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试题002 精品

合集下载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既有模型的基础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训练和引导不断更新模型,初步展现出人类的创造性。

这种强大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不仅代表着技术上的突破,更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冲击。

关于技术对人类的取代过程,法国著名的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认为,技术对人的取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人技艺知识的剥夺,对人生活知识的剥夺,对人理性知识的剥夺。

整个剥夺过程被斯蒂格勒称为人的“无产阶级化”。

在斯蒂格勒看来,“无产阶级化”并非指人的经济状况的贫穷,而是指技术的“智能化”导致的人的“愚钝化”,抑或“废人”化。

也就是说,技术发展不仅能够取代人类身体,代替人类的生产劳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提供生活选择设计选项,让人们在其中作出价值选择,甚至代替人们选择如何生活。

那些失去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的人会被视为“废人”,因为他们不再拥有可以自给自足的知识,甚至也失去了“生活的知识”。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会不断下降,越来越趋于平庸化、扁平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人的取代已逐渐接近斯蒂格勒描述的第二、三阶段——越发剥夺人的理性知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人的理性判断能力。

但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机遇。

生成式人工智能催生了人们的危机意识,使人的自主性、人与他者关系、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变得越发重要。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协助人类进行知识生产,甚至能够生成新的“思想”。

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瞠目结舌(chēng)B. 精卫填海(tián)C. 翻箱倒柜(dǎo)D. 震耳欲聋(ló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既富有激情,又深入浅出,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C.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无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D. 为了确保此次比赛的顺利进行,我们提前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布置、器材调试等。

3. 下列诗句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赞美之情的一项是:A. 满地残阳似血红,西风残照满城秋。

B.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 下列成语中,不属于形容人物神态的一项是:A. 眉清目秀B. 垂头丧气C. 神采奕奕D. 眼高手低5.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

B.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真是出类拔萃。

C. 那个年轻人英俊潇洒,犹如春天的使者。

D. 这座城市的夜景美得如同一幅画。

6.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形容声音的一项是:A. 震耳欲聋B. 悦耳动听C. 悲声长叹D. 热闹非凡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爱国之心,民族之情,报国之志。

B. 这本书的内容既有趣,又富有哲理。

C. 他的性格既开朗,又细心。

D. 这次旅行让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时间?B. 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都能回答出来。

C. 难道你不知道答案吗?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9.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形容颜色的词语的一项是:A. 红彤彤B. 绿油油C. 黑压压D. 白茫茫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笑得像个小姑娘。

高三语文试卷二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二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二及答案2020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

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

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

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反之,如果文化已经消亡,即使没有敌军入侵,民族实际上就已经灭亡。

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所置换。

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

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

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

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中华文明是迄今唯一没有发生断裂的古文明,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延续中华文脉、振兴中华、再造辉煌,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逝川迟子建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暗红的尾轻轻摆动,蓝幽幽的鳞片泛出马兰花色的光泽,柔软的鳃风箱一样呼嗒呼嗒地翁动。

通常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駝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磨菇,常常自言自语。

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年轻时的吉喜丰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光锐的牙齿嚼着雪亮的鳞片和嫩白的鱼肉,发出奇妙的音乐声。

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悄然来临的。

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泪鱼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被敲门声惊醒,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唉,泪鱼也要来了,多么不是时候……”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当然这里没有人遭灾,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守在逝川旁都是大有收获的。

泪鱼不同于其他鱼类,它被网挂上时都活着,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

将这些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鸣的声音了。

高三新高考二模测试卷语文

高三新高考二模测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cāo tuó)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B. 毕恭毕敬(bì gōng bì jìng)雕梁画栋(diāo liáng huà dòng)C. 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沧海一粟(cāng hǎi yī sù)D.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增设多种课外活动。

B. 他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缺乏实践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就业竞争力。

C.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通过这次比赛,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能,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讲声情并茂,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B. 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是我们部门的一股清流。

C. 这次考试难度较大,但他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心态,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D. 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为什么不来参加聚会?”他焦急地问。

B. 她说:“你一定要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C. 我问他:“你最近过得怎么样?”他微笑着回答:“还不错。

”D. 他笑着说:“你知道吗?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语,叫做‘穷则思变’。

”5. 下列各句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汉语中,“其”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副词。

B. “之”字在古代汉语中只作代词,没有其他用法。

高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考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逐渐衰落,乡村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许多乡村学校面临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乡村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乡村文化衰落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B. 乡村教育面临着生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

