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规范特训:1-2-3_大气的受热过程_大气水平运动_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一、(了解)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生物呼吸、主要的氧化剂微量气体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O3可以吸收紫外线水汽可产生天气现象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弱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越高,因而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在空间上,低纬>中纬>高纬;在季节上,夏季>春季。
秋季>冬季。
二、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海拔越高气温越高)(1)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a)图①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冷却快,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
b)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
c)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③)。
d)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④、图⑤)。
(2)逆温的类型3、逆温的影响有利方面: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时,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以被当作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突破训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人教版必修
第2讲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1.大气的垂直分层8~9 km;②平流层的22~27千米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关系(2)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②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
③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1)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辐射。
1.大气的受热过程由上图可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归纳为下表:大地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面(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2009·广东文基)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 × )解析“露重见晴天”就是说早上多露,则说明晴天的夜间,由于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地表降温快。
(2)(2013·浙江文综)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
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④。
( × )解析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
其他三种情形,都在不同高度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近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8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2021年整理)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全部内容。
限时规范特训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89页]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8·甘肃兰州一中期中)下图中,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由图甲和图乙可知()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能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 D.④减弱1~2。
解析:第1题,a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小,表示昼阴夜阴,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也强,保温作用强,所以昼夜温差小;b曲线反映气温日较差大,表示昼晴夜晴,也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大气逆辐射也弱,保温作用弱,所以昼夜温差大。
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的逆辐射减弱,即③减弱。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水平运动规范特训 湘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水平运动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
下左图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上右图中的( )A.①B.⑦C.③D.⑤答案 B解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
选B。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强B.②强,③弱C.④强,⑤强D.①强,③弱答案 D解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地面辐射强,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低。
选D。
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图,回答3~5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扩大,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城市建筑规模扩大,降低了风速,增加与郊区热量交换的难度,故①说法错误。
选B。
4.有关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是温带地区B.热岛效应≥1.0 ℃城市比例高原区最高,说明高原区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最多C.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高原区D.1月份温带地区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无关答案 C解析读图可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是高原区,故A错;热岛效应≥1.0 ℃城市比例高原区最高,不能说明高原区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最多,我国高原区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故B错;1月份我国为冬季,温带地区和高原区需要采暖,热岛效应较强,故D错误;读图可知,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高原区。
高考地理复习第二章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大气受热的根本来源。
(1)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包括红外线、紫外线和可见光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2)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受热过程如图:(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②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进行反射。
如: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③散射:空气分子和较小尘埃(有选择性):散射可见光中的蓝紫光。
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较大的尘埃:散射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如: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
(2)地面吸收及地面辐射:①温度越低波长越长,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主要以长波的形式向上辐射给大气,所以地面辐射又叫长波辐射。
②注意不是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3)大气升温及大气逆辐射:①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但对流层中水汽、二氧化碳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1)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2)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夜晚: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现象。
(3)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回削弱作用弱,保温作用弱。
(4)利用烟雾防霜冻:烟雾能增强回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5)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防止土壤水分蒸发的同时也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糖分积累等(6)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时最强,温度在14点前后最高,日出前温度最低。
