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袁安传翻译

合集下载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6)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6)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6)原文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6) 袁绍于是领冀州牧,以天子名义任命韩馥为奋威将军,但不让他统率军队。

袁绍选拔沮授为别驾,接着问沮授:现在奸臣作乱,皇上四处漂泊。

我家历代蒙受皇上恩宠,立志尽自己的力量和生命来振兴恢复刘汉天下。

然而齐桓公没有管仲不可能成就霸业,勾践没有范蠡不可能保存越国。

现在我想与您同心合力,共同使国家安定,您用什么计策匡正帮助我呢? 沮授进言说:将军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

赶上董卓废立皇帝的时机,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只身一人骑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惧。

您渡过黄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归顺。

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聚集冀州的人马,威势控制黄河以北,名声为天下推重。

假使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还军攻打黑山,就可以减掉张燕;掉转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戎狄地区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

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网罗英雄人才,拥有百万人马,到长安迎接皇上,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不服从的人。

凭藉这样的条件争决胜负,有谁能够抵挡!几年以后,建立功业并无困难。

袁绍高兴地说:这是我心裹所想的。

随即启奏皇上任命沮授为奋武将军,让他督察众将。

魏郡人审配、钜鹿人田丰,均因正直不被韩馥重用。

袁绍就以田丰为别驾,审配为治中,对他们很是信任和器重。

韩馥心裹猜疑害怕,向袁绍告辞要求离去,投靠张邈。

后来袁绍派使者到张邈那里商议事情,因而两人交头接耳低声谈话。

韩馥当时在座,认为他们合谋对付自己,感到走投无路,到厕所自杀了。

遣年冬天,公孙瓒大败黄巾军,还军驻守架河,威震黄河以北,冀州各城全都闻风响应。

袁绍于是亲自攻打公孙瓒。

公孙瓒的三万部队排成方阵,另外分出一万骑兵作为突击部队,护卫步兵两侧,兵势十分强劲。

袁绍先命令曲义率领八百精兵和一千能开硬弓的射手,作为前锋。

公孙瓒见曲义兵少很轻视,纵放骑兵直冲过来,曲义的士兵趴在盾牌下面,同时发动进攻,公孙瓒的军队大败,杀了公孙瓒委任的冀州刺史严纲,斩获敌人首级一千多。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

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②,得礼之容,寝嘿③抑心,更非朝廷之福。

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帝竟从安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注①生口:指俘虏。

②訚訚衎衎: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寝嘿:沉默。

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作文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作文

《后汉书·袁安传》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

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②,得礼之容,寝嘿③抑心,更非朝廷之福。

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帝竟从安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注①生口:指俘虏。

②訚訚衎衎: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寝嘿:沉默。

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

《鲁恭为中牟令》原文及翻译译文

《鲁恭为中牟令》原文及翻译译文

《鲁恭为中牟令》原文及翻译译文1、《鲁恭为中牟令》原文及翻译译文《鲁恭为中牟令》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原文:鲁恭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罚。

袁安闻之,疑其不实,阴①使人往视之。

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

有雉②过,止其旁,旁有儿童。

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

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

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解释】①阴:暗地里,秘密地。

②雉:野鸡。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道德教化,不采用刑罚的方式.河南尹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派自己的下属到中牟县去视察.(袁安派去的那个人)跟着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两人一起坐在桑树下面.忽然,从远处飞来一只野鸡,在他们旁边落下,野鸡旁还有一个小孩.那个人问那个小孩:“你为甚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这个季节正是野鸡培育它们的鸡雏的时候,不能抓.那人听了,对鲁恭说:“我此次前来,是来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教化的恩泽施之于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这就够了,我不在这里久留了,我在这里久留,只能起到打扰贤者的作用。

”说完就回去向袁安汇报去了。

《鲁恭为中牟令》2、《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尹师鲁墓志铭》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

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

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

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

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

迁山南东道掌__、知伊阳县。

《后汉书袁安传》翻译

《后汉书袁安传》翻译

《后汉书袁安传》翻译【参考译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 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

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

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

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

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

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

”推辞而没有接受, 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当时天降大雪,积雪很厚。

洛阳令外出巡视,看到百姓都清扫积雪出来,还有讨饭的人。

走到袁安的屋前,见没有(可以)行走的路,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便派人清扫积雪, 进门却看见袁安冻僵躺在床上。

