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语文课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介词,凭借、靠。 巩固。
பைடு நூலகம்
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 译 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 文 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 正道,即行仁政。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 动词,到。 亲属和母系亲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
连词,表顺承。 这。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的原因。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译 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 文 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 护城河。 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研读课文——明析观点与表达
3.知道了“人和”的重要性,在域民、固国、威天下方面, 君主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连用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否定“封疆之界” “山溪之 险”“兵革之利”的作用,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 性。由此,将论述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
② 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 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有说服力。
③ 对比论证: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之间 的差异点,对比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④ 比喻论证:运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证明观点,使论证更 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中心论点,分论点)
2.论据:提出论点必须要有依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PPT课件
这样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 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 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 “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 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 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 多余的闲笔。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合作探究
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通过 列举事例,论证了在战争中天时、地利 和人和三个要素的作用,提出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表 现了孟子“仁政”的治国主张。
写作特色
(1)本文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 从文章末尾来看,孟子虽反对战争,
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各诸侯的 心理所打的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 传自己的“仁政”主张。
疏通文意
发语词,无实义
夫环而攻之,利也。
翻译: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 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疏通文意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泛指粮草
疏通文意
有利作战的
有利作战的 人心所向,
天气时令 地理条件 内部团结 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外城 围 表承接 表转折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 而不胜。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条件,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 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 方面的关系,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决定 作用。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 论,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对后世 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29张ppt)

⑥ 亲戚畔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一词多义
墨三剑飘里雨之城( 助词,的 ) liyongqiang
李永夫强 环而攻之(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寡助之至( 动词,到 )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亲戚之所畔(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对比论证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天下顺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进 失道者寡助 亲戚畔之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治国需要 人和
施行仁政才能 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睿智雄辩的力量
• 逐层推理,论证严密。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然后阐述治国需要 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张施行“仁政” 治国。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孟子》中的成语
缘木求鱼 杯水车薪 事半功倍 自暴自弃 一曝十寒 与人为善 明察秋毫 出尔反尔 独善其身 解民倒悬 言近旨远 同流合污 赤子之心 当务之急 知人论世 出类拔萃 舍生取义 为富不仁 左右逢源 不言而喻 引而不发 夜以继日 齐东野语 始作俑者
天时不如地利,对偶 地利不如人和。顶真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
排比
兵革非不坚利也,双重否定
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 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 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文 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 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 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 力而不体恤百姓。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知识目 标)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 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能力目 标) 3、学习文章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领悟 文章思想内容,继承传统文化之精华。 (情感目标)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 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 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 谐共处、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 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 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 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施行仁政的君主
助之至 , 亲戚 畔 之。 之:代词,代“失道
到极 点
内外亲 通“叛” 背叛者 属
译文: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
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七里之郭


环而
转折,但
语气助
攻之是而 不胜。夫词 环而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精品PPT课件

写作特色
(1)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作者从战争的角度出发,思路从点到
面,由个别到一般,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 奏感强。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 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写作特色
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个双重否定句 构成的排比句式,意在说明防御者占有极 为有利的条件,结果他们仍不得不“委而 去之”,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 和”。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 助,失道者寡助”等,句式整齐,音韵和 谐,很好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施行“仁政”,取得人心。
合作探究
作者由战争类推到治国,得出了怎样 的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合作探究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战 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合作探究
“得道”和“人和”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 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 “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 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得道” 是“人和”的实质和前提。
合作探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句话 什么意思?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 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 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能靠武力的强大。
合作探究
作者只从反面指出了“域民”、“固 国”、“威天下”不应当怎样,那么 作者认为应当怎样做呢?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 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 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 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体 会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主题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 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 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第六单元 品格与志趣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课时
统编版 语文 九年级 上
第六单元 品格与志趣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如“委”“域”“畔” 等,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3.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内容精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中心论点。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比论证,论证本文中心论点。
结构梳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提出观点 举例论证 再次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深入探究
作者在举例论证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得道”实际上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 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 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 的政治主张,使其更具有普遍意义。
结构梳理
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 s ù) /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 ( p àn )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3.找出文中其他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从反面推论,强调“域民”“固国”“威天下”应当 依靠“人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 “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怎样的新内涵?
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衷共济”等; 俗语有“家和万事兴”; 典故有“将相和”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进作者
孟子,名轲,思想家, 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 称“孔孟”,并有“亚圣” 之称。
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 传弟子所著。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诸侯国的言行和 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孟子》长于言辞,其文 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 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 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 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深入探究
1.本文采用什么论证结构?
总——分——总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2.请从修辞、句式、作用方面,赏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 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这个句子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式。从多个方面强 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是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 的重要性。句式整齐,使得文章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举例论证
三者互相比较
天时
地利
人和
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 “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 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 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 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 是人而不是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也就是“山溪之险”。但是 在本文中,这个词几乎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细读:解读思想
2.文中孟子认为君主怎么做才能够“战必胜”?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实现 “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因此,行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战寡助,战必胜。
实虚词及文言现象总结
重点实词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8)得道者多助 (9)寡助之至 (10)天下顺之
险:___险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道:_能__够__施__行__治__国__的__正__道__,__即__行__仁__政___ 至:___极__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___归__顺__,__服__从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读:晓畅文意
巩固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 正道,即行仁政。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极点
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
内外亲属,包括父 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课堂小结
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 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 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诵读 文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
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封疆(jiāng)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坚韧锋利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 离开。而,连词,表顺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
译 文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
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梳理
课文
名词用作动 词,限制在 疆域内居住。
形容词的使
介词,凭 助词, 动用法,
内外亲属,包
动词, 括父系亲属和

