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诗歌散文》单元,具体章节为《燕歌行》。

详细内容包括诗句解析、背景分析、意境体会、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字词、句式、韵律等基础知识。

2. 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培养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境体会和主题探讨。

重点:诗句解析、背景分析、诗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国风光,引导学生感受北国壮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 诗句解析: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分析字词、句式、韵律等,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4.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6.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燕歌行》为题的短诗,分享并交流。

7.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豪放派4.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5. 意境体会:描绘画面、感受情感6. 主题探讨:家国情怀、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诗句:“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

”(2)简述《燕歌行》的主题及其表现手法。

2. 答案:(1)翻译:广阔的沙漠到了秋天,只剩下孤独的云彩;长长的黄河上,落日映照着孤独的飞鸟。

(2)主题:《燕歌行》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热爱和对豪情壮志的赞美。

通过描绘边塞风光,运用豪放的笔触和激昂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

燕歌行教学设计这是燕歌行教学设计,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燕歌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诵读诗歌感知诗歌“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的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重难点:品味诗歌的音韵美和诗中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识高适其人,解边塞之诗1.从远古《诗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后来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再到近代的“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战场是每一个热血男儿向往的地方,而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几千年前的这一场战争,看看这群热血男儿在战场上遭遇了什么。

2.有关边塞诗。

⑴边塞诗形成的原因: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

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

⑵边塞诗的主要内容:①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②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

③抒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④表达对现实不满或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⑤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对战争的厌恶,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昏庸无能。

⑶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两篇《燕歌行》优秀教案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燕歌行》。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与文学地位诗歌全文朗诵与理解诗歌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并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的历史背景、朗诵技巧、主题思想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课文打印稿:提前发放,供学生标记和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自由联想,引出边塞诗的话题。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及其文学地位。

3. 全文朗诵(15分钟):教师示范朗诵。

学生跟读,体会韵律。

4. 修辞手法分析(25分钟):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找出诗中的例子,进行讨论。

5. 主题思想探讨(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表达的主题思想。

六、板书设计诗歌背景修辞手法主题思想重点诗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你最喜欢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效果。

2. 答案示例:我喜欢“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暗喻手法,它通过暗喻表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应反思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分析。

《燕歌行》优秀教案二一、教学内容诗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蕴诗歌结构与韵律特点诗歌意象与情感分析创作技巧的探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成诗背景,理解其文化意蕴。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结构与韵律的感悟能力。

3. 深入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象与情感的结合分析。

教学重点:诗歌结构的解析和创作技巧的探讨。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诵、生字词解析、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生字词、诗句翻译及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翻译、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重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朗读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还珠格格》主题曲《当》引入,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高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3. 全文朗诵:教师示范朗诵,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5. 诗句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

6. 主题思想探讨:小组合作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分享成果。

7.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感受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背景介绍:边塞诗、唐代4. 生字词解析:示例5. 诗句翻译:逐句翻译6. 主题思想:示例7. 艺术特色: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堂学习,翻译《燕歌行》全文,并分析其艺术特色。

2. 答案:见课后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王昌龄《出塞》等,深入感受边塞诗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翻译2. 主题思想探讨3. 艺术特色分析4. 作业设计一、诗句翻译1. 理解诗句的意象:如“大漠穷秋独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要让学生理解“大漠”、“穷秋”、“长云”、“长河”、“落日”、“孤飞鸟”等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蔡丹姬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边塞诗的多重主题,掌握诗歌环境渲染、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揣摩诗歌精湛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法与提问法,品味诗歌的主题美、技巧美、语言美,学习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作者对边庭士卒英雄气概的赞颂,对他们离家远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对某些将领腐败无能的抨击,体会边塞诗深、广的社会意义.教学步骤一、导入:回顾岑参《走马川行》(齐声背诵)岑参为我们描绘一场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战争。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另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高适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

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

二、诵读1、学生范读(配乐)评价2、诵读指导:节奏、停顿、情感3、散读4、齐读三、诗歌思想主题思考讨论:这是一场(?)的战争。

(1)一场完整的战争: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特点:辽远、开阔、荒凉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3)一场催人泪下(英勇、感人、沉痛)战争士兵:战士军前半死生拼死作战、流血牺牲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质朴、善良、勇敢、可悲征夫思妇:为了揭露军中苦乐不均,从士兵的内心痛苦来写。

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将领临战失职、纵情神色鲜明对比.这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用对比突出征夫思妇双方的痛苦,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将领更深刻的谴责.补: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分析: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

“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燕歌行》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掌握《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掌握唐代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趋势。

