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

合集下载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评估】1、患者病情,肘部穿刺部位的皮肤有无感染或损伤。

2、患者肘部血管情况。

3、患者对PICC置管术的心理反应。

【准备】护士:按要求着装,卷袖腘肘,脱去手表,洗手,戴口罩,向患者及家属做充分解释,取得同意后请患者或家属签穿刺同意书。

物品:Cavafix导管、穿刺包(肝素帽、无菌手套、无菌方纱布、方巾、洞巾、透明敷贴、碘伏、镊子、注射器)稀释肝素液或生理盐水、止血带、皮尺、手消液或消毒小毛巾。

环境:1、保持环境安静、减少人员流动、消除干扰;2、调整工作空间以便于操作。

体位:取平卧位【方法】携用物质病床旁✂查对、解释✂摆放体位✂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开止血带,用皮尺测量患者插管部位到上腔静脉的长度(将上肢从躯干部向外展90度角,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锁骨中线,皮尺反折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为置管长度)✂测量臂围✂消毒手✂打开PICC导管穿刺包✂戴无菌手套✂从包装内取出穿刺针头及导管✂应用无菌技术抽吸生理盐水和肝素盐水(BD导管用生理盐水预冲)✂治疗巾垫于患者手臂下,消毒皮肤(范围从预穿刺点上下10cm、左右到臂缘)✂再次扎止血带✂更换无菌手套✂铺洞巾✂轻轻旋转取下套管针护罩✂静脉穿刺,见回血减小穿刺角度,推进导引套管,确保进入静脉✂松开止血带,固定好导引套管,退出穿刺针✂导管送入所需长度✂将引入导丝从导管抽出✂接注射器抽回血✂注入2ml生理盐水或肝素液(检查导管是否通畅)✂连接肝素帽✂消毒穿刺点,妥善固定导管(接上准备好的输液瓶)✂撤洞巾✂注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者✂整理用物✂行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记录导管型号、置入长度、穿刺过程、固定状况及X线检查结果。

(输液完毕,封管流程与浅静脉留置针相同)--【评价】1、准确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查对制度。

2、操作规范,穿刺一次成功,术中出血量少。

3、与患者沟通有效,患者感到安全,配合操作。

【理论提问】1、外周导入深静脉置管术有哪些适应症?答:(1)需要长期静脉输液且静脉条件差的病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评分标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评分标准

5 5 未问候扣1分,查对不认真扣2
分,未查对扣4分。
解释不到位扣1分,未解释扣2 分,未询问大、小便及备胶布各 4 扣1分。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 分。
输液泵固定不妥当扣2分,未检
查扣2分。
3
检查不全扣1分,未检查扣2分, 消毒不严密扣1分。污染- -处扣
5分, 横跨处扣2分。
未检查扣2分,未插入针根部扣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评分标准
项目
操作流程与标准
1.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输液泵、输人药物
、一次性输液器、止血带、
操 垫巾、棉签、碘伏、输液贴
作 、弯盘、输液架,必要时备
前 电插盘。
准 3.用物准备3分钟。

分值
扣分细则
3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
缺一项扣1分。
5 超时1分钟扣2分。
1、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 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的注射部位及皮 评 肤血管情况。 估
2 5 评估不全面少一项扣1分,未评
估不得分。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查 对治疗护理项目单和腕带信 息(床号、姓名、性别、住 院号),问候患者。 2.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配 合方法,询问大、小便,备 输液贴,选择血管,垫小枕 。 3.安全与舒适:环境清洁、 安静、光线明亮,患者舒适 、安全。 4.检查并接通电源,将输液 泵妥善固定,检查机器性能 。 5.检查液体,消毒瓶塞。 6.检查并打开输液器,将输 液器针头插人瓶塞至针头根 部,挂于输液架上,一次排 气成功, 将调节夹调至茂 菲氏滴管下方约10cm处。 7.打开泵门,将钳口打开, 然后将输液器依次按方向嵌 人泵内,关上泵门,将感应 夹夹在茂菲氏滴管上端。 8.打开输液器调节夹,打开 电源开关,泵自动通过检测 后进入初始状态。Βιβλιοθήκη 分,一次排气不成功扣5分,未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标准操作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标准操作规程一、中心静脉临时导管置管术1、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术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右侧胸膜顶低于左侧,右侧无胸导管,故首选右颈内静脉插管。

