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

合集下载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影响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及影响

小议《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
贡献及影响
马氏文通是中国古代著名学者马致远创作的一部词典,它记载了汉语词汇的分类、解释、出处和音拼。

它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对中国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氏文通在汉语词类研究上的贡献有三:首先,马氏文通将词类分为四种,即虚词、实词、形声词和归类词,其中虚词包括助词、连词、疑问词、副词、感叹词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形声词是指以形声为主要特征的词;归类词是指由虚词和实词构成的词类,如介词、代词等。

这是中国古代汉语词类学的重要基础,成为以后汉语词类研究的重要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拓展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内容,将多音字、多义字等研究内容纳入汉语词类研究的范围,它不仅提出了对多音字的分类方法,而且探究了多义字的构成机制,试图从汉字的形声、偏旁、象形等特征来分析多义字的形成。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词类学的发展,使汉语词类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氏文通的理论贡献和影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和词典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演变及原因摘要:本文以特定时期著名的语法理论和语法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在一个世纪的演变与发展,并试图找出语法研究方法演变与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语法研究、方法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1898年,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了《马氏文通》,才标志着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全面建立。

1924年,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问世,这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全面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第一部力作。

《新著国语文法》建立句本位,打破了《马氏文通》以来的“词类本位”的传统。

他把句子划分成主语、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性的附加语、副词性附加语等六种成分,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分析句子的方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

这个时期,语法专题论文较少,最重要的当推赵元任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1926)。

1938年,陈望道等人在上海发起了关于文法革新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

真正建立起新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是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1942)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此外,还有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1948)美国赵元任的《国语入门》(1948)(《北京口语语法》)等重要作品问世。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给汉语语法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党和政府的提倡,社会上很快掀起了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

这个时期可以称作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毛泽东对有关人士指示:“在报上写文章及为学校写文法教科书”,要在全社会普及“文法教育”。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从此开始普及语法知识,重要的著作有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1951)、吕叔湘的《语法学习》(1951)和张志公《汉语语法常识》(1952)等。

一些学者进行科学的语法研究,对当时及以后的语言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王力的《汉语史稿》和陆志韦的《汉语构词法》等。

简析《马氏文通》与《新著国语文法》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点

简析《马氏文通》与《新著国语文法》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点

[作者简介]孔繁丽,女,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简析《马氏文通》与 《新著国语文法》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点○孔繁丽(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摘 要] 1898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马建忠在书中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建立的词类系统是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词类系统;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诞生,黎锦熙在书中以国语白话为研究对象所建立的词类系统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本文将二者在词类方面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汉语语法学开始阶段时词类研究的特点,为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便。

[关键词] 《马氏文通》; 《新著国语文法》; 意义; 功能; 分类标准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7)11-0117-02 1898年《马氏文通》[1](以下简称《文通》)的诞生标志着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汉语词类研究的真正开端。

模仿拉丁语法建构汉语语法体系的《文通》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个字类系统(即词类系统,《文通》以字称词)。

《文通》先分出“有事理可解”的“实字”和“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的“虚字”。

实字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和状字五种,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1](以下简称《新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汉语语法学的正式诞生。

模仿英国《纳氏英文法》(Nesfied Eng 2lish gra m mar series )并参考《文通》的《新著》,建立汉语语法学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

《新著》将词分为五类九种:实体词有名词和代词,述说词有动词和同动词,区别词有形容词和副词,关系词有介词和连词,情态词有助词和叹词。

其中实体词、述说词和区别词相当于实词,关系词和情态词是虚词。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杨娟丽摘要:作为汉语语法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马氏文通》的内容,第二部分先从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以及马建忠的个人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然后通过剖析其不足之处,总结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经验;教训马建忠作《马氏文通》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举足轻重。

学习《马氏文通》的内容,探索它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将为我们的汉语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

一、《马氏文通》的内容《马氏文通》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宏伟。

分上下两册,共10卷,上册六卷出版于1898年,下册四卷出版于1899年。

书的内容分三部分,首正名,次字类,再次句读。

卷一正名,为书中提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说,共23条界说,词类方面10条,句法方面13條,以使文章中的各名称名正而言顺,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卷二至卷九为字类,他先将汉字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其中前五卷依次介绍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实字,后三卷则论述了四类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本旨。

