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第3章 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2)
梅-沙测试焦虑问卷的一些项目 (原问卷共91题)
在重要的考试前坐立不安。 考试那天变得不安起来。 考试中郁闷苦恼。 考试前充满苦恼和不安。 考试一开始,心里咚咚直跳。 在考试前,对考试这也焦虑,那也担心。 考试时很紧张。 在考试中慌张得连本来应该知道的东西也忘掉了。 在考试期间一想到迫在眼前的事,脑袋就变得不正常了。 考试时脑中时常闪过“这要是不及格怎么办?”这种念头。 在考试前或考试中,有时哆嗦。 考试时老是想多么难啊。 考试后很忧虑担心。 考试前总是很有信心,很轻松。 • 参考文献:刘广珠,沙拉松考试焦虑量表试用报告.健康 心理学杂志. 2000年04期 .
台湾观点:个我和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
• Mccellnad等1953: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的良 好或优秀标准相竟争的冲动或欲望 • 杨国枢等1989:与内在或外在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 • 个我取向的成就动机: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 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 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个人自己。 • 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 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该目标或优秀 标准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社会。
三、亲和动机
• 亲和动机,又称结群动机,指个体要与他人在一 起、要加入某个团体的倾向。 • 亲和动机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体表 现为个体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归属于某个团体, 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赞赏。 • 文/理科生有差异吗?
行为动力理论
优点——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足:首先,把这些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自然成就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他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争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习继续努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
(1)加强对学习目标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以激励学生的意志行动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推进的,在低一级的需要么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心理学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教育感悟2009-07-22 11:56:20阅读223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行为动力理论
一.名次解释
1.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互动和心理活动。
行为动力理论PPP文档(最全版)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 Tf=Mf×Pf×If (3)
我家在农村,父母供我读书很不容易。 心中有表哥这个榜样后,我学习便格外努力。
水平,它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 情 绪 和 生 理 状 态
(2)认为避免失败的倾向是由回避失败动机的强度、失败的可能性和失败的诱因值三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进入高中,我就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计划:高一时竞争学习干部,组织一些活动,锻炼一下自己的组织能力;
• 我有一个表哥,他在读高中时各方面都很出色,不仅学习成 绩好,组织能力也强。他是班长、学生会主席,连年都是“三 好学生”,还被授予“学习标兵”。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发 表一些稿件。最后顺利考入名牌大学。
• 表哥比我大三岁,他读高中时,我读初中。我从小学到初中, 也一直是学习尖子。我的父母亲戚常跟我说,要像表哥那样。 我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表哥那样的学生,做他那样的成绩。 心中有表哥这个榜样后,我学习便格外努力。一进入高中,我 就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计划:高一时竞争学习干部,组织一些活 动,锻炼一下自己的组织能力;高二时争取在写作上有所发展, 发表一些稿子;高三时全力以赴备考,争取考入一流的大学。 高一时,学校组织竞选学生会主席,我参加了竞选。我在 初中即一直当学生干部,见过一些“世面”,这次竞选演说我 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结果,我的演说反响很好,投票一次成功, 我以60%多的选票当选。竞选的成功,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我 投入了不少精力,组织了一些活动。虽然学习成绩有点影响, 但还算稳住了。高一时还算是成功的。
心理学 行为动力
成就动机的训练
意识化。通过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 行为。 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成功与 失败、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感情上的联系,特 别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 概念化。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与成就动机有关的 概念,如“成功” “失败”“目标”,尤其是“成就动 机”。 练习。对前两个阶段的重复。 迁移。使学生把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往往 是教师有意安排的特殊场合,它要具备学生可以自选目标、 自己评价、体验成败等条件)。 内化。取得成就的要求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可以 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
习得性无助感
定义: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 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表现
动机降低 认知出现障碍 情绪失调
矫正策略
自我效能感理论(A.Bandura)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 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人的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强 化),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行为 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但没有强化也能够获取有关信 息,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出现的强化,而是人在认知 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相倚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 待。
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3.个性心理就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4.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状态。
5.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6.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主要是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等于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7.人的心理活动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象。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在人脑中形成被反映事物的映象过程。
8.代表着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理论取向是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除此之外,心理学还在各个层面的发展上呈现综合化、实用化、全球化、本土化的趋势。
9.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中,心理学主要有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行为主义理论取向、认知理论取向、精神分析理论取向、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和现象学理论取向等。
10.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11.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八大主题分别是: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基础,感觉、知觉与意识,学习、记忆与思维,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动机与情绪,个别差异,社会心理,心理异常与心理治疗等。
实用心理学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2013年——2104年第2学期《实用心理学》复习范围
填空(15分)、判断(15分)、选择(20分)、简答(20分)、案例分析(20分)、论述(10分)
第一章认识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产生
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把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法用于心理学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心理活动的内容
1、心理过程主要指人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从开始到结束
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核心的因素就是需要】
(2)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概述
(一)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
需要的广泛性;
需要的社会性;
需要的对象性;
需要的动力性;
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
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
(1)自然性需要
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
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
(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
(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 行为科学理论
• Fredrick Herzberg(1923-2000) • 赫茨伯格曾获得纽约市立学院的学土学位和匹 兹堡大学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和其他三十多个 国家从事管理教育和管理咨询工作,是犹他大 学的特级管理教授。主要著作: • 《工作的激励因素》(1959)、 • 《工作与人性》(1966)、 • 《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 (1976)。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年总结 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其主要观点:
