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陶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三首》——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4、诗词三首——群文阅读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诗缘情”,诗歌与人的感情密不可分。
思想感情,指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爱恨等各种情感。
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即要求根据诗词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的心理变化分析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这是古诗词鉴赏的重要考点,主要考查对诗歌主旨以及作者情感态度的领悟能力。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我们可以通过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会到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慷慨激昂的气概。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01.这首诗(词)表现了诗(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02.结合全诗(词) ,简要分析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03.某联(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1.依据题材,理解情感。
常见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边塞军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思乡,赠友送别等。
同题材的诗歌,大致有相同的思想感情。
分清类别,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而把握情感。
2.关注题目、注释,理解情感。
如王维《田园乐》一诗,抓住“乐”字,便能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抓住意象,理解情感。
意象往往是诗词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物,有些意象意义基本固定,如“柳”寓意惜别,“长亭"寓意送别,“梧桐”“芭蕉”寓意孤独、寂寞,“月亮”寓意乡思等。
4.分析手法,理解情感。
分析借物抒情、运用典故、象征、烘托等写作手法,也能分析出作者的情感寄托。
5.扣住诗眼,理解情感。
古代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往往是解读诗词主旨的钥匙,它直接抒发或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抓住“爱”字,不难理解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6.理解作者,把握情感。
诗歌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总会融聚时代特色和作者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了解这些,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悲陈陶》的诗歌赏析
《悲陈陶》的诗歌赏析诗歌背景《悲陈陶》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共有八首,全诗共七十八句。
白居易生活于唐朝中期,是唐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清丽明丽,颇具散文特点,被誉为唐代白话文诗歌的代表。
白居易此次写下《悲陈陶》,原因是他对于陈陶这位才华横溢,却不幸被时人所误解,甚至被贬谪驱逐的诗人感到惋惜和同情。
白居易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陈陶的深情怀念,以及对社会风气腐败的强烈谴责。
诗歌分析诗歌的篇幅极长,极少出现于古人已有的长诗中,但由于白居易的写作技巧,全诗的韵律非常流畅,读者不会感到疲倦。
下面就逐句解析诗歌意义:“昔者陈生老于楚,文辞国语非常俗。
” 这一句是对陈陶的简单介绍。
昔者指的是古代,陈生即陈陶。
陈陶年纪较大时居住在楚国,其文辞与国语并不相符合,因此不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人物。
“家住石家奇山下,种植红枣田头曲。
” 这一句则介绍了陈陶的生平。
他家住在奇山下,喜欢种植红枣,以及喜欢在田间唱歌跳舞。
“一篇《上蔡州咏怀》群公谤之复何如?” 这一句是白居易惋惜陈陶命运的表达,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谴责。
陈陶曾经写下一篇《上蔡州咏怀》,却因为被时人所谴责,而被贬谪至远方。
白居易在此表达了对于社会不公的无奈和悲愤。
