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行为动力
三、行为动力
五、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所能做到的,永远超不过他自
信心的限度。“
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自己完成事情的能力
的信念 我们完成某个目标的能力是以我们对能否完 成这一目标的信念为基础的
I believe I can fly!
Impossible is nothing!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直接经验:成功、失败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激发认知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
①引发认知冲突 ②利用主动发现 ③灵活呈现内容
鼓励好奇心
①表明知识的美 ②讲述学习的美
二、促升自我效能 正确认识自我
活动:认识自己
鼓励自我强化
活动:自我强化
奖励多种能力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三、建立合理目标 奖励掌握目标 提供诱因榜样
行为的发生和强度是由对行为的一定成果或 目标产生的期望,以及这个结果或目标对个 体的价值共同决定的。 个体动机依赖于他们对成功的机会和成功价 值的估计。 成功可能性处于中等水平时,动机最强。
四、归因
Heider: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这样两
种需要,要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就是为自己 和他人的行为寻找原因。 行为的原因: (1)环境 (2)个人 罗特:“内控型”、”外控型”(控制点)
观点
詹姆斯:人类有清洁、建设等14种本能。 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 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 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个或多个内 在的生物本能所引发的,只是一些行为直接满 足人的本能需要,另一些行为则间接地满足本 能的需要。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
宜过低
内在动机:内在的愿望、兴趣、爱好等
第三章-行为动力
他利用总贸易额、电力消耗量、煤的进口量等作为 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指标,利用著名的文学作品 和文献资料如诗歌、戏剧、儿童读物、教科书等,作 为成就动机的指数,然后再利用一套自己设计的编码 系统,比较客观地评定成就水平与经济发展指数之间 的相关程度。
结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原因并不仅仅取决
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或地理环境,而社会成员的成
2021/4/9
21
动机理论及意义
强化动机理论 期望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
2021/4/9
22
强化动机理论及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 S—R之间是直接联系,不存 在任何中间心理过程或中介环节。 人的一切行为原因就是强化。
➢ 强化分类
在学校教育中运用表扬、奖励 等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 理论依据。
这个理论在教育和管理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 用。
2021/4/9
7
局限
虽然马斯洛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的概 念,用以说明人类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 但是他却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体质或遗传 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把人的生物性需 要和社会性需要混同起来了。
该理论脱离了社会历史条件,从抽象的人性出 发谈个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
对象性 动力性 社会性
2021/4/9
2
需 要的种类
需要的起源: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
生物需要: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繁衍,稳定存在 社会需要: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受社会文化影响
指向的对象: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2021/4/9
3
需要层次理论
图示幻灯片 5 基本观点#6. 评价#7.
2021/4/9
2021/4/9
第三章行为动力ppt课件
依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的需要 精神(心理)的需要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我们害怕孤独
居住在拥挤而嘈杂的人群中的人们,常常 会希望自己能拥有一方安静的、属于他个人的 独有空间,不要受任何人的打搅。为此,人们 设计了可以随时开关的门窗、可以上锁的抽屉 或箱子。甚至有许多人还幻想着有一天能退隐 到深山幽谷中,过与世无争的“隐士”生活。问 题是,这样的生活真的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吗?
