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1. 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 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 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 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

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修正理论。

4.动机的认知理论

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归因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斯廷格( L. Fest in ger )。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

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每一种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

体就会设法消除矛盾以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元素之间达成协调、统一。人们

不但尽力去消除失调状态,也会尽力回避那些将会增加或产生不协调的情境。费斯廷格主张,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越强。认知不协调的强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认知元素对于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二是不协调的认知元素

的数量,不协调认知元素数量越多,它与认知元素总量的比例就越大,那么失调程度就越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J. W. Atkinson )和麦克里兰(D. McClelland )。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

失败的倾向。

成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B. Weiner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

看法与解释。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

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他认为,具体的归因并不重要,重要是个体归因的维度。他将个体归因的维度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二、需要的特点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三、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Abraham.H.Maslow , 1908 —1970)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

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动机的形成

1.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

2. 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四、动机的种类

(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一)动机的联合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二)动机的冲突(生活中的例子)

1. 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2. 双避式的动机冲突

3. 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及发展变化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

的赏识的欲望。也就是说,学生努力求得学业成就,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在这期间,来自同伴和集体的赞许和认可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七、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首先,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动机逐渐占优势。其次,

学习动机不断与长期目标结合,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再次,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发展,合理动机逐渐成为主流。最后,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和增强。

第四节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