“身后秋山千万重,白云长久日日空。
” 此句描绘了陈陶的离去所留下的空旷之感。
秋天的山峰景色,铺满了陈陶一生的轨迹,而那悠悠的白云与自身的生命一样空虚无物。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白居易在这句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陈陶的怀念和对于陈陶被人谤诽的不满。
他的亲友们问起陈陶,本来应该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但是现实是陈陶落寞的离去已经让人们遗忘了他,恍若今昔一样,一片冰心在玉壶。
“终南阴岭秀,秦岭雪花明。
” 这是对自然优美景色的描写。
虽然白居易突然转变了主题,但是这些描写都代表着他极具感性的文学风格。
“远近高低各异态,不闻来客唤洛城。
” 最后一句诗强烈表现了白居易对于陈陶宽阔的胸襟和完美的人格。
陈陶《陇西行》鉴赏
【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1]不顾身,五千貂锦[2]丧胡尘[3]。
可怜无定河[4]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注释:[1]匈奴:称胡。
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
[2]貂锦:汉代羽林军穿貂裘、锦衣,这里指精锐部队。
[3]胡尘:代指胡地。
[4]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位于今陕西省北部。
翻译:将士们下定决心要一举消灭匈奴奋不顾身;数以千计的精兵良将都战死沙场,葬身胡尘;更可悲的是将士们早已化作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座座荒坟;而家中的妻子却全然不知,依然苦苦期盼,等待归音。
鉴赏:《陇西行》是乐府古题,内容都是关于边塞战争,陈陶作有四首《陇西行》,此为第二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全诗反应唐代将士的英勇无畏及其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歌开篇写出开战前将士们的精神状态,一“誓”字,写出征战的决心,一“不顾”写出将士的无所畏惧,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正是这样的状态和决心,导致了接下来的“五千貂锦丧胡尘”,“貂锦”是精锐部队所穿的衣服,这里代指精兵良将,即使是精兵良将,即使奋不顾身,终是难逃战死沙场的悲惨命运,并且这种损失不是一兵一卒,而是数以千计,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战争的残酷。
短短十四字,一战前,一战后,似乎已将整个战争的场面搬到读者面前,诗人写得似乎极为平静,然而读者的心却无法平静。
接下来,作者笔峰一转,由沙场写到闺阁,由征夫写到思妇,精兵良将葬身沙场,化身白骨的现实诚然可悲,更为可悲的是,这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却是闺中思妇时时牵挂,日日等待的人,我们无法想象,她们将等到何时,她们要抱着这永远无法实现的梦度过多少个寝食难安的日日夜夜。
这一实一虚的双重悲剧不禁令人每每读至此,都觉毛骨悚然。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三四两句明确表明诗歌的主题,我们始知,诗人不是单纯地赞美将士的英勇,不是单纯地悲叹思妇的命运,而是对战争表达着深深的控诉,对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悲剧的沉重叹息。
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耐人寻味。
陈陶的诗-陈陶的古诗-陈陶简介-陈陶的资料 –
陈陶的诗|陈陶的古诗|陈陶简介|陈陶的资料–(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
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
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
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诗曰:乱山沧海曲,中有横阳道。
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鸠鸣高崖裂,熊斗深树倒。
绝壑无坤维,重林失苍昊。
跻攀寡俦侣,扶接念舆皂。
俯仰栗嵌空,无因掇灵草。
梯穷闻戍鼓,魂续赖丘祷。
敞豁天地归,萦纡村落好。
悠悠思蒋径,扰扰愧商皓。
驰想永嘉侯,应伤此怀抱。
“横阳”,在福鼎市北向,即今浙江省苍南、平阳两县及泰顺的部分地。
周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从江南道温州安固县(县境包括今浙江平阳、苍南、瑞安、文成、泰顺)析出复置,以其地有阳屿即横屿故名。
“铜山”,即今福鼎市。
宋以后写作“桐山”。
《福宁府志》卷四上《地理志·山川·福鼎县》:“桐山,即今县治,平坡宽旷。
旧多桐,故名。
左右两溪夹岸,亦名桐川。
”然而,据陈陶这首诗,所谓“桐山”,系“铜山”之音诈;名“铜山”,因该地石色如“铜”,或色如铜的石梁横亘在沟壑上,而不是“旧多桐”;唐人所说的“铜山”,也不是单指今福鼎“县城所在地”,而是诗人翻山越岭,遵海而南,过了“横阳”,从而进入有“铜梁”的那片山区的地名,即相当于今福鼎全境。