《马氏文通》不仅指明了实字和虚字的类别,而且关注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词”和名字、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还对句读、顿的结构及其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用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二、《马氏文通》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首先,就《马氏文通》的内容来说。

这本书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书中的古汉语语法材料上自春秋下迄唐韩愈,足见其调查研究的广泛了。

吕叔湘在1983年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广收例句、摆出矛盾,他说:“《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作者:王惠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0期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

近年来,疑问句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而有关疑问句的分类更是引起了众多语言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了疑问句研究这个热门课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疑问句的分类这一小课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涉及到分类的问题,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分出来的结果往往就会有所不同。

后人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逐渐走向深入和明晰的,疑问句的分类研究也是如此。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我国语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氏文通》说起。

《马氏文通》在继承我国虚字研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按照助字所传语气把句子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

传疑内部又分为“有疑而用以设问”、“无疑而用以拟议”和“不疑而用以咏叹”三类。

20世纪2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山之作《新著国语文法》沿用了马氏以助字为纲的做法,把疑问句放在“语气——助词细目”中去讨论,分疑问句为“表然否的疑问”、“助抉择或寻求的疑问”和“无疑而反诘语气”三种。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均处于我国系统语法体系的构建和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法著作着重点主要放在了体系的构拟上,普遍存在重词法轻句法的倾向,所以对疑问句这样的具体课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研究和分析都还不够细致和深入。

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文法要略》为代表,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对疑问句进行比较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对疑问句的分类研究也逐渐走向系统。

吕叔湘对疑问句的分类也经历了一个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在《要略》中,吕先生分疑问句为特指问和是非问两个基本类,而把抉择问句(也就是选择问)和反复问看作是是非问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在50年代初的《语法学习》中吕先生则将疑问句改分为三类:即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他把反复问和抉择问并作了一个类,认为选择问是“重叠或融合两个是非问句造成的”。

汉语语法研究史

汉语语法研究史

第三节:汉语语法研究简史 始于:《马氏文通》(1898年),但研究异常频繁。

1. 进步:认识到语法研究的重要性; 2. 问题:语言研究西方化的结果。

因此有人提出:《马氏文通》造成了中国语言研究的“断层”。

汉语语法学史家有很高的自觉性,研究过程中非常注重分期。

起初,分期往往涉及历史背景,如胡附、文炼以《马氏文通》和《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为界将汉语语法研究分为三个时期; 后来,开始注重按照研究性质进行分期, 如龚千炎的分期是:“酝酿·萌芽”、“草创·模仿”、“探索·革新”、“发展·繁荣”; 而邵敬敏进一步提出了分期的三原则: 1. 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革新; 2. 社会变革的影响;3. 语法研究本身呈现的特点。

并根据这三条原则,提出了他的分期: 1. 草创(1898-1936):以《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为其内部两个阶段的划界标志; 2. 探索(1936-1949):以《中国文法学初探》为界; 3. 描写(1949-1976):以《北京口语语法》的发表为标志; 4. 创新(1976-今):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为标志。

这一分期是当前语法界最受称道、最具影响的主张,但是依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1. 邵氏坚决主张将《马氏文通》之前的研究史屏除在汉语语法学史之外,认为这一时期没有汉语语法体系,缺乏独立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不足以建立“汉语语法学”; 2. 没有必要以1949年为界来划分语法研究史。

潘文国教授提出的分期:马氏文通独立发展阶段 西方影响下的研究阶段酝酿期(史前期)草创期(19世纪末-20世纪三十年代)(宋元为界) th )《马氏文通》以来,我国语法研究的总倾向是引进,是“洋为中用”,表现在三个层次:1.语法体系层次:借鉴现成的语法体系;(拉丁语法、英语语法)2.语言理论层次:结构主义理论影响时间最长;3.语言哲学层次:汉语的语言性质与西方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

疑问句的分类研究简述疑问句是按照句子的语气分出来的一个类,它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的最大区别就是它的疑问语气。

近年来,疑问句的研究逐渐成为了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而有关疑问句的分类更是引起了众多语言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了疑问句研究这个热门课题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疑问句的分类这一小课题的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和展望。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研究对象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但涉及到分类的问题,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分出来的结果往往就会有所不同。

