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对评估行业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一、概述金融脱媒化,又被称为“金融非中介化”,是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中国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金融脱媒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获取资金,而非传统的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二是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购买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投资,而非传统的储蓄存款。

这种趋势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金融监管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融脱媒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金融脱媒化有助于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脱媒化也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对经济的稳定造成威胁。

如何在充分利用金融脱媒化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其带来的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的结构和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市场的变革和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近年来,中国金融脱媒化现象逐渐显现,传统的银行中介角色被削弱,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模式快速崛起,金融脱媒化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脱媒化是指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的金融中介,而是通过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渠道进行资金融通。

这一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格局,也对实体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研究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金融脱媒化的内在机制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和发展趋势。

分析金融脱媒化对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影响,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浅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路径选择

浅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路径选择

浅析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路径选择【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从加强科技创新、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风险管理、深化金融业务转型等路径选择角度,探讨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策略和对策。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和未来展望的分析,可以看出金融脱媒是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需要积极应对并适应这一变革。

在路径选择上,商业银行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风险管理、深化金融业务转型,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结合以上各方面因素,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浪潮中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转型。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科技创新,服务范围,风险管理,金融业务转型,启示,未来展望,结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金融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金融脱媒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产物,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和转型。

随着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的改变,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正在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必须不断调整战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改变了人们的金融消费习惯,推动了数字化银行服务的普及和应用。

金融脱媒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促使商业银行转变为智能化、数字化的服务提供者。

金融脱媒还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以保持竞争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拓展服务范围、加强风险管理、深化金融业务转型等路径选择来应对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完。

1.2 研究意义研究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路径选择对于推动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

深入探讨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中国金融脱媒化是指金融领域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由媒体传播渠道向互联网等新媒体转变过程中,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和金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相对边缘化。

金融脱媒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经济影响和对策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经济影响1.影响市场的透明度: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媒体的传播,可以帮助投资者和消费者了解金融产品和市场动态,提高市场透明度。

金融脱媒化可能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加剧,给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市场的稳定运行。

2.减弱监管作用: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中扮演监督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管,保障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金融脱媒化可能减弱了传统媒体的监管能力,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会出现信息失真、市场乱象等问题。

3.影响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中可以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公众对金融的认知水平。

金融脱媒化可能导致金融知识的传播受阻,限制了公众对金融的了解,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面临更大的风险。

二、对策1.发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信息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和传播,有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政府应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提高金融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效率,减轻金融脱媒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2.加强金融监管:加强金融监管,提高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金融市场中的问题和风险。

政府应加大对金融监管的投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提高金融监管的效能,确保金融市场的公平和稳定。

3.提高公众金融素质: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金融素质。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金融教育活动,加强金融知识的传播,提高公众对金融的了解和认知水平,使公众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中的风险。

4.加强媒体的金融报道: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金融的报道,提高金融报道的质量和深度。

媒体机构也可以通过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创新金融报道方式,适应金融脱媒化发展的趋势。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飞速法制以及金融体制的完善,再加上物价水平、汇率等多方面影响,中国金融业逐渐出现脱媒化趋势。

中国金融脱媒化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中国金融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主要分析了中国金融脱媒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化的发展建议。

标签:中国金融;脱媒化;经济;影响;对策0 引言如今,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政策环境也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开放,传统以银行等金融中介的间接融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中国金融脱媒化现象呈现越演越烈趋势。

近些年来,随着国内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投资渠道多样化发展,金融业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对传统以银行为主导的主要融资模式造成较大冲击,所以,深入分析研究金融脱媒化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金融脱媒化产生的原因和现状中国金融脱媒是我国当前发展直接金融、改变当前融资现状的必然现象。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社会上涌现了大量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进入我国市场,这为中国金融脱媒产生打下了良好基础。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减少投资风险,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收益,市场主体迫切需要多元化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在此背景之下,我国商业银行以往间接融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市场发展需求。

同时,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初期阶段,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造成商业银行储蓄倾向过高,降低了直接融资占比,导致缺乏分散风险的途径。

再加上我国高度关注证券市场,出台了相关一系列政策与制度,促进股票债券期货等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根据我国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我国2016年的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且近几年的CPI均稳定在2%以上。

