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来更好的控制疾病。
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时间分布情况与发病人群分布情况。
结果:流行性出血热一年四季均会发病,但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其中高发季节为3~6月份及10~12月份,此两季节中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流行性出血热3~70岁均可发病,高发年龄段为20~45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高于工人及学生/野外作业者。
结论: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措施较多,通过灭鼠与接种疫苗可有效控制疾病,对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可提升其健康意识,最大程度上降低疾病发生率。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Analysis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Sun Ling(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eilin District,Suihua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207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patients with EHF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0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HF were analyzed, and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to better control the disease. The time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EHF were analyzed. Results: epidemic haemorrhagic fever (EHF) occurred all the year round, but 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incidence seasons were March to June and October to December, and the mortality was relatively high in these two seasons. Epidemichemorrhagic fever can be found at 3~70 years of age, the highest age group is 20~45 years old,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mal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The incidence rate of farmer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orkers and students / field workers. Conclusion: there are man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for EHF. The disease can be effectively controlled by deratization and vaccination. Health education for high-risk groups can improve their health awarenes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to the greatest extent.[Key word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流行性出血热是感染科常见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由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传染病[1],主要传染源为鼠类,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发热、充血、出血、肾脏损害及休克等症状[2],对其健康有严重威胁,主要通过气溶胶、呼吸道、虫媒及消化道等途径传播,尽早发现并诊断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传染率,改善患者预后[3]。
流行性出血热(1)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㈠发病机理
机理未明:
1.病毒直接作用 2.免疫作用:III变态反应、I、II、IV、细胞因 子、介质--细胞变形、坏死、器官功能障碍。 休克:原发性 少尿期 继发性 出血:①血管壁损伤;②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③
肝素样物质增加;④DIC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急性肾功损害:①肾血管损伤;②肾小球微血栓形
病原学
EHFV抵抗力弱,不耐热和不耐酸,高 于37℃和pH5.0以下易灭活,56℃30分 钟和100℃1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 般消毒剂如酒精、碘酒、乙醚、氯仿和 去氧胆酸盐等均敏感。
汉坦病毒的血清分型
血清型 Ⅰ型 汉滩病毒 Ⅱ型 汉城病毒
致病情况 重型 中型 轻型 未明 重型 未明 未明 重型
病原学
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 坦病毒属。为单链RNA病毒,形态呈圆 形或卵圆形,有双层包膜,平均直径为 80—115nm。 其基因RNA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片段, 即L、M和S。其中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 (NP);M基因编码膜蛋白,是一种糖蛋 白; L基因编码聚合酶。核衣壳蛋白抗 原性强,抗体出现早,可用于早期诊断。
2002年中国前10位传染病发病数
传染病 每年发病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病毒性肝炎 结核病 菌痢 淋病 麻疹 伤寒 梅毒 疟疾 肾综合征出血热 猩红热
2002年中国卫生统计报告
658 185 500 181 454 595 159 422 58 341 54 064 53 420 32 977 31 371 14 369
㈢少尿期
少尿期发生于 5—8 病日,持续时间 2—5 日,尿量少于 500m1 为少尿,少于 50m1 为无尿。 ⒈尿毒症:厌食、恶心、呕吐、腹胀、 腹泻,常有顽固性呃逆,可有烦躁、嗜 睡甚至昏迷、抽搐,出血现象加重,如 皮肤淤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血、 咯血、血尿或阴道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情重、病死率高,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和秋冬季为流行高峰,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一、传染源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带病毒鼠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3、消化道:食用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入带病毒鼠的血后叮咬人引起感染。
三、人群易感性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普遍易感,农村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发病最多。
