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自由比较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别?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程度是否存在差别?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每个国家所应当尊重和保障的公民权利。
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些自由的程度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本文将就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现状进行探讨和比较。
一、西方国家的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在西方国家,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受到法律和民主制度的保护。
这些国家通常都有独立的新闻机构和监管机构,新闻机构的编辑和记者可以公开报道和批评政府,而政府部门不得干预新闻报导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一些国家,政府也会设立新闻补贴或调节机构来保障媒体的财务独立性。
此外,在西方国家,公民对于言论自由的保障是基于宪法的。
二、中国的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中国的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
中国的新闻机构大部分是国营的或是控制于国家官方机构下的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管制,新闻机构可以报道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官方的方针和政策。
此外,中国的言论自由也受到了法律的限制。
在中国,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人民和媒体的言论表达是受到限制和追究的。
三、其他国家的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除了西方国家和中国,其他国家的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也存在许多差别。
在一些国家,新闻媒体受到了政治或经济压力的限制,报道的内容也可能被政府或官方机构的干预所影响。
在另外一些国家,例如阿拉伯国家,新闻媒体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限制,报道的内容可能也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每个国家对于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限制程度不同,但是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障是永恒的价值观,是每个国家所应该权衡和维护的。
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寻找和确立适合自己的新闻和言论自由维护机制。
该国与中国的新闻管控及媒体自由状况有何不同之处?

该国与中国的新闻管控及媒体自由状况有何不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新闻媒体的自由度与管控成为了一个备受热议的话题。
然而不同国家的媒体自由与新闻管控情况却大有不同。
本文将以“该国与中国的新闻管控及媒体自由状况有何不同之处?”为题,简要介绍一下该国与中国的新闻媒体现状及其不同之处。
一、新闻媒体得到了相对良好的自由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体有着相对良好的自由度,在报道时不必受到强制性的新闻管控。
例如,美国的新闻媒体可以不用经过政府的审查,媒体人可以在自己的判断下自由报道,这种自由与独立的报道对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政府对新闻媒体进行重度审查在中国,政府对新闻媒体进行了相当严格的管控,大多数发表的新闻报道都经过严格审查后才能出版。
政府对媒体的一些言论进行强制控制,以维护其观点和利益的统一,使其媒体人员很少为了真相而打破常规,其中不乏被指出为虚假报道,篡改事实等问题,引发了一些质疑。
三、新闻媒体面临着各种压力在一些国家,尽管新闻媒体能够自由发声,但其仍难以避免政府和其他利益方的压力。
例如,新闻媒体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宣传平台,这些媒体业在写作时必须考虑到政治倾向,以获得政府和其他组织的许可,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新闻媒体扮演了重要的监督与反馈角色在言论自由和政府管制的比较中,有一些国家的新闻媒体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持续监督并反击政府的错误权利。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新闻媒体通常都能及时查证事实,并向公众发出警报,持续监督政府的工作做得好坏。
这种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公民的言论自由,避免国家主权劲头过重而扼杀进步的声音。
结论总结来说,在各自国内新闻媒体自由度和新闻管控实施的程度上,该国与中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虽然各国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差异较大,难以发生完全一致的情况,但是该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为新区管控和媒体自由的平衡与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
中西方新闻自由比较

中西方新闻自由的比较新闻传统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部侵略产物西方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新闻研究者要求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维护新闻自由的环境。
而西方政府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或不制定法律约束新闻界,或指定法规保障新闻界。
在西方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新闻自由可以不断壮大。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鸦片战争输入的产物,且在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自由”这个概念本身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政局的变化,就不断经受着多方挑战。
