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中药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效果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效果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效果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累及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等,在中医属于“肠风”“大瘕泄”“肠癖”“滞下”等范畴。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其独到之处,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进展;综述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不完全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大肠炎症性疾病,常累及直肠和结肠的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本病病程较长,常缠绵难愈,迁延反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因素等有关[2],治疗可采用休息、饮食、水杨酸类、皮质类固醇、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方法[3],而中医则是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应用不同的给药途径,随症加减[4]。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时疫之邪、脾胃虚弱等有关,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乃脾肾亏虚,实乃湿、热、瘀、毒壅滞大肠。

王燕等[5]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在于脾肾阳虚。

脾主后天,肾主先天,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气,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需依赖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而肾藏精气的功能也有依赖脾水谷精微所化生气血的充养,因此,肾阳是脾阳赖以充养的根本,脾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久病可累及肾脏,引起肾阳虚衰,从而进一步加重本病的发展,最终导致脾与肾皆虚[6],故中医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时可采用温肾阳健脾胃的方法,肾阳得以温养,才能使脾的运化功能得到健运,进而使溃疡性结肠炎从整体上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并不只是类似于西医单纯地针对大肠的炎症治疗而忽视了其他脏器的虚损,这会导致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与负担。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关百玲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  关百玲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分析关百玲发表时间:2018-04-12T14:23:48.51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2期作者:关百玲[导读] 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医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住院时间。

结果观察组患者18例,治愈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患者18例,治愈5例,显效4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8±2.2)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5.6±2.5)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溃疡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等症状,该病具有迁延难愈、易反复发作等特点[1],由于该病的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尚无特效药物,长期使用西药副作用较大,影响患者健康。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6例,所有患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过敏患者、肠道器质性疾病患者、不能配合试验患者。

将所有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42.6±3.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5±0.3)年;其中轻度患者13例,中度患者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27~69岁,平均年龄为(42.8±3.3)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病程为(1.3±0.6)年;其中轻度患者12例,中度患者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一、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肠道黏膜的炎症和溃疡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上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贫血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尚无根治之法,往往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病情。

而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调理肠道功能、修复肠道黏膜、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二、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总结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选取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范围为20-60岁,男女不限。

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轻、中、重度,应用中药治疗至少3个月。

观察指标包括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肠道黏膜炎症程度等。

四、研究结果1. 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通过治疗,患者的腹泻、便血、腹痛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中医药治疗可降低炎症指标。

经过治疗,患者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呈现下降趋势,炎症程度减轻。

3. 中医药治疗可改善肠道黏膜炎症情况。

镜下观察发现,部分患者的肠道黏膜炎症程度减轻,溃疡面愈合。

五、研究讨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性得到临床观察的印证。

在中医药治疗中,治疗原则以清热解毒、健脾和胃、调理肠道功能为主,常用药物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阿胶等,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止泻止痛等功效。

中医药还注重饮食疗法,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多食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百合、山药、莲子等,有助于改善肠道环境、减轻炎症反应。

