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艺术不是用来表达仇恨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5篇
《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5篇南京!南京!连续两个感叹号像急切的号外在耳边炸响,将人生生拽回到那段血淋淋的耻辱岁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1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x余年了,《南京!南京!》影片上映时,久违的黑白画面依然清晰地挖掘出人们记忆深处的沉淀。
这次与以往的纪录片或者电视不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的战争和屠杀。
黑与白,简单的对比如同大脑里面尘封的记忆,清晰而又持久;失去了色彩,却增加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血色的恐惧,却增加了对战争的恐惧。
黑与白,不在乎视觉上表现战争的血腥,而在于通过战争的原态趋引领大家对战争的思考。
所谓立意,往往是一部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一部作品所希望表达出来的内在含义,立意高下,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格调高下,《南京!南京!》从一个日本兵的眼中来观察这个战争,通过战争的表现,去挖掘战争的实质:一个施暴者尚有痛苦和崩溃,那么受害者的痛苦更有多少呢? 假若是从一个受难者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我们是不是会被悲情所缠绕,被屈辱所充满,忘却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呢?影片通过表现施暴者的痛苦、绝望、崩溃,反差形容受害者的极度痛苦和灾难。
第一次拿着刺刀刺死手无寸铁的人,会有紧张和不适,当看到尸横遍野,习以为常以后,神经麻木了,杀人变成了一种习惯。
但总有醒来的人,总有麻木后醒来的时候,看到人如此轻易的被杀死,对人生存的意义便会开始怀疑,这个人类固有的道德力量虽然弱小,但尚未泯灭。
“活着比死难受”角川自杀前跟自己同僚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一个普通人在战争机器的驱动下,草菅人命后对生命的反思。
如果说,它仅仅是掀开陈年的伤疤,仅仅是在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仅仅停留在展现三十年代末中国人不堪忍受的屈辱,那么,电影在立意方面便容易出现缺失然而所幸的是,这部片子的导演恰好在立意和新意方面表现翘楚,令人回味,将这部悲情作品升华到了新的高度,用新的视角俯瞰了这个历史的剧痛:我们不再停留在控诉和仇恨的层面,我们不再胶着在屈辱和反抗上面,我们从人性的内在良知面前重新看到人类自身道德的力量,正如小豆子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人类的道德的力量虽然弱小,却始终活着,并希望有一天强大起来,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拒绝所有的战争!拒绝所有的残暴!《南京!南京!》观后感600字2黑白的影片,抖动的镜头,一座沧桑的古城将我带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的心湖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从事件走向人性——电影《南京!南京!南京!》的主题分析
舞女小江在进入 教堂的那一刻 , 已经感到 了 就
责任 , 对 日本兵 要 求走出 1O 面 O 个妇女做 慰安 她 是那样 的坦诚 和 勇 更是 一场 反人类 、 反人 性的 妇的 淫威 。 第一个 举手 , 《 京 ! 京 !自诞 生 以来 , 南 南 》 人们 便 对 其 是 一次侵 华战争 , 让 当一个 个妇 “ 化” 美 日军 的视 角进 行诟 病 , 污其 为“ 汉奸 电 战 争J 它带来 的是世 界的 灾难 与人 性的摧 残。 敢 , 其他人 感受 到了一 种勇气 , 她转过 头来 看着姜 影 ” 而我认 为这正 是 陆川电影叙 事视 角的深 无论 是战败 国还 是战胜 国都 要承 受这种 苦难 女 走了出来被带 走的时候 , 。 眼 同时也充满骄傲 。 她们是 刻之处 。 以往 的电影在处理 “ 南京大屠杀 ” 这一 并在苦难 面前进行艰难 的救赎 。 以对 日军来 淑 云 , 中含着 泪水 。 所 群 柔 弱但坚 毅 的女 子 , 了历 经苦 难 的 同 为 历 史题材 时 , 多的是站 在受 害者 的一方 , 更 去 说 , 战争 同样是灾难 性的 , 影片 中的角川 , 一个
南京南京观后感作文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今天我观看了由刘烨,秦岚,高圆圆等主演的《南京!南京!》,就简单讲一讲我自己的感受吧。
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南京南京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南京南京观后感作文【一】我只能说陆川愚蠢迂腐得难以理解,你去为侵略者开脱吗,你所谓自我救赎者在日军中有多少呢。
我没有看这部拍片子,但仅就影评来看,这个片子没有了最起码的良知了,已经没有了人类道德的底线。
战争就是战争,你反思什么,你替日本人反思什么,你有什么资格替日本人反思?我知道当年日本国民是全民支持侵华的,还人性的光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了以陆川为代表的中国人奴性的光辉。
这种思潮太可怕了,当被屠戮者站在屠杀施加者的角度为其开脱为其找台阶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民族出了问题。
侵略的行为我们只有去谴责、唾弃,永世不忘,誓言报仇!这样才能警告日本人让他们生活在战栗中,让他们生活在国人对其仇恨的惊惧中,让他们再也没有胆量入寇中华。
而不是陆川这样,你的迂腐以及无良只能助长他们的气焰,日本人会这样认为:“我当年屠杀你,你非但不恨我还为我开脱。
那就是你们中国人软弱可欺,下次我还侵略你们。
”说到底是奴化思想-以德报怨-的集中体现,孔子的以直报怨到了奴化政权的嘴里就变成了以德报怨的奴化思想。
犬儒主义在中国的盛行充分说明了奴化之于国人的影响之深。
我看完这部电影了果然不出所料没有了良知的电影其他的还有必要肯定吗?让我联想到了前几年一些腐儒学者提出的--对日新思维。
他们跟陆川大导演是一个立场上的,都是主张忘记历史,对日所谓向前看。
他们丝毫不管以前日本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理性、冷静、冷漠”得令人心寒,忘记仇恨的人不是君子,定是小人。