中国新闻界几次利用短暂的宽松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但是最终都受到了压制。
中国新闻界先是与政府严厉的出版条例抗争,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先是质疑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认为西方新闻自由不适合中国,奉劝国人不要太看好自由。
再是向政府妥协,沦为政府发布新闻的工具。
最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国新闻界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法规来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本体价值观不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通过中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领域的研究,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产生于西方人的信仰,“人人平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哲学基础,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注重人的个性的舒张和主体性的发挥,追求绝对自由,是对自然权利的诠释和解读。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来自于西方,是在西方殖民侵略活动中流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物。
它迎合了几千年来戴着沉重的封建镣铐跳舞的中国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西方新闻自由流入中国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被中国人认可并继承下来,但是对价值理念并没有被中国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学者将新闻自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否定了西方绝对自由的理念,而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被中国国人认可的新闻自由观念。
传统文化/自由信念不同:上帝人人平等,家天下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在创造人同时赋予人各种权利。
中西“新闻自由”辨证看

报 》的两篇 文章 去认清其 “ 闻 自由”的真 实面 目。 新 该 报 分 别 于 2 0 年 3月 1 05 3日和 l 6日发 表 了 《 什 当 布 政 :一 个 预 制 新 闻 的新 时代 》 和 《 在 播 出 假 新 现 闻》 。文中披露 ,布什 政府在 伊拉 克战争 期间 以及在 众 多领域 内 “ 作新 闻” 制 ,从而达 到为 自己的政 策包
瀚绵密 的学科渊 薮 ,为新 闻学献呈上 了众 多解释新 闻 现 象 、 逡 巡 社 会 动 态 的杰 出 范 式 。社 会 有 机 体 观 念 、 结构功 能理 论、角色理论 、社会分化理 论等 都是其冲 击新 闻 学较 深 的卓 荦大 端 。此 外 ,像政 治学 、经济 学 、文 化学 、 公共 关系 学等 , 也都 为打 造 当代 理论 新 闻学 的学 科平 台释放 了热 力 ,颇值得 有心 人士去关
众 调 查 、媒介 内容调 查 、传播 效 果调 查等 方 面 ,使 得真理就像宝 贵的行动工具 一样发挥着实 际效用 。但 反观 另一面, 完全 以定量分析 的实证过程代替定性分析 过程 ,在学科建 设中也欠缺妥 当。以马尔库塞 为代表 的 欧 洲 批 判 学 者 就 对 完 全 迷 信 实 证 方 法 的研 究 路 径 进 行了严厉 的抨击 。他认为 ,实证方 法从根本上放 弃 了 哲 学批判和否 定的倾 向 ,诱使 思维满足于事 实,拒绝 超越 事实 ,并 且服 从于既定 的状 况。过度沉湎 于这一 方法 的实质 ,是 同现存的社会秩序相 调和 ,是对社会 现 状 的 肯 定和 顺 从 , 是理 性 的批 判 精 神 和 否 定 意 识 的 褫 夺 摈 弃 。 因此 , 当 代 理 论 新 闻学 在 引 入 传 播 学 研 究 方 法 的时候 ,应注意 结合本学科特色 ,多元综合地运 用 这两 大人 类追 寻 真知 灼见 的 利器 ,避 免 过度 偏颇 一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中式新闻写作注重客观性和传统价值观,西式新闻写作则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多样化观点的呈现。
下面是一篇关于疫情防控措施的新闻报道的中西写作风格对比。
中式新闻写作风格:据官方媒体报道,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防控措施,力求遏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
其中,封锁措施被广泛实施,包括禁止大型集会、关闭公共场所、封控疫情重点区域等。
此外,各地政府还加强了医疗资源的调配,加强了疫苗研发的推进,并积极敦促公民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官方数据显示,这些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疫情传播速度得到明显放缓。
各地政府也积极做好病例的隔离收治工作,加大疫情防控的力度,为疫情的最终彻底消除做出了积极贡献。
西式新闻写作风格:报道称,近日,中国政府在防控新冠病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
从禁止大型集会到关闭公共场所,再到封控疫情重点区域,各地政府在努力遏制病毒的传播。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医疗资源的分配,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并敦促公民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据数据显示,这些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疫情的传播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各地政府也加强了病例的隔离和收治工作,并加大了防控力度。
这些举措在疫情的最终消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中式新闻写作侧重于官方数据和政府举措的呈现,表达对政府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而西式新闻写作则更加强调多样性观点的展示,突出民众的参与和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中式新闻写作风格:针对疫情防控措施的报道中,中式新闻写作更加注重客观性和传统价值观。
在报道中,会重点强调政府的举措和数据,以此来突显政府的决策科学、及时和有效。
