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最后一天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苏联解体的时间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发动革命,推翻
俄国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苏维埃联邦共和国。
1922年-成立苏联:俄国、白俄罗斯、乌克兰和高加索三个苏维埃
社会主义共和国联合成立苏联。
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掌权:苏联领导人列宁逝世,由斯大林
接任总书记职务。
1941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与德国展开激烈的战斗,苏
联军队最终推翻了德国的入侵,并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
量之一。
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引发了苏联国内权
力争斗的开始。
1956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发表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和迫害,引发了苏联国内和国际舆论的震动。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与美国爆发导弹危机,危机最终通过谈判解决。
1970年代-1980年代-冷战高峰期: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达到高峰,核武器竞赛以及政治和军事对抗不断升级。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改革
开放政策,试图改革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
1991年-八一八政变:保守派成员发起政变,试图推翻戈尔巴乔夫政权,但未获成功。
1991年-苏联解体:12月2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世界最终结束。
以上是苏联解体的时间轴,从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苏联经历了战争、领导人更替、国内改革、国际关系变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一时间轴的呈现,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苏联解体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苏联的最后岁月》
《苏联的最后岁月》《苏联的最后岁月》(俄)罗伊.麦德维杰夫特供商店,造就特权生活1988年秋天,位于莫斯科格拉诺夫斯基大街2号的一家商店门前,突然聚集起成百上千的人,一家不大的商店,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新闻效应,引起如此多的人们关注呢?这是一家为少数特殊顾客服务的特殊商店。
今天,是这家商店被宣布关闭前的最后一天。
苏联普通人把这类特殊商店的特殊顾客称为特权阶层,说他们是“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这个特权阶层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逐步形成,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进一步发展演变。
正是这个特权阶层,对苏共从内部瓦解起了催化作用,成为推动苏联剧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月革命后,战争和饥荒严重威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列宁在十月》电影中瓦西里这句脍炙人口的台词,一时成为流行的经典语句。
今天的人们可能难以相信,作为列宁身边的工作人员,会为一小块面包推来让去,但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电影中的这一情节是根据当时一个真实的故事编写的。
1918年,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遇到粮食危机。
在一次人民委员会会议上,时任粮食人民委员的瞿鲁巴突然晕倒,紧急招来的医生检查后说,他是饿昏了。
作为苏维埃政丨府主管粮食的最高官员,他拥有调拨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没有从中为自己留下能填饱肚子的食品。
列宁当即建议设立“疗养食堂”,让这些为人民日夜操劳的同志们能够吃饱肚子。
这是完全正确和无可非议的。
列宁当年倡议设立的“疗养食堂”后来慢慢扩展为特供商店,规模、数量特别是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半个世纪后,只有苏共的高级干部凭着特殊的证件才有资格出入这座没有任何招牌的大楼。
这是莫斯科最大的特供商店。
每到周末,一辆辆轿车停在大楼门前,把整条街堵塞得满满当当。
在这里,法国白兰地、苏格兰威士忌、美国香烟、瑞士巧克力、意大利领带、奥地利皮鞋、英国呢绒、德国收音机、日本录音机等外国名贵以及苏联国内稀缺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苏联的最后一天
的冷 战形 成 了持 续 近 半个 世 纪 的 国际政 治 和 假 想 。 1 9 9 1 年 1 2 月2 5日。 曾击 溃希 特勒 德 国军 队 的国家不 复存 在 。 用米 哈伊 尔 ・
戈尔 巴乔 夫 的话 说 就是 : “ 世 界上 最 强大 的 国家之 一 在我 们 眼前 轰然 崩塌 ”
伊尔 . 戈尔 巴乔 夫保 护 . 一 个 由国 防部 长 保护 . 一 个 由总参 谋 长 保护 三个设 备 都足 以授权 发 射一 枚导 弹 . 但 只有 总统 能够合 法
