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

《兰亭集序》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课件

第3自然段
一俯一仰之间
夫助文人词,之引相起与下,俯仰一世。或取之诸于怀抱,通“悟晤言”一室之 内;或取性因消寄句所子独托立,放浪形骸有之的人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通得得“于取己”,取快然自足不,一不样知老 之将对情至…;事及其所之既倦高子一,兴时的情样随事满迁足,感慨系之矣。等到向 之到达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附着迹,犹过去不能不以之兴怀,
一、检查预习,小试身手
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1 、癸丑
会稽 修禊
2 、激湍
流觞 形骸
3、 趣舍
嗟悼 彭殇
多音字:癸丑(guǐ) 会稽(kuài 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xì)
jī)
通假字: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癸丑( ɡuǐ ) 会稽山( kuài jī ) 修禊事( xì ) 激湍( tuān ) 流觞( shānɡ ) 骋怀( chěnɡ ) 放浪形骸( hái )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酒杯
排列 旁边
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乐器 繁盛 映衬、围绕
作诗
高高的竹子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和风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自然万物
信可乐也。
用来
放开、 敞开
穷尽
实值 在得
序 与 跋
①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文章,有如现在的 “引言”“前言”。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列于书后 的叫“后序”、“跋”;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8《兰亭集序》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3.8《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一是赠序,一是书序。

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

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

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具体体现为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清拔超迈 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清拔超迈 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清拔超迈标新越俗——王羲之《兰亭修禊诗》赏析仰望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圣王羲之偕名士好友在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边以曲水流觞,修禊宴集,得诗37首。

他乘兴作《兰亭集序》,此序不仅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不落窠臼,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精美的文章,绝妙的书法已让后人叹为观止。

实际上他在《兰亭集》里留下的篇章也是诗中的上品。

“仰望碧天际,俯瞰绿水滨。

”站在兰亭之畔举目仰望,只见天空碧蓝碧蓝,一下子就可以看到远处的天地交际线;再俯下身子看到的就是兰亭边那一池澄澈的碧水。

天碧蓝,水碧绿,两碧相映,就把人们带进了一个表里俱澄的美妙世界。

同时也为后面情怀的抒发开辟出可令人无限暇想的时空。

人们也仿佛看到诗人正和墨持笔面对着桌上平展的大纸构思他的文章,运筹他的笔法。

另外,在诗人的书法艺法已臻于极致、整体艺术素养已跃上那个时代巅峰的情况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好季节的赏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优雅环境的悦目,酒兴对创造力的激发,众人的鼓励和期盼,诗人的创造力在此间找到了最好的迸发点,于是先有了这佳好的诗篇,接下来便有了精美绝仑的《兰亭集序》。

没有这种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的追求,就没有后来《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后人评说王维诗的意境是画与诗的有机统一,若寻根求源王羲之的序和诗一定给他很大启发。

在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篇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本诗艺术手法的影子。

“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寥远明朗的蓝天碧水,人们虽无法具体地度量它们的大小,但这大千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变化的道理,则可通过人们的观察和感悟来把握和运用。

人为万物之灵,应该有这个本领。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各不相同,可这些都是天地的自然造化,在这一点上大家是平等的。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王羲之《兰亭集序》解析[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说明]王羲之(公元321—379),字逸少,东晋瑯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后南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出身贵族,乃淮南太守王旷之子,司徒王导之侄。

少有美誉,为人任性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以骨鲠称”,素有济世之志,针对当时东晋“外不宁内忧以深”的局面和士大夫崇尚空谈的风气,多次上书权贵重臣,提出不少“暂废虚远之怀,救倒悬之急”的见解,但多不见从。

晚年称病去官,与东土之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乐娱。

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

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南朝梁武帝称其“字势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后人誉其为“书圣”。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论者称其书扎有远见卓识,“诚东晋君臣之良药”,“兰亭咏诗,韵胜金谷”,但这些成就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8.《兰亭集序》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 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照分别评 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 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 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集会之乐而发, 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 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动到 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 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兰亭集序
写作背景 基础知识 全文分析 名家点评
写作 背景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 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 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 水之美和集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名家 点评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 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 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 若有余病。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 《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修短死生,皆一时诗 意所感,故其言如此。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王羲之的《兰亭序》提起了王羲之的名篇《兰亭集序》,令我格外惊喜。

