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民族志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网络民族志方法研究
作者:屈楚博薛可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8期
摘要:本文试图在移动传播背景下讨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形态——移动网络民族志。

本文发现,移动互联网的崛起生成的移动网络社区使得传统的线下和线上环境的互动更为频繁,边界更为模糊,在讨论了移动网络民族志提出的创新性和对于当前民族志方法在网络社区传播效果研究局限性的弥补,认为它是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研究移动互联网人群和社区传播的定性方法。

关键词:民族志网络民族志网络社区方法论研究
1.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强势崛起,移动网络社区成了一个新的社会活动空间,它使得传统的线下生活空间和线上网络环境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频繁,两者之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这些用户群体在移动网络空间上构成的在线内容交流、线下行为表现等也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新的网络传播现象必然推动研究方法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类型的民族志方法来对移动网络社区的传播效果进行定性研究。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使得人们获取网络资源、进行線上互动变得更加的容易和频繁。

根据郭建斌、张薇对民族志发展历程和体系的研究[1],本文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志的知识谱系,提出民族志3.0——移动网络民族志的概念。

2.移动网络民族志弥补的局限性讨论
对于当前瞬息万变的移动网络空间,之前的网络民族志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在研究范围上只局限于网络空间,网络民族志研究只适合用于研究在线群体;第二,尽管能收集到的数据量比较大,但获得可信赖的解释比较困难;第三,网络民族志研究法所涉及的道德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是否应告知被调查者这一道德问题,依然存在争议[2]。

本文认为,移动网络民族志的提出能够适当地规避掉上述局限性:
首先,移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范围是线上和线下空间的结合,因为我们既要研究使用者在移动网络线上的自我呈现和表达,又要研究其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进一步激发的行为,因此,它需要结合线上田野的调查和线下田野的观察,既接近“虚拟”,又深入“真实”,这样的民族志才是当前时代能够完整地描述任何信息源及其所包含的地点或文化的方法。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观察移动支付群体在某在线平台上的社区行为和文化,那么我们仅仅采用网络民族志
的方法在线与对方访谈是完全不够的,因为产生移动支付行为的外在因素还有很多,当中一些偶发性因素是被调查者很难在交谈过程中全部回忆起来告诉调查者的,因此还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线下,去跟踪观察被调查者的具体支付行为,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当前的移动支付群体的文化和行为。

其次,移动网络民族志收集到的海量数据都是线下能够被研究者真实观测到的具体行为所产生的数据,亲身实践和经历过的事情解释起来才不会天方夜谭、苍白无力,而是自己当时最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打个比方,当我们要观察外卖APP或者移动短视频APP使用者群体在某在线平台上的社区行为和文化时,如果我们在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挖掘到海量的数据信息的同时,参与到这些群体线下的点餐及点餐前行为,或者拍摄、收看及分享短视频行为的田野观察中来的话,那么研究者就会有更高的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技能,以及更好的信息发掘的敏锐度,还能更清楚地知道,怎样的时间、天气、周围人的因素等影响了他们的订外卖行为;怎样的形式、内容、契机等因素诱导了他们对短视频的点赞或转发分享的行为。

因为他们解释的思路来源是真实发生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最后,网络民族志之所以涉及到是否应告知被调查者这一道德问题,是因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特征会给线上行动者传递一种身份灵活的感觉,在产生隐私曝光的伦理问题的同时也会产生数据虚假或造假的问题。

但移动网络民族志因为是不局限于网络田野调查的方法,它包含了线下的互动行为,因此对于被调查者而言,研究者的身份及目的都是被知晓的,故而有效地防止了这一道德伦理问题;对于信息虚假或造假这一问题,因为线下真实的接触,所以也能更好地规避。

3.移动网络民族志提出的创新性讨论
移动网络民族志提出同样具有创新性意义。

库兹奈特提出,网络民族志未来可能的变化状况以及研究展望有以下几点[3]:
·线上社区和相关的商业实体之间的关系
·线上社区和互联网空间的扩张
·博客和博客空间的崛起
·社交网站上多种形态的互动,商业—公共混合形式
·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呈现”以及“再世界化”(一种对世界新的认知)
·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技术结合参与文化取向研究的网络民族志
首先,随着“互联网空间的扩张”,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逐渐改变了上网习惯,随之“相关的商业实体”与移动网络间的关系也更加的密切,从这可以看出,移动网络民族志的方法
正是致力于填补当前最前沿的互联网经济文化的定性研究方法的。

其次,随着“两微一抖”的崛起,“网络互动形态”变得更为多样,共享经济的诞生也丰富了“商业—公共混合形式”,而这些新兴的文化形态同样需要诸如移动网络民族志这样新兴方法的匹配才能完善研究这些领域的成果。

最后,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设备的便捷化,“虚拟世界中的自我呈现”导致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自我”变得更加难以捉摸,这就需要“线上数据挖掘和线下内容分析技术相结合”的移动网络民族志,来对“再世界化”过程中的移动网络空间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建斌,张薇.“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变与不变[J].南京社会科学,2017(05):95-102.
[2] 周志民,郑雅琴等.网络志评析:一种探索在线社群的定性方法[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28(03):47-53.
[3] 库兹奈特.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网络民族志方法实践指导[M].叶韦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屈楚博(1995—),男,汉族,湖南永州人,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为新闻传播学。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18ZD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