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合集下载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数学建模能力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模型和对结果进行合理解释等多个方面。

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介绍一些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方法。

一、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首先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设计相关的数学建模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求解。

通过测量植物的生长数据,让学生利用函数模型来描述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购物消费问题,让学生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来确定最优消费方案等。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建模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计算。

通过制作简易的建模工具或实验装置,让学生亲自进行数据采集和建模实验,增强学生对建模过程的亲身体会和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数学建模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教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系统地教授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基本流程,包括问题分析、建模假设、建模方法、模型求解和模型检验等环节。

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数学建模的常用工具和技巧,如函数建模、数据拟合、数值计算、图表分析等。

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建模能力。

四、开展数学建模竞赛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和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竞赛和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建模题目和案例,提高他们的实际建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竞赛和实践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激励他们在数学建模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例如, 在教 学《 质数 和合 数 》 , 的教师 可 能会 出 示两 时 有
三 个 自然数 , 让学生 找 出它们 的 因数 , 然后 出示 课本 上 的概 念 。只 通过几 个例 子就 出示 概念 , 样 的处理 过于 简 单 , 这 学
概 括能 力构 成 了数 学 思维能 力 的第 一要素 , 形成 概念 、 是 得
数 的 因数 的多 少进行 自主 分类 。 在这 样的教 学 中 , 学生 的主
体 作用 得到 了充 分 的发 挥 , 们的 分析 、 较 、 他 比 归纳 、 概括 能 力和 自学能 力也 得到 了有 效地 培养 ,学生 处于 学 习的主 体
的 演示 中发现 石 头 占了瓶子 的 空间 , 而水面 上升 , 从 初步 理 解 空 间这一概 念 。为 了让学 生更 好地 建立 体积 这一 数学 模
二、 在抽象与概括 中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 教学 说到 底就 是告 诉学 生前 人已 经给 我们 构建 的 个个 数学模 型和 怎样 构建 模型 的思 想方 法 ,以使 学生 能
运 用数 学模型 解决 数学 问题 和实 际 问题 。也 就是 要 不断地
引导 学生 用数 学 的眼光 去观 察 、分 析和 表示 各种 事 物之 间 的 关系 。 纷繁 复杂 的具体 问题 中抽 象 出熟悉 的数 学模 型 , 从 进 而达 到用数 学模 型 来解 决实 际问题 ,使数 学建 模 意识 成 为 学生 思考 问题 的方法 和 习惯 。 高 度的抽 象 l 是数 学最 本质 的特 点 ,抽 象和 概 括构 成 陛 了数学 的实 质 , 数学 的思 维是 抽象概 括 的思维 。因此 , 象 抽
出规律 的关键 性手 段 , 是建 立数学 模型 的重 要方 法 。 也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分析和计算,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引入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知识更加实用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正文:1.引入数学建模的目的o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数学建模可以从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o实践数学知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和抽象性。

o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数学建模往往需要多个学生共同合作,通过分工合作和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o基于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数学建模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o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和验证。

o实践性任务: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性任务,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数学建模的实施步骤o确定问题:由教师提出或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明确问题的背景和要求。

o数据收集: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数据的技巧。

o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化简,建立数学模型,包括变量的定义、关系的建立等。

o模型求解:利用数学知识和分析工具,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o结果解释:对求解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得出对实际问题的结论和建议。

o反思总结:对数学建模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和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方法。

结论:将数学建模引入小学数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性任务的安排,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对数学感兴趣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数学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几何模型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一、选择合适的题目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题目。

题目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例如,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地图、运动等相关的题目。

二、分析题目要求在选择了合适的题目之后,我们需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具体内容、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问题所涉及的几何形状和关系。

三、建立几何模型基于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开始建立数学几何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所涉及的几何形状和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图形、图表、坐标系等工具,将已知条件和未知量进行可视化表示。

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问题,并且为后续的求解提供便利。

四、运用几何知识求解建立了几何模型之后,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来求解问题。

这包括利用几何定理、几何公式等进行推理和计算。

在求解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善于发现问题中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推理的严密性,确保每一步推导都是正确的。

五、验证和解释结果在求解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解释。

验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数值计算进行验证等。

通过验证,我们可以确保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解释则是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可以从几何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解释,使得结果更加直观和易懂。