有仇不报非君子!难道我们国人要昂首阔步于通往小人至圣的大道上吗?仇恨是不能泯灭的,我们这些华夏子孙也没有资格接受所谓日本人的道歉与忏悔,活着的人永远没有资格代替冤死的祖先。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1《南京南京》不可避免的点燃中华民族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1937年,30万中国人被屠杀,国殇,,《南京南京》重启了这段伤痛记忆,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想,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二法门。
血淋淋的'黑白色,听到的是寂静中的枪炮声!日本人进城了,中国的大部队开始逃跑,陆剑雄和他零零落落几个不甘投降的弟兄手挽手地组成一堵人墙,阻止逃兵的去路,他们不肯投降,一直在城里偷袭日军,直到一个个死去。
日本人说:你们中国军人真是厉害,我们进入南京城后,四处都是冷枪,我们不的不把很多建筑物都炸平,但是没有一个人走出来!不屈与坚韧的因子一直存活在中华民族儿女的血性之中,极端环境下的反抗,是所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牺牲构筑的中国精神。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
《南京南京》观后感2今年是日本侵略中国、在南京大屠杀的七十二周年。
这部电影就是讲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兽行。
这些侵略者把成千上万的南京老百姓集体,或者赶到教堂里用火活活烧死,或者赶到江边枪杀,可恶的日本人连小孩也不放过,其中就有一个日本军官把一个小女孩从窗户上扔下去,当场摔死;整个南京城都成了人间地狱,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到处都是老百姓横七竖八的尸体,城门上还挂满了血淋淋的人头…看完电影后,我心里很难受,也对日本侵略者的.兽行感到愤怒,他们侵略中国,还到处杀人放火,一点人性都没有,但我们中国人是有血气的,电影里有一群中国士兵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枪口,毫不畏惧,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还有一位老百姓在刑场上对日本军官大声说:“我太太又怀孕了!”他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人是杀不完的!我们要牢记历史,从小努力学习,长大为祖国的繁荣、强大做贡献!《南京南京》观后感3刚刚看完电影《南京!南京!》,不由想起侵华的日军大屠杀纪念馆前“家破人亡”的塑像,耳边似乎仍在响着受伤害的母亲发出的带着鲜血和仇恨的`哭声,“逃难”中失去亲人的孤儿那无助的身影在眼前不断地闪过。
南京大屠的文学描写
南京大屠的文学描写在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事件中,有许多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描写手法表达了这场惨剧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本文将围绕南京大屠杀展开,从不同角度和文学风格进行描写,旨在呈现出这段历史的残酷和悲惨。
作品一:《炼狱》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人们所经历的恐怖和痛苦。
在作品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到那个时代的混乱中。
他描绘了南京城内满目疮痍的景象,无数无辜百姓遭受到了暴行,血腥的场面让人无法忍受。
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和生动的语言,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死亡和恐惧。
作品二:《城南旧事》这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通过对人物遭遇的描写,展现了这场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家庭和亲人的描写,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无奈和绝望。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复杂,使读者更加贴近这段历史,感受到其中的痛苦和仇恨。
作品三:《追忆似水年华》这是一部以诗歌形式表达南京大屠杀的作品。
作者运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了对南京大屠杀的悼念之情。
诗中对南京的江水、雨水进行细腻描绘,将南京大屠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通过韵律和意象的运用,作者使读者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和沉痛。
作品四:《南京!南京!》这是一部以电影形式展现南京大屠杀的作品。
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和音乐表达了对这段历史的无尽忧伤。
电影中富有张力的画面,让观众切实感受到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和人性的扭曲。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音乐,将南京大屠杀的惨剧呈现在观众的眼前,震撼人心。
以上作品形式各异,但都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痛苦和伤害。
作者和导演通过各自的表达手法,将这段历史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通过文学描写,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和体验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并对和平与人性的尊严产生更深刻的思考。
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南京大屠杀》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人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所犯下的滔天大罪。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南京大屠杀观后感,欢迎查阅!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观后感篇1《南京!南京!》让我们看到了战斗中人性扭曲后所释放出的内心黑暗,那不是疯狂,而是战斗导致的杀戮无度。
