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
特别是在当代社会,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
1、个性化和多元化随着不同文化的交融和信息的高速传播,大众的审美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求一种标准的审美观念,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2、强调情感和体验当代大众审美偏爱具有情感共鸣或体验价值的艺术作品。
例如,音乐、电影、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形式,都需要表达情感和感受,使观众产生共鸣和体验。
而那些冷静客观的艺术形式则显得有些过时。
3、视觉化和互动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化和互动化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偏爱。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视频艺术、互动展览等,大受欢迎。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声、光、影等方式,以更加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更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1、多层次的审美体验当代社会,人们对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众审美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包括科技、生活方式、环境等方面。
未来,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将更加多样化,需要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多层次的审美体验。
2、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当代大众审美尤其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环境来提供支持和支持。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共同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3、艺术与科技的共同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成为当代大众审美领域的一个趋势。
例如,虚拟现实、智能音箱、智能舞台等,都是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典型例子。
未来,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和走向是一个动态、不断变化的过程。
人们的审美观念、需求和期望都在不断更新和演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未来的大众审美会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开放性的趋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创新和提升。
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标题:两种不同的审美观
一、现代审美观
现代审美观,也被称为“形式主义”审美观,强调的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结构。
它重视对美的纯粹追求,认为美是独立于实用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存在。
这种审美观主张艺术应该追求新颖、独特、创新,反对传统的约束和束缚。
以现代建筑设计为例,现代建筑美学强调简洁、明快的线条,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透明性,以及材料的真实表现。
例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就是现代审美观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和光影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古典审美观
与现代审美观相对应的是古典审美观,也被称为“人文主义”审美观。
古典审美观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容和意义,注重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
它认为艺术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探索。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为例,画家们通过精细的描绘人物表情和动作,展现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深刻的社会主题。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画不仅展示了精湛的技艺,更表达了深刻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三、总结
现代审美观和古典审美观各有特色,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评价艺术。
现代审美观强调形式和创新,追求个性和自由;而古典审美观强调内容和意义,追求深度和广度。
这两种审美观并无优劣之分,而是互补的关系。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审美观,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和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与现代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理念。
这些美学理念不仅是中国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以及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的关系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1. 和谐统一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美学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这种美学理念反映在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和形式上。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追求“寓景于形,形象于意”,注重画面的整体和谐,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同样,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宜人和谐的美感。
2. 内敛含蓄之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强调内敛、含蓄和留白的艺术效果。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书法、诗词和音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书法注重“笔墨意韵”,通过勾勒线条和运用墨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模拟客观形态。
中国古典诗词则注重意境和意蕴的表达,追求“言简意赅”。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的陶冶,通过音乐的律动和音色的变化表达情感。
3. 高尚精神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强调崇高、高尚的精神境界。
这种美学理念在中国传统绘画、雕塑和戏曲中得到了广泛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力求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传统雕塑追求高尚、庄重的形象,强调形成群体的统一和协调。
中国传统戏曲则融入了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曲调的抒发来传递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现代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这些美学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1. 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念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的需求。
