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高中生物必修2课件:第7章第2节第2课时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常见类型有地理隔离和

〚判断〛
生殖隔离
的现象。
(1)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所以是同一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属于地理隔离。( ) (3)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物种。( )

×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阅读教材P119~P121,完成以下问题。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92021/11/192021/11/1911/19/2021 7、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 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2021/11/192021/11/19November 19, 2021 8、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 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 2021/11/192021/11/192021/11/192021/11/19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共同 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自主学习 课堂探究
自主学习
读教材·学基础
一、隔离与物种
阅读教材P119,完成以下问题。
1.物种的概念:能够在自然状态下 相互交配 一群生物。
并且产生 可育 后代的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 自由交流
〚选择〛 下列对捕食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进化来说是不利的 B.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来说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C.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5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5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二、教材分析: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

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付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

二是指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本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的“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地位:1、内容: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本节包括3小节:第一小节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第二小节是《隔离与物种的形成》;第三小节是《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其中第一小节可用2课时教学,第二、三小节可各用1课时教学。

本教学设计的是第一小节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着重要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宏观方面主要通过具体的一些种群例子进行介绍种群的概念;微观方面主要是通过基因频率的变化进行介绍学习。

2、地位: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后面第二和第三小节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等知识需要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3、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关于种群,首先理解什么是种群;能够说明两点:以使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最后认识到: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基因库和基因频率,认识并理解什么是基因库;能够解释种群的基因频率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水平: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对其局限性尚不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7章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7章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A.0.64和0.36
B.0.36和0.64
C.0.50和0.50
D.0.82和0.18
[解析]
PA=2nA2An+AAn+Aan+Aanaa×100%=2×12
000+26 4002×30 000
Pa=1-0.64=0.36。
知识点2 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物种的概念 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 称“种”。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隔离的概念: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 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原始类型――突―变―、重―组―→变异类型―隔―离→变异积累形成新物种
被调查的种群中,Xb:5%+1%×2+7%=14%;XB+Xb +43%+5%+1%×2+7%=150%。所以,Xb的基因频率=X 14%/150%×100%=9.3%。
〔变式训练 1〕 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
人群中,蓝眼中有3 600人,褐眼的人26 400人,其中褐眼纯合
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A )
3.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进化为例,同一种地雀,从 后,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从而产生_地__理___隔离。
(1)内因:不同岛屿上的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__基__因__重 种群之间不发生__基__因__交__流__。
(2) 外 因 : 不 同 岛 屿 上 的 __食__物__ 和 __栖__息__条__件__ 互 不 相 同 , _基__因__频__率___发生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
?思考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吗? 提示:不是。一个池塘中的鱼包括多个品种,而种群是同 的总和。 2.新物种的产生一定经过地理隔离才产生生殖隔离吗? 提示:不一定。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的产生经秋水 了不同的物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共63张PPT)模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第七章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共63张PPT)模板

技能训练 (P122) 1.假说甲: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 种灰色鱼。假说乙: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 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 这两个湖中的鱼发生混杂在一起。 2.假说甲没有考虑到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 用,也没有考虑洪水的作用。 3.这一证据支持假说乙。 4.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 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 种。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19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色 基因(S)频率为5%,浅灰色 基因(s)频率为95%
20世纪,桦尺蠖种群中黑 色基因(S)频率为95%, 浅灰色基因(s)频率为5%
(1)在这个探究实验中根据上面的数据分析,变黑的环境对桦尺 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变黑的环境对桦尺蠖浅色个体的出生率 有影响吗?
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 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 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 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 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云南的金丝猴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 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2)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 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 传给后代。 (3)一个种群中应包括各年龄阶段的个体
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生活在岛上的全部蛇 B、青白江区所有小叶榕树 C、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的全部鸟类 D、一个菜市场每个水池里的全部鲤鱼
2.下面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⑴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

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⑶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的观念。

3. 能力方面
⑴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⑵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种群、物种、基因频率等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小结与作业(略)
教学反思
1.比较种群与物种的概念。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是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同一个种群中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基因交流。

