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生沟通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师生沟通艺术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然而放眼现在的学校领导、老师个个佩戴着值日牌像个警察似的,警惕地注视着每一位学生的动静,学生们一个个瞪着惊恐的眼睛,尽量避而远之。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以下现象: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而有的老师对学生严厉地批评,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我们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它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

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

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真诚沟通,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那么,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要注意什么?我认为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必须懂得并善于运用师生沟通的艺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高质量的沟通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思想上的震撼、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启迪,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几个教育个案谈一谈师生沟通的艺术。

个案—:学会无声的沟通
以前,我对“沟通”二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认为老师只有和学生谈话才叫沟通。

事实告诉我,无声的语言同样可以发挥沟通的效能,而且往往比有声的语言更便捷、快速、有效。

其实有时教师有意识的沉默是一种很有效的批评和暗示方法,此种方法往往更具说服力。

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沉迷于在网吧玩游戏,家长费尽心机拿他没办法。

一次,班主任终于在网吧里找到他,可是并没有出言批评他,只是用严肃的眼光默默地盯着他看,他心里发虚,闷声不响地跟在班主任后面回了学校。

路上,谁也不说话。

以后的几天里,班主任也没找他谈话,可他却心事重重,终于憋不住问班主任老师:“你什么时候批评我啊?”。

班主任说:“现在你都不去网吧了,让我批评你什么呀?”听班主任如此说了,他才如释重负地笑了。

这个事例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在“无声胜有声”的沟通中建立。

对学生而言,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说话的语气声调,面部的表情气色,甚至是作业本上老师画出的红道道,都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

因此,老师除了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通过有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用无声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暗示作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理解和信任,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和行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个案二:平等对待学生
沟通需要真正的平等。

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和素质是不同的,作为教师,爱优生很容易,难得的是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爱差生。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毕业后,最记得你的是那些曾经被你用公平的心对待过的差生,虽谈不上滴水之恩,但很可能是你当年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打动了这些学生,使他们永远记得你。

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用一颗公正的心去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差生和优生,你付出的点滴的关怀,他们会用十倍乃至百倍的理解来回报你。

下课,鲁某由于和同学争执一支笔的归属问题,竟动手打了那个同学,那个孩子当场流下鼻血。

当学生把我从办公室领到他们面前是,我看到了那个被他打的孩子委屈地哭着,他则眼里含着泪地瞪着周围对他大为不满的同学们。

待我走到他的身边,想拉起他的一只手时,他快速地躲开了。

此刻的他让我感觉就像是一只受伤的小刺猬,拒绝任何人的接近。

于是,我小声地对着他的耳朵说:“孩子,走!和老师到操场上走走!”来到操场上,我没有问他任何有关于刚才的事,而是跟他讲了一个自己小时侯和同学闹矛盾,以至于后悔到现在的故事。

听完后,他一直低着的头抬了起来,泪水夺眶而出,继而他哽咽着说:“老师,我不想打他的。

是他一直说笔不是我的,我才……”“那支笔真的是我的!”他认真地对我说。

我抚摸着他的头说:“老师相信你,而且我也相信,只要你和同学们说,大家都相信你的!”他没有说话,但从他的眼神我看到他的已经认识到自己打人的错误。

接着我又说:“老师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并不是真的想动手打人的。

你能处理好这件事的,是吗?”看着我期盼的眼神,他郑重地点了点头,眼里似乎闪烁着被认可的喜悦。

放学后,他趁同学们都走出教室,悄悄地来到我身边说:“老师,我已经向他道歉了。

我以后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个案三:学会耐心的倾听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批评教育的方法,认为自己的“经验之谈”是“拯救”孩子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这种“训话”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潜伏下来,成为师生之间的一道情感障碍。

我是在与班上的一名小男孩由“对抗”到“对话”的关系转变中领悟出这个道理的。

这个小男孩一开始就给我留下了“顽劣”的印象。

开学不久,他就接连和三个学生发生冲突。

面对我的调解,小男孩态度非常强硬,他一边痛陈对方的种种不是,一边用不礼貌的肢体动作表示自己的愤怒。

经过调查,我把男孩叫到面前,证据确凿地指出了他犯的一系列错误,并指出他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向同学道歉。

出人意料的是,他一边骂骂咧咧指责同学的不是,一边痛哭流涕抗议我的“偏袒”。

我严厉地阻止了他的“狡辩”。

那一刻,我隐约看到了他眼中的失望。

我开始一次次地找他谈话,给他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他不是强词夺理狡辩,就是闭紧嘴巴流着委屈的眼泪。

他的抵触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通过和他母亲的交谈,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这孩子个性很强,性情急,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但爱较真,缺少宽容和协作的意识,这就导致他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令人不快的言谈举止。

为了维护自尊,面对别人的批评、指责,他总
是极力申辩,不肯承认错误。

他过度的自尊演变成了自负与自卑的复杂性格,敏感脆弱,防范意识强,总是以进攻别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他现在需要的不是喋喋不休的教导,而是建立在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倾听,听一听他的理由和委屈,听一听他的愿望和要求,我决定试一试。

当同学们反映这男孩的“恶行”时,我不再采取批评他的态度,而是找一个能使人心平气和的环境和他谈话,每次我都是倾听者,他是讲述者。

我相信自己专注、温和的表情会使他感到安全。

偶尔,我会插一句类似“哦,原来是这样”,“你们双方都有各自的道理”这样中立而表示理解的话。

他的眼睛告诉我,得到老师的理解、信任和尊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

慢慢地,我们的谈话中出现了以前我从未听过的语言:“老师,这件事我应该负一定的责任”……我极力掩饰着自己的惊喜,依然温和地看着他。

每次谈话结束后,我都会拍一下他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会处理得很好。

”他逐渐学会了宽容、合作和反思自己。

一天,他说出了一句令我倍感惊异的话:“宽容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其实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语出惊人的人往往是对这个问题有深刻领悟的人。

我的积极倾听使他懂得了得到宽容和宽容别人都可以使自己快乐起来。

通过这件事情的处理,我学会了在师生交往中巧妙地运用倾听的艺术。

积极倾听使我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

我的倾听态度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尊重,从而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路长时间没人走,就会长满野草;心长时间不沟通,就会变得陌生。

当学生的脸上对你绽出笑颜,当心灵与心灵架起沟通的桥梁,当感动存在于师生的无数个瞬间,我为曾经付出的艰辛而感到欣慰,感到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