这种写作风格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中式新闻写作注重维持社会稳定和凝聚力。
在疫情防控方面,政府的举措和决策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的关键。
通过强调政府的努力和成绩,中式新闻写作给人们传达了一种安全感和信心,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至关重要。
其次,中式新闻写作倾向于展示政府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论中西方新闻自由

论中西方新闻自由新闻自由也叫出版自由,最早是由西方资产阶级提出来的。
第一个喊出出版自由口号的是英国人约翰·米尔顿。
他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故而不能压抑,应当允许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了解别人的观点,并依靠自己的理性去辨别真伪和正误,识别善恶好坏,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新闻自由作为一种理念,尽管源于西方,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不同社会体制国家的共同追求。
但是在追求新闻自由的本土化过程中,新闻自由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
不过,凡是在遵循社会平衡发展原则的国家,新闻自由不但能促进这个国家的更好发展,而且也会使新闻自由真正成为这个国家和国民的自觉行为,使新闻媒体享有真正的新闻自由。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因为他们认为新闻自由是保障一切自由的前提。
另外,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以及其国民素质和教育水平等因素也使新闻自由这样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普遍接受。
大多数人(包括多数政府)都认为新闻自由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得到尊重,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国家和个人的总体发展,这些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尽管如此,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国家的普及过程也是曲折的,与封建势力的斗争也是残酷的。
只是到了近代,才逐步把这种观念正在变成为一种政府和国民的自觉行为,并逐步深入人心。
事实上,新闻自由概念的形成和实践在美国远不如某些美国政客、媒体精英鼓吹的那么悠久、牢固,而是一个缓慢、曲折的变化过程。
在这里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国家一味地否定中国的新闻自由发展过程,实际上也否定了西方新闻自由本身也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很多西方学者的这种偏见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的新闻媒体自由现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
时代的发展使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尤其在我们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正确的新闻自由观已成为任何社会不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美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

中美新闻传播之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
中美两个大国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对中美新闻传播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政府监管与独立性中美两个国家在新闻传播中的政府角色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新闻传播受到严格的政府监管,所有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守国家的宣传导向和政策要求。
而在美国,新闻传播享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媒体拥有广泛的言论自由和报道自由。
二、媒体所有权与市场竞争在所有权方面,中国的媒体多数由国家所有或直接控制,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
而美国的媒体多由私人拥有和运营,存在着广泛的市场竞争。
三、新闻报道与思想导向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在思想导向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媒体通常以正面宣传为主,突出国家的成就和正面形象。
而在美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平衡和批评精神,媒体角色更加突出。
四、媒体技术发展与网络传播中美两国在媒体技术发展和网络传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在互联网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微信、支付宝等的普及率极高。
而美国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如谷歌、脸书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五、民众参与与信息获取中美两国的民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向民众传递信息;而在美国,民众通过广播、社交媒体等渠道来获取新闻信息,参与度更高。
六、国际传播与形象塑造中美两国在国际传播和形象塑造方面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通过国家层面的宣传和文化输出来推广中国形象,如“一带一路”和国际奥运会。
而美国通过媒体报道和全球媒体公司的影响力来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在新闻传播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和独特的特点。
政府角色、媒体所有权、新闻报道、媒体技术发展、民众参与和国际传播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体制和模式。