这说明通过银行存款所获取的收益甚微,再加上当前人們理财观念越来越强,为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广大人民更愿意选择将钱转移到保险、股票、债券和基金等直接融资市场。

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

02
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
对银行业的影响
存款流失
随着金融脱媒的加剧,银行存款 的部分资金会流向投资回报更高
的领域,导致银行存款流失。
贷款难度增加
由于资金流向高回报领域,银行可 贷资金减少,同时,银行风险偏好 下降,对贷款审批更加严格,贷款 难度增加。
银行利差缩小
在金融脱媒的冲击下,银行存款减 少,贷款难度增加,银行利差缩小 ,利润空间压缩。
银行业务萎缩:由于企业转向其他市场筹资, 银行的业务量逐渐减少,导致银行利润下降。
案例一:美国金融脱媒的经验与教训
货币政策失效
由于资金大量流向股市和债券市场,央行无法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 效果减弱。
教训
金融脱媒对整个经济体系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调控,以 维护经济稳定。
案例二:中国金融脱媒的现状与发展
01 02 03 04
影响
银行业务转型:面对金融脱媒的压力,银行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和创新 ,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经济增长放缓:如果金融脱媒现象持续发展,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 一定的负面影响。
发展前景: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规范,金 融脱媒现象可能会更加明显,但也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案例三:欧洲金融脱媒的挑战与应对
背景
欧洲在2010年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各国银行纷纷收紧信贷标准,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进而出现了金融脱媒 现象。
原因
主权债务危机导致银行对风险的偏好降低,收紧信贷标准,使得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
案例三:欧洲金融脱媒的挑战与应对
影响 融资成本上升:由于银行收紧信贷标准,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才能获得贷款。
随着金融脱媒的加剧,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下降,增加了金融体系 的不稳定性。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互联网和数字化正在改变着金融系统。

以前依赖于传统银行进行融资和支付的客户现在转向了使用数字化支付和在线融资平台。

因此,金融脱媒是一个越来越受到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一、金融脱媒概念和发展现状1.金融脱媒概念金融脱媒是指将传统金融活动转换到网络上进行,实现无纸化、在线化的金融业务模式。

它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自然延伸,是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为支撑的新型金融形态。

2.金融脱媒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脱媒已经从简单的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形式转化为更加复杂的移动支付、P2P平台、众筹、虚拟币等多个领域。

金融脱媒已经成为国内金融行业的热点话题,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模式,逐渐实现从传统银行向数字金融的转型。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1.新形势下经营策略的变化随着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并采取更加灵活的经营策略。

常规的营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引入新的技术和平台,加强产品创新和推广,赢得客户的信赖和支持。

2.客户需求的变化金融脱媒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性和更广泛的选择。

用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变更趋势,也是使银行适应金融脱媒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许多客户已经转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拥有独特的需求和价值观。

银行机构必须扩展金融技术的应用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3.技术的变革金融脱媒的高速发展,给百年老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商业银行不断地利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并研发出创新的产品和服务。

商业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也不断增长,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增强了对金融脱媒的抵御能力。

4.竞争的加剧金融脱媒引起了金融业竞争的风起云涌,商业银行不仅要对传统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还要与新兴的金融公司、技术公司进行竞争。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金融脱媒是近年来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金融科技的兴起,传统金融机构的传统经营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就如何应对金融脱媒的挑战提出一些建议。

金融脱媒使得传统的银行盈利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上,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来实现经营收入,同时还有一定的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

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许多新兴的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金融领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这对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构成了挑战。

金融脱媒使得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了冲击。

许多互联网公司推出了存款宝、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吸引了大量存款客户,降低了人们对传统银行存款的依赖性,进而影响了银行的客户存款规模和存款息差。

金融脱媒使得传统的信贷业务面临着新的竞争。

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了P2P借贷、小额信贷等创新产品,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的借贷服务,吸引了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从而挤压了传统银行的信贷市场份额。