六、拓展和应用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拓展和应用,将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例如,可以将几何模型与实际建筑、地图设计、运动轨迹等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中的模型建立与解析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模型建立与解析方法

数学学习中的模型建立与解析方法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学习如何建立和解析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描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

本文将介绍数学学习中的模型建立与解析方法,并探讨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模型建立方法1. 确定问题: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只有明确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建模。

2. 收集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持。

因此,在建模之前,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3. 假设条件:在建立数学模型时,通常需要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设。

这些假设可以简化问题,使问题更容易求解。

4. 建立方程: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程或函数来描述问题。

方程的建立需要依据问题的特点和已知条件。

5. 参数估计: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有时需要估计一些未知参数的值。

参数的估计可以通过实验或者其他手段得到。

二、解析方法1. 解析求解:解析求解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求解。

常见的解析方法包括方程求解、积分求解等。

通过解析方法求解模型,可以得到问题的解析解,从而得到问题的准确答案。

2. 数值求解:有些复杂的数学模型难以通过解析方法求解,这时可以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求解。

数值方法通过近似计算,得到问题的数值解。

3. 数据分析:在模型解析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分析也十分重要。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模型应用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各个领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物体的运动、电磁场的分布等问题。

通过建立和解析数学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物理现象。

2. 经济学:经济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决策。

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模型的建立引言数学模型是将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的表示。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本文将讨论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以及一些常用的建模方法。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是一种以数学符号和方程组的形式来描述现实问题的工具。

它由变量、参数、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组成。

变量表示问题中的待求量,参数表示问题中的已知量,约束条件表示问题中的限制条件,目标函数表示问题中的目标。

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研究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了解问题的背景和相关知识,明确问题的目标和要求。

2. 定义变量和参数:根据问题的特点,我们需要定义适当的变量和参数来表示问题中的各个要素。

3. 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根据问题的描述和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建立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问题中的关系。

4. 添加约束条件:将问题中的限制条件加入到模型中,确保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5. 确定目标函数:根据问题的目标,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函数,以便我们可以通过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来求解问题。

6. 解模型并验证:使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求解模型,并验证模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常用的建模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建模方法包括:- 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

- 最优化方法:使用最优化理论和方法,通过最大化或最小化目标函数来建立模型。

- 离散事件模拟方法:将连续事件转化为离散事件,使用模拟技术来解决问题。

- 动态系统建模方法:将问题描述为动态系统,通过建立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来建模。

- 概率模型方法:通过概率论的知识,建立和分析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

结论数学模型的建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通过合理的建模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问题需要选择适合的建模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和实际领域的知识,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得出准确的结果。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数学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图形的性质、变换和计算等方面。

在学习数学几何时,建立几何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

一、实物模型实物模型是指通过实际物体来建立几何模型。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纸片、木块或者其他材料来制作各种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圆等。

通过观察和操作实物模型,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换规律。

以正方形为例,我们可以使用纸片剪出一个正方形,并在其上标出边长和角度等信息。

通过折叠、旋转等操作,我们可以观察到正方形的对称性、角度关系等特点。

这样的实物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正方形的性质,并在解题过程中提供直观的参考。

二、几何软件模型随着科技的进步,几何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建立几何模型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

几何软件可以在计算机上绘制各种几何图形,并进行变换、计算等操作。

通过使用几何软件,我们可以快速绘制几何图形,并观察其性质和变换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几何软件绘制一个平行四边形,并通过调整参数来改变其大小和形状。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角线相等等特点。

几何软件的使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还可以进行一些几何计算,如计算面积、周长等。

三、图形分解模型图形分解是一种常用的建立几何模型的方法。

通过将一个复杂的几何图形分解为若干简单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结构和性质。

图形分解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子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以三角形为例,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三条边和三个内角。

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以及三角形边长和角度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图形分解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并在解题过程中提供指导。

四、实际问题模型几何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理论推导和计算,还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建模和解决。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模型建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一、模型建构方法的概念模型建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来构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模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简化和抽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模型建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模型建构方法的步骤模型建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定需要构建模型的数学关系。

2. 建立假设: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合理的假设,并对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定义。

3. 模型构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数学模型,表达出问题的数学关系。

4. 模型求解: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得出问题的数学解。

5. 解释和验证:学生解释和验证数学解的意义和正确性,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进行评价。

三、模型建构方法的优势模型建构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模型建构方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模型建构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数学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促进跨学科融合:模型建构方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物理、经济等,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融合。