自小修习书法,《兰亭序》可谓是我顶礼膜拜十数年的范本!此文文意通达,行文流畅,蕴涵了丰富的人世哲理,是一篇传世之作,而它更是中国书法的魁宝。

所谓“天下第一行书”指的便是王羲之笔下的《兰亭序》。

千百年来它也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记得家中一直挂着一副竹制冯承素摹本的《兰亭序》,也就是著名的神龙本。

按照真迹(先藏于故宫博物院)1:1的尺寸制作,系景德镇雕刻家之手。

这副竹挂一直是我最珍视的艺术品,可惜由于尺寸太大,不能带到美国来。

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现已失传,坊间流传,《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从民间赚进御府,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称其书“尽善尽美”,“置于座侧,朝夕观览”,遂遗命以《兰亭集序》帖殉葬。

从此真迹失传。

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不过在我读小学那个年代,书法老师就以一句遗憾美道破这些争论。

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

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神似。

而后世临摹《兰亭序》的版本不下数百种。

还有各类木石镌刻本,摹本,临本。

这其中不乏大家之作,也有文人雅士的追捧。

而最有名的几副临本除了刚才提到的冯承素神龙本外,还有《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所临摹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有摹本,记得毛泽东也曾有临本。

不过《兰亭集》与《兰亭序》是不同的,顾名思义,《兰亭序》是为《兰亭集》而作的序,此序出自王羲之之手,而《兰亭集》却是一本由37首诗组成的诗集,关于《兰亭集》的来由是这样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请谢安、孙绰、孙统等四十多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躒,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众人沉醉于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人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章节要点:兰亭集序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章节要点:兰亭集序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章节要点:兰亭集序一、基本常识1、关于序、跋类文体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

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

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

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

2、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

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后居浙江会稽山阴。

曾任右军内史、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工书法,尤擅楷书和行书,人称“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帖,笔意妍丽劲健,“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乐毅论》、《十七帖》等。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3、写作背景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

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

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能够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

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好不惬意。

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词语言1、通假字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2、古今异义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 ,竟今:读zeng 多作姓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士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C、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环绕一觞一咏喝酒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4、一词多义列坐其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余船以次俱进次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含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曲水流觞”的含义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曲水流觞”的含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失为一篇骈散结合,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优美散文诗。

其中,兰亭“曲水流觞”的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心。

故事的梗概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暮春之初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地方,按照“修禊”的习俗,借宛着转的溪水,“流觞”饮酒,吟诗咏杯。

四十二人中,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自赋得四言、五言诗各一首;有十五人各成诗一首;另外十六人混迹在名士群中宴游,一首诗也凑不出来,只得各“罚酒三巨觥”。

《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当时作成的几十首诗写的序言。

“曲水流觞”同王羲之等人这一次兰亭雅集联系在一起了。

其实这一次并非首创。

王羲之等人只是套袭了古代修禊的习俗,不过这一次集中了一批名士,多了一些文人情调而已。

“修禊”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际,也许还早到西周。

周代是巫术迷信流行的时代。

每年春天,一月的“上巳”日(上旬的“巳”日),女巫在河边举行仪式,为人们除灾去病,叫作“祓(fú)除”,也叫“修禊”。

“祓”指巫术仪式;“禊”有清洁的含义,在河边修禊,取洗涤积秽,祛除不祥的意思。

人们总是追求着健康、欢乐的生活,他们给迷信活动注入了生活的情趣,把修禊和踏青游春结合起来。

而且因为修禊是在河边的活动,又形成了临水宴饮的风俗。

既然是临水宴饮,又索性变些花样,让酒杯顺着曲折的溪流漂浮,漂到谁的面前,谁拿起来一饮而尽。

这就是“曲水流觞”。

我们在古代文物里看到一种酒杯,叫作“耳杯”,也叫“羽觞”,浅浅的杯身,两侧有一对耳朵或翅膀;有的是质地很轻的漆器。

“流觞”的觞,该就是这一类酒杯吧。

修禊的古老巫术仪式逐渐让位于活泼泼的节日宴游了,虽然它依旧保留着祓除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2讲义第3单元8兰亭集序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必修2讲义第3单元8兰亭集序

8 兰亭集序本课话题——善待生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王羲之认为,人的生命短暂,应该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