命令 发 动一场 核攻 击 只要戈 尔 巴乔夫 还控 制着 核提 箱 。 他 就是 苏联 战 略武力 的合 法指 挥官 , 苏联 也仍 然是 一个超 级 核大 国 。 所 有 的 一 切在 1 9 9 1 年 1 2月 2 5日这 一 天被 颠 覆 下 午 七
苏联 诞生 于 1 9 1 7年十 月革命 之 后 的 内战 . 当 时 由列宁 领导
的布尔什 维克 派控 制 了旧沙俄 帝 国 的绝 大部 分 。 随后. 得益 于工
82 领导文萃 2 0 1 5 . 4 ◆上 ◆
业 化和 约瑟夫 . 斯 大 林 的铁腕 政策 . 苏联 在 二战 中击 退 了纳 粹军
的庆祝 。 就 像普 京说 的一 样 . 那 天所 发生 的一切 被很 多 俄 国人看
成一 场 “ 巨大的地 缘政 治灾 难 ” 就在 戈尔 巴乔 夫辞 职前 几 天 .美 国 国务 卿 贝克 访 问 了俄 罗
目光 中几 乎无 波无 澜地 解体 了 。强大 的苏 维埃 军 队毫 不抵 抗就 将 一个 由众多 附属 共和 国组成 的帝 国拱 手 让 出 这 一 切发 生得 太 快 了。直 到 1 9 9 1 年初 , 都 没有 政治 家或 学者 推 测 出 即将 在此
苏联解体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
苏联解体是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1991年8月24日,这本来是个十分普通的日子。
但就在这一天,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僭越个人职权,在一个简短的声明中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消息:一是“苏共中央不得不采取自行解散这个艰难但又是唯一合理的决定”:二是“我不认为我本人今后还能够完成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责,我将辞去自己的所有职权”,12月25日晚7时,戈尔巴乔夫先是签署了辞去苏联总统的命令,然后在自己的办公室面对苏联几家电视台的直播镜头向全国发表辞职讲话。
就在戈尔巴乔关发表电视讲话的时候,克里姆材宫圆屋顶上红色的带有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悄然落下,标志着苏联从世界政治地图上从此消失。
1991年,是苏联共产党的最后一年,也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后一年。
苏联解体对谁是灾难如何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定性呢?是一场大灾难还是一次大进步呢?前几年,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在其他国家,对这一重大问题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从一定意义上讲,“好得很”与“糟得很”各不相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欧洲那些自称“文明的”国家正在进行军备竞赛,而成千种报纸、成千个讲坛,用成千种论调以“爱国主义”、“捍卫文化”等幌子为扩大军备寻找理由。
针对这一现象,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是一下子看不出是哪些政治集团或者社会集团、势力和人物在维护某些提议、措施等等,那总是要提出‘对谁有利?’这个问题的”:“公众先生们!别相信空话,最好是看看对谁有利!”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对谁有利,对谁是灾难呢?一是这一事件给俄罗斯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
为更好地完成“苏联解体与苏共亡党”这一课题,笔者数次亲身了解考察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访俄期间,笔者与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莫斯科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多博林科夫长谈。
他说:“俄罗斯近年来所遭受的精神和物质损失,无法计量。
实际上,所谓的改革使俄罗斯倒退了20-30年”。
访问中,我们获得从苏联解体到20世纪末大约十年间有关俄罗斯社会倒退的不少具体资料,概举如下:(1)经济领域:国内生产总值急遽下降,现代工业大国变成原材料附庸。
梁文道:帝国末日的回忆
梁文道:帝国末日的回忆帝国末日的回忆——《苏联的最后一天》导读文| 梁文道历史上有些时刻总是被人夸大它的意义,乃至于染上了天启般的神秘色彩。
例如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那一天,几乎每一个美国的中年人都能说得出那一天自己干过些什么,刚刚听到新闻时第一反应是什么,以及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似乎这天是他们记忆自己人生故事的重要节点,甚至还因此改变了自己命运的走向。
相反的,有一种明明影响深远的历史时刻,发生的时候却丝毫无人在意,没有人能够记起那一刹那的详情,因此也就没有足以炫耀给子孙的个人故事。
例如恺撒跨过卢比孔河的那一天,跟随他的士兵究竟知不知道这是一个共和湮灭的关键时刻呢?还有一些早就被预告过,也早就被期待的时刻,每个人都晓得这一天迟早要来,为它做足准备,甚至还安排了各式各样的仪式典礼。
但结果那一天和其他任何一个日子并没有太大分别,人人照吃照睡,心情平稳。
事后回想,只是茫然而已。
比方1997年7月1日,十多年后,我和朋友追忆当天情景,发现大家都还记得其中一些细节,只是难以形容当时的心情,因为它太空洞了,完全没有预想中的起伏波动,更加没有那种觉得自己正在见证历史的郑重和肃穆。
更怪异的例子是1991年12月25日的晚上七点三十分,克里姆林宫一座绿色圆顶建筑,有两个工人从屋顶活板门爬了出来,降下那面红色的锤子镰刀旗,然后像餐厅侍应生收拾桌布似的把它折起。
红场上人群三三两两,不是出来散步的莫斯科市民,就是外地来的观光客,没有人在意那面旗子的事,更没有大批媒体记者带着镜头和闪光灯涌到现场。
那面胡乱被人收起来的旗帜已经在此飘扬了七十四年,那一天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后一天。
二十世纪最强大也最令人害怕的国家,人类历史上最惊人也最大胆的乌托邦实验计划,就此告终。
