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2
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
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心理干预是指通过专业的方法,针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干预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针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来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认知行为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重构: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方式,帮助他们摆脱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2)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个体的行为方式,帮助他们摆脱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3)暴露疗法:通过暴露个体对于某些事物的恐惧或焦虑,帮助他们逐渐适应这些事物,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2.人本主义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是一种针对个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的自我实现,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人本主义疗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通过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2)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通过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3)关注个体的人际关系:通过关注个体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心理状态。
3.家庭治疗家庭治疗是一种针对家庭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干预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关注家庭系统的互动和关系,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家庭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家庭系统的互动和关系:通过关注家庭系统的互动和关系,帮助家庭成员了解彼此之间的需求和情感,从而改善家庭的心理状态。
(2)关注家庭成员的个体问题:通过关注家庭成员的个体问题,帮助他们解决个体问题,从而改善家庭的心理状态。
(3)关注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通过关注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责任,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角色和责任分配,从而改善家庭的心理状态。
4.群体治疗群体治疗是一种针对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方法。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及早发现和干预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社交障碍等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对孩子的未来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提供早期的支持和干预。
早期发现的关键是观察。
家长和教师应该经常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和发展状况。
如果孩子出现了明显的改变,比如频繁的躁动、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也要留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社交能力,如果有明显的退步或者障碍,也可能是心理健康问题的信号。
一旦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干预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支持。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倾听他们的困惑和烦恼。
同时,为孩子提供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除了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儿童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评估和治疗,帮助孩子克服心理健康问题。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同时,家长也需要接受相关的教育与训练,以便更好地支持和帮助孩子。
在进行干预时,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特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问题和需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干预计划应该因材施教,针对性强,不可一概而论。
在干预过程中,要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关系,让孩子积极参与和配合治疗。
此外,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干预相关的还有社会的关注与投入。
政府、学校、社区等应该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资源,提高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水平。
同时,也要提倡建立健康的社会氛围,减少竞争压力和学业负担,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爱。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
总结词
多动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以注意力不 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
详细描述
多动症幼儿常常难以集中注意力,容 易分心,活动过度,且行为冲动。他 们可能在学习、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表 现出困难。多动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 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焦虑症
总结词
焦虑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幼儿可能表现 出过度担忧、紧张和恐惧。
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障碍
目录
•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 常见心理问题 • 心理障碍 • 影响因素 • 应对策略 • 预防与干预措施
01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
01
02
03
04
感知觉发展
幼儿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 感知觉来认识世界,发展对事
物的感知能力。
注意力发展
幼儿的注意力逐渐从无意注意 向有意注意发展,能够逐渐专
VS
详细描述
幼儿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对日常事物或情境 的过度恐惧、紧张或担忧。他们可能害怕 黑暗、动物、陌生人或新环境等。焦虑症 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抑郁症
总结词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幼儿可能表现出持 续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活力。
详细描述
幼儿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悲 伤或易怒,对活动失去兴趣和活力。他们可 能食欲减退或增加,睡眠质量下降等。抑郁 症的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物因素有关。
分离焦虑是指幼儿在与主要照顾者分 离时产生的恐惧和不安情绪。
详细描述
幼儿在初入幼儿园或与父母短暂分离 时,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或拒绝 分离的行为。这通常发生在幼儿1-3岁 之间,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反应。
过度依赖
总结词
过度依赖是指幼儿对父母或其他照顾者过分依赖,无法独立处理自己的日常事 务。
国家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
