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类: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B.封建性质的改革:●建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挽救危机,完善自我——王安石变法●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宗教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3)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背】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目】缓和矛盾、挽救统治危机、维护统治【背】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目】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背】民族危机严重【目】救亡图存4)改革是否一定成功●前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力)●关键:掌握政权/人民支持●其他:措施彻底,决心坚定,舆论支持......※肯定(否定)一个改革(革命)的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成败原因归纳成功的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失败的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改革成功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制度)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判断改革的成败:不是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而是看改革的目的是否达到,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
6)中国古代改革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③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坚决彻底、善于用人;④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行之有效;⑤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⑥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甚至是血腥的斗争。
【梭伦改革考点】时间:公元前594年公元前六世纪初措施:解(颁布《解负令》)、工(发展工商业)、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议(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庭(公民陪审法庭建立)背景:A.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B.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的尖锐矛盾C.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改革,振兴城邦目的:直接: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根本: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2020年高考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一、商鞅变法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兴修水利(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
农田施肥。
手工业: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
上层建筑的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革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立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军事:战争频繁战国时期,群雄角逐。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文化:百家争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国别主持内容影响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深化提升】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项目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 不 同 点 侧重点 目的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 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 态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位 侧重于富国强兵
——摘自《商君书》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
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
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
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 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 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改革的特点分析归纳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答案
较少。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2.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的改革、封建制的改革、资本主义改革、社会主义改革。
A.奴隶制改革:(对奴隶制的完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内容上来划分,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调整社会内部矛盾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2)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
3.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4.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重要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如: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国贫兵弱等;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状况5. 改革的结果: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中止或转化为革命;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社会矛盾的根源,以致不断改变策略。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 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6、成功改革的重要条件
(1)顺应历史潮流,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 的发展需要,促进思想解放 (2)全社会互动的结果 (3)先进思想的指导
(4)改革家不仅需要远见卓识,而且需要无私 无畏
2、根本原因:
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
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 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 护自己的统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
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 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 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 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 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3、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4、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 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 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 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 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3、根本目的: 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
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
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 社会改革(和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制)实用清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历史上改革的背景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2.对历史上改革结果的分以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改革信念、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发展和执行。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近代化包括: 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社会城市化。
5.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6.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7.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8.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9.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主线是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高考历史3年(2020-2022)真题汇编专题18 选修内容(学生版)