它是一部反战片,它所表现的不是仇恨和数字,而是人类战斗的悲剧。
太多的影视剧所呈现出的仇恨让人们只看到了南京大屠杀中被妖魔化的日本兵及软弱的中国人,而在这段历史中,奋力抵抗、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故事却被许多人忽视了。
导演陆川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拍这样一部片子,这是民族气节中所不行缺少的不卑不亢,在大屠杀发生时,中国人并不是被动地去等待挽救,他们始终在反抗,直到高呼出最终一声:“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让人为之兴奋的民族力气。
当中国人的反抗让敌人感到恐惊的时候,他们使出了更加残忍的手段去应付中国人,这种担心全的因素让他们释放出更加黑暗的内心。
当看清这一切的时候,人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影片中,日本兵角川最终以自杀来结束生命,这正是他在极端状况下内心挣扎后的选择。
《南京!南京!》所引发的思索是冷静的,善与恶,美与丑,战斗与和平,是值得全部人深思的问题。
当妇女们为了他人的生存而自愿去做慰安妇的时候,那一双双纤细的手让我看到了柔弱女子刚毅的内心,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
民族仇恨与战斗看似与这些不知亡国恨的女子们无关的事情,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却是她们站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团结与大无畏才是如此的宏大。
这让我想起了80 后的一代,他们曾经被认为是无能无力被家长宠坏的孩子,但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80 后所爆发出的分散力与坚韧让人刮目相看,和平年月,民族精神一样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连续。
《南京!南京!》黑白色的基调让人压抑,甚至窒息。
它是商业片但不是消遣片,它是严厉的,“小豆子还活着”给全部观众最终的震撼,全场掌声雷动,这就是盼望。
分析《南京南京》和《辛德勒名单》
惨淡的历史深刻的教训“从中国人自己的角度来梳理清楚这段史实,以严肃的态度和人性的角度来为这段公案进行论证。
”“用电影的方式为历史串联起那些真实的证据底链。
”导演陆川这样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
很多人说,陆川的《南京!南京!》是模仿的《辛德勒的名单》,带有很多《辛》的影子,但是平心而论,二者都还是具有明显不同的。
陆川拒绝了美国人的剧本,经过四年的准备才有了这部史诗般的剧作,他刻意的避免了很多常人眼中应有的南京大屠杀印象,甚至引来了无数的指责与谩骂,但是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感觉与历史,用自己的视角拍摄了一部属于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这其中,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所有的角色都是活生生的,全面地,中国人展现出的不只是懦弱与无能,也有奋争与救亡;而我眼中的日本人,我对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矛盾的,看着他们对中国人那种丧尽天良的屠杀,活埋、扫射、江淹,心里忍不住问候日本人的八辈祖宗,恨不得能进入到那个七十年前的世界,把小日本千刀万剐;但是看着他们也像正常的年轻人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角川的挣扎、一个小士兵的“我要回日本!”、他们高兴时欢乐的笑容,会让我忘记对他们的仇恨,甚至于开始同情他们,跟着他们一起心情起伏。
有时候甚至都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取向,面对这样一群日本兵,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对他们应有的态度应该是无可复加的恨,但是我会想到他们也是背井离乡来中国参加这样一场残酷的战争,他们也是无奈的,但是这种感情在看到日本兵对中国人的罪行后有不可避免的降到了最低。
就像纳粹一样,几乎所有的纳粹人都是疯狂的,他们在二战中的表现估计连战后清醒的自己都无法相信,我始终认为人性是本善的,纳粹和日本人的罪行也会一直的折磨他们的,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错误承受所有应得的惩罚。
葛斯对海伦的矛盾情感,伊田对唐先生瞬间的敬佩抑或对自己的悔恨,角川对百合子或者小江的依赖,都在战争贩子蛊惑的宣传中不断压抑、灰飞烟灭,继而更加残暴的表现出其血腥的一面。
我不敢用电影的专业知识来将讲我的感受,我没有那么深的造化和能力,怕陷于盲目的专业术语中不得脱身,反而不能更真切的表达我的感受。
南京南京观后感700字左右
南京南京观后感700字左右南京南京观后感700字左右(篇1)曾有人将1937年的南京比喻成地狱之城,那个时候“活着比死更加艰难。
”屠杀、强奸、活埋……人性的扭曲让这场浩劫在中国人的心中刻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每个中国人都不愿揭开那层刺向内心的伤疤,但是“忘记屠杀,屠杀就会再次发生。
”所以,《南京!南京!》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而且出现得恰到好处。
《南京!南京!》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扭曲后所释放出的内心黑暗,那不是疯狂,而是战争导致的杀戮无度。
它是一部反战片,它所表现的不是仇恨和数字,而是人类战争的悲剧。
太多的影视剧所展现出的仇恨让人们只看到了南京大屠杀中被妖魔化的日本兵及懦弱的中国人,而在这段历史中,奋力反抗、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故事却被很多人忽略了。
导演陆川正是从这个角度去拍这样一部片子,这是民族气节中所不可缺少的不卑不亢,在大屠杀发生时,中国人并不是被动地去等待拯救,他们一直在抵抗,直到高呼出最后一声:“中国万岁!中国不会亡!”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面貌,让人为之振奋的民族力量。
当中国人的抵抗让敌人感到恐惧的时候,他们使出了更加残忍的手段去对付中国人,这种不安全的因素让他们释放出更加黑暗的内心。