根据穿刺点的不同分前、中、后三种路径,以中路最为常用。

(1)前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前缘向内推开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即喉结/甲状软骨上缘水平)。

触及颈总动脉,旁开0.5~1.0cm。

2)进针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 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此路径位置高,颈内静脉深,合并气胸机会少,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2)中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三角(以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端作为穿刺点,约距锁骨上缘3~5cm。

颈总动脉前外侧。

2)进针:锁骨内侧端上缘切迹作为骨性标志,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穿刺时左拇指按压此切迹。

在其上方1~1.5cm进针。

针干与皮肤呈30°~45°,针尖略偏外。

此路径颈内静脉较浅,穿刺成功机会大。

(3)后路法1)定位: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点作为进针点(锁骨上缘3~5cm)。

2)进针:针干呈水平位,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柄上窝。

4、操作方法(1)器材准备,20~40mg/dl肝素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针、扩皮器及双腔管。

(2)体位:以右颈内静脉穿刺为例,患者去枕平卧,头转向左侧,肩背部垫一薄枕,取头低位10°~15°。

(3)穿刺点选择选择中路法进针部位。

(4)常规消毒,戴无菌手套,铺无菌洞巾,用0.5~1%利多卡因作穿刺点局麻。

(5)用含一定量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穿刺针,穿刺针与皮肤冠状面呈30°~45°,针尖指向同侧乳头,进针过程中边进边回抽。

有突破感后如见暗红色回血,说明针尖已进入静脉内。

(6)进针深度一般1.5~3cm,肥胖者2~4cm,置管长度男性13~15cm,女性12~14cm,小儿5~8cm。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及护理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及护理

经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

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某些药物渗出所致的静脉炎、静脉硬化,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PICC成本高,如置管失败,或置管后护理不当,会给患者造成躯体痛苦及经济损失,因此如何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及其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是PICC专科护士研究重点。

现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 PICC置管1.1置管前宣教与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的优势、操作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费用情况,使患者及家属对置管心中有数,消除紧张心理,配合置管,并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

1.2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首选贵要静脉,其直、短且静脉瓣少。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

左侧的静脉路径较右侧长、弯曲,插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故穿刺最好选择右侧肢体。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两横指处,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管,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流障碍和机械性静脉炎等并发症。

1.3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治疗需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

接触导管前尽量将手套上的滑石粉冲洗干净。

1.4置管注意事项置管前将患者床头抬高15度。

当导管送至腋静脉时需要让患者头部转向置管侧,下颌尽量贴近肩峰,低于置管侧锁骨下窝,或让助手协助用手压迫置管侧的颈静脉,防止导管向上进入颈静脉。

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90度为宜,选择头静脉置管时,手臂外展与身体角度小于30度,摆放体位合适,可减少导管异位几率。

穿刺时严禁来回探测血管,以免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1.5避免PICC尖端异位导管进入静脉后不能准确进入上腔静脉的中下1/3处,即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会引起血液不畅,并发深静脉血栓;导管尖端进入右心房会引起心律失常、损伤心肌或瓣膜,甚至发生心包填塞。

为此,PICC置管后我科均进行DR胸片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一旦发现PICC尖端异位,立即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流程及质量评价标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流程及质量评价标准