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内容:1.《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3.《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4.《燕歌行》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背景和历史等,让学生初步了解《燕歌行》诗歌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其基本知识。

2.分析法:通过翻译、注释、讲解和讨论等方式,逐字逐句地解读诗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3.比较法:通过对唐诗的发展演变和特点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唐诗创作的时代特征以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互动法:开展课堂讨论、课外阅读、合作竞赛等互动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举例讲述唐诗的时代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艺术成就。

2.知识讲授环节首先,讲解《燕歌行》诗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创作背景及其内涵等。

其次,讲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政治背景,包括社会状况、政治制度、文学艺术成就、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讲解《燕歌行》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的形式特点、语言风格、意象、主旨等。

3.诗歌解读环节首先,进行诗句的逐词逐句解读,分析诗句的寓意和表达方式。

其次,从诗歌的语言、修辞、音韵等方面逐步深入,探讨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意象描绘方式。

4.交流互动环节设置小组讨论、诗歌朗诵、互动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读后感受,展现个性和才华。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3篇)《燕歌行》优秀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盛歌题材丰富,其中山水诗、边塞诗占的比重较大,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边塞诗——《燕歌行》。

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至于生籍,现已无法考知。

高适是盛唐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内容比较丰富。

早年因为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他的诗多有自伤不遇之词和急于用世之意。

如“飘荡与物永,蹉跎觉年老”(《酬裴秀才》)“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古大梁行》)。

高适的性格豪放不羁,他青年时代就向往立功边塞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过边塞生活的亲身体验。

所以边塞诗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主要内容。

高适前期的边塞诗多是来自他亲身的经历,是经过冷静的观察之后的有感而发,因此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反映现实方面比其他同时代的边塞诗人远为深刻,既表现了追求功名的昂扬意气,又能够抒发因直视冷峻的现实而产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诗坛他被推为边塞诗的代表。

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

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

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

张守珪传》)。

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燕歌行·高适(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篇文章是针对《苏教版高二选修》中的《燕歌行》一课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对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与实践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作者高适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 熟悉《燕歌行》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赏识诗歌的能力。

3. 通过讲解、阅读、听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告诉学生《燕歌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2. 介绍《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燕歌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授课、讲义、PPT等方式进行面授,向学生介绍《燕歌行》的作者、背景、思想感情等相关知识。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燕歌行》的全文,注意韵律和语言特点,了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

3. 模拟表演法:分组模拟唐代宴会场面,让部分学生扮演高适、李白等唐代名人,学习和演绎《燕歌行》中的典故和情节。

4. 现场朗诵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熟悉《燕歌行》的节奏和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视听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呈现唐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风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教学整体设计第一步: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唐代盛世和匈奴入侵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第二步:解读《燕歌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通过讲解、阅读和听课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燕歌行》的主要思想和感情色彩。

第三步: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点和韵律形式解析《燕歌行》的韵律、语言风格和艺术形式,让学生熟悉并欣赏唐代诗歌的美学特点。

第四步:模拟唐代宴会,演绎《燕歌行》典故和情节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唐代宴会,角色扮演,让学生领略唐代文化和典故故事,理解《燕歌行》的社会和人文背景。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边塞诗人高适所作,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惨烈场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高适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燕歌行》的主题思想。

2. 分析《燕歌行》的艺术特色,感受边塞诗歌的壮美风格。

3. 体会作者对戍卒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燕歌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图片素材:边塞风光、戍楼、战马等。

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燕歌行》的韵律美。

2. 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简要介绍高适及其边塞诗的特点。

3. 逐句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边塞风光、戍楼等图片,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意境。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寓意和艺术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诗句。

六、板书设计1. 主题:《燕歌行》2. 作者:高适3. 创作背景:边塞诗4. 主题思想:同情戍卒,反思战争5. 艺术特色:韵律美、意象丰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燕歌行》中的意象丰富,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壮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诗人对戍卒生活的同情。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深刻感受到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被诗人的同情心和反思精神所打动。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思考边塞诗歌在当代的意义,并尝试创作一首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解析《燕歌行》,让学生了解了边塞诗歌的特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培养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诗作的情感。

2.赏析艺术技巧。

3.理解诗作的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___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___的报国宣言。

然而,理想和宣言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触摸那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___的《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写作背景是公元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硅的部下___借___的命令攻打奚族,以便邀功请赏。

他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由于___偏袒___,他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___的事情,而只报___获胜的情况。

这件事后来泄露了。

这时,一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___家做客,和___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___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