通过对中美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互学互鉴的机会,促进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
中西方新闻界之比较一二

中西方新闻界之比较一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微信、微博以光速在人们的手掌之间瞬间传递,公众人物特别是政府官员不得不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的手表、他们的香烟、他们的宴席、甚至他们的一句雷人的话随时可能传遍世界,无可遁隐。
新闻界在监督政府官员、推动廉政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新闻传媒业都是一个庞大的相对独立的产业,新闻信息也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必须品之一,新闻界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舞台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冠之“无冕之王”。
虽然新闻界的重要作用在中西方都被认可,但由于思想文化、政治体制、历史传统的差异,中西方的新闻界也一眼便能看出差别,就好比在大街上一眼便能看出哪个是欧美人,哪个是东方人。
十六、七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蓬勃发展,大量的商品通过这座水城进进出出,生意人很关注商品信息,买家和卖家都希望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人就专门做买卖信息的生意,于是刊载商业信息的手抄报就应运而生了。
到了十八世纪,报纸被掌握在机器大生产的崇尚自由的资产阶级手里,报纸可以大量的印刷和发行,英国和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们以及资产阶级革命者们正是把报纸当做宣传阵地和战斗武器,使自由、博爱、人权的思想深入人心,最终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言论自由、思想自由最终确定下来,正如《爱弥尔》中所说:“我不同意您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您说话的权利”。
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富裕,而是贫富差距愈来愈大,经济垄断造成了政治成为有钱人的游戏,当时,在繁华的外表下面隐藏着许多丑陋的现象,诸如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在肮脏的工厂、用变质的原料生产食品,为了竞选当政,政治家谋杀政敌,而穷苦的工人不得不在没有安全、健康保障的环境下工作。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新闻界展开了一场“扒粪运动”,众多正义而善良的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揭露社会的丑陋现象,披露真相,激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迫使当局者出台相关措施以解决这些问题。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四、结论与启示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在风格、内容及受众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中国国际新 闻报道以官方发布为主,强调权威性和公信力;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更加多元 化和市场化,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在内容上,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 为主,国家形象和利益的维护;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涵盖更广泛的内容,全球热 点问题和普世价值。受众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主要面向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 华侨;而美国国际新闻报道则面向全球受众。
三、受众特点
中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主要是国内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对中国感兴 趣的外国人士。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中国媒体在对外传播中面临一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中国媒体正在努力提高国际化程度,增加外语 报道和本土化内容。
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受众则面向全球。美国媒体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和传 播效果,其报道往往能够影响全球舆论。为了吸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美国 媒体在报道中注重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当地文化和事件,以增强与受众的关联性 和共鸣。
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 究
01 一、报道风格
目录
02 二、报道内容
03 三、受众特点
04 四、结论与启示
05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新闻报道在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和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其国际 新闻报道风格和特点各异,对两国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当代中美国际新闻报道的异同,以期为两国间的相互理解和国际 传播提供参考。
3、报道时效性有待提高。在某些国际突发事件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往 往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导致错失报道先机。
二、面临的挑战
1、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对国际新闻报道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全球政治、经 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新闻报道的难度和压力也在逐步加大。如何在纷繁复杂 的国际形势下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临的一大挑战。