四、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38℃以上,出现“三红”,颜面、颈部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出血:口内软腭、咽部及眼睛球结膜出血,腋下、胸背部皮下出血,形如搔抓样。
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有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严重者可并发尿毒症、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肺水肿、脑水肿等,可导致死亡。
现在多见不典型病例,发热38℃以下,初期症状酷似感冒,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发热期可直接进入多尿期。
五、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1、接种出血热疫苗。
接种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见效最快、最安全、最实用的防控措施。
2、防鼠、灭鼠。
野外作业时要注意防鼠,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用鼠药或鼠夹灭鼠;接触死老鼠时应戴手套;死老鼠应深埋焚烧。
3、管理好食品。
食物要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以防老鼠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剩饭菜必须加热后食用;餐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4、搞好环境卫生。
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消灭鼠孳生地;打扫卫生时带口罩、帽子和手套,防止吸入带毒尘埃等。
六、治疗原则“三早一就”,即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和就地治疗,彩用液体疗法和对症治疗,早期可采用抗病毒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观察【摘要】目的:分析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同时观察预防控制措施。
方法:选用我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收治60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为例,分析所有患者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观察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疾病发生时间特征为在3月至6月、10月至12月发病几率高于其他时间段。
经过研究发现年龄在20~45岁发病例数为40例,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发病情况,农民发病情况明显高于工人,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结论:加强疾病的预防意识对降低患者发病率有积极意义,在开展疾病预防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传染源进行消除,加强灭鼠工作,加强疾病预防宣传工作,积极鼓励人们进行疫苗接种,进而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发生。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预防控制措施;临床观察Analysis of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observation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Zhou Hao(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rbin 150056,Heilongjiang Province)[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and to obser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60 cases of EH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20 to November 2020 were selected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ll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was higher in March to June and October to December than in otherperiod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number of cases of 20~45 was 40 cases, the incidence rat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ages, the incidence of farmer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workers, and the incidence of mal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women. Conclusion: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s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rate of patients. In the proc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elimination of infectious sources, strengthen the deratization,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publicity of diseases, and actively encourage people to vaccina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EHF.[Key words]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linical observation流行性出血热是我省临床感染科较为常见的疾病,疾病发生原因多是因为患者因鼠咬、鼠蚤等感染汉坦病毒引起的疾病[1],疾病发生早期出现“三红”、“三痛”症状,后会对患者肝肾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接受治疗极易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P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属于自然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典型病人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五期经过。
本病疫区分布于亚洲、欧洲和美洲3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欧部分国家,疫源地则遍及世界五大洲70余个国家。
我国是世界上受HFRS危害最严重的国家,HFRS发病数占世界总发病人数的90%以上。
年发病人数波动在4万至6万这一较高水平,是除病毒性肝炎之外危害最大的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外,全国其余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道我国1984-2000年发病近100万,死亡2万。
一、病原学出血热病毒;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负链单股RNA病毒;圆形或卵圆形;双层包膜;抵抗力弱。