六、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指标、改善肠道黏膜炎症情况。

但由于试验对象有限,研究方法不够科学严谨,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相信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2例疗效观察
辨 证 属 脾 胃 气 虚 ,0例 。重 型 : 泻 6次 / 2 腹 d以 上 , 明显 有
层, 临床表现 为腹泻 , 黏液脓血便 。腹泻病情轻重不等 , 多 呈反复发作性慢性病程 。本病 可发 生于任何年龄 , 多见于
2 0岁 , 可 见 于 儿 童 或 老 年 人 。 自 2 0 04 亦 0 3年 以 来 , 们 我
酱草 、 茯苓 、 土 白花蛇 舌草 、 茵陈清 热解毒 , 湿退黄 ; 利 丹 参、 赤芍 活血凉血 , 化瘀退黄 . 、 , 承气 汤急下 阳 明以通 腑 J 注: 治疗组与对 照相 比较, P<0 0 。 .5
3 讨论
实 , 除 毒邪 , 陈 致 新 , 邪 有 出 路 , 致 闭 门 留寇 。 过 祛 推 使 不 通 泻 下 祛 瘀 阻 碍 了胆 红 素 的 肠 一肝 循 环 , 使 其 吸 收 减 少 , 并 促 进 胆 汁 分 泌 , 通 肝 内毛细 血管 , 而 达 到 退 黄 目的 , 疏 从 有 利 于 机 体康 复 。 通 过 临 床 观 察 , 用 中药 治疗 重 度黄 疸 型肝 炎 比单 用 加 西 药综 合 治 疗 效果 更 好 , 具 优 势 。 践证 明 , 更 实 自拟 茵 陈退
热, 轻度 贫血 , 舌红 苔黄 腻 , 脉数; 结肠 镜检查黏膜粗 糙呈 颗粒状, 黏膜血管模糊, 质脆易 出血 , 可附有脓血性的分泌 物。 此型 中医辨证属脾虚加大肠湿热 , 。 8例 中型: 介于轻型 或重型之间, 一般指腹泻 4次 / d以上; 结肠镜检查黏膜上
1 、 2g 白头翁 1 、 2g 地榆 1 。1 / , 2次煎服 。 5g 剂 d 分 灌肠方 : 当归 1 , 0g 白芷 5 , 甘草 1 , g 2g 紫草 1 , 0g 血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

治疗措 施 , 效并不理想 。 者在 2 1 疗 笔 0 0年 5月 - 2 1 年 1 期 01 0月
间对 8 0例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患 者 实 施 中 医 辨 证 治 疗 , 收 到 满 意 疗
效 , 报道如下 。 现 1资料 与 方 法 11一般 资料 .
该 次 研 究 选 取 于 该 院 就 诊 的 ]0例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患 者 , 4 均 经 肠 镜 检 查 确 定 诊 断 。其 中男 8 3例 , 5 例 ; 龄 2 l , 女 7 年 l 8 岁 平A RI EILRAMN NF G C
中 医 中 药
溃疡性 结肠 炎中医辨证 治疗 的疗 效观察
刘 全 红
邵 阳市 双 清 区桥 头 社 区 卫 生 服 务 中 心 , 南 邵 阳 湖
4 20 200
【 要 】 的 观 察 运 用 中 医辨 证 治 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的临 床 疗 效 。 方 法 选 取 1 0例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患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8 摘 目 . 4 0
13 疗 效 判 定 标 准 .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是 临 床 常 见 的 一 种 直 肠 和 结 肠 部 位 的炎 性 疾
病 , 称 非 特 异 性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该 病 的 发 生 多 数 与 感 染 、 食 、 又 饮 自身 免 疫 、 境 及 遗 传 因 素 有 关 , 者 多 表 现 为 腹 痛 腹 泻 、 痢 环 患 非
变或加重 。
1 4统 计 方 法 .
对 照 组 患 者 予 以 常 规 内科 保 守 治 疗 , 括 : 息 、 制 感 染 、 包 休 控 激 素 治 疗 、 疫 抑 制 治 疗 、 留灌 肠及 必要 时 的 止 痛 治 疗 。 治 疗 免 保 组 患 者 予 以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依 据 患 者 临 床 症 状 将 其 分 为 4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抗炎作用,总结临床经验,为今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间收入的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患者。

给予治疗组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的患者单纯西医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腹痛、腹泻、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的改善状况和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差异,并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治疗组的60例患者中,显效30例,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的60例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00%。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协同发挥抗炎作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具有成本低,疗程短,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等特点,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3-02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生于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结直肠,病程以慢性为主,起病迅速,典型的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等[1]。

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生命质量,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该疾病一直是临床研究工作的重点。

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案,通常使用西药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症状的目的。

但是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故而寻求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对比研究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单纯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发现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更为优越,现报道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 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者:刘怀明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版)》 2021年第5期刘怀明岳池县顾县中心卫生院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属于非特异性结肠黏膜及黏膜下炎症性疾病。

