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学是大人之学

合集下载

儒家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当代教师的影响东沟中心小学徐太松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及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精华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思想学说,早已超越了时代与国界的局限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她以开放的姿态生发扩展,为世界文明形态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孔子为集大成者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在封建社会,儒家教育思想一直居于正统地位,有效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进步。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经典表述历来一直为中国教师所信奉,并在职业中认真践行。

一、指导教师如何做人。

(一)要正直磊落。

俗话说得好,要想成为师,首先得学会做人。

学会做人是从事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是生存的根本。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正直磊落,才能生存;当然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只是侥幸避祸而己。

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谈到交友时,他说要交正直的朋友,即“友直、友谅、友多囿。

”孔子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正直伴随了孔子光辉的一生。

是的,只有学会了做个正直磊落的人,才能有益于社会,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二)要有仁爱之心。

“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指“爱人”。

孔子提倡怒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基本要求。

我校四(3)班有一个调皮大王叶帅,平时调皮捣蛋总是喜欢恶作剧,经常还会欺负欺负同学。

但是最近我发现他变了。

课间和同学玩闹发生了点小口角,他会跑过来说:“杨老师,谁谁谁骂我,说我是猪。

”“谁谁谁有讽刺我,说我是皮大王。

”有的时候和同学发生点肢体摩擦,他又跑过来,十分委屈地说:“杨老师,谁谁谁欺负我,右胳膊撞我。

”要是有人借了他的东西没有及时还,他又过来,理直气壮的对我说:“老师,他把我借给他的东西弄丢了!”更多的时候,他就充当起小间谍,跑到我这里神秘的对我说:“老师,我看见谁谁谁上课有小动作。

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

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儒学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学思想主要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提倡中庸之道、仁爱之心和礼教之规,是后代学者探究的重点之一。

儒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个时期是爵位、仪式、礼仪等日益重要,而且对个人的道德品质、品行和社会责任、义务等方面也有更明确的要求。

孔子作为儒学的奠基人,把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联系在一起,打破了先前的家族意识和等级制度,提倡“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道德、仁爱和理智,奠定了中国哲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汉代以后,儒学思想经过了一系列的批判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方法。

汉代的儒家学者董仲舒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道和器构成的。

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朱熹等学者则着重于注重古籍、经典的研究,将儒学注重礼仪的部分发扬光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实守良”等核心思想。

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当时的主流,提倡“理”为天下一切的根本,主张以“性”为本,强调先天的人性和后天的学习,对“中庸”、“大同”等传统儒家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发展。

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变革,儒学思想也通过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逐渐产生了若干分歧和分支。

如宋代的陆九渊、明朝的汤显祖等学者认为,儒学应当与人生实际相联系,以解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问题。

清代的黄宗羲则认为,儒家的逻辑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加以验证和修正的。

如今,更多的学者正在探讨儒学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思想和理念。

有人认为,要在中华文化和道德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和理念,使儒家思想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这就需要我们更广泛地吸收其他文化和哲学的因素,以创新的眼光和思维,重新审视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既符合中华传统,又思想新颖、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唯一性的领域中,而应该是与时俱进地发展。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牛老师

高二语文(人教版+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牛老师

《大学(节选)》学习任务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大学》中“三纲”、“八目”的内涵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关系。

3.理解文章中的儒家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任务】一、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如恶恶..色()()此之谓自谦.()..臭()()如好好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身有所忿.()懥.()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悌.( )者,所以事长也一人贪戾.()此谓一言偾.()事尧.()舜.( )帅天下以仁桀.()纣.( )帅天下以暴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二、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大意,翻译重点语句。

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6.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8.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9.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4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10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课学习任务】一、知识累1.《大学》原是里的一篇,宋代的将它与、、合编注释,称为“四书”。

2.《大学》与相对而言,讲的是、、、的大道理。

二、解读文本1.《大学》的宗旨是什么?“三纲”之间是什么系?2.“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3.从原文对八条目的陈述来看,“格物”是最先的,应该是基础,可是为什么后面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三、探究解惑,如何理解下面几句话?1.“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哲学班级:2013级哲学班姓名:***学号:***************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原因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响了中国整个思想学术界,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

其思想经久不衰,经世致用、创新发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较优势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封建统治原因儒家思想自从孔子创立以来,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一直作为封建统治思想,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是什么原因或者儒家思想的什么特质使其成为中国封建时期几千年来的主流思想?汉董仲舒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而所谓“《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实际上就是要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就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1]一、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支撑和精神武器。