(7)阴天与晴天对比:阴天的最高温较低,因为云层较厚,大气削弱作用强;阴天的最低温较高,因为云层较厚,大气逆辐射较强,晴天反之即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业(通用版)
(1)大气的受热过程1.飞行航向是指飞机在空中所在位置的经线由北端顺时针测量至飞机纵轴前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
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2月5日22时43分某国际航班从我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往该国首都的飞行信息实况记录图(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推测该国的首都国际机场可能是()A.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B.加拿大渥太华国际机场C.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D.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机场(2)该国际航班飞行到甲地上空后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改变飞行航线B.提高机舱温度C.避免遭遇强对流天气D.防止飞机失重2.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米米米米(2)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时—22时时—7时时—10时时—16时3.某气候研究实验室利用气象测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减气温)。
下表为“我国部分区域逐月地气温差统计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东北地区1月地气温差为负值,主要影响因素是()A.正午太阳高度B.冬季风势力C.白昼时间D.下垫面状况(2)江南与西藏气象测站纬度相当,但江南夏季地气温差较小,其原因是()A.甲大B.乙小C.丙大D.丁小4.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的方式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如图所示),可有效地防止冻害,其原理是()A.增强大气逆辐射B.阻挡地面辐射C.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5.读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高考中图版高中地理一轮专题复习第1部分第2章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学案
第1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考纲考点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应用实践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垂直分层及特点会判读等温线分布图分析逆温现象的特征和影响大气受热过程正确解读受热过程示意图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理解大气吸收、反射、散射影响解读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保温作用正确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热力环流及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正确判读等压面分布图热力环流原理的分析与现实应用会解释常见热力环流现象成因形成风的原动力,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差异会绘制风的受力分析图等压线分布图中的风向判断会比较风力大小(对应学生用书第41页)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问题。
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B地面辐射。
(3)应用——解释“高处不胜寒”现象:海拔越高处,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因此近地面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2.大气的受热过程受热过程具体说明地理意义环节1:“太阳暖大地”绝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A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地面增温→太阳是地面的根本热源环节2:“大地暖大气”地面被加热,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除少数透过大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增温→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环节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C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热量返还给地面→实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增温产生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那部分称为C大气逆辐射,其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知识拓展] 大气的削弱作用表现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高三全册地理课件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
关心的问题。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12/10/2021
高频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等压面的判读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 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 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12/10/2021
高频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等压面的判读
【对点演练 2】 (2015·天津一模)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等压面分布 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气温:甲>乙>丁>丙 ②此时 M 地吹东北风 ③此时 M 地吹西北风 ④气压:甲>乙>丙>丁
12/10/2021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 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下图)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 (1)垂直 其高空形成 高气压
运动 ,B、高C气两压地冷,却在,高空空气形冷成却低下气降压,在近地面形成
2019年高考一轮复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温差显著,当海上 暖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出现平流逆温。
逆温及其影响
(3)锋面逆温:冷暖气团交汇时,暖气团密度 冷空气上。
逆温及其影响
(4)地形逆温:由于山坡散热快,山坡上的冷 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 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右图是某地气温垂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 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 物扩散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若该地气温由甲逐渐演变到丁,则造成气 温垂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1. ①台风过境 ②晴朗无云的夜晚 ③冷空气南下 ④热带海洋气团影响 ⑤暖锋过境 ⑥ A. ①④ B. ③⑥ 1. C. ②③ D. ⑤⑥ 3.下列哪种地形易造成该地气温由甲到丁的 演变( ) A. 山地 B. C. 平原 D. 丘陵
逆温及其影响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1)辐射逆温: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由于大气逆辐 辐射散失热量多,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 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注意:在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较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
逆温及其影响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时 因受下垫面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 慢,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空气和地 定。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 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B.高纬度地区极光
D.到达地面的短波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 阳 辐 射 地 面 吸 收 地面增温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吸收 、 反射、散射 大 等削弱作用 气 逆 辐 射
射向地面
2019版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1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的
水 平
