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动力理论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
❖ 因为遭受情感挫折而心理失衡;
(二)行为动力旳特点
❖ 1.开启性 ❖ 2.方向性 ❖ 3.强度 ❖ 4.持久性
第二节 需要
❖ 一、需要旳含义 ❖ 二、需要旳种类 ❖ 三、需要理论
一、需要旳含义
❖
心理学将由生理上或心理上旳缺失或不
足所引起一种内部旳紧张状态称之为需要。它是
个体活动主动性旳源泉。
❖ 1.适应功能 ❖ 人们适应不良往往会产生挫折感,造成焦急和紧
张。经过合适调整情绪,就能更加好地适应环境。 ❖ 2.动机功能 ❖ 适度旳情绪兴奋会使人旳身心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鼓励人主动行为,提升行为效率。
情绪强度与操作效果
❖ ★有研究表白,情绪能影响认知操作旳效果,其影响效 应取决于情绪旳性质及强度。
❖ 源于生理和心理旳不足产生:
❖ 血糖成份下降——饥饿;孤单——交往需要; 社会动荡——安全需要
▪ 需要指向一定旳对象 ▪ 需要具有一定旳选择性 ▪ 需要是个体活动主动性旳源泉
二、需要旳种类
❖ 按起源
▪ 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按对象
▪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维持个体生存 和种族繁衍
维护社会存在 和发展旳需要
❖ 杏仁核对知觉和产生悲观情感有主要作用。
❖ 网状构造对情绪旳激活也有主要影响。
❖ 大脑皮层,尤其是额叶与情绪旳产生和体现具有 亲密关系。主动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旳 电位活动;悲观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旳电位 活动。
二、情绪和情感旳种类
❖ (一)情绪旳种类 ❖ (二)情感旳种类
(一)情绪旳种类
工作满意度研究
成长需要
基本需要
自我实现旳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第五章 行为动力 心理学概论课件
•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有紧密的联系:
❖ 人在追求物质产品时,常有审美的需要, 如住房常要求整洁、雅静。
❖ 精神需要又常以物质需要为载体,如阅读 需要有报纸、杂志等;艺术欣赏,要有乐 器,表演场地等。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 3、成长需要
• 即个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创造性地发展个人 的潜力和才能、完成挑战性的工作得到满足,这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 第四、第五层次的需求。员工关注学习、晋升、发挥能力的机会。
• ERG理论的特点
• (1)需要并存原则:ERG理论并不强调需要 层次的顺序,认为某种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 为起作用,而当这种需要的得到满足后,可能 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可能没有这种上升 趋势。
❖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 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类社
会的要求。
• (二)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 精神需要
❖ 物质需要:指向社会的物质产品,并以占有这 些产品为满足。
• 如:日常生活用品需要,住房和交通条件需要 等。
❖ 精神需要:指向社会的各种精神产品。 • 如:文艺作品的需要,欣赏美的需要,阅读报
❖例如“渴”,是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 由血液中水分的缺乏引起,并指向水, 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寻找水源。
❖例如“孤独”,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 由于缺乏朋友引起,并指向他人,这种 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交友。
• 需要的特征: • 1、对象性 • 需要总是指向客体或事件。 • 2、动力性 •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 3、社会性 • 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不同,具有社会性。
3.行为动力.