如此一个深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怎能如此草率?无论从任何角度而言,苏联的崩溃都是一件头等大事。
但为什么我们关于它正式被宣告死亡的那一天的记忆却是如此淡薄?就连许多俄罗斯人也都无法准确记得当时的情况;而他们那时候的心境便和我们在1997年7月1日的感受差不多,平淡而苍白,一点也不觉得那天有什么了不起。
苏联从开始到结束,作文
苏联从开始到结束,作文苏联是1922年12月30日开始到1991年12月26日结束的。
毫无疑问地说,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从苏联开始的。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一共多达15个国家加入了到社会主义阵营中来。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能与美国这个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众所周知,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可谓是这个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纬度国家,整个俄罗斯的国土,只在西南部处在北纬50°c以下。
其南部靠近地中海、黑海、亚速海和最大的湖泊一里海,这一地带可是人类文明交汇的地带,也是文明交通的枢纽。
追溯俄罗斯的发展史,便要说到9世纪时,在俄罗斯境内的斯拉夫人形成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国,到了公元822年,诺夫哥罗德大公奥列格占领了基辅,还征服几个邻近公国,于是,便建立了以基辅为中心的统治,史称“基辅罗斯”。
到了12世纪,基辅罗斯又分裂出来了许多封建小国,在13世纪早期到15世纪中期,这一地方便成为了蒙古金帐汗国的统治。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反对蒙古人的斗争中,莫斯科公国的力量不断增长,逐渐把蒙古人统治下的俄罗斯人居住区并入了自己的版图。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摆脱了蒙古人的控制,取得了独立,统一的俄罗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形成了。
到了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他想要以奴役本国人民和对外侵略的古罗马帝国统治者为榜样,于是便在1547年自称“沙尔”,中文译为“沙皇”。
从此俄罗斯国家也就称为沙皇俄国,简称“沙俄”。
毋庸置疑的是,整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十月革命在其中有着关键作用,这也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它不仅影响了俄国,影响了社会主义,也影响了世界各国,影响了资本主义乃至封建主义,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
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可以说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颠峰状态”:据统计,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净资本流量即使到当代也没有被突破,且随着亚非拉的殖民化,全球都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
苏联的最后一天
66我们道德沦丧,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官僚集团中的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文|蓝文青1991年12月25日,对于刚刚工作一年多的我来说,这是去同学CD那里聚会过圣诞节的日子。
而对于莫斯科来说,这一天将载入史册。
苏联,解体了。
这件事对当时记事的中国人来说,很多人知道的是以后没有苏联了,但不久有了独联体,再后来又出现不少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只是,再也没有苏联了。
连大学的听力教材《听力入门》也在不久之后将里面有TheSoviet Union(苏联)的都统统去掉了,因为落伍了。
前不久看见一篇文章里有前苏联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说的话,是他谈到苏联的解体,他以为不是因为经济停滞,更不是外部对抗被拖垮,而是因为“我们道德沦丧,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官僚集团中的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而当我翻开《苏联的最后一天》之时,看见了这些描述的实际情景,不仅针对民众,同样针对了戈尔巴乔夫这样的掌权者,更重要的是看见它们的结果,而这个结果,铭刻在很多人心里。
曾经看见过一个结论:“苏联,生于‘一战’,兴于‘二战’,亡于冷战。
”虽然过于简单,但实际上很有道理。
而作者也这样写道:“苏联是在枪林更感受一种岁月的脚步。
唐太宗当年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确定民心所向,而苏联用事实在我生活着的时代,印证了这句古语。
但这样的印证是如此痛苦的,那痛应该近似痛度的最高级别——分娩,只可惜,这次分娩的孩子,是如此茫然无助,也是如此稚嫩,即使伊天生强悍,却还是面临生计问题。
生计问题,从本书一开始便是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开始是戈尔巴乔夫的问题,接着是叶利钦的问题。
叶利钦在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正式问鼎俄罗斯政坛巅峰,首先拿到了核按钮,然后将苏联国有资产、海外资产等统统划归俄罗斯管辖,其他共和国所辖的一切,他暂时无法插手,但他解散克格勃,将所有苏联驻外使节变身俄罗斯驻外使节,所有苏联国旗换成俄罗斯国旗,甚至在海外的公民也被立刻划分了不同的国籍和身份。