国家卫生部《儿童心理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及时掌握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行为发育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科学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消除影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不利因素,早期识别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偏异,有针对性地开展随访、干预和健康管理。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健康儿童、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一)健康儿童。
在儿童健康检查同时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监测与指导。
1.监测方法在健康检查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条件,结合家长需要,至少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
(1)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图:监测8项儿童行为发育指标(抬头、翻身、独坐、爬行、独站、独走、扶栏上楼梯、双脚跳),了解儿童在监测图中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情况。
如果某项运动发育指标至箭头右侧月龄仍未通过,提示有发育偏异的可能。
(2)预警征象:根据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表1),检查有无相应月龄的发育偏异,并在“□”内打“√”。
出现任何一条预警征象应及当时登记并转诊。
表1 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3)标准化量表: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筛查量表,如小儿智能发育筛查量表(DDST)、0~6岁儿童发育筛查量表(DST)等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的筛查评估。
2.转诊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应当登记(附件1)并转诊至上级妇幼保健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的相关专科门诊,并进行随访。
3.预见性指导在儿童定期健康检查过程中,应当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特点为基础,根据个体化原则,注重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给予科学的心理行为发育的预见性指导。
(1)新生儿期1)强调母婴交流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多与新生儿接触,如说话、微笑、怀抱等。
2)学会辨识新生婴儿哭声,及时安抚情绪并满足其需求,如按需哺乳。
3)新生儿喂奶1小时后可进行俯卧练习,每天可进行1~2次婴儿被动操。
幼儿心理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课件
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 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 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 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 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 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 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 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 、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 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 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 动于衷。
都会随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
行为偏差
心理障碍
正常行为现象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从心理健康到心理障碍的连续分布示意图
问题与诊断:关于行为偏差与心理障碍1
大部分儿童都是属于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 严重突出,并妨碍了个人正常学习或生活,或在不 该出现的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行为障碍时, 我们才应该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行为偏差或 心理障碍。
(二)心理因素
1、气质与性格 托马斯等把儿童的气质分成三种类型:易养型、难养型、兴
奋缓慢型。难养型儿童更易产生攻击行为、焦虑、敌意等 性格内向、胆小——惧怕、沉默;外向、暴躁——攻击、发脾气
2、需要与动机 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问题行为
动机冲突若不及时和妥善地解决,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
父母吵闹——行为紊乱、夜惊、梦魇、遗尿症
家长素质 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与行为
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高相关
父母的心理障碍会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孩子往往从父母那里模 仿到不健康的性格、行为习惯
教育态度和方式 不合理、不正确,易使儿童形成不良的性格特征,
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
2、托幼机构
➢ 研究发现,幼小动物发生印刻的 对象,是她出生后第一个看见的 大的活动物,通常情况下是小动 物的母亲,但也可以是其他物体 甚致是人类。如劳伦兹在进行这 项实验时,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 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 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 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 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 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 亲,这就是为什么小鸭子追随劳 伦兹的原因。
第十三章_第二节—妇幼心理保健
幼儿期心理保健
1、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儿童心理发展 2、因势利导培养儿童独立性 3、科学教育方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 4、注意儿童入园难、任性等心理卫生问题
幼儿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
入园难:大多数幼儿刚入园时,由于不熟悉幼儿园环境,
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不少 儿童表现出害怕入、哭闹着要回家等。但3~5天后,由 于对老师、小伙伴及周围环境都已熟悉,就不再哭闹,自 觉地入园。但也有少数孩子继续留恋家庭,抗拒入园。有 的赖床不起,有的诉说肚子痛。即使家长让其暂留家中, 仍表现忧心忡忡,抑郁寡欢。直至家长表示“同意”再不 上幼儿园,就会立即变得欢快。 抗拒入园的原因主要是父母溺爱、娇惯、对外交往过少、 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性格孤僻或幼儿教师态度过分 严肃,都会使儿童对入园感到恐惧和不适。应针对原因采 取相应措施。
退 缩 行 为
(三)幼儿期心理年龄特征 此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幼儿前期心理发 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 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 也已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等),独立 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 为此,成人和社会也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 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 性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等, 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充当卫生值日员等。 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加社会实践活 动的能力。