海德:人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个人归 因和环境归因两种;
罗特,根据“控制点”把人分为“内控 型”和“外控型”
韦纳:增加稳定性维度,即三个维度。
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归因模式(见P72)
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 任务难度,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韦纳归因理论在教育应用中的价值(见P73)
1.了解心理和行为的因果关系; 2.根据行为者当前的归因倾向预测他以后的 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13.习得性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提出者:塞利格曼 含 义:当有机体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 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无助感,表 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这种后天获得 的应对性的消极心态称为习得性无助感。 表 现:1.动机降低——对什么都无所谓
2.认知出现障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 3.情绪失调。——哀莫大于心死
14.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者:班杜拉 含 义:当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 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影响因素:
1.个体成败的经验: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经验 或直接经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因素。 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代性经验。
2.个体的归因方式。
15.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提出者: 奥苏伯尔
构 成: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强化练习
一、填空
1、需要一般都有如下三个特征____、____、 ____。
2、需要按照起源的角度可以分为二类____、__ __。
3、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个基本功能 ____、 ___、____。
行为动力理论心理学
对心理学科发展的贡献
行为动力理论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为心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理论不仅推动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研究,还促进了心理学科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
行为动力理论对于心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还为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有力 的支持。
因果关系的确定
行为动力理论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实证研究往往难以 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相关性分析。
跨文化研究的挑战
1 2 3
文化差异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行为动力理论的认知和 应用可能存在差异,这给跨文化研究带来了一定 的挑战。
文化适应性问题
将行为动力理论应用于不同文化时,需要考虑到 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这需要研究者具备 跨文化适应性和敏感性。
VS
详细描述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 仿学习而习得的,特别是强调社会环境对 个体行为的影响。他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 人的行为及其后果,可以间接地学习到行 为及其相应的情感反应。社会学习理论对 于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改变具有重 要的意义。
03
CHAPTER
行为动力理论的实践应用
心理咨询与治疗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是行为的根本动力。他强调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 的重要性,并认为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精神分析学派通过深入探索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帮助个体理解 自己的行词
主张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决定性作用,重视正向和负向强化。
详细描述
组织变革
行为动力理论在组织变革中用于 理解和推动员工对变革的接受度 和参与度。
04
CHAPTER
行为动力理论的挑战与未来 发展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第三章 行为动力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2
需要
需要(need): 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 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 特征:
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精选ppt课件2021
3
需 要的种类
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精选ppt课件2021
4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Maslow)提出。 人的需要是由五个(七个)等级构成。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等来调动学 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理论依据。
精选ppt课件2021
17
成就动机理论(一)
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ation):人们对于 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取得较好成绩 的内部驱力。
默里(H.A.Murray)1938年最早提出成就需要。 麦克利兰(D.C.McCelland)从宏观层次上对成 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 阿特金森(J.Atkinson)从微观上对成就动机的 实质、动机的发生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精选ppt课件2021
18
麦克里兰的成就动机观
试图论证成就动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利用总贸易额、电力消耗量、煤的进口量等作为度 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著名的文学作品和文献 资料如诗歌、戏剧、儿童读物、教科书等,作为成就动机 的指数,然后再利用一套自己设计的编码系统,比较客观 地评定成就水平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的相关程度。 结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于 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⑵外部动机或奖励对内部动机的影响
心理学家强调:“任何一种外部强制命令都会损害内部动机” (Bem,1972;Kelley,1973)。
行为动力理论
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
烈的情绪体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能力)时 是最大的障碍。
需要
了解你的需要
当前:你感到最缺乏的是什么?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你通过努力已得到了什 么? 你有哪些不满?
你还想得到什么?