四、模型建构方法的应用模型建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年级和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简单问题,培养他们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建模成象。

创设问题情境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有关的因素相结合,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性和思维活跃性。

使学生用积累的生活经验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思想的存在。

如《正比例的应用》出示李师傅到商店买了1捆电线,跟店老板说好,用后再把剩下的拿来退钱,结果李师傅剩下大半捆,店老板退钱得知道这大半捆电线的长度。

用尺量太麻烦,老板用秤称这电线的重量,电线的重量和长度有什么关系呢?生:每米电线重量是一定的,所以电线的重量和长度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怎么求每米的重量呢?生:找一米粗细同一种电线称出重量,因而可以通过称重量就可以求出电线的长度。

二、重视学生亲身体验,建模悟理。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应关注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构建数学模型。

如《重叠问题》让学生用浆糊把两张同样长10厘米的纸条左右粘在一起,用尺量一量粘成的纸条的长度,为什么粘成后的纸条比20厘米短了?生:两张纸条有两小段粘起来就变成一小段了。

量出重叠部分长多少厘米,算出粘成的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学生发现规律,只要用原来两部分的长度之和减去重叠部分的长度就能求出粘后的长度了。

如在推导圆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想办法获取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知识通过割、补、平移、旋转等方法拼成学过的***形,从而找到新知识的内在模型。

三、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模立意学生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体会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如平面***形面积模型,在遇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时,要想所给***形是什么***形,这种***型面积怎样计算。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我先出示许多圆柱、圆锥形状的冰激凌包装盒,这些学生都很感兴趣。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冰淇淋盒的形状,学生很快发现冰淇淋盒的形状有圆柱形,也有圆锥形。

初中数学模型建立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模型建立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模型建立技巧数学模型建立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初中数学模型建立的技巧,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

一、理解问题的实质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要理解问题的实质。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理解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变量。

这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只有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建立模型。

二、确定变量和参数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学生需要识别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将它们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在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变量有x、y、z 等,参数通常用字母a、b、c等表示。

在确定变量和参数时,要注意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三、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时,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非常重要。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工具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

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数学工具。

例如,如果问题涉及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使用函数或方程来描述这种关系;如果问题涉及到图形的性质,可以考虑使用几何知识来建立模型。

四、化简和求解模型在确定了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并选择了合适的数学工具后,接下来就是化简和求解模型。

学生应该按照数学规则和步骤,对模型进行化简,使其更加简洁。

在求解模型时,要注意解的合理性,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进行检验。

五、检验和应用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求解出模型后,学生应该对模型进行检验,看是否能够满足问题的要求。

如果模型检验成功,学生还可以尝试将模型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

六、总结和反思最后,学生应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应该思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在建立模型时有哪些不足之处。

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在现代科学和工程领域中,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和预测现象的重要工具。

建立一个准确有效的数学模型,不仅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模型。

第一步:问题定义和背景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明确问题的定义和背景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问题的起源、目标和约束条件,以及问题所涉及的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和特点,我们可以确定适用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

第二步:建立假设和简化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通常需要进行一些假设和简化。

这些假设和简化可以使问题更易于处理,但也可能导致模型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在建立模型时,我们需要权衡精确性和可行性,并确保模型的假设和简化与问题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三步:选择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

常见的数学方法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

而模型类型则包括差分方程、微分方程、优化模型和统计模型等。

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模型类型是建立准确有效模型的关键一步。

第四步:建立数学方程和关系在建立数学模型时,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数学方法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数学方程和关系。

这些方程和关系可以描述问题中的物理规律、动力学过程或统计关系。

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数学理论和公式,或者根据问题的特点和需求,自行推导和建立数学方程和关系。

第五步: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在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进行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

参数估计是指根据实验数据或观测结果,估计模型中的未知参数值。

而模型验证则是通过与实际数据的比较,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数估计和模型验证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模型,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和适用性。

第六步:模型分析和应用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可以进行模型分析和应用。

模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的行为和特性,探索模型的稳定性、收敛性和灵敏度等。

课堂上数学模型的建立

课堂上数学模型的建立

浅谈课堂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思考方法,是利用数学语言、符号、式子或图象模拟现实的模型,是把现实世界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求得解决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怎么帮助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呢?一、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建模所谓“模”,即“建模”。

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不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