【精品文档】陇西行,陈陶简要赏析前两句诗的意境-范文word版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陇西行,陈陶简要赏析前两句诗的意境篇一: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全诗翻译及诗文赏析陈陶《陇西行》唐诗赏析及意思翻译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词语解释】匈奴:指西北边地部族。
无定河:黄河支流。
①貂锦:这里指战士,指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
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③春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④匈奴:指西北边境部族。
【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发誓要扫平匈奴不顾生死,五千将士在与胡人激战中丧生。
可怜无定河边的白骨,还是春闺中妻子们的梦中亲人。
陈陶(约812— 888 )唐代诗人。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岭南(今两广一带)人,一作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早年游学长安,研究天文学,于诗也颇有造诣。
举进士不第,遂耽情于山水之间,曾漫游江西、福建、江苏、浙江、河南、四川、广东等地。
宣宗大中(847—860)年间,隐住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学仙,不知所终。
陈陶终身处士,广有诗名。
其诗多为旅途题咏或隐居学仙之词,消极出世思想较浓,但也有部分投赠权贵、干谒求荐之作。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诗文赏析】《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此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人赞美了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行为,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深闺中妻子们的遭遇深表同情。
全诗含义深刻,感人至深。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陈陶最有名的十首诗
1、子规思
春山杜鹃来几日,夜啼南家复北家。
野人听此坐惆怅,恐畏踏落东园花。
2、镜道中吹箫
金栏白的善篸差,双凤夜伴江南栖。
十洲人听玉楼晓,空向千山桃杏枝。
3、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4、湓城赠别
楚岸青枫树,长随送远心。
九江春水阔,三峡暮云深。
气调桓伊笛,才华蔡琰琴。
迢迢嫁湘汉,谁不重黄金。
5、答莲花妓
近来诗思清于水,老去风情薄似云。
已向升天得门户,锦衾深愧卓文君。
6、赠野老
何年种芝白云里,人传先生老莱子。
消磨世上名利心,澹若岩间一流水。
7、哭宝月三藏大禅师
五峰习圣罢,乾竺化身归。
帝子传真印,门人哭宝衣。
一囊穷海没,三藏故园稀。
无复天花落,悲风满铁围。
8、赠别
海国一尺绮,冰壶万缕丝。
以君西攀桂,赠此金莲枝。
高鸟思茂林,穷鱼乐洿池。
平生握中宝,无使岁寒移。
9、渡浙江
适越一轻艘,凌兢截鹭涛。
曙光金海近,晴雪玉峰高。
静寇思投笔,伤时欲钓鳌。
壮心殊未展,登涉漫劳劳。
10、胡无人行
十万羽林儿,临洮破郅支。
杀添胡地骨,降足汉营旗。
塞阔牛羊散,兵休帐幕移。
空馀陇头水,呜咽向人悲。
杜甫诗词《悲陈陶》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悲陈陶》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悲陈陶》【年代】:唐【作者】:杜甫【内容】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赏析】:陈陶,地名,即陈陶斜,又名陈陶泽,在长安西北。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冬,唐军跟安史叛军在这里作战,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
来自西北十郡(今陕西一带)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陈陶战场,景象是惨烈的。
杜甫这时被困在长安,诗即为这次战事而作。
这是一场遭到惨重失败的战役。
杜甫是怎样写的呢?他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四万唐军如何溃散,乃至横尸郊野。
而是第一句就用了郑重的笔墨大书这一场悲剧事件的时间、牺牲者的籍贯和身份。
这就显得庄严,使“十郡良家子”给人一种重于泰山的感觉。
因而,第二句“血作陈陶泽中水”,便叫人痛心,乃至目不忍睹。
这一开头,把唐军的死,写得很沉重。