苏联成立的前一天天气怎么样
苏联成立的前一天天气怎么样
1917年11月6日是苏联成立前的最后一天,也是屈臣氏新政的开始。
如今的那一天,远离那座城市的景象有多么安静,但不可否认:接下来的这一天,将会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最终成就一个社会。
夜幕低垂,天空支离破碎,低于七度;这一夜,寒风从四面八方吹拂,带来一股淡淡的空气,它似乎在说:未来即将到来,注定发生变化。
清晨,空气中备受尿酸大于碳酸,有点潮湿;士工继续把城市改造,增加了偶然的动静;野果成熟,藤萝繁衍,其间的鸟兽发出的叫声看来和平静中的融合;一股明媚的阳光,穿穴而过,照亮了新政革的穹顶,预示着未来的崭新。
当今天结束时,夜幕再次降临;星星点点,闪烁着神奇的光芒,空气中夹杂着黑板下列这个历史性的一天;地面上有太多的失去及获得;当天的余晖仍闪烁在这个即将孕育出一个新的国家的星光中。
未来的新国将会由一个个浩瀚的历史片段组成,就像今天夜幕过后,被静静地隐藏在苏联的黎明里;而未来的景象究竟会是怎样,只有未来的历史才会揭晓。
苏联的最后岁月
苏联的最 后岁月
这是 一 家为 少数 特 殊顾 客 服 务 的特殊 商 店 。今天 , 这 家 商店 是
被 宣 布关 闭 前 的最后 一 天 。苏联 普 通人 把 这 类 特殊 商店 的特 殊 顾
客称为“ 特权阶层”说他们是 “ , 我们的共产主义贵族” 这个特权阶 。
层 在勃 列 目涅 夫 时期 逐 步 形成 ,在 戈尔 巴乔夫 时 期进 一 步发 展 演 变 。正 是这 个 特权 阶层 , 苏共 从 内部 瓦解 起 了催化 作 用 , 为推 对 成
口f 罗 伊 ・ 俄】 麦德 维 杰夫
特 供 商店 。 就特 权 生 活 造
18 秋 天 . 于 莫 斯科 格 拉 诺 夫 斯基 大街 2号 的 一 家 商店 9 8年 位 门前 , 突然 聚集 起 成 百 上 千 的 人 , 家不 大 的商 店 , 什 么 能 产生 一 为
如此 大 的新 闻效 应 , 引起 如 此 多 的人 们关 注 呢 ?
长土壤 。
更 多 的“ 殊 待遇 ” 往往 使 刚 刚提 拔 、 次 享受 待 遇 的高 级 干 特 , 初 部瞠 目结舌 。利加 乔 夫 曾 回忆道 :9 3年 , 18 当他担 任苏 共 中 央组 织
部 长 后 . 二 天 就给 他配 备 了 高级 轿 车 。 第 当他提 出换 一 个 比较 低档
更 多 的 领导 干 部 而设 置 的机 构 也 不 断增 加 。7 O年 代 末 , 共 中 央 苏
直 属 的部 级机 构 达 到 了 2 之 多 . 中大部 分 与 政府 机 构重 叠 。 0个 其
“ 殊待 遇 ” 腐 败 的温 床 特 。
勃 列 日涅 夫 时期 的 苏共 ,为特 权 阶层 的形 成提 供 了适 宜 的生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在最血腥的对决中坚持到最后
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人在最血腥的对决中坚持到最后作者:章鲁生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4期近日,一本名为《斯大林格勒协议》的新书在德国发布。
以参战军人的记忆为载体,这部专著载着读者穿越时空,重返伏尔加河河畔那座血火交织的城市……1943年1月31日拂晓时分,苏联士兵在德军第六军团高级指挥官的藏身之处——Univermag百货公司的地下室里,将军团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等一批德军将领俘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血腥的篇章——斯大林格勒战役终于落下帷幕。
长久以来,对于这场改变了欧洲战场形势的“转折之役”,坊间存在许多传言,譬如:苏联红军之所以奋不顾身地英勇杀敌,以弱胜强,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在队伍中安插了许多“督战官”——秘密警察,如果发现谁畏战,就会将其“就地正法”。
这是否是被刻意隐瞒的真相?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近70年后,德国学者约亨·赫尔贝克怀着对那段历史的好奇,对苏联人自己记录的秘密档案进行了详尽的解读。
政治鼓动比督战官更管用赫尔贝克努力的成果,便是《斯大林格勒协议》一书。
其中包含了参战苏联军人的照片,他们的受访记录及相关背景。
这些第一手资料,当然不会改变史学界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但确实修正了某些流传甚广的观点,首当其冲的便是前线“督战官”的传说。
毫无疑问,在战役进行到生死关头,双方都杀红了眼时,的确有苏联军人被同僚处决。
时任苏军城防部队最高统帅瓦西里·崔可夫中将,便向“爱国战争历史委员会”承认,他亲自解决了几个“懦夫”——“9月14日,我开枪打死了一支部队里的指挥官和人民委员,之后又毙了另外两个旅的指挥官和人民委员。
其他人见状,全都吓傻了……”不过,按照赫尔贝克的说法,“阵前处决”的范围被高估了,这与纳粹德国进行的反苏宣传有关。
仅就目前的资料而言,确定因“怯战”而被处决的苏联军人约为300名。
《斯大林格勒协议》揭示的情况是,苏军士兵甘于牺牲,“比德国人更可怕”的督战措施仅仅是次要原因,无处不在的政治工作对确保部队士气发挥了关键作用。
苏联的最后一天
苏联的最后一天
蓝文青
【期刊名称】《方圆》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1991年12月25日,对于刚刚工作一年多的我来说,这是去同学CD那里聚会过圣诞节的日子.而对于莫斯科来说,这一天将载入史册.苏联,解体了.这件事对当时记事的中国人来说,很多人知道的是以后没有苏联了,但不久有了独联体,再后来又出现不少各种各样的国际组织,只是,再也没有苏联了.连大学的听力教材《听力入门》也在不久之后将里面有The Soviet Union(苏联)的都统统去掉了,因为落伍了.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蓝文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苏联的最后一天
2.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在一起!——记2018全民大体育跨年迎新盛典暨第5届环杭骑游大会
3.保持上座率如何把参会者留到最后一天
4.高中生活的最后一天,你在干吗?