3.3 动机的含义
3.3.1 动机的实质 3.3.2 动机的分类 3.3.3 动机与行为效果(工作效率)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3.3.1 动机的实质 p.72
需要层次论与打麻将
用打麻将来说明:
打麻将这一游戏: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赢钱,这是典型的 物质需求,是一楼层面的;有的人打麻将只要不输钱就可以, 这就是安全需求,上升到了二楼;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哥几 个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社会需求,已经上升到三楼了; 有的人打麻将是为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聪明、牌技好,这个 是尊严的需求,是第四楼了;还有的人打麻将不为别的,就 为了和牌时候的快感,完成挑战性任务后的内心满足,这 就是自我实现了,是五楼的需求。
需要的渐进变化
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 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 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的需要就产生了, 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 消失时,高一级的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 占绝对优势。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行为动力赟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睡眠、性的需要等,生理需 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 是最有力量的。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生理上的安全需要主要指个体避免受外物的伤害和侵 袭,避免人身意外的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主要指 个体工作有保障、收入稳定、情感安适、免于焦虑等 的倾向。
一、社会动机的界说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从性质上而言,包括生理动机与社会动机。生理 动机 以 有 机 体 自身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
(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在 社会生活中通过人际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动机。
社会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32
2013-8-8 社会心理学
13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一)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列出了多达121种的人类本能:逃避本能、自 炫本能、拒绝本能、生殖本能、结群本能、斗争本能、 自卑本能、获得本能等。他认为,每种本能都有三种 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动成分。认知成 分是对能满足本能的某个对象的认知;情感成分是该 对象在有机体身上唤起的情感或情绪体验;意动成分 是朝向或远离该对象的努力。
本能论受到了很多学者的批评。一般说来,由本能决 定的行为,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当机体在某一方面达到成熟水平后,第一次表 现某种需要时,他就会出现这种行为,即无需通过学 习、生来就会。
18
2013-8-8
社会心理学
二、对本能论的批评
(2)同一种类的所有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几乎没 有个体差异。如果这种行为有性别差异,那么这一种 类的同性别个体都具有这种行为。 (3)这种行为以确定的模式表现出来。 根据这三个条件不难理解,人类在出生初期确实有一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非主导动机得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也 就是不可忽视得。非主导动机可以增 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得强度。
(二)动机得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得几种动机在最终 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 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通常,动机冲突就是专指较为明显 得两种动机之间得冲突。常见得动 机冲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 避冲突。
3、强度:动机因素在决定启 动性和方向性得同时,也决定 了行为得强度
4、持久性:个体在某项活动 上能保持多长时间与其动机 有关。
(二)行为动机理论
1、动机得本能理论 代表人物:达尔文、詹姆斯、麦独 孤、弗洛伊德 基本观点:人得行为主要就是受人 体内在得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 支配。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 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3、认知
一项活动就是否值得做?成功得把握有多 大?对这些问题得认知直接影响着个体得 动机。
J·W·阿特金森(1964)认为,诱因能否引起个 体得行为动机,关键在于个体对行为得价值 和成功得概率得估计。
B·韦纳(1972,1980)认为,个体对成败得归因 直接影响行为动机得强度。
A·班杜拉(1982)提出,个体得期望大小与其 自我效能感有关。
3、动机得强化理论
强化行为得原则: (1)经过强化得行为趋向于重复发 生。
(2)要依照强化对象得不同采用不 同得强化措施。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 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果。
评价:强化论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 调个体本能得不足,但把所有人类 行为得原因归结为外部强化,否定 了人得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是机械 论得观点。
第三章 行为动力
动机与活动(行为)的关系
同一种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不同的活动
也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动机;
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动机与活动的效果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动机与目标
动机和目的是有区别的: (1)目的是人期望在活动中达到的结果,而动机是 人达到目的的主观动力; (2)活动动机往往比活动目的更内在、更隐蔽、更 有力,是更强烈的动力因素; (3)目的相同,动机可能不同;动机相同,目的可 能不同。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ow)
倒U型曲线
主要观点: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到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劳伦次:印刻现象
二、驱力理论(赫尔)
观点
①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 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②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的力量或能量 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 ③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 驱力支配的。驱力为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 行为的方向。 ④P=D×H-I(P,个体的有效行为潜能;D驱力; H习惯强度;I抑制)
TAT测:George是一个工程师,……
TAT测验:有两位女性,……
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
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从个体行为目标上,权力动机分为个人化权 力和社会化权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复习范围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第一节行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时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人和动物的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它的产生必然有其原因和动机。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1.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指人类个体可以事先确定行为的目标,通过对行为的选择和组织实现预定的目标。
2.规范性人的行为与普通动物的行为本质区别还表现在,人类的行为受规范调节,而普通动物的行为则自发的。
3.互动性所谓互动性,就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征。
人类的个体行为不是独立受其自己的主观意志支配,而是广泛受到其他人的思想、观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互动性集中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活动。
