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2)
我们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走进那个特殊时期。
投影魏晋南北朝历史演进示意图。
明确:分裂割据、战乱不休、民族混杂。
从220年曹魏建立政权三国开始到589年隋朝重新统一天下,这长达369年的分裂时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统一?让我们从中选取历史的一个个片段去深入了解
由熟悉的人物走进历史并思考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出示地图《宋、北魏时期全图》
这就是他们建立的政权——北魏。
386年,拓跋珪建立政权;398年,拓跋珪称帝,定国号为“魏”(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魏的控制区已经包括了中原农耕文明区域。
2、入主中原的挑战
1)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完成表格。
——《魏书》
问题设计:拓跋鲜卑发生了哪些变化?
解散部落,分给原部落成员土地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并定居下来。进入中原农耕区后拓跋鲜卑开始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发展。
以上措施促使北魏统治下的大部分游牧部落的组织分解,加速部落内的阶级分化;推动拓跋社会生产的发展,加速其产业由游牧向农耕转化;剥夺部落贵族统领部落的权力,将他们与部民一起编为国家的“编民”,从而把拓跋社会纳入封建统治的轨道。
学生听学趣味性
第二目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下面大家一起观看一段有关的视频。并思考这段视频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有哪些?
1、1.北魏统一北方
2、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3、——《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4、问题设计:这段史料介绍了鲜卑民族的名称来历是什么?
2.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知识积累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材料的阅读方面,还有些困难,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为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讲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推行汉化政策,包括改革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及其意义,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视频、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权的位置,进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包括官制、律令、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改革。

让学生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思考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3)引导: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过渡: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黄河流域。

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地区。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那么,北魏孝文帝迁都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说在他迁都洛阳后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得到加强?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①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②迁都洛阳有什么积极意义?①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一、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二、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洛阳迅速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有巍峨的宫殿、华丽的屋宇、数以千计的佛教寺院。

洛阳的人口达到50万左右。

(2)引导:我曾说过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使一种趋势加强,请同学们想一下,孝文帝迁都后,使什么趋势加强了?使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加强了。

小结:因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除了使洛阳发展成为一座宏伟壮观的城市外,还使原来在黄河流域出现的民族大融合趋势得到加强。

(3)引导:同学们,孝文帝迁都时是不是非常顺利?(不是)(4)提问:有哪些不利因素呢?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不愿离开平城。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解读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

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知识模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自主阅读课本P87~88内容,完成第3~4题。

3.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可以浓缩成短句)这些改革措施有何影响?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用汉制;习汉礼。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2)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2)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习目标】1.概述淝水之战的经过,记住这一战役的特点及影响。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3.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趋势。

4.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交融进程,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的交融;【教学难点】掌握两晋南北朝的更替;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基础知识】一、淝水之战1.背景前秦强大。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时间383年。

3.目的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4.结果晋军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逃回北方。

5.地位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6.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鲜卑族崛起: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治理困难: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2.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推行汉化措施(1)说汉话: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2)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3)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4)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

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板书)一、淝水之战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

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

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1、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一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

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

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剩下南方的东晋还在抗拒王命。

我要亲自统率大军出征,一举荡平江南地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的交融情况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北魏时期我国北方的历史风貌,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时期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民族交融的概念,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掌握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认识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北方历史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情况。

2.难点:改革和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及其意义。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c.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b. 通过图片、地图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兴趣和热爱;b. 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b. 掌握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和结果。

2. 教学难点:a.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b.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a. 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导入问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2. 学习任务(40分钟)a. 学习历史文本(15分钟)i. 学生阅读教材第19课,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和结果;ii. 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师生进行讨论;iii. 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b. 小组合作(10分钟)i.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ii. 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事件的影响和意义;iii. 小组展示成果,学生进行互动和评价。

c. 案例分析(10分钟)i. 教师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ii.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iii.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性。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变?这种改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材料二:《某某伽蓝记》记载:出使北方的南朝将领陈庆之感叹道:晋室南渡后“长江以北,尽是夷狄”,人们视某某为荒土,“昨至某某,始知衣冠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阴阜。

”材料三:探究:1.材料二如何描述某某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孝文帝带来的胡汉汇聚的影响。

3.这些变化对北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材料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1.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一分为二,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据此,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所以是杰出的少数民族封建统治者。

2.传说时代:炎黄二部由战争走向联合;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长城,X骞出西域,丝绸之路等史实。

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破除阻力1.材料一:商鞅变法;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会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反对;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遭遇阻力。

2.学习先进,顺应历史潮流。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遭遇阻力和曲折;改革必须要顺应历史潮流,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等等。

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汉人胡食画像砖注:部分资料:1.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称:“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居于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