(1)等压线数值的大小:由于风从高压吹 向低压,故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越来越 小,如甲图等压线 数值最小;乙图等压
运
动
(2)近地面的风向受水平气
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 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 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线
数值最小。 A
(2)D 南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 球风向右偏,如上图中 图;南半球向 左偏,如上图中 图。 甲
核心素养落实 综合思维:火山爆发导致的 某一项因素变化对于其他 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 响。
如何思 火山爆发——地面温度下降 思考:地表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温度下降说明地表获得的热量减少。 迁移:(1)火山活动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2)大气中的尘埃颗粒增多会增强大气 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 辐射。 感悟: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使地表温度上升。
,不随昼
城市风
大 气 的 水 平
运
动
【明】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 面受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 度力。 【记】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向风速;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知】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 原因,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 低压。 (2)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 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大小随纬 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为零。 (3)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
乙
考点导析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建模思维流程 引导能力运用
真题剖析
(2015·广东卷,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水平运动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高考一轮复习同步训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水平运动一、选择题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图中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
据此回答1~2题。
1.此时,小船上的旗帜飘向(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此时为夜晚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C.②地为阴雨天气D.③地气温高于②地的[解析] 1.B 2.D 第1题,结合图示等压面分布可知,近地面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所以此时近地面风由湖泊吹向陆地。
该区域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①②两地之间风由②地吹向①地,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其风向为东北风,故两地之间小船上的旗帜飘向西南。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湖泊气温,为白天,则③地气温高于②地的。
①地盛行上升气流。
②地受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晴朗天气。
图为某地风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位于( )A.赤道附近B.北半球中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极点4.造成图示高低空风向改变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海陆差异D.纬度差异[解析] 3.B 4.A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地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结合选项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第4题,造成图示风向不断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地转偏向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地球的自转。
图为我国东北部及周边地区某年8月6日20时近地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回答5~7题。
5.P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偏西风B.东北风C.偏东风D.东南风6.图示时刻( )A.甲地天气晴朗B.乙地受高压中心控制C.丙地阴雨连绵D.丁地受高压脊影响7.图中甲、丁两地气压差最大接近( )A.5百帕B.10百帕C.12.5百帕D.15百帕[解析] 5.A 6.A 7.B 第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结合P地近地面等压线状况可判断该地近地面风向为偏西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2.3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水平运动名师课件 湘教版
1.分析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1)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 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温的现象,称为逆温。(如 图)
从形成原因上看,常见的逆温类型主要有: 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 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我国冬季 的逆温主要是此类逆温。 ②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水面的影响而迅 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③锋面逆温。锋面附近因上面为暖空气,下面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故会产生明 显的逆温现象。 ④地形逆温。在山区的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 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垂直结构,出现逆温现象。
2.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 冷热不均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 冷热不 均
→
பைடு நூலகம்
空气的 上升或 下沉
→
同一水平 面上的 气压差异
→
大气的 水平运动
→
热力 环流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
5.逆温的影响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逆温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最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情况是地表温度向高空递减,空气能够在垂直方向 上流动,将污染物携带至高空大气中,污染范围扩大。而出现逆温时,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空气 对流少,比较稳定,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近地面气温低,大气稳定度高,容易使空气中的水汽 在近地面凝结成雾,同时也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更强,能够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故选择②③④。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 第二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 湘教版
第二讲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巩固组](2017·商丘模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1.A 2.C(2017·湖南六校联考)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4.由图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解析:第3题,降水变化影响云量大小和水滴多少,进而影响直接辐射;太阳高度影响太阳光线的角度和路径,从而影响直接辐射;大气洁净度影响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数量,从而影响直接辐射;气温变化对直接辐射没有影响。
第4题,太阳高度只取决于太阳和该地的相对位置,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关系,与晴天还是阴天无关;晴天时云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少,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弱;太阳的散射辐射指到达地面的一部分太阳辐射,而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时的太阳辐射,所以云层无法对太阳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散射辐射的变化,除了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还受大气中的颗粒物多少(污染)、太阳高度等因素影响。