(1)人是社会人,而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
(2)企业存在员工出于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非正式 工作群体,保护工人免受内部伤害和外部干预。 (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态度、人际关系和监管风 格。把组织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还 要照顾员工的情感。要提倡一种新型管理技能组合,提 高管理者的人际交往技能,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照明度与作业效率没有单纯的直 接关系。 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 而是在小群体工作的员工情绪、人 际关系和监管风格等。 获取员工内心真正的感受。友善的 监管风格,领导者的乐意倾听而不 是说教。有凝聚力的群体。 工作部门中的社会群体能够对员 工个体的工作行为施加强有力的 控制:保护工人免受内部成员伤 害和外部干预。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复杂人假设 (超Y理论)
不知足歌
终日忙忙只为饥,方得饱来便思衣。 衣食两般俱丰足,房子又少美貌妻。 娶下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难支。 买得田园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犹嫌小,四品三品犹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神仙对局棋。
行为动力理论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 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 内隐行为与外显行为 • 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
• 个人因素 • 环境因素 • 文化因素 • 情势因素
二、行为动力理论
•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 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
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
• 行为动力的基本特征 • 启动性 • 方向性 • 强度 • 持久性
• 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
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 时,他会感到骄傲、 满意、信心十足,动 力增强;而将成功归 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 好等外部原因时,产 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下次就不一定努力。
• 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
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 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 激发内在的动力;而 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 难或运气不好时,产 生的羞愧则较少,也 不会再去努力争取成 功。
– 同一行为可有不同动机;同一动机产生不同行 为。 – 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不一定良好 结果。
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1、价值观 2、情绪 3、认知 4、行为的结果
二、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引起的原因: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 2、根据动机的起源: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 3、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主导动机 与非主导动机 ; 4、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 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专科习题库
《教育心理学》习题库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
一、单项选择:
1.人的认知过程、情感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2.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3.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斯金纳
4.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脑 D.大脑皮层
5.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6.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7.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8.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者是()
A.冯特 B.华生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9.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此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A.边缘科学 B.人文科学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10.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是()
A.感觉与知觉 B.客观现实 C.认知过程 D.反映活动
11.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
心理学基础笔记[1]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都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心理学研究的
基本任务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
效度指一个测量工具测量到了所需要测量的东西
3.心理学的对象: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个体行为与个体心理: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规律,同时也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因为人的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探知必须开始于对人的外显行为的观察。
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
社会心理不是个体心理的简单相加,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是社会群体内个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
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外部和内部刺激的觉知。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学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学科性质又具有社会学科性质的中间或交叉学科,也称之为边缘学科。
4.心理学的流派:
①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
生。他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②⑴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⑵机能主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
立的
⑶格式塔心理学或叫完型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⑷行为主义美国华生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
心理学各章节重点概念总结
心理学各章节概念总结
心理学
第一章现代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的感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 3.人体行为与个体心理的关系:行为指机体的任何外显的,可观察的反映动作或活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管能动态度:个体行为是其内隐心理活动的支配,反过来,个体心理活动是在行为中产生,人在行为中得到表现的 4.个体心理的结构及其关系: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整个心理过程,个性差异指个性在心理过程的发展与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与心理过程特点心理过程与个性差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个性心理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并总是在各种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反过来,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又影响着心理过程,使个体的心理过程总是带有个性色彩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这种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并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心理学中出现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学派名称与年代主要人物研究对象基本观点构造主义 1879-1900 冯特,铁钦纳意识的结构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感觉,意象,激情三种基本要素机能主义 1890-1930 詹姆斯意识的功能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格式塔心理学 1912-1940 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意识的组织意识体验和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行为主义 1913-至今华生,斯金纳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只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精神分析学派1900-至今佛洛伊德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认知心理学 1950-至今奈瑟,西蒙,皮亚杰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心理学需要了解人是如何获取,储存和加工信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1950-至今罗杰斯人类缩独有的特殊经验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7.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
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什么是需要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e):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 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 指向功能 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 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 激。 意向 愿望
2.默里(H.A.Murray)的需要理论 需要:用以代表脑区力量的构造物,这种力量 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反应,使原有的紧张情绪 解除,具有定向目的性。 需要分为两类: 基本需要。又称身体能量需要。 次级需要。又称心理能量的需要。 他指出,需要这种力量渗透到活动的各个方 面,并调节控制着其他的心理活动。他认为, 需要是个体行为动力性的源泉,是个体行为 所必需的。由于需要和个体的不平衡状态相 联系,在一般情况下个体总是处在一种不平 衡状态,因此需要经常推动个体活动的进行。