后人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逐渐走向深入和明晰的,疑问句的分类研究也是如此。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我国语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马氏文通》说起。

《马氏文通》在继承我国虚字研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按照助字所传语气把句子分为传信和传疑两大类。

传疑内部又分为“有疑而用以设问”、“无疑而用以拟议”和“不疑而用以咏叹”三类。

20世纪20年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山之作《新著国语文法》沿用了马氏以助字为纲的做法,把疑问句放在“语气——助词细目”中去讨论,分疑问句为“表然否的疑问”、“助抉择或寻求的疑问”和“无疑而反诘语气”三种。

《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均处于我国系统语法体系的构建和探索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法著作着重点主要放在了体系的构拟上,普遍存在重词法轻句法的倾向,所以对疑问句这样的具体课题只是粗线条的勾勒,研究和分析都还不够细致和深入。

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中国文法要略》为代表,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对疑问句进行比较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对疑问句的分类研究也逐渐走向系统。

吕叔湘对疑问句的分类也经历了一个调整和修正的过程。

在《要略》中,吕先生分疑问句为特指问和是非问两个基本类,而把抉择问句(也就是选择问)和反复问看作是是非问的“一种特殊形式”。

但在50年代初的《语法学习》中吕先生则将疑问句改分为三类:即特指问、是非问、选择问,他把反复问和抉择问并作了一个类,认为选择问是“重叠或融合两个是非问句造成的”。

_马氏文通_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_马氏文通_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11.07
语言理论研究
短句为长句,易。是以从后人而观,则欧、苏流畅于韩、 文而省”,并予以例证;在“倒装”方面,俞樾提出“倒
柳,韩、柳流畅于《史》《汉》,《史》《汉》流畅于左 句例”“倒序例”,他指出“古人多有倒句成文者,顺读
氏,左氏流畅于《尚书》。然而,《尚书》《左传》短节 之则失其解矣”“诗人之词必用韵,故倒句尤多”“古人
文 ” 。 唐 人 刘 知 己 在 《 史 通 》 中 也 论 述 了 省 略 现 象 : 这可以看作从语法角度分析语义问题。
“《史》《汉》每于列传首书人名字,至传内有呼字处,
清朝的许多其他学者也关注到了“倒装”问题。姜
则于传首不详。……此省文,从可知也。”宋人王楙在论 宸英在《湛园札记》中指出,孔子问“谁与,哭者”是
的时候,“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何九盈在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11.07
语言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认为,荀子所说的“兼”,相当于
我们不难看出,宋人区分“实字、虚字”“活字、死
今天所说的词组,荀子是第一个明确区分词和词组的人。
字”“动字、静字”主要是为文人写诗、作词、为文提供
虽然《公羊传》只述及自愿和非自愿的问题,但如果
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之)名也命之。马,类 我们放宽界限,似乎又可以把它看成是主动、被动的朦胧
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臧,私也;是名也,止 意识。
于是实也。
《春秋·成公元年》:秋,王师败绩于贸戎。
以上所说,名词可以分为类、达、私三类。虽然墨
《公羊传》曰:孰败之?盖晋败之。或说:贸戎败

试论《马氏文通》的语法成就

试论《马氏文通》的语法成就

试论《马氏文通》的语法成就作者:徐善飞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马氏文通》引进西方语法分析方法,对我国古代语法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出很多语法规则,首次构建了汉语语法体系,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语法书。

关键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成就清末马建忠撰写的《马氏文通》共十卷,前六卷出版于1898年,后四卷翌年出版,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系统的语法书,它引进了西方的语法分析方法,改变了汉语语法研究的格局。

一、《马氏文通》之前的汉语语法研究状况早在殷商时代,甲骨卜辞中就有丰富的语法现象。

有词语兼类,如“雨”,“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南来雨。

其自北来雨。

”(《甲骨文合集》12870)第一个“雨”是动词,其余的是名词。

有意动用法,如“吉”,“王吉兹卜。

”(《殷契佚存》894)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西”,“辛丑卜贞:王西?七月。

辛丑卜:王勿西?”(《殷虚书契前编》4.6.1)在汉语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更关注文字、音韵、训诂,缺少语法研究的自觉,甚至认为语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国语法研究起源于战国至汉初的传注性著作,《公羊传》《谷梁传》在阐述《春秋》微言大义中,已涉及不少语法问题,并作出了片断性的分析和比较,成为我国古代语法研究的先导。

