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形状改变》课件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改变了》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素材,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探究科学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充满了好奇心。
但是,他们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形状改变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培养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形状改变的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形状改变的原因。
3.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
4.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形状改变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021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上册《形状改变了》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用力以后》的《形状改变了》。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单元是低年级小学生认识“力”的启蒙单元。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力的作用及其影响,进一步体验“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
对于儿童来说,力是不可见得,但可以通过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变化,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力。
基于这一点,本单元以体验为核心,感知和认识用力的两种主要形式,以及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
本节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的基础上,带领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为中年段《常见的力》《物体的运动》单元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的变化现象的兴趣,意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二、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本身好奇心强,乐于参与到活动当中去。
本单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感受。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推力和拉力是最常见的力的基础上,来感知力的一种作用效果: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改变了。
通过一个个有趣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在对脸部和铁丝、海绵等材料用力的活动中,感知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通过动手操作,了解拉、压、弯、扭是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实验,初步认识拉力大小对橡皮筋拉伸长度是有影响的。
科学态度: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生活中人们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改变物体形状的例子,学生从中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难点:通过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来感知力的存在,进一步认识力的作用。
小学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ppt
在观察过程中,要关注物体的细节 部分,如边缘、棱角、表面纹理等 ,这些细节往往能提供更多关于物 体形状的信息。
描述物体形状准确方法
使用准确的词汇
在描述物体形状时,要使用准确 的词汇,如圆形、方形、长条形
等,避免使用模糊的描述。
描述相对大小
除了描述物体的基本形状外,还 可以描述其相对大小,如大小适
屈服强度
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称为屈服 强度。屈服强度越大,材料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越强。
热稳定性
材料在高温下保持其原有形状和尺寸的能力称为热稳定性。热稳定 性好的材料在高温下不易发生形变。
拓展知识:自然界中形状变化规律
01
晶体生长
晶体在形成过程中,其形状会遵循一定的几何规律,如雪花的六角形、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交流分享
03
将观察到的形状特征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互相验证描述的准
确性,并学习借鉴他人的观察方法和描述技巧。
培养孩子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鼓励孩子多观察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注意物体的形状特征 ,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
引导孩子准确描述
当孩子描述物体形状时,要引导其使用准确的词汇进行描述,并帮 助其纠正模糊或不准确的描述。
热收缩
物体冷却时,其长度、面积或体积会减小的现象称为热收 缩。如玻璃杯倒入热水后可能会破裂,因为玻璃内层热膨 胀而外层热收缩导致应力过大。
热变形
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由于热膨胀或热收缩的不均匀性,导 致形状发生扭曲或翘曲的现象称为热变形。如塑料制品在 高温下容易变形。
材料特性决定形状稳定性
弹性模量
材料在弹性限度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弹性模量。弹性模量 越大,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越强。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范文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在第一课里学生对力已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通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不同物体弹性的大小。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热爱科学;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弹性及弹力的认识。
教学难点: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与学法教法: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个人操作法,问题研讨法,分组实验法。
五、说教学程序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知识”。
因此,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小物体进行捏、拉、压、折等操作,感受、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其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总结出: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第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弹性与弹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的。
课后再仔细进行观察研究,并设计发明一个自己喜欢的与弹性及弹力有关的玩具。
总而言之,本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会,学以致用,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课前,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准备好一切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入座,并让他们分别选好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其余的为观察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管理实验器材;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观察员负责观察。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4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们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引导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学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变化,以及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形状,激发学生对物体形状改变的好奇心。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3.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并用语言描述形状变化的特点。
4.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总结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5.巩固提高: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特点。
7.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物体的形状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观察物体形状改变的过程2.描述形状变化的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和讨论。
《改变物体的形状》(课件)科学二年级下册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5.课外延伸
课外延伸 物体形状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如何被利用的?
