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枣儿》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涉及教材的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作者通过描述枣儿背后的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以及故乡情。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儿的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a.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b. 讨论课文中所传达的亲情、友情、故乡情,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例题,讲解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
b. 分析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c. 写一篇关于“故乡的回忆”的短文。
2. 答案:a. 略b. 示例:比喻。
如“枣儿红得像玛瑙”,形象地描绘了枣儿的颜色,表达了作者对枣儿的喜爱。
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物图片、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但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其他关于故乡的文章、诗歌等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主要内容:a. 课文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分析c. 情感表达3. 重点、难点提示:a. 掌握课文内容b. 分析修辞手法c. 体会作者情感4.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枣儿》,掌握了课文内容,分析了修辞手法,体会了作者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 枣儿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1、学习小品知识,学习阅读、赏析小品剧本。
2、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剧中人物的形象、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孙鸿 ,剧作家 ,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
2、字词。
写出相应的汉字或拼音:
jīn jīn( )( )有味 niè( )手niè( )脚 咀( )嚼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然温和”,最后“紧紧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6、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枣儿》
教师寄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2、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品读鉴赏小品剧本的能力。2、通过语言赏析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使学生更加珍惜亲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亲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的思想感情,在现代社会繁忙的节奏中也要保留一些淳朴的乡土气息。
11、枣儿的象征意义是什么?(C类题)
四、当堂检测:
阅读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回答下面问题。
⑴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⑵“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慨及对时代的思考;2. 通过阅读诗歌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提升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领悟并体会诗人的个人感悟;2. 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诗歌欣赏。
四、教学准备黑板、彩笔、课件、音频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介绍课文《枣儿》的作者杨朔,并展示关于枣子的图片和一首关于枣子的古诗。
让学生谈谈对枣子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枣子的兴趣。
Step 2 预习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短视频,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农民生活以及农民在农闲时的生活与娱乐,引导学生思考和议论。
Step 3 阅读课文(15分钟)1. 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含义。
2. 分段导读:先让学生通过默读快速了解课文大意,再带领学生逐段解读,重点关注诗人对枣子的思考和感悟。
3. 听课文朗读,加深理解,并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Step 4 分组讨论(8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分析诗中的写法、诗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传递的思想感情,并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主旨。
Step 5 诗歌欣赏(10分钟)1. 阅读《枣树》这首诗歌,让学生先默读,再朗读。
然后让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指导学生从字词的运用、表达方式、押韵节奏等方面分析诗歌的优点。
2. 对比分析《枣儿》和《枣树》两首诗歌,让学生探讨两者的异同之处。
Step 6 课文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Step 7 课文小结(5分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写一篇关于枣子的小作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枣儿》【教学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一课时)【资料下载】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
3.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
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第三章节“小说阅读”,详细内容为《枣儿》全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枣儿》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讨论,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枣儿》的人物形象、情节及语言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的实践情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3. 讲解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讲解人物形象,解读语言特色。
4. 例题讲解:针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设置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讲解内容,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枣儿》2. 人物形象:枣儿、奶奶、小男孩3. 情节:枣儿与奶奶的亲情、枣儿与小男孩的友情4. 语言特色:质朴、生动、富有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枣儿》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
(2)从语言特色角度,评价《枣儿》这篇小说。
2. 答案:(1)人物形象分析:枣儿:纯真善良,关爱他人;奶奶:慈爱、勤劳;小男孩:活泼可爱,懂得感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引导他们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类似主题的小说,如《背影》、《我的叔叔于勒》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的要求。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教案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枣儿》。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通过讲述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枣树、枣儿,引出本课《枣儿》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4. 课堂讲解:通过PPT展示,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枣儿》家乡——枣树——枣儿亲人——枣儿——思念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话,描述你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答案:每当我想到家乡,我就会想起那片熟悉的枣树林,那一个个红彤彤的枣儿,仿佛在我眼前跳跃。
我怀念家乡的亲人,他们就像那些枣儿一样,温暖着我的心。
2.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理解。
答案:我认为作者通过枣儿的故事,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枣树是作者家乡的象征,枣儿则是亲人的象征。
作者通过对枣树和枣儿的描述,展现了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对亲人的深深思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生字词掌握情况较好,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
四.当堂检测:
阅读文章“回吧,回去等你爹……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回答下面问题.
⑴品味小男孩的语言,说说体现了男孩怎样的性格?
⑵“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这些文字在剧本中叫做什么?它们是不是可有可无的?
7.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8.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B类题)
9.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B类题)
10.文中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实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注意从舞台提示中找到人物的语气.语调的变化.如老人开始对男孩“大声”“威严”“命令”,后又“蓦然温和”,最后“紧紧搂住男孩”.
(2)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6.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你能体会出其中的言外之意吗?
⑷“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联系全剧,说说这样的结尾的表达效果.
⑸在你身边有类似剧中的孤独的老人和小孩吗?如果有,你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教 学 反 思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枣儿》
教师
寄语
教学
目标知识目ຫໍສະໝຸດ :1.熟悉课文,了解小品剧情.