项目操作流程质量标准分值操作前准备1.自我介绍、询问患者姓名、用两种方法核对患者身份核对方法正确12.查看维护登记本、检查导管外露长度是否正确、导管有无移位、打折、折断等情况、置管时间及上次维护时间检查内容全面23.评估:①问: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带管肢体及颈肩部有无酸痛、肿胀等不适;有无消毒液过敏史、材料过敏史等;②看:上肢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穿刺局部皮肤完整性、有无湿疹、红肿、分泌物;③触:穿刺点有无压痛、硬结、条索状变硬、皮温升高等;④查:导管管腔及输液接头内有无血液药迹残留;敷料有无潮湿、污染、松动、卷边;⑤了解:病情及治疗方案;⑥测:必要时测量臂围评估全面64.用物准备: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包、输液接头、10ml预充式冲管注射器、快速手消毒液、锐器盒、弯盘、污物桶、酒精棉片、医用胶带,必要时备肝素钠封管液(CVC、前修剪PICC导管)用物准备齐全25.护士准备:洗手、戴口罩符合规范要求16.患者准备:戴口罩,体位舒适、暴露置管部位,注意保暖17.环境准备:整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保护患者隐私1操作过程1.使用治疗车携带用物至床旁,解释目的,两种方法核对患者信息,确认患者核对方法正确12.患者头侧向导管对侧,护士洗手体位符合要求13.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包2%葡萄糖酸氯己定酒精(2%CHG)或0.5%有效碘消毒液:(1)打开中心静脉导管维护包外包装袋,将治疗巾垫于患者肢体下遵守无菌原则2(2)使用10m1预充式冲管注射器或抽吸5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与输液接头连接,排气、备用44.取下原有输液接头,洗手、戴清洁或无菌手套消毒方法正确、时间符合要求25.用75%酒精棉片包裹路厄式接口,手捏酒精棉片外包装,用力擦拭消毒导管接口横截面及周边螺口,时间大于15秒,自然待干26.连接新的输液接头接头连接紧密17.轻轻回抽,见回血手法正确28.脉冲式冲洗导管39.正压封管(1)当冲管液剩余0.5-1m1时,持续正压推注时分离注射器(2)双腔管要求双管双冲双封,方法:单手持两管>5m1的0.9%氯化钠注射液的注射器或使用10m1预充式冲管注射器,脉冲式冲洗导管,封管方法正确3当冲管液剩余0.5-1ml时,持续正压推注时分离注射器10.洗手符合规范要求111.拆除外固定胶带动作轻柔212.0°角度平行撕拉,将敷料边缘360°度松动,然后180°角逆导管方向撕除敷料,同时注意固定导管符合规范要求4 13.再次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热、痛、表皮破损等症状或其他皮肤反应局部观察全面214.暴露导管消毒范围充分暴露215.洗手、戴无菌手套符合规范要求116.2%葡萄糖酸氯己定酒精(2%CHG)或0.5%有效碘消毒液均可用于皮肤消毒,方法如下:(1)以穿刺点为中心,先用75%酒精棉棒避开穿刺点1cm清洁皮肤,由内向外,顺时针、逆时针、顺时针清洁皮肤3遍,清洁面积大于敷料面积,自然待干(视皮肤清洁度决定3根酒精棉棒是否都用完)消毒力度及方法正确、充分待干6(2)再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酒精(2%CHG)或0.5%有效碘消毒液棉棒轻柔按压穿刺点,稍作停顿,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局部皮肤,第1根棉棒顺时针消毒皮肤及导管正面,第2根棉棒逆时针消毒皮肤及导管反面,第3根棉棒顺时针消毒皮肤,消毒面积大于敷料面积,自然待干817.固定导管:(1)持无菌方纱将体外导管根据穿刺点的位置、外露长度摆放成U型、S型或C型等合适的形状,导管成钝角,避开原来摆放位置符合无张力原则2(2)无菌胶布横向高举平台固定固定翼,嘱患者肘部伸直,单手持膜,贴膜中心对准穿刺点,无张力放置,完全覆盖固定翼6(3)由穿刺点向固定翼方向提捏塑形1(4)由贴膜中心向边缘用指腹施压排尽空气,边按压贴膜边缘,边除去纸质边框2 (5)胶带做蝶形交叉固定导管,另一根胶带再次横向固定在交叉固定处导管上方2 (6)将导管接头高举平台固定于手臂外侧(输液期间使用纱布包裹无针接头;间歇期,酌情使用消毒导管帽)(双腔管同法做两次固定,将导管分别呈两个对称“U”型或“S”型固定于皮肤上)218.行屈肘试验,查看导管是否打折;询问患者带管肢体活动是否舒适,贴膜处皮肤有无紧绷感固定妥善、美观,标注内容全面319.脱手套、洗手、记录:记录胶带上注明置管日期、外露刻度、更换日期、操作者姓名3操作后1.安置患者、再次核对患者核对方法正确32.进行带管期间注意事项的宣教宣教全面23.填写维护手册记录正确14.整理用物用物处置正确15.垃圾分类处理1注意事项1.揭膜时防止导管脱出1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遵循ANTT原则,戴手套的手尽量不接触导管13.敷料污染、松动、潮湿及完整性受损时,立即更换14.禁用10ml以下注射器冲、封管15.禁止将已脱出的部分导管重新回纳16.高凝状态患者,CVC及前修剪PICC导管可使用肝素钠封管液2-3ml封管,若再次给药,应先回抽导管内残留肝素盐水17.维护后导管清洁无胶痕,穿刺点无纤维蛋白包裹等异常情况28.封管时冲洗、夹闭和断开注射器的顺序应遵照产品说明书,若无说明,则考虑每种类型无针接头的反流量,遵循以下顺序进行正确封管:负压接头为冲洗、夹闭、断开;正压接头为冲洗、断开、夹闭;平衡压接头和抗反流接头无需遵循特定顺序根据输液接头,选择正确封管方法2。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