当看清这一切的时候,人就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影片中,日本兵角川最后以自杀来结束生命,这正是他在极端状况下内心挣扎后的选择。
《南京!南京!》所引发的思考是冷静的,善与恶,美与丑,战争与和平,是值得所有人沉思的问题。
当妇女们为了他人的生存而自愿去做慰安妇的时候,那一双双纤细的手让我看到了柔弱女子刚强的内心,我被这个场景深深地震撼了。
民族仇恨与战争看似与这些不知亡国恨的女子们无关的事情,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却是她们站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团结与大无畏才是如此的伟大。
这让我想起了80后的一代,他们曾经被认为是无能无力被家长宠坏的孩子,但是,当灾难来临的时候,80后所爆发出的凝聚力与坚韧让人刮目相看,和平年代,民族精神一样是流淌在血液中的,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延续。
《南京南京》再次羞辱了中国女性
而我觉得利用女大学生全裸出镜吸引票房在最低底线不是不可以,毕竟那是自己国人给予自己人看的,纯娱乐的,比如曾经就有《红樱桃》这类的一味追求轰动和炒作效应的电影,但利用年轻女大学生的幼稚和爱国热情,打着爱国的名义和还原历史的名义去再一次糟蹋我国女性的身体就显得太无耻和卑鄙了。
――不仅《南京,南京》让女生全裸出镜扮慰安妇,是借控诉国耻,再次用赤条条的肉体画面羞辱了中国女性!而且影片叙事手段以及技巧也太低劣了,笨拙了,要画面逼真也不必完全要靠牺牲那些来自高校的心灵中一尘不染的女孩子身体去祭奠那些所谓的“国耻”吧?毕竟在传统中国人的道德概念里它是圣洁的,不可和西方人同日而语!事实上,正像编导者所称,慰安妇情节在《南京!南京!》中占有很大比例,陆川表示这些情节都是他经过大量的历史考据和考证而设定的。
不论是江一燕扮演的妓女,还是姚笛扮演的小妹,都充当了慰安妇,一个是被蹂躏致死,一个是被日本人一枪打死。
最后这些死去的慰安妇都被赤身裸体地扔出来,一具一具白花花的尸体,交叉层叠地像牲口般地被扔上车,令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慰安妇所在的慰安所,狭小肮脏污秽,每张床只用薄薄的劣质纱帘遮挡一下,妇女如同牲口和机器,不停地接待日本兵。
陆川表示慰安所的场景要表现出“囚笼”感和“公共厕所”的感觉,以揭示出日本人残忍自私的民族性,等等。
而要说还原历史的真实,并非就是靠赤裸裸地机械地展示那些原始画面为艺术真实,因为艺术真实并不等于历史真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必须高于生活,艺术画面也必须经过符合现代人审美观以及剧情整体需要的提炼、剪辑,最终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有些经典影片一个画外音就能够达到我们想表达的效果,那便是真艺术与伪艺术的区别,难道导演不知道这些基本常识吗?其次,仅此而已也就罢了,还有影片中色情加暴力的血腥腥的杀戮展览,简单地刺激民族间的仇恨,都难以逃脱原来不少同样题材影片甚至影视剧的窠臼,说实话,所有南京大屠杀之类的影视剧我早已都不想不准备看了,原因是没有思想意识上对于民众灾难和国耻的超越以及提升很难不是再一次揭开了民族的惨痛伤疤,而毫无任何意义,甚至副作用明显,尽管有些人一再表明,展示国耻的逼真全过程是在指控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和丧尽天良,可相当多的青年时都在如此影视剧等历史教育后把仇恨矛头指向全体日本人民,还有如今日本人民中大都为侵华日军他们的后代,这此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能够分割得那么清吗?我承认我虽然和大家一样,痛恨侵华日军的野蛮,灭绝人性,在我们民族上世纪伤痕累累的伤口上又撕开了一道血淋淋的口子,但更加当时痛恨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政府,为了江山永固不惜置身无寸铁的民众于不顾,在外国强盗的面前一再退缩,忍让,并且我觉得关键该影片还要向民众教育和传递一个古训和颠扑不灭的真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大家还执迷不悟,一味以展示国耻为娱乐目的甚至影片投资方和导演利用其激起民众的民族感情而去作为纯粹赚钱手段,单单仇视敌人而不敢正视自己的惨痛历史背后深层次社会原因,甚至为了一己之私和荣华富贵万万年,不惜压迫以及欺骗和利用自己同胞的愚昧无知,国难时刻却让他们去做无价值的炮灰,都只会循环往复,让历史悲剧继续重演。
南京南京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我想这种感觉跟现在犹太人回望二战集中营毒气室的感觉还不一样,除了悲愤,更多的是屈辱,毕竟这是一国之都,没有经过像样的抵抗就轻言放弃,任自己的子民变成魔鬼刀俎下的鱼肉,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是不可原谅的。
《南京!南京!》从一开篇就真实地让我体会到了那个裸露在狼群的末日危城里弥漫着的恐惧和绝望,被炮弹蹂躏的千年古城墙,弃守的军队踩踏着同胞的尸体溃败,这种恐惧和绝望自始至终地攫取着我,从放弃抵抗到寻求庇护到任人宰割,我看到的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面对豺狼的正面全裸。那轰然倒地的中山像与后来日军占领南京仪式上的祭祀舞蹈形成锋利的对比,失去了民主民生民权信仰恩泽的南京,在她裸露的躯体上只有一群野兽在蛇行,这个场面带给人强烈的视听震撼,前面剧情中有几次日军练习跳舞的情节,到这里才知道那并非闲笔,所有的摧毁都是预谋和准备好的,而且,可能一直到今天,他们一直在准备。
责任与选择
从《寻枪》到《可可西里》,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陆川一直在坚持他电影的精神内核。人的精神力量源自外界的影响,人的行为处处透露出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陆川的导演之路并不是特别顺利,影片数量更算不上是高产。但是通过三部电影的分量,陆川已然被送上高位,成位一名有相当影响力的青年”大“导演。
《南京!南京!》的视角是同时站在中日双方的立场思考,以中为主,以日位辅。这是近年来较为常用的反思式视角。让影片的格局显得大气磅礴,立意高远。陆川的导演手法,不算惊艳,但也可以称得上优秀。从影片开始的南京攻防战,整体的格调便显得冷峻残酷。直至南京沦陷,日本兵开始滔天恶行,各种情绪如幽灵般钻入每一个人体内。无论是手持武器的军人,还是藏身民屋的难民,内心都时刻被侵扰着。如万蚁钻心,害怕某一时刻生命悄然消失。几个日本兵搜查到满满一教堂的难民时,脸上露出了极度恐惧。这群失去意识而为数众多的”支那人“可能在清醒后会瞬间将他们吞噬。几个中国人抢夺难民营”生死牌“,表现出来的麻木让约翰·拉贝痛心,也让国人也非常痛心。