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具有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 不完全相同的; 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 完全相同的; 再次,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 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 有一定的差距。
小学学生心理高危人群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度 (2)
小学学生心理高危人群预防和干预工作制度一、工作目标1、积极构建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体系。
建立稳定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在校学生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出现的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形成原因、诱发因素等相关信息,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和妥善处理,积极遏止和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2、树立防范意识,营造和谐氛围,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的良好气氛。
针对发现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由此而引发的心理危机或自杀意念与倾向,迅速做出反应,实施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或引发意外事件。
二、实施预案学校坚持预防为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针对心理危机学生的不同类别和程度,分别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1、开展预防教育。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组织专题心理讲座,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形式推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现象,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传授心理调适的方式方法。
在学生中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危机应对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善待人生。
2、明确预警对象。
学生心理危机一般是指学生个体面临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时,发生剧烈的情绪波动,或在认知、躯体及行为方面产生较大的改变,使得个体暂时不能或根本无法利用平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应对和处理自己当前的困境的状况。
存在心理危机倾向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都是需要关注及干预的对象。
预警对象的界定工作,由学生心理危机评估专家组进行评估或会诊,并提出书面确认意见。
1、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高危个体予以特别关注:(1)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身体出现严重疾病、情感受挫、人格受辱、遭受惊吓、发生严重人际冲突、发生重大个人财产损失等遭遇性危机之后所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3)严重的学习障碍、环境适应不良或就业压力特别大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5)因性格过于内向、严重经济贫困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6)有严重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的学生。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心理发展的实质“发展”与“发育”或“成长”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后者一般是指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主要是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含义更为广泛,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如身体结构发生变化,心理方面如智力、性格的变化等。
发展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例如人的智力随着年龄发展的过程包括:从婴儿到青年期,智力都是不断上升,成年期的某个阶段到达顶点,而后开始缓慢下降,到了老年期则迅速下降。
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不可逆的变化。
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发展。
例如,一个人从学校走到家里,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但他并没有得到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这个发展变化从出生到成熟大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反映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发展;二是反映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发展;三是从认识客体的直接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发展;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发展通常使个体产生更具适应性、更具组织性、更有效和更复杂的行为。
发展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持续于人的整个一生,其中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最为明显,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家关注最多的发展阶段。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某种新质要素还较微弱,其量的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发展表现为一种连续的变化;而当新质要素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取代旧质要素而成为优势地位时,量变就引起质变,发展过程就出现“飞跃”,显现出阶段性的特性。
因此,心理发展的实际过程是:连续变化中呈现出阶段性;每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孕育着后一个阶段的新质,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ppt课件
一、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 三、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四、如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1
导入:为什么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世界范围儿童心理问题现状 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会出现或多或少的
心理行为问题;
有问题儿童中,不足1/5得到了适宜的治疗;
A行为(违纪行为) N行为(神经症性行为):
– 破坏自己
诉肚子疼和呕吐;
– 破坏别人的东西; 容易烦恼,对许多事情
– 不听管教;
都烦;
– 说谎;
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
– 欺负别的孩子;
容易哭泣;
– 发脾气;
害怕或拒绝上学;
– 偷东西。
睡眠问题。
9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35
(三)小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危机出现前 →→ 危机过程中 → → 危机处理后
心理健康教育 生活适应指导 良好个性培养
热线援助 认知治疗 行为治疗
团体辅导 后期干预 压力调适
36
1.心理连接:取得受伤人员信任,良好沟通关系; 2.鼓励宣泄:提供疏泄机会,鼓励内心情感表达; 3.危机认知: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
17
1、危机的中文含义
• 危机:危险和机遇 • 危机即转机! • 中国成语: • “凤凰涅磐”、“破茧成蝶” • “不破不立”、 •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等等 。
18
如果危机过分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生活或 家庭,个体可能采用不恰当的方法应对或解决 问题,从而会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下降,并出 现自杀或精神崩溃,这就是危险。