C.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D. 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是当前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首先提出了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然后分析了这些挑战的原因。

B. 文章通过举例论证,说明了我国政府为改善乡村教育所采取的措施。

C. 文章最后总结了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乡村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D. 文章结构清晰,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孙少安站在门口,听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脚步声,心头猛地一震。

他知道,那声音是从县上来的,而且,就是那个人的。

他抬起头,果真看见县上的那个人出现在门口。

“是少安哥,是你回来了?”县上的那个人说。

“是的,我回来了。

”孙少安回答。

“少安哥,听说你在外面混得不错,还想着回来吗?”县上的那个人问。

“我想回来,我离不开这片土地。

”孙少安说。

县上的那个人沉默了一会儿,说:“少安哥,你知道,你在外面混得那么好,回来能做什么呢?”孙少安笑了笑,说:“我知道,但我还是想回来。

这里是我的根,这里有我的亲人,这里有我的朋友。

”县上的那个人看着孙少安,心里不禁暗暗佩服。

他知道,孙少安是个有情怀的人。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全国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材料:在当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依赖科技可能导致人们丧失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本文将探讨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提出合理利用科技的建议。

1. 根据文章,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答案: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提供了便利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能导致人们过度依赖科技,从而丧失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2. 文章提出哪些合理利用科技的建议?(3分)答案:文章建议人们应该适度使用科技,保持对科技的理性认识,同时培养和保持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

3. 作者对科技的态度是怎样的?(3分)答案:作者对科技持肯定态度,认为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提醒人们注意科技带来的潜在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1分)阅读材料:《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描绘了作者在荷塘边欣赏月色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感悟。

4. 请分析《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手法。

(5分)答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荷塘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同时,作者的描写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5. 文章中朱自清表达了哪些对生活的感悟?(6分)答案: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如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材料:《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通过记述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作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

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0分)-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二)

高考语文质量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蔚为壮观源远流长源本B. 面面俱到毕恭毕敬赔了夫人又折兵C. 崇山峻岭漠不关心窃窃私语D. 奋不顾身惊心动魄悲欢离合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纳米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自然》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

B.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房条件、交通工具、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

C. 由于缺乏经验,他对这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得不够周密,所以导致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D.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班的同学们表现出了顽强的拼搏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班同学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这次比赛中,他勇往直前,终于获得了冠军,为我国争了光。

B.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迎难而上,最终取得了成功。

C. 他的演讲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D. 他的观点独树一帜,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

4.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那位老画家笔下的山水画,水墨交融,浑然天成,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浑然天成)B. 她的歌声婉转动人,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天籁之音)C. 他的研究独辟蹊径,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独辟蹊径)D. 这位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最终取得了成功。

(游刃有余)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

B.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告诉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

C. 他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贴心人。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原卷版)

第02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古窗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文化现象,文化与审美意义丰富而强烈。

窗的开设,加强了内外空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气韵的流动。

人住在四合围墙与由上屋顶、下地坪所构成的封闭空间之内,自然是比较安全的,但人又必须在围墙之内实现与自然界的情感交流,于是,便诞生了精神文化意义丰富的窗。

虽然窗具有一定的通风、采光作用,但这不是人们在墙上开窗的全部文化原因,因为门也具有这同样的实用功能。

为求通风、采光,多开几道门即可达到目的。

问题是,人们在设门之外,又须开窗,因为在文化功能上,门与窗不能互相替代。

二者的区别在于,门主要供人出入,窗却不是。

窗的“高贵”在于视线的通过,它是供人向外眺望的“器具”。

人若长期生活在暗室里面,势必导致身心的极大伤害,所以,窗的开设为的是“透气”。

这种透气可喻之为居室生命的“呼吸”,要加强建筑内外空间气韵的流动,窗这一吐故纳新的“呼吸器官”是不可缺少的。

它在实墙上所形成的虚空,塑造了建筑内外立面虚实相谐的韵律。

窗的文化审美功能,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回归。

人站在旷野之中欣赏自然,与站在室内通过窗户眺望外界景观,所激起的类感不尽相同。

前者的审美机制,是人的身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一种人消融于自然,使人“合”于“天”(自然)的美好感受。

然而,由于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无所庇护,在潜意识层次上,可能难于排除自然信息所添加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室内通过窗户远眺大自然,此时人的身心处于建筑物的庇护之中,在潜意识上免除了上述不自在的因素,使之化作一种令人宽松自如、从容不迫的心理感受。