①其后,在其他一些著作、笔记中,也有若干语法现象的零散论述。

如《说文解字》中说“者,别事词也”;“皆,俱词也”;“曾,词之舒也”;“乃,词之难也”;“尔,词之必然也”;“矣,词已词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章句》中说“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徐锴在《说文系传通论》中说“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类,皆词也,语之助也。

”宋代的陈骙《文则》谈词法句法,是我国最早集中论述语法的著作,但他主要研究作文法,语法论述只占次要位置。

直到元代卢以纬《语助》出现,我国才有专门讲语法的书。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以前的汉语语法研究作者:张红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1年第07期摘要:《马氏文通》问世之前,我国并没有产生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但从文献来看,汉语语法萌芽很早,研究语法的资料也可谓丰富。

不过,它们大多散见于各类书籍、文章之中,很少形成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对虚词的研究相当深入,撰文颇丰。

然而虚词并非语法系统的核心,完全可以脱离语法系统去进行研究。

本文将我国古代的语法研究进行分期说明,在涉及虚词研究之处,只列书目,不作说明。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研究一、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语法研究先秦时期,可以看作是古人语法意识的萌芽阶段,但所研究的问题却涉及到了语法研究的许多方面。

《墨子·经说上》把名词分为三类:达、类、私。

名,物,达也;有实必待文(之)名也命之。

马,类也,若实也者,必以是名也命之。

臧,私也;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以上所说,名词可以分为类、达、私三类。

虽然墨子并非是从语法角度进行划分的,而且谈的也不是语法问题,但这毕竟是对名词最早的分类,对今天的名词分类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荀子·正名》也把名词分为三类:大共名、大别名、别无可别之名。

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

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荀子的这番话看成对名词的划分。

《公羊传》《谷梁传》中已有语法意识的萌芽。

二传分析《春秋经》的微言大义已经能从语言学的角度说明内动词、外动词、被动词以及语序在前在后各种不同的语法意义,观察语言现象细致入微。

《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

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谷梁传》曰:后数,散辞也;六鹢退飞,过宋都,聚辞也。

《谷梁传》已注意到了数词在名词前、后的不同,并分别赋予聚辞、散辞的名称。

对于这一历史事件,《公羊传》也作了解释: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

《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马氏文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汉语语法研究工具书,由马有光编写。

它是在清朝末期出版的,被广泛用于当时的中文教学和研究中。

马氏文通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非常显著。

首先,它提供了一套系统而严谨的分类方法,将汉语词汇和句式分类为不同的类型,使得语法研究变得更加组织化和易于理解。

其次,马氏文通还提供了大量的例句,为语法规则的解释和应用提供了实际的支持。

此外,马氏文通还包含了大量的汉语方言材料,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的地域差异。

总之,马氏文通是一部非常宝贵的汉语语法研究工具书,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提供了很多帮助。

中国语法学

中国语法学

中国语法学
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在传统语文学中,虽然没有“语法学”这一门学科,但汉语语法的研究一直存在于汉语言表达之中。

《马氏文通》可以被认为是汉语语法学的开端,该书借鉴了拉丁系统的理论框架,但采用了古汉语中关于汉语语法的文献资料,并提出了适用于汉语的“词类系统”,揭示了汉语词句的基本规则和语法规律。

中国语法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等代表作的出现,这些著作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汉语语法学的教学与讨论方面,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著作是重要的代表作,这些著作促进了汉语语法教学的讨论和实践。

此外,在汉语语法学的具体研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也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关于代词、否定词、疑问句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对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的研究等,都对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语法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语法学的研究成果也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

汉语词类研究综述本文介绍了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汉语词类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围绕解决词类研究中的不足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和努力。

