.张喜安.钟世镇.漆松涛.黄胜平.戴学军.王兴海1例永久性三叉动脉显微解剖与文献复习[期刊论文]-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3)

3.胡子有.漆松涛.张遐.颜晓慧.吴炳义.HU Zi-you.QI Song-tao.ZHANG Xia.YAN Xiao-hui.WU Bing-yi大鼠κ-HA-pIRES2-EGFP的构建及表达[期刊论文]-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5)

4.刘伟国.杨小锋.龚江标.沈宏.郑秀珏.傅伟明内镜辅助下经眶上锁孔入路治疗鞍区肿瘤[期刊论文]-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

5.郭志旺.漆松涛.王克万.张国忠.杨开军.冯文峰.王浩.刘晓军颅内动静脉畸形迟发性囊肿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期刊论文]-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8,5(11)

6.漆松涛.黄传平.陆云涛.潘军.樊俊.QI Song-tao.HUANG Chuan-ping.LU Yun-tao.PAN Jun.FAN Jun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显微解剖研究[期刊论文]-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5)

7.鞍区肿瘤手术后尿崩症及水钠失衡紊乱的临床分析[期刊论文]-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0)

8.周旺宁.牟永告.张湘衡.陈忠平改良眶上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6例鞍区肿瘤[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5)

9.杜浩.秦尚振.徐国政.李俊.胡军民.姚国杰.潘力.张新元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期刊论文]-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8)

10.王博眶上锁孔入路及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程度和损伤程度的定量研究[学位论文]2007

1.吴德俊.赵兵.李德坤.王少华.江涛.王宝凤翼点锁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期刊论文]-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10)

2.韩建国.张春阳.石瑞成.孙建营.侯晓峰.刘明鞍区神经血管间隙的显微解剖结构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神经外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