5.抄底价“最后一天”变6天电商虚假宣传构成消费欺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苏联的最后一天》读后感作文1600字
《苏联的最后一天》读后感作文1600字年前就看完了《苏联的最后一天》,大多数时候是用精力不济、不能读太消耗脑力的书的时间(比方睡前)读完的。
1.整本书大多采用美剧《24小时》的手法,尽管没有详细到时分秒,但是这种构造还是能让人耳目一新,期间再穿插了一些前后有联系的重大事件,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写历史的方法。
如果要找出两样东西是能代表苏联并且大多数读者都关心的东西,你觉得是什么?我觉的作者找的很准:核按钮和广场旗帜核按钮很好的制造了紧张的气氛,毕竟如果核按钮落到了”恶人”手里,也许地球就没了(不过,万幸,整个解体过程,核按钮都在“平安的手上”)。
还有,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就是广场上飘扬的旗帜,没有比一面旗子替代另一面旗子的易帜更能代表权力交接了。
所以,作者将对核按钮和旗帜的描写贯穿了全文,就像是整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一个个特写一样。
2.这本书让我全重新认识了戈尔巴乔夫。
第一次看到戈尔巴乔夫的图片,记得是在某份报纸一版整幅LV广告上,就是下面这个图片。
我不认识这个人是谁,直到看到上面注了名字是戈尔巴乔夫,才把他的形象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联系起来。
但也仅限于此。
觉得他长得很像虎口脱险里面的主角之一。
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此。
读完这本书,我对他的评价是正面大于负面的。
他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瑕疵。
不管他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是总体上我觉着他是一个合格的人,没有被权力冲昏头脑。
无论戈尔巴乔夫想不想采取暴力措施,他最终都没有尝试。
他还没有准备好出发一场内战。
下令逮捕就意味着走上了通往血腥的道路。
“我们不能挑起战争。
我们不能。
考虑到我们的人民现在的生活环境,这样做是在犯罪。
3.这本书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叶利钦。
叶利钦掌权之后如日中天的几年,我算是刚懂事,那时候突然间就对政治人物很崇拜(很好理解,小男孩嘛)。
而那时候能接触到的报纸有限,报纸上的人物也有限,经常只能看到克林顿、叶利钦等人的大幅照片,那时候电视新闻也经常出现他的身影。
俄罗斯胜利日纪念二战胜利的节日
俄罗斯胜利日纪念二战胜利的节日1945年5月9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一天被定为胜利日,以纪念苏联和盟军在抵御法西斯侵略中取得的胜利。
胜利日是俄罗斯人民的庄重节日,也是全国性的公众假日。
每年的5月9日,俄罗斯人民将休假一天,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胜利日的来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这一日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开始。
苏联成为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承受了巨大的牺牲。
然而,经过艰苦的战斗,苏联红军最终在1945年5月9日攻克柏林,将纳粹德国打败,保存了世界的和平。
庄重的纪念仪式每年的胜利日,俄罗斯各地会举行庄重的纪念仪式,来表达对伟大胜利的敬意和缅怀英勇牺牲的战士们。
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是在莫斯科的胜利公园(也被称为战胜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
在这个仪式上,士兵们身着盛装,庄严地列队阅兵,重现了当年红军的英勇壮举。
典礼结束后,烈士墓地成为人们寄托哀思和感谢之情的地方,许多人前来献花并默哀。
城市的街头也会装饰一新,挂起五角星、红旗等象征胜利的标志物。
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唱歌、跳舞、放烟花,共同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
欢庆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城市,人们表达了对前辈英雄们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
胜利的意义胜利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二战胜利的节日,更是人们对和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胜利是一种信仰,是对抗侵略和压迫的坚定决心。
俄罗斯人民通过胜利日的庆祝活动,向世界发出了和平的呼唤,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抵制战争。
在世界各地,胜利日也被一些国家和组织纪念和庆祝。
它不仅向我们提醒了二战的伟大胜利,更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恐怖和伤害。
胜利日的纪念活动,将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使我们铭记勇士们的牺牲和奉献,守护和平,永远不忘历史。
总结胜利日是俄罗斯人民的庄重节日,也是全国性的公众假日,用以纪念二战胜利的重要时刻。
通过庄重的纪念仪式、游行和庆祝活动,人们向英勇战士们表示敬意,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俄罗斯胜利日的意义和庆祝仪式
俄罗斯胜利日的意义和庆祝仪式1945年5月9日,二战欧洲战场上最后一支德军军队在柏林宣布投降,而这一天也被定为俄罗斯胜利日。
胜利日不仅仅是庆祝抗击纳粹德国的胜利,更寓意着俄罗斯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传承的民族意识。
