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与启蒙"范式考辨——对近现代中国史研究与教学中一个“元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第5课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习题精选七十三
精选2019-2020年华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习题精选七十三第1题【单选题】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的技术仍然失败。
”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A、经济技术方面的探索B、军事技术方面的探索C、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D、政治制度方面的探索【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A、慈溪太后B、李鸿章C、奕?D、左宗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A、AB、BC、CD、D【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
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①改革政治②兴办新式学校③翻译外国书籍④建设海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过重大贡献。
这所大学的前身创建于(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公车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曾国藩和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强的炮火将昏睡自大的中国卷入世界,灭顶危机使中华民族开始认“夷”为师。
为保祖宗基业,清王朝力图借西方之“长技”求强,求富,用西方科教兢回颓势。
然而,黄海大战的硝烟宣告了这仅仅是垂暮者的一厢情愿。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
李泽厚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曾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第475页)并指出从变法(维新运动)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知识群兴奋的焦点。其他一切,包括启蒙和文化,很少有暇顾及。例如邹容①《革命军》中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得到重视和普及,完全淹没在呼号革命的军事斗争中。孙中山在辛亥后赠以“大将军”的美谥,倒正好是这样一个象征。宋恕②《六斋卑议》中反宋明理学的突出的启蒙思想,更被挤到角落里面,几乎至今无人注意。
以上种种,使得这种以启蒙为目标以批判旧传统为特色的新文化运动,在适当条件下遇上批判旧政权的政治运动时,两者便极易一拍即合,彼此支援,而造成浩大的声势。五四运动正是这样。启蒙性的新文化运动开展不久,就碰上了救亡性的反帝政治运动,二者很快合流在一起了。
以专注于文化批判始,仍然复归到政治斗争终。启蒙的主题、科学民主的主题又一次与救亡、爱国的主题相碰撞、纠缠、同步。中国近现代历史总是这样。不同于以前的是,这次既同步又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例如,“五四”前后之激烈抨击孔子,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因为自袁世凯到张勋都用孔子做他们搞政治复辟活动的工具。“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复古主义披靡一世,什么忠孝节义,什么八德的建议案,连篇累牍地披露出来,到后来便有帝制的结果。可见这种顽旧的思想,与恶浊的政治往往相因而至。”“我总觉得中国圣人与皇帝有些关系,洪宪皇帝出现以前,先有尊孔祭天的事;南海圣人与辫子大帅同时来京,就发生皇帝回任的事;现在又有人拼命在圣人上作工夫,我很骇怕,我很替中华民国担忧。”“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此外,这批旧学深厚、饱读诗书的知识者之所以能如此彻底否定传统,接受西方文化,又仍然与自己文化中缺少宗教因素,不受盲目信仰束缚,积极追求改善自己(“自强”“日新”)、一切以理性的考虑做标准和依归有关。即不管传统的、外来的,都要由人们的理智来裁定、判决、选择、使用,这种实用理性正是中国人数千年来适应环境而生存发展的基本精神。它最早成熟在先秦各家的社会政治哲学中,而在孔学儒家传统中表露得最为充分。所以,有趣的是,这些反孔批儒的战士却又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承续着自己的优良的传统,承续着关心国事民瘼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学传统。
李泽厚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李泽厚(1930- ),中国当代学者。
本文选自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有删节。
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
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
众多论著常常笼统地歌颂它们,较少注意二者的复杂关系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我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曾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
……在近代中国,这一环就是关于社会政治问题的讨论:燃眉之急的中国近代紧张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把注意和力量大都集中投放在当前急迫的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第475页)并指出从变法(维新运动)到革命(推翻清朝),政治斗争始终是先进知识群兴奋的焦点。
其他一切,包括启蒙和文化,很少有暇顾及。
例如邹容①《革命军》中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得到重视和普及,完全淹没在呼号革命的军事斗争中。
孙中山在辛亥后赠以“大将军”的美谥,倒正好是这样一个象征。
宋恕②《六斋卑议》中反宋明理学的突出的启蒙思想,更被挤到角落里面,几乎至今无人注意。
辛亥之后,尽管并没有多少真实的进步,但历史毕竟翻开了新页。
皇帝没有了,“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路途不再那么正规,但政局一塌糊涂,思想异常混乱,控制相对放松,意识形态似乎成了空白。
一方面,旧的体制、规范、观念、风习、信仰、道路……都由于皇权崩溃,开始或毁坏或动摇或日益腐烂;另一方面,正因为此,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便不断掀起尊孔读经、宣扬复辟的浪潮,想牵引局面恢复或倒退到“前清”时代去。
对知识者特别是年轻的知识一代来说,国家和个人的前景何在,路途何在,渺茫之外,别无可说。
上一代革命者的热忱衰退了。
除了一些仍围绕在孙中山的身旁做些力不从心效果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外,很大一批消沉下来。
范爱农、吕纬甫、魏连殳……连鲁迅本人也沉默几乎十年,以读佛经拓碑刻抄嵇康来排遣时日。
正是在这万马齐喑、闷得透不出气来的黑暗王国里,陈独秀率先喊出了民主与科学。
高中历史评析题训练整理(含参考答案)
高三历史评析题专项训练(飞凡中学高中历史调研组大整理)1.(12分)运州历史思维将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分解是全面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历史素养。