至于下面“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两句,不是说人死了,野外没有声息了,而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是说战罢以后,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天空显得清虚,天地间肃穆得连一点声息也没有,好象天地也在沉重哀悼“四万义军同日死”这样一个悲惨事件,渲染“天地同悲”的气氛和感受。
诗的后四句,从陈陶斜战场掉转笔来写长安。
写了两种人,一是胡兵,一是长安人民。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两句活现出叛军得志骄横之态。
胡兵想靠血与火,把一切都置于其铁蹄之下,但这是怎么也办不到的,于无声处可以感到长安在震荡。
人民抑制不住心底的悲伤,他们北向而哭,向着陈陶战场,向着肃宗所在的彭原方向啼哭,更加渴望官军收复长安。
一“哭”一“望”,而且中间着一“更”字,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情绪。
陈陶之战伤亡是惨重的,但是杜甫从战士的牺牲中,从宇宙的沉默气氛中,从人民流泪的悼念,从他们悲哀的心底上仍然发现并写出了悲壮的美。
它能给人们以力量,鼓舞人民为讨平叛乱而继续斗争。
陈陶《句》原文及翻译赏析
,草色与秋长。比屋歌黄竹,何人撼白榆。(以上见张为《主客图》)好看如镜夜,莫笑似弓时。(新月,见《吟窗杂录》)江湖水清浅,不足掉鲸尾。饮水狼子瘦,思日鹧鸪寒。一鼎雄雌金液火,十年寒暑鹿麑裘。寄语东流任斑鬓,向隅终守铁梭飞。(上见《北梦琐言》)乾坤见了文章懒,龙虎成来印绶疏。近来世上无徐庶,谁向桑麻识卧龙。(见《钓矶立谈》) 诗词作品:句 诗词作者:【唐代】陈陶 诗词归类:【写景】、【晚上】、【民歌】
江上逢故人鉴赏
古诗词
江上逢故人
陈陶唐代
译文
注释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
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
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
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小笛弄
哭宝月三藏大禅师
登宝历寺阁。
《水调词十首》古诗_作者陈陶_古诗水调词十首的原文诗意翻译赏析_语文迷
黠虏迢迢未肯和,五陵年少重横戈。
谁家不结空闺恨,玉箸阑干妾最多。
羽管慵调怨别离,西园新月伴愁眉。
容华不分随年去,独有妆楼明镜知。
忆饯良人玉塞行,梨花三见换啼莺。
边场岂得胜闺阁,莫逞雕弓过一生。
惆怅江南早雁飞,年年辛苦寄寒衣。
征人岂不思乡国,只是皇恩未放归。
水阁莲开燕引雏,朝朝攀折望金吾。
闻道碛西春不到,花时还忆故园无。
自从清野戍辽东,舞袖香销罗幌空。
几度长安发梅柳,节旄零落不成功。
长夜孤眠倦锦衾,秦楼霜月苦边心。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
瀚海长征古别离,华山归马是何时。
仍闻万乘尊犹屈,装束千娇嫁郅支。
沙塞依稀落日边,寒宵魂梦怯山川。
离居渐觉笙歌懒,君逐嫖姚已十年。
万里轮台音信稀,传闻移帐护金微。
会须麟阁留踪迹,不斩天骄莫议归。
陈陶 唐朝诗人
陈陶唐朝诗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是晚唐诗人陈陶《陇西行》里的名句。
在瑞安仙降街道江溪山皇村山皇寨古城的东北角,有一座陈府庙。
据庙碑所志,庙神竟然是他。
碑志内容非常简单笼统,并没有交待奉祀陈陶为神祇的来龙去脉。
查民国《瑞安县志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瑞安全县奉祀的庙神有七十多位,包括陶弘景、许逊、神农、关羽、叶适、伍员以及陈陶等。
据志书所载,仅奉祀陈陶的陈府庙就有三十多所。
近日,笔者特地到瑞安城南高坦头陈府庙实地考察,只见重修过的“陈府庙”庙额已改称“陈圣观”,神龛塑陈陶坐像。
西边间墙体立青石庙碑称:陈陶,江西洪州人,生于唐昭宗天祐年间,出世当天傍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
公自少聪明颖悟,勤学苦读。
文章过目成诵,且能深义旨,融会贯通。
一日清晨,一位老道来家导言该子非凡,具有仙性,收为弟子,愿授秘法。
公十八岁通经史,谙音律,知天文,熟地理,祈祷雨,辄后得中科举,官授福建漳州太守。
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廉政爱民,威望极高。
晚年公见后唐纷乱,便于明宗年间弃官归隐,结茅于洪州西山大同修炼,习长生久而之术,人们常见他在深山悬崖峡谷、深潭之旁,采药炼丹,并长于医术,为民治病解忧,乡人称之陈圣人。
公仙逝后,常现于民间,济世救民,布施恩泽,功绩显赫。
宋追封保国太师、陈府圣王。
另外,当代《陶山镇志》选录陈陶《赠野老》诗,诗注称陈陶,字崇伯,自称三教布衣,剑浦(今福建南平)人。
唐宣宗大中时游学长安。
工诗文,《陇西行》一诗为世传诵。
诗文散逸,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尝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
陈陶曾游历浙江温瑞一带,留下一些诗作,《赠野老》是其中一篇。
去世后,瑞安人为他立祠奉祠(祀),建有多处庙宇,世称“陈府庙”。
陈陶的籍贯、生卒年份至今尚是一个谜。
南唐史虚白《钓矶立谈》、北宋龙袞《江南野史》、马令《南唐书》均认为陈陶是南唐时人。
北宋蔡居厚则指出:“唐末人曹松、方干之徒均有哭陶诗,则陶之死久矣。
陈陶夜别温商梓州注释
夜别温商梓州唐朝·陈陶凤凰城里花时别,玄武江边月下逢。
客舍莫辞先买酒,相门曾忝旧登龙。