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
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
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类(黑线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病。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姬鼠,城市的传染源是褐家鼠。
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动物源传播:带毒的鼠排泄物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3.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家鼠型无性别、年龄差异,野鼠型以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居多。
感染后免疫力较持久,罕见有二次感染发病者。
4.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每年3-5月和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季节。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损伤(Ⅲ型变态反应)使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害,引起休克、出血、急性肾功能不全。
四、临床表现(一)潜伏期:4-46日,平均1~2周。
(二)典型5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三主症:发热、出血、肾衰。
出血热培训
您的正文已经简明扼要,但信 息却错综复杂,需要用更多的
文字来表述。
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又称肾 综合征出血热,是由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 属中的不同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 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
➢ 出血热呈世界性分布,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主要分布在亚洲 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日本、朝鲜、苏联远东滨海区 及我国。
➢ 野鼠型主要发生在农村、野区、垦区,发病高峰多在11月至次 年1月,5~7月为小高峰。
➢ 家鼠型主要发生在城镇及郊区,发病高峰在3~6月,其季节性 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 人群都容易感染汉坦病毒,一般好发于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
传播途径
被带病毒的老鼠咬伤或感 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 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法。
恢复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继续注意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加强营养,给
高糖、高蛋白、多维生素饮食。
1、灭鼠
预防
2、草类处理
3、搞好环境卫生
4、接种疫苗
疫情发现与报告
• 病例报告:发现出血热疑似病例,立即电话报告医政 科传染病专干,专干报告浏阳市疾控中心,采血进行 复检,24小时内上报到双数智能监测系统。
谢谢观看
家鼠型出血热的诊断,应注意以下特征
1.流行特征:流行高峰在每年春夏间(3~6月份),发病率的高低与当地 褐家鼠密度和带病毒率高低密切相关,感染场所主要在居民区内。老年及儿 童患者占一定比例。可见一家多发。 2.临床特征:一般病情较轻,“三大主症”(发热、出血、肾脏损害)可 不全,具有五期经过者少。早期接受治疗者预后多良好,病死率1%左右。 热程较长(约6~10天),病情与热度不完全平行,以不规则热居多。肝脏 损害普遍且突出(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多有肝脏肿大及ALT升高,少数有 黄疸。
(完整版)流行性出血热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 EHF )是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 年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 (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s ,HFRS )。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
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床不典型的病人尤有助于诊断。
检测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标 SPA 组化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免疫血球吸附试验及固相放射免疫试验等。
特异性 IgM 阳性或发病早期和恢复期两次血清特异性 IgG 抗体效价递增 4 倍以上,均有确诊价值。
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病毒或检出病毒抗原亦可确诊,近有采用多聚酶链反应( PCR)直接检测病毒抗原,有助于病原诊断。
【治疗措施】发热期的治疗(一)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就地治疗。
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
补充足够液体。
(二)液体疗法本病由于血管损害所致血浆外渗、电解质丢失,加上病人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引起的摄入量不足,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电解质平衡失调、血液渗透压开始下降,而引起内环境紊乱。
此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
输液应以等渗和盐液为主,常用者有平衡盐液,葡萄糖盐水等,每日 1000 ~2000ml静脉滴注。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分析摘要】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发病急骤且病情进展快,主要致病病毒是汉坦病毒,以皮肤粘膜充血为主要表现,会持续损伤肾脏[1],引发多种疾病,预后差,较多的传播途径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本次从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角度展开分析。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预防控制;措施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不但具有明显的传染性,还会持续损伤肾脏,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2],在所有传染性疾病当中属于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
由于其传染性较高,因此需要做好防控措施,才可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3]。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特征休克、出血、肾功能衰竭、体温升高等都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常见症状,根据症状出现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4]。