三年(2020-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8 选修内容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梭伦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重新分配政治权利。
这项措施A.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B.使不同等级公民享有相同的政治权利C.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开启了希腊文明史上最为鼎盛的“古典时代”2.(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
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
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
”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
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
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
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
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
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
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3.(2022·湖南·高考真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主要内容是:在乡试、会试中以策论取代八股文;调整乡试、会议三场考试的内客,将史论与政论列为第一场,时务与实学列为第二场,四书五经列为第三场;每场发榜一次,上榜者方可参加次场考试。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三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2012年上海历史36.梭伦的大盾(12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的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的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的,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的法律条款。
而且这时他的境遇也很不顺适。
……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的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的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
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的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问题:(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因素有哪些?(6分)2、(2012•江苏卷•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梭伦“采取曾是最优良的立法,拯救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因为雅典宪法完全是寡头政治的,……所以在群众眼中,宪法上最残酷和苛虐的部分就是他们的奴隶地位;当然,他们对于每一件别的事也一样感到不满,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实际上什么事都没有参与。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材料二(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
”……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
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从梭伦到费尔巴哈》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国家形成初期寡头政治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弊端给雅典带来的社会危机。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部分专题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
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为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充为什么说商鞅“为秦开帝业”。
[答案](1)公正。
原因:司马迁发现了商鞅变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以法家之道治理国家等。
不公正。
原因:司马迁用道德评价代替了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评价。
(2)原因: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谴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
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材料二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三(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国用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
(注:北魏分裂于534年)——以上材料均摘自《魏书》请回答:(1)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制的原因、结果。
(2)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答案](1)原因:为解决豪强兼并土地和百姓贫饥流亡问题,孝文帝下令均田,以农为本。
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2)不正确。
北魏后期,政府预征六年租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加快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北魏衰落是封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经济:土地兼并和债务奴役严重,以小农和小手业者为主体的平民同氏族贵族奴隶主的矛盾日益尖锐,平民要求废除债务奴隶制,重新分配土地。
背景政治:贵族占据主要统治地位,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
军事:阶级斗争的激化-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
经济: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地位的保护。
鼓励发展工商业,稳定平民利民主。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制度上的氏族残余。
内容政治:①废除世袭贵族的垄断权利,不再以出身而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等级。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③设立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④制定新法典取代德拉古的严酷法律文化:移风易俗,破除原始时代遗留下的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
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有助于工商业的发展,调整了公民集体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使自身从事劳动的中、小所有者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得以保证。
生产力提高:铁器和牛耕经济生产关系变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土地私有化旧贵族没落,地主、自耕农阶层兴起背景政治各国变法:春秋:管仲改革战国: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军事: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世卿世禄政治:建立县制,实行连坐法,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内容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社会习俗:推行小家庭政策作用:建立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焚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意义:较为彻底,推动了秦国社会进步,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经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高中历史史料辨析题解析说题稿一、原题重现(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史料辨析题解析说题稿一、原题重现(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7分)二、命题立意及能力水平考查说明本题以法律改革为主题,以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为考点,依托了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的相关史料,创设了新情境和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三、学生解题障碍分析“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
”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