对小学数学而言,“建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5-2等于几的“减法”时,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出示情境图。

师:谁来说一说第一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生:从图中我看到了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

师:第二幅图呢?生:第二幅图中有2个小朋友去提水了,剩下3个小朋友。

师:你能把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下3个。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也说得很好。

你们能根据这两幅图的意思提一个数学问题吗?生:有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还剩几个?生(齐)个。

3师:对,大家能不能用圆片代替小朋友,将这一过程摆一摆呢?(教师在行间指导学生摆圆片,并请一生将圆片摆在情境图的下面。

)师:(结合情境图和圆片说明)5个小朋友在浇花,走了2个,还剩3个;从5个圆片中拿走2个,还剩3个,都可以用同一个算式(学生齐接话:5-2=3)来表示。

(在圆片下板书:5-2=3)生齐读:5减2等于3。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5表示什么?2、3又表示什么呢?……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这样的数学问题,5-2=3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请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有5瓶牛奶,喝掉2瓶,还剩3瓶。

生2:树上有5只小鸟,飞走2只,还剩3只。

……这样由具体、形象的实例开始,借助于操作予以内化和强化,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赋予“5-2=3”以更多的“模型”意义。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明确问题和目标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问题的本质和我们的目标。

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例如商业决策、物理过程、社会现象等。

目标可以是预测结果、优化决策、揭示规律等。

第二步:收集数据第三步:确定变量和参数变量是数学模型中的未知数,它们的取值会随着问题的不同而变化。

参数是数学模型中的已知量,它们的取值是固定的。

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我们需要明确问题中的变量和参数,并给予它们合适的符号表示。

第四步:建立数学关系第五步: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数学关系的形式,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来求解模型。

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线性代数、微积分、最优化方法、概率统计等。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第六步:验证和调整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它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这可以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观察模型的行为等方法来实现。

如果模型与实际情况不符,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第七步:模型应用和分析当模型验证通过后,我们可以应用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计算和分析模型的输出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为决策提供支持、揭示问题的本质等。

第八步:模型解释和沟通最后,我们需要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解释和沟通。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法向非专业人士解释模型的意义和结果。

这有助于模型的应用和建议能够得到各方的认可和接受。

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问题分析能力、数据分析技巧等。

此外,每个具体问题都有其特殊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因此,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灵活性和创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模型的建立与解题方法

模型的建立与解题方法

模型的建立与解题方法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模型的建立与解题方法扮演着重要角色。

模型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和抽象,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探讨模型的建立和解题方法,并且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

一、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建立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或符号化的形式,包括确定问题的变量、关系和约束条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模型建立方法:1. 传统方法:通过观察和实证数据,利用统计学和数学建模技术,推导出相应的模型。

例如,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数据来建立宏观经济模型,以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

2. 半经验方法:结合实践经验和专家知识,构建模型。

在一些复杂的系统中,我们往往无法准确地描述所有的关系,此时,半经验方法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环境科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专家经验和先验知识,建立生态系统模型来预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3. 仿生学方法:从生物系统中汲取灵感,构建模型。

这种方法借鉴了自然界中生物的优秀设计思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借鉴鸟类的飞行原理,设计出更加高效的飞行器。

二、解题方法在模型建立好之后,需要采用适当的解题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问题的答案或者优化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1. 解析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导和求解,得到精确解。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的数学表述比较简单的情况。

例如,在物理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解析法求解经典力学问题。

2. 近似法:通过适当的近似和假设,简化模型,得到近似解。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因为一些问题的解析解很难求得。

例如,天体力学中的三体问题,通常采用近似法求解。

3. 数值法:将模型离散化,转化为数值问题,通过计算机进行求解。

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大规模的问题。

例如,在工程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有限元法对结构进行强度分析。

三、建立与解题的技巧在模型的建立和解题过程中,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1. 精确把握问题的要求和约束条件,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2. 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适当的抽象和简化。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重要的学科交叉领域,通过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的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数学思维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时形成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鼓励他们进行推理和创新思考。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供实际问题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教师应该提供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这些问题可以来自于各个领域,例如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等。

通过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

三、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模型在进行数学建模时,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来描述问题。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模型,例如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离散模型等,并说明每种模型适用的场景和限制。

通过对不同模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进行数学建模需要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网络查询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并且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并且为建立数学模型提供依据。