最新: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实践指南(第三版)解读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1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

美国新生儿护士t办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e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

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随着极低出生体重儿及高危新生儿数量的增加,血管通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新生儿提供安全适宜的血管通路有利于液体、电解质和营养的最优化管理,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1IntensiveCareUnit,NICU)照护者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1973年,ShaW描述了将硅胶导管置入新生儿中心静脉的新方法[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笥PeriPhera11yinsertedcentra1catheter,PICC)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帮助许多新生儿构建了“生命线”0。

护士是PICC置入、维护、管理的核心人群,建立训练有素的PICC护理团队与患儿结局相关。

新生儿PICC护士的临床实践应来自与新生儿人群相匹配的P1CC临床实践指南。

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发布了《新生儿PICC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 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

该指南内容涵盖了新生儿P1CC临床实践所需要掌握的所有重要内容,包括置管部位选择、导管尖端定位、异位导管的复位、敷贴更换、皮肤消毒、辅助技术设备的应用、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培训教育等8个方面。

为了促使国内新生儿护士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指南,保障新生儿临床PICC的使用安全,现将该指南内容进行解读。

本指南解读依据Ebe11等⑶的证据推荐强度分级:A级为有利于患儿的高质量的、一致性高的证据,B级为对于患儿的益处有限的、一致性不够的证据,C级为基于共识、常规、意见建议类的证据。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

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术前准备:1.查房:了解病情,确定中心静脉置管的适应症和风险。

2.确认病人的身份,与病人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并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

3.检查病人的过敏史,特别是对麻药和槽球蛋白的过敏史。

4.检查病人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评估病人的手术风险。

5.准备必要的材料和设备,包括导管、穿刺针、消毒液、无菌巾、手套、无菌手术埔等。

操作流程:1.消毒、无菌手术埔包扎。

2.定位: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一般选择上肢常用的有锁骨下静脉、锁骨上静脉和颈内静脉。

使用B超引导可以提高成功率。

3.局部麻醉:用1%~2%利多卡因或1%~2%普鲁卡因穿刺部位局部麻醉。

4.穿刺:握针法或捏皮法穿刺,穿刺入口与导管走向大致相同,先浅后深,蹬占、回血、吸回其他管穿入。

5.确认血管内导管位置:通过走血、随音、影视等方式,确保导管正确地放入血管腔内。

6.固定导管:用绷带、固定胶布或其他方法固定导管,防止脱出或移位。

7.拍片或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合适。

8.导管使用:根据需要连接输液管、注射器等,进行输液、抽取血样等操作。

评分细则:1.消毒措施是否规范:根据消毒液使用的浓度和时间评分,消毒时间和消毒液浓度都达到规范要求则得满分。

2.局部麻醉的效果:根据病人是否出现局部疼痛或不适进行评分,无任何不适则得满分。

3.穿刺的准确性:根据穿刺部位是否准确、穿刺针是否进入血管腔内进行评分,准确无误则得满分。

4.导管固定的可靠性:根据导管是否牢固地固定在皮肤上进行评分,固定可靠则得满分。

5.导管位置的准确性:根据拍片或超声检查结果评分,导管位置正确则得满分。

6.导管使用的规范性:根据导管使用时是否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评分,操作规范则得满分。