Ego
Conscious mind Unconscious mind Superego
Id
人格理论
2.动机的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 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②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 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 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 行为的方向。 ④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驱力; H习惯强度;I抑制)
教案_《心理学》(第3章-行为动力)
单元三行为动力
授课内容:需要与动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需要与动机的含义和分类
(2)学会区分需要与动机
(3)理解各种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对需要、动机的解释
(4)理解并掌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规律
2.能力目标:(1)能运用需要、动机理论解释一些人类生活学习行为
(2)学会激发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并解决学生动机缺乏问题
3.素质目标:(1)体会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
(2)培养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动机的意识
(3)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教学重点: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基本概念;动机与效率
教学难点:动机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问题导入:你最近有什么需要?引出每个人都有需要,古代现代人都有各自行为的动力,即各自不同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需要的含义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笑、哭是需要吗?通过简介婴幼儿的无差别微笑、社会性微笑及成人的开怀大笑、苦笑,指出哭与笑是行为而非需要。需要是“心理倾向”而非实际行为。
需要也是自身和外部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
例:渴了喝水(内部要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外部要求)。
——总结:需要是一种对缺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可以来自自身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如神经性厌食症,个体感受到对“苗条”形象的极度缺乏,这种主观感受导致产生“瘦身”的动力。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一)行为的概念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二)行为动力的理论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特点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功能
(三)动机的形成
二、动机的种类
(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
(一)动机的联合
(二)动机的冲突
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四节情绪
一、情绪的含义
(一)情绪的概念
(二)情绪的两极性
(三)情绪的功能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
(一)表情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
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
(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第五节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一)意志的过程
(二)意志心理结构
三、意志的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二)意志的果断性
(三)意志的坚韧性
(四)意志的自制力
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
(二)学生意志的培养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本章将分别讨论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1. 目的性
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 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 互动性
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 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
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
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
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
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2.方向性。3.强度。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
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被称为行为修正理论。
4.动机的认知理论
目前,动机的认知理论中较有影响的有认知失调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归因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费斯廷格( L. Fest in ger )。费斯廷格提出,每个人都有一
个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由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认知结构中的每一种具体的知识、观念、观点、信念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元素。所有认知元素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当认知元素之间协调一致时,人就会保持这种协调状态,觉得心安理得,不去改变态度。而当认知元素之间相互矛盾,处于不和谐状态时,人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此时个
体就会设法消除矛盾以减少或解除这种失调状态,使认知元素之间达成协调、统一。人们
不但尽力去消除失调状态,也会尽力回避那些将会增加或产生不协调的情境。费斯廷格主张,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越强。认知不协调的强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认知元素对于个体的相对重要性;二是不协调的认知元素
的数量,不协调认知元素数量越多,它与认知元素总量的比例就越大,那么失调程度就越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J. W. Atkinson )和麦克里兰(D. McClelland )。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
失败的倾向。
成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B. Weiner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成功与失败原因的
看法与解释。韦纳认为,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是行为的基本动力。韦纳把人们对成败的归因归纳为
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他认为,具体的归因并不重要,重要是个体归因的维度。他将个体归因的维度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第二节需要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
需要都指向一定的对象。人的需要在指向一定的对象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二、需要的特点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三、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Abraham.H.Maslow , 1908 —1970)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而且这些需要都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优先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节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
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由一定动机引起的活动应指向能满足个体动机的对象。
二、动机的功能动机的动力作用具体表现为动机的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动机的形成
1. 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并非任何需要都可以转化为动机。只有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后,才会转化为相应的动机。当需要的强度较弱时,人们只能模糊地意识到它的存在,这种需要叫意向。
2. 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正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趋近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可以满足其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里,同伴群体的作用就是一种正诱因。负诱因是指能使个体因回避它而满足需要的刺激物。例如,考试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意味着自尊心的伤害,因此,他们往往采取种种方式以逃避考试,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四、动机的种类
(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五、动机的相互作用
(一)动机的联合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
(二)动机的冲突(生活中的例子)
1. 双趋式的动机冲突
2. 双避式的动机冲突
3. 趋避式的动机冲突
六、.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驱力成分及发展变化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派生出来的。
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如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
的赏识的欲望。也就是说,学生努力求得学业成就,是为了从长者那里得到赞许或认可。
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在这期间,来自同伴和集体的赞许和认可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七、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首先,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动机逐渐占优势。其次,
学习动机不断与长期目标结合,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再次,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发展,合理动机逐渐成为主流。最后,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学习动机不断丰富和增强。
第四节情绪
一、情绪的概念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