第一个阶段是发热期,患病两天左右就可出现,体温迅速升高,直至四十度左右,引发全身中毒症状,例如腰痛、眼眶、头痛等;第二个阶段是低血压期,以电解质(水)失衡、心衰、尿量较少、出血症状加重、呼吸急促、意识丧失、四肢冰冷等为主要表现[5];第三个阶段是少尿期,此阶段患者的尿量会持续减少,导致血压升高,引发尿毒症、酸中毒,甚至是血尿;第四个阶段是多尿期,以尿量增多为主要表现,会打破电解质稳态;第五个阶段是恢复期,此时的尿量、食欲、精神以及体力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具有非常高的传染性,其传播途径较多,包括母婴传播、螨虫(以老鼠为宿主)传播、带病毒老鼠类传播等,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手段,早期诊断类似于感冒,容易误诊。
在传播途径方面,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野鼠传播疾病于人类,尤其是每年的十月份[6],此时正是农忙季节,人类因各种农业活动会和鼠类以及鼠类的排泄物近距离及频繁接触,此外,人类在耕作期间容易损伤皮肤,若和鼠类及其排泄物频繁接触,极易感染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流行性出血热属于伴有肾脏损害综合征的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在我国,黑线姬鼠、大林姬鼠和褐家鼠分别是农村野鼠型、林区野鼠型和城镇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此病可通过吸入受感染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尘埃形成的气溶胶传播,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饮食或通过受感染的革螨叮咬传播。
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或休克以及肾损害表现为特征。
【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资料最近2个月内到过疫区,有野外作业、留宿并与鼠类接触史。
终年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季节为3~6月及10月~次年1月。
2.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为2周(4~46天)。
(1) 急起发热、头痛、腰痛和眼眶痛,退热时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休克。
(2) 颜面、颈胸部充血,结膜充血、水肿,软颚充血并可有出血点,躯干及肢体皮肤均可见瘀点或瘀斑。
(3) 早期尿少或尿闭,恢复期尿量逐渐增多。
肾区明显叩击痛。
(4) 典型者临床经过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个阶段。
3. 实验室检查(1) 周围血白细胞数升高,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而且常占白细胞总数的10%以上,类白血病反应,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等。
(2) 尿液检查可有蛋白尿、管型尿和红细胞,有时尿中可检出膜样物(为凝血块、蛋白和上皮细胞的凝聚物)。
(3) 免疫学检查于发病初期血和尿液中可检测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方法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抗体技术(F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随后可在血清和尿液中检出特异性IgM与IgG抗体。
其中IgM型抗体1∶20为阳性,IgG型抗体1∶40为阳性。
IgG型抗体阳性应以检查双份标本,效价上升4倍以上为确诊依据。
检测抗体通常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ELISA。
(4) 分子生物学检查,RT-PCR检测血中汉坦病毒RNA阳性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应与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肾炎等相鉴别。
五大连池市1981~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
五大连池市1981~2007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趋势分析标签: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分析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疫区分布广,病死率高,已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我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预防和控制EHF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五大连池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流行特征2.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特点:见表1。
从表中可能看出,我市近27年的EHF流行趋势和特点,在94年以前,每隔五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年,94年后是每隔4年一次流行高峰年,在发病高峰年死亡率亦相对上升。
2.1981~1997年月别累计发病情况:27年共累计报告发病4938例,1~12月份累计发病分别为:1月份277例,2月份83例,3月份49例,4月份45例,5月份72例,6月份105例,7月份37例,8月份47例,9月份121例,10月份635例,11月份2419例,12月份1048例,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我市EHF 各月均有发病,每年的5、6月份有个小高峰,11月份有一个大的发病高峰。
2.3 职业别累计分布情况:纵观27年的EHF职业别统计,85年以前以工人为主,其实是农民,88年以后农民发病数居多,其次是工人和家务,其累计发病率分别占总累计发病数的50.36%、25.42%、8.01。
2.4 性别累计分布情况:1981~2007年EHF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均高于女性,男性与女性之比为2.63:1。
2.5 年龄别累计分布:在年龄分布上,每五岁为一个年龄段,高发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5岁,其次为20岁、30岁、35岁、40岁,各年龄段累计发病数分别占总累计发病数的16.27%、14.76%、14.46%、12.66%、10.55%,这五年年龄段累计占总发病数的68.30%。
2.6 调查报告:共抽查各年流调报告500份,在这500例患者中,野外作业史与无野外作业史之比为3.33:1,与鼠有接触史与无接触史之比为3.76:1,可以看出,EHF患者与有无野外作业和与鼠有无接触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流行性出血热培训
病毒的复制与变异
汉坦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吸附、脱衣、入胞、转录、翻译、 装配和释放等步骤。
汉坦病毒的变异主要发生在S基因上,其变异形式有抗原变异 和毒力变异两种。
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逃避
汉坦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损 伤。
汉坦病毒的免疫逃避能力与其抗原变异有关,病毒不断变 异以逃避机体的免疫应答。
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 是鼠类和螨虫叮咬,以及吸入
含有病毒的气溶胶。
临床表现
患者多出现发热、头痛、腰痛 、眼痛、口腔黏膜溃疡、出血 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肾功
能损害。
治疗措施
目前主要采取抗病毒治疗,以 及针对症状和并发症的治疗。
经验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训总结
01
02
03
加强防控措施