不见血光的“武器”——东西方世界手中的新闻自由的比较

者对 新 闻 自由观 念 做 了修 正 ,认为 新 闻 自由应 该承 担道 德 三 、如何活跃思想,发展健康、广泛的新闻自由 责任 ,追 求积极 自由 ,扩 大和 发展 新 闻 自由的权 力 ,应 当 ( 一) 加 强 法律措 施 对 新 闻 自由权 利 的 保护 ,提 高民 众监督 为 国家 的政 治制度 和经 济制度 服务 。 ( 二) 结论 诚 如上文提到的 ,东西方 世界的新闻 自由都会加入本 国 在 西方 国家 中的新 闻 自由实则 是利 用在 其手 中 的一 块 特 色的管束 ,以维护 本 国安全发展 责任的要求来行使新 闻 自 利器 ,一方 面 , 向民众保 证 公正 、客观 的呈 现事 实 ,百家 由,但也要看到 ,在这 个要求下很 多声音被禁 ,很多有关 的 之言 可供 取用 ;另 一方 面,又 从经 济 、政治 等方面 加 以控 报 道不敢言语 ,面对 国际上 的敏感 问题,常常被外 国记者抢 制 ,使 新 闻 自由的方 向在 自己 的控 制之 内 。 占先机,失去主动权 ;而对 国内一些 涉及 官僚或有碍 民众健 康但 可 以促进经济发 展的事件不压制 不发,此种情景一 是法 二 、东方的新闻 自由及对待新闻 自由的态度 ( 一) 以苏联 为例 律 对相关 组织媒 体及 公众 行使 的新闻 自由权利 的不 明确 化, 除 了对 历 史上 民主主 义新 闻 自 由自 由思 想 的继承 ,列 二是缺 乏相 关 的敢 于发声 的媒 介素 养 的教育 。除 了相 关 的 宁又 创立 了一种 以阶级 自由为 核心 的精 英主 义观 的新 闻 自 《 信 息管理 条例 》的法规 ,更应加 强立法保 护媒体 行使新 闻 由思 想 。十 月革 命 后,列 宁从 人人 自由的思 想转 到阶级 自 自由,培养公众行使新 闻自由、进行 监督的意识。 由 的思想 ,对于 西方 出版 自由的论 述几 乎全 部是 坚决 否定 ( 二) 建 立媒 介 自律 组 织、 监督 仲 裁 机构 、公 众 媒 介 的 ,认 为是 资本 家 霸 占了一 切报 刊 ,“ 出版 自由就 是富 人 素养培 养机构 每天 发行数 百 万份报 纸来 系统 地不 断地 欺骗 、腐蚀 和 愚弄 作为 “ 第 四权 力 ” 的新闻 自由,除 了政府 法律 的约束 穷人 的 自由。 ” 外 ,也 应该 建立相 关 的 自律组 织,培 养 除 了媒 体人在 内的 列宁对 出版 自由的许 多严 厉 的批评 语言和 实 践 中在 出 其 他行 业从 业者 加入 媒介 自律 组织 ,让更 多 的声音来 监管 版 自由方面 的缺 失被 之后 的斯 大林 所用 ,使第 一个 社会 主 和 保护 新 闻 自由; 同时应 该广泛 的开 展对 公众 的媒介 素养 义 国家一开 始就 没有 新 闻 自由的形 象 。斯大 林认 为 “ 党 的 教 育 ,培养 辨别 真假 新 闻的能 力、敢 于监 督政府 和媒 体 的 利益 高 于形 式 上 的民 主 ” ,他 用 出版 印刷 生产 资料 公有 制 勇气 、发表 言论 行使 新 闻 自由的意识 。如 官员 博客 、 网上 来说 明苏联 有 出版 自由, 即阶级 自 由。 官 民对 话 、政 府 网上论坛 、 网上听证 会等 等 。 ( 二) 以中 国为例 四 、结 论 毛泽 东对于 出版 自由的看 法有 着前 后不 一的变 化 , 以 为 了发 挥新 闻 自由 的最大 效用 ,媒体 和公 众也应 该敢 夺 取全 国性 胜利 为 分界 。毛泽 东在 《 新 民主主 义 的政治 与 于 提 出质疑 ,所有 以维护 人 民大 众生 命安 全、 促进 国家发 新 民主 主义 的文化 》 中指 出:“ 文 化运 动 的广 大 进 步与 发 展 事宜 的最 有权 说话 的是 当事人 一一 公众 ,保 护公众 的新 展 , 必 须 以政 治上 的 民主 自 由为基 本 条件 。 ”他要 求 “ 开 闻 自由,提 高公众 对 政府 的监 管、对 媒体 行使新 闻 自由的 放 言 论集会 结社 自由 ” ,在 1 9 4 5 年的 《 论 联合 政府 》 的报 监 管是 必不 可少 且重 中之 重的 。新 闻 自由不应 是政府 手 中 告 中,谈 到 “ 人 民的言论 、 出版 、集会 、结社 、思想 、信 的 “ 武器 ” ,而应 该是人 民大众 促进 自身发 展 的 “ 利器 ” 。 仰 和 身 体 这 几 项 自由 ,是 最重 要 的 自 由。 ” 随着 中华 人 注释 : 民共和 国的成立 ,毛 泽 东论述 的新 闻 自由发 生 了变 化 ,在 ①《 美国新闻 自由的实质及我们的应对思路》 陈朝霞, 王永 《 论 人 民 民主专 政 》 中写 道 :人 民 民主 专政 “ 就 是 剥夺 反 亮《 宁波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 第1 6 卷第 1 期2 0 0 3 年3 月 动 派 的发 言 权 ,只让 人 民有 发言 权 。 ”1 9 5 7年毛 泽 东在 与 ②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选集 . 北京 . 人 民出版 社 . 1 9 6 0 9 ) . 1 3 6 4 . 新 闻 出版界 代 表 的谈 话 中说 :“ 在 阶 级消 灭 之前 ,不 管 通 ( 讯社或 报纸 新 闻,都 有阶 级性 。资 产阶 级所 说 的 ‘ 新闻自 ③ 同新闻 出 版 界代 表的谈话: 《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 . 北 由 ’是 骗人 的,完 全客观 的报 道是 没有 的 。 ” 京: 新华出版社, 1 9 8 3 ( 1 2 ) : 1 9 1 . 毛 泽东 把新 闻报 道纳入 政 治宣传 。毛 泽 东对新 闻 自 由 参考 文献 : 前 后不 同的表述 反 映了他将 新 闻 自由看做 一部 分人 才可 以 [ 1 】 孙 旭培 . 从精 英主 义新 闻 观念 到无产 阶 级新 闻 自由 拥 有 的权 利 ,新 闻 自由是用来 维护 革命胜 利 的有力武 器 。 田 . 新 闻与传播 评论 , 2 0 0 8 ,第 0 0 期: 9 3 _ _ _ 2 5 9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经 过 对 有 关新 闻 自由 的法 律 的 不 断 作 者 简 介 :崔 静 ( 1 9 9 0 一 ) ,女 ,河 北人 ,河北 大 学新 完 善 ,最终 确立 新 闻 自由是党 的一 项政策 ,也 是法 律赋 予 闻传播 学 院研 究生。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

中西方新闻自由中文化差异的比较性研究摘要:新闻自由一直是新闻学界较为重要的领域之一。
笔者利用归纳、对比等手段,搜集中国以及西方新闻新闻界对新闻自由的论述,结合历史资料,对中外新闻自由观中的不同文化语境进行历史的纵向分析与现实的横向比较,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新闻自由;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研究新闻自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媒体和公民在新闻传播活动领域所享有的自由权利。
新闻自由,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
一、西方文化下的新闻自由观新闻自由在理念和理论上的起源可以归结为1644年出版的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其“出版自由”理念对后世影响极大。
弥尔顿的基本观点是: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首要部分。
