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第一册第四单元
2020秋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四章
影像 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彩
色
将图像上地物颜色转变为与实际地
影 像
假彩色 影像
物不一致的色彩,可以提高特定目 标物的可鉴定度。不同地物的色彩 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地物判读
3.遥感的应用。 (1)自然地理研究:广泛应用于地貌、气候、水文、 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 (2)环境和灾害监测: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的环境和 灾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预测将要出现的 问题。
系统
GALILEO 欧盟
—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BDS
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 中国
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3.应用: (1)主要功能:定位、导航等。 (2)优点:测量的精度高,操作简便,而且仪器体积 小、便于携带,可以全天候操作。 (3)应用领域:森林普查与规划、海洋调查与监测、 气象及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救援等。
(2)分辨率:遥感影像由像元组成,像元是遥感影像
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简称图像分辨率。一个像
元表示的地面上的范围越小,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能力越强,分辨率就越高。
(3)影像判读: 影像
判读方法
根据物体的灰度差异判读,一般建筑 黑白影像
物颜色较浅,草地和森林颜色较深
真彩色 地物颜色能够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
(2)利用太阳定方向。 ①一年中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北半球):
要素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 赤道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日出方位 正东 东北 正东 东南 日落方位 正西 西北 正西 西南
②正午太阳的方位: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总是 在正南方天空。此时面对太阳,左东右西,背后是北, 或阳光下影子的方向是北。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地貌单元时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对于地貌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地貌的分类、形成机制和地理意义认识不够深入。其次,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地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体验,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地理学科分析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生动案例引入地貌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地图、遥感图像等工具,培养其地理学科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和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就感。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如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引发学生对地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貌景观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貌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貌的形成原因。
5.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运用GIS软件,对某一地区地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绘制地貌分布图,并撰写分析报告,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每一次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时,要求字迹清晰、语言表达准确、逻辑性强。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第四章地貌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人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思维导图和知识梳理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四单元单元总结
第十一页,共15页。
• 教材P109 活动 • 第1题,提示:画图略。 • 第2题。提示:三眼沟的月园村、城关一小等地受灾最 严重。应该将救灾(jiù zāi)重点放到三眼沟、罗家峪沟等 沟谷地带。
• 作用:为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和危害程度等
第十四页,共15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单元总结。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河流中下游多)。地形(dìxíng)特征:处在山地丘陵向平原的过渡带或平原地区 ,地势低平。气候特征: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雨量大且多暴雨。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集
第五页,共15页。
• 气候特征: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雨量大且 多暴雨。
• 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土地开发 利用程度高,经济较发达。
• 洪涝多发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 在夏季,降雨量大且多暴雨;东南(dōngnán)沿海地区夏 秋季节还受热带风暴或台风活动的影响;地势低平,排 水不畅;河流水系复杂等。(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破 坏植被;围湖造田;建筑物侵占河道等。
• (3) 加强对灾害多发区的工程整治。巩固坡体、加固堤坝、疏 浚河道、修建水利工程等,严把工程质量标准(biāozhǔn)关。
• (4)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提高灾害发 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 (5)灾害发生后,应及时对灾第十三页民,共15页进。 行心理疏导服务。
• 教材P111 活动上
• 第3题,提示:除特殊的地质构造外,人为破坏是舟曲 县城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高效整合ppt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一、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1.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1)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影响明显,平原地区为集村, 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村落多为散村,住 宅排列杂乱无章。 (2)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 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二、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1.气象灾害的时间分布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2.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主要气象灾害比较 项目内容灾 形成 害 原因 热带、副热 带海区强烈 台风 发展的热带 气旋 锋面、气压 系统造成短 时间的集中 降水过程, 造成地表水 泛滥 灾害 特点 强风、特大 暴雨、风暴 潮,易产生 洪涝灾害 连续性的暴 雨,短时间 的大暴雨, 来势迅猛, 雨量集中, 水位急涨, 大面积大量 积水
原则是:(ⅰ)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
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 (ⅱ)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
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效外;(ⅲ)在无主导
风向的地位,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首页
上一页
下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第 四 章 自 然 环 境 对 人 类 活 动 的 影 响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 第1册 第4章 学案
材料二 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 360 千米。 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橘子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鱼翔浅底说明河床有什么特征?
