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开启心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英咀华开启心智
──谈课文小论文的写作
王光立
课文小论文,其含义是对课文进行钻研的基础上所作的短小的文学评论和文学鉴赏。学写课文小论文,是新材对我们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
素质论者主张语文教学应“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如何“走个来回”呢?现在,我们尝试以写课文小论文的形式促进阅读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和提高大面积学生的创造能力,取得了初步效果。
向前同学在学校组织的一次活动中说,课文小论文的写作“有助于大家平时注重对课本的学习,并使我们认识到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而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提高我们的创造力。”
一、按图索骥,披文见义,走进去。
同学们的写作,是以自读质疑、老师引导释疑为前提条件的。质疑,须自觉运用自身积累的思想道德素养、综合知识和生活体验来体味作品。释疑,须体会老师的解答思路:或把握典型问题,以点带面,提出自己独特见解;或抓住语言特色,深钻细挖,寻求作品的最深刻、最丰富的含义。这“图”,是同学们自身的积累,也是老师教给的方法。
例如阅读《守财奴》,同学们提出了“葛朗台和欧也妮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矛盾冲突?”等问题,我们讲解的时候,就抓住两人的对话描写展开分析,逐层剖析出两人的冲突可以分解为对待物、事、人三个方面的态度不同,再进一步概括出其冲突集中在情和理的坚决对立上,然后追究出这种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样,通过把握对话──剖析理解──概括认识的分析过程,葛朗台形象的典型意义就自然明了了。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走出来。
接下来就是同学们的创作了。精华就在教材里,试一试,你能自己走进去,吸取它,再自己走出来吗?
怎么写?
小论文的观点可分两种类型。
①求同。就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一般评论者的论述意见持赞同的态度。这类小论文的写作要求有深度,尽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例如〖佳作一〗。
②求异。就是对作品的内容、形式或一般评论者的论述持不同观点,这类小论文要求有新意之外,还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例如〖佳作二〗。
2.小论文的写作有两点要求。
①广泛阅读相关文章,包括不同学科的文章,以便于拓宽思路,纠正偏差。例如分析信陵君形象,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理论指导,脱离了历史上其它同类史实作比较,就很可能囿于节选的片断,而把信陵君的个人性格归结为自私、平庸,从而忽略其性格的鲜明的社会内容,忽略其根本性格内容是大智大勇,并否定其历史功绩。反之,则避免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见〖佳作三〗
②议论角度要小,以便于掘深思路。因为论题太大往往流于空泛和肤浅,小则易于把握。例如《谈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就不如《析“我真傻,真的……”》,《谈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就不如《“还不是穷死的”浅析》等。见〖佳作四〗。
如果说作家的写作是第一次创造,同学们的小论文的写作则是含英咀华的再创造。牢牢记住那句话吧:“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①
①引自南海出版社《中学生座右铭》。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年作文大全》作:“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是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
信陵君是否自私之我见
刘岚
语文课上,有同学认为信陵君的种种行为体现了他的自私,对此说法我不敢苟同。
首先,如何看待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有同学认为:信陵君礼贤下士不过是为自己着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信陵君既能招致那么多贤人,为何不向魏王举荐几个,像赵缪贤那样,以求便利国家呢?话是不错的,只是能否任用能人,最关键的还在于是否有明君采纳。而魏王是否是一个明君呢?让我们先来看《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一则小故事。一天信陵君与魏王下棋时有急报传来说赵人要来攻打魏国。魏王立时心急如焚,而信陵君由于事先已得门客的情报便告诉魏王赵王是来打猎的。后面传来的情报也证实了信陵君的说法。但从此之后,魏王却因为害怕公子过于贤能而不敢委以重任。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求贤若渴,识人任人,可见魏王之昏。一方面信陵君自身都得不到信任,又何来机会举荐他人?那么信陵君“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因此招来众多有才能的人而成就大业,也才因此得到侯赢、朱亥等人的帮助而解了赵国之围,并且因为信陵君的礼贤下士,诸侯不敢加兵谋魏数十年,可见魏是直接的受益者。这样看来,信陵君的“礼贤下士”怎么不是一种大智的表现呢?
第二,如何认识信陵君对待侯赢北乡自刭的态度。根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可知一定的物质条件决定一定的意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物质条件下,人们推崇的是由其所决定的封建道德,而侯赢北乡自刭的依据便是这其中的“忠”、“义”──忠君、报主。同时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人们的意识中,道”是重于生命的,孔子不就有“朝闻道,夕死可也”的话吗?孟子不也有“舍生取义”之说吗?而侯赢替公子出窃符下策已是欺君,而报知遇之恩的思想又使他不能坐视信陵君的危急于不顾,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自刭在当时看来是不足为怪,或许还是为人称道的。这样的局限性和悲剧性是信陵君、侯赢所不能避免的,这不仅是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可见,以此来评价魏公子,认为他未能阻止侯赢自杀便是自私的表现,理由并不充分。
第三,怎样认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动机。还有同学认为信陵君之所以窃符救赵是因为平原君以“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和“独不怜公子姊邪”前激后劝,正说明他窃符救赵一是为了沽名钓誉,二是为了救他的姐姐。但让人奇怪的是信陵君用得着拿生命去沽名钓誉吗?以客往赴秦军自不必说,再看窃符救赵,从窃符到击杀晋鄙,再到与秦军交战,真是无时而非可死:夺兵权不成,可能因此丧命,又达不到目的;与秦军战败,难逃一死,还得遭世人唾骂而身败名裂……更何况他苦劝魏王虽不成终还能落个贤臣的名声,又何苦冒这样的风险?再看第二说,骨肉亲情乃人之常情,信陵君“患之”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就此认为他窃符救赵不过是为了救姐姐又未免有失偏颇。具体分析一下信陵君窃符的原因。在当时,秦国已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鹤立群雄,虎视眈眈;而其它诸侯国在此之前就相继衰落了,连其中比较强大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也一蹶不振,它们都丧失了独立对抗秦国的能力。《过秦论》中不就有“诸侯恐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