《南京!南京!》并不是要制造仇恨
欲 望 代 表 了 一 个 国 家 和 社 会 自我 反 省 的 能 力 ,
废墟一
般 的城市 一 、
绺头发 一 、
个人死 亡 前的眼
可 惜 在 一 个 充 分 娱 乐 的 形 式 主 义 社 会 里 反 , 省
神一 、
具 女人被摧毁 的身体 、 一
颗子弹的啸叫,
和批 判 经 常沦 为物质 繁荣 的点 缀 。
的暴行不远万 里 重新走进现场要求我们思考的
客 、 民族 主 义者 、 历 史学 家和 电影工 作者 之 间调
是 战争的罪恶和根源 ,何况 时间不管多么伟大 ,
动不 同的权力形成争吵 ,让 思 想 的窃窃私语在
那 些 暴 行 都 是 渺 小 的 人 类 犯 下 的 , 人 类 良知 的
个人具 体 的头脑 和 公 开 的社 会 活动 中继 续生产
而成为现实 世 界 意 义 阐释 的重要 工 具 。
一 个 现 代 国 家 的 地 缘 政 治 、 国 民 塑 造 历 , 史 的 选
这是根植在汉语世界里永恒的痛 , 当南京和
择 性 呈 现 必 不 可 少 。 我 们 需 要 ((南 京 ! 南 京 ! 》的 传
大屠杀作为两个词语被结构在一 个信息交换 的
就会把这座城市夷为平地 。 他进一 步恐 吓道 , 晚
经 过短 暂 的会商 , 城 内的军人 和 民兵 同意 放
上 的空袭之 后便是 大炮 、 坦 克和 步兵 的全 面进
下 武器 ,来交换德军 的停火 。 南斯拉 夫士 兵 在市
攻 , 那 时恐 怕 城里 的一 草一 木 都很难 保 全 了 。
中心 广场集 合缴械 。 这 些 俘 虏共约l 3 0 0 人 ,再 加
底线不仅仅在历 史的某一 时刻被 冒犯 ,而是每
专家评《南京!南京!》:只是残酷远远不够
辆
专 家评《 南京 !南京 !》 只是残 酷远 远不 够 :
《 华时 报 》4月 2 京 , 7日, 者 : 霞 作 王 【 原文摘 编 】 川《 京 !南京 !》 诺 “ 陆 南 许 全黑 白影像 还历 史 以真实 ” 重新 审 视“ , 人
类 普遍 人 性” 有着 “ , 四年 的艰 苦拍 摄 ” 复制 了 一座 耗资 一 千 多万 的南 京 古城 , , 以及
许在 被置 于强 与 弱 、 与 死极 端 对 立的 战争 情 境之 中 时 , 善或 性 恶的 回 答都 过于 生 性
简单 。由此 , 继续对 这个 宏大 却不 无陌生 的话 题 进行反 思 , 或许 是《 京 !南京 !》 南 带 给我 们的 最大 启示 。
弄 : 在 弄 (bg 堂里 玩 弄 (b g 小 乌 。 别 1 ) n片 花絮 , 人 期 待它 会是 中国 年轻 导 演 , 让 用全 新视 角 进行 的
~
次 对苦难 历史 的真诚 之作 。 而 , 人叹惜 的是 , 然 令 这部 “ 诗 电影 ” 有完 成它 的预 史 没
期 , 无力扛 起此 类灾 难片 势必涉 及 的沉 重命 题 : 它 当无 辜者 在 一方 , 罪人 们在 另一 而
方时, 这是 什 么?
【 关键 词 】 争 人 性 历史 反 思 战 【 视角 】 战争 和对 战争 的反思 在人 类 历史 上 从来就 没 有停 止过 。导 演 陆川 的《 南
京 !南京 !》 试图站 在人 性而 非 民族仇 恨的 角度 , 重新 解读 这 一段历 史 。姑 且不论 电
影在 叙事 线索和 人物 刻画 上的 瑕疵 , 我们 想 问 : 关于 人性 陆川 到底 想说 的是什 么 ? 或
来 看 , 人转 的进 京 , 许正 逢其 时 。 果说 有什 么缺憾 的话 , 么 , 表现 为二人 转 二 或 如 那 则 与文化精 英和 精 英文化 之 间成见 太深 , 双方 一 时还 很难 达成 谅解 。其后 果可 能是 使 双 方 坐失 良机 , 二人 转 的文 化 品质 不 仅得 不 到提 升 , 而有 可 能变 成 传声 筒 式的 文 反
抗日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700字
抗日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700字观看《南京南京》,了解历史,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彼此憎恨,让仇恨一遍遍上演惨剧。
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抗日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700字我和爸爸一起在电脑上看了《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看完让我气愤填膺。
但为什么南京30多万人,怎么就一点反抗也没有,就任意的让日本鬼子去折磨? 要是你们有一点反抗,让日本鬼子打30多万的人,早就把他们的子弹打光了就算打也要打上个几天几夜都打不完呀! 我只要轻轻闭上眼睛,就会浮现那南京大屠杀的情景,大火连天、惨不忍睹,把南京的三分之一的房子都给烧光了。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的日本鬼子活埋、强夺、杀人、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在日军长达6个星期的野蛮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同时中国文物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
我不想再看下去,我不想再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同胞倒下。
屠杀、抢劫、强奸等一系列的罪恶行为,却被那血腥的日本人当成是一场游戏。
仅仅六周,日本鬼子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三十万人以上,三十万人以上啊!南京大屠杀不是一次简简单单的屠杀行动,而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为了自己的野心,让一个又一个无辜的生命成为刀下亡魂,那流的可是我们中国人的血啊!为什么没有人站起来反抗?难道中国人是这样的懦弱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心有不甘啊!去年,日本海军把中国钓鱼岛的渔船船长囚禁了起来,日本这个东瀛小国是在向我们中国挑衅,还以为我们懦弱,不堪一击,他们错了,如今的中国已经站起来了,就如那睡醒的雄狮,一声长吼必定惊天动地。
走过的六十几年,中国经历了多少的磨难,忍受了多少痛苦,即使在文革十年中,顽强的中国人也没被吓倒。
中国在苦难中磨砺了意志,在失败中找到了自我。
生于忧患,中国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这个曾经让世人瞧不起的国家--中国,逐步发展,日夜腾飞。
《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在历史的天幕下,南京注定是那个最沉重最悲惨的一笔,多少设计的流逝,都无法冲淡那段血腥与残酷的现实。
