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当代审美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三,影视艺术和网络文学的兴起,迅速改变着人类多年培养起来的审美思维方式。以往人们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进行思考,而在大众传媒一雄天下的时代,画面正取代文字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画面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和审美的工具,未来世界正日益成为一个大的影院,以直观、通俗、轻松为特点的画面充斥其中。读者接受和阅读网络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电脑屏幕,这种电子阅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于印刷制品的阅读方式,它必将使读者的审美思维方式产生改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作品中的可视形象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这标志着一个新的读图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对于形象思维的重视,在网络文学这里遭到了拦截。网络文学作品中,文字越来越趋于边缘,多媒体和可视形象也许会成为未来人类表达的主体甚至艺术形式的主体。
今天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将电视的“视听”与电话的“交互”功能整合到一起,升级为功能更强大的超级传播系统。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数字化特征,由此造成的数字整合将实现对现有媒介的功能的整合,是对众家之长的兼收并蓄以及对传播技术和传播理念的突破,在此基础上生成综合性的、功能得到提高的更加完善的新媒介,而不是绝对地由新媒介替代旧媒介。
当代传媒受众审美心理之我见
学生姓名:梁伟生
学号:2011213764
指导教师:杨洁
专业:动画
年级:2011
学校:重庆邮电大学
摘要:
在传播领域内,传媒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动新一轮当代审美文化的潮动。本文中的“大众传媒”主要指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电影、电视和互联网在二十世纪的不同阶段承担起传播信息的重要角色,它们对当代审美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揭示这一过程当中,现代大众传媒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的特点,对于我们理解二十一世纪的当代审美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关系之嬗变
早期的电影在推动民族审美文化方式的传播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当时成立的一些电影出版机构都把电影作为宣传民族艺术和审美传统的载体。他们紧紧依托电影这个发扬民族审美文化的载体,努力发掘本民族的生活意蕴,追求影片的故事性和悲剧的戏剧性,力求使影片能够符合观众的审美心理并引起情感的共鸣。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里,电影一直以声画共享、形象生动的传播优势占据着传媒的重要地位。
“媒介具有权力”是20世纪初西方传播研究所确立的一个普遍的理论。“媒介权力”指的是现代传播媒介对个人或社会进行影响、操纵、支配的力量。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力量已经深深地潜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构成了社会权力结构中一种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一个部分。媒介的话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心理。电影、电视的发展是大众媒介权力话语膨胀的过程,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削弱了大众媒介的权力话语权,这一变化过程对社会心理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它的出现和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媒体前争得平等地位成为可能。网络文学、网络论坛、图片浏览、音视频节目的点击观看,这些触手可及的审美活动让人们真正具有了成为媒介主人的感觉,人们能够主动索取并掌握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归根结底,电影和电视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最基本的传播方式还是单向传播,作为个体的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仍是不平等的信息交流关系。互联网较之电影、电视更具有开放性和民主性特点,克服了大众传媒所具有的非交互性缺点,真正实现了媒体和人们之间信息的双向传播和交流。网络使人们独立自主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彰显。
5、注释.......................................8
6、参考文献...................................9
人类自从进入到二十世纪以后,就已经不能够漠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着巨大的威力,它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代审美文化是当代文化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一个方面,它与大众传媒之间似乎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当代审美文化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且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信息。
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每一步都是因果相连、前后继承的结果。并非如人们开始所想象的,旧媒介的生命会随着新媒介的崛起而走向终结。事实上,新媒介因其功能先进性而倍受欢迎,旧媒介也因其功能特殊性为人们所钟爱,它们各自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旧媒介的生存期因为延续而形成的交叉和重叠,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多元化的媒介群体。
二、影、视、网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渗透
电影、电视不仅是大众传媒,同时还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电影、电视合称为影视艺术,它可以是广义的,包含整个电影艺术和电视剧,也可以是狭义的,特指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本文中所提到的影视艺术是指狭义上的概念。在传统文学的创作和发行都日益陷入困境的今天,网络文学却以着强劲而骄人的姿态出现,并呈现出与以往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点,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大众传媒,当代审美文化嬗变
目录
1、作为传媒的影、视、网关系...................3
2、影、视、网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渗透.............4
3、影、视、网与当代审美文化关系...............5
4、结束语.....................................7
其二,由于艺术载体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影视艺术和网络文学消解了传统意义上关于艺术“原作”的惟一性特点。本雅明认为,任何艺术应当具有它的独一无二、即时即地的不可替代性。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和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其伟大的艺术价值决定了原作的唯一性特点,无论模仿的技巧多么高超,但终不能更改其“仿制”的性质。影视艺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大批量的进行复制,并且实现广泛而迅速地传播。就这点而言,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影视艺术被更多地纳入到工业化生产的流水线上,破坏了传统艺术对于“原作”审美的严肃性特点。网络文学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使文本非个人化。网络文学即使是在网上发表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随时的修改,作品永远以草稿的形式存在着。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地在网上复制、粘贴和转载,并且可以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创作进入到集体创作中。而在传统文学的创作中,作者写定的形式就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威。