洛阳令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呢?”他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少食缺吃, 所以不应该去求别人。

”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达,于是就推荐他作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

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

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繁杂事务,拜为楚郡太守,此时因刘英所牵连并被逮捕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府追查十分急迫,因痛苦不堪而自我诬陷的人惨死许多。

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到监狱,审理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条理之后放出监狱。

府中丞掾史都叩头争办,认为阿谀依附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因而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太守应当受罚,不会牵连你们.”于是分别具体上奏.皇帝醒悟过来,立即回报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一年多以后,征召为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然而未曾以贪财罪名审讯人.他常常说:“凡是求官职的人,高则希望当宰相,低则希望当牧守.在圣世禁锢人,尹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听到这些话的人都感激而自我勉励。

袁安在职十年,京城平安无事,他在朝廷名望很高.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掠夺,北单于说汉欺骗他,谋划想要侵犯边境.。

文言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4—7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

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弘因大言激励虞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虞廷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②,得礼之容,寝嘿③抑心,更非朝廷之福。

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帝竟从安议。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节选自《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三十五》有改动)注①生口:指俘虏。

②訚訚衎衎: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寝嘿:沉默。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B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C.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D.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孝廉”是“孝顺亲长、办事廉政”的意思,汉武帝时将它设立为检查考试科目,以后“举孝廉”就成为朝廷任用官员的重要来源。

《史记·袁盎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袁盎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袁盎传》原文及翻译导语:《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史记·袁盎传》原文及翻译。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袁盎者,楚人也,字丝。

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

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

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绛侯①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目送之。

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

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丞相如有骄主色。

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

”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

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袁盎常引大体慷慨。

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

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

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

赵同泣下车。

上幸上林②,皇后、慎夫人从。

其在禁中,常同席坐。

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

慎夫人怒,不肯坐。

上亦怒,起,入禁中。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

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

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

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

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

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译文:袁盎是楚地人,字丝。

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

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后侄吕禄的家臣。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

文言文常见修辞的翻译班级姓名一、比喻的翻译1、明喻仍译为明喻。

古文中的明喻一般与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相同,所以直译就行了。

例:(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

(《冯婉真》)译文:“像猿猴一样剽悍敏捷”。

(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赤壁之战》)译文:“船像箭一样往前冲”。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不用比喻词的,译为明喻。

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译文: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2)古来万事东流水。

译文: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去的流水一样。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译文:秦王有像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成本体。

例:(1)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过秦论》译文: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归园田居》译文:误入污浊的官场,一误就是三十年。

二、借代的翻译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果把借代直译过来,会让人感到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意译,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译文: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2、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译文:考虑到元军也许还能够用言语来打动。

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译文:魏忠贤也迟疑不决,害怕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4、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译文: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六国论》译文: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了秦国的一个郡。

三、夸张的翻译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例:(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拿着和氏壁退后站在那里,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2)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促织》译文: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快要出不来气,说不出话。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等副词、形容词例: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袁安

袁安

袁安袁安(?-92) 东汉大臣。

字邵公。

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

少承家学。

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

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

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

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

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

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

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安困雪】此成语指:指高士生活清贫但有操守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

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

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

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

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原文见于如下《后汉书·袁安传》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

至袁安门,无有行路。

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问何以不出。

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

‟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袁安碑】乃篆书极品,原石地点不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被移置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辛村东牛王庙中作案,因碑文向下,无人知其为碑刻;1930年始被发现,方为人知。

1938年以后又失落,1961年8月再次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扒头乡政府院内,并由河南省博物馆收藏。

该碑为东汉永元(90-105年)以后刻立,具体年月无考。

碑身上下两端皆稍残,现高139厘米,宽37厘米,厚21厘米。

中间有穿。

无撰书人姓名。

碑文为小篆,10行,除第8、10行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均缺1字,已考出。

《后汉书》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原文及翻译

《后汉书》原文及翻译《后汉书》是一部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它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篇文章将介绍《后汉书》的原文及翻译,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后汉书》原文是用汉字写成的,它记录了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其中包括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原文共有十卷,详细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情况。