(2)适应问题,包括新生入学、退休、离休、动迁 新居、初为人妇、移民等情况,多指对新的环境或状 态时需要重新适应的心理应激。
家庭教育培训内容及要点
家庭教育培训内容及要点家庭教育培训是指家长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育儿技能和家庭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儿童心理学、沟通技巧、家庭冲突解决、家庭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家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建立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家庭教育培训的内容及要点。
一、儿童心理学1.儿童成长发育特点儿童的成长发育特点是家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长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以便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比如,0-3岁是婴幼儿期,需要关注他们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3-6岁是学前儿童期,需要关注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认知发展;7-12岁是儿童期,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13-18岁是青少年期,需要关注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2.儿童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家长在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时,还需要学习如何应对儿童的心理问题。
比如,儿童的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家长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痛苦,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关怀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3.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长需要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情感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方法,以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二、沟通技巧1.有效沟通家长在接受家庭教育培训时,需要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
包括倾听孩子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理解孩子的需求、鼓励和支持孩子等。
有效的沟通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冲突解决家长在家庭教育培训中,还需要学习冲突解决的技巧。
家庭中难免出现矛盾和冲突,家长需要学会冷静理性地处理矛盾和冲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因冲突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
三、家庭管理1.家庭规矩家庭教育培训的内容还包括家庭规矩的制定和执行。
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表现
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表现儿童期是情感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可能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以下是儿童常见的情绪问题及其表现:1.焦虑和恐惧: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和紧张,害怕黑暗、动物、陌生人或某些特定情境。
他们可能会拒绝上学或参与某些活动,因为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
2.易怒和暴躁:有些孩子可能会经常发脾气,容易生气或激动。
他们可能会对小事反应过度,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3.抑郁和忧伤:孩子可能会长时间感到悲伤或沮丧,缺乏兴趣和快乐。
他们可能会失去往日的活力和动力,对平时喜欢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
4.社交焦虑:孩子在与同伴交往时可能会感到不安和害怕。
他们可能会回避集体活动或社交场合,担心被他人评价或嘲笑。
5.自卑和羞耻感: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不够好或不如别人。
他们可能会过度关注自己的缺点,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
6.无法控制的行为:孩子可能会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
他们可能会做出危险行为,如奔跑、冲撞等。
7.情绪波动大: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快速变化,时而快乐时而沮丧。
他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经历多种情绪状态。
8.失眠和噩梦:孩子可能会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
他们可能会经常做噩梦,影响睡眠质量。
9.对学习失去兴趣:孩子可能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动力和注意力。
他们可能会回避学习任务,成绩下降。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帮助。
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关爱和支持,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和成熟。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简述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等情绪。
针对儿童的焦虑问题,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情绪调节技巧等治疗方法。
抑郁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
针对儿童的抑郁问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自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容易沮丧等。
针对自卑问题,可以采用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疗法等方法。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对他人或物品的攻击、挑衅、争吵等。
针对攻击性行为,可以采用行为疗法、社会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方法。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在分离时表现出焦虑、哭闹、拒绝等情绪。
针对分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情绪调节技巧等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通
过早期教育、亲子互动、游戏疗法等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治疗。
儿童心理学33个话题讨论
儿童心理学33个话题讨论一、儿童认知发展。
1. 话题:儿童的感知觉发展有哪些特点?- 解析:- 在视觉方面,新生儿的视力较差,只能看清20 - 30厘米左右的物体,且视觉对比敏感度低。
随着年龄增长,视力逐渐提高,颜色视觉也不断发展,3岁左右能正确辨别基本颜色,4 - 5岁开始能辨别混合色。
- 在听觉上,胎儿在母体中就有了听觉反应。
新生儿能区分不同的声音频率和强度,对母亲的声音有特殊偏好。
随着成长,儿童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定位能力不断增强。
- 在触觉方面,婴儿通过口腔触觉探索世界,随后手部触觉变得更加敏感。
他们通过触摸物体来感知物体的形状、质地等特性,这对他们认识世界和发展认知能力非常重要。
2. 话题:如何促进儿童的注意力发展?- 解析:- 提供适宜的环境,减少干扰因素。
例如,儿童学习时,房间要安静整洁,避免过多的噪音和杂物分散注意力。
- 采用有趣的教学方法或活动形式。
对于幼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如拼图游戏、搭积木等,让他们在玩乐中集中注意力;对于学龄儿童,生动的讲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 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
当儿童对某个事物感兴趣时,他们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喜欢绘画的孩子在画画时能专注较长时间。