五、解决问题与评估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解决方案进行评估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和数据的比对来评估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进行教师学生互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解决方案,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总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能够简化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获得预测结果。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构成1.问题的抽象化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待解问题进行抽象化。

抽象化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表达式在数学模型中,数学表达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数学表达式可以用来描述问题的特性、关系和约束条件。

常见的数学表达式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构建数学表达式,可以准确地刻画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3.参数的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参数是指那些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给定的常量或变量。

参数的确定对于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并通过实验、观察或数据分析等手段来确定。

4.模型的求解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问题的解答或预测结果。

模型的求解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解析解、数值解或模拟仿真等。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对于模型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二、数学模型的应用领域1.物理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学是最早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中,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释。

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可以通过建立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热传导现象可以通过建立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数学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不仅扩展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生物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学科,也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应用。

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迁徙等行为,以及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例如,建立动力学方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生物过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的传播和控制。

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与应用

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与应用

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与应用数学几何模型是描述和解决与空间、形状和位置相关的问题的数学工具。

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图形学等。

本文将探讨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1. 几何推理法几何推理法是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和推理,我们可以发现物体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将其转化为几何模型。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建筑物的结构和形状,推导出相应的几何模型,从而进行设计和计算。

2. 数学建模法数学建模法是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城市的道路、建筑物等要素抽象为几何图形,然后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交通流量、人口分布等问题,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3. 计算机辅助建模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建模法在建立数学几何模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计算机软件,我们可以快速地建立复杂的几何模型,并进行仿真和分析。

例如,在汽车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汽车的空气动力学进行模拟,从而改善汽车的设计和性能。

二、数学几何模型的应用1. 物理学中的应用数学几何模型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力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描述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在光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分析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这些模型为物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计算工具。

2. 工程学中的应用在工程学中,数学几何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和分析。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计算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和稳定性;在电子工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设计电路板和芯片布局。

这些模型能够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3. 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是利用计算机生成和处理图像的学科。

数学几何模型在计算机图形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三维动画制作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描述物体的形状和动作;在虚拟现实中,我们可以利用几何模型模拟真实世界的场景和物体。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和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一种现实系统或问题模型。

这种模型一般由数学公式、方程、图表等数学概念组成。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如何引导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通过模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让学生在课上分组,给每组分配不同的预算,并让他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学生可以计算商品的价格、折扣、税和运费等,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让小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一篇关于水利工程的文章,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设计一个简单的水利工程模型。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如何评估学生的数学模型能力评估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估。

教师可以在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数学分析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评估,并能够自己评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对数学建模活动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总结也是评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回顾和总结学生的建模活动,并提出帮助学生加强能力的建议。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模型构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数学模型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一种工具,通过建立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以帮助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模型。

一、函数模型构建方法函数模型是数学模型中最常见也是最基础的一种形式。

构建函数模型时,可以根据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变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数学函数来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函数模型构建方法:1. 线性函数模型:当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时,可以使用线性函数模型来描述。

线性函数的形式为 y = kx + b,其中 k 和 b 分别表示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2. 指数函数模型:当实际问题中的变化过程呈现指数增长或递减的特点时,可以使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描述。

指数函数的形式为 y = a^x,其中 a 是常数,x 表示自变量。

3. 对数函数模型:当实际问题中的变化过程呈现对数关系时,可以使用对数函数模型来描述。

对数函数的形式为 y = loga(x),其中 a 是底数,x 表示自变量。

二、统计模型构建方法统计模型是一种通过数据分析来建立的模型。

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常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数据,建立统计模型来进行预测或者推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模型构建方法:1. 线性回归模型:线性回归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线性关系,建立一个拟合程度较高的线性模型。

线性回归模型的表达形式为 y = kx + b,其中 k 和 b 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和截距。

2. logistic 回归模型:logistic 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分类模型,在二分类问题中应用较为广泛。

logistic 回归模型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给出了一个概率值,用于判断样本属于哪一类。

三、几何模型构建方法几何模型是一种通过几何图形来表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在高中几何学中,常常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来求解问题。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
1.问题情境的抽象化:将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抽象成数学符号和形式。

2.建立变量和参数:将问题中的所有量划分为变量和参数两类,并逐一定义。

3.构建数学方程:根据问题情境的不同,选用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技巧,构建数学模型的核心方程。