重点讨论了沈家煊提出的“名动包含”模式,认为这一理论是迄今為止能解释汉语词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同时认为该理论为今后的词类研究甚至整个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标签:汉语词类名物化名动包含一、引言汉语词类体系的构建始自《马氏文通》,一百多年来,汉语词类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汉语语法研究的整个历史,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王力(1985:11-18)、吕叔湘(1979:40-53;1982:16-27)、高名凯(1953;1986:65)、朱德熙(1982:37-54)、陆俭明(2013)等众多学者为汉语词类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尽管如此,在词类研究中我们始终面临两个难以摆脱的困境:第一,做到“词有定类”就“类无定职”,做到“类有定职”就“词无定类”(胡明扬,1995);第二,满足“简约原则”就违背“中心扩展规约”,满足“中心扩展规约”就违背“简约原则”(沈家煊,2007、2009)。

为了解决汉语词类研究的上述两大困境,学界进行了各种尝试和努力,尤其是沈家煊(2007,2009,2010a,2010b,2012a,2012b,2013)通过一系列论文提出了“名动包含”模式,该模式的提出为处于两大困境之中的学者们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对一直在传统观念之下亦步亦趋的学者们来说,无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下文将回顾汉语词类研究从初创到深入发展的概况,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其中重点介绍汉语词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各种尝试,尤其是沈家煊的“名动包含”模式。

二、汉语词类研究的发展概况(一)“词类”的提出汉语词类研究肇始于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

作者马建忠(1983:19)首先根据意义划分出了实字和虚字两个大类。

《文通》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李无未【摘要】日本广池千九郎的<中国文法>晚出于<马氏文通>4年,并尝试对<马氏文通>进行学术批评.二者文言语法研究内容体例编排特点突出,语法理论体系各自有差异,但或多或少都与西方语法理论有关,同时也注意吸收中国传统训诂成果,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在语法研究方法上,二者划分词类皆以词义为标准,注意语法意义标准,同时也都考虑了汉语文言语法词类划分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马氏文通>一样,广池的比较法也有共时比较、历时比较、中英比较、中日英比较等几类,甚至比前者更为明显.<中国文法>和<马氏文通>文言语法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汉语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功绩巨大,对当今文言语法研究也有诸多启示.【期刊名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8页(P133-140)【关键词】《马氏文通》;《中国文法》;汉语文言语法体系【作者】李无未【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1受“西学东渐”学术思潮的影响,中国清末出现了像马建忠《马氏文通》(以下称《文通》,1898)那样的经典语法学著作,开创了中国学者系统研究汉语语法的科学时代。

《文通》不仅带动当时中国汉语语法学的迅速发展,而且名声也远播国外,其中,对日本汉语语法学研究的冲击也不小。

日本称为“支那文典”的语法书有几部,比如大槻文彦《支那文典》(1877)、村上秀吉《支那文典》(博文馆,1893)、广池千九郎《支那文典》(译为《中国文法》,简称《文法》,1905),都是以研究汉语语法而闻名于世。

前两部语法书以研究汉语口语语体语法为主,而后者则以研究汉语文言语体语法为主。

就当时日本的学术风气来看,“中国语”研究是“非正统”的学术,而“汉学”中“汉文”语言研究才是“正统”的学术。

黎锦熙语法新评——纪念《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七十五年

黎锦熙语法新评——纪念《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七十五年

黎锦熙语法新评——纪念《新著国语文法》问世七十五年程观林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3
【摘要】“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开始汇流,《新著国语文法》正是为了适应语文革新的需要而贡献于世。

黎氏看到了汉语“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不同于西洋语言,他山治玉而着眼于汉语社会,因“以句法为本位”。

