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易学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苏洵(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子厚,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是苏州人,父亲苏仍居为北宋名相,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苏洵对史学和易学有深入的研究和贡献,成为了中国历史学和易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苏洵对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东坡志林》上。

《东坡志林》是一部包括历史、传记、人物论等多个方面的杂记。

在书中,苏洵以自己独特的观点梳理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并对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进行了评价和传记。

他注重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苏洵也运用了讽刺和幽默的手法,使得他的历史著作读起来生动有趣。

《东坡志林》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后世史学的启蒙之作。

苏洵的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坚持。

他认为,历史应该追求真实,不应该被偏见和扭曲所影响。

在他的历史著作中,苏洵注重对事实的考证和论证,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也批评那些歪曲历史和伪造历史的行为,倡导历史学家要有责任感和良知。

苏洵还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公正和客观的评价,不盲目崇拜和吹捧,也不盲目诋毁和抹黑。

他认为通过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的进程。

苏洵对易学也有较深入的研究。

他在易学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他的《抽掷法言》一书中。

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预测和理解人类命运具有重要意义。

苏洵通过对《易经》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他认为易学是一门严肃而庄重的学科,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提出易学的核心是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来塑造自己的未来。

苏洵的《抽掷法言》被后人广为传颂,对于易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文艺思想基本特征—兼与朱熹文艺思想相比较苏轼一生,对“三传”(《东坡易传》、《书传》、《论语传》)极为重视,他在黄州、儋州、虔州时分别写信给滕达道等人,认为完成了“三传”可以“冥目无憾”,“即觉此生不虚过”(分见《与滕达道》、《答李端叔》、《答苏伯固》)。

确实,《东坡易传》是苏轼哲学思想的集中、完备的体现,也是蜀学的核心著作。

《东坡易传》7卷,存《四库全书·易类》,《书传》20卷,存《四库全书·书类》,《论语传》已佚。

《书传》一书,多为史实、名物的考释与辨说,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关系不大,《东坡易传》则不同,在宋代易林中独树一帜,不仅是理解苏轼的人格与文格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东坡易传》迄今不受重视,表面上看是哲学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相互“礼让”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其与封建政治意识形态有着内在的冲突。

中国的哲学是在解释经典的过程中发展的,而对《老子》、《庄子》、《论语》和《周易》的解释则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宋代释《易》掀起了高峰,有宋一代就产生了十数部个人阐释性的重要专著,司马光、张载、程颐、刘牧、欧阳修、朱熹、杨万里、周敦颐等人都有易学专著。

后世对此有着明确的认识,清代李光地在《御纂周易折中》序中就说:“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来,周、邵、程、张阐发其奥,惟朱子兼象数天理,违众而定之,五百余年,无复同异。

”推崇朱熹,兼及诸人,唯独不提苏轼,个中因由,已如上述。

但事实上,《东坡易传》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心学的形成,影响重大。

同时,苏轼有着丰富系统的文艺思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文艺观与他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度的契合,如果能以《东坡易传》为背景,并兼与朱熹的文艺观相比较,我们将会更为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文艺思想。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拟先分析《东坡易传》的思想特征,然后再探讨苏轼文艺思想的性质特点。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2014)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1Vol.29(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牛 秋 实*(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

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

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

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

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

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

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

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

“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

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

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

苏轼贬琼期间践行《周易》中正观初探

苏轼贬琼期间践行《周易》中正观初探
1 41
21 0 1年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5期
部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人生教科书, 这对于一生忧患连连 、 命运坎坷的苏轼来说 , 自身立德最好 的智慧 是
支持 。
( ) 一 无心 正静
大致在贬琼期间, 苏轼修改和完成了《 东坡易传》 其 中对中孚卦有着独到的见解 , , 这些见解也成为指 导苏轼在海南晚年生活的人生哲学 。
期间作出不朽贡献提供了智慧支柱 。何谓不朽?《 左传》 “ 日:太上有立德 ,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 虽久 不废 , 此之谓不朽” 。有鉴于此 , 本文拟探讨《 周易》 中正观与苏轼贬琼期 间“ 三立” 的不朽贡义
中正观是《 周易》 十分重要 的理念 。张岱年先生认为 : 《 “ 易传》 中亦屡 言 中, 多次赞扬 ‘ 中’ ‘ 正 、中 道 ’‘ 中行 ’大意认为能够做到中正则吉, , 否则不吉。 ” 中正的寓意从何而来?“ 源于在易经六爻里所处的爻位。爻位是六十四卦 中每卦六爻 , 中” 分别处于 高低不同的位置 , 象征事物发展过程或者人生所处阶段 。六 十四卦中, 每卦上下卦各有三爻 , 其中第二爻 位居下卦初爻与第三爻之中位 , 第五爻位居上卦第四爻和上爻之 中位 。所以, 二五两爻就是得 中, 表示其
分居 上下 卦 的 中位 , 不偏 不 倚 , 凡事 不极 端 。“ ” 源于爻 位 与爻性 的相互 关 系 。众 所周 知 , 、 、 三 正 是 初 三 五
爻为奇数 阳位 , 、 上三爻为偶数阴位 , 二 四、 但凡阳爻居 阳位如初九 、 九三 、 九五 即是正位 , 同理 , 但凡阴爻 居阴位如六二 、 六四、 上六也是正位。所 以“ 表示所作之事符合 自己的地位 、 正” 身份的恰当正道。不难看 出, 周易》 在《 里面 , 凡是九五 、 六二都属于既中又正 , 周易》 《 中正观由此产生。 在《 周易》 多处出现“ 、正” 中, 中” “ 相连用的情况 , 比如《 彖传 ・ 同人》 : 文 明以健 , 载 “ 中正而应 , 君子