4.戏剧性人类的行为还具有戏剧性。
所谓戏剧性是指人类个体的行为不是对其个体意愿的直接表达,而具有一定的表演成份。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本能行为与社会行为2.内隐行为和外显行为3.理性行为与非理性行为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至少有四个,即个人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情势因素。
五、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通常,把一切引起、支配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因素统称为行为动力。
通过对行为表现的分析,人们不难看出行为动力的基本特点:1.启动性。
2.方向性。
3.强度。
4.持久性(二)行为动力的理论1.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主要地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本能论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2.动机的驱力理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
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
内驱力是一种中间变量,其力量大小可以根据剥夺时间的长短或引起行为的强度或能量消耗,从经验上加以确定。
3.动机的强化理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人们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第三章行为动力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三章行为动力考点纲要一、考试内容需要的含义;需要的功能;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含义;动机的基本功能;动机的分类;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问的关系;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识记:(1)需要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2)习得无助感的含义及其表现。
2.理解:(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动机的分类;(3)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并举例说明;(4)动机与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5)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含义;(6)强化动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7)奥苏伯尔对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三种内驱力决定成分的论述;(8)学习动机及其赫本结构。
3.应用:(1)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理论解释学习现象;(2)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知识点讲解一、需要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需要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
需要按照起源不同可分为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
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就是自我实现。
他还概括地提出了自我实现者的l5项优良的人格特征,认为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3第三章 行为动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脑与心理 行为动力 认知过程 情绪 智力与创造力 人格
心 理 学
2
第三章 行为动力
第一节 需要 第二节 动机 第三节 主要动机理论 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心 理 学
3
第一节 需要
第 三 章 行 为 动 力
需要的概念
需要的种类
16
17
基本需要包括: 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指维持个体生 存和种族延续的需要。如对食物、水、氧气、 性、排泄和睡眠等方面的需要。 安全需要(safety need):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 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 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和职业安全。 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 励及支持的需要。例如需要朋友、爱人,希望 归属于某一团体。 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追求自己的尊严 和价值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尊。 18
55
经典条件反射的事件序列: 中性刺激—强化—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事件序列: 试误—操作性行为—强化
强化: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或撤 销相应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57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呈现奖 励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通过撤销 厌恶性刺激以增加反应频率或可能性的程序。
24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贡献: 注重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 建立了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次系统。
25
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局限: 首先,他把人类的各种需要看作类似本能 的固有倾向,使他的理论带有生物决定论的色 彩,也忽视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 展中的作用。 其次,他强调个人价值、潜能的自我实现, 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 的发展对立起来,具有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3 行为动力理论
3、美感
美感是人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 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产生的精神愉悦的情 感体验。 美感包括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种。 从内心体验的角度分析,美感首先是一种愉悦的 体验。其次美感是一种带有好恶倾向的主观体验。
第四节 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种类 三、动机理论
亚伯拉罕· 马斯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创始人,提出了著 名的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结构图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
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 来的。
1、生理需要
维持有机体生存和种族繁衍的需要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这种情绪状态往往是由个体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的事件所引起的。另外,对立意向的冲突或过度 抑制也很容易引起激情。 激情发生时一般有很明显的外部表现。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控制力 减弱,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作出适当的评估, 容易出现轻率的举动。但激情是完全有可能控制 的。 激情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也可以成为激励个体积 极活动强有力的推动力。
(一)情绪的种类 (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 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各 种事物的态度体验。 心境的持续时间可能是几小时,也可能是几周、 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 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的个性特点。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有很大 影响。因此,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非常重要。
行为动力理论
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
烈的情绪体验。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能力)时 是最大的障碍。
需要
了解你的需要
当前:你感到最缺乏的是什么?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你通过努力已得到了什 么? 你有哪些不满?
你还想得到什么?