- 逐步提高儿童注意力的时间要求。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从短时间的专注任务开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任务的时长。
3. 话题:儿童记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是什么?- 解析:- 0 - 1岁是婴儿记忆的发生期。
新生儿就有了简单的记忆能力,如对喂奶姿势的记忆。
1 - 3个月的婴儿能对熟悉的声音、面孔等有记忆反应。
- 1 - 3岁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形象记忆占优势。
他们对直观、形象、有趣的事物容易记住,记忆的准确性较差,容易受暗示。
- 3 - 6岁儿童的有意记忆逐渐发展,但无意记忆仍占主导地位。
他们的记忆容量逐渐增大,能运用简单的记忆策略,如复述,但这种策略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 6岁以上儿童的有意记忆迅速发展,能够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运用记忆策略,如组织、精加工等,记忆的准确性和持久性也不断提高。
2024年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
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口腔执业助理医师202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医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获得医师资格者,方可申请注册并在医疗卫生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
医师应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规范,提高执业水平,履行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根据上述规定,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应符合以下具体要求:一、专业、学历及工作经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及国家规定的专业、学历和医学专业工作实践经历。
二、基本素质(一)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终生。
(二)珍视生命,关爱患者,能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维护人民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三)具有终身学习观念,能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四)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理解治疗计划并积极配合治疗。
(五)在执业活动中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保护隐私。
(六)尊重患者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及价值观。
(七)实事求是,对于自己不能胜任和安全处理的医疗问题,能主动寻求其他医师的帮助。
(八)尊重同事和其他医疗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
(九)具有依法行医的法律意识,掌握常用的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规范,能依法维护患者权益。
(十)具备职业健康和职业防护的意识。
(十一)能考虑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利益,并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十二)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
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一)掌握与口腔医学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口腔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并能用于指导学习和医疗实践。
(二)掌握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常用诊治技术的知识与方法。
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及应急处置方案(4篇)
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及应急处置方案1.引言心理危机指的是个体在面对意外、变故或压力等情境时,无法有效应对,出现心理症状或行为异常的状态。
小学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心理危机。
为保障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及应急处置方案。
2.心理危机干预制度2.1 心理教育与预防学校应建立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和应对能力。
心理教育内容应包括情绪认知、心理压力管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2 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保障学生的隐私权。
学生可通过个人预约或学校安排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3 心理评估与干预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针对心理问题,学校应制定个别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
3.应急处置方案3.1 提前的心理疏导学校应提前进行心理疏导准备,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后能够及时处置。
学校需要负责指派专人负责心理危机事件的应对工作,并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3.2 心理紧急干预流程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调集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相关人员组成干预小组。
干预小组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现场评估,了解情况。
3.3 心理应急救援方案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事件的严重程度,干预小组应制定相应的心理应急救援方案。
这可能包括紧急疏散、安排医疗救治、提供心理援助等。
同时,干预小组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
3.4 危机后的跟踪与支持学校应建立危机后跟踪和支持机制,对受到心理危机影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心理辅导活动,提供心理支持资源。
4.结语建立和完善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及应急处置方案,对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和预防工作,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心理评估与干预机制。
同时,学校还应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和救援。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ppt课件
10.能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4
2.心理健康“灰色区”示意图(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P68)
各种非病理性精神痛苦之总和 各种病理性精神痛苦之总和
白 黑 纯白 浅灰 深灰 纯黑 人员:健康人格 各种生活人际关 各种变态人格与人格 精神病患者 自信心高 系压力而产生的 异常与障碍之人 适应力强 心理冲突 服务 心理咨询员 心理医师 精神病医生 人员: 无需 社会工作者 心理门诊大夫 服务 模式: 无需 咨询心理学模式 临床心理学模式 医学模式
36
●学习习惯不良的处理2
运用行为矫正法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1.惩罚法
2.消极练习法(类似满灌疗法)
3.切断联系法
4.代币制
37
●代币制矫正方案设计
一、目标行为确立(具体明确,可操作) 二、代币的确定(如用圆形硬纸片,标上点值与特殊 印记) 三、强化物的选择 1.消费性强化物:水果、饮品等 2.活动性强化物:看动画片、去公园、骑车等 3.拥有性强化物:买书、买文具、买衣服等
4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原则
——基于积极青少年发展观 寻找资源,淡化问题 关注亮点,积极赋义(陶行知的三颗糖) 童心无邪,无错假设,(分享文章《疑中留情》) 真诚期待,相信改变(罗森塔尔效应) 正面引导,灌注希望 挫中获益,促进成长 接受反复,永不放弃
积极青少年发展观的最大特点是把青少年当成资源去培 育,而不是当作问题去管理.(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 领巾事件?) (观看两个视频《一个教师的启示》、《橡皮擦》,分 43 享感受)
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个性
34
●学习习惯不良案例
小光,10岁,智商113.书写随便,写作业 速度飞快,字迹了草.因此作业和考试常 被扣分.学习热情大受大打击.