课外延伸
物体形状变化应用
做面条的时候,圆圆的 面团变成了长长的面条
课外延伸
物体形状变化应用
瑜伽球坐下去变形
课外延伸
物体形状变化应用
陶瓷拉坯形状发生改变
谢谢观看
观察探究
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
拿出准备好的直尺、纸、铁丝和橡皮筋
观察探究
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拿出Fra bibliotek子,掰一下它,注意不要掰断,尺子弯曲, 形状发生了变化。
观察探究
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
拿起一张纸,用手把纸揉皱,纸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观察探究
改变其他物体的形状
拿一根细铁丝,用手掰弯它,注意不要伤到手,铁丝 变弯曲,铁丝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冀人版二年级下册
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学课件
01 新课导入
目 02 新课教学 03 典型习题
录 04 课堂小结
05 课外延伸
1.新课导入
导入
我们都玩过橡皮泥
这些形象都是用橡皮泥捏成的
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橡皮泥, 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新课教学
观察探究
器材准备
橡皮泥
尺子
纸
铁丝
橡皮筋
观察探究
捏橡皮泥
用多种方法弄一下橡皮泥, 看看橡皮泥会怎样。
观察探究
捏橡皮泥
橡皮泥用拉的方 法会变成长条形
观察探究
捏橡皮泥
橡皮泥用搓的 方法会变成圆 形或长条形
观察探究
捏橡皮泥
橡皮泥用压得方法会压扁
观察探究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发生改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这一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物体的形状变化。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此外,学生对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加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发现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如球体、长方体等)、黑板、粉笔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实验操作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生活中形状改变的实例,如揉纸、拉伸橡皮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形状改变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等,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发生改变。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发现和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规律。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形状改变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形状改变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部分《形状改变了》,主要内容是关于力的作用和物体形状改变的知识。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将认识到力对物体的影响,了解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能发生的形状改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了解物体在受到力作用后的形状改变。
- 学会用简单的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力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过程。
-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促进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 物体在受到力作用后的形状改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力的作用。
- 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对物体的形状和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获取信息。
但是,他们在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注意和思考。
例如,展示一个球和一个弹簧的图片,问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怎样的?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为什么会发生改变?2. 实验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或弹簧,并用手用力压或拉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变化。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3. 实验结果分享和总结- 学生小组之间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物体在受到力作用后形状会改变?4. 知识讲解与巩固-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 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压缩一个海绵球,它会变得扁平,因为受到了外部的压力。
小学科学8《形状改变了》(教案)
小学科学8《形状改变了》(教案)形状改变了科目:小学科学8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形状的概念以及一些常见的形状改变现象。
通过实践活动和互动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而改变,进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知识目标:1. 了解形状是指物体的外部轮廓。
2. 了解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力的作用而改变。
3. 掌握常见的形状改变现象,如扭曲、拉伸、挤压、变形等。
二、能力目标:1. 培养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观察并描述对象形状的改变。
2. 培养动手能力,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方法改变对象的形状,并观察效果。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分享精神,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团队协作和互助。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彩色粘土、橡皮筋、软塑料瓶、纸张、铅笔、实验箱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教师通过观察身边物体的形状(如书桌、橡皮、水杯等),引导学生理解形状的含义。
2. 提问:你认为一样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吗?如何改变?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主题:形状改变了。
步骤二:形状改变的实践活动(30分钟)1. 教师将一块彩色粘土递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改变粘土的形状。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可以将粘土揉成圆球、长条、扁平的形状等等。
3. 学生们观察并描述自己改变粘土形状的方法和效果,教师通过板书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
步骤三:力能改变形状(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并给出常见的力的例子(如推、拉、挤压等)。
2. 教师放置一根皮筋在桌子上,并让一名学生轻轻地用铅笔慢慢卡进皮筋中间,观察皮筋改变的形状。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皮筋会改变形状?是什么力造成的?步骤四:形状改变的现象(30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形状改变现象,如弹簧上面放置物体后变形、变形的弹簧恢复原状等。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优质说课稿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8.形状改变了》优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改变了》这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了物体形状的改变与力的作用有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的环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等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深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认识力的作用相互性。
2.教学难点: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物体形状变化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3.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和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特点。
4.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四年级下册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苏教版-PPT课堂课件
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课 件(完 整版)
苏教版点击认小输入识学标题物科体学的六弹年性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 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 性。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练习与拓展
填空题
3.在弹性范围内,拉力( 越大 ),弹簧伸得( 越长 )。
4.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 撑杆跳高 )、( 拍球 )、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苏教版点击认小输入识学标题物科体学的六弹年性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列举一些弹性大小不同的物体,并给它们排序。把结 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苏教版点击认小输入识学标题物科体学的六弹年性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在长大
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
拉橡皮筋:变长 松开橡皮筋:变短(恢复原样)
压弹簧:变短 松开弹簧:变长(恢复原样)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4.2物体的形状改变- 苏教版 (共14 张)-PPT 课堂课 件(完 整版)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形状改变了》实验单
2.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交流时,可边做边说,从中提炼出“拉伸、弯曲、压缩、扭转”等基本方法。4.进一步思来自在生活中我们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5.收拾与整理器材。
注意事项
1.使用皮筋、铁丝时需用力适当,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实验现象
1.橡皮擦、气球、海绵、铁丝、橡皮筋等在受到力后形状会发生改变。
实验结论
我们通过“拉伸、弯曲、压缩、扭转”等方法对物体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反思与拓展
在生活中寻找更多用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方法。
8.形状改变了
实验二:探究里与橡皮筋长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比较在橡皮筋上不挂钩码、挂一个钩码和挂两个钩码时拉力对橡皮筋长度的影响,发现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长度越长。
实验结论
拉力越大,橡皮筋伸出长度越长。
反思与拓展
思考:如果一直挂下去会怎样?