金融脱媒还使得传统的投资和理财业务受到了影响。

许多互联网理财平台推出了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投资渠道,吸引了大量投资客户,从而影响了银行的理财业务收入。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造成了重大影响,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都面临着新的竞争压力,传统的盈利模式和收入来源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金融脱媒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上,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建立分支机构、雇佣员工、建立信用档案等方式来管理风险,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许多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企业开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来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智能、高效、低成本的风险管理方案,这对传统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构成了挑战。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杨小亮李奋娜一、关于“金融脱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产生了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金融脱媒”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开始着手研究“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概念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现有的研究文献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基本形成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金融脱媒又可称为“非中介化”,是指资金的融通、支付等活动更多地直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从而降低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

唐旭等人研究认为,金融脱媒狭义指存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存款利率水平之上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

广义指不仅是存款资金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指资金使用方不再经过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

当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基本确立并将加速发展。

二、对我国“金融脱媒”的基本判断:趋势已形成,但尚未“脱媒”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银行储蓄是居民金融投资的基本渠道。

资料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存款货币银行资产达35.5亿元,特定存款机构有2.4万亿,股票市场市值仅3万多亿,中央登记公司登记的债权6.8万亿。

“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行评价 , 然后在可以审计的领域 内挑 选检 查风险较 大的专题或方 面作 为审 计项 目; 再按 经过评价所确 认的检查风 险的大小 , 次 依 对 已被选定的各个审计项 目进行排序 , 确定审计的先后。 4选择 重点审计领域的根据不 同。对具体审计项 目实施审计 .
时, 制度 导向审计模式采用对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诸方面
维普资讯
审计结论与 切实可行 的对策性建议 , 以促 进和 帮助 被审计人员有
效履行其面 向未 来尤其是制定科学 的未来发展 战略方面的受托 管理责任。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主要根据对过 去的业务与 内部控 制情况进行评价 而做出审计 结论并提 出审计
20 04年末 比 20 03年末 分 别有 不 同程 度 的增 加 。 其中 , 工行 、 农 行 、中 行 和 建 行 2 0 04年 债 券 投 资 余 额 分 别 从 上 年 的
1978 0 1. 1亿 元 、993 亿 元 、5 7 7亿 元 和 30 . 亿 元 , 52 . 2 74 . 6 39 6 3 上 涨 到 1341 亿 元 、7 8 2 亿 元 、833 亿 元 和 25 . 9 75 . 9 92 . 7 83 . 亿 元 。 297 1
7对管理 系统的作用不同。采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时 , 审计
人 员在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之后 , 总要提 出增加控制
点或加强 内部控制 的其他建议。长此以往 , 被审计 单位的控 制点 日益增多 , 管理成本上升 , 使管理系统的效能呈递减趋势。 而采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 , 人员把 工作的重点放在 被审计人 员的 审计 管理风险上 , 提出的审计建议针对其主要问题和风险。被审计人
建 议 的做 法 。

金融脱媒对金融风险与稳定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金融风险与稳定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金融风险与稳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脱媒现象日渐凸显。

金融脱媒是指金融业务的线上化、无纸化和去中介化趋势,如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

本文将探讨金融脱媒对金融风险与稳定的影响。

一、金融脱媒对金融风险的影响金融脱媒改变了金融行业的传统运营方式,对金融风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金融脱媒提高了金融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

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投资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金融产品信息,实时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能够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降低了投资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加强了风险管理手段,提升了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控能力。

传统金融业务需要传统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而金融脱媒后,信息流通更加便利,金融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金融市场和客户需求,及时对风险进行监控和管控,减少了金融系统的风险暴露,有利于金融稳定。

然而,金融脱媒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

首先,虚拟资产类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存在不确定性。

在互联网金融中,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和管控相对复杂。

缺乏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容易引发市场炒作和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

其次,金融脱媒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金融数据大规模的线上交互和存储,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网络安全风险的挑战。

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的稳定性。

二、金融脱媒对金融稳定的影响金融脱媒的发展对金融稳定带来了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通过金融脱媒,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金融机构能够快速定位市场需求、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了金融中介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良好支持。

其次,金融脱媒推动了金融创新,激发了市场活力。

金融创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高金融产品的可访问性和普惠性,满足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为贫困人口提供了更多金融服务,促进了金融包容性的增强。

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行业正面临着脱媒的浪潮。

传统金融机构正在逐渐转型,从传统的线下业务向线上金融发展,这种转变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脱媒的定义和背景金融脱媒是指金融服务实现“去中介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将金融服务从传统的纸质化、线下化转变为线上、电子化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转变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也催生了新的金融业态和商业模式。