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

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

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

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一、我好可爱;二、我的腿很长很美;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2.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3.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4.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5.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修禊.(xì)癸.丑(guǐ)流觞.(shāng)游目骋.怀(chěng) 虚诞.(dàn) 彭殇.(shāng)会.稽(kuài) 感慨系.之(xì) 激湍.(tuān)形骸.(hái) 趣.舍万殊(qū)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极⎩⎪⎨⎪⎧登峰造极. (名词,极点)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动词,到达)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穷尽)伏尸而哭,极.哀 (副词,非常、十分)感极.而悲者矣 (动词,到达极点)极.天云一线 (形容词,最高的,最远的) (2)是⎩⎨⎧是.日也,天朗气清 (代词,这)唯利是.图 (助词,常与“唯”搭配, 使宾语提前)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判断动词,是) (3)致⎩⎪⎨⎪⎧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名词,思想情趣、情致)听妇前致.词 (动词,表达)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动词,招引)何意致.不厚 (动词,造成,导致)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动词,取得,这里指买到) (4)毕⎩⎨⎧群贤毕.至 (副词,全、都)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动词,完毕、结束)吾与汝毕.力平险 (动词,全部使出) (5)修⎩⎨⎧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长)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兴建、建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动词,整治) (6)引⎩⎪⎨⎪⎧引.以为流觞曲水 (动词,导引)将军夜引.弓 (动词,拉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动词,援引)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形容词,长久)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动词,举起)(7)次⎩⎨⎧列坐其次. (名词,旁边)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停留、驻扎)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动词,依次序排列) (8)一⎩⎨⎧若合一.契 (数词,一个)其致一.也 (形容词,一样)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动词,把……看做一样)一觞一.咏 (形容词,一点、少量) (9)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介词,在)当其欣于.所遇 (介词,对)终期于.尽 (介词,到) (10)以⎩⎨⎧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足以.畅叙幽情 (连词,来)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为) (11)虽⎩⎨⎧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连词,虽然)虽.趣舍万殊 (连词,尽管)虽.世殊事异 (连词,纵使) (12)所以⎩⎨⎧所以..游目骋怀 (表凭借,用来……的)所以..兴怀 (表原因,……原因) (13)之⎩⎪⎨⎪⎧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代词,那)足以极视听之.娱 (助词,的)夫人之.相与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 (2)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3)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围绕) (4)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5)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6)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放纵,使……放开、敞开)(7)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做一样)(9)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列坐其次..古义:旁边,水边。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素材 新人教版必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素材 新人教版必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在对本文为散文作序的写作意图上,笔者认为值得推敲。

本文是作为《兰亭集序》的序言而诞生的,这就决定了本文不能摆脱序言的性质。

序,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叙事与议论是为序服务的,它是一种伴随性文体,是不能够脱离原作而独立存在的。

这并不是说一篇序文不能够独立存在于世,而是说,序文之所以成其为序文,其产生前提是存在依附性的。

这种依附性因素,我们在认识序文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否则,脱离这种依附性,孤立地去认识、分析、评价序文,则往往会断章取义,发生曲解,甚至误解。

笔者认为,高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兰亭集序》的译文就有对该序文的曲解问题。

作为一篇序言,《兰亭集序》交代了此次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

作者由此展开笔墨,写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兰亭集序》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与本文为序有直接的关系。

但接下来论述不同人的性情与共同的人生感慨与本文为序有何关联呢?是作者故意借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这个观点与本文为序有关系呢?行文至此,我们不能定论,还要联系下文来全面认识。

文章最后一段,我个人这样认为:作者对古人面对死生发出如此相同的感慨而不明其因,进而引出本来就是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而加以批判,透视千古,让后人明白:后代人看我们今天,如果也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那是一件可悲的事。

当时玄谈之风甚重,而“一死生”“齐彭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时人和古人一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此处如此理解“悲夫”,尚可以讲解得通,否则,在“悲夫”的含义理解上就有困难。

而作者之所以在“悲夫”后用“故”字句作结,是为了明确本文为序的目的,是让后人明白:“我们”之所以抒发情怀,是因为人们的情致相同啊,从而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悟,不必如作者一样,对古人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而“不能喻之于怀”;也不至于像时人一样模仿古人,同古人犯一样的错误。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8课《兰亭集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教学目的】1.学问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把握实词“信、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力量目标:品尝文中精练美丽、朴实清爽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情感目标:观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再到“悲”变化。