和谐统一的审美观可以增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趋势(一)审美文化走向大众化随着信息科技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人们能接触到的世界变得更加广泛,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了解到的观念更加全面,同时也意味当代的美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学,他需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商业、公共等方面的需求,这是由人们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追求精神层面的要求所造成的。
可能有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简单的来说,审美文化在过去就像是奢侈品一般的定位,它属于高雅经典的意识形态,但是现在,人们在各个方面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要求时候,那么就要想要享受层面的东西,就像你现在想要买一件东西,一定不会说能用就行,还会挑挑看看那些商品符合你的审美观,或者说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你,这就是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生产力的解放也将审美文化变成了“日用品”。
现代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大力发展经济,那么中国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这种状况,理所当然,审美文化也更侧重于迎合市民社会的与审美趣味和世俗化生活,虽然我个人认为审美的发展是一条抛物线,最后还是会回到与原来相似却有不同的情况,但显然在抛物线未到达最高点之前他是不会落下的。
不管怎样,审美文化从高雅的圣坛走下,融入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却迎合大众的喜好、情趣都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似乎看起来比其呆在“书架上”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我想这一趋势西方国家早就经历过并且到现在还在持续着,这几乎是随着经济发展会必然遇到的的一个问题,中国也不例外。
总结一下中国审美文化大众化的原因:1.人们的精神需求2.商品经济的刺激(二)审美文化走向个性化DIY是do it yourself的缩写,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个人爱好,也可以被认为使人们的某种潜在追求,你是否已经不满足和他人拥有一样的东西,想要加入一些自己的特色,这就是人性的需求。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中国审美文化已经走向大众化,那么人性或者说个性方面的需求也是大众的需求,审美文化理当满足,这一点是必然的人们在接触到大量信息冲击的同时,个人的特性也渐渐凸显出来,一窝蜂的追求现象虽然还有,但我们已经厌倦千篇一律,想要来点符合自己特性和欲望的,所以类似“私人订制”一类的行为开始出现。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在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中,较为集中体现在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方面。
在国内的研究中,最早对审美文化进行定义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朗。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是文化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明特有的产物,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审美文化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由此可以看出,叶朗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是对社会文化大体系的深入和引申。
周宪在其著作《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当下的消费文化背景中,是一种依托消费文化的审美形态。
姚文放《浅谈当代舞蹈的审美表现》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定义做了明确的界定,他的观点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当代商品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一种以都市大众为对象,以大众媒体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商业色彩特征。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学者关于审美文化定义观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归结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总结而言,审美文化是当地商品社会的产物,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大范围内,审美文化涵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审美文化不仅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也对当下的舞蹈作品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
当代审美文化剖析首先,当代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在过去,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和权威的束缚,审美标准相对固定。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不同的文化、地域、种族和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偏好,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审美表达,追求与众不同。
其次,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跨界融合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不同领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审美趋势和风格。
在音乐、时尚、电影等领域,跨界合作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例如,音乐和时尚的结合、电影和音乐的合作等等,都展示了跨界融合的审美特点。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增加了艺术形式和审美理念的多样性,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当代审美文化强调体验和情感的表达。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层面,更多地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内涵的感受。
人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获得情感共鸣、心灵抚慰和思想启迪。
这一特点在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尤为明显。
当代音乐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歌词和旋律传递情感;电影注重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通过情节推动观众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追求真挚和深刻的情感描述,让读者感同身受。
总之,当代审美文化是多样化、个性化、跨界融合、注重体验和情感表达的文化现象。