《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

《周易》在苏轼治学中的地位

第2 7卷 第 5期
V0 _ 7 NO. l2 5
d i1 .9 9 ji n 1 7 —5 8 2 1 . 5 0 6 o:2 3 6 /.s . 6 2 0 9 . 0 0 0 . 2 s
《 易 》 苏 轼 治 学 中的地 位 周 在
徐 建芳
( 庆 工 商 大 学 文 学 与新 闻 学 院 , 庆 4 06 ) 重 重 0 0 7
21 0 0年 1 O月
0c . 01 t2 0
重庆工商大 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unl fC o gigT cn l yadB s esU i rt( oi cecsE io ) ora o hnqn eh oo n ui s nv sy Sca Sine dt n g n ei l i
唐宋文学研究 。
1 41
重 庆 工 商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第2 7卷
苏轼 四十多岁被贬黄州时 , 一则有 了相当丰富 甚重 , 且乞暂借 , 复详 味, 反 庶几有所 自人。 [ 从 ”7 的人生阅历 , 周易》 对《 的领悟更加透彻 ; 一则有 了 中可知 , 苏轼对《 周易》 的研读绝 非一般人观其大 充足的闲暇时间 , 便开始撰写《 东坡易传》 。如《 次 略 、 不求甚 解 式 的泛 泛 之 读 , 是经 过 长 期认 真 咀 而 韵乐著作野步》 “ :废兴古郡诗无数 , 寂寞闲窗《 嚼 的 。 易》 粗通”此诗写于元丰三年 (00 。早年在父亲指 , 18 ) 甚而至于, 苏轼在研治《 易》 周 的过程 中还 学 导下读《 时毕竟年少 , 《 易》 对 周易》 中的精微玄妙 会 了 占筮 算 卦 。这 在 他 的 诗 文 中有 明 确 记 载 , 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诚明合而道始见——论苏轼的中庸思想

诚明合而道始见——论苏轼的中庸思想

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Jul.2019 Vol.35No.42019年7月第35卷第4期【博士论坛】诚明合而道始见——论苏轼的中庸思想张勇(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1)摘要:在复兴儒学、改造世道人心的宋学思潮中,儒学的“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苏轼的文化创造。

苏轼通过《中庸》篇的诠释,发挥了“明体达用”的中庸思想;他扣住“诚明”“终始”两端的“中庸”辩证原则,批判了性命形上学在儒学诠释中的偏颇。

在儒学史的研究中,苏轼运用“中庸”思想,发挥出性情不离、情礼相融说的儒学观点,呼应了宋学的历史任务,并取得了比较圆融的理论与人格成就。

关键词:苏轼;中庸思想;诚明合;道始见;明体达用;性情不离;情礼相融中图分类号:1206.24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4-0105-04收稿日期:2018-12-06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社科基金项目:“仁学理论视野下的宋代士大夫精神及宋诗研究"(13JK0253)成果作者简介:张勇,男,陕西汉中人,文学博士,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在兼收并蓄的“宋学”思潮中,苏轼是最具有包容气质的文化巨擘。

苏轼的包容性创造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⑴5,儒家的中庸思想开辟了他对真、善、美不同领域的文化融合道路。

苏轼以儒学“中庸”思想的诠释与发挥呼应了复兴儒学、改造世道人心的“宋学”思潮,形成了圆融洒脱的理论与人格特点$一、儒学中庸思想阐微儒家的中庸思想,显豁于孔子,集成于《礼记’中庸》,哲学完型于宋代理学。

结合儒家圣哲的思想诠释,我们可以对儒家中庸思想内涵做出三层阐发:其一,中庸是儒家天人合一的道德文化理想。

杜维明说:“天人合一乃《中庸》的基本主题,它构造了《中庸》所有哲学论述的基础$”"*5《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63°这里由天道下贯人道,确立了儒家道德文化的本体来源;与之相配,“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