应加强鼠类和螨虫的监测 和防控,减少病毒传播。
安全性高
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性高,不良反 应发生率低
06
流行性出血热案例分析与讨论
实际案例介绍
病例一
2019年江苏爆发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涉及多个市区和县区, 患者数量超过1000人,病死率达10%以上。
病例二
2020年四川省部分地区出现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患者数量超 过500人,病死率达5%以上。
案例分析与讨论
实验室检查
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标本中的 病毒特异性抗原或抗体,以及检 测血清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等实 验方法进行确诊。
鉴别诊断
与其他发热疾病、出血性疾病等进 行鉴别诊断,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 因。
04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提高公众认识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流 行性出血热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流行性出血热
治疗
(四)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 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平 衡,防止继发感染。 (五)恢复期:补充营养,注意休息,定期 复查血压、肾功能和垂体功能。
并发症治疗
1消化道出血:注意病因治疗。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降颅压,镇静。3 心衰肺水肿:控制输液,强心,利尿,镇静 或透析。 4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大剂量肾上腺皮质 激素、高频通气或呼吸机。 5自发性肾破裂:进行手术缝合。
传染病学 流行性出血热
病原学
我国所流行的主要是汉滩病毒和汉 城病毒。 EHFV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 酒精、碘酒和紫外线均敏感,不耐 酸、不耐热。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与传热源:黑线姬鼠和褐家 鼠。 (二)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 播、母婴传播、虫媒传播。 (三)流行特征:我国疫情重,11-1月,3-5 月为高峰,以青壮年男性发病发病较多。 (四)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预后与预防
预后:与病型轻重,治疗迟早及措施有关。 近年病死率由10%降至3-5%。 预防:疫情监测,防鼠灭鼠,做好食品和个 人卫生,疫苗注射。
多尿期
一般出现在病程的9-14天,多数患者少尿期 后进入此期。 根据尿量和氮质血症情况可分为以下三期: 1移行期:尿量由每日500ml增至2000ml, 但BUN、Cr上升,症状加重。2多尿早期: 每日尿量大于2000ml,症状仍重。3多尿后 期:每日尿量大于3000ml,并逐日增加,病 情好转。
发热期:与上感、败血症、急性胃肠炎、菌 痢,外科急腹症鉴别。 休克期:与其他感染性休克相鉴别。 少尿期:与急性肾炎等所致急性肾衰鉴别。 出血:与消化性溃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 其他原因所致DIC鉴别
治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4-2012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
2004-2012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傅明慧;杨华富【摘要】目的:了解近10年来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疫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
方法从中国CDC法定报告传染病数据库中获取全国2004-2012年出血热的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9年来全国31个省市均有出血热病例发生,累计报告病例12347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0419/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1391例,年均死亡报告率0.0117/10万。
全年龄段皆可发病,但发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群(30~59岁)。
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4~6月)和秋冬季(10~12月),发病重灾区位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陕西省。
结论2004-2012年中国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趋势呈现先下降后小幅回升趋势,发病患者在年龄方面存在差异,发病疫情具有时间和地区特征。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产业》【年(卷),期】2014(000)028【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发比率【作者】傅明慧;杨华富【作者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 2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8汉坦病毒(Hantavirus)至今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原体之一。
由其引起的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严重危害我国农村青壮年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也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1]。
2011年和2012年年末,我国山东青岛地区和陕西省分别爆发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引起了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广泛关注[2-3]。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近10年来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和发病规律,为疫情防控工作者提供建议和科学依据,现将2004—2012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2004—2012年我国流行性出血热数据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中下载,数据包括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数据。
03-10-流行性出血热2022
一、学习要点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鼠作为主要传染源的、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典型病例呈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等五期经过。
㈠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GFV)是负性单链RNA病毒, 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
汉坦病毒至少可分为16个血清型。
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有Ⅰ型—汉滩病毒(Hantann virus)及Ⅱ型—汉城病毒(Seoul virus)。