它受到社会变革、信息技术和商业化的影响,展示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审美趋势。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既反映了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商业化和消费主义也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对于艺术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演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众审美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因素的影响,包括科技、媒体、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今天,我们将探讨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
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可以说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和宽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审美观念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多元文化的审美,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个性和独特性。
大众审美受到了科技和媒体的巨大影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和图片变得更加多样化,这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范围。
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艺术、设计等信息,从而更加容易地接受不同的审美观念。
与此科技的进步也为审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形式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为审美观念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社会和经济因素也对大众审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于审美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审美往往与社会地位、财富等因素相关联,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内在的美,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
人们追求的审美观念不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个体的需求和体验。
也需要注意到,当代大众审美也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
比如过度追求外在的美,对于审美标准的盲目追随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审美的健康理解和感知。
需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注重内在的美和真正的个性。
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加开放、多元化和健康的大众审美。
通过科技、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对于不同文化、不同形式的审美将会更加包容和理解。
这样的未来将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也将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
当代文化现象与审美观当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科技的进步,也产生了许多文化现象。
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指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标准。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塑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三个方面,探讨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的影响。
一、流行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在大众中广泛传播和流行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能够反映社会热点和潮流,塑造人们的审美观。
当代流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快速更新的特点,例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这些流行元素的迅速传播,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
比如,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水平以及制作出的美丽画面,吸引了大量观众并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
二、媒体影响在当代社会,媒体的普及和发展速度极快,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不断向大众传递信息。
这些媒体对于当代文化现象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体所展示的美丽形象、时尚潮流以及广告营销策略,不仅影响着观众的审美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公众的审美追求。
媒体在呈现美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人们对美的定义。
三、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观点、喜好和经历,这种对个人生活的展示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他人的审美观。
通过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新的审美标准得到了推广和传播,产生了一种“时尚风向标”的效应。
人们的审美判断逐渐被社交网络中的流行元素所影响,审美观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综上所述,当代文化现象对审美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流行文化、媒体影响和社交网络作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递信息和展示美的形象,不断塑造和引导人们的审美观。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审美观不同于人们的个体感受,应该保持客观、多元的审美视角,不盲目崇拜某种审美标准,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价值观进行选择和评价。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当代文化中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
文化传承与当代审美作文
文化传承与当代审美作文你说文化传承和当代审美这俩事儿啊,就像两个性格迥异但又必须住在一起的室友,时不时地就会发生点有趣的互动。
咱先说说文化传承。
文化这东西可老有分量了,就像家里祖传的宝贝,那是一代一代小心翼翼传下来的。
像京剧,那一身行头,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念白都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
还有那些古老的手工艺,什么刺绣啦,剪纸啦,都是靠着手艺人的坚守才得以延续至今。
这就好比是接力赛,一棒一棒地把文化这个宝贝往下传,不能让它在咱们这一棒掉地上。
可是呢,当代审美就像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
当代人喜欢简单、时尚、个性化的东西。
你看那些流行的服装,设计得那叫一个大胆,和传统文化里规规矩矩的服饰差别可大了。
现代建筑也是,玻璃幕墙、奇特的造型,追求的是一种简洁又震撼的视觉效果。
这当代审美啊,就像是一阵新鲜的风,吹得大家晕乎乎的,都跟着潮流跑。
这俩家伙碰到一块儿的时候,就特别有意思了。
有时候啊,就像火星撞地球,矛盾得很。
比如说一些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年轻人可能觉得太沉闷,不符合他们的审美。
但是有时候呢,又像是失散多年的兄弟突然重逢,融合得那叫一个完美。
你看现在有很多服装品牌把中国传统的刺绣图案用在现代的衣服上,又时尚又有文化内涵。
那些古建筑元素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装饰里,一下子就多了几分韵味。