以上是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细则。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以确保手术安全和置管成功率。

同时,对操作过程进行评分有助于对操作质量进行监控和改进。

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准入制度

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准入制度

经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准入制度
1、PICC专业护士具有护师(参加工作5年以上)及主管护师、专科
护士以上技术职称,大专以上学历。

2、PICC专业护士培养,须本人申请,科室护士长同意,经专业委员
会讨论同意,上报护理部批准,方可进入专业护士培训。

3、PICC专业护士,经过PICC置管及维护相关理论、技能操作培训,
理论培训:14学时,操作培训:11学时。

4、PICC专业护士须熟练掌握技能操作与置管后维护技术,能独立完
成PICC置管20例/年以上。

5、PICC专业护士对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如堵管、导管
移位、穿刺点周围发红、肿胀、渗血、渗液等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6、PICC专业护士经过相关理论学习、操作培训,由静脉输液治疗小
组成员评估,进行理论考试及现场操作考试合格,上报护理部审批,合格者获得护理部颁发“外周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准入资质”证书。

7、PICC专业护士必须持有护理部颁发的资质证书后,方可为患者进行PICC置管。

8、PICC专业护士经护理部确认,指定相关人员对全院需要进行PICC 置管患者会诊及处理。

南医大二附院护理部
2013年1月。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每日观察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的完整性。

3.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

4.无菌透明敷料至少每7天更换1次,纱布敷料应至少每2天更换1次,出现渗血、渗液或敷料发生松动、污染等完整性受损时,应立即更换。

5.若患者多汗或穿刺点渗血、渗液,宜首选无菌纱布敷料。

6.附加的肝素帽或无针接头应至少每7天更换1次,若有血液残留、完整性受损或取下时,应立即更换。

7.PICC导管在治疗间歇期间应至少每7天维护1次。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附表4.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可在患者床旁插管。

⑤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⑥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⑦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

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3.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等。

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

5.其他: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

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护理要点】1.血管的选择(表1)(1)首选静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

(2)次选静脉:肘正中静脉。

(3)末选静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表1 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比较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表2)(1)导管型号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

(2)导管种类选择:可选择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侧孔式PICC 导管。

表2 导管规格及流速4.测量导管长度(1)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角90°。

(2)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止。

(3)测量长度:头静脉要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1)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

(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①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新)

附表4.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⅓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可在患者床旁插管。

⑤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⑥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⑦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

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3.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等。

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

5.其他: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

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护理要点】1.血管的选择(表1)(1)首选静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

(2)次选静脉:肘正中静脉。

(3)末选静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表1 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比较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表2)(1)导管型号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

(2)导管种类选择:可选择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侧孔式PICC导管。

表2 导管规格及流速4.测量导管长度(1)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角90°。

(2)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止。

(3)测量长度:头静脉要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1)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

(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①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一、定义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操作容易,但保留时间短。

经中心静脉置导管能确保静脉通路长时间开放,但操作复杂,易出现并发症。

临床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上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建立长期静脉通路的方法。

二、适应证①需长期输液、化疗、频繁留取标本的患者。

②输液困难,如严重烧伤患者。

③输刺激性或高浓度药物,如完全胃肠外营养。

三、操作步骤使用带有外套管的导管作插管。

(1)穿刺点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

(2)用物输液盘、深静脉穿刺包、PICC导管1根、穿刺套管针、生理盐水250ml、5ml无菌针筒1支。

①患者仰卧,右臂外展与身体呈90°。

②测量穿刺点一般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至右锁骨头,再往下至第3肋间隙的距离,此为导管插入的长度。