实践证明,黎氏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自然规律和层次,用于学校最受欢迎,同时计算语言学专家也认为“最管用”。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程观林
【作者单位】黄山高专中文系安徽黄山 245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相关文献】
1.1924年的黎氏文法新探--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出版90周年* [J], 孙良明
2.《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教学的贡献——纪念《新著国语文法》发表六十周年 [J], 黎泽渝;
3.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4.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下)--纪念劭西师《新
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5.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上)--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J], 孙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上)--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上)--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谈《马氏文通》到《新著国语文法》前中国的语法研究(上)--纪念劭西师《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孙良明【期刊名称】《励耕学刊(语言卷)》【年(卷),期】2014(000)001【摘要】From the year 1898 when Mashiwentong(《马氏文通》)was born,&nbsp;to 1923 before the New Chinese Grammar(《新著国语文法》)had published, Chinese grammar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hases. The first phase(1898-1919) was the time when word-orientation grammar was born, which wa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ancient Chinese. Word-orientation grammar belonged to writing-ology, and served for article’s understanding and composition. T he second phase(1920-1923) was the time when sentence-orientation grammar was born, which was based on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The sentence-orientation grammar was independent, and aimed for the study and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part A)is going to discuss the first phase we mentioned above. Two pioneer works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the word-orientation grammar system generated by Mashiwentong (《马氏文通》)and the modern writing-ology work with some grammatical content, the Book of Chinese Language. Appear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works were the use of Function Words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and other five textbooks of grammar or writing-ology, the Medium ChineseLanguage Book, the Summary of Middle School Grammar, Master of WenFa, the Summary of WenFa, the Handouts of New Chinese WenFa. During this phase, the word WenFa(文法)had two meanings. One meansthe grammar, and other means the writing-ology. The five books we mentioned above had their differences as well, the WenFa(文法)in the first two books were talking about the grammar that based on the Mashiwentong(《马氏文通》)’s word-orientation idea. The last three books’WenFa(文法)were integrated in the content of writing-ology. The general morphology ideas in these five books were:Following the concepts of nine grades of Chinese word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eachgrades’basic syntactic function that Mashiwentong(《马氏文通》)had established; Confirm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class-switch that Chinese word had through borrowing or degeneration, the order and place of the word and the usage of function word. Presenting word, phrase and sentence were the three levels of Chinese grammar units; Distinguishing two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the main component and the affiliate component. The main component included subject and predicate(with its association like object or complement). The affiliate component fell into adjective or adverb.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sometimes could be shifted or omitted as well. The sentences in Chinese can be organized according their moods or tones, like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 the interrogative sentence, the imperative sentence and the exclamatory sentence. These&nbsp;studies created the condition for the grammar transition from word-orientation to sentence-orientation.%提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到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出版前(1898-1923)中国语法研究分两个阶段:前段(1898-1919)是文言“词本位”文法产生,文法属于文章学,为了会通和写作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 、“ 中国 ”“ 国 ” 四 、“ 语 体 ” 二 、“ 白话 文 ” 一 、“ 实 用 ”一 。“ 国语 文
法 ” 名 称 三 见 。这 个 阶段 堪 称 是 国 语 文 法 “ 句 本 位 ”体 系 创 建 时期 。
3 . 1 国语文法 “ 句本位”体系初建的原因和条件
3 . 1 . 1国语 运 动 的 胜 利 , 为 了 语 文 现 代 化 国 语 推 广 , 国 语 文 法
法研究 方法和文法与逻辑关 系探索。所建体系基本 内容 :文法 研究重视旬 中词 的位 置次序 ,以句子的结构 和类型研 究为重点 。分词法 ( 词类 ) 、句法两部 门 ,前者为
后 者服务 ;文法单位有 词 、语 、句 三级。词类 继承前段研 究分九 品 ,继用 “ 假借 ” 说 ,说明词 的转类 ;提 出按句 法成分位置辨分词 品。句子整体结构分主语谓语 :主
研 究分 两- 4 " 阶段 。前 段 ( 一 1 9 1 9)的 文 法 研 究 , 五 之 一 上 已 谈 ,这 里 谈
后 段 (1 9 2 0— 1 9 2 3) 。
1 9 2 0— 1 9 2 3是 中 国 文 法 学 蓬 勃 发 展 时 期 ,四年 里 出现 一 种 国 语 学 ( 含 文 法 内容 )理 论 书 、一 篇 国 语 文 法 概 论 文 章 、十 二 种 自成 完 整 体 系 的 文 法 书 。 十 二 种 文 法 书 ,主 流 是 国语 (白 话 、语 体 )文 法 , 有 九 种 — —
有二 :

是 国语 标 准 确 定 :胡 适 《 国语 文 法 概 论 》 说 ,世 界 各 国 的 国 语 都
是 在方 言 基 础上 产 生 ( “ 一切 方 言 都是 候 补 的 国语 ” ) ,哪 种 方 言 能 成 为 国语 ,要 具 备 “ 两 种 资 格 ”:“ 这 种 方 言 在 各 种 方 言 中通 行 最 广 ” ,“ 这种