咱得想办法让文化传承和当代审美好好相处啊。
一方面呢,文化传承不能太死板,不能总是守着老一套。
就像京剧,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让它的节奏更符合现代人的听觉习惯。
传统手工艺也可以开发一些适合现代生活的小物件,像把剪纸做成手机壳的图案,多酷啊。
另一方面呢,当代审美也得尊重文化传承。
不能光为了追求新奇,就把传统文化里的精华给弄丢了。
文化传承就像是一座丰富的宝藏,而当代审美是打开宝藏的一把新钥匙。
咱们得拿着这把钥匙,好好地挖掘宝藏里的宝贝,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要是咱们能把这事儿干好,就相当于给文化这个老宝贝穿上了时尚的新衣裳,让它既能在传统的舞台上站得住脚,又能在现代的潮流里潇洒地走一回。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
浅谈当代大众审美的现状与走向当代大众审美是一个多元化和变化不断的现象,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
对于当代的大众而言,审美的标准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流行文化与商品文化的影响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流行文化和商品文化。
在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等途径影响着全球的大众审美。
同时,商品文化也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习惯。
2. 多元化的审美观念当代大众审美的另一个特征是多元化。
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元素和审美观念不断地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审美体验。
例如,影视作品中融合了西方和东方文化元素的“奇幻史诗”电影已经成为了当代大众的一种主流审美体验。
同时,对于一些细分领域的爱好者而言,审美标准也不尽相同,这对于传统的大众审美提出了新的挑战。
3. 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个性化需求的上升。
与过去相比,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风格与审美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和艺术家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大众的个性化需求,创作出更加切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的作品。
4. 网络化的审美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大众的审美经验成为了一种网络化的体验。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间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地进行交流,同时通过各种社交媒体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这种网络化的审美经验为当代大众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审美空间。
综上所述,当代大众审美经历了从传统到多元、从标准化到个性化以及从线下到网络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同时也为未来的审美创作提供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空间。
现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评估
现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评估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艺术作品追求的是形式的美和技术的精湛,而现在的艺术作品则在追求形式的同时更加注重思想和观念的表达。
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与需求的变化,更表明了当今社会文化价值的变化。
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艺术的创作和鉴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建立在审美价值上的。
审美价值是由人们通过感官接受艺术作品后产生的美的体验和喜悦感。
而文化价值则是由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人类文明的精神积淀所决定的。
两者相互联系,也互为依存。
从审美上来看,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来自于它的形式、色彩、构图、质感等美学元素,以及通过这些元素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因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往往植根于它所传达的文化价值之中,两者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的艺术作品多数不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注重思想与观念的表达。
如马蒂斯的“营地”的构图不规则,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的规则美,而是要表达周围的环境带给人的不安和磨难。
同样,徐冰的肉山也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是要表达人们对当代社会物质过剩的一种反思。
这些艺术作品的设计和表现方式体现出了大师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了艺术的内涵。
从文化价值上看,艺术作品既是一种思想和理念的传递,更是一个时代文化和智慧的体现。
如中国古代的诗词、绘画、建筑都是中国灿烂文化的代表。
它们不仅反映了大家对生命、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感悟,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点。
面对现代艺术品的海量涌入和引发的艺术创作风格的多元化,我们如何进行艺术品的评估呢?这里,我们可以从审美和文化两个纬度来探究。
在审美上,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艺术作品的价值:第一,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是否能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触动体内激情。
比如玉小洁的《在我的全世界里,我的世界又有几分属于自己?》中表现出的无人生还、杳无音讯的黑暗主题在观众心中能够引起核动力之烈;第二,艺术作品的创新性与传统的关系。
国开名词解释审美文化简答
国开名词解释审美文化简答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
它尤其指审美活动是一种能够对社会成员发挥精神教化作用的特殊意识形态方式。
进步的、符合社会和历史发展取向的人类活动,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文化。
因为这其中包含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来达到一种最高境界。
第三种文化形态,体现了文化积累与量变的过程,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审美动机与需要的产生,符合文化进化与人类生存本性的规定性、必然性,它与人类其它行为方式一样,也是人的一种较为高级的生存本能和适应性行为。
人类强化和拓展自己的审美行为,创造和发展审美文化,根本的动机也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其对人类最直接的功用,便体现在能够促使个体把自身的生存从日常功利性、工具性行为的限定与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一种独立、自觉的境况,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内在完善与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类的活动性质与状态,对人类的物质实践和社会理性活动进行必要的补偿与调节。
从人类早期非自觉性的审美,到当今时代对审美文化的自觉追求,无疑深刻地表明了,审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审美现象史和审美发生学的问题,而且代表了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和文明现象,客观地标志着人类文化的整体性进化。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原则、精神和价值导向,审美文化把传统上偏于理性规范和群体认同的文化,逐步改变为感性体验和自由选择的文化,把对立改变为融合,把限定转化为共享,使其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接近并参与的文化形态。