迎风骚屑千家竹,隔水悠扬午夜钟。
明日又行西蜀去,不堪天际远山重。
【作者简介】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
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
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注释】●凤凰城(1)京城。
唐杜甫《复愁》诗之九:“由来貔虎士,不满凤凰城。
”仇兆鳌注:“凤凰城,指长安。
”宋陈师道《和谢公定雨行逢卖花》:“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清孙枝蔚《凌蔚候长郎八岁读书日满百行》诗:“此时青玉案,他日凤凰城。
”(2)广东潮州的别称。
清黄遵宪《将至潮州》诗:“片帆遥指凤凰城,屈指家山尚几程。
”钱仲联笺注引《广东通志》:“潮州府城,明洪武三年,指挥俞良辅闢旧堤城西南,筑砌以石,谓之凤城。
”●花时(1)百花盛开的时节。
常指春日。
唐杜甫《遣遇》诗:“自喜遂生理,花时甘緼袍。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诗:“晴日暖风生麦气,緑阴幽草胜花时。
”明袁宏道《除夕观诸公饮》诗:“角杯穷酒事,分帖记花时。
”(2)开花的时期。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娑罗树》:“观诸书所载娑罗树,不独此山有之,然其生特异凡木,树数百枝,枝十餘头,头六七叶,惜未见其花时也。
”郭沫若《天地玄黄·消夏二则》:“我喜欢的广东木莲,两大株,对称地种在正院前面的院子里,可惜花时已经过了。
”●玄武(1)指乌龟(2)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合称(3)道教所崇奉的北方之神●月下(1)月光之下。
古代诗人陈陶的简介
古代诗人陈陶的简介
古代诗人陈陶的简介
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
《全唐》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人。
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唐宣宋大中时,隐居洪州西山,后不知所终。
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
《全》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
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
诗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
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
唐宣宋大中(公元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
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其《陇西行》四首之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把残酷现实与少妇美梦交替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至今仍脍炙人口。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漫游浙江、福建、广东时,曾路过今闽东地区,并留下了《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等诗。
唐代陈陶《陇西行·其二》《唐诗三百首》中最催泪一首诗,前两句平平无奇,后两句流传千古
唐代陈陶《陇西行·其二》《唐诗三百首》中最催泪一首诗,前两句平平无奇,后两句流传千古在《唐诗三百首》,有一首神奇的诗。
神奇之一:前两句平平无奇,后两句流传千古。
神奇之二:作者不闻一名,作品流传千古。
神奇之三:两句诗,14个字,就是一个悲痛的故事。
拥有这么多神奇之处的唐诗,究竟是哪一首呢?就是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陇西行四首·其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在唐代,最不缺的就是边塞诗,慷慨悲歌的有,尽忠报国的有,想再写出彩来,那可不容易。
可晚唐诗人陈陶运用独特的视角,于细微处着笔,谱写了一曲边塞悲歌,成为不逊于盛唐的千古名作。
这首诗还有三个“神奇”之处。
•神奇之一:前两句平平无奇,后两句流传千古。
一开头,诗人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激烈的战争场面:将士们誓死要消灭匈奴人,个个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死在了胡人刀下。
在战场上,死亡是一件太平常的事情。
可陈陶接着写道:可怜啊,那无定河边暴弃的累累白骨,还是少妇们在春闺中思念的梦中人啊。
“河边骨”是“春闺梦”,悲怆感狠狠袭来。
即使是在盛夏时节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彻骨的寒冷。
是啊,男子们战死沙场,妻子们却不知,她们还在梦里思念着丈夫,憧憬着与丈夫相聚的那一天。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全诗四句,前两句平平,后两句却震憾人心。