人的理性高于一切,可以不受限制地了解不同的观点和理念思想。
他还指出,权力是需要被限制的,真理需要的是自我修正与完善而不应被权力压迫和垄断。
西方新闻自由在实践上应用始于17世纪,在18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思想被应用于政治学和法学当中。
例如法国政治学说中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
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孟德斯鸠一个是卢梭。
孟德斯鸠于1748年写成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主张自由是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引出应保障公民的言论和思想自由的论点。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从政治学角度阐述了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
以此为基础,1789法国大革命期间,掀起了一场关于出版自由也就是新闻自由的运动。
在长时间的历史推进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经历了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过程。
在当代,经过数百年民主制度的培育,新闻自由的信念在西方社会已经根深蒂固。
J.阿特休尔针对美国的情况指出:“的确,对第一修正案思想的信仰之根深蒂固,有如对宗教教义的信仰一般。
以至于在美国,人们把它赞誉为‘美国生活方式’的本质性的一部分”。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
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媒体自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在人民的关注下已经成为了人权、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中,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议。
本文旨在比较中美两国的媒体自由度,从政策法规、政府审查和新闻报道等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展现两国媒体自由度的现状及差异。
1.政策法规中美两国关于媒体自由的政策法规对比如下:中国:中国《宪法》第35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坚决贯彻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维护国家统一、实行审查制度。
”中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1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规。
美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
”美国的媒体监管法规包括《美国电视广播法》、《美国互联网出版法》和《美国通信法》等相关法规。
可见,中美两个国家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上有所差异。
虽然两国的宪法都授权了言论和媒体的自由,但是中国的出版法规定了审查制度和党的新闻出版方针的贯彻,同意或者否决一切新闻信息发表。
而美国宪法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任何限制言论和媒体自由的法律或法规”,从法律层面上保护了媒体的自由。
2.政府审查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都受到了政府审查。
但是,两国的审查标准和程度差别较大。
中国: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接收并审核发布新闻的申报,政府可以在新闻发表之前进行一定的审核和审批。
除此之外,中国政府还有监督新闻内容和谴责误导群众的权力。
中国的网民需要经过实名认证才能在网络发言,这也就意味着,网民在网上的发言需要受到政府的审查。
美国:美国的政府审查相对较少。
美国政府唯一权力就是要求新闻媒体不能泄露不应该公开的国家机密。
因此,美国的新闻媒体通常能够自由高效的新闻报道总体来看,中美两国的新闻报道均受到政府审查,不论是政府审批还是执法监督等都给新闻的发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在媒体自由方面,中国和北欧国家有何不同?

在媒体自由方面,中国和北欧国家有何不同?在当今世界,媒体自由被认为是一个民主社会的重要指标。
中国和北欧国家在这方面的表现有何不同?本文将以有序列表的形式进行分析,探究二者在媒体自由方面的异同。
一、法律保护程度中国法律关于媒体自由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尤其是在相关法律无法明确保护新闻记者的言论自由和安全时,必须承认新闻自由受到一定的侵害。
而北欧国家的立法水平较高,为媒体自由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例如,丹麦和瑞典等国家的宪法都明文规定记者行业的自由和独立性,包括新闻自由和保护记者的安全。
二、政府监管程度中国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控制力度较大,主管机构负责人是由官方任命的,新闻媒体的内容也经常受到审查。
与之相比,北欧国家的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干预程度要小得多。
例如,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的政府不会干预媒体的新闻报道,即使是一些具有批评性的报道也不被视为不敬政府。
三、新闻舆论自由度在中国,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不免受到政治限制,例如针对特定事件的报道受到严格限制,甚至全面禁止。
而北欧国家的新闻媒体是比较自由的。
虽然仍受到一些限制,如不得涉及个人隐私,但相对较少政治压力下的干扰。
四、新闻行业协会的作用在北欧国家,新闻行业协会通常运作良好,不但为记者提供有关新闻守则的指引,同时也督促新闻媒体严格遵守这些规则。
然而,在中国,新闻协会的作用相对较小,其领导往往也是由政府所任命,无法独立承担监督新闻行业的任务。
总的来说,北欧和中国在媒体自由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北欧国家的表现要更优良一些。
两者在自由度上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需要更多鼓励独立媒体的方式来提高自由度,而北欧国家则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和行业机构的支持,进一步巩固新闻自由度,使之始终得到保护。
欧洲和中国在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的对比怎样?