每年这一天,俄罗斯人民通过各种庆祝仪式来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感恩和致敬那些为胜利付出生命的人们。
胜利日的庆祝仪式始于苏联时期,而如今已在俄罗斯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国家仪式。
在红场上举行的庆祝仪式是最为隆重的部分。
当天,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民将聚集在红场,观看盛大的阅兵仪式和文化表演。
红场上方挂满了五星红旗,象征着胜利和民族的团结。
阅兵仪式上,举行者会佩戴军装,致敬英勇的战士们,并展示军队的强大和威慑力。
此外,胜利日还包括花圈和纪念活动。
在红场旁的亚历山大花圈陵墓,人们将献上鲜花和献花篮,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将士们。
同时,各地也会举行庄重的纪念活动,如游行、音乐会和舞蹈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历史的重要性,也向世人传达了和平、团结和勇气的价值观。
俄罗斯胜利日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纪念活动中,也反映在俄罗斯国内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红色纪念品和胜利日徽章成为收藏家和游客们追逐的对象,红星图案和胜利日的标志点缀着俄罗斯各个城市的广场和建筑物。
而在学校和大学,胜利日也是一门重要的历史课程,以便让年轻一代了解并铭记历史的重要性。
胜利日的意义超越了战争本身,它象征着团结、自由和和平的胜利。
这个重要的节日让俄罗斯人民意识到,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赢得战争并保卫国家。
胜利日的庆祝仪式帮助人们重温历史,铭记那些无私奉献的英雄,让人们反思战争的灾难和人类对和平的渴望。
它不仅为俄罗斯人民带来团结感,也向世界传递着和平与友谊的强烈信息。
在胜利日庆祝仪式上,俄罗斯人民追忆过去、表彰勇气和奉献,同时也向世界承诺,永远不忘历史,继续捍卫和平。
这一庄严的仪式提醒我们,历史犹如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战争的可怕和和平的可贵。
在全球各地,胜利日的庆祝仪式和纪念活动都激励着人们,让我们铭记那些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们,永远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苏联最后的回忆
苏联最后的回忆作者:郑廷鑫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06期已经晚上9点了,克里姆林宫陷入可怕的沉寂。
安德烈·格拉乔夫刚从法国电视工作室做完采访回来。
他在车载电话上接到一个电话,戈尔巴乔夫想让他马上回克里姆林宫。
参议院大楼外面只有几个司机和警卫。
戈尔巴乔夫的新闻秘书发现三层的走廊上和办公室里都没有人。
他在核桃厅找到了戈尔巴乔夫,跟他最亲密的助手们都坐在椭圆形桌子旁。
这是他的上司惟一一次给他打电话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社交。
一瓶50年的白兰地已经打开了,杯子被分发到每个人手上。
戈尔巴乔夫很忧伤。
他对自己随随便便就被免职感到很沮丧,甚至都没有“像文明国家一样的例行的”告别仪式。
他感到很受伤,没有一个共和国的领导人——那些与戈尔巴乔夫多年保持互称同志的关系的前共产主义者——打来电话对他表示感谢、祝贺或对他不能再为人民效劳表示同情。
他结束了压抑,给了人们言论自由和旅行自由,引进了让这些领导人掌权的选举,但他们却保持缄默。
戈尔巴乔夫痛苦地想,他们现在都处于狂喜中,忙于瓜分他们得到的遗产。
他说:“昨天还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们,明天他们就将是独立国家的首脑。
他们为自己的国家安排了怎样的命运又有什么关系呢?”格拉乔夫推测,他们都太害怕引起叶利钦的不快,因此“他们中没有一个人能找到道义的力量来向正被抛弃的戈尔巴乔夫表示一下个人姿态”。
前总统在这个半明亮的核桃厅给他的一小群顾问敬酒,克里姆林宫侍者叶妮亚在下班前留下了一些沙拉和肉菜。
这群人包括了戈尔巴乔夫最亲密的同伴和最得他心的人:有格拉乔夫,他在最后的几天代表戈尔巴乔夫向世界媒体介绍基本情况,将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情做到最好;还有叶戈尔·雅科夫列夫,国家电视台的负责人;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帮助戈尔巴乔夫启动了经济改革;阿纳托利·切尔尼亚耶夫,他忠诚的助手;以及格奥尔基·夏哈纳扎罗夫——所有这些人都是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最进步的、最忠诚的顾问。
戈尔巴乔夫提交辞职报告
1991年12月25日,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在这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内,气氛凝重而紧张。
在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最后一位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向全世界递交了他的辞职报告。
在克里姆林宫的上空,苏联国旗缓缓降下,那面见证了苏联69年风雨历程的旗帜,如今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悲壮。
戈尔巴乔夫,这位曾带领苏联走向改革春风的领导人,此刻却不得不面对国家的解体。
会议室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戈尔巴乔夫在众人的注视下,开始了他的辞职报告。
他首先回顾了苏联的辉煌历程,提及了苏联在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但随后,他语气沉重地谈到了国家的现状。
“亲爱的同胞们,我必须告诉你们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