72年过去了,中国人始终无法释怀这份仇恨,每每提起日本,愤怒的眼神,让世人明白,那是所有中国人心头的一块疮疤,一块永远都无法愈合的伤。
设计在流走,时代总在发展,进入新世纪。
拨开历史的烟霾,那些凝重,耻辱的过去总在警醒着新一代的中国青年人要奋发图强,振兴华光。
凤凰涅槃,只有经过如火的历练和血的洗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足以重生,才足能强大,观千千万万的民族史,哪一个不是在荆棘中前行!哪一个不是在炮火中强盛!何况中国?这条巨龙,这条骄傲的龙!还深刻的记着这样一个人的这样一句话“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在死亡面前,大意凛然。
他坚信用血,用那奔腾的鲜血,用那永不停息的爱国鲜血,唤起沉睡的中国人站起身来,为祖国的将来而勇敢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维德只是一点目标——强大中国,做的只因一个缘由——我们都是中国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都不能分割,我们的身躯中流着相同的血液,跳跃着同一个心脏,同呼吸,共存活。
我和你将永远相生相惜。
随着影片《南京!南京》的上映,人们开始争议其导演和制片人创作的这个影片是否贴合历史,反映的真实。
其实,在我看来,一部影片怎可透彻地反映那些伤痛,它只是一个缩影,一个可撼动人心的缩影。
重要的不是事,而是事后的深思。
中国人是否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是否坚定了洗血国耻的决心。
不要忘却历史,但最重要的还是不要迷失当下的方向,用自己的脚步,为中国走下强大之路。
影片的结尾以一个孩子和蒲公英作为结尾,画面定格在一个孩子身上。
预示着中国的将来是光明的,孩子就是希望,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挑起振兴中国的重担。
那蒲公英,落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根发芽,是否也预示着中华民族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会消亡。
我坚信着我的祖国终会强大。
南京南京观后感
南京南京观后感南京南京观后感1我对《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是充满期待的,当它正式上映时,我被它那黑白的画面,一行行令人惊叹的字幕和令人震撼的声音所感染了。
我看这场电影前,心里很紧张,看的时候,好像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得了这场惨无人道、惊心动魄的屠杀。
看完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一次又一次这样"疯狂"的景象:惊慌失措的人们在不知所措,不安地狂奔逃命;地上一具具已经根本没了人形的尸体;日本人"发疯"了似的抢着看中国的财产,中国人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侮辱;许多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想到这些,我仿佛耳边又响起枪与大炮的轰鸣声,不安的人们哭喊、哀求声。
这部电影仅仅几个小时的片段,却让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为什么像中国这样一个有抱负、有历文化背景的泱泱大国,却让日本这样一个小国对自己进行大量的屠杀,并且"杀光、烧光、抢光"是日本的宗旨,中国却奈何部了,无能为力。
就是落后,咱们没有先进的武器设备,俗话说,落后就要挨打!同学们,虽然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中国在某些技术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不如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
我们应该不忘历史,更应该珍惜现在。
化悲痛为力量,化思想为力量。
为历史续写新的辉煌。
南京南京观后感21937年12月的南京,是一片荒凉的死城,它弥漫着死气沉沉和绝望的气息。
电影开始了,电脑上显示出了四个巨大的字:"南京!南京!"然后过了一会儿,电影上出来了几行书法字,上面写着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仅仅6个星期内,毫无人性的日我侵略入江苏省南京市,将南京的老百性一个也不放过地给残忍地杀了。
他们以枪杀、刀砍、焚烧、活埋,水溺等许多残忍的酷刑对待我无辜的市民,日我们将烧光、杀光,枪过作为口号,向我国的南京人民进行大屠杀。
他们将五万四千七百名老百姓赶到一片洼地里,架起机关枪,对着那些痛苦的人群扫所射......除了个别的幸存者外,绝大多数都躺在了满是血腥味的血泊里,连一幢大多数完好的楼房也没有,都被可恶的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南京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人间地狱,可怕极了!日本军队还齐心协力将孙中山的雕像用铁链拉起来推倒,扔到大江深处。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赏析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赏析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四月【原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释】钟山:《江南通志》:“钟山在江宁府东北,一曰金陵山,一曰蒋山,一名北山,一名元武山,俗名紫金山。
周围六十里,高一百五十丈。
诸葛亮对吴大帝云:钟山龙蟠,指此。
”此处用作南京的代语。
苍黄:两解:一、同仓皇,慌张,匆忙,急遽失措貌。
二、变化翻覆的意思。
《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后因此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
并引申为天翻地覆。
这里苍黄就是仓皇,即突然的意思。
虎踞龙盘:形容地势优异。
《太平御览·吴录》: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慨而慷:感慨而激昂。
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掉,不要留下后患。
剩勇,形容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
穷寇,走投无路的敌人。
《后汉书·皇甫嵩传》:“兵法,穷寇勿追。
”沽名:故意做作或用某种手段猎取名誉。