而这种总体性特征,在当代人类文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迫切与突出。
面对文化困境的日益增多,从康德、席勒、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文化批判”理论,到列菲伏尔(H.Lefebvre)和赫勒(A.Heller)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许多思想家都纷纷试图通过对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行为的自觉倡导,来努力抵御文化的异化现象、维护人类文化困境中的理想和精神,从而揭示了人类审美文化实践对于守护人文精神、完善个体生存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意义。
幼儿园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幼儿园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幼儿园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一、引言幼儿园美术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如何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既能传承传统文化,又能融合现代审美观念,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来探讨幼儿园美术教育传承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融合。
二、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这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传承传统文化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增强幼儿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体现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绘画、手工艺等形式来传承传统文化,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让幼儿在绘画中学习我国传统绘画的技法,让幼儿在手工艺活动中学习我国传统手工技艺。
3. 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延伸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古代的艺术形式,而是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融入现代审美观念,延伸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
三、现代审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融合1. 现代审美的特点现代审美观念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和创新性,注重艺术作品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追求审美情感上的共鸣与交流。
2. 现代审美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幼儿园可以通过展览、参观等活动,让幼儿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对现代艺术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3. 现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应该注重现代审美观念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让幼儿在学习传统技法的也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现代的活力。
四、个人观点与反思在我看来,幼儿园美术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并融合现代审美观念,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有意义的工作。
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接触到丰富的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而现代审美的融合则能够让幼儿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个性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表达能力。
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
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艺术代表着历史、文化和传承,而现代审美则代表着时尚、创新和个性。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比常常使人们陷入思考:二者应该如何相互融合,又该如何协调发展?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关系、冲突和融合。
一、传统艺术的魅力传统艺术作为我国上千年来积淀的宝贵财富,其内涵丰富多样,充满独特的民族特色。
传统艺术更注重技法的继承和创新,其通常以精湛的技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风格而著称。
例如,传统绘画以笔墨纸砚为主要表现媒介,追求以线条、构图和色彩表达情感。
而传统音乐以古琴、笛子等乐器为主要演奏工具,强调以音乐来表达人生哲思和世界观。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传达了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现代审美的特点现代审美从世纪之初开始逐渐形成,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发展。
现代审美强调个人独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
它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审美观,尊重个人追求不同的审美标准。
与传统艺术相比,现代审美更加注重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的直接性。
现代艺术家尝试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材料,以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
同时,现代审美也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追求观众情感共鸣和理解。
三、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与融合。
一方面,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常常被认为过于陈旧,无法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
现代审美追求时尚和创新,以及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和文化传承也深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许多现代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传统元素,创造出具有现代气息的传统艺术。
这种融合既是传统艺术的一种活化方式,也是现代艺术的一种传承方式。
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元素在现代环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审美对传统艺术的启发和创新。
传统与现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不断进化和发展。