如果因为地理原因分成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群体,则成为不同的种群。

物种在进化研究中以生殖隔离的产生为标志,是由一个一个种群组成的。

2.基因频率的概念,教材使用抽象的文字描述进行定义,在教学中可以在理解概念含义的基础上转换成相对直观的数学式来定义。

(基因频率=该基因的数量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总数×100%)
3.基因频率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取的,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另一种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取的。

教材正文中的计算方法属于前者,“思考与讨论”中的计算则属于后者,教师要适当提醒学生。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

__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二)___ ___高二年级生物备课组班级姓名学号【布臵作业】1.生物学家根据物种的生物学概念,将过去曾被认为是两个不同物种的鸟归为同一物种。

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这两种鸟( )A 生活在同一地区B 彼此可以自然交配C 外形几乎完全相同D 生活在不同的地方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B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C 产生生殖隔离D 改变了基因频率3.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不包括哪些层次上的()A 基因多样性B 细胞多样性C 物种多样性D 生态系统多样性4.加拉帕戈斯群岛上不同的地雀的形成过程是:( )A地理隔离→基因突变→物种形成B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生殖隔离→物种形成C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物种形成D地理隔离→突变和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物种形成5.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包括()①突变②过度繁殖③自然选择④生存斗争⑤生殖隔离⑥地理隔离⑦基因重组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⑤⑥⑦C.①③④⑤⑥D.②③④⑥⑦7.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自然选择、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其中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A基因突变 B自然选择 C生殖隔离 D物种进化8.对于一个被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A 丧失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B 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C 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D 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7.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7.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7.2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课堂探讨】1.下列关于生物适应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的适应性可以理解为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应于共同完成一系列生命活动B.某些植物为适应生存环境,会将其器官退化,比如仙人掌适应干旱生活环境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并不是绝对的,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D.生物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只要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就能长期生存和繁衍答案 D解析每种生物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生物具有某种适应性特征,不一定能长期生存和繁衍,D错误。

2.用达尔文进化学说的观点来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长期有毒农药的诱导下,农田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所以药物失去作用B.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C.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它们定向产生了适应白色环境的变异D.野兔保护性的体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答案 D解析农田害虫群体中本身存在着或强或弱抗药性的变异,在有毒农药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下,农田害虫的抗药性得到了积累加强;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是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的体现;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对变异起选择作用,北极熊的体色是与环境一致的白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互相选择的结果。

3.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该群体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a→b的变化是生物与使用农药导致环境改变斗争的结果C.b→c的结果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群体耐药性增强D.农药长期使用使害虫定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留下了更多耐药害虫答案 D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农药的长期使用只是对其中的抗药性变异个体进行选择,并不能使害虫定向产生抗药性变异,D错误。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高中生物第七章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细胞分裂的定义和意义;
2. 掌握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基本过程;
3. 了解减数分裂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
2.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不同之处;
3. 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高中生物》第七章内容;
2. 幻灯片或板书;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分裂是什么?为什么细胞需要分裂?
二、讲解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15分钟)
1. 介绍细胞分裂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解释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基本过程及特点。

三、展示实验现象(10分钟)
利用实验演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分裂的神奇过程。

四、讲解减数分裂(10分钟)
1. 简要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和特点;
2. 解释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

五、讨论与总结(10分钟)
组织学生讨论细胞分裂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作业或实验报告,提醒学生复习细胞分裂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细胞分裂的概念和分类。

在教
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课件

2. 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况一样吗? 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 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 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 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 突变和基因重组 )、( 自然选择 )及( 隔离 )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 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 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生物进化 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 同种物种之间能相互交配。 2.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
即使交配成功后代也不可育。
(1)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
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 东北虎和华南虎之
这种现象叫生殖隔离。
间存在什么隔离?
(2) 地理隔离:
在自然界,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形成 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叫做地理隔离。
物种形成的比较常见的方式: 地理隔离
地理隔离
长期
阻断基因交流
在不同的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作用下
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发生改变
种群的基因库出现差异
通过长差期异地进理一隔步离加而大实现生殖隔离, 是否是新物种形成的唯一方式呢?
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生殖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殖隔离
(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2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教案崔玉凤第七章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Ⅱ——遗传与进化》(人教版)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第三部分知识。