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忠君孝廉”、“内圣外王”,而儒家这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思想,最符合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儒学对世界的影响

儒学对世界的影响

儒学在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价值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

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

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1、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

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

“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

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国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2、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

《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

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

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

儒家文化-介绍

儒家文化-介绍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产生背景《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近代学者章太炎赞同这一观点。

然而,胡适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赞同《淮南子~要略》的诸子出于“应世之急”的说法,由此提出了儒家是由殷商遗民中的术士转化而来的观点。

) 相传孔子号儒童菩萨。

或曰:“吾夫子万代斯文之祖,而童之。

童之者,幼之也。

幼之者,小之也。

彼且幼小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又僧号比丘。

丘,夫子讳也。

比者,并也。

僧,佛弟子,而与夫子并。

彼且弟子吾师,何怪乎儒之辟佛也!”是不然。

童者,纯一无伪之称也。

文殊为七佛师,而曰文殊师利童子;善财一生得无上菩提,而曰善财童子;乃至四十二位贤圣,有“童真住”,皆叹德之极,非幼小之谓也。

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若夫比丘者,梵语也。

梵语比丘,此云乞士,亦云破恶,亦云怖魔。

比非比并之谓,丘非丘陵之谓,盖仅取音不取字也。

例如梵语南无,此云归命,南不取南北之南,无不取有无之无也。

噫!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

盖易地则皆然。

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

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莲池大师,未出家时被公认为儒家泰斗)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国学、儒学、经学、人学、仁爱、孝敬之间是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由繁到简的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儒学是国学的核心,经学是儒学的核心,人学是经学的核心,仁爱是人学的核心,孝敬是仁爱的核心。

一、什么是国学?中华文化是相对独立的农耕文明,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连绵不断具有5000年光辉历史的中华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西方文化以及近现代科学技术慢慢传入中国。

资本主义西方文化即西学,所谓西学,就是西方之学、神灵之学、民主之学,所以,西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督教文化与民主政治文化两大块,并不包括近现代科学技术,因为近现代科学技术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全人类科技智慧的集体结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相对于西学,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就称之为国学。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做人之学、道德之学,是中华民族在5000年光辉历史中创造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文化,所以,国学并不包括探索自然奥秘的科技智慧,因为科技智慧是超越时空、超越阶级、超越国界的自然科学,并不属于国学范畴。

1、国学如果按内容划分:包括天文、历法、地理、职官、服饰、器物、玉文化、青铜文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美食、民俗、礼仪、婚丧、中医、草药。

2、国学如果按学科划分: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3、国学如果按传统图书类别划分:包括经、史、子、集四部;4、国学如果按发展顺序划分:包括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两汉经学、汉赋、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唐诗宋词、宋明理学、元曲、明清小说等等;5、国学如果按思想体系划分:包括儒、释、道三家。

二、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国学典籍汗牛充栋、国学内容庞杂浩繁、国学思想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必须采撷国学的精华,提炼国学的精髓,把握国学的核心。

儒家文化就是国学的精华、精髓、核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

儒学于道为最高

儒学于道为最高

儒学于道为最高作者:杨朝明来源:《中华瑰宝》2019年第07期儒学与现代人生是什么关系?儒学在今天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关涉儒学的本质。

儒学是什么,应怎样理解儒学,汉代学者其实已说得很清楚。

《淮南子·要略》说,孔子修治成王、康王的治国理念,述说周公的教训,用来教导孔门弟子,于是产生了“儒者之学”。

《汉书·艺文志》又说,儒家帮助社会理顺阴阳、阐明教化,儒学的施教内容来自“六经”,着重对仁义的阐释,“于道为最高”。

儒学以“道”为最高追求,这是理解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的关键。

人们喋喋不休地谈论道,道无非就是指人的价值与信仰,指人生的追求、社会的遵循。

在这样的层面理解,就能在人的社会性上认识自我,而不会形式化、功利化、空泛化地理解传统,不会拘泥于经典章句的纠结。

那么,儒学之道主要包含哪些层面的“道”呢?天下为公的人伦之道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这才是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是儒家追求的王道。

古有“背私为公”的说法,“公”与“私”相对,一个人不自私也就是“公”,这是人的公共意识、公德意识,彰显了人的社会性存在。

如果说道是价值体系,德就是道引领下的行为方式。

如果说道意味着“信什么”,德就是“怎么做”。

就像《老子》是老子的“道德经”,《论语》《孔子家语》等书里的孔子言论可以说就是孔子的“道德经”,其中讲的是道德、价值、信仰,指引的是正确的人生之路。

孔子说:“道义是用来彰明德行的,德行是用来尊崇道义的。

所以,没有德行,道义就得不到尊崇;没有道义,德行就得不到彰明。

”有道之人才有公德,有了正确的信仰,德行好坏才有了标准,这意味着正确信仰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人,人组成社会才有力量。