苏轼的易象与意象易象与意象的关系,是文论史上一个不断被探讨的问题,八卦的来源本就有“观物取象”说,《易·系辞》说:“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3]也就是说,易象来源于对于天地万物的拟取,《周易》便利用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易象来传达其易理。

易象是对于外界的模拟,以及象中包孕更深刻的情感或意义,在这两点上,易象与诗歌意象是相通的。

陈骙《文则》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

文之作也,可无喻乎?”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

”[4]在《周易》中《井》卦是经常被作政治化解读的一卦,我们将把目光聚焦在苏轼对于《井》卦卦意的独特阐释,以及如何运用“托物寓旨”的手法把《井》卦卦意运用到诗歌的“井”象当中。

一、《井》卦卦意《易·井》卦为:上坎下巽,坎为水,巽为木,井卦就是取象于木上有水。

其卦、爻、象辞如下:井: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

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井;井养而不穷也。

“改邑不改井”,乃以刚中也;“汔至,亦未繘井”,未有功也;“羸其瓶”,是以凶也。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初六:井泥不食,旧井无禽。

《象》曰:“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九二:井谷射鲋,甕敝漏。

《象》曰:“井谷射鲋”,无与也。

九三: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

《象》曰:“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六四:井甃,无咎。

《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

九五:井洌,寒泉食。

《象》曰:“寒泉之食”,中正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成也。

《周易》卦象来于“观物取象”,关于《井》来源何物,徐中舒在《古井杂谈》[5]一文中列举了三种,《井》卦之井有:井田、陷阱、水井三义。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

苏轼论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思想发微作者:吴怀东来源:《人文杂志》2020年第06期内容提要陶渊明其人其诗在宋代几乎被提到前代第一诗人的崇高地位,其中苏轼有关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中膏”说在陶诗认识史上甚至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学术界将此说简称为“枯淡”说,或视同于“平淡”说,其实皆非苏轼本意。

苏轼强调的是“质而实绮”——“质”“绮”相反相成。

中唐以来,士大夫人生立场的变化导致他们逐渐认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在南朝人看来质朴的田园生活及其诗风,在他们看来却极富诗意。

苏轼的概括既揭示了陶诗本身所具有兼容“质”“绮”的审美品质,也反映了陶渊明的文学实践经过了从“绮”向“质”、由“质”返“绮”这两个层次进而达到第三层次即“质而实绮”的最高境界,揭示了作家创作艺术成熟的一般规律。

更重要的是,苏轼通过解读陶诗而建构了“质而实绮”“外枯中膏”、绚烂平淡的转化与结合之美,这种美学观和美学形态反映出中唐以来士大夫“兼济”与“独善”兼备的人生观,也体现了源自《易经》的矛盾两极相互依存、转化的认识与思维方式。

关键词“质而实绮” 外枯中膏矛盾两极易学思维方式〔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6—0060—10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生前身后地位显晦变化最大的诗人,钱钟书《谈艺录》早就指出:“渊明文名,至宋而极。

永叔推《归去来辞》为晋文第一;东坡和陶,称为曹、刘、鲍、谢、李、杜所不及。

自是厥后,说诗者几于万口同声,翕然无间。

”在钱先生看来,欧阳修和苏轼的评论不仅反映了宋人的崇陶认识,而且在陶渊明地位的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诗文书画兼工,创作、理论兼通,论文艺才华之全面、美学见识之深刻在古代作家中无出其右者。

苏轼在陶诗价值的再发现、再阐释与地位的提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轼不仅隔代为他所见传世的每一首陶诗都进行了唱和,得《和陶诗》109首,而且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了富有个性和深度的理论分析,其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以及“外枯中膏”说已成为陶诗定评,在陶渊明接受史、认识史乃至中国古典诗论史上影响极大。

苏轼的易学与朋党论——兼与欧阳修、司马光、程颐“朋党”观比较

苏轼的易学与朋党论——兼与欧阳修、司马光、程颐“朋党”观比较

岂久 安 之 道 哉 !牛 、 李 之 党遍 天 下 , 而 李 德 裕 以

夫 之 力 ,欲 穷 其 类 而 致 之 必 死 ,此 其 所 以 不 旋
愚 以谓 治 道 去 泰 甚 耳 。 苟 黜 其 首 恶 而 贷 其
以及 欧阳修 的 《 易或 问》 、司马光 的 《 温公 易说》 、程颐 的 《 易程 氏传》 中找到 思想根 源。通过 这些 比 周
较 ,还可 以看 出苏轼 的朋 党思想具有一定民主的思想 因子 。
[ 关键词 】 苏轼 ;易学;朋 党论 [ 中图分类号 ]l 4 (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3 4 2 1 )O — 0 3— 6 00— 5 1( 03 1 0 6 0
贵 之 道 ,使 隳 其 党 。 以 力 取 威 胜 者 ,盖 未 尝 不 反 为所 噬也 。 曹参 之 治 齐 日: “ 无 扰 狱 市。 狱 慎 ”
市 ,奸 人 之 所 容 也 。 知 此 , 亦庶 几 于善 治 矣 。奸 固不 可 长 , 而 亦 不 可 不 容 也 。 若 奸 无 所 容 ,君 子
p tb rce nadt nt e o mcfP rsnh S h a otk datg f og o ih at pes iP /mc P r ual a i .I d io t l io ata si uS il e vnaeo nP YZ unoe rs hs e /o a- e tl i oh P e i p。 s a a D x o f
tasi h P l io a i n i o S h h v g a d f n e wt O yn i, hn i S a G a g T ee i r cs i n p.T o m cfP rss p f uS i ae r t ie cs i ua gXu C e Y。 i u n . hs d e ne s h e e t a h e fr e h g m fe