种 是延 续 “ 词本 位 ” ,/ k 种是 “ 句 本 位 ” 创 建 ;支 流 是 文 言 语 法 两 种 ,
另 一 种 言 文 通 解 。这 个 阶段 出 现 的 十 三 种 文 法 书 、文 ,命 名 “ 文法 ”九 、
“ 语 法 ”二 、“ 文 典 ”“ 典 ” 二 ;“ 文 法 ”“ 语法”“ 文典 ”前命 名 “ 国语 ”
主 要研 究方 向为汉语语法分析和中 国古代语法学 。


— —
国语 “ 旬本位”体系文法初建 ( 1 9 2 0 - . 1 9 2 3 )
文法独立 ,为 了语文现代 化 国语教 学和推 广
1 8 9 8年 《 马 氏文 通 》到 1 9 2 4年 《 新 著 国 语 文 法 》前 , 中 国 的 文 法
方 言 在各 种 方 言 中产 生 的文 学最 多 ” 。明确 指 出 ,我们 现 在 提倡 的国语
① 这个 阶段 的 “ 文法 ”指 G r a mn l a r ,跟前 阶段 可含 “ 文章 学 ”义 的 “ 文法 ”
不 同。
② 此文是讲 国语 文法 的研 究法:归纳 的研 究法 、比较研 究法 、历 史的研究法 ; 未提 出国语文法体系 。
图解法 显示 文法分 析结果 。行文 有 “ 附 则” 、“ 注 意” ,配合 正文 又适合 教学需 要 。
书后附标点符号用法 ,表 现语 法与标点符号关 系密切 文言的一个成果 。“ 句本位”文法体系 的初建 , 是1 9 2 2 —1 9 2 3 年多位学者 多 年 辛苦探索的成果 ;也为 由 《 马氏文通 》“ 词本位 ”科学体 系发展 为 《 新 著 》“ 句本 位”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 关键词 :新著 国语文法 ;纪念 ; 九 十年 ; 文 法 ;句本 位
DOI : 1 0 . 1 3 5 5 4 / b . c n k i . 1 i y u n y u y a n . 2 0 1 5 . 0 1 . 0 0 1
① 本文 ( 上 )篇包含一 、二部分 , 已发表 于 《 励耘 语言学刊 》2 0 1 4年第 1辑 ( 总第 1 9 辑) :这 里发表 的是 ( 下 )篇 ,只有三 、四部分 。 ② 孙 良明 ( I 9 2 7 一) ,男 ,河 南安 阳人 。山东师 范大 学古籍 整理研 究所 教授 。
研 究 和 教 学 任 务 提 出
1 9 1 6年 (民 国 五 年 )“ 中 华 民 国 国 语 研 究 会 ” 成 立 ,会 章 宗 旨 是 “ 研 定 本 国语 言 ,选 定 标 准 , 以 备 教 育 界 之 采 用 ” 。【 1 ’ 到 1 9 1 9年 (民 国 八 年 )“ 五 四 ” 爱 国 民 主 运 动 前 后 ,国语 运 动 取 得 决 定 性 的 胜 利 。 胜 利 标 志
语 可含形容性附加语 ;谓语 可含副词 性附加语 ,谓语 动词 可带宾语 、足语 ;谓语形 容 词和同动词后成分是表语 。谈说 句成分所任词语种类 、变化和句子结构简式 、复
式 及相互转化。认识句法结构 蕴含语 义关系并注意二 者的结合分析。句子类型 ,按 组 织结构分 单旬 、复 句 ;按语气 分直述句 、疑问句 、祈 使句 、感 叹句。用表 格法 、
谈《 马氏文通》到 《 新著国
中国的语法研究 ( 下)
— —
》 前
纪念劭西师 《 新著国语文法》出版九十年 ①
◇ 孙 良明 ⑦
提要 :1 8 9 8 《 马 氏文 通 》到 1 9 2 4《 新著 国语 文法 》前 中国语 法研 究分 两个阶
段 。本 文上篇谈前段 “ 词本位 ”体系文法 ,已发表 于本刊总第 1 9辑 。这 里属下篇 , 谈 后段 “ 句本 位 ”体 系文 法。“ 句本 位 ”体系文法初 建的原 因和条件 :国语 运动 的 胜利 ,代替文言成为正式 书面语 ;国外语言学类 型理论 、重句法文法体系引进 ,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