【教学方法】争辩法、讲授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一代君王李世民,在临死之前泪流满面对自己的儿子唐高宗提出要求,期望可以得到一件特殊的随葬品,这就是王羲之的有名行书作品《兰亭序帖卷》。

至此,王羲之遗世的最佳书法珍品,就这样葬入了昭陵了。

此后,传世的《兰亭序帖卷》是曾经被萧翼从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处骗得送入太宗秘库之后,遴选善书的欧阳询、褚遂良等名家刻意临摹之作。

(打出幻灯片观赏《兰亭序帖卷》)。

请看,这里每个字都孕育着生命,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通篇看来,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东晋时人评论王羲之的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

因此后人称这幅作品为“天下第一行书”。

今日我们上完王氏的书法力作之后,在让我们一同感受一下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一同学习这篇序文。

二、文学常识1.“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

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

以寿终。

世称“王右军”。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有名书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头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今书艺大进。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楷书渐渐成熟,草书得到进展。

兰亭集序写作素材

兰亭集序写作素材

兰亭集序写作素材兰亭集序写作素材《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兰亭集序写作素材,欢迎大家分享。

课文素材积累梳理:1、生命永恒。

“死生亦大矣”。

死生之重,今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中。

其实,生命的消逝和诞生都带着圣洁的意味,终结和开始都是一种哲学,需要人们思考和正视。

王羲之“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绝对需要一种勇气。

他敢于正视人生之痛,表现出了自己的真性情,吟唱出了对人生无比的热爱和眷恋。

是啊,我们只有正视生死,才能热爱生命,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在奋斗和奉献中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2、淡雅人生。

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处偏远清幽之地,行率真自由之事,着朴素简洁之衣,食清淡爽口之味,歌清新高雅之章,叙自然真挚之情。

他们通体洋溢着一种平淡的人生真味:从从容容、平平淡淡、潇潇洒洒、坦坦荡荡、真真切切。

这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原生态”的生命情调。

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知识分子追崇的一种“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人生理想和乐境。

3、务实求真。

诚如《古文观止》所云:王羲之的感慨“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

作者生活在东晋时代,当时统治者编安江东,不思进取;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之风很盛。

作者公开批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的世风,颇有想作为。

有忧国忧民渴望救国“倒悬之急”的大志和旷达进取的人生态度。

4、“悲叹”与“悲观”。

悲叹不等于悲观,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汉末魏晋时代的文人士子,在精神风貌上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

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鲜明地表现在他们对人事无常、生命短暂的悲慨上。

可是,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却往往是一些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士,比如李白、曹操等人。

悲叹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名人或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着执着,面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兰亭集序》课文说明

《兰亭集序》课文说明一借题发挥,立意高远本文是一篇书序。

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

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写的,文章首尾圆合,自不消说,但也非出奇。

出奇的是,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作者的借题发挥带有鲜明的抒情色彩。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

叙事分两层:前一层侧重叙述活动的情形。

先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和与会者,又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

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

先用景物做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

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

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

第2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

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晤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

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父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父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王羲之父子素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王羲之父子琅琊王氏,曾是汉魏以来煊赫的名门望族,从中朝到江左,王氏家族一直世居高位,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

到了江左,它的社会地位到达了极致,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历史上王氏家族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左右时局的权贵,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家,象王廙、王珣、王珉、王昙首、王僧虔、以及本文中要提到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出身于这个显赫一时的家族。

其中,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作为晋代书法作品中仅存于世的两件真迹,现已被目为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又称右军、临川,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族叔王导、王敦都是东晋时代权倾朝野的人物。

王羲之生性淡泊,“素无廊庙志〞,故官止于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魏晋时期是一个崇尚清谈的时代,善辩之士在上流社会中很受尊崇。

有很多名士在儿童时期就展现出了语言方面的才华,往往被时人目为神童。

王羲之年幼时很腼腆,言语迟钝,史称“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然而他却十分聪颖机敏,世说中曾记载了王羲之年幼时的一个故事:“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到了王羲之长大时,他在语言方面的才华也渐渐显现出来。