阅读示例,完成下列要求。
示例:“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蒋、汪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位一体的红色政权建设思想。
首先,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其次,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再次,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战略阵地。
(3)影响: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是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理论武器。
(4)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关系:工农武装割据与军阀割据有着本质不同。
军阀割据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而建立的反动武装集团,它既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又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工农武装割据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代表了工农大众的利益。
仿照示例,从经济史方面任选一历史概念进行要素化解析。
(要求:概念的选择须从经济史方面人手;要素分解全面、科学;对要素的解析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一些先进国家占统治地位,并且少数资本主义强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列宁语)。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以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根本前提的,其形成过程就是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其内容包含三方面:(1)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所组成的政治体系;(2)以资本主义市场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3)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进行分析。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
第35卷第1期延边教育学院学报Vol.35No.1 2021年2月Journal of Yanb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eb.2021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政治学范式探析王泰崧(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为经济建设,并逐渐恢复了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我国政治学从革命论范式转向建设论范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经过了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范式、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以及多种思想范式并存的时代,但是缺乏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范式研究。
本文阐述了政治学范式的概念、中国政治思想史范式研究的发展历史以及如何运用政治学范式,以期为促进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范式;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64(2021)01-0096-04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各种政治关系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22年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北京政法学校开讲中国政治思想史至今,将近百年。
我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一直受到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1]。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依然缺乏知识论取向的科学研究,因此,还需要立足政治实际需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政治学范式概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它要求人们以客观的角度、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从事政治学相关研究,将研究的政治学科学成果和结论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和掌握政治规律的指导指南。
人类是以国家作为最高组织,并对内约束国家内部成员的行为,对外以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往来。
政治是人类活动必须遵循的特定规律,这些规律的制度和维持往往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国家内外的一切经济活动、文化活动、学术活动等都需要在政治范围内完成,因此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
史学论文: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
分析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新史学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建立比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早十年。
梁启超的史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史学,可以说他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创始人之一, 同时是西方资产阶级历史理论最早的传播者和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奠基人。
纵观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梁先生对史学研究有特别的偏爱,尤其在史学方法论和史料学等方面梁启超先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他的每一部著作中都展现出了对封建史学批判的思想。
在戊戌维新期间他就曾大声疾呼“史界革命”曰:“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他把史学与救国联结在一起。
这是梁启超先生新史学的一大特点。
一、史学史:梁启超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作为一个成长于传统封建士大夫家族的文人,梁启超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他建立的新史学正是在对封建史学的反思中形成和逐渐完善的。
因为“新”史学就是向传统旧史学的挑战和解构。