该病在临床上治疗难度比较大,同时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针对该病的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患者难以坚持长期用药,总体疗效并不理想。

而中医对于此类疾病有着不同的研究,因此可以尝试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方法,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能够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一、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中医学上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因而根据其症状表现等,通常归于脏毒、肠风、便血、痢疾、泄泻等范畴。

该病是以大小肠、脾胃等为主要病变位置,同时和肝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该病主要发病因素在于脾虚湿盛,其中湿邪与外因联系紧密,脾虚与内因联系紧密。

总的来说,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命门火衰等,都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因。

另外,如果过量饮水,导致胃肠无法充分吸收,水分留于大肠,也会造成泄泻。

寒热湿滞蕴结在胃肠,病久入络,到最后瘀阻络伤,从而引起泄泻、便下黏液或脓血。

在中医病机方面,通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有关。

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忧思恼怒、导致中土脾胃损伤、清浊混淆、湿热内生、蕴结肠腑、气机逆乱、脏腑失和。

因此该病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该病虽然以大肠、脾胃为主要病位,但是和肝肾之间也有密切关系。

最初发病时,湿热内蕴、肠腑内结、瘀滞内停,发病日久,则损伤肾脏、脾肾阳虚、寒热错杂、虚实并存。

二、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关于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可以从传统中医治疗泄泻、痢疾等疾病中获得参考。

脉弦应祛风、身重应除湿、腹痛宜和、后重宜下,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均可提供一定的借鉴。

在痢疾等病的治疗中,着重体现通塞的要义。

沈洪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沈洪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沈洪教授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张爱红
【期刊名称】《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06(015)001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侵犯大肠(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症性病变。

临床上本病以腹泻、黏液脓血便与腹痛等为主要症状,迁延数月、数年乃至数十年。

少数病例可呈暴发性发病,病情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西医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

中医文献无溃疡性结肠炎之病名,但从其临床证候特点来看,属于中医学“泄泻”、“肠辟”、“休息痢”等范畴。

综合既往的报道,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多从肝脾肾人手,或予清化湿热、活血化瘀等治疗。

沈洪教授从事临床、科研20+a,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其独特之处,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张爱红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62
【相关文献】
1.沈洪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J], 缪春润;沈洪
2.沈洪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思想撷英 [J], 刘又前;顾培青;张露
3.沈洪教授运用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J], 陈红宇;沈洪
4.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前景好
——访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中医师、教授沈洪 [J], 李靖
5.沈洪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探析 [J], 张天涵;沈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治疗 本 病 有 其独 特 的优 势 , 中药 具 有 抗 炎
杀 菌 、 膜 保 护 、 制 反 应 、 节 结 肠 运 黏 抑 调
草油膏 ( 内制 剂 ) 0~4 ml用 自制 肛 院 2 0 , 管 直 肠 推 注 器 , 便 后 推 注 , 深 达 直 乙 于 可
交 界 处 , 日 1~2次 , 收 敛 止 血 治 疗 。 每 以