窗户,是一种人工对大自然和空间的“剪裁”,它使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显得更“艺术”,更有选择,具有天人合一的另一番妙趣。

另外在审美上,不仅通过窗户对大自然进行观赏有一种特殊的美的享受,花窗之类的造型,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高三大联考二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高三大联考二新高考卷语文试题练习二及答案解析

拜谒赣江源四平①通向赣江源头的小路,对我来说,显得格外平和自然、亲切宁静。

②在我小的时候,暑假里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在赣江游泳,然后躺在江边的榕树下睡觉。

有很多次看着江面往来的船只、顺江而下的竹排,就猜想这些流水的源头在哪里,它们怎么会没完没了地流。

后来离开赣南,浩荡赣江浓缩成心中记忆,源头梦想偶尔在心间闪现。

③章江和贡江分别从南岭与武夷山流下,两江汇合成赣江以后就一路滔滔北去。

千里赣江,纵贯江西南北,它不仅成为青山不老、碧水长流的象征,也培育涵养了独特而悠久的赣地风情与文化,成为江西人永远的母亲河。

④离家千里的游子,总有自己的故乡;奔流千里的江河,总有自己的源头。

赣南地区东北部的石城县,在历史上有“闽粤通衢”之称,这里就是赣江的发源地。

深藏在武夷山西麓密林中的石寮河,就是赣江的源头。

⑤当初,那些因为战乱而逃出中原的人,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江西以后,就在远离战祸的赣南居住下来,使家族的香火、中原的文化在青山绿水间延续。

那些继续迁徙的人当中,有的人南溯章水,越过大庾岭,到达岭南地区;还有的人则东逆贡水而上,到达武夷山西麓的石城县,穿越武夷山进入福建宁化,再向闽粤各地扩散。

在漫长的时间里,江西石城与福建宁化之间的曲折山路,不仅成为人们行走赣闽的天然通道,也逐渐成了许多客家人的心灵驿路。

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当初的迁徙队伍中,一户范姓人家选择在武夷山西麓的古道边住了下来。

天长日久,这里就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家园,看护这里的山岭、溪流和林木,就成了他们的天然使命和具体内容。

后来,行走在闽赣之间的人们有了这样一个亲切、温馨的“七岭驿站”,武夷山两边的人知道了一个叫作七岭村的地界。

⑦尽管时间流逝、岁月更迭,七岭村也改叫了源头村,但这个被山林环抱的小山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宁静、质朴,除了规模不大的祠堂用青砖砌成,其他顺着地势高低错落而起的房屋,都是用一样的黄土夯筑而成,屋墙上开出一样的门窗,屋顶盖着一样的黑瓦,在山林中平和、朴素地存在着,并静静地向世人传达着家的原本含义。

高三高考二模语文试题习题二及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二模语文试题习题二及答案解析

材料一: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曰:“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雒,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其后先主命关羽出襄、樊而自入蜀,先主没,公自出祁山以图关中,其略定于此矣。

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

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势言,出宛、雒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雒,失轻重矣。

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

宛、雒之师挫,则秦川之气榜,而恶能应天下之变乎?此又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

未可守此以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

敌一测之而事败矣。

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公众号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

荆州之兵利于水,一逾楚塞出宛、雒而气馁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逾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

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画宛、雒、秦川之两策,不可也。

陈寿曰:“将略非其所长。

”岂尽诬乎?(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材料二:及备殖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选自陈寿《三国志》)1.下面句子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3分)与操A相当B羽其能C制操之死D命乎因以制曹仁而而有余☑以敌操H而固不足矣。

2.下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恶,怎么,哪里,和《齐桓晋文之事》中“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恶”意义相同。

高三语文新高考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新高考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jīng è)漫不经心(màn bīng jīng xīn)B. 蕴含(yùn hán)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C. 沉默(chén mò)美轮美奂(měi lún měi huàn)D. 装腔作势(zhuāng qiāng zuò shì)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B. 他的演讲,以生动的例子和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C. 在这次比赛中,他不仅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D.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提高写作水平。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犹如无数银针。

B. 他的声音低沉,像远处传来的阵阵涛声。

C. 那里的风景美极了,仿佛人间仙境。

D. 他的努力,就像那破土而出的嫩芽,充满了生机。

4.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差的一项是:A.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B. 那个夜晚,风很大,雨也很猛。

C.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D. 那座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云霄。