明代学者王世贞曾评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用意工妙至此,可谓绝唱矣。
惜为前二句所累,筋骨毕露,令人厌憎。
(《艺苑卮言》)王世贞极力夸赞后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却对前两句十分不满,认为“筋骨毕现”,不含蓄浑厚,拖累了后两句。
•神奇之二:诗作家喻户晓,诗人默默无闻《陇西行》流传千古,可作者陈陶是谁?《唐才子传》记载,陈陶字嵩伯,鄱阳剑浦人。
剑浦,在今福建南平。
少年时的陈陶也有一番壮志,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都落榜了。
陈陶诗歌赏析-赋得池塘生春草
陈陶诗歌赏析-赋得池塘生春草【赋得[1]池塘生春草[2]】谢公[3]遗咏[4]处,池水夹通津[5]。
古往人何在,年来[6]草自春。
色宜波际绿,香异雨中新。
[7]今日青青意,空悲[8]行路人[9]。
注释:[1]赋得: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
如南朝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二字。
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
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
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
[2]池塘生春草:语出自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谢公:谢灵运。
[4]遗咏:前人留下的诗歌。
[5]通津:四通八达的津渡。
[6]年来:年岁到来。
[7]此句为倒装写法,应为“波际色宜绿,雨中香异新。
”际:边缘,交汇的地方。
[8]悲:哀怜,怜悯。
[9]行路人:诗人自指。
翻译:当年谢灵运写下名篇《登池上楼》的地方,如今已是水路畅通;昔日的诗人早已音容不在,只有茂盛的青草在春风中一片葱茏;水波交接处满目的绿色更加明显,春雨过后一阵清新香气愈发醇浓;奈何今日这欣欣向荣的青青芳草,却只能悲叹我的境遇,怜悯我的行色匆匆。
鉴赏:本诗为赋得体,借用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即景赋诗。
谢诗写的是久病初愈后登楼所见之景,表现对一片生机的喜爱之情。
陈陶面对同样的景色,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写出自己的失意不得志。
诗歌首句紧扣题目,当年谢灵运吟咏出“池塘生春草”的地方,如今已是四通八达,池塘早已不复存在,今昔对比,便将诗歌的感情基调定在一片悲凉伤感的意绪中。
接下来,诗人以直笔继续表达这一感情,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历史上的人物早已悄然远逝,唯有这满地的芳草依然顽强地生长,岁岁荣枯,春风吹又生。
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产生人生的有限与自然的无穷之感,至此,诗歌的内涵便又上升一个层次。
“色宜波际绿,香异雨中新。
”此二句采用倒装写法,应是“波际色宜绿,雨中香异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陶诗歌鉴赏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陈陶的《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
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
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
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
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
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贾文着力渲染孤儿寡母遥祭追魂,痛哭于道的悲哀气氛,写得沉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写家人设祭、想魂,显然已知征人战死。
而陈陶诗中的少妇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经死去,几番梦中相逢。
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其实,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次句写五千精良之兵,一旦之间丧身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
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二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
可以说,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阎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