实验类型
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磁力钩3个、橡皮筋3根,钩码1盒。
实验步骤
1.在黑板上画线,将3个磁力钩固定在同一条线上,选择同样长短的橡皮筋挂在磁力钩上,从左到右一次编号为1、2、3号,在1号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2.在2号橡皮筋上挂上1个50g的钩码,看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3.在3号橡皮筋上挂上2个50g的钩码,看橡皮筋拉伸的长度,并在橡皮筋的底端画线。
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形状改变了》实验单
实验一: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目的
通过玩气球、橡皮擦、铁丝、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知道用拉、弯、压、扭等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进一步感知用力以后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小学科学8《形状改变了》(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
小学科学8《形状改变了》(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标题:小学科学8《形状改变了》(教案)二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引言: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一份针对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形状改变了》教案。
该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本教案将按照“导入、讲解、实践操作、总结、拓展”五个环节进行,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
导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思维)1. 通过展示一组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差异,并分享对于形状改变的猜测。
2. 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日常生活中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的经验,如冰块融化、橡皮变形等。
讲解(理论知识阐述,引导思考)1. 通过教师简明扼要地解释物体形状改变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形状改变的原因。
2. 介绍温度、力和湿度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并提供常见实例加深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形状改变的过程和结果,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实践操作(动手实践,巩固理论知识)1. 分发实验材料和工具,如冰块、温度计和硬币。
2. 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通过使用温度来改变冰块的形状,观察并记录冰块的变化情况。
3. 鼓励学生探索其他方式改变物体的形状,如使用力来改变橡皮的形状等。
总结(归纳总结,提炼核心观点)1. 回顾本次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展示和分享观察结果,并进行总结归纳。
2.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形状改变的规律,并总结影响物体形状改变的因素。
拓展(拓宽知识领域,培养综合能力)1.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进一步讨论其他影响物体形状改变的因素,如气压、水压等。
2. 提供更多拓展实践活动,如使用气球、面团等材料进行形状改变的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形状改变原理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发现和探究其他有关形状改变的科学现象,如金属的加热与冷却过程中形状的改变等。
结语:通过这份教案,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最新版本形状改变了ppt课件二年级科学上册 苏教版
8.形状改变了
wán biàn liǎn yóu xì
玩变脸游戏
实验材料
橡皮 铁丝
气球
形状 长方体
细细的 直线型 球状 圆形
圆柱体
gǎi biàn wù tǐ de xíng zhuàng
改 变 物体 的 形 状
想办法在不破坏材料的条件下 使这些物件的形状发生改变。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谢谢观赏!
再见!
思考:这些物件的形状发生改 变的原因
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
想办法在不破坏材料的条件下 使这些物件的形状发生改变。 • 哪一组合作过程中最默契(没有噪
音); • 哪一组用时最短; • 哪一组能使同一种东西的形状发生
不同的变化;
别忘了记录 和整理器材 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拉力大小
课后作业
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 2.从练习册中选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图想想 物体的形状、 有什么变化呢?
力的作用效果
效果一: 改变物体的形状 (使物体发生形变)
实验
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并 测出弹簧的长度。
实验
想一想: 弹簧增加 的长度有什么规 律?Biblioteka 效果之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 物体速度的大小、 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物体对物体 形变
力
相互作用
作用效果
改变 运动 状态
改变速度大小
改变方向
我知道:
1、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 (改变 );去掉外力后,还恢复原来的 弹性 (形状或体积 ),这种性质叫做( )。 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 力叫做(弹力)。 2、物体的弹性是有( 一定限度 )的。 3、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 的(越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