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的三种价值取向
课程的三种价值取向课程的三种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为责任。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人格形成。
以此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等能力,同时也应该涵盖道德、文化和美育等方面的内容。
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符合教育的本质使命。
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应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需求,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以此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实践操作性和技能性,加强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紧跟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以社会为责任的价值取向是指课程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以此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同时也应该涵盖环保、公益实践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具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素质。
综上所述,不同的价值取向使得课程教育面临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我们应该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创新、实践和社会责任,让课程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发展学生的所有方面。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课程需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社会责任感、个性和创造力。
这样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好地塑造个人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课程需要关注当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推动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
这种取向的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的提升,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运用和实际的工作场景模拟。
以社会为责任的价值取向是关注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事,加深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培养其对社会动态的敏感性,为将来的社会发展打下基础。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概述1.课程目标的定义2.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二、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价值取向2.学生本位价值取向3.学科本位价值取向三、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1.定义与特点2.实例分析四、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1.定义与特点2.实例分析五、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1.定义与特点2.实例分析六、三种价值取向的比较与反思1.优缺点对比2.适用范围与条件3.对我国课程目标设置的启示正文:课程目标是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课程目标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价值取向,以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将简述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最后反思其在我国课程目标设置中的启示。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目标设置过程中,教育者和课程开发者所关注的焦点和依据。
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可以分为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和学科本位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
这类课程目标强调教育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实例分析:我国现行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品质。
学生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自主性。
这类课程目标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例分析: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科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主要关注学科知识体系和技能的传授。
这类课程目标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和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
实例分析:在数学课程中,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这三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
简述课程价值的三种价值取向
简述课程价值的三种价值取向课程的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现代教育中,人们已经意识到课程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在实践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讨论有时候会分为三种不同的价值观。
分别是:技能取向、体验取向和道德取向。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课程价值。
一、技能取向技能取向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认为,课程可以传授和培养学生各种实用技能,如编程、语言、音乐、绘画等。
在这种价值观下,课程是一种为职业学习和成就做好前期准备的工具。
学生获得技能是课程的目标之一,因为技能可以使得学生更快速地适应工作,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二、体验取向体验取向是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价值观。
课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像是一种情感互动的体验。
在这种价值观中,课程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和体验。
举个例子,学生会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体验和感知到思考问题的过程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思考能力,更能够在互动中感受到价值和快乐。
因此,不仅学生的内在能力有所提高,更提高了学生的情感智慧。
三、道德取向道德取向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价值观。
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知识和实践技术的工具,更是一种受到伦理和道德方面影响的教育。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持续在发展中的公民形象,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应该贯穿社会和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在这种价值观下,课程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行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多样性、使方向更直接和集中、未来成就更丰富。
综上所述,基于不同的目的和需求,对于课程价值的认知也有着多种不同的取向。
技能取向更侧重与实用性的能力提升;体验取向则重视学生在情感体验上的发展;道德取向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道德品质。
只有在多种价值取向共同作用下,学生才能实现综合发展,实现更加全面和长远的价值目标。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1. 引言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课程目标的设定不仅关乎学生学习的效果,更涉及到教育的价值取向。
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教育者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对社会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指导原则。
2. 价值取向对课程设计的影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
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致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例如,如果一个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能力培养,那么课程目标可能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
相反,如果一个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职业发展,那么课程目标可能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在设定课程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明确自己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以及为了实现这些期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价值取向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发展,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教育者要有社会责任感,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积极社会意识的学生为目标。
4. 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多元化的,既关注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只有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5. 参考原则在设定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原则来确定适当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针对不同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
•综合发展:课程目标应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既包括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包括情感、社交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社会责任:教育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设定课程目标时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 本质上是对 “实践理 性”(practical rationality)的追求。它强调学生、 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 ,正是在这种交互作 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所以 “生 成性目标” 是过程取向的。 “生成性目标” 在理论上很吸引人,但过于理 想化了。这要求老师不仅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 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需要相当强的研究能力 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二)“行为目标” 取向
优点:由于 “行为目标” 具有精确性、 具 体性、 可操作性的特点 ,所以便于教师有效 控制教学过程。而且 , “行为目标” 便于教 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 学生 家长、 学生本人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 , “行为目标” 便于准确评价 ,因为 “行为目 标” 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 ,所以很容 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总之 , “行为目标” 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 熟练、 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 的达成是有益的。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 (evolving purposes)是在 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 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 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 的命题。英国著名课程论 专家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的 “过程 模式” 也倡导 “生成性目标”。