幼儿心理问题剖析
幼儿心理问题剖析
幼儿心理问题是儿童心理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一阶段,幼儿面临着许多心理发展上的挑战和适应性问题。
以下是对幼儿心理问题的一些常见剖析:
1.情绪管理问题:幼儿期是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们可能经常
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沮丧等情绪问题。
他们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缺乏应对负面情绪的有效策略。
2.行为问题:一些幼儿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反抗
性行为等,这些问题可能与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注意力缺陷、沟通困难等因素有关。
3.社交技能不足:幼儿期是社交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一些孩子
可能在这方面遇到困难。
他们可能缺乏自信、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或攻击性行为等。
4.自尊心和自信心问题: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们的心理发展
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孩子可能由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原因,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产生怀疑。
5.家庭环境问题: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家庭
冲突、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出现心理问题。
6.学习和注意力问题:一些幼儿可能面临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
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环境、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帮助幼儿。
例如,提供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鼓励积极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式,提供适当的社交机会和技能训练,以及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注意力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
同时,如果问题严重或持续存在,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帮助。
1-小学生常见问题及行为表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一、人际交往问题及表现:1.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可他不去参加,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楞。
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即使去活动也不遵守游戏规则。
2.行为难以捉摸,喜怒无常,经常打人骂人,或经常动手动脚威胁别人,狂妄、粗暴。
3.上课不认真,作业不完成,课堂不守纪律,经常胡胡闹。
4.不懂交往规则,不擅长处理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
二、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1.犯错误后不能诚恳的接受老师的批评,总会歪着头斜着眼,满脸的委屈或是不在乎,还会持续的顶嘴,辩解的理由总有很多,离开老师时嘴里会不住的絮絮叨叨表达不满。
2.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喜欢在课上或课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样子,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怪叫或做鬼脸,毁坏班级或自己的物品,上课坐不住和别人说话,甚至对同学和老师实行报复。
三、小学生厌学心理表现:1.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总是打哈欠,昏昏欲睡。
听课时不是在玩东西就是跟别人小声讲话,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节课,当老师提问他时,他还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2.做作业时不专心,有的把字写的歪七扭八、乱七八糟,字迹很难看清,甚至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作业。
3.做事不主动,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想着无关的事、看着无关的事,不做该做的事。
4.课间活动行为冲动、动作张扬,经常一听到下课铃就往外跑,直到上课铃响才恋恋不舍满头大汗的回到教室,即使憋得难受该上厕所,他也不会回来。
四、入学的不适合表现:1.被送到学校父母要离开时,拉着父母衣服舍不得离开,甚至哭鼻子。
2.来到学校后,不是头疼就是肚子疼,感觉学校的饭菜饭菜不可口,学校的床铺不舒服,最盼星期六或是放假日的到来。
3.在校时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不爱说话,持续给家来打,一打就会哭叫,并让父母接他回家。
4.自己的事情解决不好,比方吃饭前、饭后要去洗手,清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等。
五、注意力不集中:1.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经常东张西望或是发呆。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最普遍现象遗传决定论:屈赖恩:白鼠走迷津(第七代差异显著)高尔顿:家谱调查法双生子B.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早期经验的作用哈洛:隔离恒河猴墨森:总结早期进孤儿院的发展状况b.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C.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a.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b.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但是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往往依存于这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c.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A.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有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B.心理发展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为我们构建了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框架,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同样的模式,但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最终道德的水平各不相同。