东坡易传

东坡易传
·蹇 卦 (第三十九) ·解 卦 (第四十)
·损 卦 (第四十一) ·益 卦 (第四十二)
·夬 卦 (第四十三) ·姤 卦 (第四十四)
·萃 卦 (第四十五) ·升 卦 (第四十六)
·困 卦 (第四十七) ·井 卦 (第四十八)
·革 卦 (第四十九) ·鼎 卦 (第五十)
·震 卦 (第五十一) ·艮 卦 (第五十二)
·渐 卦 (第五十三) ·归 妹 卦 (第五十四)
·丰 卦 (第五十五) ·旅 卦 (第五十六)
·巽 卦 (第五十七) ·兑 卦 (第五十八)
·涣 卦 (第五十九) ·节 卦 (第六十)
·中 孚 卦 (第六十一) ·小 过 卦 (第六十二)
·既 济 卦 (第六十三) ·未 济 卦 (第六十四)
·谦 卦 (第十五) ·豫 卦 (第十六)
·随 卦 (第十七) ·蛊 卦 (第十八)
·临 卦 (第十九) ·观 卦 (第二十)
·噬 嗑 卦 (第二十一) ·贲 卦 (第二十二)
·剥 卦 (第二十三) ·复 卦 (第二十四)
·无 妄 卦 (第二十五) ·大 畜 卦 (第二十六)
·颐 卦 (第二十七) ·大 过 卦 (第二十八)
·坎 卦 (第二十九) ·离 卦 (第三十)
·咸 卦 (第三十一) ·恒 卦 (第三十二)
·遯 卦 (第三十三) ·大 壮 卦 (第三十四)
·晋 卦 (第三十五) ·明 夷 卦 (第三十六)
·家 人 卦 (第三十七) ·睽 卦 (第三十八)
目录:
·乾 卦(第一) ·坤 卦(第 二)
·屯 卦(第 三) ·蒙 卦(第 四)
·需 卦(第 五) ·讼 卦(第 六)

苏轼 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苏轼 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苏轼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是一个备受尊敬的文化大家和智者。

他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思想深度和广度上也是独具一格的。

苏轼的思想观点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独到见解,因此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苏轼的人生背景和思想表达两个方面来分析苏轼的思想深度与广度。

一、苏轼的文化背景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化名人,出生在官宦家庭,家境富裕,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小饱读诗书,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

同时,他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这使得苏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有着深入的理解和认同。

二、思想深度苏轼的思想深度体现在他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思考上。

他提出了“吾道一以贯之”的观点,认为做人要守正,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一观点表达了苏轼对于人性的理解,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苏轼对于道德的思考表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现人物情感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他的诗中常常融入了对于人伦关系和道义的思考,传达了他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三、思想广度苏轼的思想广度表现在他对于社会问题和时事的关注上。

他对于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现象深感忧虑,并以自己的才智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到社会改革中。

他在官场中曾多次发表批评贪官污吏和呼吁政治清明的言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苏轼的广泛涉猎和深入思考使得他的思想观点充满了多元性和开放性。

他不仅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还借鉴了外来文化和哲学思想。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道家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元素,使得他的思想观点更加丰富和全面。

总结起来,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在当时和今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对于时代问题和社会进步的思考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
苏轼,是一位流传千古的文学家,不仅号称宋代最后一位“诗圣”,其诗学及其经典《易学》更深深的影响了后人的思考和洞察力。

苏轼的易学思想受到了古典传统文本及宋词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易学之本源于古,其言道在自然中”。

他力谱易学非新,只设法融入古典文化中并表明自然界的道理。

苏轼将古代书面文字与自然景象作比较,来佐证思想的可行性,从而让这种思想令人深顿。

而诗藻则受到六官之学的影响,更是结合了道家和佛教的宗教理念无不散发着柔美的韵味,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又加入了自己细腻洞察力,令诗藻既古有趣,又恰到好处,令人惊叹不已。

苏轼反复探讨爱情与世俗之间的关系,以藉以表达心灵豁达的态度。

他曾有著这样的诗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把大自然的风景框住了人们彼此的爱情和经历的孤独与柔情,使用婉约的文字,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感受。