二、金融脱媒对经济的积极影响1. 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金融脱媒的推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快捷高效。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个人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服务,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加快了经济流通速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 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大量的实体网点,雇佣大量的员工来提供金融服务,这造成了巨大的运营成本。

而金融脱媒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进行服务,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消耗,从而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

这有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3. 促进金融创新金融脱媒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灵活多样,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例如,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金融业态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促进了消费行为的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脱媒对经济的挑战1. 金融风险的加剧随着金融脱媒的发展,金融行业面临着新的风险。

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和风险管理问题,网络安全、信息泄漏等风险也成为了金融脱媒发展的隐患,如果不加以有效管控,可能会对经济稳定造成威胁。

2. 不平衡发展的问题金融脱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普及程度的差异,一些地区和行业在金融脱媒进程中面临着技术壁垒、信息鸿沟等问题。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金融脱媒是指金融领域与科技行业的融合,将金融服务从传统的线下渠道向互联网和移动端拓展,通过科技手段改善金融服务的传统方式和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金融脱媒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

一、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金融脱媒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得银行的运营成本大幅下降。

传统的银行业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而金融脱媒后,很多业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直接实现,减少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线上金融服务,取代了传统的柜台业务,大大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金融脱媒还提高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加快了业务办理速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这些因素都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支出,从而提高了盈利性。

二、拓展客户群体,增加业务量金融脱媒让银行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线下渠道,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端等多种渠道拓展客户群体。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端,银行可以更方便地触达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这些消费者更加习惯于用手机进行银行业务,他们更愿意使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而不是到银行网点办理。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金融脱媒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加业务量,进而提高盈利性。

三、创新业务模式,拓展盈利点金融脱媒让商业银行有机会通过互联网、移动端等新兴渠道推出更多创新业务,拓展盈利点。

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兴起,正是借助了金融脱媒的优势。

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脱媒可以开拓更多的业务领域,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拓展盈利点。

金融脱媒也促使传统银行加速转型升级,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了盈利性。

四、提升风控能力,降低风险成本金融脱媒在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银行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交易行为等信息,从而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了风控能力。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过上了“无现金社会”的生活。

然而,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金融脱媒化逐渐成为新的趋势。

本文将探讨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金融行业正迅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传统的金融机构和媒体渠道逐渐被取代,这使得金融交易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然而,金融脱媒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影响。

二、金融脱媒化对经济的影响1. 金融脱媒化加剧了金融不平等现象。

传统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门槛较高、服务范围有限等问题,导致了金融的不平等现象。

而金融脱媒化虽然为大量在传统金融体系中较难获得服务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却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不平等现象。

2. 金融脱媒化对金融安全带来挑战。

在线金融交易的增多使得金融系统的安全面临更大的风险,如网络黑客攻击和金融诈骗等问题。

传统的金融机构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安全措施,而金融脱媒化使得这些安全措施变得更加困难。

3. 金融脱媒化加速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与发展。

随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面临转型的压力。

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金融脱媒化的对策研究1. 加强金融教育,提高金融素养。

随着金融脱媒化的发展,人们需要具备更高的金融素养,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教育的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程度。

2.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

政府需要加强对金融脱媒化的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

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加强自身的安全措施,保护客户的利益。

3. 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金融机构应积极拥抱金融脱媒化的趋势,加强数字化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例如,银行应加强移动银行的建设,提供更方便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

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国金融脱媒化的经济影响与对策研究摘要:中国金融行业的脱媒化现象逐渐加剧,这对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脱媒化的定义、特点、原因及其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金融媒体融合和金融科技发展,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引言当前,中国金融行业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金融行业的脱媒化。

脱媒化是指金融机构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模式等手段,剥离传统媒体渠道,将金融活动直接提供给终端客户。

脱媒化既是金融行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产物。

本文拟通过对脱媒化现象的研究,深入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金融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二、脱媒化的定义和特点脱媒化是金融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与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

脱媒化的定义是指金融机构在不受传统媒体约束的情况下,直接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

有了新的技术支持,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手段,实现金融活动的直接化、个性化、即时化。

这一变化不仅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也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