___深受感动,写下了这首和诗。

该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齐读全文。

2.自由朗读。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幅画面:前八句——大军出征图。

第二幅画面:九到十六句——战败被围图。

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六句——效命死节图。

3.诗歌改写练,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本诗共28句,每节选取2句改写成8句,配合图画题诗。

大军出征图: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改写:榆关悬崖峭壁间,___伐鼓战旗翻。

行军路上旌旆飘,勇士奋战逶迤行。

战败被围图: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改写:战士奋勇冲锋陷阵,痛苦半死半生。

将帅纵情声色享乐,美人帐下翩翩起舞。

被围思亲图: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改写:少妇独守城南望,思念___如断。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边塞诗》中的《燕歌行》。

本诗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所作,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教学内容包括:1. 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燕歌行》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朗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3.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鉴赏,以及背景、作者和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戍卒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燕歌行》。

2. 朗读诗歌: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边塞诗的背景,讲解作者岑参的生平事迹。

4. 诗歌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燕歌行》意象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边塞诗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作者:岑参3. 背景及内容:边塞诗,戍卒的艰苦生活与思乡之情。

4. 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5. 例题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边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分析《燕歌行》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的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诗歌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分析a. 意象的描绘:描述诗句中的自然景观,分析其特点。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范文(三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范文(三篇)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燕歌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学情分析:学生在新高二阶段,虽有一定的诗歌学习经验,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尚处模糊阶段,课外迁移不够,阅读能力还有待加强。

重点难点:1.把握本诗所写战争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2.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理解本诗复杂的主题3.学会横向比较边塞诗,体会本诗的“集大成”之处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导入:说起诗歌,人们就会想到唐代。

唐代国力强盛,海纳百川;唐诗也因此百花齐放,流派纷呈。

其中,边塞诗派气质浪漫、一往无前,就连送别也别具一格。

比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阴霾,带来万丈豪情。

就是这样一位大诗人,却并没有像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一样,被新旧唐书收录到《文苑传》里,为什么在《文苑传》中没有高适呢?我们今天通过欣赏他的《燕歌行》,解答这个问题。

活动2【讲授】燕歌行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走进文本1.明确“燕歌行”体例特征:是乐府古题,始于曹丕,主要写思妇的闺怨之情。

燕在河北省北部,“歌行”是一种诗体,句数及字数不定,格律比较自由,篇幅较长。

我们学过哪些歌行体诗歌?琵琶行、长歌行、长恨歌等。

2.古人读诗,讲究“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也就是说通过诵读来体味诗歌的情感和气韵。

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诗歌。

读完正音正字。

3.现在给几分钟的时间请同学们自读,请结合注释,弄懂词义。

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诗歌的小序部分呢?注意到的请举手。

我们再读一下小序部分。

看它交代了些什么?它交代出写作的时间和原因。

交代了直接原因,是哪一句?——感征戍之事。

征戍事,具体到本文,也就是写了一场战役。

既然是叙事,就一般会有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2.能够掌握《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理解其他文言文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2.背诵《燕歌行》的内容。

难点1.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可能存在一些困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讲解《燕歌行》的背景与作者。

•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于《燕歌行》的兴趣。

2. 学习内容•用现代汉语简单概述《燕歌行》的内容。

•学习《燕歌行》中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此处可以结合相关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3. 练习•让学生阅读一篇类似文言文的现代文章,并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小组或者个人练习。

第二课时1. 引入•让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探讨《燕歌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传达的价值观。

2. 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阐述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分析《燕歌行》中的一些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进行仿写。

3. 练习•选取一篇文言文作品,让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并完成相关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引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 学习内容•让学生分组阅读《燕歌行》的不同部分,并进行学习和讨论。

•引领学生分析不同部分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

3. 练习•让学生编写一个小短文,展示所学知识的应用,可以是仿写、模拟、“续写”等。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参与与课堂练习。

2.学生的课堂笔记和作业完成情况。

五、课堂延伸1.让学生学习其他经典文言文作品,提升文言文素养。

2.开展文言文阅读比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

《燕歌行》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燕歌行》,掌握其文学特色和历史背景;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创作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感受诗人的豪迈与激情。

二、教学内容《燕歌行》文本,文学常识,相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问答、小组讨论、创作实践等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古风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燕歌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朗读课文(10分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燕歌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解析(15分钟):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修辞手法,解读诗歌意境。

4.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的文学特色,分享心得体会。

5. 创作实践(10分钟):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五、课堂管理座位安排: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讨论交流。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进行异质分组,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纪律,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六、学生活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创作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操作:通过创作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诗歌背诵和创作练习。