四、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的价值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与现代审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与现代审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艺术审美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从古代篆刻、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到现代的音乐、电影、戏剧等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极为丰富多彩。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浪潮,现代审美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与现代审美有何异同之处呢?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以“韵味”、“雅致”为主要特征。
从古代篆刻、书法到绘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都蕴含着极强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学思想。
例如,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被称为“文人雅士之艺”,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境界的追求——以“意境”为主,注重于神韵心境表达,外形上则要求“骨法、章法、构思、笔力四者并重”。
这一艺术审美要求艺术家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深刻的人生哲学,去感悟万物之间的联系和人类情感。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体现出一种“自然的美好”。
中国哲学中的“道”概念,强调“自然”“平衡”的理念,这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审美。
例如,中国山水画的画意,通常不仅是描绘真实的自然景色,更往往是在传达“似与不似之间”的奇妙心境,体现出了一种道家的自然美学观念。
二、现代审美的特点现代审美的特点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
当代的人们推崇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和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这也反映在了现代艺术的审美上。
例如,在音乐领域,大量的摇滚、流行、电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涌现出来,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挑选。
而在电影和戏剧等领域,同样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演出形式和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感兴趣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
另外,现代审美更加注重“新颖性”和“前卫性”。
现代社会中,高速发展的科技和变革的社会形态带来了快速的变化。
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刷新。
因此,现代审美更加注重新颖、前卫的艺术思想和表现形式。
例如,在舞台表演中,人们追求更加极致的表现形式和逼真的场景切换,以达到更好的欣赏体验。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与现代意义概述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丰富多样的形式。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意义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找到融入现代社会的途径。
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1.卓越艺术成就:中国古代文学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被广泛认可。
从诗歌、散文到戏剧,各种文体都展示了作者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技巧。
2.独特审美情趣:古人对自然、情感、道德等方面有着独特而细腻的感悟,体现了一种高尚而纯净的审美情趣。
3.值得品味与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证明了它们经得起时间和批判性思考的考验。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人心灵得到满足,也能够引发对人生、社会和人类命运等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启发与熏陶情感:古代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智慧和道德观念可以启迪读者,并在思考人生意义、面对困境时给予指引。
3.影响现代文学创作:许多现代作家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借鉴其创作技巧和思想理念,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资源。
4.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透过其文字,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结论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现代意义,我们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中,同时也能够在当下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获取启迪与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现代文化、艺术和社会观念产生着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
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中国一直以来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资源,它源远流长,历经千年,洋溢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在当代艺术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从而创作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尊重自然、崇尚和谐,这与现代艺术的自由、个性主义、颠覆传统的特点直接相反。
许多艺术家通过将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元素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陶艺家张蔚通过大胆创新和不断变通,让传统的陶艺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了西方陶艺、浙江花布绸、古今陶艺等多种元素,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现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中国水墨画也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以自然为主题,注重意境和气质的表现。
在当代艺术中,有很多艺术家都将水墨画的技法与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创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例如,艺术家陈丹青便是一位将传统水墨艺术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他通过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现代绘画的技法和手法,赋予了传统水墨画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
还有一种传统视觉艺术形式——雕塑,在现代艺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挥。
雕塑艺术家在传统的雕塑技巧中融入了当代的审美观念和理念,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感的雕塑作品。
例如,以天池为灵感来源的雕塑家海大富,他的作品“天池”就是一件将传统雕塑形式与当代艺术思想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他使用了传统的青铜材料和铸造工艺,同时在形式和题材上一改传统,巧妙地表达出了他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理解。