脱媒化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的直接化。

传统金融行业依赖于媒体渠道传达金融信息,而脱媒化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网站等直接与客户进行交互,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金融服务的个性化。

脱媒化在技术和数据的支持下,金融机构能够通过分析客户的个人特征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三、脱媒化的原因及推动因素脱媒化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首先,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脱媒化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等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手段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逐渐剥离传统媒体渠道。

其次,改革开放和金融创新也是推动脱媒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使得金融机构在制度和政策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也为脱媒化提供了土壤。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金融脱媒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银行柜台无缝对接的模式,从而消除了传统银行柜台的物理面对面交互模式,使得个人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完成金融服务。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强了银行客户的选择性和方便性,客户无需到银行柜台排队办理业务,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渠道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银行业务操作,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 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传统银行柜台营业需要硬性投入大量的固定资产、人工成本和租赁成本等,而金融脱媒可以有效地压缩银行的营业支出,提高了营业效率和盈利水平。

3. 让银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金融脱媒竞争极为激烈,不单单是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还面临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巨头的挑战,因此传统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以便留住客户和增加市场占有率。

4. 加大了风险管理和信息安全的难度。

无论是传统银行柜台还是金融脱媒,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和安全问题,尤其是在金融脱媒模式下需要增强风控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以保障客户的利益和服务质量。

同时,要提高员工意识,加强企业安全意识培训,保护顾客资料安全。

总之,随着金融数字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服务模式和经营管理,使其与时俱进,以满足不断变化和增长的客户需求和市场挑战。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金融脱媒是指金融服务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智能金融等新型金融平台转移的过程。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金融脱媒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1.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形式,也改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智能金融等新型金融平台的竞争压力,迫使它们不得不加快金融脱媒的步伐,积极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 消费者需求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消费者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快捷性和个性化,传统的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与此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智能金融等新型金融平台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3. 监管政策的支持为了促进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科技政策,支持金融脱媒的发展。

这些政策不仅给予了金融科技企业更加宽松的市场准入和运营环境,也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二、金融脱媒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金融科技创新金融脱媒的未来发展方向是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提升金融科技的能力和水平。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金融科技的创新领域将会更加广阔,金融脱媒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

金融科技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团队建设,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为金融脱媒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2. 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未来,金融脱媒的发展方向是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丰富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

金融脱媒趋势

金融脱媒趋势

金融脱媒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正逐渐走向脱媒化的趋势。

金融脱媒化即是指金融业务不再依赖传统的媒体介质,而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来实现。

这种趋势的出现,将给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首先,金融脱媒化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传统的金融业务需要通过银行柜台或ATM机进行办理,而金融脱媒化的趋势使得金融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

这不仅节省了顾客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

此外,金融脱媒化还可以实现一站式金融服务,将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让顾客可以方便地查看和选择。

其次,金融脱媒化给金融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方式。

比如,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用户的金融行为和需求,可以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金融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的风险;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理财和投资。

这些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金融体验和满意度。

再者,金融脱媒化能够促进金融的普惠性和包容性。

传统的金融服务受限于银行网点的地域分布和时间限制,尤其是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来说,金融服务的获取依然比较困难。

而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为更多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

例如,通过移动支付和网络借贷等方式,农民和小微企业主可以方便地进行资金流转和融资需求。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红利。

然而,金融脱媒化趋势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

首先,网络安全问题成为重要的关注点。

随着金融业务的数字化和在线化,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多的网络攻击和欺诈行为。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防范和管理,保护用户的资金和隐私安全。

其次,金融脱媒化可能导致金融不平等的增加。

虽然金融脱媒化能够让更多的人获得金融服务,但对于那些没有网络和移动设备的人来说,他们将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

金融脱媒转型的影响与机遇

金融脱媒转型的影响与机遇

金融脱媒转型的影响与机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行业开始逐渐朝着脱媒转型的方向迈进。

金融脱媒转型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本篇文章将从几个方面阐述金融脱媒转型的影响和机遇。

一、金融脱媒转型的影响1. 传统金融行业受到冲击金融脱媒转型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了冲击。

随着各种金融APP的出现,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板块呈现趋势性下降,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也不得不积极跟进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2. 用户消费观念发生改变金融脱媒转型的出现使得用户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广泛的转变。