母系亲属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极点
同“叛”, 背叛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
译 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梳理 课文
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
介词,凭借
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
所以
不战则已
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译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 文 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完美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完美版
第四页,共35页。
阅读第一节(第一句)思考问题:
解释字词
天时 时令、气候、政治形势等条件。
地利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 [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 “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这 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五页,共35页。
阅读第二节思考问题:
解释加点字词
三里之 的城 内城,七里之郭 外城,
环 围 而 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攻之
而 小城
表转折不,胜但。是,夫却
环而发攻语之词,,用必在有句首得,天表时示者要发矣议,论
然者:而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助词不,胜表肯者定,。
是 然而天:时虽然不这如样地,但利是也

这 表判断
第六页,共35页。
第十三页,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第十四页,共3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 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 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 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 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 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第十五页,共35页。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 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 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 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 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 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 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 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包围

语气助词,用在句首,有提示作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的故事:
孟子语录:
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排比,如: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 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对偶,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顶真,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你知道有关孟子的故事或语录吗?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断机杼》
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这样却,

发语词,不译
一定
可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

占据

地利也。
……的原因
……是……
【译文】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有占据天时的地方,可是不能取胜,
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 不是
护城河
指军备精良

城 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

,然而





,环 。




故曰:





。寡

;多



,故


。 ,

伍 当堂训练
当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

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练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但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逃走,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
3.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与成功的紧密联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其他方面,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面对这些困境,有些人会选择放弃,而有些人则能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在困难面前的选择呢?本文将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老的中国哲学观念,阐述道德与成功之间的紧密联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我们常常在各种场合听到,它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含义是,那些遵守道德规范、秉持正义之道的人,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那些背离道德、行为不义的人,则往往会孤立无援。

首先,让我们从个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观念。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过因为某种原因而偏好某个人或事物的经历。

当我们偏好那些遵守道德规范、行为正直的人或事物时,我们会在心理和行动上给予更多的支持,这无疑会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成功机会。

反之,如果我们不喜欢那些不道德或行为不正直的人或事物,我们很可能会选择远离,这无疑会减少他们的成功机会。

从团体的角度来看,这一观念同样适用。

例如,在一个公司中,那些遵守道德规范、注重公平和诚信的团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这样的团队不仅会在员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信任感,也会在客户和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

那么,为什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念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呢?原因在于它符合人类的天性。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倾向于信任和依赖那些我们信任和喜欢的人。

如果我们不信任或不喜欢某个人或事物,我们很可能会选择远离,这无疑会减少他们的成功机会。

为了进一步证明这一观念的正确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具体的案例。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家公司始终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经营理念,致力于维护公平、诚信和透明的市场环境。

正是这种坚守道德、追求正义的做法,使得阿里巴巴赢得了广大客户和市场的信任和支持,成为了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巨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孟子
大语文课件 2
孟子:
• • • • •
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代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仅次于孔子的 —— 亚圣。 • 历史上往往“孔孟”并称。 • 儒家思想也被称为“孔孟 之道”。
3
大语文课件
孟庙“亚圣殿”和 其中供奉的孟子塑像
大语文课件
4
孟母教子
孟子三岁时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 疼爱自己的儿子,曾为孟子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而 三次搬家,最后搬到学宫附近。孟子自小受到严格 管教,据说有一段时间他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 机上的麻布,告诉他若不勤奋读书,就会像这块麻 布般半途而废。“三迁”、“断机”等教子故事, 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写道:“昔孟母,择邻 处,子不学,断机杼。” 后来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弟子, 终成一代儒学大师。
大语文课件
15
归纳“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词,它,指城 3.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代词,它,
无实际意义 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施仁政者
大语文课件
16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个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大语文课件
17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 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 下”应靠什么呢?
大语文课件 21
大语文课件 10
有利于作战的 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优势 天气时令
外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作战中的) 内部团结 内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用在句首,引 围 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 却不能取胜 出下文议论 但、却 这 „也,判断句 这是(因为)„„ 兵器 甲胄 武器装备 坚固锐利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到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内城 护城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
大语文课件
放弃 离开 弃城而逃
11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限制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
震慑 少 归顺、 服从
用、 划定 界限 巩固 国防 凭借 武器 装备
大语文课件 6
孟子晚年 著书立说
孟子周游列国,但诸侯各国忙于战争,没 有几个君主愿意采纳他的政策。晚年的孟子带 领他的亲密学生万章、公孙丑等 “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整理阐发儒家典籍,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 成书。
大语文课件 7
易错问题 《孟子》的作者是谁?
• 是孟子及其门人。
道义,这 施行“仁政”的君主, 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指“仁政”
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
凭借
凭借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 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王
极点 内外亲属 通“叛”, 背叛
畔;故君子
大语文课件
有不战,战必胜矣。
12
所以 指上文的 有不战的时候,不应 “得道者” 当作战就不作战
大语文课件
19
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大语文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 题吗?
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 孟子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 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地施行仁政, 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 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 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打胜 仗。
大语文课件 设计制作:张国生
《孟子》两章
大语文课件 1
先考一道时事政治题: 中共“十六大”上,胡锦涛总书记 以人为本 ”的执政观念。 提出了“
• 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你知道吗,这并 不是胡总书记的“原创”——他是化用了中 国古代一个思想家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 创立“以民为本”思想的是谁呢?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大语文课件
13
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
外城 古义: 今义: 姓氏 护城河 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古义: 池塘 今义: 内外亲戚 ,包括父系亲属和 亲戚畔之 古义:
母系亲属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的家庭成员。
大语文课件
14
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大语文课件 5
孟子周游列国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 分痛苦。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 战,杀人盈城”;统治者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 人民却“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 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 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 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 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还到处游说,宣扬他的 “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 发“仁心”上。
•儒家经典之一
大语文课件
8
阅读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大语文课件
9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 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 胜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