霸王:指楚霸王项羽。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原句的意思是,对于这样的人间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伤而衰老。
这里指自然界的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新事物终究会取代旧事物。
人间正道:社会发展的正常规律。
沧桑:《神仙传》记载:女仙麻姑对另一仙人王方平说,他们相见以来,东海已经三次变为桑田。
沧海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
【赏析】1949年4月20日,全面内战已进入尾声,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血写的历史 独特的视角--评电影《南京!南京!》
作者: 杨贵环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60-61页
主题词: 独特的视角;立体的人物;“有意味”的细节
摘要:电影《南京!南京!》选取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加以再现,无疑具有较大的难度。
本文试图从独特的艺术视角、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真实而“有意味”的细节等三个方面,来展现编导者是如何站在跨越国度的人性高度,再度审视日寇侵华战争的罪恶原因。
电影作为缺憾的艺术,《南京!南京!》也不例外,但瑕不掩瑜,它仍是一部震撼人心、催人奋进、警以自强的好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南京!》:艺术不是用来表达仇恨的作者:王斐来源:《电影评介》2009年第23期【摘要】《南京!南京!》采用了一个特殊、敏感的历史事件,讲述了一段无法忘记的历史,导演在竭尽全力忠于历史的情况下向人们传达关于战争的思考。
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出发,这部电影绝非要激发观众的民族感和对敌人的仇恨,而是要以崭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战争环境下的人性、道德,激发当下社会的人们去思考人性的回归和心灵的救赎。
【关键词】《南京!南京!》电影艺术4月16日,《南京!南京!》全球首映仪式启动。
4月22日,《南京!南京!》全球放映。
进入到5月,关于《南京!南京!》的评论和感想依然层出不穷。
有的观众满眼泪水,有的观众满脸愤恨,有的观众只是淡淡的哀伤、抑或沉默。
4年——1400多天,为了这1部占战争历史类电影。
《南京!南京!》的前期宣传力度和规模并不小,加之其拍摄题材的特殊性和拍摄时间的持久性,使得人们对这部电影怀有太多的期待、倾注太多的意义。
许多观众观看这部电影之后表达了对日本人的罪恶恨之入骨、残酷的场面不忍观看等评论。
但是,《南京!南京!》归根到底是一部电影,一门艺术,因此陆川依然是在用艺术化的手法表达他对战争、南京、人性等各方面的理解。
陆川拍摄《南京!南京》绝不仅仅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更不是为了激起民族间的仇恨。
相反,他要告诉人们:艺术并不是用来表达仇恨的,他在用一种艺术去揭示更多需要人们体味和关注的内在。
一、叙事视角——限制视角的叙事张力电影是用视听影像来引导观众进八展开的叙事中。
虽然不需要像文学中明确的叙述者存在,但是电影结构中依然存在或显或隐的叙事者介入。
这个叙事者在客观的影像背后潜在地引导着叙事进程,影响着观众的视角,从而引起观众深层的心理体验和观影感受。
(一)一个日本士兵眼中的南京《南京!南京!》采用的限制视角在影片开头是以日本士兵角川的角度进行叙事的,观众从角川的眼睛中看到南京的陷落、人民的惨遭迫害、战士在大屠杀面前的坚毅以及角川面对自己杀人的惊恐。
影片中角川这一角色的主体介入使观众看到了南京城内各个群体的内心活动和生存境况。
影片从角川仰面天空,表情木然的脸部特写开场,他对于战争的目的性理解得并不透彻,并不十分清楚为何攻占南京,只是模糊地有一种必须攻克的意识,所以惯例性地听从命令,完成任务,事不关己地看着身边人为庆典而精心准备。
第一次的失手杀人更是让他惊恐万分、手足无措:教堂里满满的中国人,无数双紧张、无助的眼睛,无数双高举投降的双手,可是在角川的眼中,那些高举得双手、慌张的眼神和求饶的哀号被理解为威胁的暗示,他的眼神透露出的是害怕和惊恐。
当他看到木门打开倒下一个人,确定自己杀人的时候,那种不敢相信、无法面对的表情正反映了他纠结的内心活动,那句“我不是故意的”更是显得有气无力。
在这一视角下,观众会跟随角川的感情态度观察南京城内的一切,特别是导演着意强调的内容一几种大屠杀场面的浓缩、日本士兵令人发指的行为和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
影片在描绘南京被彻底攻陷后的时候,角川在硝烟弥漫过的战场看见一具具尸体横摆在道路中央,铁栏杆那边是被俘的陆剑雄坚毅、镇定的眼神,面对这样的眼神和场景,角川只能低头默默地离去,却没有攻陷胜利的喜悦。
观众可以感受到,面对生与死的对抗,角川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
当影片深入到南京城内残忍的慰安妇情节时。
导演将角川与其他日本士兵做了强烈的对比。
他对日本慰安妇百合子的爱、对小江的同情和不忍,都与其他日本士兵发泄原始欲望、没有人性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尚未泯灭的人性在这种二元对立中显得更加难得,这种人性的光辉在片尾角川释放了小豆子和中国士兵后选择了自杀这一刻更是达到了高潮和升华。
观众从角川的叙事视角出发,仿佛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看到了南京城内的方方面面,更体会到战争对人类内心的折磨和拷问,最终导演选择以死亡结尾,并非是要赞扬这一个日本士兵,而是想要说明: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压抑、痛苦的环境中,不管是强者还是弱者,人类的心灵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对于角川这一个代表性人物符号来讲,导演运用死亡这一结局具有内心的冲击性,可以更集中地吸引观众的关注。
从电影剧情发展上讲,死亡也是角川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唯一能够解脱自己的方式,也是唯一能够平衡他内心善与恶的天平。
(二)内聚焦的震撼在叙事学中。
有一种内聚焦的视角。
“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它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或见证人)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内聚焦视角的叙事者就是故事的亲历者,观众在电影中不仅能够跟随他的讲述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还能真切地感受他的内心波动和感情起伏。