例如,它详细记录了董卓篡位和三国时期的各个国家的成败衰荣,以及各种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的细节。

《后汉书》的翻译是将原文翻译成其他语言,以便于更多的人了解其内容和价值。

有许多翻译版本可供选择,其中最著名的是裴松之所作的《后汉书》,它被认为是最好的翻译版本之一。

这本翻译版本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翻译技术,使得翻译结果非常准确和可信。

《后汉书》的翻译版本主要分为两种:直译和意译。

直译是将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其他语言,保持了原文的精髓和特点。

而意译则是采用自由的方式翻译,根据翻译者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这两种翻译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需要根据读者的需求来选择。

除了翻译版本外,《后汉书》还有许多注释和解读,深入地说明了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例如,它详细解释了每个事件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每个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这些注释和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后汉书》的内涵和意义,使得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总之,《后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它记录了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翻译版本和注释解读,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和意义,并更好地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翻译版本和注释解读并不能完全代替原文阅读,只有通过原文阅读才能更好地领会其魅力和价值。

南史_袁盎传文言文翻译

南史_袁盎传文言文翻译

袁盎,字伯安,吴郡人。

性刚直,不苟合。

少孤,家贫,好学,善属文。

举孝廉,历位郎中,光禄大夫。

以直谏名闻天下。

盎尝侍中,尝进见,上问曰:“朕闻吴王有反谋,其信然乎?”盎对曰:“臣不知吴王反状,然大王所以反者,非独其志也。

盖大王年幼,不知大义,左右亲近皆非其旧,故使大王心变。

大王左右,多儒生,皆言诸侯有异心,当以兵讨之。

大王信其言,遂有反意。

臣窃以为大王宜深思之,审察其事,不宜轻信人言。

”上曰:“善。

”盎因进曰:“臣闻楚汉之际,诸侯并起,争天下者数十,而汉高祖以区区之地,卒成帝业。

盖当时诸侯虽强,皆不足以抗天下,故汉高祖得以并吞天下。

今吴王虽有反意,然其势不足以抗天下,大王宜早图之。

”上曰:“善。

”盎尝从上幸梁,与梁孝王宴。

孝王有女,年十五,姿色绝世,盎见而悦之。

因荐于上,上召见,遂纳为后。

盎尝因事至梁,孝王赐盎金百斤,盎不受。

盎曰:“臣闻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失之。

今大王赐臣金,臣不敢受。

臣闻之,王者无私,无私则天下大治。

大王若私臣,则天下大乱。

臣不敢受。

”孝王固请,盎终不受。

盎之刚直,盖如此。

盎尝为吴相,吴王濞反,盎往说之。

吴王曰:“吾欲反,非敢望天下,但欲取南郡耳。

”盎曰:“大王何故欲反?”吴王曰:“南郡者,楚之旧地,吾先王有之。

今汉取南郡,吾欲取而还之,故欲反耳。

”盎曰:“大王之反,非独为南郡也。

大王欲取天下,宜早图之。

”吴王不听。

盎曰:“大王不听臣言,臣将去矣。

”吴王曰:“吾亦知公非佞臣,然吾意已决,公去亦无益。

”盎遂去。

盎去吴,还至梁,梁孝王以为客。

盎曰:“大王,天下贤王也。

大王宜深思远虑,以安天下。

”孝王曰:“公何故言我?”盎曰:“大王,汉室之藩,宜以礼义自守,不宜妄动。

大王若妄动,则天下不安。

大王宜早图之。

”孝王曰:“善。

”盎在梁数年,梁孝王卒,盎还京师。

盎既去梁,吴王濞反,天下大乱。

盎以年老,遂不复仕。

袁盎,刚直之士也。

其言忠信,其行笃敬,其心仁爱,其志刚毅。

盖世之英杰,国之栋梁,宜其名闻天下,垂名后世也。

《后汉书》全文及译文

《后汉书》全文及译文

《后汉书》全文及译文《后汉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全书共计100卷,由东汉末年的历史学家范晔主编,完成于西晋初年。