本题以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为考点,高中教材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因而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迁移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但部分学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往往存在着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和不准确等缺陷,抓不住关键信息点,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有待加强,从而导致分析、归纳的不到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⑷作用 ①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②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恢复英国国教,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③对于英国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9.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⑴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⑵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 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⑶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0.清教运动
6.影响 ⑴积极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⑵局限性 1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公开承认占有奴 隶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⑵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⑷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 ⑵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⑶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2.贵族:平原派,工商业: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卫城一度被占领 4.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5.内容 ⑴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六一汉”),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制定遗嘱法 ⑵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并享有不同权利及义务 ⑶建立“四百人会议” 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⑷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 6.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响 ⑴积极 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调停者”,带有“折中”色彩 ②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③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前雅典的政治体制1)、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改革2)、贵族共和国;公元前7世纪初。
政治特点: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拥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执政官是最高行政长官,由贵族选举产生,任期一年。
2、梭伦改革的背景1)雅典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尖锐;(根本原因)2)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典》未能缓和雅典复杂的社会矛盾;3)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萨拉米危机是引发梭伦改革人直接原因和导火线;4)594BC,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权力,进行改革。
(可能性)3、梭伦改革的目的:消除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统治。
4、梭伦改革的内容和作用:1)、经济上①、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制,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工商业奴隶主的壮大。
2)、政治上:①、按财产将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越多)②、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设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掌握最高统治权;③、组建民众法庭,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政治改革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政治,平民也得到一些民主权利。
5、梭伦改革的评价:1)积极:①政治: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经济作用: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2)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氏族制度残余;本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局限的原因:梭伦改革的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因此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中庸),使改革带有历史局限性)6、梭伦改革的特点:革命性和中庸性(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原则)7、梭伦改革的性质:奴隶主阶级改革。
二、商鞅变法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2、变法目的:富国强兵;指导理论:法家思想;变法性质:地主阶级改革3、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司法改革:根据李悝《法经》制定秦律(4)、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文化专制);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4、评价:(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点清单】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放在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去分析,去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一次改革,成功的找出其理由,失败的分析其原因,注意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了解这些改革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模块学习内容要点一、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解析:梭伦改革是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对梭伦改革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的掌握和运用,是高考备考的重点。
2.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异同(1)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
②两次改革都涉及了对权贵利益的限制;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③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塞=(2)不同:①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②两者的性质不同。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的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③两次改革的特点不同。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变革.④两次改革的结果与影响不同。
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3、梭伦改革的背景①公元前8~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改革浪潮,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将重点回顾几个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展示它们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一、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统治阶级往往通过家族传承和朝以贵族身份加入官职等方案来选拔官员。
这种选拔方式导致政治腐败,使得最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机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宋朝实行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选拔官员,使得任何人只要有才华、有文化,就有成为高级官员的机会,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士族政治格局。
士人们可以通过考试过关,获取更好的机遇,改善他们本人和家族的生存状况,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士族对社会政治的掌控。
这个制度的解放了从前舞弊 through connections 的阻碍,同时也使考试成为一种进取的优秀行为方式。
此外,对于中国人的文化现象,领先的人才和创新一直很重要,然而常常缺乏机会去展示才华。
科举制度给了他们机会,使得许多优秀的人才得以涌流至中国的政治舞台。
这个制度还鼓励了教育活动的普及,以及对科学和文化的热爱,从而日积月累地增强了文化活动的发展。
二、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法国的社会运动。
它包含了一系列政治事件的发生,旨在推翻自由主义的法国君主政体,促进社会民主主义和民权自由运动的发展。
革命改变了法国世界的观念,也推动了欧洲其他地区的思想和政治变革。
这个运动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动荡和混乱,但是它也带来了一项新的政治秩序——民主政治。
法国大革命代表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这些价值观极大地影响了19世纪的欧洲。