若为左侧穿刺,置管长度须另加两乳头间距。

③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选择适当型号的导管。

④穿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扎止血带,铺消毒洞巾。

⑤冲洗并检查导管及套管针是否完好。

⑥术者戴无菌手套,持套管针行静脉穿刺,穿刺时针的斜面应朝下,以免刺破血管壁,见回血后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后松开止血带,然后撤离针芯,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穿刺针芯。

⑦用镊子夹住导管前端向近心方向送入导管,须注意轻夹,以防损伤导管,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外套管,并撕开外套管。

⑧插入导管至右肩处,嘱患者头部转向术者,下颏抵住右肩,以免导管误入颈静脉。

继续插导管直至预定的位置,并适当固定。

⑨必要时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四、并发症①导管错位、导管阻塞、导管折断、意外脱出。

②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败血症。

五、护理要点①换药:穿刺后第1个24小时更换敷料1次,以后每周常规更换敷料3次。

操作时应注意沿导管的方向向上揭去敷料,以防导管拔出。

②更换肝素帽:每周1次。

③封管:用10~100U/ml稀释肝素液正压封管,每次2~5ml,每12小时1次。

静脉输液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基础护理课件)

静脉输液法—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基础护理课件)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测量导管置入长度及臂围
• 病人平卧 • 病人臂与身体成90度角 • 穿刺点首选肘窝区肘下两横指处 • 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
第三肋间为预置入导管长度 • 成人测量肘关节上4横指处臂围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皮肤消毒
• 戴无菌手套,患者臂下铺垫无菌治疗巾 • 2%碘酒、75%酒精或75%酒精、碘伏 • 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消毒皮肤 • 消毒范围:穿刺点上下各不小于10cm
• 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 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 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概概述 述
PICC静脉选择--肘正中静脉
• 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脉瓣较多 • 故应于静脉穿刺前确认定位
• 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 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 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概概述 述
(即上下直径不小于20cm),左右至臂 缘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预冲导管
• 用无菌生理盐水预冲导管 并湿化导丝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修剪导管
• 撤出导丝比预计长度短0.5~1cm处, 剥开导管护套
• 在预计长度处,使用切割器减去 多余部分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穿刺
• 以15-30度角进行静脉穿刺 • 见回血后,放平穿刺针继续推进0.5-1cm,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撤出并移除导入鞘
指压套管端静脉稳定导管
从静脉内退出套管,远离穿刺部位
劈开套管并从置入的导管下剥下导入鞘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撤出导丝
• 轻压穿刺点上方,轻柔、缓慢撤出导丝
操操作流作程流程
冲管封管
• 抽吸回血 • 冲管 • 确认通畅撤去洞巾 • 连接肝素帽和输液装置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操作规范及评分标准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

2.护士需要取得PICC操作的资质后,方可进行独立穿刺。

3.置管部位皮肤有感染或损伤、有放疗史者不宜进行置管;接受乳腺癌根治术或腋下淋巴结清扫术的术侧肢体、锁骨下淋巴结肿大或有肿块侧、安装起搏器侧者,不宜进行同侧置管;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上腔静脉压
迫综合征的患者不应进行置管。

4.穿刺首选贵要静脉,次选肘正中静脉,最后选头静脉。

肘部静脉穿刺条件差者可采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术(塞丁格技术)。

5.禁止使用<10ml注射器给药及冲、封管,使用脉冲式方法冲管。

6.输入化疗药物、氨基酸、脂肪乳等高渗、强刺激性药物或输血前后,应及时冲管。

7.禁止在CT和MRI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造影剂(耐高压导管除外)。

8.PICC置管后24h内更换敷料,并根据使用敷料种类及贴膜使用情况决定更换频次;渗血、出汗等导致的敷料潮湿、卷曲、松脱或破损时立即更换。

9.禁止在PICC导管处抽血、输血及血制品,严禁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封管、给药。

10.禁止将脱出体外的导管再送人体内。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操作规程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操作规程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目的建立中心静脉输注途径,用于补液、输血、化疗等输液治疗。

相关知识 1 PICC指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颈外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中心静脉导管。