本节主要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动画、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形成“生物是进化来的”“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进化概念的理解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四、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节内容了解很少,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素材,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2、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了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观看BBC演化之旅、未来狂想曲片段,设问:地球上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类型的?学生活动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猜想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到此我们把必修二的内容学完了,下一节我们重点学习必修三稳态和环境,同学们预习人体内环境的导学案,了解人体内环境的组成。

九、板书设计第二节(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一、共同进化1、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2、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进化历程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1、核心:自然选择学说中性突变理论2、发展:中性突变理论和间断平衡学说十、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如何形成,更在于让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产生危机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落实到宣传和付诸于行动上。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隔离与物种的形成一、课标解读:(一)知识性目标1、解释物种、隔离的概念。

2、理解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理解隔离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二)情感性目标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三)能力性目标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二、教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形成物种的过程。

教材中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

地理隔离形成了差异,其实质是因为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当这一差异越来越大时,形成生殖隔离,通过分析,使学生感悟生物进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过程。

教材中的材料可以增加学生对生物进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构建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

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

本小节物种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

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待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

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针对的生源是第四组的学生。

通过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等,还知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这些都是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基础。

四、教学策略:以系列的问题推进教学进程,以教师讲解、讨论、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内容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课件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7.2.2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课件1

方向
资料
筛选
认知
高效学习模型-学习的完整过程
消化
固化
模式
拓展
小思考
TIP1:听懂看到≈认知获取; TIP2:什么叫认知获取:知道一些概念、过程、信息、现象、方法,知道它们 大 概可以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这些东西过去你都不知道; TIP3:认知获取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为啥总是听懂了, 但不会做,做不好?
什么是学习力-含义
管理知识的能力 (利用现有知识 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 速度、质量等)
长久坚持的能力 (自律性等)
什么是学习力-常见错误学习方式
案例式 学习
顺序式 学习
冲刺式 学习
什么是学习力-高效学习必备习惯
积极 主动
以终 为始
分清 主次
不断 更新
高效学习模型
高效学习模型-学习的完整过程
好像天天在玩, 上课没事儿还调皮气老师, 笔记有时让人看不懂, 但一考试就挺好…… 小B
目 录/contents
1. 什么是学习力 2. 高效学习模型 3. 超级记忆法 4. 费曼学习法
什么是学习力
什么是学习力-你遇到这些问题了吗
总是 比别人 学得慢
一看就懂 一 做就错
看得懂,但不 会做
总是 比别人学得差 不会举一反三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 定向改变,其结果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 新物种的形成说明生物进化了。
•2C.o利nt用en所t 学知识 尝试构建本学案 三维知识体系。
返 回
【学习力-学习方法】
优秀同龄人的陪伴 让你的青春少走弯路
小案例—哪个是你
忙忙叨叨,起早贪黑, 上课认真,笔记认真, 小A 就是成绩不咋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全本第一课:生态系统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1. 什么是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生态环境、生态圈。

二、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1. 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食物网、共生关系等。

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态位、生态位规律、生态平衡等。

示例活动:1. 观察身边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扩展阅读:《生态学》第二课:生物进化目标: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生物进化?2.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 化石证据2.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3. 生物形态和胚胎发育证据三、生物进化的机制:1. 突变2. 遗传漂变3. 基因重组示例活动:1. 观察不同种群之间的差异,推测可能的进化过程。

2. 分析一个进化速度较快的物种的进化机制。

扩展阅读:《进化生物学》第三课:遗传与变异目标: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掌握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概念。

一、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1. 什么是基因?2. 遗传物质的传递:DNA、RNA、蛋白质3. 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二、基因型和表现型:1.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现型?2. 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示例活动:1. 通过某一性状在家庭中的传递,分析遗传规律。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基因型对表现型的影响。

扩展阅读:《遗传学原理》第四课:生物技术目标:了解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掌握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

一、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1. 农业生物技术2. 医学生物技术3. 环境生物技术二、基因工程及其伦理道德问题:1. 什么是基因工程?2.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3. 基因工程的伦理道德问题示例活动:1. 分析一个基因工程应用案例,讨论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2. 设计一个基因工程实验,展示基因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教材分析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教学策略一、教学目的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 知道)。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 识记)。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 识记)。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 识记)。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B 识记)。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3)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2.教学难点(1)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建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一节,教学时间为2课时。