《后汉书》的译文并不是一本单独的书籍,而是由多位学者进行不同章节的翻译。

以下是《后汉书》的部分章节的译文:1. 《后汉书·光武帝纪》。

"The Book of Later Han: Emperor Guangwu"(Translated by Rafe de Crespigny)。

"The Later Han Dynasty Book: Emperor Guangwu"(Translated by John E. Hill)。

2. 《后汉书·明帝纪》。

"The Book of Later Han: Emperor Ming"(Translated by Rafe de Crespigny)。

"The Later Han Dynasty Book: Emperor Ming"(Translated by John E. Hill)。

3. 《后汉书·章帝纪》。

"The Book of Later Han: Emperor Zhang"(Translated by Rafe de Crespigny)。

"The Later Han Dynasty Book: Emperor Zhang"(Translated by John E. Hill)。

4. 《后汉书·和帝纪》。

"The Book of Later Han: Emperor He"(Translated by Rafe de Crespigny)。

"The Later Han Dynasty Book: Emperor He"(Translated by John E. Hill)。

后汉书《袁绍传》译文赏析

后汉书《袁绍传》译文赏析

后汉书《袁绍传》译文赏析袁绍传【题解】袁绍出身中原着名的世家大族,其家族累代公侯,“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

凭借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袁绍在汉末战乱的多事之秋,很快就做到了高官。

但是袁绍又有他自身的致命弱点,正如传文中所说的,“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袁绍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

建安七年,在平定冀州叛乱之乱后不久,气病而死。

【原文】袁绍字本初,汝南人,司徒汤之孙。

父成,五官中郎将,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绍少为郎,除濮阳长,遭母忧去官。

三年礼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

服阕,徙居洛阳。

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

既累世台司,宾客所归,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

内官皆恶之。

中常侍赵忠言于省内曰:“袁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

”叔父太傅隗闻而呼绍,以忠言责之,绍终不改。

后辟大将军何进掾,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

中平五年,初置西园八校尉,以绍为佐军校尉。

灵帝崩,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转绍司隶校尉。

语已见《何进传》。

及卓将兵至,骑都尉太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

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

”绍畏卓,不敢发。

顷之,卓议欲废立,谓绍曰:“天下之主,宜得贤明,每念灵帝,令人愤毒。

董侯似可,今当立之。

”绍曰:“今上富于春秋,未有不善宣于天下。

若公违礼任情,废嫡立庶,恐众议未安。

”卓案剑叱绍曰:“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译文】袁绍,字本初,他是汝南汝阳(今河南汝阳)人,是司徒袁汤的孙子。

袁绍的父亲袁成,做过五官中郎将,身体强健,喜欢结交,从大将军梁冀起没有不和他要好的。

袁绍在年轻的时候做过郎官,之后又被任命为濮阳长,遇母亲去世而辞去官职。

服完三年丧礼,袁绍回想感叹自己从小失去父亲,又为父亲服丧礼。

服丧期满后,他搬到洛阳居住。

18、袁安

18、袁安

18、袁安01、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祖父良,习孟氏易(汉代大儒孟喜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平帝时举明经(参加明经考试得中),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安少传(继承)良学。

安为人严重(严肃稳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译文】袁安字邵公,是汝南汝阳人。

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汉平帝时,参加明经考试得中,担任太子舍人;建武初年,做官做到成武县令。

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

袁安为人严肃稳重有威望,被州里人敬重。

03、时大雪,积地丈余。

洛阳令身(亲自),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乞讨食“人。

都清除积雪出户,还有乞讨食物的人。

(县令)来到袁安的门前,见没有可供行走的道路。

(县令)认为袁安已经冻死,便命人清除积雪进门,只见袁安躺着不起,.就问(他)为什么不出门(乞讨食物)。

袁安回答说:“天降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去打扰别人!”县令认为(袁安)是贤士,便推举(他)做孝廉。