相比于传统的柜台服务,用户开始更加关注线上金融服务的便捷与高效,金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客户体验和便捷的设计,不断提高数字化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稳定性,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3.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升金融脱媒转型使得新型金融业务蓬勃发展,但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推广和发展的重点。

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防范,以确保数字化金融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金融脱媒转型的机遇1. 打造智能化金融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金融行业可以打造包括智能投资、智能退款、智能信用等在内的智能化金融服务,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和对用户的满意度。

2. 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金融脱媒转型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快捷的服务。

相比以往,做完一笔金融交易不必跑银行开户,在家就可以轻松操作,不用等待办理,节约了顾客的时间和精力。

3. 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开发金融脱媒转型使得金融行业更加注重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造更加透明和公正的数字化金融市场。

三、数字化金融的远景数字化金融脱媒转型的出现,使得金融行业朝着更加便捷、智能化和可信赖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客户角度来看,数字化金融将会更具吸引力,更加易于使用,更加便捷。

未来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将继续推动数字化金融的发展,不断提高数字化金融的安全性、普及性和服务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金融脱媒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金融脱媒是指金融产业在数字化和科技化的驱动下,越来越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和推广,通过直接面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这一趋势在近年来迅猛发展,改变了金融行业的运营模式和市场竞争格局,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了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金融脱媒的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传统媒体在金融报道方面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随着网络媒体的崛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取金融信息和参与金融活动,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通过移动应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渠道直接与用户互动,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脱媒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科技将继续发展和创新,为金融行业提供更多工具和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风控能力。

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将加强与用户的互动和沟通,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和在线平台等渠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用户行为分析等手段来实现,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金融脱媒也将促使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与科技公司合作或通过创新转型来应对新的挑战。

金融脱媒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将深远而广泛。

金融脱媒将推动金融行业的创新和变革。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与科技公司合作,结合自身优势和技术能力,推出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金融脱媒将促使金融行业的监管和政策环境发生变化。

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科技公司和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用户的权益。

金融脱媒也将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如信息安全风险、隐私保护等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对措施。

金融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金融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一、金融脱媒的定义和发展现状金融脱媒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将传统金融服务从传统的线下渠道转移到线上平台,使金融服务与客户之间的联系由实体机构转变为虚拟平台。

随着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金融脱媒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一大趋势。

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金融脱媒已经成为了大型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众所周知,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的金融服务中具有着优势,但是在金融脱媒的浪潮下,传统的优势也开始受到挑战。

大型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地借助金融脱媒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金融脱媒业务的发展。

二、金融脱媒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挑战1. 客户渠道的转移金融脱媒使得金融服务的客户渠道从传统的实体机构向线上转移,这也就意味着大型商业银行必须具备更强的线上服务能力。

而在线上服务能力方面,大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意味着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2. 金融科技的影响金融脱媒不仅仅是将金融服务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转移到线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金融科技技术,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提升。

而在金融科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表现得更加出色,而大型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实力还需要提升。

3. 业务模式的调整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模式与金融脱媒的业务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大型商业银行也需要调整自己的业务模式,加速推进线上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1. 品牌实力与信用优势大型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在银行业的品牌实力和信用优势方面具备着明显的优势。

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大型商业银行可以依托自己的品牌实力和信用优势,加速推进线上金融业务的发展。

2. 丰富的资源和客户资本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金融业务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客户资本,这也为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在金融脱媒的进程中,大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和客户资本,更好地开展线上金融服务。

3. 技术优势与金融创新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脱媒的发展中也可以借助技术优势和金融创新手段,加速推进线上金融服务的创新和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脱媒对金融类评估的影响一、什么是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即依托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也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实际上就是资金融通的去中介化,包括存款的去中介化和贷款的去中介化,由于评估主要涉及到贷款环节,因此本文重点讨论贷款环节的去中介化。

从贷款的角度讲,资金的需求方在获得资金的时候也逐渐脱离中介。

企业要获得资金,可能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可能直接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的商业票据。

“金融脱媒”这个词最早60年代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

在美国,大企业主要依靠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或商业票据筹集资金。

20世纪90年代后,商业票据的发行部分取代了银行对公司的短期信贷。

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受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双重影响相对萎缩,利差收人减少,依靠传统业务难以维持生存,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