后世的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内容,相当重要部分的内容与经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史学理论的正统论、春秋笔法、史例史体等,都与经学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到了近代,特别是20 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加之新史学思潮和西方自然科学以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科的出现对旧中国的影响,促使他举起史学革命的大旗,把传统经学放在审判的地位上。
可以说,他在努力摧毁经史之学,即对涉及古代史学思想的经学进行全面解剖,是一次对传统经史学的解构。
在梁启超先生1901年到1902年写的两篇文章《中国史绪论》和《新史学》中,他尖锐地指出了传统史学的弊病。
他认为史学根本的弊病是封建政治,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新史学的建构,从而初步构筑起其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主张成为他日后治史的方针。
随后,1902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传统史学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行了系统全面地分析。
指出封建史学最大的缺陷就是服务的对象狭窄,只有君史而忽略了大众史。
他说:“质而言之, 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 总不离贵族性, 其读客皆限于少数特别阶级——或官阀阶级,或知识阶级。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分层训练)(解析版)-【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
解密08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A组考点专练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2021·贵州贵阳市·高三一模)与前代相比,清朝前期对外交往的范围扩展到欧洲诸国,与周边亚洲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则逐渐削弱,但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
这表明清政府A.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B.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C.沿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D.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D【详解】鸦片战争前,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对外交往范围扩展的情况下,清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表明其不识时务、拒绝顺应世界潮流,D项符合题意;清醒认识国际关系格局与清政府“依然用朝贡外交的眼光看待西方国家”不符,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审时度势、维护国家版图完整,B项错误;沿用朝贡外交笼络列国与材料主题不符,C项错误。
2.(2020·四川德阳市·高三一模)在《南京条约》的谈判过程中,英使璞鼎查向清政府表示,如果中国允准其他各国来五口通商,英国“断不阻止”。
维多利亚女王在将《南京条约》送达国会的咨文内更明确地说:“我们的宗旨是,同样的权利,要给予一切工业的国家享受。
”上述主张旨在A.促成列强共治中国局面B.实践自由主义经济理论C.实现殖民利益的最大化D.敦促清廷扩大开放范围C【详解】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体现,但没有反映出英国发动殖民战争的根本目的,B项与C项是“途径”与“目的”的关系,故排除B项,C项正确;共同宰割中国是19世纪末世纪初列强为缓和在瓜分中国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而提出的方案,尤其是从义和团运动到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英国对外国分享其对华通商权益持开放态度,没有提及要求清政府扩大开放范围,故D项错误。
故选C。
3.(2019·全国高考模拟)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位28岁的亲王为中国制定了一项新政策:中国应在外交上接纳西方以获得一段时期的和平,并于这期间在西方帮助下加强军事力量”。
历史学概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以及对 历史发展的理解
从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不同阶段和现实生活所使用 的“历史”一词含义看。广义上讲,历史是指宇宙间万事 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它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属 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给出这样的概括:“历史可以从两方 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是马克 思主义也主要关注着人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 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因此通常意义上的历史是一种狭 义的历史,即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正如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费弗尔提出的,“历史是关 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物和思 想的科学”。
(3)历史科学概论应是概要论述历史科学, 也可以说是“历史科学学”(葛懋春、谢 本书《历史科学概论· 绪论》,山东教育出 版社1985年修订版;葛懋春、项观奇《谈 谈历史科学的对象与体系》,《文史哲》 1885年第2期)。
(4)史学概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史 学这一学科的概述和回顾,它包括历史研 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吴 泽《史学概论· 前言》,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6月第一版)
思想资源:尼采及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 判;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对文字性质不稳 定性的主张;结构主义人类学列维· 斯特劳 斯对亲属结构的研究;罗兰· 巴特对文本的 重视;福柯对知识和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 德里达德解构观念;李欧塔对后现代情景 德描述;詹明信对资本主义后期文化德看 法。
尼采
他主张对现代性及其一切 价值彻底重估、批判和颠 覆而为多数后现代主义者 奉为先驱。如哈贝马斯认 为尼采是"后现代性的开端 ",福柯借鉴尼采的谱系学 方法批判现代性,德勒兹 将尼采视作"反文化的开端 ",德里达则将尼采当作" 他者式思维"的代表。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书评这本书是由王学典和陈峰教授共同编的,王学典教授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其擅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