综上所述,苏轼的易学及诗学思想非常独具魅力,以古典及现代文化作桥梁,将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他用自然语言表达深情,用富有内涵的言词来诠释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的心灵,令人着迷。

苏轼的易学及诗学思想始终以其绝妙的观点让人们铭记,让传统及新思想相结合,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令时至今日数千年后,他仍然苍老获取人们的尊敬。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_牛秋实

第29卷第1期(2014)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1Vol.29(2014)苏轼易学及其诗学思想研究牛 秋 实*(许昌学院社科部,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苏轼对易学的兴趣,始于乌台诗案之后苏轼锒铛入狱期间。

当他流放儋州之后,苏轼完成了《苏氏易传》。

由于苏轼受到易学思想的熏染,从苏轼早年就形成的追求自然适意的人生态度来看,对他通达放浪的思想性格有深刻的影响。

苏轼以易学为基础,以其多样化的著作如散文、诗歌、词、绘画、书法等表达他宽广的胸襟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极大包容。

宋人如苏轼辈研究易学,好发为宏论,故学术风格导致写诗议论转多,有时会使得诗风在奇趣之下顿失诗格,所以居儋州期间苏轼在师法唐诗风格之下便不得不转而师法魏晋,以渊明为诗,这就是诗歌的流变与延续使然了。

关键词:苏轼;易学;诗学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4)01-0036-05 在北宋时期,理学家们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极不一致。

理学家认为科举考试文人士大夫之文,有害于道。

但是在苏轼看来,那种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个人艺术修养的教育也可以是所有道德行为的基础。

事实正是,“为文”完全可以是一种道德实践形式。

宋代儒家学者,十分重视研究儒学经典,他们热烈地讨论经典中间的许多知识问题。

“五经”仍然是他们所关注的重要经典。

如宋儒的《易》学的研究,就有范仲淹的《易义》、胡瑗的《周易口义》、石介的《周易解义》、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通书》、张载的《横渠易说》、程颐的《伊川易传》、朱震的《汉上易传》、胡宏的《易外传》、朱熹的《周易本义》与《易学启蒙》、张栻的《南轩易说》、杨万里的《诚斋易传》等等,宋代那些著名的学者、理学家们,几乎没有不研究、讨论《周易》的。

宋儒是如此关注《周易》,人人研究并讨论《周易》,是想通过重新阐释《周易》来构筑自己的经学体系,或者像苏轼那样,构建其基于儒家的诗学思想体系,完成自己的学术夙愿。

苏轼的数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数学思想总结

苏轼的数学思想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铁冠道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文化名人。

然而,除了自己出色的文学才华外,苏轼还是一位对数学颇有研究和贡献的人。

他的数学思想独特而深邃,不仅在古代有一定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数学研究者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简要总结苏轼的数学思想。

首先,苏轼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数学是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苏轼在《东坡志林》一书中提到了多个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学内容,如商务记账、地税计算等。

他还在书中使用了一些数学方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其中包括求解金银比价、审查户口等,这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数学才能,也表明了他对数学的实用性的重视。

其次,苏轼在数学思想上注重抽象和理论。

苏轼对于数学的研究并不满足于实际应用,他还深入探究了数学的抽象和理论层面。

在《东坡志林》中,苏轼介绍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代数学、几何学、计算学等多个领域,并对这些领域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他在数学理论上的探索不仅拓宽了数学研究的领域,也为后世数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第三,苏轼强调数学和艺术的结合。

苏轼认为数学与艺术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认为二者都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呼吁将数学与文艺相结合。

他在《无题》一诗中写道:“抽思簪花辨数理,兼好几维在空心。

”这表明了他将数学与文学的结合,以及对多维空间的探讨。

苏轼的这种态度和观点不仅为数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也为数学美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最后,苏轼在数学研究中强调了实证与理论的统一。

他认为只有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才能推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理论的研究也对实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介绍了不少数学实例,并总结了一些例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

他的方法不仅实用,而且有理论支撑,这为后世数学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总的来说,苏轼的数学思想体现了对数学实用性和理论性的重视,注重数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强调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并强调实证与理论的统一。

苏轼与《周易》阴阳观

苏轼与《周易》阴阳观

苏轼与《周易》阴阳观苏轼与《周易》阴阳观《周易》阴阳观不仅对苏轼的处世态度、性格修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他文艺创作中的审美追求也产生了极大启示。

阴阳观是《周易》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学界对此已做过许多论述。

要言之,阴阳观的核心精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

“‘一阴一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阴阳之间的对待,二是指阴阳之间的流行,天地人物,莫不有阴阳,莫不受一阴一阳的支配,因而易道就是通贯天地人物的总的规律。