(四)“表现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 (expressive objectives) 是指学 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 “际遇” (encounter) — 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E. W.Eisner)提出的 一种目标取向。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强调个性化 ,因而超出 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 “表现 性目标并不指明学生经过一种或多种学习 接受 的行为。 使用 “表现性目标” ,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 的一致性 ,而是反应的多样性、 个体性。在表现 性活动中 ,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 ,学生在此情境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培养社会责任感
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 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 民意识。
推动社会进步
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关注文化的传 承与创新,为社会的文化发展做出贡 献。
价值取向的更新和完善能够适应社会 发展的需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04
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实践与案例
知识型课程目标的实践与案例
02
它通常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旨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01
02
03
04
知识取向
强调知识传递和学习的价值, 认为课程目标应关注学生对知
识的掌握程度。
社会取向
强调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实 现,认为课程目标应关注学生 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公民素养。
个人取向
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 现,认为课程目标应关注学生
实践
教师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培养学生实际 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素质型课程目标的实践与案例
案例
某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 ,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实践
教师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以 及英语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生活取向
强调生活实际和实用主义,认 为课程目标应关注学生的生活 技能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的重要性
指导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为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实
施和评价提供指导。
引领教学实施
课程目标为教师提供教学方向 ,帮助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 择教学方法和评估学生学习成 果。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1. 实践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一种价值取向是实践导向。
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 知识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二种价值取向是知识导向。
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在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素养。
3. 价值导向课程目标的第三种价值取向是价值导向。
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在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中,学生将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这三种价值取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
实践导向和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际能力培养,而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只有这三种价值取向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中同等重要。
在当今社会,知识和实际能力同样重要,而人文素养和社会价值观更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这三种价值取向的教育。
在知识的文章格式中,本文将按照以下顺序来撰写:一、引言二、实践导向的课程目标三、知识导向的课程目标四、价值导向的课程目标五、三种价值取向的交汇与融合六、个人观点与理解七、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内容展开,我希望你的文章可以深入探讨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并运用适当的例证和论证,使文章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
它是对教育目标的理论表述和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了多元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多元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个性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
再次,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思维品质、学习品质、创新品质、人文品质、身心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此外,新课程标准的创新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创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新课程标准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是指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全面的、创新的和可持续的,它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希望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在一个星期里读完《红与黑》,讨论 时列出对你印象最深的五件事情。
参观动物园,讨论在那里看到的有趣的事情。
你学会了吗?
目
录
01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02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
第一部分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知知识识本本位位
价值取向
学生本位
价值 取向
社会本位
知识本位取向
强调学科的固有价值
重视传授学科结构
学
个体成长的价值
生 本
位
价
值
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等为基础来编制课
取
程,核心是学生的发展。
向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反对个人主义取向 A
你能举例说出小学 语文中的行为性目 标吗?
课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 书。
课标中要求高段学生能写简单的纪实 作文和想象作文。
局限性
第一,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 视了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第二,不把学习看作一个整体,不 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带 有很大的创造性,具有不可预知性。
行为性目标
优点:
目标具体 可操作 容易评估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 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上 学生们以环保主题进行发言
课前就预设 好的目标
教育经验的结果
环保问题
学生们各抒已见
老师就独特的意见 让大家进行讨论
学生们对这一问题 生成了新的认识
表现性目标
课 程 与教学论
课程目标的取向
孔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它是对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的表达,是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选择和运用的指导。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综合运用能力等,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其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重点。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个性化发展。
再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个方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体魄、心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全面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
这一价值取向是对传统教育的突破和创新,是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新思考和调整。
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旨在使教育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只有充分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最新版)目录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2.简答题的自考本正文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三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
这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强调课程目标的不同方面,对教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社会本位:该价值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核心,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素质。
这一观点强调教育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主张教育应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课程。
(2)学生本位:这一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潜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学生本位认为教育应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3)知识本位:这一价值取向主张课程目标应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强调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知识本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给学生严谨、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探究精神。
2.简答题的自考本简答题是自考本中的一种题型,主要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回答简答题时,考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答题方向,避免跑题。
(2)条理清晰:在回答问题时,要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分条陈述,使答案条理清晰、易于理解。
(3)论据充分:回答问题时要尽量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做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语言简练: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罗嗦和重复。
(5)注意答题技巧:在回答简答题时,可以先列出要点,再进行详细阐述,以提高答题效率。
简述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
简述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价值取向”的概念,掌握分析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识别教材中的价值取向。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课程设计进行价值分析,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