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金融脱媒,更多的是体现在贷方的非中介化,即资产方面的脱媒。

由于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特别是短期融资券,成本远低于银行贷款,因此,对银行贷款形成了直接替代,从而对依托于银行信贷业务的评估市场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随着金融脱媒过程的加剧,评估的传统业务也会逐渐萎缩。

二、典型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1.土地财政模式变局土地财政模式变局主要指土地财政靠银行信贷融资模式的改变,地方财政运行模式基本是“财政管吃饭,建设靠融资”。

这几年建设融资先后发展出三种模式:“土地财政”—“平台融资”—“创新融资”。

政府土地储备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发放的,用于所在城市规划区内规划用途为住宅、商业、旅游及综合等经营性用地的依法收购(或征用)、前期开发、储存的贷款。

政府土地储备贷款通常使用储备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担保,以获得银行贷款。

随着各商业银行和土地储备中心合作的不断加深,贷款集中度不断提高,土地储备贷款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实际操作中存在三大问题:1.抵押物价值不足问题。

取得储备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通常为完成拆迁等工作的项目土地,由于规划不明确,对其价值的评估通常是参照周边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估,如果规划明确,可能会与评估的假设条件有较大的出入,导致抵押物价值不足。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土地储备机构目前开发项目多,而可用于抵押的土地少,使得其利用一些没有完成一级开发的土地进行抵押,这些土地虽然取得了储备土地使用权证,但是由于其未完全支付拆迁补偿和完成一级开发,其抵押价值有限,与其评估价值偏离较大,银行面临抵押物价值不足风险。

2.抵押物的风险缓释作用问题。

部分土地储备项目使用本项目土地进行抵押,这将造成抵押物的风险缓释作用降低,一旦项目因故不能完成实施,银行既不能获得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项目出让收入,也不能获得第二还款来源的抵押物处置收入。

3.抵押物控制问题。

土地储备机构为国土局下属事业单位,其本身既是土地开发的执行者,也是抵押物权属登记管理和出让交易的管理者,因此,银行对抵押物的管理控制难度较大。

土地储备机构有可能在未经过银行允许的条件下处置抵押物。

基于以上风险,银行对政府土地储备贷款也逐步收紧,另外,土地财政盈利已难以为继,创新型融资的出现,也压缩了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导致了传统的基于政府土地储备贷款的评估业务的严重缩水。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高效融资使一些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客户转向互联网平台融资,以取代以前这类客户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的贷款融资模式。

而互联网平台融资主要是通过信用贷款和订单贷款,这个过程是通过大数据的整合,综合评估的结果,完全不需要押品评估。

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快速扩张,在逐步撼动银行霸主地位的同时,也让曾经依赖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更多潜在客户快速地转向这一高效而简捷的融资方式,使得评估市场进一步缩水。

典型案例:阿里金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小额信贷等业务。

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电子商务金融服务。

阿里金融包括阿里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微贷产品,且均为纯信用贷款,不需要小微企业提交任何担保或抵押。

而针对小微企业资金运用短平快的特点,这些微贷产品在设计上均支持以日计息,随借随还。

(1)淘宝(天猫)订单贷款------淘宝(天猫)卖家以个人名义,用店铺中处于“卖家已发货”状态的订单申请贷款,系统会对这些订单进行评估,在满足条件的订单总金额范围内计算出可申请的最高贷款金额,发放贷款。

(2)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提供给淘宝店主(天猫商户),无需抵押或担保。

系统在综合评价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授信风险和信用需求等因素后自动核定授信额度。

(3)阿里信用贷款----阿里巴巴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诚信通或中国供应商会员无需提供担保即可申请。

在综合评价申请人的资信状况、授信风险和信用需求等因素后核定授信额度,额度从5万元-100万元。

3.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债权融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债权化使一些过去只能依靠抵押土地及在建工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融资,如绿城与合生过去都发过高息债,2009年,绿城债务的利息为9%,2009年9月,碧桂园发行价值3亿美元的高息债券(约合20.49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为11.75%,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及新地产项目融资。

其2009年业绩报告显示,该笔债券全年平均利息为9.7%,2010年4月,碧桂园启动一项海外债权融资计划,以新债偿还旧债的方式延长借债期限,为集团资金运作做长线打算。