苏联,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让国家有一个新的开始。
”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到,苏联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经济的困境、民族矛盾的激化,这些问题如同梦魇一般困扰着苏联。
他承认,自己在处理这些问题上存在失误,未能有效应对。
在辞职报告中,戈尔巴乔夫还提到了国家领导层的变动。
他表示,自己将支持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希望俄罗斯能够带领苏联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他强调,苏联的解体并非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国家历史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我深知,我的辞职将引发诸多争议。
但我相信,这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希望,我的同胞们能够理解我的决定,共同为苏联的未来努力。
”在报告的最后,戈尔巴乔夫表达了对苏联人民的深深眷恋。
他提到,自己将永远关心苏联的命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递交辞职报告的那一刻,戈尔巴乔夫的脸上没有喜悦,只有无尽的哀伤。
他深知,自己的辞职意味着苏联的终结,但他也明白,这是为了国家的未来。
苏联解体后,戈尔巴乔夫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的解体(1)分析
案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1.“老人政府”的政治经济遗产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成立后的第一任领导人。
此后74年间,苏联更换了7位领导人。
他们是列宁(1917-1924)、斯大林(1924-1953)、赫鲁晓夫(1953-1964)、勃列日涅夫(1964-1982)、安德罗波夫(1982-1984)、契尔年科(1984-1985)、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而后,戈尔巴乔夫先后辞去苏共总书记职务、苏联总统职务,苏共解散、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被叶利钦取代,苏联的遗产被俄罗斯继承。
一部苏联史,也是一部后一代否定前一代的历史。
斯大林否定了列宁的战友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加米涅夫、布哈林;赫鲁晓夫否定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否定了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勃列日涅夫、叶利钦又否定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苏联、否定了苏共。
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说起。
戈尔巴乔夫是在人们对安德罗波夫以来的“老人政府”的一片怨怒声中升起的年轻新星。
他生于1931年,1952年入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71年起任苏共中央委员,1980年起任苏共政治局委员,1985年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给人的印象是接近群众、富有口才、见解新颖、励精图治。
但他上台后面对的是体制僵化、生产停滞、国库空虚、农业连年歉收、商品紧缺的棘手形势。
苏联自1975年以来,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到戈氏上台时,已经延续10年整了。
2.成效不彰的改革:经济领域到1986年,苏联的党政军高层充实了许多新干部,所有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均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年轻又有一定工作经验。
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确定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根本性改革”仿真,并提出实行“人民自治”。
在戈氏1987年的文稿中可以看出,戈氏起初改革主要是两个主题:其一,苏联经济制度的民主化,如分散管理、工人自我管理、工人参与管理、企业账面平衡、绩效工资制等;其二,引进市场经济成分,甚至允许扩大私人和集体所有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的最后一天
作者:奥克莱里
来源:《领导文萃》2015年第07期
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者的六年零九个月里,无论去哪儿,旁边总有两位身穿便衣、面无表情、头发整齐的上校。
这两位神秘的上校负责保护的是一个小巧的黑色新秀丽公文包,上面有一把金锁,包重三点三磅,必须时时不离总统左右。
这就是有名的modanchil,或称“小手提箱”。
所有人,包括戈尔巴乔夫都把它叫做“核按钮”。
核提箱总共有三个。
一个由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保护,一个由国防部长保护,一个由总参谋长保护。
三个设备都足以授权发射一枚导弹,但只有总统能够合法命令发动一场核攻击。
只要戈尔巴乔夫还控制着核提箱,他就是苏联战略武力的合法指挥官,苏联也仍然是一个超级核大国。
所有的一切在1991年12月25日这一天被颠覆。
下午七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全世界的电视观众面前宣布辞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个庞大而僵化的共产主义磐石,正逐渐解体为各自独立的国家。