1 2 中 国社 区 医师 ・ 7 医学专 业 2 1 年 第 2 02 3期 ( 4 总第 30 第1 卷 2 期
头穴 按 揉 干预 对 治 疗脑 卒 中认 知 障碍 患 者 的 临床效 果观 察
82 .7岁 。 两 组 的 性 别 、 龄 等 无 明 差 年
李 芙 英 300 04 0天 津 中医 药 大 学 附属 北 辰 中 医
摘 要 目的 : 察 中 医综合 疗 法 治 疗 溃 观
留灌 肠 , 婵 盐 水 lO l地 塞 米 松 注 射 生 Om, 液 5 g庆 大霉 素注射 液 1 a r , 6万 U, % 普 1 鲁 卡 1m 。 用 法 为 每 日 1次 保 留 灌 Ol 肠 ,5天 为 1个 疗 程 , 据 患 者 症 状 改 善 1 根 情况 , 整治疗疗程 。 调 疗 效 判 断 标 准 : 照 20 参 0 2年 《 药 新 中 药临床研 究 指导 原 则》的标 准 。① 治 愈 : 床症状消失 , 肠镜复查黏膜正常 ; 临 结
2 】7 5
溃疡 性 结 肠 炎 又 称 慢 性 非 特 异 性 溃 疡性 结 肠 炎 , 一 种 原 因不 明 的 直 肠 和 结 是 肠 黏 膜 及 黏 膜 下 层 炎 症 性 疾 病 。本 病 的 主 要 临 床 特征 是反 复发 作 的腹 泻 , 有 脓 内 和 黏 液 , 痛 和 里 急 后 重 … 。 中 医 学 腹 认为 本 病 病 位 在 大 肠 , 与肝 、 、 i脏 关 脾 肾 系 切 , 床 以 大 肠 湿 热 型 、 肾 阳 虚 型 临 脾 秆肝 脾 不 干 较 为 常 见 。 20 1 ¨ 0 6年 以 来 , 者臆 』】 医综 合 疗 法 针 对 性 治 疗 溃 笔 f 中 疡性结肠炎患者 4 2例 , 收到 了满 意效 果 。 脱 总 报 件如 F。

中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中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率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 )。 PO5 0
3讨 论
救复苏设施 ,必要 时辅助 或控制呼吸 ,以保证病人安全 。 综 上所述 ,舒芬 太尼与丙 泊酚联合用于 无痛人流术 ,生命体征平
稳 ,镇 痛、镇静效果好 ,体动发生率 低 ,术后呼唤 应答和定 向力恢复
痊 愈 :患 者 临床 症 状 消 失 ,肠 镜 检查 、肠 黏 膜恢 复 正 常 ;有 效 :患者 临床症 状 减轻 ,肠镜检 查 、肠黏 膜病变 较前 明显 改善 ,大 便 常规 有少 许红 、白细胞 ;无 效 :患者治 疗前 后 ,临床症状 和 镜检
无 明显改善 。 1 . 5统计学处理
2 ・中医中药 ・ 3 0
A gs2 1,o1, o 4 uut 02V 10N . . 2
中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 究
高淑 霞
( 吉林省 白城中医院内科 ,吉林 白城 170 ) 3 0 0
【 要】 目的 探 讨 中西 医 药 治疗 溃 疡 性结 肠 炎 的 可行 性 。方 法 回顾 分析 笔者 所 在 医院 收 治的 8 例 溃 疡性 结 肠 炎 惠者 的 临床 资料 。结 摘 5 果 治 疗组 痊愈 4 0例 ,有 效 4 ,无效 l ,总有 效率 为 9% ;对 照 组痊愈 2 例 例 8 8例 ,有 效 6 , 无效 6侧 ,总有 效率 为 8%。治 疗 组疗 效 例 5 优 于对 照 组 ,2组 总有 效率 比较 有显 著性 差 异 (< .5 。结论 中西 药合 用治疗 溃疡 性 结肠 炎比 单纯 西 药治疗疗 效 更加 显著 ,可达 到标 本 P0 ) 0
察疗效 。 1 . 4疗效判定标准
将 8例 溃疡性 结肠炎 患者 随机分为 2 :治疗组4 例和 对照组4 5 组 5 O 例 。治 疗组 中 ,男2例 ,女2 例 ;年龄 2 ̄ 0 。病 史均在 5 5 0 04 岁 个月- 0 1