”鲜卑族拓跋部过着游牧生活,后来逐渐南迁。

公元386年,拓跋部杰出首领拓跋珪建立鲜卑拓跋部政权,次年改国号为魏,后来定都平城(今某某某某),历史上称为北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案例分析、历史地图、讨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原因和特点,并将其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3. 创新性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关于如何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的创新方案。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差异,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作业反馈:
1.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批改,以确保学生的作业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批改作业时,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作业,理解学生的观点和见解,并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反馈。
3. 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准确精炼,概括性强。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PPT、视频等预习资料,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
- 思考预习问题:探讨改革对北魏政治和民族大交融的影响。
- 讲授:通过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背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理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 案例研究: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如探究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合作能力。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难点:
1.理解北魏从部落联盟向中央集权制度的转变过程。
2.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其深远影响。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北魏时期的政治制度图解,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政治制度的变迁。
2.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社会变化,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意义和作用。
3.创设历史情境,模拟孝文帝改革中的决策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改革措施的理解。
4.设计思维导图,梳理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内容。
-准备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师用书、学生活动手册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讨论。
板书设计
1.课题: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北魏政治制度特点
-行省制度
-均田制
-九品中正制
3.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
-实行汉化政策
-废除均田制
-加强中央集权
4.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迁徙与融合
-文化交流与影响
5.北魏历史意义
-促进民族融合
-推动社会发展
-影响后世政治制度
板书设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突出了北魏政治制度特点、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等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条理清晰的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便于理解和记忆。板书设计注重重点突出,准确精炼,概括性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对北魏政治制度和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历史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和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实的文字,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同时认识北方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认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

2.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北魏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如推行均田制、废除世袭制、实行官吏选拔制度等,同时呈现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对这两个方面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同时探讨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及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知识点,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评价和补充。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1、“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

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Lesson 19 Lesson 19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great fusion of the northern nationalities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篇章2: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篇章3: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篇章1: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

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导入新课】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生:匈奴、鲜卑、羯、氐、羌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生:匈奴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后世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本节课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北魏政治的介绍,包括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以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第二部分是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主要介绍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北魏政治的基本情况以及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
2. cultural understanding:通过探究北魏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尊重。
3. critical thinking:通过分析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估改革的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i.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j.学生应注重团队合作,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拓展学习任务,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
k.学生应在拓展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
l.学生应在拓展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 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南北朝期间我国北方地域民族交融的趋向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举措。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使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交融的进度 ,为隋朝一致确立了基础。

过程与方法:经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资料,商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剖析概括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举措,培养学生史论联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经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议论,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论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点,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内容。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北方地域的民族交融。

教课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交融的含义。

三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和56 个民族大合照图片,在学生感觉现代各民族大团结的盛况时,说:我们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兄弟姐妹,和平共处,共同繁华发展。

那么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以前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假如大家想知道,就和我一同穿越时空地道,到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看看那时北方民族交融的状况吧!(二)新课1.淝水之战东晋成立的同时,北方地域从头堕入了杂乱的场面,出现了十六个不一样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类杂乱的场面是何时结束的?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一致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1)部署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址、作战两方、兵力、结果、影响。

(2)故事会:用“投鞭断流”“风声鹤唳”“土崩崩溃”三个成语叙述淝水之战的大概过程。

播放动画。

(3)动脑筋:为何苻坚拥兵80 多万,却不可以一致江南?(4)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像?叙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崩溃,北方地域从头堕入盘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获得临时稳固,为经济发展供给了条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三国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淝水之战概况;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过程与方法: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替,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学生阅读理解教材,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民族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

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

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二)、讲授新课:PPT出示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分布图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一、淝水之战:1、前秦的建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前秦(350年-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352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与东晋断绝。

之后苻生继立,他淫杀无度,苻坚杀而代之。

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

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史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共同繁荣发展。

然而,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历史上出现过的匈奴、鲜卑等民族呢?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寻找答案吧!
【内容探究】
一、淝水之战
师:上次课我们学习了东晋的历史,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史称东晋。

东晋建立时,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师:后来在4世纪后期,前秦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最终,前秦皇帝苻坚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形势图》]
师:阅读课本第93页“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简述淝水之战的概况。

生: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师:苻坚拥有8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生:秦军中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即溃;苻坚骄傲轻敌,战前不认真准备:东晋军队伍严整,勇敢善战;将领沉着冷静,调度有方。

师: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还有哪些?
生: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师:北方的这种分裂和混乱的状态又持续了多久?最后被谁再次统一?我们继续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相信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师:鲜卑族是我国4世纪后期东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经过发展,统一了黄河流域,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统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鲜卑族统一北方的相关内容。

生: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完全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北方各族交往频繁,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得到了加强。

其实,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继续实行措施,进行改革。

那么,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采取了哪些措
施?
展示材料:
材料一:(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二:汉族服饰和鲜卑服饰俑。

材料三:鲜卑族姓氏变革。

材料二图
材料四: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材料五:孝文帝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取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材料六:孝文帝时,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而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①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姓氏: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⑤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⑥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师:我们可以把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成这几句话: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婚姻;用汉制;习汉礼。

想一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什么影响?
生: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多媒体展示“北魏时的洛阳”和北魏陶瓷、胡床等图片]
师: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这种民族交融有何作用?
生:(1)社会生活: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

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汉族的生活中。

(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4)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意。

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民族心理:“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6)作用: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在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互不断融合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汉族是在与周边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发展的,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

中华民族实
际上是历史上许多民族的融合体。

教学至此,请使用学案同步训练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