有这样的假设:
•一个人在付出努力之前,必须知道自己 想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体会生活的意义的时候,应该 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向往未来的时候,必须清楚自己 的有限与目标的关系。 •基于这个假设,了解你的需要显得特别重 要,同时也是你提高生活质量、全面造就 自己的第一步。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外部 控 制 性
任务难度
运气
内部
能力 稳定 稳定性
努力
不稳定
请注意: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控制性维度影响个体付出努 力的程度。
•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我们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
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等。
• 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 一、行为的含义 • (一)行为的概念 •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
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 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 原因与动机--活动目标的导
向--活动--实现目标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 目的性 • 规范性 • 互动性 • 戏剧性
(二)需要的特点
• 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 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 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 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二、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 要和社会性需要 (二)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
行为动力专业知识讲座
第一节 需要
• 一、需要旳含义
• (一)什么是需要
•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取 得满足旳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本身和 外部生活条件旳要求在头脑中旳反应。
• 动机是在需要旳基础上产生旳。当需 要推感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 目旳时,需要就成为人旳动机。需要是 动机产生旳内部条件。
• 奥苏贝尔以为,课堂学习中成就动机 主要由三个成份构成:
• 1 .认知内驱力 • 2 .自我提升内驱力 • 3 .附属内驱力
• 成就动机旳训练(Kol 1965)
• 阶段1:意识化。经过谈话讨论使学生注意到与成就动机 有关旳行为。
• 阶段2:体验化。让学生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从中体验 成功与失败、选择目旳与成败旳关系、成败与感情上旳联络, 尤其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必须掌握旳行为策略。
人偏好中档强度旳刺激水平,所以中档强 度旳刺激也最能使人产生行为动力。
需要层次 理论
马斯洛
需要是人旳行为旳源泉和动力,人类需要 是有层次旳,自我实现旳需要居最高层次。
归因理论
海德、罗 特、维纳
人旳行为动力取决于三个维度旳归因与行 为责任旳四个主要原因。
成就动机 理论
麦克利兰、 阿特金森
人旳成就动机强度取决于动机水平、期望 和诱因旳乘积,并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 功旳动机和防止失败旳动机。
• 行为出现旳原因,不是随即出现旳强化,而是人在 认知到行为与强化之间旳相倚关系之后产生旳对下 一步强化旳期待。
• 成果期待与效能期待
• 班杜拉区别了两种期待
• 成果期待:个人对自己旳某一行为会造成某一 成果旳推测。
• 效能期待:个人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旳能 力判断,它意味着个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 地进行带来某一成果旳行为。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
消费者行为相关理论消费者行为是指个人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思考、决策和行为过程。
为了理解和解释消费者行为,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相关的理论。
本文将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理论进行介绍。
1.可及性和认可理论(Theory of Accessibility and Acceptance)可及性和认可理论由心理学家Bernard Weiner提出,他认为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受到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可及性和认可。
可及性是指个人对某个商品或服务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而认可是指消费者对这些信息的接受程度。
2.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社会认同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Henri Tajfel提出,它强调人们在购买行为中将考虑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对特定产品或品牌的认同程度。
消费者希望通过购买某些商品或使用某些服务来展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归属感。
3.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期望效用理论是经济学家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的一个基本理论,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会根据自己对所得效用的期望来作出决策。
换言之,消费者会比较不同选择的各种可能结果,然后选择他们期望效用最高的选项。
4.驱动动力理论(Drive Theory)驱动动力理论由心理学家Clark Hull提出,它强调消费者的行为是由内部驱动力推动的。
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某个商品或服务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欲望,以减少内部的紧张和不满。
5.认知一致性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知一致性理论由心理学家Festinger提出,它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时希望保持自己的认知一致性。
换言之,消费者会尽量选择与自己既定的信念和价值观一致的商品或服务,以避免产生认知冲突和不安。
上述理论只是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理论和模型被提出和使用。
六章行为动力ppt课件49页PPT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就是指个体希望获得别人的 爱和爱别人的需要,也就是希望与别人交往, 并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指个体追求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 包括自尊和他尊两方面。 自尊就是个体对自己的尊重。如自强、自信、自主、
支配他人、胜任工作、取得成就等,都是自尊的具 体表现。 他尊是指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追求名誉、低位、 尊严、威信、获得别人承认、引起别人注意和欣赏 等,都是他尊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 需 要
一、需要的含义 二、需要的种类 三、需要的理论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 引起的一种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 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是个人活动积极 性的源泉。》》 特征: 1、对象性
2、动力性 3、社会性
二、需要的种类
根据需要的起源分类: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五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3)各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需要层次的演进
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价
1、贡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 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 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企业 家就是依据这个理论,制订满足职工需要的 措施,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
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三)动机的形成
1、需要是动机形成的基础 2、诱因是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
二、动机的种类