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

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

3 2例病 人 中男 性 l , 性 1 ; 龄 最 大 6 9例 女 3例 年 0 岁, 最小 l ; 7岁 病程 最长 9年 , 短半 年 。诊 断标 准 按 最
中 国中西 医结合 学会 制 订 的《 性 非 特 异性 溃 疡 性 结 慢
查 : 粘膜 呈恢 复期 , 点状 出血 , 肠 无 有粘 液 , 灌肠示 肠 钡 粘 膜 粗乱 。有效 : 床症 状 改 善 , 便 有粘 液 , 临 大 无血 便 及潜 血 , 镜检 查示 局部 病 变改 善 , 灌肠 示肠 粘膜粗 肠 钡 乱, 肠管 稍狭 窄 。无 效 : 床症 状 , 临 肠镜 及 钡 灌 肠 均无
疗 效标 准 : 临床 治愈 : 临床 症状 消失 , 镜 检查 : 肠 肠
贴 神 阙和热 敷少腹 治疗 U , C 收效 满 意 , 介绍 如下 。 现
1 临床 资料
粘 膜血 管 网清晰 无粘 液 及点状 出血 ; 钡灌 肠无 异 常 , 随
访 1 以上无 复 发 。显 效 : 年 临床 症状基 本 消失 , 肠镜 检
4 体 会 慢性 溃 疡性 结肠 炎 ( C 是一 种 原 因不 明的 、 U ) 主要
口服 中药 汤剂 , 外贴 肚脐 , 热敷 少腹 。 I服药 物组 = 1
成: 生黄 芪 3g 白术 2g醋 白芍 2g防风 1g制 附子 0, 0, 0, 5, 1g当归 1g肉桂 lg 干姜 2g木 香 6 , 0, 2, O, 0, g生地 1g 马 0, 齿苋 3g川黄 连 1g败 酱 草 3g 丹 参 3g焦 三 仙 各 0, 0, 0, 0, 3g生甘 草 1g 0, 5 。随症 加 减 : 虚 明 显 者 , 脾 生黄 芪 易 炙
脏 腑机 能见 退 , 气虚则 大肠 传送 无 力 , 虚则 津枯 不能 血 滋 润大肠 , 至损 及 下 焦 精 血 , 甚 以致 本 元受 亏 , 阴虚 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结肠黏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以结肠黏膜溃疡和持续性或间歇性的腹泻为主要表现。

传统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做一份详细的报告。

一、患者基本信息患者共计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范围为18岁至60岁不等。

患者均为溃疡性结肠炎初诊患者,且均为轻、中度病情。

二、中医辨证施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症状、脉象等情况,运用中医药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气血,改善脾胃功能,以达到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的。

1. 辩证施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肝郁脾虚、痰湿蕴结、湿热蕴结等不同证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案。

2.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施治结果,配合中药内服。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芩、黄连、茯苓、白芍、泽泻、生地黄、黄柏、丹皮、升麻等。

中药制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采用汤剂、丸剂、颗粒剂等剂型。

3. 中药外用对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可采用中药外用的治疗方法,如中药熏洗、中药灌肠等。

常用的外用中药有黄连、黄柏、黄芩、白芍、丸参等。

三、治疗效果经过中医药治疗,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有效率达到90%以上。

患者的腹泻症状明显好转,粪便次数减少,血便症状得到缓解。

患者的胃肠道不适感减轻,食欲明显增加。

部分患者的体重也有所增加,全身症状明显好转。

四、总结与展望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独特,具有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优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诊断标准、配伍合理性等。