”宇宙万物只有遵循这种既互相对立又相互转化的规律运行才能获得顺畅完美的发展。

否则,则可能引起各种祸乱。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周易》认为整个世界是以‘一阴一阳’为始基的一个相反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在《周易》看来,只有在互相反对的双方贯通、联结、合作、平衡、统一的情况下,事物才可能得到顺利地发展”,“只有这种平衡统一才能给世界带来安宁和快乐。

相反,平衡统一的破坏必然要引起各种祸乱。

”终生服膺易学且有易学专著传世的苏轼对这一哲学思想深所认同,在自己的处世态度、性格修养、审美追求等方面自觉加以实践运用。

可以说,这一观念是成就他人生、文艺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一、苏轼的处世态度与《周易》阴阳观依据儒家的观点,“君子”与“小人”之间似乎应泾渭分明、势不两立,但《周易》哲学则主张“君子”与“小人”之间应彼此接纳、和谐共处。

总的说来,苏轼尽管对小人嫉恶如仇,但其处世态度却更多地汲取了《周易》哲学的处世智慧。

《周易》“阴”、“阳”两个范畴应用于社会伦理领域中时,其象征意蕴之一即“君子”与“小人”。

从卦、爻辞中可以明显看出,《周易》有推崇君子、贬斥小人的倾向。

如《师・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其《象》日:“‘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言开国承家,需用君子,勿用小人;若用小人,必乱邦国。

又如《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说明使国家中兴,……只有具备文明之德、刚武之威的殷高宗那样的人才能担此重任。

苏轼易学研究

苏轼易学研究

苏轼易学研究【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汉族,河南新郑人。

苏轼是宋代最具有才华的文学家之一,与他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如黄庭坚、李清照等人齐名。

苏轼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亚于科技方面的宋代高度,所以他被称为“文学巨子” 。

苏轼不仅是一位极具才华的文学家和诗人,他对易学的研究也极为深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易学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是被广泛研究的领域之一。

【正文】苏轼研究易学有多年之久,他在易学领域的研究成就非常引人注目,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苏轼易学研究方面的成就。

一、易学经典传承方面。

苏轼在易学方面的吸收与传承是非常早期的。

自幼就在家族气学的熏陶下,其有文化之基础。

苏轼自幼便爱好书法、诗词、音乐等传统文化,由此对易学也倍感好奇和热情。

后来,苏轼到唐朝时期的王弼处研究了《周易》和《易传》,并与当时易学的大师交往,结交了如孟松、张维、邵雍等易学家,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更深层次的易学理论。

二、易学方法论修炼方面。

易学是一门修炼方法论,苏轼深知此道。

在《庐山谈薈》一书中,苏子瞻写到:“易学之术当从意而守意,在诚心而不觅,百年而不疲,是以成事之。

”可见,苏轼通晓易学中悟道的基本方法,即顺顺其自然,以本初为始,以本初为终。

苏轼说道:“易之本在损备,和而不同,同而不和。

”这是易学中“乾坤易、道法自然”的基本原理,也是易学研究的核心。

三、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

苏轼的易学研究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里以文学和音乐为例。

苏轼研究过《庄子》、《论语》等经典,从而使自己的文学作品更加妙趣横生。

同时,苏轼还研究过音乐中的乐律、音律等,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投入到音乐创作中。

苏轼将易学融入到诗歌、文学和音乐中,使他的作品更为精妙和独到。

四、易学与政治治理方面。

苏轼的思想和政治坐标倾向私学或者说是道家学派,而且他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任过官家都不让他位任高职。

苏轼坚信“神人政民之基,去此则国家破亡”。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苏洵(苏东坡),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被誉为“文学宗师”,在史学与易学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研究和思考。

苏洵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在史学与易学领域也有着深入的造诣,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史学方面,苏洵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把握,尊重史实、注重解释历史背后的规律和因果关系。

苏洵在历史研究中,重视对史书的核查和整理,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原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更加客观公正。

在苏洵看来,史书中的记载往往受到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因此在阅读史书时,需要慎重对待,对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

苏洵在《枢中书》中说:“史者,思患之学也。

夫人之于国,不得胜其欲,非胜其意也。

非胜其意,则必有患。

人之欲,皆恶乱、爱治。

故治之术,为人上者之术也。

”可见,苏洵认为史学的目的在于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预防患乱,追求治乱的方法,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苏洵还在史学领域开创了“史可俞” 的新思路,主张历史研究要坚持史实,而不是空谈一些所谓的理论。

他要求史学家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对于史书的编纂要求客观。

而且苏洵在历史研究中,还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从而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在易学方面,苏洵也有着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对《易经》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理解。

苏洵赞同《易经》的“变化”观念,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万事万物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苏洵指出:“夫《易经》以象立名,言变化之谓也。

夫易之为书也,并犹引象以言事变之情也。

”可见,苏洵认为,人生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借助《易经》的理念来做参考,去应对。