04(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袁安,授予他楚郡太守之职。

这个时候,刘英的供辞所牵连并被囚禁的有几千人,显宗十分愤怒,狱吏查究此事十分急迫,(许多人)因痛苦不堪而被迫认罪,死去的人很多。

05、者,条上(分和)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准备)分条上奏让他们出狱。

府丞、掾史都磕头极力规劝,认为(这)是偏袒附和谋反的人,法律上会与(谋反者)同等判罪,不能够这样做。

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我自己将会因此而获罪,不会拿(这)牵连你们。

”(袁安)就分条别类详细地上奏。

皇帝因有所感触而醒悟,立即回复同意(这样做),得以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

06,然未曾以臧罪(贪污受贿罪。

臧,zāng)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闻之者皆感激(感动奋发)自励。

在职十年,京师肃然(秩序良好)【译文】一年多以后,为贪污受贿罪审讯人。

他常常说:“凡是由读书而开始做官的人,高的希望做宰相,下的希望做牧守。

在圣明的社会禁锢人才,这是我不忍心做的事。

”听说这话的人都感动奋发并勉励自己。

袁安上书文言文翻译

袁安上书文言文翻译

臣闻之,自古圣贤,莫不兢兢业业,敬事而慎言。

是以国家之治,必由贤能;贤能之进,必由正道。

今臣以微末之才,敢上书阙下,愿陛下察之。

夫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陛下为天下主,宜以天下为己任,任贤用能,以求至治。

臣窃见陛下即位以来,虽孜孜以求治,然所用非其人,所任非其才。

是以政治不举,民怨沸腾。

臣以为,此非陛下之过,乃群臣之失也。

昔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孔子讲学,弟子三千。

此皆贤圣之君,能任贤用能,故能成其大业。

今陛下宜效法古圣,任贤纳士,使天下之才皆得尽其用。

臣愿陛下亲览群臣,察其言行,辨其忠奸,去邪存正,以正天下之风。

夫治国之道,在于安民。

民者,国之根本也。

陛下宜以民为念,轻薄赋,宽以待民,使民安其居,乐其业。

如此,则国家安宁,百姓乐业,四海之内,莫不归心矣。

臣又闻,国之兴衰,在于法制。

法制不明,则民无所依;法制不明,则国无以立。

陛下宜修明法制,使法布于天下,民有所遵循。

如此,则民不敢为非,国不敢为乱,国家之治,可期矣。

陛下又宜勤于政事,不怠于朝政。

朝政者,国之大事也。

陛下宜亲临朝堂,察纳雅言,访求良策,以图国是。

如此,则朝政清明,国家昌盛,四海之内,莫不仰赖陛下之德。

臣又闻,天下之事,非一事之得失,乃万民之福祸。

陛下宜以天下为念,思虑深远,不拘小节,以大公无私之心,治国安民。

如此,则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陛下之名,将垂于史册。

臣虽不才,愿竭尽所能,以报陛下之恩。

臣闻,功臣宜封,忠臣宜赏。

陛下宜封功臣,赏忠臣,以励天下之士。

如此,则天下之士,皆愿效命,国家之强,可计日而待。

陛下,臣之所言,皆出自肺腑,非敢虚言。

愿陛下察臣之言,施之政事,以安天下。

臣不胜感激之至。

《袁安上书》文言文翻译:我听说,自古以来,圣贤之人无不兢兢业业,敬畏地对待事物并谨慎言语。

因此,国家的治理,必须依靠贤能之士;贤能之士的提拔,必须通过正道。

如今,我以微薄之才,敢向陛下献上此书,希望陛下能审察。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

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

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

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

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

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

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遂分别具奏。

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

”诏百官议朝堂。

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

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

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

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

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寝不报。

窦氏大恨。

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生口:指俘虏。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竟从安议竟:竟然B.书连上辄寝寝:搁置C.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遮:拦阻D.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诛:诛杀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袁安严肃正直的一组是()①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②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③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④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⑤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⑥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A.①③⑥B.②④⑥C.①④⑤D.②③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朝廷先交给楚郡审理,刘英供词牵连获罪的人很多。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11)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11)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11)原文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11) 十二月,曹操征讨袁谭,在城门口扎下营寨,袁谭连夜逃往南皮,靠近清河边驻守。

第二年正月,曹操拚命进攻,袁谭想出战,尚未交战部队已经溃散,袁谭披头散发,死命打马逃跑,追赶他的人料想他不是一般人,加紧追赶。

袁谭从马上掉了下来,回过头来说:喂,小于过来,我能够使你富贵。

话没说完,头已落地。

这时候曹操杀了郭图等人,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也杀了。

袁熙、袁尚被他们的部将焦触、张南攻打,投奔辽西的乌桓。

焦触自称为幽州刺史,驱使幽州境内的各郡太守、县令县长背叛袁氏,归顺曹操,并陈列几万人的军队,杀了白马约盟,焦触下令说:违抗者杀头! 众人不敢抬头看,一个个按次序歃血结盟。

