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省教育厅文件苏教基〔2007〕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厅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基本依据,研究制订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
各地要在保证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时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整合,在应用与创新中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特色。
各地在实施《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过程中,如有问题或建议,请告知我厅基础教育处。
附件: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二日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
2012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06年8月25日征求意见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内容领域之一,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
为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本纲要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以下规定。
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打下基础。
1.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各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学生“领进门”,为其日后能够驰骋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2.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突显操作性和工具性特色,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具有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特色还体现在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3.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开放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空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提升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根据江苏的经济、教育发展的需要,制订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旨在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订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的必修课程,旨在提升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课程性质1.基础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培养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2.工具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在体验的基础上提高对不同操作系统及应用系统的适应力,适当关注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提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版)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内容领域之一,地方和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内容。
为规范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本纲要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以下规定。
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项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环境中敏锐地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责任感。
二、分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意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也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另外,针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信息行为方面的特殊需要,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本纲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行为与创新”方面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学阶段(一)知识与技能小学阶段应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理各种信息的需要。
为了有利于学习迁移,小学阶段应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的基本结构,包括信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一般工作过程。
1.通过完成各种任务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并逐渐达到熟练,能够利用计算机存储与管理各种信息资源。
2.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一般常识,能够从表达思想观点的角度,形成对各种信息表达形式的初步认识。
江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介绍-常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二、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 导纲要介绍
1、课程性质 基础性 技术性 综合性 发展性
2、课程基本理念 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 身发展 。 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 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 学习工具。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 技术的时代特征。 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 方式的多样化。
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介绍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朱世周 Jyszsz@
一、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推出的必要性。 二、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介绍。 三、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的特点 。 四、新课程指导纲要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 。
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 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 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 几种基本方法; 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 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 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 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标准》
明确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 生的信息素养。 对学习目标作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分目标的界定。 在学习内容中,强调对信息的获取、存储及管理、 加工与处理、发布或发表等信息活动过程。 课程内容:1个必修模块+5个选修模块。 未涉及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2000年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 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年后初8就要上传:教材编写思想、特色安排、框架、体例、一级目录等研究成果。
还是7、8年级分别1册,起点是零起点,难度比新教材要低,但最后要让这些毕业生到高中后不必上衔接教材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V8.25征求意见)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社会责任感,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各年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学生“领进门”,为其日后能够驰骋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突显操作性和工具性特色,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
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也是学习的工具,具有双重价值。
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特色还体现在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与其它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开放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决不是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
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活动带动意义建构,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结构图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部分和拓展部分。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度变革,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
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本文将就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进行探讨。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安全等方面。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多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程实施方面,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价、平时表现等。
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应用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
为了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包括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平台等硬件资源和优质的教学软件资源。
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课程管理方面,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和管理制度,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应该积极与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PPT22页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 程指导纲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共22页文档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浅析江苏省是较早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省份之一,2007年3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发了《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
纲要要求“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
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精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三册)”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三册)”(以下简称为“义务教育教材”),从2007年9月开始在全省实施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套教科书对推动全省信息技术课程的规范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套“义务教育教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受到了全省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好评,同时还得到了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
以下是笔者对这套义务教育教材的浅要分析。
一、教材的特点1.立意高(1)江苏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起点比较高,主要体现在江苏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纲要立意比较高。
首次提出了双四维结构思想,教材努力达到纲要的要求,符合度比较好。
本套教材注重小学、初中的有机衔接,采取了“阶段化”和”螺旋上升”的方法,注重知识点的渗透和增大,以高中课程标准为参考,将一些高中知识点渗透到初中。
如,动画制作、计算机网络、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虽然知识面较广,但是在知识的深度上并不要求很深。
(2)“义务教育教材”特别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培养。
不仅仅教学计算机操作,而是将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教材之中,跳出计算机的局限。
注意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课后练习一般采用综合性活动来练习,通过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达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3)行为与创新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意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力求有所突破。
注意程序设计和机器人选修课程编写,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更加灵活。
依靠教材推动“学生机器人”实验平台开发,推进各地“机器人”教学的普及教育。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体会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假期了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点滴体会,请多多指正。
1、以兴趣为导向,用新课程的理念来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尽最大能力的发挥其主体性,以达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打好基础,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发掘,去想象,拿出更多更好的办法来吸引学生。
我想在这里可以试着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形式让学生去主动参与,体验小小的成就感。
