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科研企业CBB建设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军工科研企业CBB建设探析
作者:曹少杰上官伟
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第07期
【摘要】在国家大力实施军民融合的大环境下,军工科研企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有效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科研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准确地开发出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产品,快速从以项目为核心的阶段,向以共享为核心的阶段跨越,构建CBB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
文章结合军工科研企业开展CBB的实践,分析军工科研企业开展CBB建设的必要性,从CBB定义、形成方式、奖励机制等维度探讨军工科研企业推进CBB的建设途径,为军工科研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军工科研企业;项目;共享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07-0190-02
在国防建设日益强大的背景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军工科研企业科研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随着装备研制任务日益繁重,多型号、多任务并举,新技术越来越复杂、研制周期越来越短、型号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保障资源越来越困难,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的技术、成果等提高产品通用性和重用率,快速响应不同客户的各类需求,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军工科研企业研发存在问题
1.1 项目与产品相混
军工科研院所长期以定制项目的形式接受国防装备武器研制生产任务,业务模式和科研体制以项目为核心,基本没有产品的概念,每个型号任务都是一个项目,项目与产品没有严格的区分,一个型号一个产品线,没有形成产业化、产品化进行批量生产。
在这种研制模式下,随着装备任务量的急剧增多,研发人员数量的增长赶不上任务的快速增长,只能靠加班加点和高负荷运转,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1.2 产品开发与技术研究不分
研制与生产没有分离,研制为主的模式没有根本改变,没有按照产品的思路开展技术开发和预研,核心技术的识别和攻关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产品规划等,支持产品开发的核心关键技术储备不足。
科技人员既要忙着解决产品交付中的问题,又要开发新技术,顾此失彼,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不匹配,开发出的技术由于先进性、成熟度等原因不能支持企业产品的开发。
1.3 知识缺乏共享、复用
由于产品与项目没有进行区分,在此种研发模式下,大部分项目都重新开始研制,研发周期比较长,各型号形成的产品都是重新设计、开发的。
科研人员忙于型号项目的交付,在研发过程中缺少对共享技术和成果的关注和研究,其他项目难以继承和共享,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技术和知识的继承和借鉴不高,人力资源在日趋紧张的同时,却又存在大量的重复和浪费现象。
为解决以上问题,部分军工科研院所进行了一系列管理性的变革,引入IPD思想进行管理水平提升。
IPD管理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将产品开发作为一项投资,通过公用基础模块(CBB)和跨部门的团队精确、快速、低成本、高质量地推出产品。
通过实施IPD思想循序渐进地改进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低成本、准确地开发出满足市场的产品,扩大经济规模,实现产业化发展。
IPD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产品开发的准、快、低。
准,就是准确地开发出满足企业所属自身细分市场客户所需的产品。
快,就是快速地向市场提供企业研发的产品。
低,就是以较低的成本进行产品开发及产品设计。
要实现以上目标,关键步骤就是CBB建设。
CBB建设作为产品平台与技术平台建设的关键步骤是IPD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CBB的建设关系IPD改革的成败。
2 CBB建设路径探讨
CBB指可以在2个或2个以上的产品中直接应用的基础模块,包括器件、组件乃至系统、分系统、方案报告等其他相关的设计成果。
CBB是IPD核心思想中的“重用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异步开发的必要手段和抓手,当某一产品是在许多已经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的CBB基础上进行改进的话,那么该产品的成熟度、可靠性、相应市场的速度将得到更好地控制和保证。
2.1 CBB形成的过程
企业可以通过2种方式建立CBB:一是沉淀产生,二是规划开发。
沉淀产生指企业从已有成熟产品中通过产品树、技术树分解,梳理总结产生的CBB。
规划开发指根据产品规划、技术发展需求产生的CBB开发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出满足需求的CBB。
沉淀产生是企业构建CBB库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通过对成熟产品进行产品树和技术树的分解、梳理,才能准确地把握CBB开发的需求,保证规划开发出的CBB满足产品和技术需求,本文主要讨论沉淀产生。
