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说课稿--平均数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平均数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统计学、概率论以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容易将其与算术平均数混淆。

此外,学生对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例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软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并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练习与拓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5.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平均数的定义;2.平均数的性质;3.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 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4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4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篇4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1、学生与教材(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 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数学八年级下册》中的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于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描述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 学会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准确描述平均数的意义;2.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热身(5分钟)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下所示:老师: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过平均数这个词吗?它有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各自的理解)老师:好的,你们的回答很有意思。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做一个热身。

(板书“平均数”)老师:那么,平均数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2. 概念讲解与例题演示(15分钟)老师:对于平均数的概念,我们来进行深入的讲解。

请看下面的例子:(出示示例图片或表格)老师:假设今天小明的考试成绩是85分,小红的考试成绩是90分,小明和小红的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非常好,小明和小红的考试成绩的平均数是(85+90)/2=…学生:(回答)老师:正确!那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将一组数据的值相加,再除以数据个数。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

3. 计算方法总结与练习(20分钟)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打开课本第一页,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板书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老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4. 实际问题应用(10分钟)老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数据的分析研讨说课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数据的分析研讨说课教学课件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中析学数学精品课件
平均数
第2课时
课件
学习目标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ia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1.能够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近似值.
2.能够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探究新知
载客量/人
组中值
频数(班次)
1≤x<21
11
3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ia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21≤x<41 41≤x<61
31 51
5 20
61≤x<81
71
22
81≤x<101
91
新课导入
当我们收集到数据后,通常是用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为 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前通过数据计算, 我们学习了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节 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合作探究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 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
9+55
4 ≈31,
即样本平均数约为31 min.
所用时间t/min
人数
因此,可以估计该校八年级 学生平均每天做课外作业所用时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小组竞赛和分享环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知。同时,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环节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培养良好的评价习惯。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
5.寓教于乐:教师运用图形演示、故事引导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为例,如运动会、家庭聚会等,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平均数的含义,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统计、测量、判别等方面。

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运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对平均数的深刻理解,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交流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课堂讲解: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

4.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1.含义:……2.求法:……3.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等方面进行。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它隶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部分,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基础性。

本文在课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先前学习的简单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打下基础。

(1)作用与地位:平均数作为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种基本统计量,它能够简洁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平均数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决策中,是统计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对于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实例讲解了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中的作用和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数据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统计量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避免简单地将其等同于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法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同时凸显我的教学特色: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你们认为平均数是什么?”“平均数能告诉我们数据的什么信息?”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相关概念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简介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在计算平均数时,对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特点。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三、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1 统计学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经济学平均数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等。

3.3 教育学平均数在教育学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学质量。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能够简洁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易于理解和比较。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五、相关概念5.1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5.2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3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总结:平均数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权重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值。

此外,还有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如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特征,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平均数》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平均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数据、众数、中位数等,对统计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索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2.实例材料:收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用于引入和巩固平均数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均数的求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举例:在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时,可以引用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身高和体重,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含义的理解。
2.教学难点
-平均数性质的掌握:理解当数据增大或减小时,平均数的变化规律,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需要区分这三个统计量,并明白它们在不同数据集上的适用性。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我发现同学们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在计算平均数时,仍然容易出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数据时。这说明我在讲解平均数计算方法这一部分,可能还需要再加强一下,可以通过更多具体例题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计算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
1.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将一组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性质和求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和数学推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列举法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精选3篇)《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平均数》八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时。

2、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正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的。

本课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后进行教学的,它包含两部分,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教学重、难点: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

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而本课的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数的方法不同,弄清全部数据的总和与全部数据的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就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目标在学生计算出平均数的基础上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定为: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算术平均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二、说教法:求平均数作为一类应用题,若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因此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平均数

平均数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平均数》是数据的分析第一节的内容,平均数在初中阶段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在小学我们就已经学习过,本节课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延伸,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结构的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结构心里特征,确定如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权”及“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其解决不同情境下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情境探求过程,感悟提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必要性及“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对“权”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及对“加权平均数”的本质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的客观事实,体会“根据不同数据的权来计算其平均数”的合理性。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计算;要突破的教学难点是: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教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论,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提升的方式展开教学,从实例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归纳、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说课稿
1.强化概念讲解,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设计针对性练习,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错误;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后,我将评估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收集学生作业,分析错误类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课后访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听取意见和建议;
5.结合学生的兴趣,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提供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作业:设计一些基础题,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作业:布置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平均数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4.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如受极端值影响等。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课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20.1.1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2)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步骤和应用技巧;3.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应用技巧;2.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学生讨论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时都听说过什么是平均数吗?•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你们知道平均数可以应用在哪些实际问题中吗?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平均数的思考。

2. 讲解和示范老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计算平均数,并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get到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计算6个数的平均数,并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计算过程。

3. 学生演练和讨论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自己计算平均数,并在小组内讨论解题过程和结果。

可以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将数据按照步骤排列整齐。

4. 拓展与应用给学生一些应用题,让他们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某班有5个学生,他们的英语成绩分别是85,92,88,90,87,请计算这5个学生的英语平均成绩。