针对课程性质,本节课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针对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课程将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与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教学要求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四章“课程与价值”内容,组织以下教学重点:1. 价值取向的定义与类型:介绍价值取向的基本概念,分析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表现形式,探讨不同类型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一节2. 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分析:分析课程设计中常见的价值取向,如知识本位、学生本位、社会本位等,并举例说明。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二节3. 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三节4. 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将正确的价值取向融入课程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教材章节:第四章第四节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价值取向的定义与类型,分析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第二课时:进行课程设计价值取向的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第三课时:探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总结课程学习。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设计中的价值取向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人文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
人文价值取向强调人类文化的传承和 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 养和审美能力。
人文价值取向将更加关注人类命运共 同体理念,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性问题,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人才。
在未来发展中,人文价值取向将更加 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培养学 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05 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未来 发展
学术价值取向的未来发展
学术价值取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在未来发展中,学术价值取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 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术价值取向将更加关注学术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培养 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学术人才。
VS
实践案例:某中学开设的“社会实践 ”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社会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对 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人文价值取向的实践与案例
人文价值取向强调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实践案例:某小学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 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人文价值取向
人文价值取向强调课程目标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 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人文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通常注重学生的文化传承和跨文 化交流能力,强调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欣赏,以 及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
03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教 育的影响
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01
学术价值取向的实践与案例
学术价值取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 术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 究能力。
课程论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编制的基本理论(三)第一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观点。
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有直接关系的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来制定。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❶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❷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❸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普遍性目标、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①普遍性目标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的特点。
对各门学科都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但其含义模糊,不够清晰,有一定的随意性。
②行为性目标行为性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表明课程过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基本特征是精确、具体和可操作。
克服了普遍性目标模糊性的缺陷,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一些相对简单的目标的达成是有益的。
行为性目标的局限性❶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
❷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具有“还原论”取向,把人的高级心理能力和素质加以分解,肢解了“完整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本性。
❸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具有“控制本位”的倾向。
抹杀了对课程目标体验的创造性和主体性。
③生成性目标✠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强调过程,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目标不应该是预先设定的,应该是教育经验的结果;课程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生长。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 “生成性目标”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的教育目的论。
他认为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内在的被决定的而不是外
在于过程之外的,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在课
程开发中也提出过 课程要建立在对教学研究的基础之
上,教师应该是研究者而不是顺从者的生成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在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中得到发展并走向极
斐
端。
波 那
斐 波
➢ “生成性目标” (evolving purposes)是在教育情境之中 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它关注的 不是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师生根据课程的实际 进展情况而提出的相应目标。它注重的是过程,是问 题解决的结果 ,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 “行为目标” 在课程领域中确立起来始于课程开发科学化
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在他的《课程》一书中首先行为目
标作为课程编制目标。博比特认为 ,20 世纪已进入科学的
时代 ,而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 ,课程
目标必须具体化、 标准化。后来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
本原理》中将课程与教学目标概括为“行为”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 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人类 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更致力于教育
的终极目的即人格完善。
斐 波
那
契
數
列
另有将课程目标分成:
(1)狭义知识 (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斐 波 那 契 數 列
(四)“表现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指每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景的各种相互作 用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所追求的不是反应的同质 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某种活动中 表现出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活动后所得的结 果,而不是活动之前预先给定的目标。这是美国课程 学者艾斯纳( E. W.Eisner)提出的一种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概述2.知识取向课程目标3.技能取向课程目标4.素养取向课程目标5.总结与展望正文: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概述课程目标是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所期望达到的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有三种主要的价值取向:知识取向、技能取向和素养取向。
这三种价值取向分别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知识取向课程目标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这类课程目标强调基础知识的巩固、学科知识的拓展和知识体系的构建。
通过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生可以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技能取向课程目标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类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问题解决、创新思维、沟通协作等。
通过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素养取向课程目标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等。
这类课程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品格特点和心理健康。
通过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五、总结与展望总之,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知识取向、技能取向和素养取向,共同构成了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所需关注的核心要素。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三种价值取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1.课程目标的定义与作用2.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科学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人文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1.社会改造主义的概念与特点2.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的表现五、总结与反思正文: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简述课程目标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希望达到的一种预期的结果或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分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社会改造主义三种。
二、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科学主义是一种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思想观念。
科学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主要体现在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逻辑思维、实证分析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三、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人文主义是一种重视人类文化、价值和尊严的思想观念。
人文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使学生具备人文关怀、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四、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社会改造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观念。
社会改造主义取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具备参与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不同的价值取向反映了教育者对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解。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最新版)