汉坦病毒RNA含大、中、小三个片段分别称为L、M、S。
S基因编码核衣壳蛋白(N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抗原决定簇,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利于早期诊断。
M基因编码膜蛋白G1和G2,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L基因编码L蛋白,为与病毒复制密切相关的聚合酶、转录酶及内切酶等。
㈡流行病学1. 传染源主要为老鼠。
我国主要有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在林区则为大林姬鼠。
2. 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等。
3. 流行特征地区性:主要分布于亚洲,我国疫情最重,除青海和新疆外均有病例报告。
季节性:四季皆可发病,但有明显的季节性。
黑线姬鼠传播者以11月至次年1月为大高峰,5~7月为小高峰;褐家鼠传播者以3~5月为高峰;大林姬鼠传播者流行高峰则在夏季。
4. 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㈢发病机理1. 病毒直接作用。
2. 免疫病理损害①免疫复合物引起的损害即Ⅲ型变态反应;②其他的免疫损害: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及Ⅳ型变态反应均在本病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3. 各种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4. 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⑴发热主要是由于病毒血症及病毒刺激机体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释放大量的炎症介质如IL-1、TNF等引起。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一、出血热疾病概述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老鼠等动物的排泄物传播给人。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出血热的分布。
二、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流行。
在中国,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市郊区。
流行季节一般为3-5月和10-12月。
人群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与诊断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异常。
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出血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补充血容量和预防感染等。
特殊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
五、出血热的预防措施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包括灭鼠、防鼠、灭虫和个人防护。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地;使用捕鼠器、鼠药等灭鼠方法;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在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戴口罩等。
六、出血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出血热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疾病爆发和控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一定的负担。
同时,疾病的流行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七、全球和中国出血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全球范围内,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疾病的传播范围广、易感人群数量大、防治资源有限等。
在中国,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发病差异大、防治措施落实难度大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提高公众的疾病意识和防治能力。
流行性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一、概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休克,充血和急性肾衰.我国为本病的重灾区.二、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三、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鼠其他动物、猫、兔等(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2消化道传播3接触传播4母婴传播(三)易感性;普遍易感,(四)流行特征;1.地区性,2.季节性3.人群分布四、发病机制:1.病毒的直接作用。
2.免疫作用。
五、基本病理改变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坏,引起各脏器病变,如:肾,心,垂体等。
六、临床表现:潜伏期4~6天(一)发热期:1,发热,2,全身中毒症状: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3,充血:三红:面红,颈红,上胸红(酒醉貌)。
(二)低血压休克期(三)少尿期:本病的极期(四)多尿期:持续时间平均7-14天(五)恢复期七、并发症:1,内脏出血,2,肺水肿,3,脑水肿八、实验室检查:1,血像:白细胞种数增加2,尿常规检查;蛋白尿是主要的表现3血生化检查4,特异性血清学检查九、诊断要点十、治疗要点无特效药治疗,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地(一)发热期;1、一般治疗;补充液体,扩容2、对症治疗;降温,应用激素3、预防与治疗DIC; 低右, 丹参注射液4、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 干扰素等(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1、补充血容量2、纠正酸中毒3、强心剂的应用4、血管活性药物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三)少尿期的治疗1、稳定内环境,2、尿3、泻4、透析(四)多尿期的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五)恢复期的治疗(六)并发症的治疗1消化道出血, 2心衰,肺水肿3有感染的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组 中值 , 折算 成 各月 角度 。
3 2 圆形 分布 法计 算 . 按 下列公 式计 算 平均 角 、
集中趋势值 r角均数的标准差 s Z 。 、 、值
x=( io / ∑f s )∑ ca Y ∑f i / =( i n ) ∑ sa
T = 、
啊
=x r /
sn i =y r /
・
2 ・ 2
浙江 预 防 医学 2 1 0 0年 第 2 2卷 第 1 期
Z e agPe e 。Jnay2 1 。V l 2 hin r M d aur 0 0
流 行 性 出血 热 流行 季 节 特 征分 析
胡超 云 ¨。 陈 秀清
中 图分 类 号 : 3 3 3 1 7 .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7—0 3 ( 00) l 0 2— 2 10 9 1 2 1 0 一02 0
应 用 圆形分 布法 分 析 19 92—20 07年慈 溪 市 流
行性 出血 热 的季 节 性 分 布规 律 , 为制 订 防 制对 策 提
30 5 ; 2 慈 溪 市 疾 病 预 防 控 制 中心 10 8 .
