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5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稿 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十七《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十七《桃花源记》教案

十七、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课时编号:062 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对课文朗读的指导。

2.对一些特殊用法的词的理解。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强烈的渴望——对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渴望。

而在秦以后,政权更替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对于“世外桃源”的梦想应运而生,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

陶渊明就为大家描绘了这样一幅悠然、从容的生活画卷。

(也可由巴以冲突、黎以冲突导入)二、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大文学家,田园诗的创始人。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得不到当时社会的重视。

少时虽颇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社会动乱不安,有志难酬。

先后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终于在41岁坚决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作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优美的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感,但也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三、初步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及意义不明的字词。

⑴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 阡陌..交通(qiān mò)⑵重点实词和虚词: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诣:拜见。

异:诧异。

舍:舍弃,放弃。

穷:穷尽。

属:类。

豁然:敞亮的样子。

平旷:平坦开阔。

悉:全。

所从来:从哪儿来。

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间隔:断绝了往来。

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

欣然:高兴地。

桃花源记说课稿(1)

桃花源记说课稿(1)

《桃花源记》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

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

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

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

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考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

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

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是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三)说教学设想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基于以上条件,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会翻译课文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文朗读,增强对课文理解,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7《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17、《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出示教学目标1、作者简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

以《归田园居》、《饮酒》、《桃花源诗并序》等为代表作。

今存《陶渊明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

三、出示自学指导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

(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2.划分文章结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 苏教版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几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陶渊明之所以能在文中写出这样一个美好社会,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密切关系。

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起来。

陶渊明在农村过了几十年的隐居生活,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比在官场和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人相处,心情要愉快得多。

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政治黑暗的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

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读这篇名作,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

二、设计意图: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陶渊明其人其文、疏通积累、整体感知、探讨主题、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7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总课课题名著:《桃花源记》课型新授第1课时时数个人初备二次备课教知识技术: 1、理解、累积一些文言虚实词2、掌握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学过程方法:理解课文马虎,意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目感情、态度、价值观:认识、理解经过描述“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标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要点:理解课文马虎;理解、累积一些文言虚实词。

讲课重、难点难点:理解课文马虎,意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或小黑板讲课方法朗读、议论、合作研究讲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2、介绍陶渊明。

3、写作背景介绍。

见《与课堂同行》137 页。

二、朗读课文。

解决生字词和句中逗留问题,对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逐节按以下步骤领学生进行课文预习: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读——生齐读。

(每一小节经过 4 遍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应当已经较为熟习,为学生理解文意确定基础。

)三、指导理解1— 3 节马虎。

1、学生自由朗读1---3节。

2、齐读 1---3节3、学生利用书下解说和小组合作,试翻译课文。

4、学生思疑,教师汇总思疑问题。

5、教师精讲以下字词:⑴、晋太元中.:年间⑵、为业:作为职业。

..⑶、缘:沿着。

.⑷、逢:遇到。

.⑸、夹岸:两岸。

..⑹、芳草鲜美:芳香...娇艳漂亮⑺、便得一山:看见.⑻、忧如如有光:朦模糊胧,如有若无。

.....⑼、平旷:平展。

.⑽ 、之属:之类。

..⑾、乃大惊:居然。

.⑿、交通:古意:交错相通。

..今意:各种邮电事业、运输事业总称。

⒀、绝境古意:与外界间隔的地方。

..今意:有危险的境地。

⒁、无论古意:更不用说。

..今意:表示赞同、可能的关系词。

⒂、老婆古意:老婆子女。

..今意:男子的配偶。

⒃、问所向来:地方、地方。

.⒄、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6、学生口头翻译课文1---3节7、指名翻译要点句子。

四、小结五、作业部署:1、背诵课文。

2、口头翻译1---2节。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自己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有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

新课标注重学生阅读浅显文言的能力,这篇课文正是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与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大有帮助。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学生应在文章的学习中,体会到文言注释的重要性。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熟读成诵;能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养想象力、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看待课文中所描绘的理想境界,体会世外桃源虚实相生,寄托的社会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汇,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并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优美,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法:为了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将适时采用点拨、提问、评价的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与同学与老师对话,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分组讨论来关注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会生活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稿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稿苏教版