2.了解小品的基本结构和基础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枣儿》教案 新人教版
《枣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二、教材分析《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四、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可根据课本上的“预习提示”的要求,提出一些具体问题思考。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flashMTV《常回家看看》请同学们欣赏陶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然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
可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节奏加快,“回家”已成奢望。
(一)三维学习目标展示(内容见前)(二)资料助读: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教师补充。
幻灯片显示:(1)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
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推荐学习]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枣儿》教学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
2、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2、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作者介绍:孙鸿,剧作家,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
2、题解: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今天我们学习话剧小品《枣儿》。
3、生字注音:蓦然( mò)翘首(qiào)咀嚼(jū jué囫囵( hú lún )4、解释词语: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翘首:抬起头来望。
蓦然:突然地。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情感:1、学生入戏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剧情,教师适当点拨,明确。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2019最新】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5、怎样评价剧中的男孩?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1、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
2、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
孙鸿,剧作家,1999年《枣儿》荣获曹禺优秀话剧小品奖。
2、题解: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今天我们学习话剧小品《枣儿》。
10、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法库县九年级语文下册15《枣儿》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枣儿》一、导语设计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感情的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 请你也品尝品尝这枣吧!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今天我们学习话剧小品《枣儿》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朗读要求:把握剧情,对同学的朗读做评价.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这篇话剧小品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这些奖项。
这样一篇情节简单,人物也并不复杂的作品为什么会获奖?文章“以情感人”是作品成功的很重要的一方面,你认为我们如何把握人物形象,把握其表达的感情?或者说你认为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来学习本文?关于老人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枣儿》从容说课《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九年级语文下册 15《枣儿》教案3 (新版)新人教版
《枣儿》从容说课《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1.演读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教然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枣儿教学目的1.积累语言,理解文意。
2.了解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主题。
3.领悟剧本中人物形象,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了解象征手法,理解课文的主题。
2.领悟剧本中人物形象,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
《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整体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标出段内层次,用波浪线标出有丰富潜台词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很轻。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二、整体感知1.抽学复述课文老师评点概括: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
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
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
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
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2.分角色表演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1.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2.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
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
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3.“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4.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明确: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枣儿小时候的事: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只顾摘枣竟尿了老人一脖子,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
回忆了自己小时候偷枣而长出小枣树的事、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吓跑鬼子、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
老人在谈话中“沉思”“心事重重”“闪着泪花”,流露出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有一种浓浓的失落感。
5.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该如何评价?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
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怀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6.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剧中的男孩想把枣子留给父亲吃,喜欢吃巧克力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他蹑手蹑脚捡枣子,把枣子藏在红肚兜上的衣袋里,温顺地挽扶老人,认真听老人讲故事,和老人拉勾发誓……男孩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7.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明确:《枣儿》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
通过个性化的戏剧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
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
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
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
通过提示表现感情。
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通剧本中的情节表现感情。
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8.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
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9.课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明确: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1.你对课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2.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总结固趣《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
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
布置作业: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2.预习《音乐之声》,要求基本读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品枣儿──为《枣儿──靖江戏剧小品选》序齐致翔《靖江戏剧小品选》题头冠之以《枣儿》,我想不仅因这个作品本身取得的成就和带给家乡的全国性影响──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一等奖,更由于它作为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一粒树种和一片生命,对着家乡也对着世界,对着爹娘也对着儿孙,发出了深情的呼喊,表达了真心的企盼,将人性与人格、崇高与忧患演绎得那样楚楚动人又回肠荡气。
枣儿的成长得益于家乡的土沃、水好、肥足,但收获的时候还要有一根长长的竹竿竿,否则就打不下枣儿一片片,而那竹竿竿是爹娘给的。
我读着这凝聚了十数年几代人辛勤劳作的小品选,只觉醇香阵阵,思绪绵绵。
这《枣儿》啊,岂只是孙鸿一人的收获?选集中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一颗惹人喜爱、令人生津的枣儿。
它们是靖江人的共同收获。
许振球、窦大康、潘浩泉、鞠俊武等人的名字连同他们的《洁白的软壳蛋》《打毛线》《正宗女子健美裤》《他还是他》《学校门前》《配套成龙》《微笑微笑》《今夜静悄悄》等作品一齐映入我的眼帘。
它们使人愉悦,发人深思,苦辣甜酸,风格各异,如同一把大小不一、口感不同、色泽有别的枣儿,给家乡父老留下过难以忘怀的滋养。
他们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审视过去,迎接未来。
有可贵的坚持,有勇敢的扬弃,都为了一个信念:让家乡更美好。
深怀一颗赤子之心,善待自己的爹娘,鞭策自己的后生,都为了一个责任:一起创建新生活。
多以善意的讽刺、真诚的呼唤教人自省;以人性的美好、人性的尊严教人自重;以祖国的前程、时代的号召教人自强。
十数年发愤求索,十数年集腋成裘,终蔚成枣香扑鼻、名震遐迩之大观。
靖江小品已成为家乡父老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侣,这是靖江人民给予靖江小品的最高奖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许振球。
作为靖江戏剧小品创作的始作俑者,他十数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不仅率先成就,更带动了靖江一大批钟情于小品的爱好者和参与者。
孙鸿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被吸引到冠盖如荫的大树之下。
我想她一定吃过那树上的很多枣儿。
诚如是,《枣儿》连同孙鸿本人都应是许振球等老一辈小品作家十年辛苦一朝收获的最可喜的成果,是家乡土壤、父老心血和一切关心、呵护、扶持靖江小品创作的靖江人共同玉成的。
摆在我面前的枣儿不是一颗、两颗,而是数不清的一大片。
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来吃,身边却只有别人的爹。
他们使劲地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
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
我不禁也大喊一声:为什么没有回音?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这枣儿啊,你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既甜更苦,五味俱全,成色不一,自在真实,性情各异,皆可人口,却需咀嚼,小咀嚼就品不出它们的真味道。
不仅如此,这收成还激起我无限的情思,那一颗颗、一片片的枣儿便都活起来,活在我历史的和现实的联想之中,活在我生命的企盼之中。
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
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
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
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
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
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
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
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
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
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
那是一座亟待修葺的家园。
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次、一万次梦回千里。
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