十三岁那年,他去拜望宰相周顗,宾主交谈之后,周顗对其大为赞赏,马上先割了一块“烤牛心〞给王羲之吃。

在当时,“烤牛心〞这道菜很受晋人欢送,被看成款待贵宾的佳肴,在很多客人还没吃到的情况下,周顗先让给王羲之吃,这证明了他对王羲之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羲之的名字渐渐为世人所知。

旧社会的大家族往往是同宗的族人聚居在一起,王氏家族南渡后聚居于南京的乌衣巷一带。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8《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兰亭集序》中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
《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

作者立足于兰亭盛会,重在兴怀、抒志。

羲之文如其书。

其书妍丽劲健、力透纸背,其文隽永飘逸、入木三分。

寓沉郁顿挫于行云流水,字里行间暗藏锋芒。

兰亭集会规模盛大,三教九流,群贤毕至。

其中不少贤士名流代表当时封建士大夫一族,他们崇尚老庄玄学,追求清静无为。

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使其生活放任自由,消极颓废;文学创作中逃避现实、出世入仙的情调很浓。

文中作者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人生。

文中多次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如“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字里行间暗含作者对人生的眷念热爱。

除此之外,作者还引用孔子的“生死亦大矣”来批判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处事态度与人生准则。

死是人人都要面临的事,既然死不可以选择,那为何不让我们生的更灿烂更现实呢?虚无缥缈的生,生不如死;充实无憾的死,死又如何?生命诚可贵,生死是大事。

吾辈不可等闲视之。

有生之年,应多干实事。

王羲之本乃封建士大夫,但他表现出不与同辈、世俗合流的高洁品行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体现和捍卫了传统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在政治恐怖、统治集团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的东晋官场和社会,士大夫们普遍明哲保身,出世入仙。

而王羲之独秀一枝,并著文批判之,实在难能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的写作意图
《兰亭集序》不但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在对本文为散文作序的写作意图上,笔者认为值得推敲。

摆脱序言的性质。

序,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但叙事与议论是为序服务的,它是一种伴随性文体,是不能够脱离原作而独立存在的。

这并不是说一篇序文不能够独立存在于世,而是说,序文之所以成其为序文,其产生前提是存在依附性的。

这种依附性因素,我们在认识序文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否则,脱离这种依附性,孤立地去认识、分析、评价序文,则往往会断章取义,发生曲解,甚至误解。

笔者认为,高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兰亭集序》的译文就有对该序文的曲解问题。

及人物的心情。

作者由此展开笔墨,写世人性情与人生的异中之同,感慨快乐年华的易逝,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兰亭集序》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人物、环境,以及人物的心情与本文为序有直接的关系。

但接下来论述不同人的性情与共同的人生感慨与本文为序有何关联呢?是作者故意借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是这个观点与本文为序有关系呢?行文至此,我们不能定论,还要联系下文来全面认识。

因,进而引出本来就是错误荒诞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从而加以批判,透视千古,让后人明白:后代人看我们今天,如果也像我们看待古人一样,那是一件可悲的事。

当时玄谈之风甚重,而“一死生”“齐彭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时人和古人一样就已可悲,后人如果还如此,那是多么大的悲哀啊!此处如此理解“悲夫”,尚可以讲解得通,否则,在“悲夫”的含义理解上就有困难。

而作者之所以在“悲夫”后用“故”字句作结,是为了明确本文为序的目的,是让后人明白:“我们”之所以抒发情怀,是因为人们的情致相同啊,从而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悟,不必如作者一样,对古人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而“不能喻之于怀”;也不至于像时人一样模仿古人,同古人犯一样的错误。

可见,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借本序让后人明白本诗集的作用。

虽然兰亭诗的价值没有作者想得那么高,但我们不能苛求作者,因为作者无法退居千年之后来加以评判。

而当时与会的41人竟都是当时名士,作者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也是情有可原的。

所以,我们应当这样理解本文为序的写作意图:要明确本文为序的作用,而不是论证“死生之大”的观点。

论证“死生之大”是作者的兼顾,是为本文为序之目的与作用服务的,是能联系实际的有力的论证材料。

作者是为了明确地让后人明白我们“其致一也”的原因,不至于再发生“不能喻之于怀”的遗憾,而并非所谓的“死生之大”。

因此,《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译文”将序文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为“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是错误的,是对原文的误解。

的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