5.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那位领导讲得头头是道,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C. 她的聪明才智,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D.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让人满意得无以复加。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走进乡村张明乡村,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那里有碧绿的田野,有清澈的小溪,还有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正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答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和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瞬息万变(瞬息:瞬间,极短的时间)B. 鸿毛蔽体(蔽:遮盖)C. 舐犊情深(舐:用舌舔)D. 豁然开朗(豁:开阔)答案:B解析:A项中“瞬息”应为“瞬间”,C项中“舐”应为“用舌舔”,D项中“豁”应为“开阔”。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B.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C.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被誉为“青年作家中的佼佼者”。

D. 这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

答案:D解析:A项中“随着”成分残缺,应去掉;B项中“通过”和“使”重复,应去掉一个;C项中“被誉为”和“中的”搭配不当,应去掉“中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气贯长虹B. 赤膊上阵C. 鸡鸣狗盗D. 水滴石穿答案:D解析:A项中“气贯长虹”应为“气吞山河”;B项中“赤膊上阵”应为“赤手空拳”;C项中“鸡鸣狗盗”应为“鸡鸣犬吠”。

二、填空题4.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词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他()从国外归来,投身于我国的科技事业。

(2)这部电影()了许多人的眼泪。

(3)他虽然年纪轻轻,但()经验丰富。

A. 踊跃如飞感人至深举世无双B. 热情洋溢情不自禁博学多才C. 勤奋好学惊心动魄举世闻名D. 脚踏实地感人肺腑才华横溢答案:D解析:A项中“踊跃如飞”应为“热切如飞”;B项中“热情洋溢”应为“激情洋溢”;C项中“勤奋好学”应为“勤奋刻苦”。

5.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依次填入的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1)我国古代科学家们通过()的方式,探索了自然界的奥秘。

(2)他在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始终保持()的态度。

(3)这部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让人()。

A. 慧眼独具淡泊明志琅琅上口B. 慧眼识金淡泊名利津津有味C. 慧眼识才淡泊以明志津津乐道D. 慧眼如炬淡泊明志津津有味答案:D解析:A项中“慧眼独具”应为“独具慧眼”;B项中“淡泊名利”应为“淡泊明志”;C项中“津津乐道”应为“津津有味”。

2024高考语文卷新课标二卷

2024高考语文卷新课标二卷

选择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丁忧”是指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正确答案)C.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五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言辞恭敬、恳切,内容多是对国事、时事的建议或意见。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指出古代圣贤都重视学习,并用比喻的方式说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B. 文章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后以“木直中绳, 以为轮”来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正确答案)C. 文章第三段阐述学习应持的态度,即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并分别用“积土成山”“驽马十驾”的比喻来论证。

D. 文章先以“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对比,说明空想不如学习;再以“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因击沛公于坐②相如因持璧却立(正确答案)B.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②不如因善遇之C. ①拔剑撞而破之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 ①财物无所取②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正确答案)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如:践极(登临皇位);践统(继承王位);践席(就位,在位);践国(登基)。

D.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语文

2023年高考新课标2卷语文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襁褓(qiǎng bǎo)B. 拮据(jié jū)C. 愧怍(kuì zuò)D. 嗥鸣(háo míng)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震悚狼籍荒谬锐不可挡B. 愧怍烦躁赃物张皇失措C. 蹒跚诘问烦燥荡然无存D. 尴尬塌败惶急锐不可当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正襟危坐地走进会场,一丝不苟地听着报告。

B. 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他总是能处变不惊,应付自如。

C. 这位年轻画家在画展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

B.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C. 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D. 杨辉返校后,对抢救落水儿童的事只字未提,直到一封感谢信送到校长室,这件好人好事才为大多数人知晓。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

B.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品还有《项链》和《羊脂球》等。

C. 《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具体来自该书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通过描绘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刻画出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沙皇走狗形象。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B.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高三语文试卷新高考版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新高考版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谐谑:戏谑,开玩笑B. 谆谆:反复不倦地教诲C. 翩翩:轻快地飞舞D. 殷切:诚恳而深切答案:D2. 下列对下列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看到这个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感慨。

”(主语+谓语+宾语)B.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主语+谓语+宾语)C.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

”(主语+谓语+状语)D. “这场雨来得突然,使得道路变得泥泞不堪。

”(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答案:B3. 下列对下列文段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B. 文段通过描写家乡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C. 文段通过描写家乡的民俗风情,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D. 文段通过描写家乡的人物故事,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4. 简述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①殷切②翩翩答案:①殷切:诚恳而深切。