对传统艺术本质特征的超越,首先表现在影视艺术和网络文学的载体发生了改变。在艺术领域,载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们与艺术本体相辅相成,其材质与性能直接影响到艺术本体的形态特征。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有了语言文字才有文学。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艺术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因此,文字成为文学的载体。而现代影视艺术则是依靠声像媒体来传播信息。它们可以客观地记录声音和形象,可以主观地表现情绪、个性和审美倾向,通过诉诸于视觉和听觉的声像符号给接受者带来独特的具体而逼真的审美感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载体与高科技的亲和。网络文学可以称作为“超文本文学”,它把诸如动态的文字或影像、超链接设计、互动性读写等网络功能作为创作的工具与媒介,大大地拓展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方式。
一、作为传媒பைடு நூலகம்影、视、网与话语权力关系
电影、电视、互联网作为现代传媒的产生和发展是层层推进的,每一次新媒介都是对旧有媒介种种功能的整合。
电影的诞生,其依托的基本原理是光影技术的运用,它把幻灯机、照相术的“视”和收音机的“听”整合为一体。电视的发明运用了光电显像的原理,它的出现得力于电影声像艺术与广播效能的功能整合,集声、光、电于一身。电视既具有了电影画面传递信息的直观可感性,形象、声音、色彩俱全,又具有了无线电广播传播的迅捷性(每秒30万公里)。电视利用磁带录像带来的便利,克服了电影拷贝摄影的技术难度;电影虽然可以保持画面相当的逼真性,却无法做到即时和同步,而电视能够容逼真与即时于一身。在信息的传播技术上,电视比电影更能够做到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使信息的传播瞬息万变。
由于电影在技术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客观上不便的原因,使得它不具备电视传播廉价、及时、普及等优势。在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初期,电视只是利用其声画具备且传播广泛等传播优势,对传统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进行了转播,客观上起到了宣传、推广的作用。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台的增多,电视发射传播的信息范围随之得到扩大。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建立起国际间信息传播的网络,全球的信息资源得以实现共享,民族间的审美文化观念得以快速交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互联网络传播依靠多媒体电脑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对多种信息及时进行处理、传输和显示,为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服务。互联网络运用于大众传播领域后,其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在迅速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一)电影、电视、互联网在20世纪的不同时代担当起传媒的主角,人们与这三种传媒构成的主客关系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电影时代传媒的客体转化为网络时代传媒的主体,这标志着人们的自主审美意识逐渐增强。
在与电影组成的这一组审美关系中,人们始终处于客体的位置。首先电影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专业性较强,一般都由专业技术人员控制,而一般观众根本无法参与到其中。电影制作方实际上掌握了主要的技术和信息占有权力,因而对观众具有直接控制、支配的能力。在这一阶段,受众与电影之间基本处于隔离的状态,两者之间还没有形成双向交流,而电影批评只是少数专业批评家的声音,普通观众的审美自主意识还未得到培养。电视产生后,与受众的关系迅速地改善,两者之间由主客关系向客主关系过渡。20世纪50至70年代为电视的发生期。在这一阶段,电视基本上沿用了电影的发展传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频道的增多,带来了荧屏的繁荣,观众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他们的审美自主意识逐渐觉醒。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建立起广阔的电视网络,卫星电视的传送使得各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观众与电视媒体的相互交流逐渐增强。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满足“自我需求”调整为满足“受众需求”,这标志着一种传播概念的改变,它把全社会成员纳入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中。这些改变都大大刺激了人们对外界自主的审美意识。
(二)从电影、电视再到互联网,三种传媒的审美功能逐渐淡化,娱乐功能急剧膨胀,而由于信息社会人们对于传媒的依赖,使得人们在与媒体的互动过程中,审美要求逐渐降低。
电影与电视相比较而言,电影崇尚的美学原则是着力于艺术表现,更多追求艺术的独创性与经典价值,更多倾向于精英文化的价值取向。优秀的电影产品应当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论是对于内容上电影主题的深化,还是表现形式上电影画面的构图都是非常讲究的。这一点,早期的电影表现的犹为明显。但随着电影的商业性能的逐渐增强,以及其它娱乐事业的兴起和国外大片的引进,国内电影业日益面临挑战。影片制造商为了增加卖点,在电影中加入众多非审美的诸如暴力、色情等内容,以此来迎合观众的趣味,谋取利益。电影从最初意义上追求审美价值逐渐转向追逐商业价值。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是艺术与科技的综合,更表现在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电影和电视这两者之间所使用的语言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视听语言——影像语言,是活动画面和具有空间感的声音相结合而构成的声画语言,并且从表面上来看,二者之间的剧本创作方式,形式感都大体一样。这些物质手段的共同性,使得电影和电视剧成为同一门类的独特艺术——影像叙事艺术。它们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把艺术信息迅速地、大规模的传达给观众,从而对整个社会生活发生极大的影响。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概念,它表明了大众传播的单向性质,也就是表明了受众在大众传播中所处的被劝服而接受的被动地位。受众有“反馈”的自由,但却没有传播的自由。这种传播与反馈的不平等状况使得大众传播传收过程中无法称得上真正的双向传播。在电影、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时代,“媒介话语”权力牢牢掌握在传播者的手中。然而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几乎获得了与职业传播者平等的权利。“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个人和组织便能凭借电脑化的大规模信息交流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这时候,同一个人或组织即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送者。在这张分散性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发布信息,所有的网结生产和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断续相间的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纶纬线之中。”①受众在网络传播中获得这种传播的权利同时也就意味着原来大众媒介的传播者在网络传播中部分地失去了以往作为信息把关人的特权地位。“受众”概念的过时同样也意味着“传播者”的概念将被“信息提供者”所代替。从电影、电视到互联网时代,传播者把握“媒介话语”的权力在逐渐的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