到别驾代郡人韩珩时,他说:我蒙受袁公父子丰厚的恩遇,现在袁氏失败逃亡,我的智慧不能挽救,我的勇力不能为之而死,从道义说我对不住他们。

如果要我向曹操北面称臣,我不能这么做! 在座的人全为他惊慌变色。

焦触说:做大事情,应当确立大义。

事情成功与否,不指望某一个人。

可以成全韩珩的志向,用来劝勉侍奉君主的臣下。

曹操听说韩珩的气节,非常推崇,多次征召他,他不来,最后在家中去世。

高干再次背叛,拘捕了上党太守,发兵把守壶口关。

十一年,曹操亲自征讨高干,高干于是留下部将守城,自己到匈奴求救,没得到援兵,高干自己与几个人骑马逃跑,想往南逃奔荆州,被上洛都尉抓住杀死。

十二年,曹操征讨辽西,进攻乌桓。

袁尚、袁熙与乌桓迎战曹操,战败而逃,与几千亲兵投奔辽东的公孙康。

袁尚有力气,先与袁熙商量说:现在到辽东,公孙康必然见我,我一个人为兄长亲手杀了他,并且占领辽东,还可以用来扩大自己。

公孙康心裹也打算捉住袁尚来邀功,就事先在马棚裹面安排了精强勇猛的士兵,然后出来邀请袁尚、袁熙。

袁熙心中起疑,不想进去,袁尚强迫他进去,袁熙就同他一道进去。

还没来得及坐下,公孙康喝使伏兵捉住他们,让二人坐在结冰的地上。

袁安高卧【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成语故事

袁安高卧【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成语故事

袁安高卧【四字成语】出处|释义|同韵词|成语故事
【注音】yuán ān gāo wò
【出处】《后汉书·袁安传》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载: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

【释义】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分寸之末、手脚无措、犬牙交错、龌龌龊龊、仓皇无措、驰魂宕魄、不甘寂寞、封胡遏末、三差五错、稠人广座、......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汉朝时期,袁安还没有发达时,那年洛阳下起了鹅毛大雪,很多人外出乞食,唯独袁安僵卧在家里不起,洛阳县令按户巡查至袁安家门,见他十分贤能,就举他为孝廉,后来袁安相继担任阴平长官,任城县令
【成语示例】袁安高卧太寒酸,党尉羊膏未书欢。

柳亚子《消寒一绝》。

历史典故的故事100字

历史典故的故事100字

历史典故的故事100字接下来介绍一些历史典故临深履冰【临深履冰】《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临深渊,履薄冰,形势危险,极恐坠落,故须十分小心。

后因用以形容小心翼翼,不敢稍有疏忽。

元·施君美《幽闺记·绿林寄迹》:“我只得临深履薄,悚惧恐惶。

〞元·汤式〔中吕·朝天子〕《归隐》:“手执玉捧盈,足临深履冰,固君子知天命。

〞临淄照水【临淄照水】《艺文类聚》卷二三引汉,刘向《新序》:“齐王聘田巴先生而将问政焉。

对曰:‘政在正身,正身之本,在于群臣。

王召臣,臣改制鬋饰,问于妾:“奚假设?〞,妾爱臣,谀臣曰‘佞。

’臣临淄水而观,然后自知丑恶也。

今齐之臣谀王者众,王能临淄水见己之恶,过而自改,斯齐国治矣。

’〞田巴以照淄水鉴别鬋饰的美丑为喻,劝谏齐王为治理好国家,要注意检查发现自身的过失,及时改正错误。

这个典故用以喻指自察自身,以正得失.临汝袁郎【临汝袁郎】《后汉书·袁安传》附《袁闳传》“少励操行,苦身修节。

……卒于土室.〞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闳临卒,赦其子日:‘勿设殡棺,但著裈衫疏布单衣幅巾。