测验:定期进行测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背诵《燕歌行》,完成一篇以《燕歌行》为灵感的创作练习,提交截止日期为下次课前。

九、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课堂导入的方法和内容。

2. 文本解析的深度和广度。

3. 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

4. 创作实践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发挥。

5. 教学评估的方式和效果。

6. 教学反思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

《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燕歌行》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章节:第一单元《燕歌行》内容: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燕歌行》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燕歌行》的意境和主题,领会诗中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作者思想观点的把握。

难点:诗中古汉语词语的理解,诗意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唐代战事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

2. 诗文讲解:分析诗的结构、韵律,解读字词的含义,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4.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探讨其艺术价值。

5. 随堂练习:请学生背诵诗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燕歌行》王昌龄背景:唐代战事主题: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生活情感:对战争的思考对士兵的同情艺术特色: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准确背诵《燕歌行》。

3. 请学生分析《燕歌行》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并解释其作用。

答案:1. 《燕歌行》。

2. 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互动,学生对《燕歌行》的理解有了深入的把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延伸:请学生收集其他描写战争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诗人对战争的表达方式和观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细节1. 创作背景:王昌龄生活在唐朝盛世,正值边疆战事频繁。

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对战争的思考和对士兵生活的关注。

《燕歌行》正是以边疆战事为背景,描绘了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燕歌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 诗词的朗读与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3. 诗词的赏析: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燕歌行》进行深入剖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提升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词的意境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 教学重点:朗读技巧的掌握,诗词的深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3. 朗读指导: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4. 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诗词,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等;5.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内容:作者:高适背景介绍:边塞诗诗词解析:逐句解读赏析:意境、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朗读《燕歌行》,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诗词意境;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谈谈你对《燕歌行》的感悟。

2. 答案:诗词意境:边塞风光、战士豪情;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感悟: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多元文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边塞诗其他作品;诗词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激发创作热情。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全面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燕歌行》,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古诗文单元的第三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意象解析、韵律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燕歌行》的背景及作者生平,培养他们的文学常识。

2. 通过对诗歌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意象解析和韵律分析。

重点:《燕歌行》的背景、内容解析和情感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沉浸在古典文化的氛围中,进而引入《燕歌行》的学习。

2. 背景介绍:讲解《燕歌行》的创作背景,介绍作者生平。

3. 诗歌解析:详细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意象解析:挑选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图。

5. 韵律分析: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燕歌行》2. 背景及作者简介3. 诗歌内容解析4. 意象解析5. 韵律分析6. 重点知识标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燕歌行》中意象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古诗文作品,让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完整版)《燕歌行》教案

《燕歌行》教案高适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2。

赏析艺术技巧.3。

理解本诗复杂而深刻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这是李贺的人生理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王昌龄的报国宣言;但是理想也好,宣言也罢,却常被残酷的现实雨打风吹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适的《燕歌行》,让我们认识那场令人扼腕的战争,让我们触摸哪些在战火硝烟中一个个我们无法直视的灵魂。

二、相关内容介绍作者原有小序说:“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御史大夫: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硅.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有一个张守珪的部下从边塞回来到高适家做客。

感征戍之事:已不再为思妇征人,荒凉苦塞的旧框框所囿,而进一步将笔触伸向更广阔的边地生活,揭军旅矛盾。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叫“和"。

高适的这段小序,是介绍该诗的写作背景。

开元26年,张守珪有一部将叫赵刊,他假借张守珪的命令,攻打奚这一少数民族,以便邀功请赏,先是打胜了,后来又吃了败仗。

张守珪由于偏袒赵刋,因而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他隐瞒了赵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赵获胜的情况.这件事后来泄露了.这时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

从这篇短序来看,高适《燕歌行》中的有关描写,可能与张守珪有一定关系.但该诗还包括了高适以前从军时对唐朝军队内部情况的一些看法。

因此,不应当把这首诗的主题具体理解为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

而应当把它看成是当时对边塞战争、对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三、初读,感知征战之事1。

齐读全文2。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

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燕歌行教案一等奖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2)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搏击风浪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形象。

2、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

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2、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3、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

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

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

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

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设计紧扣教学目标,歌曲播放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战场气氛,引起学生
学习这篇文章的强烈兴趣。

2、视频教学更直接。

之前我从唐之韵中截取了课文的朗读,感知文本时,播放
了这一段音画交织的视频,学生对文本整体了解更为直观,也引发了学生诵读的欲望。

3、课堂上利用PPT的放映,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全面展示教学文本,促进学生
对文本的疏通与与探究。

4、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课堂添彩,过分依赖则会失去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