陈峰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20世纪中国学术史。
这两位学者不光合作共同编了这本书,他们还共同写了另外一本书叫《20世纪中国历史学》,另外的一本书是他们在本书基础上,结合一些学者的观点把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趋势进行详细的论述,可以看出我所读书目的重要性,那么我下面就首先将就本书的写作背景简单介绍一下。
20世纪是中国学术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是中学与西学相互激荡产生空前创获的时期。
作为中国学术史中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历史学,其发生的变革尤为剧烈。
从世纪初年的“新史学思潮”,到实证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直到90年代的新国学,可谓此起彼伏、一波三折,都曾在不同时期引领风骚,并相继居于史界主流地位,每个思潮或流派都构成二十世纪史学发展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如何认识这些思潮或流派的地位和意义,无疑是我们后世治学术史者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因此,处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对此前100年的历史学的发展行程作一番学术史上的总结无疑是必要的。
书中收入了齐思和、周予同、白寿彝、戴逸、余英时、唐德刚、张广智、杨念群等史学大家以及一些著名学者对20世纪宏观史学评论的文章,这些文字或侧重发展过程,或突出问题意识,集中系统地展现了整个20世纪史学发展的概貌。
其中不少是当事人或亲历者(余英时、周予同等)对他们所处时代史学发展的论述和评论,弥漫着当时的学术气息,是珍贵难得的真实记录。
这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是一些史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以及对二十一世纪史学发展的展望,这有助于我们很清晰的了解中国史学的演变历程。
这本书主要以时间为主线,分别介绍了中国史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如晚清、民初、民国时期、抗战时期、20世纪后五十年和后二十年的评论,它们体现着各个时段的学术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变与不变。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通用2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
主要讲的是:在19世纪以前,中西没有邦交,此中有两个缘故。
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
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战败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轻视西方了。
有些人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一些人就批评说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不可以轻而易举的灭亡。
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不过好几场对外战斗的失败,令更多的中国人知道中国科技水平早已十分落后,很多人向外国人购买先进的武器,学习科学技术,受到推荐的李鸿章提出了许多维新方案,他希望中国步步向前进,但他做的不彻底,许多人不听他的话,很多建的厂都在和法国打仗时被毁了。
这时李鸿章觉得日本是中国的劲敌,有朝一日会攻打中国,于是在高丽进攻日本,但由于战略错误,中国败给了日本。
和日本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用各种外交办法想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但都失败了。
可是俄,法,德三国却在后来自愿援助我国,想从中获取一些代价。
俄国借给我们很多钱,声称要和中国为友,帮助中国修铁路,实际上要占领中国北方。
最后,中国许多地方被瓜分了。
孙中山这时在国内外来回奔波,提倡复兴方案,最后推翻了满清,当上了大总统,赶跑了不友好的外国人。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
补充材料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
3、“现代化”范式
现代化的内容: (1)经济自由化或者混合经济,其中包括工业化、城市化、 市场经济制度等。 (2)政治民主化,按西方的经验就是民主政治,包括公平公 开选举、多党轮替执政、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地方自治、法 律监督、公务员制度等。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模 式与此不同。 (3)社会关系方面,充分保障人权,包括人的生命权、自由 迁徙权、财产权、经济自由权、政治自由权、思想言论自由权 等。 (4)思想文化方面,按西方经验就是多元价值观、学术独立、 教育与政治分离、宗教与政治分离、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社 会主义国家主要讲思想一元化。 (5)军事方面,按西方经验就是军队于政治中立,军队国
补充材料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术范式
3、“现代化”范式
所谓“现代化”范式,就是以“现代化”作为观察和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的视角与标准,以“走向现代化”作为中国近现 代史的主要发展线索,以“是否有利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作为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最高的和根本的标准的一种学术话 语体系。 要了解“现代化范式”,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现代化”。 “现代化”一词在英语里是一个动态的名词:modernization, 意为“成为现代的”之义。英语里还有一个词:modern times。这个词是指从公元1500年左右以后一直到今天的历史 时期。这就是说,“现代”一词的历史时限拉得很长,达三四 百年之久,而且伸缩性很大,没有明确的下限。这是近代西方 史学观点的反映。近代西方史学界对人类文明史最粗略的基本 分期法,是三段式的: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由于“现 代”这段时间很长,西方历史著作中又把距离我们生活时代最 近时期的历史划成一个时段,称为“当代”。从西方史学观点
本科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讨论选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讨论课选题
1、香港的繁荣是英国殖民主义结果吗?(也就是解释中国近代的“香港现象”)
2、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与当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开放口岸的主要区别
3、毒品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4、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文化
5、湘军、淮军与中国近代军阀的起源
6、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转折
7、戊戌维新运动:救亡唤起启蒙
8、为什么说梁启超“善变”?