第1课时,首先讲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然后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的观点第2课时,讲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的基本观点。

通过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思想。

本节的教学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为学生继续学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系统阐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挂图、幻灯或影视片,或者阅读课文的有关部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有关课文或教学资料的分析,明确变异、选择和遗传三因素各自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这部分内容,是第1课时的教学重点,其中的“基因频率则是教学难点。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有关内容,然后引导学生依照下表剖析课文中列举的实例,突出种群在时空条件、组成、数量、生殖和遗传组成上的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形成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基因频率是通过抽样调查法获取的,其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另一种是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课文中介绍的是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种计算方法,随机抽取的样本假设为100个,故容易误解为是通过基因型频率来计算基因频率。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2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第一、二课时教学设计2

“现代进化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能阐述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

②能举例说明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③通过对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例子的解释,领悟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④能举例说明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自然选择学说、现代进化理论的客观评价,训练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②举例解释生物界的生物进化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③通过基因频率的计算,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通过对生物进化内因与外因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基因频率的概念;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物种形成的方式。

因为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

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有关隔离的知识还是高中生物中第一次出现,再说情况比较复习,尤其是生殖隔离,需要多举些例子才能让学生明确的。

教学难点: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对于初学的高中生来说也是比较难于接受的,需要多举些例子。

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比较抽象,需要举例加以分析说明。

三、教学过程设计在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通过对该学说的客观评价,得出该学说的优点是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不足之处是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解释自然选择如何使微小的变异得到积累,它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仅局限于个体水平等。

生物必修二教案第二节

生物必修二教案第二节

生物必修二教案第二节第一部分,引言。

生物学是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发展、演化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学的学习对于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生物必修二教案的第二节中,我们将学习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这对于我们理解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生物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分裂、分化等,这些功能保证了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2. 组织是细胞的集合体。

细胞通过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组织。

例如,肌肉组织由肌肉细胞组成,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组织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能够完成特定的生物体活动。

3. 器官是组织的集合体。

不同的组织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器官。

例如,心脏是由心肌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组织等组成的,这些组织共同协作,保证了心脏的正常功能。

4. 系统是器官的集合体。

不同的器官通过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

例如,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血液等组成,呼吸系统由肺部、气管、支气管等组成,这些系统共同协作,保证了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第三部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

通过新陈代谢,生物体能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完成生长、发育、修复等生命活动。

2.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

生物体的生长是指生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增加,生物体的发育是指生物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需要新陈代谢的支持,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3. 生物体的繁殖。

繁殖是生物体延续生命的重要方式,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参考资料
1.物种的概念及鉴定标准
任何生物在分类学上都归属于一个物种。

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但是不能因此而理解为物种是人为制定的单位。

物种是客观存在的。

一般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类似的、彼此能够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

鉴定物种的标准包括形态学标准、遗传学标准、生态学标准和生物地理学标准等。

在分类学上主要以形态学标准为依据,通过比较形态上的相似程度来鉴定。

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主要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

凡属于同一个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此外,有时还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生态学标准)、分布范围是否一致(生物地理学标准)作为鉴定的依据。

2.隔离的类型
隔离的种类很多,首先可以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又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前,就叫做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如果发生在受精以后,就叫做受精后的生殖隔离。

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受精前的生殖隔离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行为隔离、机械隔离、配子隔离等。

生态隔离是指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不同生境内,而造成的不能交配。

例如,体虱和头虱由于寄生场所不同,已经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性特征,虽然在某种条件下,它们也能够相互杂交,但后代中会出现不正常的个体。

这表明经过生态隔离,二者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季节隔离是指因交配或开花时期发生在不同的季节而引起的隔离。

例如,大西洋鲱鱼形成了分布区域很广的几个种群,有些在春季产卵,有些则在秋季产卵,因此,这些种群之间不能杂交。

行为隔离指不同物种之间由于两性间求偶或交配等行为不同,而阻止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交配。