(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 (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心理学第五章行为动力理论
的情况下受到影响。情势的因素主要包括权威、胁迫、操纵、合作等。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人们习惯于从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推断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般把先发 生的事件看成后发生的事件的原因并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因果分析,而期望了 解行为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行为的动力:这个行为是怎么引起的?是什么力量 支配和维持着这个行为?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 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是一个十分复杂系统。在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时,对同一行为的产 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里是一个有趣的案例,通过对它的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 感受到,行为动力的复杂性。
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人类行为动 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 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这些理论 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关于非 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心理学家越来越 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 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 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本章将分别讨论 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特性。
第五章 行为动力理论
本章内容细目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一、行为的含义 (一)行为的概念 (二)行为的特征 (三)行为的分类 (四)行为的影响因素 二、行为动力理论 (一)行为动力的概念 (二)行为动力的特点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四)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五)情绪的中枢机制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二)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情感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三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的功能 二、动机的种类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三)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四)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五)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理论 (二)驱力理论
教案_《心理学》(第3章-行为动力)
单元三行为动力授课内容:需要与动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需要与动机的含义和分类(2)学会区分需要与动机(3)理解各种需要理论和动机理论对需要、动机的解释(4)理解并掌握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规律2.能力目标:(1)能运用需要、动机理论解释一些人类生活学习行为(2)学会激发动机的措施和方法并解决学生动机缺乏问题3.素质目标:(1)体会行为动力在人类行为中的意义(2)培养尊重学生不同学习动机的意识(3)保持对学习的持久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教学重点: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基本概念;动机与效率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引入新课问题导入:你最近有什么需要?引出每个人都有需要,古代现代人都有各自行为的动力,即各自不同的需要。
二、讲授新课(一)需要与动机1.需要(1)需要的含义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笑、哭是需要吗?通过简介婴幼儿的无差别微笑、社会性微笑及成人的开怀大笑、苦笑,指出哭与笑是行为而非需要。
需要是“心理倾向”而非实际行为。
需要也是自身和外部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既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
例:渴了喝水(内部要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外部要求)。
——总结:需要是一种对缺乏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它可以来自自身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环境。
如神经性厌食症,个体感受到对“苗条”形象的极度缺乏,这种主观感受导致产生“瘦身”的动力。
(2)需要的特征对象性。
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因为有机体的“缺乏”总是特定对象的缺乏,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
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体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
没有客体、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向任何事物的需要是不存在的。
3 行为动力2
30
•
b、自主性倾向:重视内在评价,关 心能力的增长,相信努力的作用,重视 内部的自我激励,自我概念开放,喜欢 挑战性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主动性、自 信。
31
几种动机理论的比较:
理论
本能理论 驱力理论 诱因理论 唤醒理论 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习惯决定行 为的方向 诱因与驱力紧密联系,在习惯导引 下产生相应行为 行为的原因是刺激偏离了人的最佳 唤醒水平 人的行为受主观的期待、结果归因、 自我认识、目标认识等影响
• 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必须依赖于学习上的真正 成功,即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
34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 习动机 •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 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
–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 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 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 直接发生途径 原有 到满足 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 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 满足 产生新的 需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 – 一是间接转化途 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 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 间接转化途 新的 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转化而来。 转化而来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 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 –
强化不是决定行为的唯一因素。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 而是人在人之之后产生的期待。所谓“期待”,包括结果期待 和效能期待。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的因素
– 个体成败的经验 – 个体的归因方式
4
• 冲突种类
接近—接近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 接近—回避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冲突
5
3、动机理论 • 3.1强化动机理论 人的某种行为倾 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自我认 知和自我效能感。
引导模仿与观察学习,发挥榜样作用
树立榜样
选取优秀的学生或成功人士作为榜样,让学生观察和模仿他们的行 为和态度,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与建构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强调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积极参与和合 作来建构知识。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则更注重通过外部刺激来塑造学生的学习行为。