(3)下荆江“九曲回肠”,对水流有何影响?
(4)如果洪水泛滥,对河道形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1)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侵蚀作用有关的是( A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淀积作用有关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B )
A.石芽、漏斗、落水洞
B.石钟乳、石笋、石柱
C.天生桥、石林、洼地
D.溶洞、地下河、峰丛
3.喀斯特地貌的应用
立体农业 利用坝子发展农耕业,利用丘陵发展林业
旅游
利用喀斯特地貌的奇特景观发展旅游业
地下水应用 地下水出露会形成泉水,干旱时期可以抽取地下水解决灌溉问题 ┃┃典例剖析__■
例题 1 (2019·济南市高一期末)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 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
洼地
地
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
貌
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
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呈锥 状耸立,基座相连的成片山峰
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
峰林
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
峭
孤峰
孤立存在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残留的孤
残丘
立石峰,比孤峰规模更小、更
平缓
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5.下面四幅图是洋流流经某热带、副热带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图,其中洋流和 半球对应正确的一组的是( )
A.①南半球暖流 ②北半球暖流 ③南半球寒流 ④北半球寒流 B.①南半球寒流 ②北半球寒流 ③北半球暖流 ④南半球暖流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 高潮到低潮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叫落潮
切相关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读杭州湾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因素与钱塘江大潮形成无关的是( )
A.河口形状
B.夏季风
C.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D.地转偏向力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转眼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几乎不 给人们反应的时间,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潮峰高达 3~5 米,后浪赶前浪, 一层叠一层,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诗云:“钱塘一望 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民间向来有农 历八月十五前后观赏钱塘潮的习俗。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2)下图是日、地、月运动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位 置。当钱塘江出现大潮时,月球位于( )
A.甲、乙位置 C.甲、丙位置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B.丙、丁位置 D.乙、丁位置
返回导航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素养解读]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素养。运 用区域认知能力,了解杭州湾地区的地形、风向;运用综合思维,结合日、地、 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分析其形成的引潮力大小及潮位高低。
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
5.同纬度地带: 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寒流经过, 盐度偏低
暖流经过, 盐度偏高
6 . 海水盐度在垂向上的变化: ( 1 ) 同一海区变化规律 : 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在盐 跃层,盐度随深度增加而显著变化;深层均匀分布。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地理 湘教版(2019)必修一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运动
导学问题:
1.影响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和海水密度的因素有 哪些?
2.世界海洋表层年平均水温、世界海洋表层盐度 、密度的分布规律及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在 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如何?