9、留日学生与革命思想传播
10、为什么晚清时期中国非革命不可?
11、孙中山的领袖观
12、近代女权运动
13、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与读书
14、我看鲁迅
15、我看胡适
16、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7、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人
18、近代中国与强人政治
19、从“共和政治”到“以党训政”的历史逻辑
20、北洋军阀与国民党新军阀的比较
21、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毛泽东
22、蒋介石与汪精卫
23、蒋介石与黄埔系
24、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历史逻辑
25、抗战时期的周恩来
26、抗战胜利却未能为国民党带来光辉的前程,原因何在?
27、中国为什么会成为联合国创始国?
28、刘少奇与七大
29、平津战役
30、渡江战役
31、和平起义的国民党将领
32、毛泽东与蒋介石
33、毛泽东的美国观。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21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生版)
2019高考历史二轮精品学案专项21中国近现代的思想史(生版)课前预习---带着考点问题回归课本〔一〕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有什么样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史实?(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与哪些?〔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到什么作用?2、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影响?3、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有什么意义?高考报告---明确高考形势知识网络:---先总1、抵抗派:新思潮萌发,向西方学习〔19世纪40-50年代〕〔一〕地主阶级:2、洋务派:中体西用〔19世纪60年代〕3、顽固派:中体中用1、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前期中体西用+后期改良维新;〔19世纪60年代〕〔2〕康梁维新派:维新思想〔19世纪末〕〔二〕资产阶级:2、革命派: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3、激进派: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三〕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思想1、过程:向西方学习——一以俄为师——结合实际国情,走中国特色道路〔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4〕科学发展观考点详解---后分【一】地主阶级〔一〕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50年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1、背景:〔1〕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2〕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3〕中国跟世界联系加大〔4〕先进中国人积极寻找抵御外来侵略和强国富兵之路2、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之路4、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的道路5、代表人物:林那么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6、评价:〔1〕积极:开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使开眼看世界思想成为社会潮流〔2〕消极:仅仅局限在个人行为的学习,带有政治指向性和实践性的活动不多。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严复ppt课件
[√]是对的
3、他创办了《国文报》
[×]是错的,是他与友人创办的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复
启蒙思想家——严
判断题
4、此后,严复主要精力集中在于学习西方哲 学著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时代背景:
身世背景: 严复出身于中医世家,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但家中常常“囊无余钱、家无恒产”,适逢洋务 运动,严复才有机会在福州船政学堂读书,改变 了这位思想家的命运。他在船政学堂接受了自然 科学教育,使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而之后留学英伦的经历,更使他亲身感受了英国 先进的政治体制和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便为 他日后思想的形成奠[dian]定了基础。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上起了划时代作用的思 想家之一;他的著述与 思想,也有着承前启后 的历史地位。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阅读加油站 同学们将课本合上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严复思想
(一)维新以救国的政治主张 他在《原富》译事例言中指出:“夫计学者,切而
言之,则关于中国之贫富,远而论之,则系乎黄种之 盛衰。故不佞每见斯密之言,于时事有关合者,或于 己意有所枨触,辄为案论。丁宁反复,不自学其言之 长,而辞之激也。”从他对所译西方著作的取舍中, 更能看出他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 概括: 第一,主张变法维新; 第二,强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第三,与反对专制相应,严复对民权问题给予了充分 的关注。
救亡压倒启蒙辨析
救亡压倒启蒙辨析救亡压倒启蒙是一个由清代思想家、政治家王夫之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国家面临危机时,应以救亡为重,压倒一切其他任务,而启蒙则是指对人民进行教育和启发,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
这两个概念在历史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在多个时期都得到了应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晚清时期的戊戌变法运动。
当时,清朝已经衰弱不堪,面临着外侮和内忧的双重压力。
王夫之在《救亡启蒙辨》一文中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危机是当务之急,只有通过救亡才能为启蒙创造条件。
救亡是指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一些改革派人士认识到了中国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方案,以挽救国家的命运。