荀子认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牛马反被人所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能群,而彼不能群。

人的社会性存在,会面临家庭、工作、社会三个方面的关系,于是就呼唤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而这些都基于个人自身的品德。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提出“五达道”,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是人与人相处的五种主要关系,其他关系都可以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

《大学》节选3

《大学》节选3
精品课件
【译文】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是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近相爱的人会有偏爱;对 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 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 认为怠慢失礼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 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 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 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 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
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
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
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
下”。
精品课件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 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 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 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 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 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 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 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 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精品课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 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 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 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 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 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 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 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国学大讲堂之 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

国学大讲堂之 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

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世界儒学大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儒学会议。

前不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主编王杰应邀参加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并做了题为《儒家思想与为人为官之道的几点思考》的演讲。

王杰教授认为深入挖掘、借鉴这些思想智慧,对当今如何为人为官尤其是为官者如何加强道德自律、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有很现实的启迪意义。

他从天地之性人为贵、修身正己立德、儒学与为官者德性修养及其当代启示几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了一些简单梳理和介绍。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于礼义道德良知在中国文化看来,人与宇宙万物贯通一体,皆禀受天地之理、阴阳之气而生,正如荀子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礼记》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据此,王杰教授认为在自然、生物学层面上,人与禽兽没有多少分别,人与禽兽之不同,在于社会、文化、道德、精神层面,即人有礼义道德良知,此乃人之为人的底线,有之,则人;无之,则禽兽也。

二、修身正己立德:中国人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礼义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王杰教授例举了很多儒家思想中为官理政的观点,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不孤,必有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

关于儒学思想的理解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儒学中有一些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但自然科学非其所长。

儒学主要是一种“正德”之学,是一种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学说。

也可以说儒学是一种“人学”,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问,包括怎样修身律己、成就理想人格,怎样善待他人、和谐人际关系,怎样治国理政、使天下长治久安。

儒学中包含着我们的先哲探索宇宙、社会、人生真谛的丰富智慧成果,其中有许多是可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思想精华。

儒学的核心思想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

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是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

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

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

仁、义、礼只是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

儒学是一种修身立德、培养高尚情操、成就理想人格的人生哲学。

儒家最讲求修身做人之道。

修身的目的在于以德润身、“以美其身”,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就理想人格。

个人的修身需要反求诸己,“吾日三省吾身”,“深造之以道而自得”,所以儒家的修身立德之学,也就是所谓的“为己之学”。

儒家要求博大胸怀和历史使命感,以经世济民为职志,以担当道义为己任;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和坚强意志,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为实现社会、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历代志士仁人包括一些近现代革命家都深受儒家人生哲学的影响,吸取并践行了其中的思想精华,为国家、民族以至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评述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评述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的内涵及其评述《大学》就是“大人之学”。

“大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

这两种含义并不冲突,却有先后顺序。

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分“经”一章,“传”十章。

“经”是基本的观点,“传”则是都对于“经”的解释、阐述。

全书溶伦理、哲学与政治于一体,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

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其主要的思想源自于《大学》的经。

《大学》是如此指出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

”其意义简释如下:明德是任何人都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

“明明德”是肯定人类与生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

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却有内在本然的基础。

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

觉悟“明明德” 此一天生能力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

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方面,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

“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

“八纲领”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

扬“君子”之风,传优良好家风

扬“君子”之风,传优良好家风

132024.04 第04期 总第196清风聚焦孔子像“君子”之风,谓之高尚。

我国历史上具有高洁“君子”之风的古圣先贤数不胜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他们的精神追求。

时至今日,先辈们的“君子”精神,仍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借鉴学习。

“君子”之风引领社会走正道“君子”一词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良好道德的含义。

儒学被视为君子之道,也被称为大人之学,就是培养知是非、明荣辱、能担当、敢引领的“君子”,培养有格局、有气象的“大人”。

《论语·里仁》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之风,引人向善。

孔子创立的儒家,不仅要洗净身体,更要洗净心灵,要克己修身,明心见性,要引领社会,改良世道人心,使社会走向至善。

儒学研究专家杨朝明在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在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中,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圣哲继往开来,阐发并确立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铺染了中国人的生命底色。