然而,在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碰撞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引起一些争议和质疑。
一些观众认为,在当代艺术中过度融入传统元素会使作品失去现代感,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事实上,在融入传统元素的同时,艺术家已经将其转变成了一种现代艺术的风格,并赋予了作品自己独特的意义,使其持续保持着让人难以忘怀的精神价值。
总之,传统审美与当代艺术的融合与碰撞是一种新型的艺术趋势,它让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并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这一变化背后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艺术的源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一审美观念贯穿于传统绘画、诗歌、音乐、戏曲等各个艺术领域。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强调内敛、含蓄,崇尚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注重画面的氛围、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律等元素,通过艺术作品传递人文情怀和哲学思考。
二、现代审美的变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代审美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感受。
在艺术领域中,现代审美更加开放,接受各种风格和表现形式。
尤其是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使得艺术更加多元化和传播更广泛。
当代艺术注重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创新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三、传统文化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差异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文化注重凝练、含蓄的表达,更加注重内在的情感和深层次的意境。
而现代审美更加直接、多元,注重个体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另外,速度和便利性成为了现代审美的重要因素,快速获得和消费艺术作品成为了当代人的需求。
四、变化的原因分析审美观的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和广泛。
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交流,使得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得以交融和碰撞,进一步推动了审美观的变化。
同时,年轻一代的崛起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加倾向于接受新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
结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与现代审美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化和文化的演变。
传统文化依然深深影响着当代艺术,但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接纳和融入现代审美的需求。
文化传承与当代审美作文
文化传承与当代审美作文咱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那可真是个大宝库,就像哆啦A梦的口袋,啥好东西都有。
可这些宝贝要想在现代社会继续闪闪发光,还得和当代审美好好牵牵手呢。
先说说文化传承吧。
这文化就像一条长河,从古代一直流淌到现在,里面装着的东西可丰富了。
从唐诗宋词到京剧昆曲,从剪纸刺绣到陶瓷书法,每一样都是咱们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就拿京剧来说吧,那五颜六色的脸谱,就像神秘的符号,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红脸的关公忠诚正义,白脸的曹操狡诈多疑。
还有那咿咿呀呀的唱腔,乍一听像外星人在说话,可仔细一听,里面全是韵味,每一个拖腔都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但是呢,这么好的文化宝贝,有时候在现代社会却有点像个“老古董”,被放在角落里吃灰。
为啥呢?因为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了,年轻人都喜欢那些新鲜刺激的东西,像流行音乐、街舞啥的。
这时候就需要当代审美来给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了。
当代审美就像一阵时尚的风,吹到哪里,哪里就有新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很多传统的文化元素都被用到了时尚设计里。
那些国际大牌的设计师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把中国的刺绣用到了高级定制的礼服上,一件普普通通的裙子,绣上了精美的苏绣,立马就变得高大上起来,像是从古代宫廷走出来的公主会穿的衣服。
还有一些运动鞋的设计,也会加入青花瓷的元素,那蓝白相间的图案在鞋面上,让原本普通的运动鞋变得既有文化底蕴又超级酷炫,年轻人穿上走在街上,那回头率肯定超高。
文化传承和当代审美就像是两个好伙伴,一个有着深厚的内涵,一个有着迷人的外表。
它们俩手拉手,就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
咱可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就这么失传了,得让它们在当代审美这个魔法棒的点化下,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咱们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就像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传统文化也可以在当代审美下变出各种各样新奇有趣的模样,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和喜爱。
所以啊,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咱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为文化传承和当代审美的结合出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而这个词则是来源于希腊文的名词,有感觉和感性认识的意义。
推而广之“美学”一词被广泛用到古希腊,远在古希腊史词和悲剧鼎盛的时代,柏拉图就在其《理想国》里重点讨论了文艺及其政治影响。
并写了一篇专门论美的对话《大希庇阿斯》。
接着亚理斯多德就写了《诗学》和《修辞学》。
以后他们的思想就为西方美学打下了基础。
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作出结论,再用结论去指导实践。
“美学”一词传入中国,一般都从王国维说起,但有学者考证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美学”一词。
在此我也不肯忘加断言。
但不管从何时开始,其使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早在中国古代就已形成艺术哲学的理论和思想形态。
严格地说,中国古代并没有同西方一样的专门研究感觉与情感的哲学学科Aesthetics。
但中国古代也同西方古代一样,亦有大量关于美和艺术的意识观念和理论著作,有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历史发展的美学思想。
如老子、孔子、《易传》作者、庄子、荀子等大哲学家就提出了“道”、“气”、“象”、“妙”、“味”、“美”、“大”、“兴”、“观”、“群”、“怨”、“涤除玄鉴”、“心斋”、“坐忘”、“厉与西施,道通为一”、“象罔可以得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化性起伪而成美”等等范畴和命题,为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3]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国美学史成为一个现实和事实。
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在“绪论”中就指出,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所指是对各时代文学艺术的以至社会风尚中的审美意识和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狭义主要指对各时代已形成较明确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观点进行历史的梳理与分析。