这些方案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改革军队等,都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和提高人民的素质。
他们深知,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个先进的民族,就无法在世界上立足。
而启蒙则是指通过教育和思想启发,提高人民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改革派人士提倡科学、民主和法治的思想,试图唤醒人民的觉醒,使他们摆脱封建迷信和旧有观念的束缚,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一过程需要普及教育、开展宣传和思想启发等手段,以培养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新一代人。
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支持,不仅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的认同,也得到了一些政府官员的支持。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复杂,改革派人士的努力最终未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是,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后来的改革和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救亡压倒启蒙的思想也不仅仅适用于中国历史,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救亡压倒启蒙的观点也得到了应用。
这些国家在争取独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首先要解决国家的危机,保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只有通过救亡,才能为启蒙创造条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件6: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评价
性质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 起的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意义 ①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败因 ①守旧势力强大 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③没有严密的组织 ④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道路行不通
——引自1900年10月22日瓦德西给德皇的报告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订 1901年9月,清政府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
内容
项目
主要内容
主要危害
惩办
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 大臣百余人
清政府受制于列强,变成洋人的朝廷
赔款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年息4厘 ,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内容: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 维新”
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9月21日,慈禧太后 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 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 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 北京菜市口,这就是“戊戌六君子”)
▲ 康有为、梁启超的合照
史料阅读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 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 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 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 业已照允。仍电饬(chì)该全权大臣 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故宫博物院明 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
C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Fra bibliotek谢谢观看!
救亡之梦——蔡元培救国救世思想探析
切实从教育入手。蔡元培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 的教育救国之梦最终破灭了,但他对“教育救国”的
的,他诀别仕途而投身教育后所创办的学校几乎都 至诚愿望以及在此愿望指导下所进行的诸多教育实
“含有革命性质”。他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爱 践,还是为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值
国女学等都是为了救国革命而培养人才。他曾说: 得我们赞颂、敬仰和学习。
出具有各种能力的人才,进而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 “骆驼样的精神”及“崇好美术的素养”和“自爱、爱人
务,这样国家才有可能发展、强大。当然,蔡元培在 的美德”。[6]475-480
这里所讲的“能力”是个广义词,既包括为国家、为 总之,在蔡元培看来,在外有强敌伺候、内有政
社会“克尽义务”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又包括服 府卖国的危急情况下,只有通过教育培养革新人才,
人的超越精神。“蔡元培受康德的影响,把世界分为 既然美育能拯救社会道德人心,那么宗教是不
人们能经验的现象世界和超越人们感觉经验的实 是也可以呢?蔡元培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在他
体世界,并认为道德的终极目的就在于使人超越现 看来,宗教即使有道德价值,体现的也纯粹是人类蒙
象世界,达到实体的精神世界。”[7]那么如何才能 昧时代、半开化时代之情形。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科学
启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教育为什么能救国呢?对这个问题,蔡元培主
要从教育的特殊功用以及它的当代价值两个方面
一、以教育作为救国的途径
作了解答。首先,他认为教育的特殊功用就是立人,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 人立则国强。他认为以前各种救亡措施之所以失
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思失败、 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教育入手、没有从培养