05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 论的教学策略
明确目标与及时反馈
01
设定清晰、具体的 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的 标准和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 展学习。
惩罚措施的运用与注意事项
明确惩罚目的 选择合适方式
公正公平 注意时机和场合
惩罚应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表现,旨在纠正错误、引导学生 改正。
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和错误性质,选择合适的惩罚方式 ,如口头批评、写检查、暂时隔离等。
惩罚应公正公平,避免主观臆断和歧视,确保学生受到平等对 待。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实施惩罚,避免在公共场合或学生情绪 激动时惩罚,以免伤害学生自尊心。
02 03
关注学习过程的动态性
教育实践需要关注学习过程的动态性,根据学习者的实时 反馈和行为数据,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保持学习 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针对学习者的多样性特点,教育实践应倡导多元化的评价 方式,不仅关注学习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其学习 态度、努力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全面评价学 习者的学习成果和动机水平。
行为动力学
行为动力学
《行为动力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行为和动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驱动力和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行为动力学家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来调节和改变。
此外,行为动力学还研究了感知和认知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通过社会学习和塑造来发展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行为动力学在教育、管理、营销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行为,以及设计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 1 -。
弗洛伊德动力观点
弗洛伊德动力观点
弗洛伊德是现代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论。
其中,弗洛伊德动力观点是他最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根据弗洛伊德的动力观点,人类行为的驱动力来自内部的冲突和欲望。
这些欲望通常是潜意识的,包括生存、性欲、权力、控制等。
在个体的生命旅程中,这些欲望会不断与社会规范和其它个体的需求产生冲突,并引发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解决这些冲突的关键是通过心理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情感。
只有当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内部的欲望和冲突,并找到适当的方式来满足这些欲望时,才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
在弗洛伊德的动力观点中,还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例如“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是个体内部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超
我则是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在个体内部的表现,自我则是一个人对于其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状态的感知。
总而言之,弗洛伊德动力观点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方法。
通过认识到个体内部的欲望和冲突,并找到解决这些冲突的方式,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5)适当开展竞争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习继续努力
3.怎样培养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
(1)加强对学习目标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以激励学生的意志行动
2.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将需要分为(自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3.情绪的表达方式有(生气,恐惧,烦恼,嫉妒,好奇)
四.简答题
1.简述情绪教育的内容: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
2.意志行动的特征:期望;抱负水平;选择与决策
3.意志的品质:果断性;自觉性;坚忍性;自制力
五.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教育感悟2009-07-22 11:56:20阅读223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
行为动力理论
一.名次解释
1.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护自己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互动和心理活动。
2.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4.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二.单选题1.源自就归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纳)
2.动机形成的基础是(需要)
3.动机形成的外部条件是(诱因)
4.“前有伏兵后有追击”是属于(双避式冲突)
评价:
优点——系统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结构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这不仅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足:首先,把这些需要都称为基本需要,并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自然成就的过程,这严重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其次,他强调个体优先满足低级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行为动力理论
复件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件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隐藏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第四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行为动力理论( 学时) —行为动力理论(6 学时)行为动力理论【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与动机的种类、相互作用及其激发 与培养,情绪、情感的种类、区别与联系,意志的品质与行动特征。 【重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情绪与情感的 区别与联系,意志行动的特征,意志的品质 【难点】动机理论,意志的心理结构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概述 二、动机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四、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四节 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三、意志的品质 作业和思考题: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5.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2)设置困难情境以使学生获得意志行动的成功经验
(3)以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其意志力量
(4)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1.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的推进的,在低一级的需要么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5.“人逢喜事精神爽”是属于下面哪种情绪状态(心境)
6.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执行决定)
7.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是与哪种意志品质相反的(果断性)
8.动摇和顽固不化与哪种意志品质相反的(坚忍性)
9.冲动性是与哪种意志品质相反的(自制力)
三.多选题
1.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情势因素,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