可见,不管是广义还是狭义,中国美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
“美学”一词虽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但其使用范围却已推广至古希腊;西方、东方、中国乃至世界。
“美学”一词使用范围的广泛性告诉我们,一个新概念的提出虽然产生得比较晚,但如果它能对以往的一些事实,现象作出较合理的概括,则其使用范围自然可以向过去的历史时代的相关对象扩展,而不必拘泥于特定时代的局限。
近年来受科技与经济的全球化影响,不管是西方的美学理论还是中国的美学研究,都较少以抽象的本质问题为研究的中心,人们更多的是倾注于审美经验、审美价值、审美文化,尤其是审美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作为美学、社会学、文化学交叉与融通或曰“美学话语转型”产生的新话语形式和新学科形态——“审美文化”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中国学界和社会的热切关注。
[4]现已有多位美学家对审美文化的学理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在相应的美学教科书及专著中列为专门的章节,使“审美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命题上升到前所末有的高度。
“审美文化”作为美学研究的新重心,可谓是新的历史条件对美学提出的崭新课题,是一个现代概念。
但是就像美学一词一样,“审美文化”的使用范围也不仅限于现当代。
“审美文化”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著名美学家席勒于1793-1795年间在其撰写的《美育书简》一书第23至27封信中提出,至今已是两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
其当时提出的动机和依据是:一是启蒙运动后文化分化代来人性分裂,审美文化成为一种弥合与医治人性分裂的手段;二是人自身的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对立,需要游戏冲动来平衡。
无疑这一概念是在坚持审美文化的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在肯定的意义上使用的。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美学界已在扩大的意义上使用过这一概念。
苏联著名美学家奥夫相尼科夫的《美学思想史》在简述古代东方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史之后特别指出:“审美文化的发展绝非始于古希腊人和罗马人,它在阶级社会的东方各国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
[5]这里,“审美文化”一词的含义是广泛的,涵盖了一切艺术审美的感觉、意识、观念、趣味、需求和各种形态包括萌芽状态的艺术品。
它显然不仅用以指涉现代艺术文化,而且更多地用以指涉古代的甚至原始的艺术文化。
[6]现今,“审美文化”成为美学界观注的焦点,不得不说是时代的发展在美学领域的映现。
“文化”与“审美”本能地内化为一个具有浓郁时代印痕的命题。
自1990年前后,中国著名学者叶朗第一次明确提出“审美文化”。
并在其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将“审美文化”作为审美社会学的核心范畴,他把“审美文化”界定为:“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人创造出来的,又通过一代一代的‘社会遗传’而继承下去”。
[7]可以认为,叶朗所论的审美文化主要是作为人类发展中的社会文化的审美方面的常态而言的,而非指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中的审美性质这一角度来论述审美文化的。
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等人则把“审美文化”定义为:“审美文化是人类发展到现时代所出现的一种高级形式,或曰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把艺术与审美诸原则(超越性、愉悦性以及创造与欣赏相统一等)渗透到文化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偏枯乃至异化了的人性得以复归。
”[8]把“审美文化”定位于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用艺术与审美招唤人性的复归,变人生的物质化生存为艺术化生存,指出这是现时代感的产物。
而周宪所说的“审美文化”则是指当代中国在消费文化大背景中的审美形态,正如其所论:“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已经超出了古典的艺术范围,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大众文化的广泛渗透,具有读写能力的大众阶层的涌现,艺术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个人手工操作向机械复制的转变,艺术传播方式的变化,流行时尚,趣味与群体的亚文化的关系等等,显然不能在传统的对个体创造力或个案的研究范式上加以解决。
”[9]林同华从美学与文化学的联姻角度来定义“审美文化”,他说:“美学文化学是美学与文化学的结合体。
这种结合,并非一切文化模式与美学文化的组合,而是有其内在结构与外在形式要求结合。
”[10]他指出:“美学文化学的整体性结构为审美文化哲学,审美艺术哲学、审美行为哲学、审美科技哲学四大部分组成。
”[11]李西建认为:“‘审美文化’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
”并指出其主要的特征为感性化、形式化和消费性。
[12]蒲震元则认为,所谓“审美文化”,应当是指“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价值的审美形态或产品。
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或大众文化)中的审美部分,也可涵盖中西及至世界古代文化中的有审美价值的倍分。
”[13]等等。
以上对“审美文化”的不同阐说,可谓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这是一件令人可喜的现象。
比如:通过各家争论,使人明确的认识到,“审美文化”与当今人们所理解的“大众文化”的不同。
两者是不能划等号的,“大众文化”只是“审美文化”中的一种。
“审美文化”也不完全等同于“当代文化”。
两者都是“文化”大系统中的子文化,但“当代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阶段性的子文化;“审美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普遍性文化,是“当代文化”中的一种审美性文化,但它的使用不只是局限于当代,它可广泛应用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时代;“审美文化”也并非单指古今中外文化中的“文学与艺术”部分,而是说以文学艺术为核心。
等等。
笔者认为,关于“审美文化”,追溯其历史,自然可找到其渊源所在,但现今“审美文化”成为美学研究的焦点问题,甚至“审美文化学”成为美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这是受现时代深刻的时代因素所推崇。
大众媒介对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经济的全球化,消费社会需要的符号化,视觉文化的凸显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日常生活化”等等。
就是这样一些复杂多变又密切相关的现实因素,构成了“审美文化”在近年来成为焦点的内在原因。
至于对“审美文化”的阐说,我倾向于李西建的观点,即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观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
但如果要我倾向于周宪的阐说的话,我认为应在“审美文化”前面加上“当代”二字,这样方能凸显时代特征,揭示“审美文化”的特殊内涵。
根据我对“审美文化”的理解及其界定,这是一个使用范围极广的概念,应该运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去理解。
也就是说所谓“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这样理解看似浮泛,我们可以借助维特根斯坦后期对语词意义的阐述来理解:“他说:‘对一个语词来说,可以不问它的意义,而问它的使用。
’即就是一个语词的意义就在其的使用中,相应地,给出了一个表达使用的标准,也即是给出了这个表达意义的说明。
据此,他认为:‘只有已经知道事物用途的人,才能有意义地问一个名称,’”[14]即问一个名称的意义;并明确指出:“在大多数使用了‘意义’一词的情况下……一个字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按:亦可译作“使用”);更概括的说法是,语词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用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