5.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收获。

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四、板书设计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内容:20.1.1 平均数(2)说课稿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步骤和应用技巧;-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和应用技巧;-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示范、演练和拓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既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又能够熟练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0.1.1平均数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1平均数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1 平均数说课稿一、说课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以下能力: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2.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板书;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前置知识复习(5分钟)在导入部分,首先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数据的集中趋势”概念,让学生回忆平均数的定义。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班级共有8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165cm,请计算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

2. 新课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的展示,教师详细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给出示例进行演示。

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把这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值。

示例:计算以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8,10,12,14,16解答:平均数 = (8+10+12+14+16)/5 = 60/5 = 123. 学生练习(15分钟)在学生练习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套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题,并在课后进行批改。

例题:某班级有9位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6kg、38kg、40kg、42kg、44kg、46kg、48kg、50kg、52kg,请计算这些同学的平均体重。

4. 展示与讲评(10分钟)在展示与讲评环节,教师将随机选取几组学生回答出题目的答案,并与全班共同讨论解题步骤和思路。

并纠正同学们在解答过程中的错误。

5. 归纳概括(5分钟)教师在本节课结束时,通过板书的方式,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20.1.1 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2)说课稿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教学投影仪、黑板、粉笔;2.教学材料:学生教材《数学八年级下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概念,并让学生回答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何计算。

2. 概念讲解(15分钟)老师通过使用黑板和投影仪展示数学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

3. 计算练习(20分钟)老师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对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并让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讲解进行对比。

4. 实际问题解决(15分钟)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和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为主线,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练习、实际问题解决等,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部分学生在解决思路上仍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来练习,以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应用能力。

20.1.1平均数(二)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平均数(二)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

20.1.1 平均数(二)说课稿: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本节课是《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中的第1个知识点——平均数(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平均数的含义。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运用。

•教学难点: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我准备了以下教学准备:•PowerPoint课件:用于呈现教学内容和示例题。

•黑板、彩色粉笔:用于讲解和演示。

•学生课本、练习册:用于学生课后练习和提供例题。

•计算器:用于简化计算。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引入新课: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分数。

3.2 讲解与示范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并演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示范解题:将几个例题展示在课件上,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并让学生跟着一起计算。

3.3 学生练习与检查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之后检查答案。

3.4 拓展与巩固1.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班级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如何根据同学们的意见来确定目的地。

2.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的巩固练习,如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 = 总数 / 数量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运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细化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其中,示范解题部分的例题选择也需要更加灵活,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课稿《平均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平均数》。

接下来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学生、说训练、说程序五个方面向大家做相关的解说。

一、说课标
新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计算加权平均数,了解它们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数学思考: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
观念。

解决问题: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
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加权平均数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本节课研究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了解了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由于“权”在不同情境中表现意义不尽相同,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目标是:加权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关键:对“权”的理解.
二、说教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中占据20%的分数.从教材编写特点来看,平均数在统计学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进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利用方差来研究数据离散情况时,也要用到平均数。

可见平均数是统计内容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从本节课的内容来看,平均数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本节课重点是加权平均数,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设计中我安排了问题1,由师生共同探究完成,初步体会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接下来设计了例1,由小组合作完成,这道例题反映权是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 而问题1中的权是指数据重复出现的次数,通过两道题的探究,让学生对权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愿意展示自己和帮助别人.同时经过初一阶段的学习和锻炼,已经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层面上看,小学阶段已经学会计算多个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统计计算工作繁重,往往非一人力量所能完成,需要同学间合作完成,从本节内容来看,计算数据虽然不是很多,但同样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分配工作,合作完成任务。

因此,在学习环节的设计中,更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问题1中求北京队和广东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的计算就可以分给四个小组分别进行。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而非平均数的计算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要尽量减少计算工作,重点指导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反复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系与区别以及对“权”的理解,最终学会合理运用平均数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
四、说训练
为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我设计了问题1和例1,通过具体计算求出每个问题中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通过对两个问题中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体会平均数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的观念,进而达成数学思考目标.通过对小明计算做法的探究
及例题中问题(2)的探究,感受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达成解决问题目标.为了达成情感态度目标,我设置了一道关于班级中平均每个家庭一周内扔垃圾袋数量的统计,使学生通过实际考察、统计、计算、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五、说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一副折线统计图的画面,唤起学生对七年级所学统计知识的记忆,同时针对统计图,提出几个问题,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从而引出本章本节课题.这一环节设计在5分钟之内完成。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1: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
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分四组计算出运动员身高、年龄的平均数。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给予鼓励;
进而师生共同总结出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这种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实际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

例1探究加权平均数
广告公司对参加应聘的三名策划人员从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进行测试,并提出问题: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追加问题(3)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0%:30%:10%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通过问题(3)认识权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随堂练习+第3题
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

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学以致用
求各小组的得分的平均分
设计意图: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将知识的学习置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分析处理过程的一部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目的: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布置适当的作业,根据分层教学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作业分为A组题136页1、2题,设为必做题,面向全体;B组题139页第6题,设为选做题,面向学有余力的同学.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我设计了四个版面,第一版面是求算术平均数的公式,第二、三版面是问题1、例1,第四版面为学生演练区域。

板书设计力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使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能够通过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面,清晰的描述.
(七)说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可能要出现的问题是1、在问题1的探究过程中,不能合理的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这种情况要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分工。

2、个别学生可能没有计算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计算的速度,所以,要在课前告诉学生带计算器,或将计算的任务分散。

3、学生对权的认识不够充分,这时,要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权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