高三一轮复习 大气水平运动讲解
4.判断天气状况
低压、低压槽控制 为阴雨天气; 高压、高压脊控制 为晴朗天气。
1020
102A5
北京
C
1015 D
1010
B
1015 石家庄
汉城
东京
1010
郑州 G
1005
E 武汉
合肥
长沙 南昌
1020
福州 F
1035
1025
1030
判断北京、首尔、武汉、福州近期的天气状况如何? 北京:晴朗;首尔:阴雨;武汉:阴雨;福州:晴朗
下图是某一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下题。
1.(2011江苏卷,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图3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 线。读图完成下题。
2.(2011福建,10)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风力大小的判读
考点解读二:等压线判读
1. 近地面任意点风向的画法
a. 在等压线图中,过该点做切线(图中虚线),再 过改点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见图中箭头A)。 b. 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按 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画出实线箭头, 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见图中箭头B)。
注意:高空风不考虑摩擦 力,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风考虑摩擦力,风向 与等压线斜交。
南半球左偏,赤道不偏。
500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的关系:
气压梯度力
垂直风向,改变方向
地转偏向力
风向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 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
下左图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上右图中的()
A.①B.⑦
C.③D.⑤
答案 B
解析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
选B。
2.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强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D.①强,③弱
答案 D
解析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地面辐射强,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低。
选D。
读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以城乡最低气温差表示)图,回答3~5题。
3.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①城市建筑规模扩大,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②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③城市大气污染物如CO、SO2、NO x以及悬浮颗粒物增加④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城市建筑规模扩大,降低了风速,增加与郊区热量交换的难度,故①说法错误。
选B。
4.有关我国各气候区城市热岛效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是温带地区
B.热岛效应≥1.0 ℃城市比例高原区最高,说明高原区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最多
C.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高原区
D.1月份温带地区和高原区热岛效应较强与生活采暖无关
答案 C
解析读图可知,城市热岛效应最强的是高原区,故A错;热岛效应≥1.0 ℃
城市比例高原区最高,不能说明高原区产生热岛效应的城市最多,我国高原区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故B错;1月份我国为冬季,温带地区和高原区需要采暖,热岛效应较强,故D错误;读图可知,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幅度最大的是高原区。
选C。
5.关于热岛效应对各气候区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风沙活动减弱B.水资源供应充足
C.暴雨频率增加D.雪灾频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热岛效应是城郊温差导致的,热岛效应增强,说明城郊温差变大,城市温度升高,空气上升加剧,暴雨频率增加;热岛效应导致风从郊区吹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则郊区吹向城市的风风力加大,可能使风沙活动加强;热岛效应对水资源供应和雪灾影响小。
选C。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
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读图,回答6~7题。
6.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O点风向为()
A.④或⑤B.③或④
C.⑥或⑦D.⑤或⑥
答案 B
解析若图示为北半球,P1>P2,则图中③表示高空中风向,④表示近地面风向。
7.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⑦B.①或⑧
C.⑦或⑧D.②或③
答案 A
解析若图示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③表示南半球风向,⑦表示北半球风向。
[2015·河南郑州质检]读我国局部地区某时刻近地面气压场及台风中心位置图,回答8~9题。
8.此时,北京的风向最可能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西北风
答案 B
解析分析图示等压线分布特征,可过北京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北京附近的1 005百帕,指向西南方向,再考虑地转偏向力(向右)的作用,可知此时北京的风向为东北风。
9.此时,天气晴朗的地点最有可能是()
A.甲B.乙
C.丙D.丁
答案 A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丙、丁位于冷锋锋后附近,受冷锋影响,多阴天。
乙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
甲所处区域有台风活动,但甲此时位于台风眼内,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2015·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西宽约90 km)和周边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湖泊东西岸风向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海陆位置B.大气环流
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
答案 D
解析通过题干和图中的信息,将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画出示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湖泊与湖岸之间为小范围的局部环流,很容易排除A、B、C三个选项。
通过画图分析可知为热力环流,故选择D项。
11.在夏季,此时最可能为地方时()
A.0点B.5点
C.15点D.20点
答案 C
解析在夏季,白天会出现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
根据备选项,15点符合题意且热力性质差异较大、更典型,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2题,56分)
12.(26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哪个时段?(6分)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变大或变小)。
(6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并判断c地具体风向。
(14分)
答案(1)8~16时。
(2)变小
(3)热力环流方向如下图。
c地具体风向为东南风。
解析第(1)题,材料二中近海洋面气压高于陆地近地面,说明海洋面附近气温低于陆地近地面,处于8~16时之间。
第(2)题,近50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陆间温差减小,a、b间等压面弯曲度减小。
第(3)题,根据a、b两地气压性质,首先确定气流垂直运动,然后确定水平运动气流,进而完成热力环流。
气流在从b经c向a运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南风。
13.(30分)读世界某区域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最大气压差可能为________。
这种巨大差异的形成原因是什么?(10分)
(2)此日,O和P两地风力大小差别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此日,P和Q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2分)
答案(1)54 hPa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原来气压带分布的格局,1月(冬季)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P地等压线比O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P地位于海洋,摩擦力小于O地。
(3)Q地Q地为高压中心,多晴朗天气。
而P地为低压中心,多阴雨天气,云层白天能削弱太阳辐射,晚上能增强大气逆辐射,使日温差变小;P地位于海洋,海洋的热容量较大,日温差较小。
解析第(1)题,图中等值线间气压差为5,Q处气压值最高,介于1 040~1 045之间,东北部160°E闭合圈内气压值最低,介于990~995之间。
同一纬度
地区气压差异的成因是地面状况(海洋和陆地)差异导致。
第(2)题,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故风力大;海洋上因摩擦力小,风速快,故风力大。
第(3)题,P和Q的气温日较差主要受天气的影响,Q处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大;P 处是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