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诊疗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 综
述・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程 雪 ,董 晓琳 ,严 琴 ,查 安生 。 ( 1 .安徽 中医药 大 学 2 0 1 1级硕 士研 究生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3 8 ; 2 . 安 徽省 中 医院消化 内科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3 1 ) [ 中图分 类号 ]R 2 2 8 . 2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 2 0 1 4 ) 0 1 - 0 0 6 9 — 0 3
溃疡性结肠炎 (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 C)是一种肠道 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侵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 层 ,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 ,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 、腹泻 、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 , 以结肠黏膜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 。 U C的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尚未 完全 明确 , 目前认 为 U C 的发病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 、感染 、环 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U C治疗手段有 限,目前 西药主要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 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 ,疗效 并不理想。近年来 ,中药治疗 U C取得 了很大进展 ,现 就 中药 治疗 U C的实验研 究 进展 概述 如下 。 1 影响免疫功能 u c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的关 系。张纨 等 u 采用 2 ,4 ,6 一三硝基苯 磺酸 ( T N B S ) / 乙醇 法建立 溃 疡性 结肠 炎 ( U C) 大 鼠模 型 ,观察 兰 茵凤 扬化 浊解 毒 方 ( 佩兰 、茵陈 、凤尾草 、飞扬草等 )对模型大 鼠 c D 4 十 / C D : 。 细 胞亚 群 表达 的影 响 ,结果 中药 大剂 量 组外 周血 中 C D 4 + / C D j T细胞 亚群数量低 于模 型组 和 S P A P 组 。证实 兰茵 凤 扬 化浊 解 毒 方 对 T N B S / 乙醇 法 的实 验 性 U C大 鼠 有 良好 的治疗作用 ,可能是通过抑制 C D V C D 2 9 + T细胞亚 群表达起到调节免疫 的作用 。刘喜平等 实验研究发现 参苓 白术散可显著降低脾虚证模型大鼠的 C D C D 。 表 达 ,表 明参苓 白术散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恢 复机体的免疫 功能,下调 C D C D 的表达,抑制局部炎性介质、化 学趋化物及炎性细胞的释放 ,降低肠黏膜炎性反应有关。 刘先知等 用二硝基氯苯 一乙酸复合法制作溃疡性结肠 炎大鼠模型 ,给予清 胃理肠胶囊 ( 枳实、栀子 、白及等 ) 治 疗 后 ,结 果 外周 血 C D 、C D 百 分 率提 升 ,C D 4 + / C D 水平降低 ,因此推断清 胃理肠胶囊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 功能 实现 对 U C的治 疗作 用 。 2 影响细 胞 因子 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 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一直 以来被视为 u c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何本求等 采 用E L I S A法检测 发现侗药 五味止泻 汤 ( 登虐 辰 、尚圣 篾 、奴域等 ) 能有效提高 U C大 鼠血清 I L — l 0 含量 ,降 低I L 一 6 含量 ,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 说明侗药五味止泻汤抑制促炎细胞因子 I L 一 6 并促进抗炎 细胞 因子 I L 一 1 0生成 ,是治疗 U C的作用机理之一 。柳 越冬等 用 T N B S / 乙醇法建立 u c大鼠模型 ,经优化溃 结方 ( 黄芪 、炒 白术 、苍术等 ) 灌肠治疗后 ,发现治疗 组的 E G F 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从而表明优化溃结方对 U C大 鼠模型通过上调结肠组织 E G F的含量 ,提高 了机 体细胞 的增殖化分能力和组织生长修复及保护肠黏膜等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