欧洲和中国在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的对比怎样?自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词汇,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在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欧洲和中国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分析两个文化体系在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的差异。
一、宪法保障程度欧洲各国的宪法通常都明确规定了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障,而且这些保障通常还被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加强。
欧洲国家普遍承认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以至于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障被写进了宪法,并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
相比之下,中国的宪法对于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规定相对较少。
虽然宪法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政府还是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
二、新闻传媒机构的独立性欧洲的新闻传媒机构通常都是个人或企业主导,并且独立于政府的干预。
同样,欧洲国家还设立了很多独立监管机构和新闻协会,保障了媒体自由,并促进了新闻界的职业规范。
中国的新闻传媒机构则大多是公共机构或国有企业。
同时,在中国的国有媒体传媒中,党组织或政府机构会直接干预很多新闻和报道。
虽然中国也有新闻协会和独立监管机构,但是这些机构相对较弱。
三、对于个人的保护欧洲国家对于每个普通公民的保障非常重视。
在欧洲,无论是个人还是媒体,都有权公开表达观点和意见,而且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做得非常好。
如果媒体在报道上有不实之处,被报道的公民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维权。
相比之下,中国在保护个人隐私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颁布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保护个人隐私还是存在很多漏洞,被报道的个人很难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结论总体来看,欧洲和中国在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方面的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欧洲国家对于媒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保障相对更为完备,新闻传媒机构更为独立,在个人隐私和维权保护方面做得更为出色。
相比之下,中国需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提高个人和媒体的自由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

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分析比较新闻报道是传递信息、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途径,而不同国家的新闻报道往往受到各自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框架和视角。
本文将对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异同点。
一、报道方式在报道方式上,中外新闻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的新闻报道往往以正面报道为主,强调政府政策的积极影响和成就,对负面信息进行控制和过滤。
而西方国家的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对政府和权力进行监督,报道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新闻价值观念,强调新闻真实性和独立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的影响。
二、内容呈现在内容呈现方面,中外新闻报道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报道内容往往偏向正面,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避讳。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开放和包容,对各种观点和声音都给予平等对待,报道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注重事实真相的还原,追求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
三、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中外新闻报道也有所不同。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强调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内容往往带有明显的价值导向。
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强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报道更加注重人权和民主价值。
此外,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而中国新闻报道则更受到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外新闻报道中的框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报道方式、内容呈现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中国新闻报道更加注重政治导向和国家利益,报道内容受到一定限制;而西方新闻报道更加注重客观、公正,强调新闻的独立性和社会监督功能。
不同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新闻报道之间的交流与对比将更加频繁,相互学习借鉴,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媒体环境和言论自由度如何相比?

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媒体环境和言论自由度如何相比?一、媒体环境1. 媒体自由媒体自由是一个国家媒体环境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媒体虽然也有言论自由,但是不能随意报道一些敏感事件。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新闻自由度排名较高的挪威、芬兰和丹麦等,媒体自由相对更为宽松,更接近于完全自由的状态。
2. 新闻敏感度在中国,针对一些敏感事件的报道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
一旦涉及到政治、民族、宗教等敏感话题,往往需要相关部门的批准才能发布。
而在其他国家,新闻敏感度相对较低。
例如,美国虽然存在较多的新闻媒体,但是新闻报导的内容和形式相对较为单一,相对缺乏多样性。
3. 媒体集中度媒体集中度是一个国家媒体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媒体的所有权很少分散给多个机构。
相反,大多数媒体都属于国家机构或者公司,并且都受到中央的控制和管理。
而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媒体所有权相对分散。
同时,跨国媒体公司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因素也较为明显。
二、言论自由度1. 宪法规定每个国家的宪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中国也不例外。
虽然宪法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一定的限制。
2. 边界限制在中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抑制,很大程度上是纵容。
一些公民在社交媒体等互联网平台上发布涉及言论的话题被捕和审查。
而在其他国家,言论自由较为保障,公民发表的言论可以更加自由和宽松,受到的打压也相对较少。
3. 公民的监督权言论自由度与一个国家公民的监督权协调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中国,公民对政府和机构的监督权相对较弱,而在其他国家,公民的监督权则相对较强。
这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对于言论自由度的看法相对不同。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媒体环境和言论自由度与其他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媒体自由度和言论自由度方面。
不过,相较于过去,中国的媒体环境和言论自由度已在不断改善,同时也需要持续努力,不断发展,提高媒体的自由度和公民的言论自由度。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够发展壮大,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

中国新闻报道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 12地 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 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 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推出特别直 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 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 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 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 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报 道,5· 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 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中国的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我国是在近代才开始从西方引入的。 最早提出新闻自由思想的是洪仁玕。此后,随着中国与西方 国家频繁地接触,我国出现了一批先进国人,例如王韬、梁 启超以及康有为等。他们不断地对西方的新闻理论进行研究 和时间,并将部分理念引入中国。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 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奉行的主题一直是“出版自由” 和“言论自由”。就我国新闻媒体近二十年的新闻自由度而 言,应该说是在不断扩大,而且在逐步推进社会的发展。与 西方相比较,中国社会整体上还缺乏对新闻自由尊重的传统 习惯,法制化程度也相对较低。 从总体来说,我国新闻媒体尚处在一种高度自律的状态, 有时会考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成分偏多,会以牺牲一些新闻 自由为代价换取宣传价值。这种自律模式是必要的,但有时 则会走向保守,把新闻自由流于形式。