例如,鸟类、蛙、昆虫等在求偶季节发出一定的鸣叫声,同种的雌性动物会应声前来,而异种的雌性动物则无反应。

关于行为隔离,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10只雄果蝇和10只雌果蝇放在一起培养若干天,如果雌、雄果蝇是同一物种,大部分雌蝇就会受精;如果是不同物种,则只有极少数受精。

在求偶过程中,导致同一物种雌、雄果蝇相互识别的刺激,既有化学的、视觉的,也有听觉和触(触须)觉的。

这在哺乳动物等也是一样的。

机械隔离也称形态隔离,是指不同种群的生物因生殖器官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使交配无法进行。

例如,一些植物因花的形态不同,而造成它们之间不能受粉。

配子隔离是指个体之间可以交配或受粉,但是不能发生受精作用。

例如,有些动物虽然交配成功,但精子在异种雌性动物的生殖道内会失去功能。

在植物中,一种植物的花粉在另一种植物的柱头上不能萌发,或萌发后花粉管生长缓慢等,结果也不能受精。

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受精后的生殖隔离包括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败育等。

杂种不活是指不同种生物间交配、受精后,形成的杂种胚胎不能正常发育,或杂种后代出生后,能够生活一段时间,但在生育年龄以前就会死去。

例如,山羊和绵羊的杂种,胚胎早期生长正常,但多数在出生前就会死去。

杂种不育是指交配后能够产生正常、成熟的杂种后代,但杂种后代却不能生育。

造成杂
种不育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性腺发育不全,有的则是因为生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等。

例如,马和驴杂交,产生的骡能够正常发育,但骡不能生育。

这是因为马的染色体数目是64,驴的是62,那么,骡的染色体数目就是63。

这样,骡的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不能正常配对,就不能形成成熟的配子。

杂种败育是指形成的杂种后代不育或生活力下降。

例如,树棉和草棉之间能够杂交,并且形成健壮、可育的F1,但F2则十分少见。

这是因为F2的种子通常不能萌发,或萌发后长出的幼苗很瘦弱,不久就会死亡。

这就是说,F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了。

以上这些生殖隔离机制在两个物种之间不一定同时发生,但是,物种间经常会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殖隔离,如既有生态隔离,又有行为隔离。

3.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外的太平洋上,距南美洲海岸约1 000 km,在厄瓜多尔远海,由13个大岛和6个小岛组成。

这些岛屿均源于火山爆发,形成于大约300万~500万年前的地质年代,不同岛屿之间隔水相望,有的相距一百多公里之遥。

各岛生境有明显不同,有的小岛上布满荆棘丛生的灌丛,有的大岛的高海拔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

这些岛最初形成时,没有任何生物栖息,后来出现的生物都是借助海水或大风从大陆迁移过来的。

迁来的生物中就有地雀。

当时地雀只有一种。

这些地雀散布在群岛的各种生境中,并且出现各种变异。

由于各种生境的环境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隔离,出现了物种分化,形成13种地雀。

例如,栖息在地面上的种类,一般以植物的种子为食,不同种类的地雀喙的大小不同,适于吃不同大小的种子;栖息在树上的种类适于吃昆虫、植物的芽和果实(详见表15)。

4.生物为什么以物种的形式存在?
物种之间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差异,在生殖上有隔离现象。

生物为什么以物种的形式存在呢?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物种的分化是生物对环境异质性的应答。

生物所处的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变化多样的,这就是环境的异质性。

环境的异质性对生物起着不同的选择作用,导致生物适应性的差异。

能飞的鸟跑不快,擅跑的鸟不善飞。

生物圈在进化过程中歧异度的增长意味着生境的扩大。

(2)物种间的不连续性抵消了有性生殖带来的遗传不稳定性。

有性生殖实现基因重组,导致变异量增大,同时也带来不利的影响,个体基因组成不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没有种间的生殖隔离,就不能通过进化获得新的适应特征,而且会使已经获得的适应性因杂交而丢失。

(3)物种的更替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实现对立统一。

物种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物种的更替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既协调又冲突的复杂关系,物种的绝灭和新种的形成意味着新的生态关系的建立,表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从不平衡又达到新的平衡。

(4)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不同的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空间和资源,处于食物链的不同环节,因此,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转移和转换的环节,是维持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