由于革命期间的财富转移,使得农民和工人获得更多的社会地位,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法国经济体系。
此外,革命使教育制度从贵族运行一步步地转向地域之间的更为平等。
这个运动促进了交流,使得贫苦阶层的人们互相了解,对法国和世界各地的政治、文化和人际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战国末期(1)Q: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经济大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政治的大变革:大量私田的出现,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④军事大动荡:争霸和兼并战争(2)各国变法:①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③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3)秦国状况:落后与中原各国。
秦孝公即位,商鞅入秦。
2、措施:(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2)政治:①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②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什伍制”③推行县制(3)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4)改革旧俗☆核心:重农、法治目的:富国强兵3作用:①经济实力的增强: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封建国家机器职能,推行县制,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③军事实力的强大:“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4局限性:轻视教化,鼓槌重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劳动人民所受压迫,承认奴隶占有合法,未与旧制度,旧习俗划清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条件(439年)(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有利条件拓跋珪改革拓跋焘改革游牧定居冯太后改革国家机构日益完备(3)统治危机——必要性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人民起义九品泯通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北方柔然进攻——外患(4)统治者推动冯太后孝文帝 471年即位2、措施:(1)新制:①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惩治贪污②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前期:冯太后主持土地不得买卖,鼓励开垦荒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二、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三、欧洲的宗教改革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四、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五、戊戌变法1.背景(1)必要性: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上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②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
(2)可能性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
③思想来源:早期改良思潮和康梁维新变法思想2.目的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3.内容(1)政治方面: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预算决算;举办邮政。
(3)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4)军事方面:建立新式军队4.结果: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取消新政,变法失败5.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6.特点:(1)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2)力量弱小的维新派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
(3)光绪皇帝的变法带有宫廷政变争夺的色彩。
(4)内容全面,但未涉及“行宪法,开国会”等主张7.性质:使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1.索伦改革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商鞅变法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4.王安石变法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电子书【人民版】教材
专题一梭伦改革一雅典往何处去■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对立■雅典国家在公元前8世纪初才开始产生。
据说,提修斯以不侵犯贵族的私有财产为前提,动员贵族放弃司法审判权,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
国家形成初期,雅典实行王政,实际上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后来,君主退出了权力中心。
大概到了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拥有最高司法裁判权,并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由贵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掌握各项具体权力,这些执政官共有九人,一年一任,卸任后自动成为元老院成员。
在雅典国家形成初期,雅典社会形成了贵族和平民两个阶层。
平民占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的境地,政治上虽然享有公民权,但实际上无法真正参与到国家政权中去。
贵族在政治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在经济上占有大量财富,肆意剥削平民。
贵族的剥削方式主要有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和土地兼并。
他们往往乘平民经济困窘之际发放高利贷,又利用各种手段抢夺平民土地,使众多的平民陷入赤贫。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的平民大多欠了贵族的债,他们不得不租种贵族的土地,向贵族交纳租税,或者沦为贵族的雇工,接受贵族的剥削。
不少贫困的平民为了获得贷款或租得耕地,被迫以自己的人身作抵押,一旦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债主就把债务人抓来当做债务奴隶,甚至卖到海外,以抵偿债务。
“六一汉”的状况是当时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据亚里士多德记述,当时雅典的土地已被瓜分殆尽,贫穷的人连同妻子儿女都成为富人的依附民。
他们不仅失去了政治权利,更失去了人身自由,被称为“佩拉太”(意为“随从、附庸”)。
在经济上,他们必须将土地收人的1/6交给富人,所以被称做“六一汉”。
公元前7世纪,希腊工商业持续发展,希腊商队的足迹东至黑海沿岸,西到伊比利亚半岛。
在这场工商业发展的浪潮中,雅典的工商业也得到发展,部分人借此发财致富,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工商业奴隶主原先大多出身平民阶层,尽管经济上富裕,但由于其出身低下,所以在社会上仍然遭到贵族的歧视,在政治上没有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选修课在是必修课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充和提高。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说,高中历史课是要达到下面目的:A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知识(存史)、B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历史方法,形成深厚的历史视角(方法论)C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比如日本的教科书渗透着顽强的日本史观,不论这种史观正确与否,但不可不论的是,它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即是“资政”、“教育”的作用。
为此,人教社出版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研究中,选择编写《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材,可以说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价值。
因为,改革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正如本书编者的话指出了本教材的编写宗旨:“数千年文明史就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革命交替进行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是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途径。
在古今中外林林种种的社会改革中,人教社版的教科书精选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古今中外的九次重大改革。
透过了解、学习这些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我们的目的:A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历次改革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条件,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B了解和探究这些重大改革的内容、进程及其结果,(存史)C评价改革的成败,分析其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了解改革的复杂性、多样性,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等)D既然改革都在在内外矛盾、压力和挑战下发生的,历次改革都会充满尖锐的斗争甚至血腥,这些对改革者的才学、勇气、社会机制、政治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是个巨大的考验。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情感价值取向)对于这本教材所提到的每次改革,我们都分析其背景、内容、结果及影响。
在这一套范式化的系统中,学生的方法论、价值观、历史观会悄悄形成。
下面就具体每一单元的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就本课来说,在重点的把握上主要有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而难点在于梭伦改革的影响。