与此苏洵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命历”的观念。

苏洵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和运势都可以从卦象中得知,而且还可以借由改变心态和行为,来改变命运。

他对《易经》的研究和理解,让易学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洵在史学与易学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有见地的。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的史学与易学
苏洵(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史学与易学方面有
很高的造诣。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理论,还影响了后代历史学家和易学
家的思想。

苏洵的史学思想体现在他的《资治通鉴考异》中。

苏洵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资治通鉴》的编纂方法和思想,以及传世文献所做的校勘考证。

他认为史书应该是客观、真实和
可靠的,应该有严谨的史料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苏洵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史料的
严格考证,对后世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还提出了“以正误为正理,以偏正为偏理”的史学观点,认为历史事实的真相需要通过纠谬辩正来得出。

苏洵在易学方面也有着丰富的思想。

他曾撰写《清平乐·易传别业》一文,阐述了自
己对易学的理解和看法。

苏洵认为易学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
识天地万物,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处世之道。

他还对易经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后世的易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苏洵在史学与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他所提
出的史学理论和易学观点,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学术水平,而且也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苏洵的著作在历史学与易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
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易学思想初探——以《东坡易传》为例付俊龙(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摘要:苏轼的文化价值理想本于易学的普遍原理,追求天与人的整体和谐。

这是由易学传统世代相传承长期凝聚而成的理想,并且由易学传统朝外横向辐射,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理想。

苏轼对易学的理解有他独特的个性,他把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及时代的特殊感受纳入此理想中,使之充实丰满,有血有肉,成为自己毕生真诚追求的对象,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原动力。

这成为我们理解苏轼哲学思想的一个基点。

关键词:苏轼;易学;东坡易传;卦辞Su Shi Thought- To "Dongpo Yi Chuan" as an exampleAbstract: Su Shi's cultural values and ideals of this was to lear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e pursuit of days with people's overall harmony. This is easy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intergenerational cohesion formed the ideal long-term commitment, and to learn the traditional outwards from the horizontal radiation,as the Chinese people in various areas of spiritual ideals. Su Shi's right to learn in understanding his unique personality, with his own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time into this ideal of a special feeling to make it enriched plump, flesh and blood become his lifelong pursuit of the object in good faith, an everlasting spirit of the driving force.This became our understanding of Su Shi's philosophy of a point.Key words: Su Shi ;Yi Chuan learn Dongpo ;Hexagram ;Statement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久远的博大中,正因为一些卓越的文人,才使这渊远的文化显示出独特的魅力,苏轼便是一个最具魅力的文化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尤以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便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苏轼便是这一文化特征最集中的代表。

他的人格是复杂的,儒家、道家、佛家杂取而互用,所以单凭一方面的理解很难客观评价苏轼一生的行迹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苏轼是杂家,兼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而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从苏轼后期(从贬官黄州到去世)的著作,《易》、《书》、《论语》这些儒家经典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始终在占主导地位。

苏轼的经部作品《东坡易传》是易学的典范之作,他对于研究苏轼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苏东坡: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个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的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散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3](P2)我们可以很明晰地看出苏轼的文化人格,他是丰富而新颖的,这种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便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中国的哲学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种理想,与现实始终是一个不可化解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苏轼的理学思想则恰恰相反,他希望达到一种猖狂妄行而蹈其大方的境界,试图把一切名教都建立在自然的伟业上。

苏轼以文名世,实则他的解易也独具特色。

通览《东坡易传》,东坡解易,本儒家“刚健有为,厚德载物”的精神,又博取道家“超然旷达”之思想,使之在北宋思想中独树一帜。

苏轼的易学思想与老子、庄子均有很大不同,他的思想已不再是社会群体的政治操作,也不在是经世治学的南面之术。

苏轼较为偏爱庄子,所以他的性格和气质与庄子多有契合,他对易经的理解也主要放在安身立命上,而没有去延宕王弼、孔颖达等人的思想,而是试图建立一种大众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对中国文化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审视。

值得解释的是,苏轼对易经的研究并非全部出于个人偏爱,而是深受北宋社会政治、历史动因的影响。

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失败,使许多有志之士饱受贬谪流离之苦,苏轼也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个,在政治挫折中,他们热切地探索个人如何在社会苦难中安身立命以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所以苏轼的易学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也是北宋士人思想从外在转为内在的一个基点。

从这个前提出发,我们就更能客观地理解苏轼易学思想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文如其人,文章如水,为人亦如水。