中西方新闻自由观的比较
小组成员:
新闻自由这一概念是从近代 政治经济学主流的新闻学学术界认为新闻自由的传统理论基 础包括天赋人权理论、观点市场理论及民主促进理论,较 新的新闻自由理论基础则为第四权理论。 在当下来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过去是新兴资产 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理论武器,今天是西方新闻界对抗政 府新闻管制的有效工具,同时也是新闻媒体和民主国家自 我包装,自我营销的有效策略。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文化传统等因素也是新闻自由的观念能在整个社会中 普遍接受。 西方国家从总体上讲,历来有尊重新闻自由的传统, 比较重视以法律的形式来处理涉及新闻自由的问题。在近 20年中,尤其在冷战之后,西方国家在倡导新闻自由同时 已带上明显的政治目的,开始作为影响和干涉他国的一种 手段。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

中西新闻自由观念的差异近代西方新闻自由观(一)新闻自由在西方的发展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
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二)西方新闻自由的特点1.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
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民主和宗教自由的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与旅行探险的扩展,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被社会广泛地接受,再加上启蒙运动的推动,新闻的自由主义观念应运而生。
2.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在民众中是普遍的,彻底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西方社会争取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斗争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3.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被看作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力。
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不需要任何人恩赐的,把个体自由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近代中国新闻自由观(一)中国新闻自由观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念是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而国人新闻自由的思想是由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首次提出。
此后,随着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更加频繁地接触,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以及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也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并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二)中国新闻自由观的特点1.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基本上是围绕抵御外辱、自救图强的主题来探讨“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在五四运动以前,新闻自由在中国是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的,即是当作一种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文明的工具来看待的。
无论是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争取办报自由基本上是为了保国保种,救国图存,这和西方的新闻自由观念毫不相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新闻自由的比较
新闻传统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外部侵略产物
西方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追求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其追求自由的初衷始终没有改变,新闻研究者要求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维护新闻自由的环境。
而西方政府在长期的斗争中,认识到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或不制定法律约束新闻界,或指定法规保障新闻界。
在西方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新闻自由可以不断壮大。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鸦片战争输入的产物,且在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自由”这个概念本身随着不同时代不同政局的变化,就不断经受着多方挑战。
中国新闻界几次利用短暂的宽松环境不断壮大自己,但是最终都受到了压制。
中国新闻界先是与政府严厉的出版条例抗争,在抗争未果的情况下,先是质疑西方新闻自由的本质,认为西方新闻自由不适合中国,奉劝国人不要太看好自由。
再是向政府妥协,沦为政府发布新闻的工具。
最后,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不自由的言论环境,中国新闻界还是寄希望与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出台法规来保护新闻自由。
新闻本体价值观不同: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通过中西方新闻学者对新闻自由领域的研究,西方对新闻自由观念产生于西方人的信仰,“人人平等”是西方新闻自由的哲学基础,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注重人的个性的舒张和主体性的发挥,追求绝对自由,是对自然权利的诠释和解读。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来自于西方,是在西方殖民侵略活动中流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物。
它迎合了几千年来戴着沉重的封建镣铐跳舞的中国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渴望,令人耳目一新。
然而在西方新闻自由流入中国的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具体国情,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被中国人认可并继承下来,但是对价值理念并没有被中国多数学者所接受,中国学者将新闻自由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否定了西方绝对自由的理念,而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且被中国国人认可的新闻自由观念。
传统文化/自由信念不同:
上帝人人平等,家天下
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在创造人同时赋予人各种权利。
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
由此可见,平等与自由的观念是西方基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人权”所倡导的在自然法则下,人人平等有相似这处,其区别就在于是神赋予了人权利还是自然赋予了人权利随着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提出和确立,人民对自由权利的要求随之升高。
新闻自由研究者为建立适合本阶级的自由与平等,提倡“人”的自然权利,提倡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
中国的新闻自由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虽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
在我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植根于爱国主义传统,中国新闻自由研究者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
西方的核心文化是个人自由,而中国文明讲求“家天下”,因此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层次的不和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民不讲求个体自由,在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下,“天下大同”,“家天下”等观念成为了封建专制政权的主流,这样的社会不允许个人自由的存在。
“天下是皇上的天下”封建帝王居于权利的中心。
其次,在我国长久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植根于爱国主义传统,中国新闻自由研究者以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对于新闻本身的价值以及自由本身的诉求并未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