在文中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②翩翩:轻快地飞舞。

在文中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突出了大自然的美好。

5. 简述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理解。

”答案:这句话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不易理解,为下文对道理的深入阐述做了铺垫。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 下列对下列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象)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描写夜晚的宁静)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D.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壮志凌云的豪情)答案:B7. 下列对下列诗句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写黄河的壮丽景色)B.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高三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

高三语文试卷新高考答案

一、选择题1. A2. D3. C4. B5. D6. C7. A8. B9. D10. A二、文言文阅读(一)翻译1. 他很诚恳地邀请我一起喝酒。

2. 他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3. 他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4. 他对别人的才能和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断句孔子曰/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孔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之何而可也(三)概括本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国家治理和人民教化的看法,强调了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三、现代文阅读(一)选择题1. B2. D3. A4. C5. B(二)简答题1.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即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

2.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表达了对于自由、平等、尊重的追求。

3. 文章中的象征手法主要体现在对于封建礼教的象征,以及主人公对于自由追求的象征。

四、作文题目:面对挑战,勇往直前答案:面对挑战,勇往直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我国英雄辈出,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以坚定的信念、勇敢的担当,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如岳飞抗金,保卫国家,宁死不屈;文天祥抗元,坚守信念,慷慨就义;林则徐虎门销烟,严禁鸦片,维护国家尊严。

这些英雄人物,面对强大的敌人,没有退缩,没有屈服,他们勇往直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无畏。

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面临着各种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让世界变得紧密相连;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更要勇往直前。

首先,我们要坚定信念。

信念是人生的指南针,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

只有坚定信念,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在挑战中勇往直前。

其次,我们要敢于担当。

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勇气。

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担当,用实际行动去解决问题。

再次,我们要善于学习。

知识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应对挑战做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阳市翔宇中学2018年高三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

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

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即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实理性精神。

首先,各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等。

中国主要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

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

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

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

从而,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观念,而是平面铺开,引向现实的人间联想;不是可以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不是阴冷的石头,而是暖和的木质,等等;构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

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

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

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它不是一礼拜才去一次的灵魂的洗涤之处,而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与哥特式建筑相反,中国建筑的平面纵深空间,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游历其中,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这里占着明显的优势,从而排斥了反理性的狂迷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构成许多宗教建筑的审美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这种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

即使像万里长城,虽然不可能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但它的每段体制则是完全雷同的。

它盘缠万里,虽不算高大却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像一条无尽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

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成了我们民族的伟大活力的象征。

也由于是世间生活的宫殿建筑,供享受游乐而不只供崇拜顶礼之用,从先秦起,中国建筑便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绘画、雕塑)。

斗拱、飞檐的讲究,门、窗形式的自由多样,鲜艳色彩的极力追求,“重轩镂槛”、“雕梁画栋”,延续到近代,仍然如此。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在中国建筑中的体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也是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从秦汉到明清基本上保持了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

B.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

C.建筑物严格采用对称结构,以整体建筑群的这种结构布局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

D.中国建筑充满了各种供人自由玩赏的精细的美术作品,“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等都表现了中国建筑实用、理智的特点。

2.关于“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的原因,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供养神的庙堂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的主要建筑,中国的祭拜神灵就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

B.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中国人那种神人同在的思想倾向得到进一步的贯彻,使得中国建筑强调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因素。

C.宫殿宗庙建筑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

D.宗教建筑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建筑,只供崇拜顶礼之用。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到宫殿宗庙中去,我们会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魂感、悔悟或激情,因为反理性的迷狂意识构成这类建筑的基本审美特征。

B.中国建筑同样体现了山水画“可望”、“可游”、“可居”、“可行”的精神,身在其中,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环境的和谐。

C.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中国建筑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

D.万里长城,没有任何严格对称可言,它盘缠万里,连绵于群山峻岭之巅,所以不具备中国建筑的理性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

幼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

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

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二岁中,至左内史。

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见,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

以此日益亲贵。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

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上问弘,弘谢曰:“有之。

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

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

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

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古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

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

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

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

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

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

”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

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

居数月。

病有瘳,视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称:称赞B.食不重.肉重:重叠C.虽详.与善详:通“佯”,假装D.是章.朕之不德也章:彰显5.下列全能说明公孙弘受天子赏识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①为人恢奇多闻②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③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④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⑤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分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古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

(2)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张谓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8.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6分)9.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3)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白居易《琵琶行》)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你必须做出选择奚同发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

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

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

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

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

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

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

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

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

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

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

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

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

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

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