亲尸于板床之上,以五百墼为藏。

’〞东汉袁安位三公,其后人多居高位,唯玄孙袁闳绝世不仕,居贫隐遁。

德行高洁。

后遂以“临汝袁郎〞咏赞高洁隐士之典。

唐·刘言史《葛巾歌》:“临汝袁郎得相见,闲云引到东阳县。

〞临淄掾吏【临淄掾吏】《后汉书·吴良传》:“吴良字大仪,齐国临淄人也。

初为郡吏,岁旦与掾吏入贺,门下掾王望举觞上寿,谄称太守功德。

良于下坐勃然进曰:‘望佞邪之人。

欺谄无状,愿勿受其觞。

’太守敛容而止。

〞东汉吴良对临淄掾吏王望媚上大加抨击,骂其为奸邪之人。

后以“临淄掾吏〞比喻拍马溜须的人。

宋·苏轼《苏轼诗集》卷二十六《鳆鱼行》;“辽东太守远自献,临淄掾吏谁为材。

〞临海【临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狩‘四年春,卫青、霍去病率大军再次出击匈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译文】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

祖父袁良,学习《孟氏易》, 汉平帝时,因明经而被举荐,做了太子舍人。

建武初年做了成武县令。

袁安年轻时继承祖父袁良的学问。

袁安为人严肃庄重有威望,受到当地人尊敬。

起初任县功曹,携带着檄文见从事,从事通过袁安送信给县令。

袁安说:“公事有邮驿办理,私下请求则不是功曹所应做的。

”推辞而没有接受, 从事因害怕而没再请托。

当时天降大雪,积雪很厚。

洛阳令外出巡视,看到百姓都清扫积雪出来,还有讨饭的人。

走到袁安的屋前,见没有(可以)行走的路,以为袁安已经冻死了,便派人清扫积雪, 进门却看见袁安冻僵躺在床上。

洛阳令疑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呢?”他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少食缺吃, 所以不应该去求别人。

”洛阳令认为袁安贤达,于是就推荐他作孝廉。

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阴谋叛乱,此事交由郡审理。

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任命他为楚郡太守。

此时刘英供辞所牵连并被逮捕的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吏追查十分急迫,被捕的人因痛苦不堪而屈招,惨死的人很多……第二年,三府推举袁安能处理繁杂事务,拜为楚郡太守,此时因刘英所牵连并被逮捕有数千人,显宗十分愤怒,官府追查十分急迫,因痛苦不堪而自我诬陷的人惨死许多。

袁安到郡后,不进官府,先到监狱,审理那些没有明确证据的犯人,条理之后放出监狱。

府中丞掾史都叩头争办,认为阿谀依附反叛之人,在法律上是同罪,因而不同意他的做法.袁安说:“如果有不符合实情的,太守应当受罚,不会牵连你们.”于是分别具体上奏.皇帝醒悟过来,立即回报同意,因此有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一年多以后,征召为河南尹.政策号令严明,然而未曾以贪财罪名审讯人.他常常说:“凡是求官职的人,高则希望当宰相,低则希望当牧守.在圣世禁锢人,尹不忍心做这样的事.”听到这些话的人都感激而自我勉励。

袁安在职十年,京城平安无事,他在朝廷名望很高.建初八年,迁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已经和亲,而南部又去掠夺,北单于说汉欺骗他,谋划想要侵犯边境.。

应该归还他们的人,以此来安慰他们.”皇帝召百官在朝堂上商议.公卿都说夷狄狡诈,贪心从不满足,得到我们归还的人之后,又妄自夸大,因而不能同意.惟独袁安说:“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到边境人口时,便把他们交给汉,这是表明他们畏惧威严,而不是先违反约定.孟云作为大臣负青边境,不应对戎狄不守信义,还给他们足以显示中原物资充足,而使边境之人得到安定,的确是便利的.”司徒桓虞改变建议而顺从袁安。

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恨他们.郑弘便用大话刺激桓虞说:“各位说应当归还人口的,都是不忠之人.”桓虞在朝廷上斥责他,第五伦与大鸿胪韦彪都改变了脸色,司隶校尉举奏,袁安等人都上交印绶谢罪.肃宗下诏回报说:“议而不决,各持己见.凡事议论,凡政策都由众人决定,表面上和气从容遇事不置可否,这不是朝廷的福气.君何必自责而深表歉意?还是请各位收回印绶吧.”皇帝最终听从了袁安的建议.
第二年,代替第五伦为司空.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