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

合集下载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山草香整理了4篇《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独坐敬亭山。

鉴赏:篇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及鉴赏《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独坐敬亭山》原文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 唯)译文及注释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独坐敬亭山》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独去闲: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不厌:不觉得厌烦。

译文
天上的鸟儿都渐渐远去了,消失了踪迹;天空中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愿停留,悠闲地飘向天边。

这里除了敬亭山,似乎一切都离我远去。

我望着敬亭山,敬亭山也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世上就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相伴了吧!
赏析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感到心灵的慰藉,在寂静的山林中才感到胸襟的坦然。

诗的一、二句表面是写眼中景,实则写心中情。

诗人寂寞一人来到敬亭山,看到成群的鸟儿一只不留地高高飞去,孤独的云儿也慢慢地越飘越远。

此时,空旷的天地间似乎
只剩下形只影单的诗人和默默无语的敬亭山,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

诗的三、四句写独坐观赏中的感受。

“相看两不厌”是说我看着美丽的敬亭山,敬亭山看着我,人有情,山有意,人与山互相欣赏,成了知音。

“只有敬亭山”更突出了对山的喜爱。

对山的喜爱,就是对现实的否定。

在现实社会中,他横遭冷遇,处境凄凉,也只有在对山川景物的观赏中才会得到一丝慰藉,这样写愈发把作者心灵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出来。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赏析1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诗简介《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翻译/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尽:没有了。

⑵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⑷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赏析/鉴赏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及翻译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及翻译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及翻译《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及翻译【唐】李白众鸟高飞尽⑵,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⑵尽:没有了。

⑶闲:悠闲。

⑷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在长期的飘泊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独坐敬亭山》诗意

《独坐敬亭山》诗意

《独坐敬亭山》诗意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独坐敬亭山全文注释赏析

独坐敬亭山全文注释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代: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惟/ 唯)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⑵,
孤云独去闲⑶。

相看两不厌⑷,
只有敬亭山。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⑵尽:没有了。

⑶闲:悠闲。

⑷厌:满足。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
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

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
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独坐敬亭山(带拼音、注释、译文)-李白

独坐敬亭山(带拼音、注释、译文)-李白

独坐敬亭山(带拼音、注释、译文)-李白
《独d ú 坐zu ò 敬j ìng 亭t íng 山sh ān

作zuò 者zhě:李lǐ 白bái
众zhònɡ 鸟niǎo 高ɡāo
飞fēi 尽jìn , 孤ɡū
云yún 独dú 去qù 闲xián 。

相xiānɡ
看kàn 两liǎnɡ 不bù 厌yàn , 只zhǐ 有yǒu 敬jìnɡ 亭tínɡ 山shān。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译文:
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独坐敬亭山 意思

独坐敬亭山 意思

独坐敬亭山意思独坐敬亭山,是一句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的诗句。

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索。

敬亭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名山之一。

这座山因为古代有一座名为“敬亭”的亭子而得名,亭子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山的名字。

敬亭山地势峻峭,山势险峻,被誉为“天下第一险山”,是一个旅游胜地。

独坐敬亭山,意味着一个人独自登上了敬亭山,远离尘嚣和喧嚣,享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景。

这个场景给人一种宁静和寂静的感觉,同时也让人想起了人生中的孤独和思考。

独坐敬亭山,可以引申为一个人独处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交圈子也越来越广。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时候一个人独处,远离喧嚣和纷扰,可以给人带来宁静和平静的感觉。

这时候,人们可以放下焦虑和压力,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独坐敬亭山,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那里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梦想。

当一个人独自坐在山上,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独坐敬亭山,还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登上敬亭山并不容易,需要克服许多困难和险阻。

而独自一人面对这些挑战,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气。

这时候,一个人可以通过攀登山峰来锻炼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征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和喜悦。

总的来说,独坐敬亭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独处、思考和面对挑战的状态。

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内心的世界中,独坐敬亭山都代表着一个人面对自己和外界的勇气和坚持。

这种状态可以让人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也可以让人更加坚强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所以,独坐敬亭山不仅仅是一个景点,更是一种精神和境界。

独坐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望洞庭》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 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 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 子。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 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呀。
独坐敬亭山· 李白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 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 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 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 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 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来自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 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 间万物都在变幻莫测之中,唯有敬亭山,让诗人体会到了 ‘笃信善’的哲音似乎有‘独坐听山音’之美,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诗人的‘相看两不厌’,原 来与‘善’相视不厌,原来与‘笃’相视不厌。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 猜。‛怎么会厌倦‘笃善’呢?青年李白自言终身陪伴 ‘笃善’,愿与‘笃善’永结同心:同居长干里,两小无 嫌猜。‘笃善之心’还在,‘笃行之梦’就在,《诗经· 击 鼓》云:‚执志之手,与志偕老。‛ 鸟飞云去之后,静 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 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 世界上大概只有‘善’还愿和我作伴吧?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笃善’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 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 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独坐听山音’的喜爱。‚人生得 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 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 出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世风日下显露出人的‚无

《独坐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

《独坐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年代: 唐作者: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鉴赏: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古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 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年)的可能性更大。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原文、译文、赏析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此二句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个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显然是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可以想见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坐敬亭山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纵情诗酒, 以诗著称于世,世人 称其为“诗仙”,与 诗人杜甫合称“李 杜”,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 有《李太白集》。
敬 亭 山 近 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 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 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 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 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 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 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式排 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 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译文:我静静地看着敬亭山, 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 着我,好像彼此在相互交流, 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 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 了。
你能用炼
小组成员按顺序说一说。
独坐敬亭山描写了什么景象? 抒发了什么感情?
描写了敬亭山的 孤寂景象,抒发 了作者怀才不遇 孤独寂寞感情。
语文上课要求 1.上课认真、不讲话。 2.做好笔记。
3.发言要举手。 4.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语文作业要求 1.作业要家长检查签名。
2.书写清楚美观。 3.及时完成作业。 4.及时订正。
买《教材全解》、拼音田字本
拼音田字本(抄生字) 课文本(抄词语、古诗、日积月累)
小作文(写作文草稿)
大作文(抄写作文) 日记本(听写及罚抄)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哪一个字词的意思不理解? 看看课本的注释, 查查字典, 问问老师。 小组能解决吗?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 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一片白云也不 肯停留,慢慢地飘向远 方。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