虽然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发行的都是可换股债券,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就要转成股份,会稀释原始股东的股份,但在国家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及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目前正常的资金利息在15%-18%,民间融资甚至达到60%)的现状下,对大型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融资渠道,而随着大量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海外市场融资,这个过程是不需要评估公司参与的,使得评估市场进一步缩水。

典型案例:碧桂园海外债券融资2013年1月4日,碧桂园发布公告称为其7.5亿美元按票面价格发行、息率为7.50%、于2023年到期的优先票据定价。

碧桂园方面称,集团的票据发行获得大量的需求,故大幅超额认购。

碧桂园计划将票据发行所得款项净额用于赎回到期的可换股债券、现有与新增房地产项目(包括建筑费及土地款)之资金,及作一般公司用途。

4.房地产信托基金融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

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

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1)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典型案例;上海房地产项目证券化融资试点房地产信托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为租赁性物业,因而采用商业地产有利于信托基金的募资,具体可分为写字楼物业、高档公寓物业及工业地产三大部分。

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的运行程序大致为:①房地产销售公司将投资标的——在建大楼的所有权以标准单位进行分割,并以共有权形式出让给投资者。

②投资者在接受标的物转让的同时,将标的物信托给信托公司,由此获得收益权证书。

③信托公司再将投资标的物租赁给房地产公司,并由其转租给客户。

④信托公司从房地产公司那里收取租金,扣除信托报酬后,每年给投资者支付报酬。

⑤超过规定期限,比如10年期限的信托财产,信托公司即按市价将信托财产出售,并将收入分配给投资者。

(2)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偿付给投资者的现金流来自于由住房抵押贷款组成的资产池产生的本金和利息。

目前我国房地产信托基金融资主要是是通过土地及在建工程抵押,然后发行信托产品进行的融资模式,这个过程商业银行在间接参与,虽然涉及到押品评估,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不直接参与,从而使传统的基于商业银行和评估公司的合作,转化为信托公司与评估公司的合作,如果不开拓和信托公司的这种合作关系,依然会失掉大量的业务。

典型案例:新上海国际大厦项目资金信托我国第一个比较接近国际标准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为2002年7月28日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推出的新上海国际大厦项目资金信托,10天内2.3亿元额度全部售出,反应空前热烈。

三、对评估行业的影响总体影响:金融脱媒将使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中介逐渐失去融资主导地位,而评估行业的主要基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将会持续萎缩,从而使依靠传统业务的经营模式面临危机。

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金融脱媒将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带来很大影响。

优质企业一直是银行信贷发展的重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也在同步跟进,将大量贷款投向优质企业。

但是随着短期融资券等这些直接的债权融资工具的推出,大量优质企业会利用这一工具进行短期融资,优质客户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更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进行直接融资,直接影响是,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资金贷款的需求就会相应减少,商业银行对评估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第二、金融脱媒将逐步改变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

短期融资券是短期企业债券的“雏形”,一旦优质客户更加倾向于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短期和中长期融资,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和战略将发生改变。

随着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优质企业贷款将被迅速分流,对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带来强烈冲击。

对评估的需求减少的过程也因为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压缩而减少评估公司的评估服务费。

第三、创业板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

创业板上市的这些优质中小型企业一直是商业银行争夺的重点客户,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商业银行优质中小企业贷款面临逐渐分流的局面。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创业板企业与主板企业数大致相当,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若按1000家上市公司,平均发行价为20元,平均总股本为3500万,其中50%立即公开发行来计算,则将分流3500亿元信贷资金。

商业银行对评估的需求也会相应减少。

此外,与推行金融短期融资券相呼应,在中国“金融脱媒”深化的过程中,我们还将面对一系列标志性事件。

包括:商业银行规模化信贷资产的大规模证券化;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债券,最终统一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股票市场的不断完善;允许金融业混业经营等等。

这些直接融资方式的出现,从实际上摆脱了评估这一环节,因为从评估的本源来讲,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显化固定资产价值的同时帮助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然而现实的状况是风险总是会让市场承担,自由市场的逻辑告诉我们,市场摆脱了行政命令后会自动调控以趋利避害。

而此时评估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咨询而不是评估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