4.模型求解:根据所建模型的不同,选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算法,得出数学模型的解析解或近似解。

5.模型验证和优化:比较模型预测结果和实际观测结果,对模型进行优化和修正,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和预测精度要求。

6.应用和推广:将建立好的数学模型应用到具体问题中,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广模型应用的范围和领域。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才能使模型更加精确有效。

同时,对于不同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从不同角度探索有效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作者:黄心勤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12年第11期
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和为一种特殊目的而作出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数学结构。

在小学阶段建立清晰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自觉检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促进知识的深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模型的创建过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下面就谈谈在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几点做法。

一、在分析与比较中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比较与分类的知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已有的认识基础,把生活中的分析、比较、分类迁移到数学中来,在教学中利用分析与比较来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有的教师可能会出示两三个自然数,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因数,然后出示课本上的概念。

只通过几个例子就出示概念,这样的处理过于简单,学生对于质数、合数的概念只是机械地接受,并非自主建构,对概念的运用自然有限。

其实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先增加一些有生活背景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座位号写出各自的因数,然后让部分学生汇报自己座位号因数的情况,接着让学生比较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特点,从而根据这些数的因数的多少进行自主分类。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自觉去认识和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及本质特征,也能自主建构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的模型。

在这一数学概念模型形成过程中,分析、比较的作用较大,观察、比较“一些数的因数个数的特点”花的时间不多,但却是新知与旧知的“生成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发现有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他的因数。

其实学生在比较的过程就已经发现了这些数的因数个数的特点,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分类,而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的数学模型也在学生的分析和比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又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时,教师就可以充分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模型:让学生观察若干个三角形,通过比较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抓住角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而顺利构建数学模型。

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建模思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二、在抽象与概括中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告诉学生前人已经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也就是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最本质的特点,抽象和概括构成了数学的实质,数学的思维是抽象概括的思维。

因此,抽象概括能力构成了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要素,是形成概念、得出规律的关键性手段,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方法。

如在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我们发现课本上对于体积概念是这样概括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在这里,“空间”一词比较抽象,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故事——《乌鸦喝水》,把它作为新知识的载体,将新知识寓于故事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课件的演示中发现石头占了瓶子的空间,从而水面上升,初步理解空间这一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体积这一数学模型,还可以让学生把书包从桌内拿出,用手摸一摸桌内,然后再将书包放入后用手摸一摸桌内。

通过这样的亲自感受、对比,学生对于体积这一概念就能理解了。

从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情境和一个拿、放书包的简单动作中,学生很自然就抽象出体积的概念,而这个学习过程,正是一个以抽象概括方式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新课标注重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对于教材中对一些空间图形的概念,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模型的建立,我们就可以先提供一些具体的几何图形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再进行抽象概括,从而正确建构数学模型。

三、在观察与实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探索能力是在抽象概括、推理、判断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性思维能力。

探索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并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实验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需要将学生的主动学习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他们在观察与实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圆柱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抽象出“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一数学模型。

对于这样的模型,学生很难得出。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
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宽和圆柱之间的关系,与“圆柱的高=展开后长方形的宽,圆柱的底面周长=展开后长方形的长”这两个小模型的建立。

在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意识,交给各小组活动任务,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

学生在实际的制作过程中,发现制作出来的圆柱的底面有的太大,有的太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的观察、讨论、研究,他们发现底面圆的周长要等于侧面展开图中长方形的长,这样做出来的圆柱才正确、美观。

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观察、反思,从而在实验操作去发现、总结问题,比教师直接的讲述更让人印象深刻。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学生在观察、实验活动中既动眼、动脑又动手,可以使他们手脑结合,心灵手巧。

在学生学习圆柱、圆锥的体积后,还可以安排一节让学生动手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实践课。

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的容器,水,不规则物体(如石块、马铃薯、灯泡等)。

让学生观察各自准备的容器,说出其特征和计算其体积的方法。

接着让学生观察不规则物体,想一想如何计算它们的体积。

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然后让他们分组实验。

通过教师的诱导点拨,反复实验、观察,学生体会到不规则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总结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上升的水的体积”这一数学模型。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使学生对同一个生活原型进行观察和提炼,在观察和实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由于数学建模体现了解决实际问题真实、全面的过程,所以它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数学建模不仅真正训练了学生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求解数学问题的数学思维,而且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

数学模型建立过程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模型的建立常常是多种数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让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