中医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综述
疗效 , 尤显必要。
1 病 因病 机
U C以脾虚为本 , 气弱在先 , 气虚湿停 , 滞血瘀 , 气 最终形 成肠 间气血凝滞 , 肠络 失 和 , 血败 肉腐 , 肉溃成 疡 。“ 内疡 ” 成 形 后, 更加重气血 阻滞 , 致腹 痛 , 腹泄 , 血 ; 血不 去 , 血 不 便 瘀 新 生, 肠络 处于 更加失养 状态 , 则瘀 血愈重 , 血愈虚 , 气 病程 迁 延, 治疗 困难 。有人提 出 , 消化 性溃疡 中, 虚血瘀是各 在 脾 型共 同病理基础。故 云 : 久 泄之 人 , “ 每多兼 瘀 , 所谓 久病人 络者是也 ……” 疾病 日久 不愈 , 致气 血失和 , 络瘀滞 , 每 脾 运 化不 良 , 形成恶性循环 。U C患者 常伴 有皮肤 、 关节 、 、 眼 口 等肠外 表现 , 如经常 出现皮肤过敏 , 或色斑 形成 , 中医病机亦 责之瘀血 内阻 , 血虚不荣 。
龄, 2 5 以 0— 0岁 为多见 。男 女发 病率 无 明显差 别。病 变 明
由于脾失健运 , 水湿停聚 。内湿产生后更 进一步 阻滞气机运 行, 加重泄泻症状 。《 问 ・ 素 六元 正纪大论 》 “ : 湿胜则濡 泄 , 甚则水 闭附肿 。 因此 , C病 机应是脾 虚为本 , ” U 湿热为标 。其 病程绵长 , 呈慢性复发过程 , 虚者更虚 , 令 甚而形成 脾 肾阳气 不足 。而临床湿热 邪实 的症状 如 大便黏 滞不 爽 , 血不 净 , 脓 腹胀脘痞等 , 同为 矛盾 的主要 方面 。气 虚与 湿盛互 为 因果 , 交积缠绵 , 而形 成寒热错杂 , 久 虚实 夹杂的复杂局面。 2 3 瘀 毒 阻络 , . 血瘀 气 壅 , 内疡 ” 成 “ 之气血 犹源 泉 , “ 形 人
溃疡性结肠炎 ( C 是慢性非特异 性溃疡性结 肠炎 的简 U ) 称, 为一种原因未明 的直肠和结肠慢性 炎性疾病 。主要临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9 V o1.19 No.4170投稿邮箱:sjzxyx88@探讨中医中药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临床效果蒲明万(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清香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 攀枝花)摘要: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本院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动态随机分组,两组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行中医中药治疗。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概率为96.88%,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5.09±3.09)分、(82.38±2.97)分、(80.71±3.41)分、(82.74±2.25)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显著,病情得到显著缓解,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中药;生活质量;效果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110本文引用格式:蒲明万.探讨中医中药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70,181.0 引言在免疫系统疾病中,溃疡性结肠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影响[1],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发病原因尚无统一定论,传统治疗以药物为主,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存在毒性作用,并不适用于长期使用。

中医药理论以其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中。

本文旨在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的6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此次研究,行动态随机分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

对照组男女之比为18:14,病程(1.43±0.35)年,最长5年,最短6个月,年龄平均(31.79±2.53)岁。

观察组男女之比为16:16,病程(1.56±0.27)年,最长6年,最短1年,年龄平均(31.55±2.47)岁。

上述资料对比不具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根据实际病情,予以抗炎、保护肠黏膜等对症治疗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观察组采取中医中药治疗,辨证论治,针对寒热错杂者,选择半夏泻心汤合驻车丸加减,组方为15g 薏苡仁、10g 阿胶、15g 白芍、10g 半夏、15g 太子参、10g 当归、10g 大枣、10g 黄芩、10g 干姜、5g 甘草、5g 陈皮;针对胃肠湿热者,选择戊己丸合香连丸,组方为15g 薏苡仁、15g 白芍、15g 蒲公英、10g 木香、15g 白花蛇舌草、10g 竹茹、5g 黄连、10g 白头翁、3g 吴茱萸、10g 藿香、10g 延胡索;针对肝郁气滞者,选择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组方为15g 云苓、20g 白芍、10g 半夏、15g 党参、10g 防风、10g 柴胡、10g 白术、10g 素馨花。

1剂/d,连续使用4周。

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选择平卧位,取穴上巨虚、天枢等,以40至50mm 为进针深度,1次/d,持续4周。

1.3 指标及评价标准1.3.1 指标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以GQOL-74量表评估,主要涉及社会关系、生理功能、物质生活、心理状况,总分100,以得分高为优势。

1.3.2 评价标准治疗后,大便恢复正常,腹痛等相关症状基本消失,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恢复正常,即为显效。

相关体征、症状均有所改善,即为有效。

上述标准均未达到,甚至出现病情加重倾向,即为无效。

总有效概率=有效概率+显效概率。

1.4 统计学处理生活质量评分属于计量资料,借助t 检验,治疗效果属于计数资料,借助卡方检验,以SPSS20.00软件分析,两者对比差异较大的必要条件为P<0.05。