《桃花源记》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式、说学法、说教学进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本文编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主题“借助注释学文言”。

教会学生用好注释,同时学会分析和独立试探。

(二)说教学目标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必然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仍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明白得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第二,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假设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文章的语言优美凝练,琅琅上口,值得体味。

因此我在处置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一、熟读课文,积存文言字词。

二、明白得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体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熟悉作者通过刻画“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一、感受桃花源美境,体味优美语言。

二、明白得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明白得评判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二、说教学方式:一、赏读相结合法朗诵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增强明白得、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冲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习得语感,从而更好地明白得文章的内容,感受优好心境。

二、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用意,评判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讨法注重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适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不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提倡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一、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利用工具书的适应,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把握新显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二、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进程整个教学进程主若是以朗诵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说课稿(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说课稿1说教材1、《大纲》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桃花源记》是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由于初一年级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设想1、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为突破难点,我设计让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启发学生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现实的。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教案苏教版

桃花源记大体目标: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在明白得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把握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提升目标:明白得“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把握文言实虚词、一词多义等用法。

教学难点:明白得“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进程导入:一、默一默(字音)1.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2.强调以下字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邑()人间()隔其中人语()云诣()阡陌()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1—3段,将不睬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睬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以下字文句的意思。

(1)字词:异恍如通属悉咸不管延(2)句子: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不管魏晋。

4.背诵1—3段。

第二课时一.默一默默写重点字文句的意思。

二、读一读1.学生翻译翻译4—5段,将不睬解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2.集体讨论交流不睬解的字词。

3.重点强调以下字文句的意思。

(1)字词:既扶志规寻三、想一想1.本文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关键文句试探。

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如何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依照你的历史知识,如此的地址存在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址(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一)说明以下句中加点词:一、缘.溪行二、落英.缤纷..3、欲穷.其林4、阡陌....交通五、豁然....爽朗六、屋舍俨然7、黄发垂髫..八、便要.还家九、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距离1一、率妻子邑人..魏、晋.. 1二、乃.不知有汉,不管..来此绝境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五、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二)默写重点语句。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

《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精选10篇)《桃花源记》优质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

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

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

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

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九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说课稿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说课稿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桃花源记》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我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一、说教材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5单元学会读书5中的第2篇课文。

这篇文言散文。

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园诗《归园田居》所描写的田园生活更美,更理想。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点、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知识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积累迁移,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由于初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可以这样确定:●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学情分析:初三学生通过上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语言通俗易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较快了解,教学中适时的运用一些视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达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三、说教法本课时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朗读等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

具体教法有:1.赏读法: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般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自乐。

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

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赏析内容,以“美”为突破口,开展教学,突出重点。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桃花源记》说课教学设计苏教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过程和方法目标: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帮助初一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词。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使学生了解本文反映了怎样一种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一、导入新课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文学常识(学生交流课下通过电脑查找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通过多媒体补充) 陶渊明,东晋著名大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源记》,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本文编在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单元主题“借助注释学文言”。

教会学生用好注释,同时学会分析和独立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篇课文还是比较浅显易懂,文意理解相对简单,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文章的语言优美凝练,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定位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3、品味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4、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三)教学重点:
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优美语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学方法:
1、赏读相结合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读课,以“赏”为突破口,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习得语感,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3、讨论探究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说学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

1、导入新课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

让我们来欣赏课文,一起走入桃源胜境。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

用幻灯片把一些易读错的字(如阡陌、俨然、诣、骥、邑人)投影出来,供学生参考。

(2)全班齐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写出一句话,把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与本组的同学交流,看谁写得最简洁。

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3、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将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一环节分两步进行:
第一,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以“桃源美景”为核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描绘。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首先让学生个别地朗读课文第一、二段,启发其他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第二,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先启发学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朗读第三段,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

目的是让学生入情入境,去发现“美”。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此时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把前三段再诵读一遍,使学生加深对桃源“美境”的体验。

在学生还陶醉在环境幽美、其乐融融的桃源胜景时,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4.、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讨论来突破,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涵。

具体做法: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然后思考: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思路、表达等方面点拨。

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理想的启迪和熏陶,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
5、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开始从感知形象认识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

因此,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选一段你最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读给全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