2、本指导纲要还渗透了“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倡导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每堂课都有固定的几项任务,如何让这几项任务在规定的时间里圆满完成,是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
短短的40分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想办法,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动力,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每堂课中都学有所成,增强期待感。
同时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指导,以达到皆大欢喜的效果。
通过学习,使我对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产生极大影响,同时对我的信息素养也有了很大的促进和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只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理念,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吴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中小学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大纲学习心得doc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学习心得在XX 寒假时期,我仔细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大纲》。
学习过程中自己作了深入的思虑,谈一下以下几点心得领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创立合适新一代少儿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其直接目的是成立既切合少儿身心发展规律,又能表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系统。
一、信息技术技术训练中应保持学生的兴趣。
关于技术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性的技术训练。
可是,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别性是必然存在的,简单的重复训练会惹起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反对,学习自然没有了兴趣,而假如只考虑有操作基础学生的学习进度,则更多的同学将跟不上,致使班级内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差别进一步拉大。
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信息技术老师要更擅长进行教课方案。
经过独到的教课方案,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课任务,同时这些教课任务又包括着这一阶段的操作技术的重复训练。
让学生在达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术的重复训练。
而不可以用从前那种近似于软件应用说明快的操作方式来讲课。
二、信息技术讲堂教课应指引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讲堂中教师为确实达成课时目标,一定指引学生进行有效地实践活动。
在给出任务以后,经过组织学生共同商讨、剖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还要指引学生对结果进行评论,使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加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教师应亲密联合教学实质,采集、组织、开发必需的教课资源,成立不一样层次、不一样种类的资源库。
在教课资源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供给更多的支持,应按照有关技术规范,便于沟通与共享,应充足利用网上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特别重申从问题解决出发,在学生办理信息、展开沟通、相互合作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舞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踊跃应用到实践中。
读《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体会
读《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体会常州市平冈小学王洁本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指导纲要》,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让学生拥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本指导纲要突出了“基础性”原则。
教材精选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力图鼓励、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主动理解、建构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本指导纲要还渗透了“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
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要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
让学生在发展信息素养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正确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本指导纲要还体现整合的特点。
使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学习内容,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注意把其他学科内容尽可能地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知识的同时,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完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多层次培训任务的落实以及各级组织与部门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推行,为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高水准实施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从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出发,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切实可行的全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
江苏省独立起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目的在于既为高中阶段执行国家标准打好坚实的基础,又能符合江苏省的具体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
课程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
1.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日后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为突出的操作性和工具性,旨在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
3.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4.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不是对工具的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
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课程的基本理念一、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为每一个学生获得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对公民信息素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技术课程要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从基础教育的特点出发,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信息技术课程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应注重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建构,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培养;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念和责任心,养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开展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坚持把信息技术既作为学习内容,又作为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信息技术课程要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
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要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活动范围,促进他们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使学生初步形成投身于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活动的愿望。
五、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愿望;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技术;能够借助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主动防范不良信息,抵制不良信息行为,确保身心健康,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以下是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分目标。
一、小学阶段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让学生通过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体验,初步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结合生活与学习实际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开始形成健康应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勇于积极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富于个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 知识与技能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认识到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了解信息的价值;2.认识常见的几种信息技术工具,知道相关硬件及软件的名称,了解它们的输入、处理、输出各个部分的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基本的操作与简单应用;3.学会使用几种基本的信息加工工具与通讯工具,并根据需要利用它们开展交流活动。
(二) 过程与方法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过程中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产生并保持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2.初步形成有目的地选择、判断信息和有个性地表达信息的意识以及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意识,具有初步的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良好认识。
(四) 行为与创新1.能够规范、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注意维护与保养;2.形成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习惯;3.能够主动思考和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方法,并能尝试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二、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与积极的反思,达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协调提升,开始思考信息技术的价值并初步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态度。
(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程、现状与趋势,初步了解信息、数据、编码等知识;2.熟悉几种典型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通过比较说明其特点,掌握其基本应用技能;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与严重危害,掌握防毒、杀毒的基本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需要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能够甄别信息;2.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并交流的几种基本方法;3.熟悉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了解几种不同的工具、技术,能够利用它们完成任务或设计制作作品,并能对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4.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热心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2.增强技术利用中的责任感和技术创新的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四) 行为与创新1.自觉遵守信息社会中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2.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
课程内容一、课程的总体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分为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
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完成基础模块的学习,并分别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各至少选择学习一个拓展模块。
基础模块小学为两个阶段、初中为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各68学时。
拓展模块分别为拓展I“主题活动”、拓展II“程序设计”和拓展III“机器人”。
拓展I为34学时,一般在小学开设,部分初中也可以根据入学学生情况选择开设;拓展II为34学时,主要在初中开设;拓展III的内容,小学和初中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各34学时,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开设。
各个模块的结构关系如下图:二、各模块概述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划分为四项内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信息的存储与管理、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它们中的每一项在纵向上互相衔接,高年段内容是低年段对应内容的自然延伸;每项内容又都在不同水平上整合了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硬件) 、信息技术原理、信息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规范、社会意义等。
各项内容在横向上互相联通,内容也相互交融,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重新整合。
拓展模块为选修模块,在小学和初中两个学段中,必须至少分别选择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