有这样的假设:
•一个人在付出努力之前,必须知道自己 想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体会生活的意义的时候,应该 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什么。 •一个人在向往未来的时候,必须清楚自己 的有限与目标的关系。 •基于这个假设,了解你的需要显得特别重 要,同时也是你提高生活质量、全面造就 自己的第一步。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外部 控 制 性
任务难度
运气
内部
能力 稳定 稳定性
努力
不稳定
请注意: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控制性维度影响个体付出努 力的程度。
• 心理学家维纳认为,我们一般把成败的原因归结
为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等。
• 他把人们归纳的这些原因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一节 行为动力理论概述
• 一、行为的含义 • (一)行为的概念 • 行为是个体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种族延
续,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所做出的各 种反应,包括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
• 原因与动机--活动目标的导
向--活动--实现目标
(二)人类行为的特征
• 目的性 • 规范性 • 互动性 • 戏剧性
(二)需要的特点
• 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 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 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 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二、需要的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 要和社会性需要 (二)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
(二)需要的其它理论 1.勒温的需要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Lewin)假定个人与环境之 ) 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 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 就会引起一种紧张, 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 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 力图恢复平衡的移动。 勒温(K.Lewin) 勒温(K.Lewin)的需要理论 紧张——移动——平衡 (需要——活动——缓和) 需要分为两种 : 需要——客观的生理需要 准需要——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 起实际影响的需要
二、需要的种类 二、
按需要的起源,可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 性需要。 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 神需要。
三、需要的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不同的层次, 而且这些需要都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人们须优先满 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再依次满足较高层次 的需要。 人的需要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 我实现的需要。如下图
3.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三种基本需要是: 生存需要 关系需要 成长需要 阿尔德夫认为,人类的三种需要并不 是完全生来就有的,有的需要是通过后天 的学习产生的。这三种需要之间并没有明 显的界线,它们是一个连续体,并不是层 次等级。他指出,各种需要获得满足越少, 则满足这种需要的愿望越强烈。
4.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 当人在生理需要满足后基本需要有: 成就需要 权力需要 合群需要 这三种基本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性是因 人而异的。例如,资历高的经理成就需要 强烈,对合群的需要相对较低。他认为, 高成就需要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并且组织 了训练班,取得一定的效果。
(三)人类行为的分类 本能行为 根据来源分 社会行为 内隐行为 根据表现形式分 外显行为 理性行为 根据意识对行为的作用分 非理性行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行为动力讲稿
第三章行为动力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心理学的入门知识:什么是心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任务?心理是怎样产生的?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慢慢地走入我们奇妙的心理世界,看看每天伴随我们左右的各种心理现象背后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
学习心理学,必然会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让人尴尬。
因为我们确实看不到,你的神经纤维这个时候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传导着什么信息。
好在,人都藏不住秘密。
不管人们都在想什么,最终,是要付诸实践的。
也就是要行动起来,产生相应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那它就很好奇,人的行为到底是在什么力量的推动下,产生的。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行为动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犯罪心理》这部美剧。
Criminal Minds是一部心理悬疑惊悚剧,一班五位精英汇集在一起,分析全国最棘手的罪犯的心理,并在他们再次施暴前预测出他们的下一步的行动。
每个组员将自己负责领域的调查分析结果汇集起来,集思广益,精确分析出罪犯的动机和情感上的触发原因,以及时阻止他们再次行凶。
在看这部美剧的时候,觉得破案的根本是要找准罪犯的犯罪行为背后的行为动机。
也就是他为什么要那样做?所以了解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得不去研究人的动机。
心理学家已经初步的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了解人类的行为的动力,我们先从学习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目前公认的观点是: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对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我们可以简单的说,需要就是我们主观体验到的缺乏感,并且想要保持平衡。
比如,血液中血糖成分下降,就会产生进食的需要;孤单的时候就有交往的需要。
一旦我们的某种缺乏感或者不平衡状态消除了,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
之后又会有新的需要产生。
也就是我们总是处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状态中。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行为动力●行为动力:人类的行为,特别是那些有目的的行为一定是有某些动力的推动下完成的。
●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须从了解需要入手。
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什么是需要1、概念: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下面就需要的概念作一些具体解释:①需要是有机构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②需要是人类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③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2、需要的特征①对象性②动力性③社会性(二)需要的种类1、生物需要与社会需要(按需要起源的角度划分)生物需要:指保持和维护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
社会需要: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按需要所指向的对象来划分)物质需要:维护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
精神需要:指个体参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是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
典型的安全需要有:(1)生命安全。
(2)财产安全。
(3)职业安全。
3、归属与爱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
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
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