2 结果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概率为96.88%,较对照组更高,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列:表1 两组总有效概率对比项目例数显效(n )有效(n )无效(n )总有效概率(%)观察组321714196.88对照组321510778.132.2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评分分别为(85.09±3.09)分、(82.38±2.97)分、(80.71±3.41)分、(82.74±2.25)分,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列: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分)项目例数时间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观察组32治疗前61.28±3.4564.34±3.1660.38±2.9961.69±3.40治疗后85.09±3.0982.38±2.9780.71±3.4182.74±2.25对照组32治疗前61.50±3.2264.09±3.4560.71±3.5462.02±4.11治疗后76.78±4.3578.24±2.3774.75±2.2676.78±2.373 讨论溃疡性结肠炎病发部位在于结肠、直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消瘦等,此疾病极易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2,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血便、粘液等严重症状,甚至会出现癌变。

中医认为此疾病即为泄泻、胃痛等,主要是因胃、大肠受到损害所致[4-6],两者一方出现病变,另一方也会受到牵连,常规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观察组采取中医中药治疗,针对不同病情予以不同方案,如寒热错杂者,选择半夏泻心汤合驻车丸加减,胃肠湿热者使用戊己丸合香连丸,肝郁气滞者予以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

半夏泻心汤合驻车丸加减具有健脾养阴的效果,戊己丸合香连丸则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脾胃[7,8],六君子汤合痛泻要方可调和肠胃,同时能够健脾、疏肝。

在中药应用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取穴天枢、上巨虚等,能够理气和中、调理脾胃,综合治疗效果更佳。

本文结果中,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概率(下转第181页)·中医中药·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4期181投稿邮箱:sjzxyx88@3 讨论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造成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升高,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越来越高,导致患者的死亡率显著升高[3]。

院内下呼吸道MDRB 感染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身体抵抗力降低,患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疾病。

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很高[4,5]。

通过本研究结果显示:在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等科室,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概率很高,原因是这些科室的卧床患者数量较多,部分患者甚至持续处于昏迷状态造成吞咽及咳嗽反射减弱,坠积性肺炎使得细菌大量增加等等,由此感染发生[6,7]。

总之,院内下呼吸道MDRB 感染的细菌耐药率普遍较高,主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

针对院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点与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要做好防范工作,以减少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安全性[8]。

参考文献[1] 赵辉,刘亮,陈希胜.呼吸科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中非发酵菌的耐药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287-1288.[2] D uranteMangoni E,Signoriello G,Andini R,etal.Colistin and rifampicincompared with colistin al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serious infections due to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3,57(3):349-358.[3] G arnacho-Montero, José,Amaya-Villar, Rosario.Multi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fection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J].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0,23(4):332-339.[4] M atthew E Falagas,Antonia C Kastoris,Anastasios M Kapaskelis,etal .Fosfomycin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including 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ing, Enterobacteriaceae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J].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2010,10(1):43-50.[5] 瞿琴,徐周敏,孔祥军,等.肿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及耐药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30(4):509-510.[6] D M Sengstock,R Thyagarajan,J Apalara,etal.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 Emerging Pathogen among Older Adults in Community Hospitals and Nursing Homes[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0,50(12):1611-1616.[7] 李惠,孙昀,曹利军,等.ICU 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及易感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2,33(12):1677-1679.[8] 高伟.多重耐药菌感染抗感染治疗策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4):107-108.表3 下呼吸道MDRB 感染的危险因素回归分析变量回归系数标准误Wold 值P OR 95%CL气管切开、气管插管 4.550.0645.250.00103.2555.00-110.25入住ICU 时间>3d 2.250.4015.000.0214.25 1.25-17.00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1.220.04 3.520.01 3.001.00-10.11常数项0.250.510.80为96.88%,显然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无差异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社会关系、物质生活、生理功能、心理状况评分显然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5.09±3.09)分、(82.38±2.97)分、(80.71±3.41)分、(82.74±2.25)分,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