2 PICC适应证:2.1长期静脉输液>7天。

2.2输注刺激性药物,如肠外营养(TPN)、抗生素、化疗等。

2.3外周静脉通路建立困难。

3 PICC禁忌证:3.1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或损伤。

3.2预置管部位静脉硬化、有静脉血栓形成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3.3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

3.4严重出血性疾病。

3.5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侧手臂。

4 注意事项:4.1必须有置管医嘱。

4.2置管前应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说明PICC导管的特点、置管和留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取得患者或授权家属的知情同意并签字。

4.3置管后必须通过胸片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

4.4硅胶材质的导管不可使用10ml以下注射器进行冲封管。

4.5硅胶材质的PICC不可用于CT或MRI的高压泵推注造影剂。

4.6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

传统穿刺用物超声引导联合改良塞丁格尔技术,除上述用物外,需增加以下用物患者/家属教育 1 穿刺点在肘窝或肘下适当减少肘关节的屈伸,可做握拳松拳运动。

平时日常生活自理,不宜做肩关节大幅度甩手运动及置管侧手臂提重物,以不超过5斤的重量为宜。

2 平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情况及体外导管内有无回血,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护士取得联系。

穿刺点1~2周内小部分患者仍会存在少量渗血现象,不必紧张,如渗血多,可局部加压及更换敷贴。

3导管维护需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

护理记录 1 执行PICC置管医嘱。

2 填写PICC置管报表。

风险防范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存在导管异位等风险,其防范如下:。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标准操作规程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标准操作规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标准操作规程目录1.目的 (2)2.范围 (2)3.责任人 (2)4.依据 (2)5.定义 (2)6.内容 (2)7.附件 (4)1.目的建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范围适用于II~IV期所有临床试验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操作时。

3.责任人专业负责人。

4.依据《内科护理常规》及科室相关标准操作规程。

5.定义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6.内容6.1原则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需患者知情同意签字后方能进行。

6.2操作前准备6.2.1操作室消毒。

6.2.2核对病人姓名。

6.2.3做好穿刺前的解释工作。

6.2.4注射部位用洗手液清洗。

6.2.5清洁双手(双手喷涂消毒液或洗手)。

6.2.6准备PICC导管包一个(包括外包装可撕裂的套管针1个,导管(含导丝)1根,肝素帽1个,刀片1个);无菌手套4副;10ml一次性注射器2个;纱布1包;Hp敷料1张;孔巾1块;方巾4块;止血带1根;胶布1卷;皮尺1个;隔离衣2件;0.9%Nacl注射液(500ml)1袋;消毒液(0.5%碘伏溶液),环境要求见消毒隔离常规。

6.3操作步骤6.3.1洗手,戴口罩。

6.3.2检查用物。

6.3.3患者平卧于治疗床。

6.3.4选择合适的静脉6.3.4.1测量双上臂中段周径;6.3.4.2测量时手臂外展呈90°;6.3.4.3测量方法:(1) 上腔静脉测量法: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胸锁关节;(2) 锁骨下静脉测量方法: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胸骨切迹,再减2cm。

6.3.5建立无菌区6.3.5.1打开PICC导管包,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6.3.5.2应用无菌技术,准备准备肝素帽、抽吸0.9%Nacl注射液、孔巾、方巾、止血带;6.3.5.3助手戴无菌手套将第一块方巾垫在患儿手臂下,做穿刺点消毒。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诊疗常规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诊疗常规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诊疗常规P1eC广泛应用于临床近20年,其优点是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外周留置感染率低(V2%),留置时间长(数月至1年以上),经济有效且容易拔管,能提供稳定的静脉输液,减少护士的工作量,并易于家庭自我护理,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满意率。

P1CC穿刺包内物品齐全,由专业护士床边即可穿刺。

导管材料为硅胶,柔软、弹性好,总长度为65cm(新生儿导管长50cm),可根据个体及治疗需要预先进行裁剪,导管上的厘米刻度标记使修剪导管时更为容易、准确。

置管成功后,导管尖端位于腔静脉,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认导管及其尖端的位置。

【适应证】高渗药液;葡萄糖浓度>10%;刺激性或毒性药物治疗;长期静脉输液;静脉保护;外周静脉限制;23~30周的早产儿(极低体重儿V15kg);家庭静脉治疗。

【禁忌症】肘部静脉血管条件差;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乳腺癌术后患侧臂静脉。

【操作】PICC穿刺静脉的选择:1)贵要静脉为P1CC插管的首选。

此静脉直、粗、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和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90%的PIeC放置于此。