沉淀产生的主要过程如图1所示:产品树梳理—技术树梳理—使用FFBD工具使产品树与技术树进行对应,沉淀出价值BB,价值BB经过成熟度评估进入货架成为CBB。
2.2 如何进行产品树梳理
以产品规划为牵引(在企业规划不足以起到牵引作用的情况下,应先在现有成熟产品中进行梳理),面向企业核心产品或重要产品,开展产品树和技术树梳理工作。
同时,按照相关性、重要性和成熟度等识别企业在所属产品细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含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一般技术和通用技术),同步梳理产品CBB和技术CBB,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产品CBB货架和技术CBB货架,建立鼓励复用和共享的制度体系。
产品树梳理和技术树梳理工作是CBB 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也是CBB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产品梳理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修正后的七层货架理论,逐层分解,在制定统一梳理规则的前提下,保证清晰准确的基础上,梳理企业现阶段所有产品,包括预研、科研和生产等阶段。
开展产品梳理和技术梳理工作首先是确定产品梳理的范围。
只要是可向用户交付,能够直接出售或应用的实体,包括系统、设备(软、硬件)都可定义为产品。
一般是从企业已有成熟项目中开始进行梳理,同时又要与企业承担的预研、科研项目进行区分。
其次是确定产品梳理的人员,梳理人员要求是具有工程经验、水平较高的科研人员,不能随意选择没有科研经历或者科研经历不够丰富的人员。
最后是确定本单位货架层次的分类及定义。
按照货架7层分类定义,一般包括系统、子系统、整机层、单机层、模块层、组件层、零件层共7层,企业需根据自身产品范围,确定是否适用7层货架,有无必要做适当的裁剪。
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梳理企业预研、科研、生产阶段的项目。
按照系统、子系统等层级进行逐级详细分解,形成产品树,为建立产品货架奠定基础。
2.3 如何进行技术树梳理
技术树梳理要用准确的技术术语描述企业现阶段所有产品所对应的功能技术,不能有缺项。
进行技术树梳理首先要确定技术的定义,技术指形成产品的途径或手段,企业需根据自身产品梳理的范围,将技术与产品进行区分。
其次是确定技术梳理的范围,一般包含自身已拥有的技术和未拥有的技术,明确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的技术。
最后就是进行产品功能技术分解(FFBD),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技术树建立的核心环节。
从支撑产品具体功能实现的角度进行一一对应,把技术按照体系、系统,子系统、专业技术等进行分层,直到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通过FFBD将产品树和技术树进行对应,对梳理的不同产品和技术进行合并同类项,抽取不同产品之间可以共享的模块,形成产品和技术CBB。
3 CBB的激励和使用
CBB应该是整个团队包括研发、采购、计划管理等部门和人员都要共享的信息,在不牺牲差异性的情况下保证能够被使用。
要保证所开发的CBB能被有效使用,必须对使用和提供CBB的团队和个人进行一定的物质激励,以保证足够的成果能够入库和库中的成果能够被使
用。
要对贡献CBB的项目团队和个人进行双重奖励,同时也对积极使用CBB的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
根据CBB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贡献奖励分为价值BB的奖励和CBB的奖励。
设置某成果成为CBB奖励额度为X,那么,它在成为价值BB的时候,奖励额度为30%X,在符合成熟度评价进入货架成为CBB的时候,奖励额度70%X。
同理,设置使用CBB的奖励额度为Y,由于货架上的CBB成熟度高,所以为鼓励使用成熟度高的技术和产品,使用货架上的CBB为Y,使用价值BB为30%Y。
经过长期采用激励方式,企业CBB库中的成果逐渐丰富,然后按层次进行分类形成产品货架,在产品货架的基础上,经过组合就能快速形成由若干可共享的单机、整机或模块形成的产品平台,供多个产品重复使用,研发模式就能从纵向开发模式逐步转变为基于CBB的平台式的异步开发模式。
平台的建设先从元器件、标准件和成熟部件的共享入手,取得成功后再逐次升级到更高的货架层级。
4 结语
CBB的建设是IPD改革的重要一步。
本地化研究非常重要且需要长期坚持,取得持久效应。
通过CBB梳理、到多个项目的应用,必须一步一步地坚持。
只有这样,CBB带来的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效应才会得到逐步实现和验证,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人力资源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升级,从而保持企业相关产品在主营业务领域的持续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张莉,安蓉,赵心.定制化研发企业IPD建设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19):4.
[2]肖红艺,姜恒,刘志学.科研院所应用IPD管理模式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3).
[3]马飞,刘德智,李毅彬.基于IPD的体系化研发管理平台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3(7).
[4]张博,马翔,乐清洪.规范化高效军工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研究[J].航空科学技术,2014(4).
[5]冷力强.制胜:航天与华为创新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6]李鹏,李贞.集成产品研发对军工企业研发管理体系的借鉴作用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