水象征着苏轼丰满而完整的人格内在精神,是苏轼的内在精神,正是他心底终生追求的圣人之德。

苏轼认为,上善之水是基于道的,水是丰盈的圣人之德。

同人卦乾上离下。

同人: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彖曰:“同人于也,亨。

利涉大川,乾行也。

”[2](P107、109)苏轼东坡易传认为:野者无求之地也。

立于无求之地,则凡从我者,皆诚同也。

彼非诚同,而能从我与野哉?同人而不得其诚同,可谓同人乎?故天与人同,物之能同于天者盖寡矣。

天非求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

(《东坡易传》卷二)“天性是向上的,与天呼应才能成为同人。

人聚众在旷野上,是很吉利亨通的,有利于渡过大河,这个环境和时机有利于君子发展。

”苏轼说:“卦以言其性,爻以言其情。

”所以他对卦辞的理解不是着眼于理学家的执着,而是倾身于自己的率性和旷达上。

他明白:在社会环境中,离则两伤,和则两美;在社会的发展和过渡中必然是一个相互追求的过程,所以要尊重各自不同的个性,尊重各自不同的社会思潮,形成协调并济的互补结构,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苏轼在对这个卦辞的理解上还提出了一些光辉的政治思想:他认为,君为阳,臣为阴,只有当阴阳保持一种均衡,才能协调并济,相辅相成;如果君主骄奢淫逸,刚愎自用,造成阴胜阳衰的局面,就会破坏政治上的均衡致使祸乱频生。

从苏轼对这一卦辞的理解我们可以分析北宋社会政治面貌。

其一是北宋的冗官冗兵制和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和权力的相互争夺;其二苏轼做人为官的思想本源。

他所理想的是一种民主的、合理有序的社会形态,在做人为官上也要达到自由高蹈、和而不同和独善其身。

从苏轼《东坡易传》的思想和他对这一卦辞的理解和肯定来看,我们就能更深一步地联系到北宋社会的派系之争和党锢之争,以致于北宋王朝的倾覆,苏轼的这一思想具有其时代的进步性和预测性。

屯卦坎上震下。

元亨,利贞。

勿用有攸往。

利建侯。

涣卦巽上坎下。

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2](P65、298)“屯”《说文解字》曰:“难也,象草木之初生。

”草木萌芽于地,但萌芽中仍少不了艰辛,天地行而万物生,但生长之初天地之气并未通畅,所以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亨”者,通也。

君王有庙宇,有利于渡过大河,可以成功。

雷雨来时大水涣漫,就像天地初生之时杂乱晦冥,正适宜有德之君统治管理,但管理之初人仍不得安宁。

东坡易传认为:初九以贵下贱,有君之德而无其位,故磐桓居贞以待其自至。

惟其无位,故有从者,有不从者。

夫不从者,彼各有所为“贞”也。

初九不争以成其“贞”,故“利建侯”,以明不专利而争民也。

民不从吾,而从吾所建,犹从吾耳。

(《东坡易传》卷一)世之方治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

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溢而不已。

逆之者必哀,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而归焉。

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

“涣”之为言,天下流离涣散而不安其居,此宜经营四方之不暇。

(《东坡易传》卷六)苏轼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对这个卦辞的理解也突出了很强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作为强大的君主唯一正确的做法应是尊重人民的主体意识,听任人民自由选择,坚持尊重个性,尊重差异,要实现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主张文化的多元共生。

[1](P149、150)所以君子要有大的作为就必须使天、地、人获得和谐,要在谋求人民利益上付出艰辛的努力。

可以说苏轼的这一思想在宋朝不会过时,再过百年也不会过时。

从这个卦辞我们再来分析苏轼:其一苏轼的为官执政思想。

他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慧州、儋州。

”在地方官任上,他总是竭力造福一方百姓,可见他的为官思想也是一直在追求和秉承着这种“民本”主义。

其二苏轼的贬谪流放实多,但他为什么总是显示出那样的从容镇定,那就是他的思想基础拥有这份天、地、人的审美境界,他很早就具备了“天地行而万物生”的这一思想准备,所以在屡次的贬谪生活中他亦挫亦勇,尽量表现出自己的乐观和镇定。

苏轼深知,“万物”“天下”“大道”都是比政治更大的东西。

真正的“大丈夫”不是政治家,而是一个具有终极关怀的人。

他认为作为官僚就应该尊重人民的主体意识,尊重差异性,要在给人民谋求利益上多做努力。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避免不了局限性,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在这里,苏轼是通过对“民间”的关切与开掘来考察民间大众的生存状态,可以说对社会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审视;而王安石等人则多以“居高临下”的态势充当民间的“救世主”。

在传统精神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士大夫文化,在纭纭大众面前往往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他们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审视大众与民间。

他们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另一方面,则有意识地把自己定位为民间的“救世主”。

苏轼作为“保守派”,是看破了这一层事实后力图尽量挽回和作到“兼济”和“独善其身”。

苏轼在《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中历述了他在仁宗、神宗、哲宗三朝的政治立场:仁宗朝因循守旧,所以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行”;神宗敢作敢为,励精图治,所以他“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元佑初除新法,“劝多行仁宗故事”,苏轼强调新法“不可尽废”,主张“参用所长”。

他认为:“圣人之治天下,宽猛相资,君臣之间,可否相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