戈尔巴乔夫再也发挥不了作用了。
接着,鲍里斯·叶利钦作为新独立的俄罗斯的总统,打算前往戈尔巴乔夫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正式接管核提箱。
届时,那两位上校将跟戈尔巴乔夫道别,随叶利钦离开。
戈尔巴乔夫从1985年就开始统治这个超级大国,这是支配着横跨十一个时区的土地和半个地球的超级大国解体的最终阶段。
这次交接就像是具有莎士比亚作品张力的戏剧的最后一幕。
主要演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他们之间颇具威胁的相互影响已经打破了整个世界的力量平衡。
这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争夺最高权力的终点,前者是被资本主义世界偶像化的共产主义者,从容而老练;后者是被西方各国的政要视为破坏者的民主派,冲动又酗酒。
在面对镜头时,被驱逐的总统和他的篡位者举止倒是都颇有政治家风范。
但是,在世界历史上,鲜有如此重大的事件是由两个人之间强烈的相互厌恶来决定的。
早些年,戈尔巴乔夫权力鼎盛时,曾公开羞辱叶利钦。
这个魁梧的西伯利亚人从未忘记这份羞辱,1991年12月,两人的角色颠倒过来了。
戈尔巴乔夫变成了受辱的一方,他与妻子赖莎被赶出总统住处时伤心得落了泪。
就连为核通讯系统和代码的转移而精心设计的安排,也因为叶利钦的暴躁和戈尔巴乔夫的自傲在最后时刻陷入混乱状态。
然而,叶利钦的敌意和戈尔巴乔夫的虚荣也无法阻挡一个犹如政治奇迹的事件发生。
在1991年12月25日,能够与1918年奥匈帝国覆灭或1923年土耳其帝国垮台相提并论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却没有国外战争或流血革命作为催化剂。
共产主义南斯拉夫在烈火中分崩离析,而苏联却在全世界难以置信的目光中几乎无波无澜地解体了。
强大的苏维埃军队毫不抵抗就将一个由众多附属共和国组成的帝国拱手让出。
这一切发生得太快了。
直到1991年初,都没有政治家或学者推测出即将在此年年末发生的历史剧变的规模和波及范围。
苏联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内战,当时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派控制了旧沙俄帝国的绝大部分。
随后,得益于工业化和约瑟夫·斯大林的铁腕政策,苏联在二战中击退了纳
粹军队,并发展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随之而来的东西方之间的冷战形成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国际政治和假想。
1991年12月25日,曾击溃希特勒德国军队的国家不复存在。
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话说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我们眼前轰然崩塌。
”
戈尔巴乔夫为苏联共产主义的结束创造了条件,叶利钦则发动了致命的一击。
但是,在现代,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被尊为俄罗斯的民族英雄,他们进行权力交接的日子也没有在莫斯科被人纪念。
当代领导人不鼓励对1991年12月25日进行任何形式的庆祝。
就像普京说的一样,那天所发生的一切被很多俄国人看成一场“巨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就在戈尔巴乔夫辞职前几天,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了俄罗斯,访问期间,让贝克感到震惊的是,在所有的会议上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想让美国感到满意的强烈愿望”。
在每个新共和国都试图与美国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的情况下,他认为“美国对它们行为的影响力”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观察到这些新国家的行为“简直就是为了专门赢得美国对它们所作所为的支持而设计的”。
所有新出现的国家对美国言听计从,竟至于宣布它们会遵守布什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民主原则,来获得外交认可。
在苏联最后的日子里,美国外交家和俄罗斯政治人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相互商议。
戈尔巴乔夫称美国大使为“同志”。
贝克和与其地位相当的谢瓦尔德纳泽去对方的家中用餐,漫谈国际事务。
中情局和克格勃的高层特工进行友好接触,他们已经相互监视几十年了。
美国的传教士出现在莫斯科,兴高采烈地传教。
二十位基督教领袖在苏维埃共产主义的最后几天访问了克里姆林宫,其中最狂热的一位传教士告诉戈尔巴乔夫:“你是美国教堂最求之不得的人,你是传达上帝旨意的人。
”在最后的二十四个小时里,克里姆林宫的走廊上回荡着带有美国口音的英语,美国的电视台工作人员都挤进总统办公室,记录这最后的时刻。
唯一在电视上播放的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竞争对手的采访,是在美国新闻频道播出的。
戈尔巴乔夫将自己视为布什总统的私交,布什最后试图帮助他维持一个改革过的苏联。
鲍里斯·叶利钦讨好美国总统却是为了分解苏联。
前者想要得到的是历史的认可,后者渴望的是国际上的尊重。
两者都通过各自与美国的关系来衡量自己在世界上的立场。
他们都热衷于向华府保证,核武器控制权的转移不会威胁到世界和平。
美国人也同样急于维持一段能够提升他们的全球利益和经济政治哲学的友谊。
在这一天,莫斯科还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事情。
绘有锤子和镰刀的红旗最后一次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而革命前的白、蓝、红俄罗斯三色旗冉冉升起。
国家议会将国名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俄罗斯联邦,或简称俄国。
苏联谢幕之际,保护手提箱的上校向戈尔巴乔夫辞行,并将它带给新的保管者。
(摘自《中外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