”杨朝明表示,孔子的全部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个词——君子之道。

孔子说:“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以廉耻之节也。

”君子的本义是指地位高的人,后来引申为人格高尚的人。

君子这一概念其本义与引申义的联系,对理解孔子思想很有价值。

为什么“地位高的人”就应是“道德高尚的人”?道理很简单,因为责任大,所以要求高;既然是“尊贵的人”,就应是“高尚的人”。

“为什么儒家要培养君子?一个社会的好和坏,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一批人才在引领,这批人就是君子。

无论是古时的为政者或是今天的领导干部,都必须有担当,要努力成为君子、大人,才能引领百姓、引领整个社会走正道。

”“君子”之风滋养先贤好家风我国历史上,具有“君子”之人品、人格、官德的先贤不可胜数,这与他们的良好家教家风密不可分,而他们又进一步促进了好家风的涵养、为好家风注入了厚重的分量。

论《三字经》中的“成人”之道

论《三字经》中的“成人”之道

论《三字经》中的“成人”之道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儒家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通俗易懂
地介绍了儒家的基本观念和道德准则。

其中,通过讲述“成人”之道,强调培养健全人格和品德的重要性。

“成人”之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品质的培养。

《三字经》以“孝”,“悌”,“忠”,“信”等为代表的伦理价值观的传播,让人们认识到人的内在品质
的重要性,并将之做为与非的标准,督促每个人行为符合这些标准,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2. 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字经》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
教诲下,提倡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如“勤劳”,“节约”,
“耐心”,“进退有序”等。

这些习惯和行为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同时对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品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学习和认识方面的要求。

《三字经》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并
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学方式,告诉人们要虚心学习,并在
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百川不辞径,何以入我手”的精神也告
诉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探寻真相。

4. 社会责任的认识。

《三字经》强调要在自我修养的基础上,
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将其作为一个人的重要责任。

同时,通过“人能一日无二命,德不崩山不崩”的提醒,告诉人们未来的成就
和声望取决于他们未来的行为。

综上所述,《三字经》中的“成人”之道承载了儒家道德的准则,通过以身作则,传播正面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如何理解“学以成人”

如何理解“学以成人”

如何理解“学以成人”“‘学’什么、如何‘学’”决定了“‘成’什么样的‘人’”,“学”的内容与方法,对于“成人”至关重要。

以“成人”为指向之“学”,则以知与行的统一为其内容,以达到“知行合一”,在“知”与“行”的展开过程中成就人自身。

“学以成人”是人生不断经历和追求的目标。

“学”既是对事物的学习,又与人相关,甚者关乎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成人”则为成就人自身,如何才为“成人”,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强调“实现人生价值,是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与儒家思想“仁以为己任”不谋而合,“成人”不仅涉及人自身,还与人类社会相关联。

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王阳明心学、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的研究,探讨“学”的真谛,何以为“学”、何以“成人”。

1.何以为“学”“格物致知”即为“学”,《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是“学”的过程,“致知”乃为目的。

狭义上讲即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而就《大学》本身来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地步,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

明朝,嘉靖六年,王阳明“天泉论道”,留下四句箴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首诗是王阳明对自己心学的最简练的归纳,也是王阳明对何以为“学”、何以“成人”的回答。

他认为格物致知的“知”,一方面指知识,更重要的是心中的信念。

而这个信念并非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可以达到,只能通过去实践和领会才能实现。

所以知行必然是一个过程。

通过实践后形成的信念会有很多种,在实践过程中挑选有利自己和社会发展的,也不违背社会准则的作为信念的内涵,即是致良知。

人通过学习只能得到知识,而通过实践就能感受,通过感受就能逐步在心里筑垒,从而形成自己的信念。

这正如马克思认识论所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学”的过程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反复“格物致知”的过程,“学”又以“成人”为中心,“成人”作为“学”的最终目的,引领我们在“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王阳明《大学问》

王阳明《大学问》

王阳明《大学问》王阳明:大学问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

师征思、田将发,先授《大学问》,德洪受而录之。

“《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

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

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

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

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 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

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

论儒家教育思想主旨一孔子仁智统一的“成人观”“成人”一词,在孔子兴办教育之前已被采用,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后,由楚返晋后论功行赏,将其追随者分为三等,即“成人”,“贤人”,“免我于患难之中”者。

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创始人孔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禁令,提倡“有教无类”,打破特权,扩大了教育规模。

他创办学校实施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理想中的“君子”,即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

《论语》记载:“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

”这里,他提到一个人格完善的君子,必须具备相当的智慧、廉洁、勇敢、才艺诸种完美的品格和素质,并辅之以礼乐的修饰,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全面发展上取得进展。