}系浙江大学公 共卫生学院 M H 学员 P
浙江预防医学 21 第 2 第 1 0 0年 2卷 期
Y=2 01. 9 6 51=0. 6 8 7 /5 36 4
r :0. 40 4 4
Z  ̄i gPe d au r 2 1 h a ryMe ,Jn a 00,V 1 2 N . n y 02 o1
sn i =0. 66 0. 0 =0. 31 3 4/ 44 4 8 9 :7 3 4 3. 7 Z =5 51×0. 4 4 4 0 =1 6. 6 6 0 87
间分布的分析方法 , 目前 国内多采用理论比较成熟 、 数 据 较具体 的圆形 分 布 法 , 能 客 观 地反 映 出某 疾 它 病在周期内的发病高峰及范围。从我市 出血热月份
1370 2 . 0 5。
,
为
即每 年 的第 15 48天 , 病高 峰 日为 5 2.1 发
定的季节性 , 发病高峰 日 为每年 5 5目, 月 高峰期
月 5日。
为 2月 2 日 一7月 1 日, 与 慈 溪 市 的 流行 性 出 0 9 这 血 热病 例监 测 资 料 相 符 , 与 鼠类 监 测 资 料 相 符 。 也
平 均角 的倾 向 , 平 均 角转 化 为年 发 病 日, 将 用 ±s
推算发病高峰期。
4 数 据 处理 所 有数 据 采 用 E cl 0 3进行 统 计 xe 20 计 算 和分析 J 2。
供科 学依 据 。
材 料 与 方 法
1 资料 来 源
表。
结 果
19 20 92— 07年 流行 性 出血 热 发病 资 1 慈溪 市 19 20 92— 07年共报 告流行 性 出血热病 例 5 1 , 月份统 计 , 5例 按 每月 均有 病 例发 生 , 5—6月 以 份为 最多 , 3 .7 , 占 84 % 见表 1 。
C8 O
5 =1 22. 5 8。 ̄ r 94 -f z
R li s a g 检验 公式 : = eh Z n×r 3 3 平 均角 的假 设 检验 与 发病 高峰 日估 计 .
z。
.
根 据 2 从 以上统计 发 现 , 病有 1个 高 峰 , 5—6月 。 发 即 用 圆形分 布 法 计 算 慈 溪 市 流 行 性 出 血热 的 发病 高 峰, 即多发 时 间的平 均角 , 数据整 理 , 表 2 见 。 根据 上述公 式计 算 ,
X= 一 1 4. 51 / 3 6 5 551= 一0. 4 4 2 4
以上公式计算 z值 , 雷氏 z值临界值表》 当 Z> 查《 ,
时 , < .5 说 明有 统计 学意 义 , P 00 , 表示 有集 中于
作者 单 位 : . 江 大 学公 共 卫 生 学 院 , 江 杭 州 1浙 浙
统 计看 , 有 5— 仅 6月 份 1 高峰 , 此使 用 圆形 分 个 因 布 法分 析 能较好 地反 应 我市发 病高 峰情 况 。 本次分析得出, 慈溪 市 流行 性 出血 热 的发 病 有
一
查 《 氏 z值 临 界 值 表 》 Z>697 ( .0 , 雷 , .0 8 O 0 1 ∞ ) P < .0 , 明平 均 角 存 在 , , 00 1说 即存 在一 定 的发 病 高 峰 。 根 据 正 弦 余 弦 值 计 算 平 均 角
性。 3 分 析 方法 …
3 1 圆形分 布法 数 值转 换 .
示 , 以 35 1年 6 d计 , 年为 3 0度 ,d相 当于 0 9 6 全 6 1 . 83
度 。以每个 月 的月 中值作 为 组 中值 , 1 、 、 即 月 3月 5
月、 、 7月 8月 、O月 和 1 以 1 d作 为组 中值 , 1 2月 6 2月 以 1 d作 为 组 中值 , 4 4月 、 6月 、 9月 、1月 均 以 1 d 1 5
・
23 ・
在全年 1 个月 的分布成为季节性资料 , 2 其数据表现
为月 日周 而复 始 , 没有 真正 的零 点 , 在发 病时 间 曲 但 线上 往往 呈现 单个 高 峰 的 现象 , 于 这些 疾 病 时 对
cs o
= 一0. 4 4/ 4 4 = 一0. 49 2 4 0. 40 55
表 1 19 20 9 2— 0 7年不 同月份 流行性 出血热 发病 统计 将 1年 时 间 以 圆周 表 料来 自慈溪市 疾病 预 防控 制 中 心历 年 疫 情 年 、 月报
2 资 料 整 理 将 各 年 各 月 的发 病 数 进 行 统 计 汇 总 , 算 各 月 的 发 病 构 成 , 步 观 察 发 病 季 节 集 中 计 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