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
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教学
史桂芳
【期刊名称】《《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日本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既广泛又深入。
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发展,使日本各界了解当代中国的愿望更加迫切,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因而遇到新课题和新挑战。
日本的中国近现代史学者既继承了传统的治学方法,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考证、发掘
和使用,又在研究视角、关注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日本的中
国近现代史研究在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了解、借鉴日本学者的
研究状况和成果,是加深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途径。
【总页数】15页(P299-313)
【作者】史桂芳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3
【相关文献】
1.清末新政国际因素的革命性解读——评《新政革命与日本》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革新 [J], 武端利;阮云志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视野下日本侵略对华的文化摧残 [J], 钟声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视野下日本侵略对华的文化摧残 [J], 钟声;
4.日本战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我见 [J], 田中仁
5.“救亡与启蒙"范式考辨——对近现代中国史研究与教学中一个“元叙事”的考察 [J], 葛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月20日返回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口A帝王出御
6月20日返回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口A帝王出御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两次战争都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③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有英国②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④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2.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以下不属于三个条约对中国的共同影响的是()A. 巨额赔款,加重民众的经济负担B. 涉及海关和关税主权C. 开埠通商,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D. 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是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
”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说法正确的是()①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鸦片贸易的纠纷②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④列强的侵略势力由沿海向内地深入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①②④4.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代表人物。
李鸿章的下列活动与该评价无关的是A. 创办轮船招商局B. 镇压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C.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D. 设翻译馆翻译刊行西方书籍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有关这段历史的整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19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南京,因为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开始接受侵略者提出的领土要求B. 19世纪中后期,由于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圆明园开始成为一处遗址C. 19世纪末,日本人在中国建厂,加大对中国经济掠夺D. 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6.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的近代化军事和民用工业逐渐发展起来;1894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A. 西方侵华史B. 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史C. 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D. 中国人民探索史7.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主 义基 础 上 的西 方 文化 介 绍输 人 以抨 击 传 统 、 打
倒 孔 子 时 ,却 不 自觉 地 遇 上 自 己 本 来 就 有 的 上 述
集体 主 义 的意 识 和无 意识 ,遇上 了这种 仍 然异 常 关 怀 同事 民瘼 的社会 政 治 的意 识 和无 意识 传 统 ” 。 由此 , 李泽厚提出 , 启 蒙 的主 题 、 科 学 民主 的主 题 又一次与救亡 、 爱 国 的主 题 相 碰 撞 、 纠缠 、 同步 , “ 带来 了较长 时期 的复杂 关系 ” 。
对 八 十年 代 以来 一种 历 史 “ 元叙事” 的解 构 分
析》 『 3 1 一文中, 认 为救 亡 其 目的乃 在 “ 民族 国家建
构” , 所以“ 救亡 ” 具 有 某种 “ 现 代性 ” 。他 认 为 , 我
( 以儒 学 为 代表 的 旧文 化 旧道 德) 、打 碎偶 像 …… , 都仍 然 是 为 J , 使 中 国富 强起 来 ,使 中国社 会 进步
起来 , 使 中国不 再 受欺 侮 受压 迫 , 使 广 大人 民 生活 得更 好一 些 。……所 以 , 当把这 种本 来建 立在 个体
系, 应 该说 具体 的历 史进 程确 实 比较 复杂 , 但 不
能 因此就 否认李 泽厚 的观点 。 因为李 的论 断 , 乃 是 对基 于某种 特定 的价值 观念 , 对宏 观历 史 的一种 概 说 ,它本质 上只是 一种 观察 的角度 和思 维 的池式 , 不能把 它当作一把历 史的裁刀来认 识并加 以批判 。 ( 2 ) 民族 国家建 构论 。 李 扬 存《 救亡压 倒 启蒙 ?