目录
1.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
2.简答题的自考本概述
3.结合自考本进行价值取向的实践应用
正文
在教育领域,课程目标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对课程目标产生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社会本位、学生本位和知识本位。
首先,社会本位价值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应当围绕社会需要和人类发展来设计。
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课程内容应当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强调社会适应性和实用性。
其次,学生本位价值取向则主张,课程目标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这一取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课程内容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最后,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则强调,课程目标应当围绕学科知识和学科方法来设计。
这一取向认为,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传授和研究知识,课程内容应当以学科体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
对于自考本来说,无论是哪种价值取向,都应当在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设计自考本的课程目标时,可以采取社会本位价值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采取学生本位价值取向,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或者采取知识本位价值取向,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的来说,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为自考本的设计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和方向,同时也对自考本的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
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简答题自考本摘要:一、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概述1.课程目标的定义2.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二、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1.知识取向2.技能取向3.素质取向三、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1.知识取向的定义2.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实例3.知识取向的优势与不足四、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1.技能取向的定义2.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实例3.技能取向的优势与不足五、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1.素质取向的定义2.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实例3.素质取向的优势与不足六、总结与反思1.三种价值取向的比较2.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价值取向的选择3.对我国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的建议正文:课程目标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育者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和设定,进而影响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效果。
本文将对课程目标的三种价值取向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知识取向认为,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来提高自身素质。
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科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
技能取向认为,知识应该为实际生活和工作服务,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力、美感等各方面的素质。
素质取向认为,学生应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形成全面发展的个体。
知识取向、技能取向和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各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知识取向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但容易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容易忽视知识的系统性;素质取向的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容易忽视知识技能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 (evolving purposes)是在 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 生成的课程目标 ,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 ,是 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生成性目标” 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杜威 “教育即生长” 的命题。英国著名课程论 专家斯腾豪斯所提出的课程开发的 “过程 模式” 也倡导 “生成性目标”。
(四)“表现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 本质上是对 “解放理性” 的追 求。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 ,强调 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指 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 , “表现性目标” 取 向所体现的是当代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由 “普遍性目标” 取向和 “行为目标” 取向发 展到 “生成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 取向 ,体 现了在课程与教学中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 的不懈追求 ,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发展方向。
(二)“行为目标” 取向
优点:由于 “行为目标” 具有精确性、 具 体性、 可操作性的特点 ,所以便于教师有效 控制教学过程。而且 , “行为目标” 便于教 师将其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 学生 家长、 学生本人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 , “行为目标” 便于准确评价 ,因为 “行为目 标” 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 ,所以很容 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总之 , “行为目标” 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 熟练、 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育目标 的达成是有益的。
(二)“行为目标” 取向
“行为目标” 在课程领域中确立起来始于 课程开发科学化的早期倡导者博比特。博 比特认为 ,20 世纪已进入科学的时代 ,而 “科学的时代要求精确性和具体性”,因此 , 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 标准化。 泰勒则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的 “行为目标” 理念。在泰勒看来,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 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前 者是指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 指这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
(一)“普遍性目标” 取向
“普遍性目标” (global purposes)是基于 经验、 哲学观或伦理观、 意识形态或社会 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这 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课程领域 ,成为课程 领域一般性、 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这种目标的特点是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 和课程目标等同起来 ,因而具有普遍性、 模 糊性、 指令性 ,可普遍运用于所有教育实践 中。
(一)“普遍溯到中国的先秦、 西方 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如中国古代 “格物、 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 平天下” 的教育宗旨,同时也就是课程目标。在古希腊, 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 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 福”。 在近代如斯宾塞确立的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课程 目标。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目标大多数 也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的。
(四)“表现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 (expressive objectives) 是指学 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 “际遇” (encounter) — 每一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这是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 E. W.Eisner)提出的 一种目标取向。 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强调个性化 ,因而超出 了现有的文化工具并有助于发展文化。 “表现 性目标并不指明学生经过一种或多种学习 接受 的行为。 使用 “表现性目标” ,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 的一致性 ,而是反应的多样性、 个体性。在表现 性活动中 ,教师希望提供一个情境 ,学生在此情境
(二)“行为目标” 取向
“行为目标” (behavioral objectives)是以 具体的、 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 课程目标 ,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 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行为目标” 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 性、 具体性、 可操作性。 “行为目标” 是随着课程研究领域的独立 而出现并逐步发展、 完善起来的 ,这种目标 取向一度在课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 本质上是对 “实践理 性”(practical rationality)的追求。它强调学生、 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 ,正是在这种交互作 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所以 “生 成性目标” 是过程取向的。 “生成性目标” 在理论上很吸引人,但过于理 想化了。这要求老师不仅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 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需要相当强的研究能力 而大多数教师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 教育 宗旨)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因此任何课程目标 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明确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就能够增强反省 意识 ,提高制定课程目标的自觉性、自主性。 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 (W. H. Schubert)的见解 ,可以将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 四种:“普遍性目标” 取向、 “行为目标” 取 向、 “生成性目标” 取向、 “表现性目标” 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 取向
“普遍性目标”的优点:由于这种目标取向所给出 的课程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而不是具体的 目标菜单 ,所以教育工作者可以对这些目标创造性 地作出解释 ,以适应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特殊需 要。 缺点:第一 ,这类目标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 受日常经验所局限。第二 ,这类目标在逻辑上往往 不够彻底、不够完整 ,往往以教条的形式出现 ,表 现出一定的随意性。第三 ,这类目标往往在含义上 不够清晰、 确定 ,而且常常出现歧义 ,容易成为一 种 “政治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