实际上是旨在揭示梭伦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教材里从两个标题来写:一是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一是首席执政官梭伦。
应该说,每次改革的原因都从内在的和外在的两层压力和挑战切入。
梭伦改革的必然性也存在于内外压力两个方面:一是雅典内部的压力,即贵族政治和社会动荡,一是外来的压力和挑战:雅典附近城邦的竞争与打击。
1先看内在原因: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需要深入了解的是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文明模式的关系。
把古希腊地图和“学思之窗”内容联系起来。
地理环境:看看古希腊地图,破碎、狭小,爱琴海中480多个岛屿。
希腊半岛多是贫瘠的山地,夏季火热干旱,没有较大的河流,农业不发达,工商业发展条件优厚。
这种地理环境,使希腊人成为“海上居民”。
频繁的航海活动,出没风涛激发了希腊人的探险精神和开拓性格。
这种地理环境和希腊人的民族性格使希腊政治发展模式形成这样鲜明的特点:一是多中心的城邦格局;一是具有典型民主性质的公民政治。
这里可以建立一个比较视角:希腊与东方文明。
教材介绍,希腊盛产橄榄、葡萄、大理石、陶土、金、银、铜等矿产,而粮食不能自给,必须对外发展工商业。
使他们不断进行海外商业和殖民,并与北非、西亚文明圈进行广泛交流。
古代东方都是大陆文明,在大河流域发展农业文明,尤其是中华民族向内发展,而形成大一统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希腊民族向外发展,与异民族处于交往状态,呈现出多中心城邦发展格局。
这些城邦常常以城市和城镇为中心,包括周围若干村落而组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各邦内政外交都是独立的。
因此各城邦具有不同的利益,因而长期以来一直是竞争关系,因而经常相互争夺、战争。
而当希腊半岛遇到外来征服时,彼此之间只能结成同盟关系。
城邦与中国的广大农业文明的广大农村不同,城邦,即高于家庭、村落、部族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集体。
希腊文的“公民”(Polites )一词就由城邦(Polis )一词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城邦的共和政治起源于血缘关系,是具有共同祖先的原始家族和部落的联合。
公民团体一方面自我封闭和极端排外,另一方面在公民内部产生对城邦归属感的重要根源。
希腊城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国家形式。
其外表特征在于其小国寡民的规模,其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政治结构,即它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共同法律下分享共同生活和权利义务的政治体系。
亚里士多德指出,判别一个城邦,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
君主制下的臣民也属于国家,但因为国家属于君主,所以他们归根结底是君主的臣仆,而公民不是任何个人的臣仆。
这是公民概念的原始含义。
不过,希腊公民只是城邦居民中一种特殊的身份团体。
一般说来,只有纯属本邦血统的成年男子才能成为公民。
这样,奴隶、外邦人和妇女就被排除于公民团体之外了。
因此在政治权利上,公民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参加这一会议。
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
(城邦国家和公民权即城邦民主奠定希腊文明的早期特征)梭伦改革必要性始于公元前9-8世纪,雅典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型时,原来的氏族成员分化为贵族、农业和手工业者,后两者是平民。
阶级的分化产生了矛盾一是权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在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贵族把持权力机构,公民大会虽是名义上的最高机关,但是没有实际权力。
公民分化。
另一个矛盾是经济上的矛盾,即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把平民又变成六一汉。
沦为奴隶以后,即没有了公民的资格。
它的弊病在于:奴隶没有为国效力的热情和机会,坐视外部竞争者的壮大;又没有生产积极性,使生产力发展受阻,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于是国家发展受阻。
而雅典的地理环境、民族性格注定使一些经营工商业的平民成为新的奴隶主阶层,他们便与被压迫的山地派一起向实行寡头政治的贵族要权利。
要财富,要斗争。
这些客观条件决定着梭伦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即解决公民权利,解决生产力。
2改革的内容A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六一汉制度,恢复他们的人身自由,扩大公民的基础,这使雅典解放了生产力;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并把它变成法律。
不同等级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也承担不同的政治义务,基本遵循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满足了新兴奴隶主的政治要求。
C建立“四百人会议”,恢复公民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会议就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包括第四等级在内。
削弱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D根据国情和地缘条件,奖励发展农工商业。
3改革的结果及其影响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它对雅典民主模式的影响,因为都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它是希腊文明的精髓。
总结在希腊文明史上,“法”的精神是希腊的地位。
他的追求是:“我制订法律,无贵无会遵守相互间的协定的;而他正是要为公民们制订这样一种法律,使他们都明白,实行正义要比犯法有利得多。
他不期望为雅典人制定“最好的法律”,而只是制定“他们愿意接受的最好的法律”。
一个是它的局限性,这可以引导学生把梭伦改革的影响与克里斯梯尼改革、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的怎样继承和发展关系联系起来。
一个梭伦改革的结果和他个人的下场则更值得深思,而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我们要向学生介绍的。
“下场”与许多改革者不同。
为什么?商鞅变法本单元的重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内容,难点是把握商鞅变法的特征和对它的客观评价。
1先说一下背景背景的介绍最好与梭伦改革相比较,强化同学对两种完全不同的国情,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和文明模式的认识。
背景或者改革前的社会状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时代背景,梭伦改革是雅典奴隶制时代;2雅典的生存发展的政治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多中心的城邦格局内的城邦之一,政治特点是城邦民主。
1商鞅变法时的社会制度:中国向封建社会转化时代,2国家生存环境是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比梭伦时代更尖锐,从改革的必然性来说,与梭伦有共性的是;它的内在必然性也来源于外在的竞争,各诸侯国之间的竞争。
但中国的诸侯国是从周朝的分封起源的。
突出“诸侯国”与“城邦国”之间鲜明的不同。
它不仅决定着变法的发展方向,虽然从变法的直接目标说,都是“富民强国”,但是最终的目标,一个是城邦民主;一个是“为秦开帝业”。
也决定着两种文明的发展特征。
这可进一步同学总结。
2,变法的内容和特点:内容虽然是重点,但是容易理解。
但是变法内容可比于当时各诸侯国的变法,然后看出特点。
根据21页学习延伸,各国变法情况简表,看其成败,商鞅变法之前,已经有李悝在魏国推行新政,吴起在楚国变法,本制度。
只有商鞅明确提出并在变法中贯彻了用以取代礼治的“法治”主张,具有彻底性、深刻性、震撼性。
他的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确实提高了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结果: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最后达到“倾邻国而雄诸侯”。
3怎样评价他的变法,商鞅生活的战国时代的国家是“一家之国”,而不是人民共和的“大家之国”;商鞅变法的立法宗旨是“富国强兵”,巩固秦国君主专制统治,根本没有把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所谓“富民”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强一家之国。
因此,所谓法律是君主及其利益集团意志的“合法化”,是君主本位政权本位的治理工具,它对贯彻法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无疑是进步、有力、高效的。
但是法对人民的残酷性显而易见。
“连坐法”、“鼓励告奸”、“轻罪重刑”、“刑用于将过”、“不赦不宥”、“燔诗书而明法令”等法令是不折不扣的恶法,恶法破坏了支持变法的社会基础,激化了社会矛盾,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布下了个人悲剧的“地雷阵”。
法制是一柄双刃剑,它使秦国强大,也使秦国灭亡。
变法的效果很快体现出来,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变法不过十年,秦国已经是“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这种场景,简直就是个理想国,从后来秦国不断打败六国,最终统一天下的情况看,变法的成果也是不容否认的。
但是这种法制只适应于战争环境。
到了和平环境中就显得太严苛而不近情理了。
至于怎样看他的下场“五马分尸”,是因为法的残酷还是反对力量的强大矛盾的尖锐,让学生评功说。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本单元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内容,难点是北魏鲜卑族的社会形态和统治形式、对孝文帝改革的结果的评价。
这一单元主题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全面学习汉族文化的一次改革。
这个主题与我国历史上的改革主角与改革内容有很大差异。
透过这个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少数民族形成发展史、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以及对民族融合进步的评价和把握,1本单元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鲜卑的民族性。
先是直观的展示。
32页《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图》、“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图,描写鲜卑族生活的《敕勒歌》先给学生一个生动的民族风情画,使学生对马背民族鲜卑族的联想滚滚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