C.心理发展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根据个体心理特质与年龄阶段的不同,一些行为特征可能不另一些行为特征更为稳定,而有些行为特征可能具有可塑性。
D.主动性和被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将儿童看成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E.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其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国开(HB)-参考资料
常见心理问题与危机应对-形成性考核作业二-国开(HB)-参考资料请认真阅读一下说明然后下载:请仔细核对是不是您需要的题目再下载!!!!本文档的说明:下载完本文档后,请用WORD或WPS打开,然后按CTRL+F在题库中逐一搜索每一道题的答案,预祝您取得好成绩百!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第1题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A、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B、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C、心理咨询建立在咨询师与求助者良好关系的基础上。
D、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不需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关系。
参考答案是:D第2题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只有两类,要么正确,要么错误,这种不合理观念属于()[单选题]A、绝对化要求B、过分概括化C、糟糕至极D、防御反应参考答案是:B第3题强调移情、迁移、宣泄等方法的是()[单选题]A、精神分析疗法B、认知行为疗法C、人本主义疗法D、家庭治疗参考答案是:A第4题以下哪项属于家庭治疗的基本原则()[单选题]A、治疗师只有保持中立态度才可能有所作为。
B、注重决定行为的现实原因C、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治疗目标和评价疗效的标准D、重视实验研究参考答案是:A第5题刺猬身上长满了坚硬的刺,平时它的身体是舒展开的,一旦有别的动物或人类接近它,刺猬就会将所有的刺朝外。
这种行为其实像我们人类的()[单选题]A、敌对和攻击行为B、逃避行为C、自我保护和防御行为D、依赖和被动攻击行为参考答案是:C第6题艾力斯的ABC理论是理性情绪理论的核心,其中“A”代表()[单选题]A、诱发性事件B、可接受性事件C、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D、情绪反应及后果参考答案是:A第7题下面关于心理咨询的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在国外,一个精神分析师要接受不低于800小时的自我分析才具有上岗资格。
B、从业越久,专业经验一定越丰富。
C、心理师的含金量由4个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项目按频繁或严重程度分别填1分-稍有;2分-较多;3分-很多; 无此表现者填0。
9
2、儿童抽动障碍
抽动症是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简称,又叫
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
肌肉复发性、不自主、快速无目的抽动伴
喉部异常发音及秽语为特征的综合征候群。
10
儿童抽动障碍特点
(1)症状开始于2~15岁之间。 (2)反复出现多发性、无意义的运动肌抽搐。 (3)出现多种不自主发音。 (4)症状渐轻与渐重交替出现。 (5)能自觉抑制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 (6)症状持续一年以上
11
儿童抽动障碍表现
面部肌肉抽动表现: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 耸鼻、作怪相等; 头颈部肌肉抽动:点头、摇头、挺脖子、耸肩等; 躯干部肌肉抽动:挺胸、扭腰、腹肌抽动; 上肢抽动: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 下肢抽动:抖腿、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 喉部肌肉抽动:异常发音,如干咳声、吼叫声、吭吭声, 或随地吐痰,或发音时重音不当,或有时不自主骂人等。
E 在家看书、看电视、做游戏、做功课时一切正常,不会出现外出、 惹是生非等反社会行为。
24
3、焦虑症:突如其来的和反复出现的莫明
恐惧、焦虑不安。
表现:A、主观感受:惶惶不安,大难临头
B、行为表现:面容绷紧,愁眉紧锁,紧握拳头,
坐立不安如热锅上蚂蚁。
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调动机体的生理防御机制,使人的心智活动增强,有 利于摆脱困境。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使人记忆力减 退,注意力不易集中,逻辑思维能力下降及免疫系统破坏等不良后果.
(男女性别比例:4:1--9:1) ,预后较好 。
5
儿童多动障碍
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
应的水平;
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 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 3.冲动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 行为反应。
4.学习困难: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发展性主题在中小学生中较为常见,教师平时在学生的 学习、生活中可以给予辅导。
如果学生对指导教师产生抗拒、违拗,对学生已经起不 到积极的作用,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转介出去.
可以调动该学生信赖的任课教师来进行引导,或转介到学
校心理辅导室进行辅导。
案例1:跟班主任对抗的11岁女学生
36
经常发生而程度较重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22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 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怖症(phobia) 。根 据恐怖内容不同,Miller将恐怖症分为三类: (1)对身体损伤的恐怖:死亡恐怖、流血恐怖、疾病 恐怖等; (2)对特定事件的恐怖:自然事件——黑暗恐怖、幽 静恐怖、洪水恐怖、高空恐怖等;对动物或物件的恐 怖; (3)社交性恐怖:害怕发言、怕到人多的地方,社交 恐怖、群体恐怖等。 儿童期恐怖症不象在成人那样常见,表现也不十分典 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school phobia)
30
学龄期抑郁的具体表现
学龄期抑郁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 下降,自我评价低,自责自罪,记忆力减退,对 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 可以出现自杀念头或自杀行为,睡眠障碍也比较 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 一。部分儿童表现为头疼、腹疼、躯体不适等隐 匿性抑郁症状。