显然,孔子的“成人”观,已涉及到人的主体知性潜能,德性的修为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亦即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规范问题。

在孔子看来追求圣人具备的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应该是“成人”教育的最高目标。

但这不是一蹴可就的,需要经历一个刻苦学习,内省反思,砥砺磨练的过程。

作为教育家孔子,培养人才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修己以敬”,即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处世待人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其二是“修己以安人”,即掌握治国安民的知识,使他人得到安乐,社会达于安定。

在《论语》《樊迟问仁》一章中,他将“仁”解释为“爱人”,把“知”解释为“知人”。

在《里仁》一章中,他又将此发挥为:“仁者安人,智者利仁”。

认为只有具备了“知”的素质,才有利于“仁”的形成和实施。

归根到底,“知”是从属于“仁”的,而“仁”则是孔子思想的主旨之一。

显然,在孔子思想中,对德育予以高度重视。

但智育也很重要,他说:“未知,焉有仁”?在他看来,没有智,也就没有真正的“仁”,仁与智应是和谐统一的。

为实施“成人”的教育目标,孔子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在这方面做出表率,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品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为学生树立了仁智统一的楷模。

《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儒家的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明白和学得的,是需要用一生去感悟,甚至可能穷其一生都终究不得其要。

孔子的伟大,在于创立了儒家思想体系,孟子的伟大在于继承中发展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之深远,不是我所能窥见的,也更不是我有资格去评述的。

数载潜心向儒,穷尽心力冥悟,获得的也只是一点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越读越是读不懂,越读越是不知如何去读,儒学实在是太博大精深。

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们通常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会遵循“言必信,行必果。

”这是孔子的思想,更是国人的推崇。

自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来,使之流传千年不古,这是一个境界,是一种人格基础。

然孟子曰: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说话不必讲究信用,行动不一定非要有确实的结果,惟独要有义。

粗略看来,这个和孔子的思想是矛盾的,人怎么可以不讲信用呢?说了的事情,怎么可以不去做呢?如果真是该这么理解的话,那么我是不会崇拜孟子的。

但事实上我是对他顶礼膜拜的,如果我们认为这话是和孔子的思想有矛盾的,实际上只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出了问题,叫断章取义,忽略了“惟义所在”,所以一句话的意思就全变了。

而“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的思想核心恰恰在于“惟义所在”,我们甚至可以解读为:“只要心中有义,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但是我们是否看出来了““只要心中有义,言就不必信,信就不必果”与“夫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之间的关系中前者的语句是浅薄的,而后者的语句是精辟的无懈可击。

静静的在心中对比一下“惟义所在”四字排前和排后,竟然是迥然不同的境界。

所以不得不叹服,圣人就是圣人。

圣贤们,用他们的思想,征服了我的全部灵魂,导引着我的思维和生活的方向。

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孟子为何会出此言论。

其实是来自简单的生活,更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和经历的。

仔细的想一下,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在特定的环境下,对别人做出一种承诺,但当事过境迁以后,当初承诺的条件已经不在了,或者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承诺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但如果我们还一味的去死守着这个承诺,那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仁与成人
• ○仁者,人也。
•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孟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为成人矣。” •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 善者,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 大人。”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
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2、克己复礼
• 身心之仁: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 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 见得思义。”
三、一以贯之 • ○仁者,人也。 • □ 生活在天地之间;生活在社会(文化与人伦) 之中;精神与肉体合一;连续的生活事件 • □人生所面临的问题:身心矛盾;人我矛盾;物 我矛盾;终极关怀。 • □真实的自我 不安之心与责任感——仁
对是非对错的追问——义
• ○子曰:天生万物,人为贵。 • ○荀子也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
• 1、仁者爱人 •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 ○孔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对曰: “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可 谓士矣。”子路出,子贡入,问亦如之。子贡对 曰:“智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可谓士 矣。”子贡出,颜回入,问亦如之。对曰:“智 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可谓士君子矣。”
•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 3、下学上达
•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 ○朱子《大学章句》:“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 ○阳明《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
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 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 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 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 不然,彼顾自小之耳。”
• 什么是真实的自我? • 如何成为真实的自我?
儒家的成人之道
——为什么儒学称为大人之学
董卫国
北京师范大学2010级博士 2013年5月25日
一、大人与仁道
• ○ 《易传》:“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 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
• ○孟子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 一以贯之:• 克己复礼来自—身心合一• 仁者爱人——人我一体
• 下学上达——天人合德
体会境界 崇敬理想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 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