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他的理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的引用。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自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是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我国古代的需要层次理论举例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足分,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妻,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第二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什么是动机1、概念: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推动力。
2、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和诱因●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
●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激或情境称为诱因。
诱因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正诱因和负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者,称为负诱因。
3、动机的功能有人把动机比喻为汽车的发动机和方向盘,这个比喻不无道理。
动机既给人以活动的动力,又对人活动的方向予以调整。
①激活功能②引导功能③维持和调节功能(二)动机的分类人类的动机十分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相对地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来划分)生理性动机:又称原发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饥饿、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
社会性动机:又称继发性动机、习得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如:兴趣、成就动机、动机和权力动机2、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对象的性质)3、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4、无意识动机和有意识动机(根据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5、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6、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动机的起因)7、正确动机和错误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起因)二、动机冲突和目标确立●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动机冲突也可按不同标准划分为不同种类。
●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是同步进行的。
动机冲突就是为选择目标而产生的,动机冲突的过程就是目标确立的过程。
三、动机与行为效果●动机对人的行为效果或工作效率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这种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另一是取决于个体行为的质量。
●首先,动机对行为效果或效率的影响取决于动机本身的强弱。
一般来说,当动机过弱时,行为者对活动持漠然的态度,行为效果或效率必然很低;当然在动机强度过大时,有机体处于高度的紧张、焦虑状态,其注意和知觉的范围变得过于狭窄,也会限制正常活动,从而使行为效率降低。
所以,为了使行为卓有成效就应努力避免动机过强或过弱,使其处于最佳水平上,只有动机处于最佳状态时,在其他因素恒定的情况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行为效果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往往会因课题性质不同而不同。
当学习比较容易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当学习比较困难的课题时,行为效率会因动机强度的增强而下降;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增强有利于行为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特别在学习力所能及的课题时,其效率的提高更明显。
被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其次,动机对行为效果的影响还与个体行为的质量有关。
第三节动机理论一、强化动机理论(一)理论基础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联结主义理论家提出来的。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由刺激(S)一反应(R)构成的,也就是说联结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既然不存在任何中间过程或变量,那也就不可能到中间过程或中介变量中去寻找行为的动力,只能到行为的外部去寻找。
因此,他们把人类行为的动力归结到强化。
(二)强化动机作用模型S……………R 强化物(刺激)(反应)(有机体需要满足后的愉悦状态)(三)什么是强化1.含义:凡是能增加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激情境均可称为强化。
2.分类:①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给行为者的强化内部强化:自我强化,即行为者在活动中获得了成功而增强的成功感与自信心,从而增强了行为动机。
②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对取得优异成绩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属于正强化。
负强化:取消讨厌的频繁考试等属于负强化。
③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延续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强。
(四)慎重使用惩罚(五)理论评价:过分强调引起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行为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成就动机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默瑞麦克兰德阿特金森(二)动机模型阿特金森于1963年将麦克兰德的理论作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就动机模型。
他认为成就动机的强度是由动机水平、期望和诱因的乘积来决定的。
其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动机水平是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期望是某人对某一课题是否成功的主观概率;诱因是成功时得到满足感。
阿特金森1964年进一步把动机分成希望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并提出动机的强度(Ta)等于希望成功的动机与避免失败的动机的强度之和。
即:T a=T s+T f其中Ts指希望成功的动机,它的强度取决于:①成功动机的强度(M s);②成功的主观性概率(期望值)(P s)③成功的诱因值(成功带来的满意程度)(I s)用公式表示:T s=M f×P s×I s=M f×P s×(1—P s)T f指避免失败的动机,它的强度也取决于:①避免失败的动机强度(M f)②失败的主观性概率(P f)③避免失败的诱因值(失败所带来的不满意程度)的强度(—I f)用公式表示:F f=M f×P f×(—I f)=Mf×(1—P s) ×(—P s)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TA=[Ms×Ps×(1-PS)]+[Mf×(1—PS) ×(-PS)]=(MS-Mf)[PS×(1—PS)]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1)当M>Mf时,个体将积极从事该项活动,而且当Ps=0.5时,动机的S力量最强,行为积极最高;<M f时,个体在该项活动将产生消极抵制倾向,而且当Ps=0.5(2)当MS时,这种抵制倾向,而且当P s=0.5时,这种抵制倾向最为强烈;(3)动机的强度是由个体的希望成功的动机(M 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 f)以及个体对成功的期望程度Ps共同决定的。
(三)成就动机在教育中的启示在教育活动中,要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就应当提供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式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而对于力求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环境,如果小有成功便立刻给予奖励或强化,评定分数也要适当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指责其错误。
应该说力求成功的动机比避免失败的动机具有较大的主动性。
因此,对学生除了尽可能让他们避免失败之外,还应立足于增加他们力求成功的成分,使他们不以避免失败为满足,而应以获取成功为快乐,这样才能直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
三、归因理论(一)主要代表人物海德、罗特、韦纳(二)归因理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吸收海德和罗特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难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