通过这样的人影交流,观众就能更加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的意味。
导演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无疑是将角川作为内聚焦的视角来刻画,用他来与观众做一个情感的联结。
即便是像慰安妇和大屠杀的残忍景象,也是从角川的角度出发来表现。
角川是强势群体中尚有人性的代表,他既属于施害者,又内心处于不断的挣扎中,从他的角度刻画中国人民惨遭的迫害,就会给予观众内心更大的触动,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人性的摧残相应地更加鲜明,角川最后的自我解脱之路也就不难理解。
二、镜头语言的运用电影与其他艺术的不同处之一在于它在封闭的空间内将众多受众的目光集中于一个个镜头中,运用镜头、剪辑、音响等多种技术实现时空交替和故事的讲述。
因此,镜头在电影中的作用非同寻常。
《南京!南京!》中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也给这部电影的艺术效果添彩不少。
(一)远近镜头的交替电影中的远镜头适于场面描写,表现或宏大或壮观的场景,营造一种气势:近镜头擅于表现细节。
刻画更加逼真的个体或场面,使得观众的观影体验更加具象化。
在《南京!南京!》中,导演巧妙地运用的远近镜头的相互交替,既表现了战争的整体面貌和感情氛围,又传达了具体、深刻的心灵体验。
在展现南京大屠杀场景的几个片断中。
导演将远近镜头紧密得穿插交织在一起。
首先是教堂里被俘者们缓缓得从后往前走来的远镜头,一种渐渐逼迫的感觉向观众袭来:紧接着是芦苇丛中被捆绑的士兵迎面走来的近镜头,隐约可见芦苇丛中愤恨的眼神:随之,镜头又转到了被俘者被赶到江边的远镜头。
预示着屠杀的方式,展现出空荡辽阔的江水边受害者的渺小和无助。
这几组镜头特别紧凑,转换的也很迅速,让观众在短时间内没有任何文本语言的情况下既了解了大屠杀惨烈的场面,又能体味到个体受到迫害的残忍。
(二)主客观镜头的利用主观镜头一般是从叙事者“我”的角度去观察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特征,观众可以深入主体内心去感受特定场景中的特定情感:客观镜头一般是站在局外的身份去客观、真实地表现场景,观众可以清楚地理解情节发展的脉络。
导演通过剪辑或者内部蒙太奇,可以使主客观镜头交替使用,达到意味深长地表现人物的效果。
在《南京!南京!》中,攻陷南京城之后,先是角川走过枪火交战后的废墟的客观镜头,然后是角川看见躺在地上的死去的日本士兵的尸体的主观镜头,随后又转到了角川与朋友的相遇,朋友庆幸没有受伤的客观镜头。
这组镜头不仅表现了战争中声明的脆弱不堪,还从人物内心出发,表现了角川虽然活着但内心却感觉比死亡更加痛苦的复杂感情。
“人物内心情感不仅是其动作和语言的内因,同时也是最复杂、最微妙、最精彩的世界。
是影视艺术不宜放过的精彩部分。
”导演运用主客观镜头的交替,正是要细致得刻画出这精彩的部分。
(三)特写特写是电影镜头语言中最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手法,在特写镜头中,人物清晰可见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被放大的局部特征都投影在观众的视野中,极具内心的震撼性和冲击性,形成观影过程中高度集中化、浓缩化的体验效果。
在《南京!南京》这样表现战争环境下人物复杂的感情和心灵活动的电影中,特写更是不可缺少的技巧。
在大屠杀的场面中,导演就给予面临被杀害的中国难民们几个特写的镜头,摄像机从左边移向右边,观众看到木栅栏里一个又一个惊恐、绝望、无助的眼神,那是一种让人无法逃避的目光,一种人类在临死前麻木的漠然,这种冰冷的表情和态度被镜头放大,直击观众的内心深处,触动心灵敏感的神经。
在慰安妇的遭遇中也有这样漠然的表情,那就是小江毅然决然选择去做慰安妇后躺在床上等待被侮辱的一幕。
空洞无神的眼神、干裂紧闭的嘴唇。
传达出一种冷冷的气息,在观众心底激起一阵可怜、同情、愤恨的波澜。
在叙事者角川身上同样也出现过不少特写镜头,特别是影片结尾角川自杀前的面部特写。
忍不住的啜泣、流泪,身体随之抽搐,镜头从侧面的特写移到正面又移向侧面,让观众全方位地看到角川痛苦、悲伤、纠结的面部变化,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活着比死亡更艰难”的感慨,联系到之前经历的残酷战争和近乎丧失人性的搏杀,观众就不难理解还怀有人性的角川内心的煎熬,他只能用自杀的方式来自我救赎,自我解脱。
三、黑白色彩的影像电影既然是用视觉影像叙事的艺术,那就必然涉及到色彩的运用。
不同的色彩元素在电影的表情达意、气氛渲染、场景描绘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色彩的审美功用为电影的综合审美效果做出不小的贡献。
(一)历史的黑白《南京!南京》选择黑白影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部影片所表现的是战争历史题材,是1937年——这个距今已经有七十多年——发生的过去式。
黑白影像贯穿整个影片,起到一个提示历史、标注时间的作用。
影片中无需刻意告知观众这是当年南京大屠杀的景象,因为黑白的色调一直给予观众以内心暗示,在深层次上已经形成了历史认同。
电影的发展历程就是从黑白片到彩色片,又到现在的数码影像,因此观众对黑白片的认知就是过去式的。
《南京!南京!》的黑白视觉冲击虽然在丰富性上不如彩色片,但是却让观众从电影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感。
(二)象征意蕴的黑白色彩不仅帮助电影构造影像图景,自身也具有深层的美学意蕴。
它通过展现电影图像,激发观众解读色彩图像,最终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
“色彩使电影产生两个艺术世界,一个是能直观把握的具体的、感性的表层世界:一个是更具思想、情感深度的理性和抽象的深层世界。
色彩使电影化抽象为具象,对于电影艺术所创造的是一种深层的象征意蕴,对于观众而言所交流的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
”《南京!南京!》中的黑白色调,除了象征历史外,还有象征着战争中人类内心即将泯灭的人性。
美好人性不再是光辉耀眼的闪光点,而让位于卑鄙可耻的丑恶污点。
在善与恶的抗衡中,丧失了人性的那些人只能用阴暗的黑白色彩来记录他们的罪恶,反思废墟中被一同埋葬的人性。
四、对比中的深刻《南京!南京》运用了二元对立的手法,在对比中彰显出深刻的内涵,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独特的见解和思想感情。
(一)善与恶善与恶的评判标准只有在特定环境中才有衡量的可能,而战争的历史环境最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