3.海水温度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海 水盐度的变化对渔业和生态的影响有哪些?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7 . 下列关于海浪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海浪是海水最常见的运动形式,主要是由月球引潮力产生的
B .风暴潮不是海浪
C .海啸只能由地震、火山爆发引起
D .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
响
如果下图中三条纬线分别表示25°、30°、35°,结合下图,完
暑假期间,小明到海边旅游,发现海滩上有大量原本生活 在较深海底贝类的贝壳,同时看到远处海水总是不停地起伏 变化,近岸地区海水起伏变化更加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小明看到的海水起伏变化的现象属于( A )
A.波浪
B.海啸
C.潮汐
D.洋流
6.下列海水运动形式中对人类的破坏性最大的是( B )
A.风浪
4.说明海水运动形式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 分析海水的基本性质,说明海水温度、盐度和 密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2019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8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时间2018-10-18 教案2018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2018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m,陆壳均深33m,洋壳均深6-7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2900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脉(如落基、安第斯)、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地震波纵波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不连续面莫霍面界面以下,纵波、横波速度明显加快古登堡面界面以下,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33m(大陆部分)地幔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该层波速最快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组成,主要成分氮和氧水圈由水体组成、连续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5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6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7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8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地垒、下降盘-地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练习
一、选择题
1.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高原平坦之地,原因
①高原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②河流两岸土地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③河流两岸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回答2~3题。
2.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A.滨海地区B.丘陵地区
C.盆地地区D.河谷地区
3.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据下图,回答4~5题。
4.从地图上,我们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
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
A.客货运量大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C.水源充足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5.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
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
铁路建设的影响()。
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D.矿产因素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完成6~8题。
6.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A.避开河谷B.避开山脊C.联系居民点D.避开断层
7.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①沿河分布②沿交通线分布③沿断层线分布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8.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河流两岸位置稍高处,主要考虑的是
A.地形B.气候C.防洪D.矿产资源
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种资源的主
要分布区。
读图回答9~10题。
9.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A.年平均气温高B.年降水量较多
C.纬度或海拔高D土壤发育程度低
10.该资源
A.近年来面积逐渐减小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下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以及局部区域的等高线图”,回答11~12题。
11.引起图示地区植被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的变化B.经度位置的变化
C.海拔高度的变化D.海陆位置的变化
12.按照“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落”的原则,图中局部区域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A.甲B.乙C.丙D.丁
读图,回答13~14题。
1860~2000年全球气温变化趋势
13.下列各时段中,气温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A.1880~1900年B.1920~1940年C.1958~1978年D.1978~1998年
14.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
C.全球平均降水量持续增加
D.南极地区降水量增加,大陆冰川面积扩大
(2011·大纲全国文综卷)到2010年底,我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约7500千米。
据此完成(19)~(21)题。
15.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B.地质C.气候D.水文
16.在平原地区,修建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A.减少噪音扰民B.较少占用耕地C.缩短运营里程D.保护野生动物
17.我国高速铁路网建成后,下列区段中,民航客运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A.武汉——广州B.杭州——上海C.成都——上海D.兰州——北京
恒定性资源是指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又被称为“非耗竭性资源”或“无限资源”。
回答18~19题。
18.下列能源不属于恒定性资源的是
A.太阳能、风能B.光能、风能C.天然气、矿物能D.水能、地热能
19.非耗竭性资源可分为三种: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和不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和光能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
B.森林和水资源属于可再生的非耗竭性资源
C.气候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
D.土地属于恒定的非耗竭性资源,但不会因为使用而增加和减少
20.与西亚相比,南欧地区城市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②气候③资源④经济水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12重庆模拟)读下图,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据此完成25~26题。
21.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22.下列各点与亚马孙平原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A.①B.②C.③D.④
读图,回答23~24题。
23.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很大,图中四城市相对处于有利区位的是()
A.A B.B C.C D.D
24.受地形、河流等条件影响,B城市地域形态和下列哪一城市最接近()
A.上海B.重庆C.西安D.兰州
25.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A.矿产枯竭、土地沙漠化B.土壤盐碱化、物种减少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
(2012厦门检测)“最短时间距离”是指某铁路站点与其他铁路站点之间列车运行的最短时间之和,单位为百小时(100h)。
一般可用来表示铁路交通通达性。
下图示意中国铁路站点最短时间距离等值线分布。
读图,完成26~28题。
26.图中铁路交通通达度最好与最差的站点分别是()
A.北京、福州B.广州、乌鲁木齐C.兰州、哈尔滨D.郑州、拉萨
27.下列自然因素中,对“最短时间距离”影响最大的是()
A.气候B.地形C.河流D.地质
28.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图中等值线的变化趋势是()
A.数值变大B.数值变小C.变得密集D.变得稀疏
(2012汕头模拟)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
这一主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结合下图,完成29~30题。
29.图中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30.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
多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31综合.读我国某地区图,回答下列题。
(1)分析A处聚落形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2)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________,大致呈________状分布。
A、B、C、D四
个聚落中,________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