一
断 。这 个论 断作 出 于 1 9 8 0年代初 期 ,当 时及 其后
一
个是 新文 化 运动 , 一个 是 学生 爱 国反 帝 运 动 。”
直 是学 术 界 高度 关 注 的话题 。它 引起 1 广 超 出历
新 文 化 运 动 在 于 社 会 民 众 的 启 蒙 ,而 学 生 爱 国 反
第2 8 卷
2 0 1 4年 l 2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h i h e z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重视。 围绕这一 范式 , 学界 从历 史过 程 复杂论 、 民族 国家 建构论 、 根 治于传 统文 化价 值 的实用 论等 三个 方 面 对该 范式 进行 r深 人 的批判 和解 析 。 这种解 析 各有其 独 到之处 , 笔者 则 提 出二 者 的关 系中 的历 史契约 消解
r其 内在矛盾 , 并使 二者 关系 在 “ 长 时段 ” 中实 现逻辑 与历 史 的一致 成为 可能 。 [ 关键 词 ] 救亡; 启蒙; 元叙 事 ; 历 史契 约
一
、
救亡与启 蒙 : 话 题 由来
并进而提出, 近现 代史 演 变 乃是 “ 救 亡 压倒 了 启蒙 ” …。 显然 , 这是一 个 高度概 括 和富有 思辨 的论
在《 启 蒙 与 救 亡 的双 重 变 奏 》 中, 李 泽 厚 先 生
提到 , “ ‘ 五 四 ’运 动包 含两 个性 质 不相 同的 运动 ,
史学 界 的广 泛共 鸣 ,且 具有 相 当的理 论 深 度 和现
实关注 , 而成为 中国近代史 的一种思 维 范式 。
帝 运动在 于 国家 民族 的救亡 。所 以 , “ 五四” 运动 实
质 上可 理解 为 “ 启 蒙 与救 亡 的双 重 变奏 。” 李 泽厚
二、 学界对 “ 救亡压倒启 蒙” 范 式 之 批 判
先生认为 ,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自我 意 识 并 非 政 治 , 而
是 文化 ; 它 的 目的是 国 民性 的改 造 , 是 旧传 统 的摧
毁 ; 它 把 社 会 进 步 的 基 础 放 在 意 识 形 态 的 思 想 改
造上 , 放 在 民 主启 蒙 工 作 上 …… , 这个 ‘ 最 后 觉 悟 之 觉悟 ’ 仍 然 是指 向国家 、 社 会 和 群体 的改 造 和进 步 。即是 说 , 启 蒙 的 目标 、 文 化 的改 造 、 传 统 的扔 弃, 仍是为 J , 国家 、 民族 , 仍 是 为 了改 变 中 国 的 政 局 和社会 的而貌 ” 。 对此 , 李评 论 道 “ 它 仍 然既 没有 脱 离 中 国士 大 夫“ 以天 下为 己任 ” 的 固有 传 统 , 也 没 有脱 离 中 国 近代 的反 抗外 侮 、 追求 富强 的救 亡主线 。扔弃 传统
V o 1 . 2 8式 考 辨
对近现代 中国史研 究与教 学 中一个 “ 元叙事” 的考察
石河 子 大学政 法学 院
[ 摘
葛
浩
要] ‘ ‘ 救 亡压倒 启 蒙” 提 出后 , 成 为 中 国近现代 史学研 究 和教 学 的基 本 范式 之一 , 受钊 学界 的广 泛
亥 革命 的评 价 问题》 I 2 l 一文 中认 为 , “ 李 泽厚 提 } } I 的
否定辛 亥 革命 的论 点 是 以“ 救 亡压 倒启 蒙 ” 为学 术 依 据 的。 这一公 式存 在着 学理 上 的缺 陷 , 但 不 廊全 盘 抹杀 它 的学 术 价值 ” 。
在 2 0世 纪 中 国历 史 上 , “ 启蒙” 与“ 救亡” 的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