5.神经系统异常:可见精细运动不灵活;共济活动不协调 等。 6.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脑电图异常。
6
儿童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的特征
(1)学习困难常常逐渐发生; (2)学习成绩起伏不平; (3)越是简单的题目越容易错误; (4)使用药物可以提高学习成绩。
7
儿童多动障碍的评定
美国简化康奈尔用儿童行为量表: ① 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 ② 兴奋活动,容易冲动,( ) ③ 惹恼其他儿童。( ) ④ 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 ⑤ 坐立不安。( ) ⑥ 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 ) ⑦ 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 ⑧ 经常易哭.( ) ⑨ 情绪变化迅速剧烈。( ) ⑩ 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 )
考试焦虑
25
焦虑障碍:少儿分离 焦虑(5—9岁)
拒绝上学。使患儿烦恼的不是学校本身,而是离开父母和家庭。 在早晨该上学时表现出身体不适(如头痛、呕吐),周一早晨和 放假结束前的表现最重。
在他人住处或学校野营是难以入睡。
担心与父母分开期间他们回有什么不幸发生(如出车祸、强奸、 被窃、心脏病发作),并对此有生动的想象。
难以应对父母的外出。如果其父母外出,他们需要许多保证和此
次外出的每个细节。 上床时难以入睡,或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安慰。有些患分离性焦虑
的较大儿童和青少年还需要和他们的父母共一个房间或床。
26
儿童情绪障碍的干预原则
1. 通知家长/心理教师、学校知晓,建立心理档案 2. 及时转介(药物治疗)
一般都有学习、生活或交往等社会功能的受损
19
主要表现
强迫观念包括:
(1)强迫怀疑:怀疑已经做过的事情没有做好,怀疑被传染
上了某种疾病,怀疑说了粗话,怀疑因为自己说坏话而被人误会 等。
(2)强迫回忆:反复回忆经历过的事件、听过的音乐、说过的
话、看过的场面等,在回忆时如果被外界因素打断,就必须从头 开始回忆,因怕人打扰自己的回忆而情绪烦燥。
23
学校恐怖症
多发生于女孩,多见于5-7岁、11岁和14岁这三个入学、 升学的关键时期。
A 表现为上学很勉强,早晨该上学走的时候不走,要家长满足自 己提出的某些条件;
B 答应去学校,可是一到学校或者接近学校时就逃走;
C 宁可自己自己待在家中学习、做功课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在一 起; D 诉说头疼、头晕、腹疼、恶心、呕吐、出汗、腹泻、尿急等; F 多数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焦虑不安、哭闹不休、大发脾气, 任何言语保证、鼓励和安抚、物质上的许诺都不能吸引患儿去上学, 甚至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意到学校上学;
和行人。
(3)强迫性仪式动作:做一系列的动作,在系列动作做完之
前被打断则要重新来做,直到认为满意了才停止。
(4)强迫检查:反复检查书包是否带好要学的书、口袋中钱是
否还在、门窗是否上销、自行车是否锁上等。
21
2、恐怖症:对某一特定物体、活动
或处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
而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
一般说来,恐怖症女学生多于男学生,多发生于 青少年期。
感觉统合失调评定:评定量表
15
5、对立违抗性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主要表现为消极、敌意、对立和违抗行为, 与成人争吵、发脾气、骂人、对周围人抱怨和不满。往往因 为自己的失误或过错而埋怨他人。故意对抗或拒绝成人对他
(她)的要求,出现报复行为。常发生于10岁以前,男性明
显多于女性。
16
几种常见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原则 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医学干预为主;
不良表现:视觉统合失调:读书跳行、漏字,翻书错页,写字出格,
把52念成25,b和p不分,生活上丢三落四;听觉统合失调:注意力不集 中,好忘事,刚讲过的东西也记不住;触觉统合失调:触觉防御,躁动 不安;平衡统合失调:协调能力差,分不清左右,鞋子经常穿反,分不 清里外,反穿袜子等;本体统合失调:动作笨拙,跑步动作不协调,走 路顺拐,肌张力不足,姿势不佳等。
29
情感障碍
抑郁
1、特征性表现(1)心境抑郁;(2)丧失兴趣或乐趣;(3)精神
运动性迟滞,如精力丧失、思维迟钝、不语、不动、不食; (4)自 我评价低,自责自罪;(5)自杀意念和行为。
2、这些症状产生了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 学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3、病期:在同一个2周时期内,出现与以往功能不同 的明显改变。 4、排除标准。
12
3、儿童孤独症(Kanner三联征)
社会交往障碍 语言发育障碍 兴趣范围狭窄、行为障碍
13
个案介绍: 不典型孤独症
Asperger’s综合征
14
4、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失调:人体感觉器官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信息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 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统合、分析进而做出适应性反应 的过程出现障碍。
27பைடு நூலகம்
儿童精神病性障碍的识别
精神分裂症: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 心境障碍:以心境障碍为主要表现
妄想特点: (1)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
(2)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符合教育文化水平;
(3)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加以纠正。
28
精神分裂症
青少年患病率:国外0.14%~0.34‰ ,国内0.05%~0.08 ‰
(3)强迫性穷思竭虑:思维反复纠缠在一些缺乏实际意义的
问题上不能摆脱。
(4)强迫对立观念:反复思考两种对立的观念,如“好”与
“坏”、“美”与“丑”。
(5)强迫意向:
20
主要表现
强迫行为包括:
(1)强迫洗涤:反复洗手、洗衣服、洗脸、洗袜子、刷牙等。 (2)强迫计数:反复数路边的树、楼房上的窗口、路过的车辆
32
儿童精神病性障碍的干预原则
1. 通知家长/心理教师、学校知晓,建立心理档案 2.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
3.及时转介(住院/药物治疗)
社会功能的严重缺损
33
第三部分 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
34
干预原则
教育引导是关键 心理健康教育是主渠道 早识别、及时转介 进行心理干预
35
学生心理发展性主题的干预原则
心理干预为辅(综合干预、心理训练)
儿童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特殊教
育、医学干预为主;心理干预为辅(综合干预、心理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