2)肘中静脉PICC的次选。

此静脉粗直,但个体差异较大,静脉瓣较多。

理想情况下,肘正中静脉加入贵要静脉,形成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

3)头静脉P1CC的第三选择。

此静脉前粗后细,且高低起伏。

在锁骨下方汇入腋静脉,进入腋静脉处有较大角度,可能有分支与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使病人的手臂与躯干垂直将有助于导管插入。

【术后护理】1)换药:Picc穿刺术后的护理,最关键的就是换药。

穿刺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一次敷料。

以后每周常规换药3次。

操作时应注意沿导管方向向上揭去敷料,以免将导管拔出。

2)更换肝素帽:每周一次。

3)封管:注意正压封管,用10~100u∕πι1稀释的肝素封管,2~5m1/次;每12小时封管一次,限用5~10m1注射器封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表4.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细则【定义】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⅓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导管具有以下特点:①避免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可在患者床旁插管。

⑤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⑥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⑦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

【适用范围】1.有缺乏血管通道倾向的患者。

2.需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血或血制品的患者。

3.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等。

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胃肠外营养液、脂肪乳等。

5.其他:如家庭病床患者等。

【禁用范围】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无合适穿刺血管。

)2.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3.插管途径有放疗史、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

4.接受乳腺癌根治术和腋下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患侧。

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护理要点】1.血管的选择(表1)(1)首选静脉:贵要静脉——管径粗,解剖结构直,位置较深。

(2)次选静脉:肘正中静脉。

(3)末选静脉:头静脉——表浅,暴露良好,管径细,有分支,静脉瓣相对较多。

表1 静脉血管直径及血流量比较静脉名称血管直径(mm)血流量(ml/min)头静脉 6 40贵要静脉8 95腋静脉16 333锁骨下静脉19 800无名静脉19 800上腔静脉20~30 2000~25002.穿刺点选择肘下两横指处进针最佳。

3.导管的选择(表2)(1)导管型号选择:成人通常选择4Fr;儿童3Fr;婴儿1.9Fr。

(2)导管种类选择:可选择尖端开口式PICC导管、侧孔式PICC导管。

表2 导管规格及流速规格(Fr)流速(ml/h)1.9 353.0 150~2754.0 300~5005.0 600~10005.0双腔200~350注:室温下导管长度为50cm,重力为1.4Psi时的流速4.测量导管长度(1)患者平卧,手臂外展与躯干成角90°。

(2)测量自穿刺点起至右胸锁关节,然后向下至第三肋间止。

(3)测量长度:头静脉要长于贵要静脉,左臂应长于右臂。

5.穿刺部位消毒(1)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直径20cm,两侧至臂缘。

(2)消毒剂及消毒方法:①乙醇和碘伏:先用乙醇清洁脱脂,再用碘伏消毒。

②碘酒和乙醇:先用碘酒消毒,再用乙醇脱碘。

③氯己定:上下摩擦消毒30s。

6.操作注意事项(1)了解静脉走向,避免在瘢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2)做好解释工作,确保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

(3)进针角度为20°~30°,见回血后降低角度进针0.5cm,再送套管鞘。

(4)送套管鞘后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操作者以中指按压套管鞘尖端后再退出枕芯。

(5)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扭转头部,正确方法为患者面转向术肢方向,下颌尽量向下压,阻止导管进入颈静脉。

(6)固定方法要点:①使用8cm×12cm以上的无菌透明敷料进行固定。

②严格无菌操作,手不可触及无菌透明敷料覆盖区域内皮肤。

③消毒液待干后方可贴无菌透明敷料,切忌扇干、吹干。

④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弯曲固定,以降低导管拉力,避免导管在体内外移动。

⑤贴无菌透明敷料时,先沿导管捏压无菌透明敷料,使导管与无菌透明敷料服帖,再将整片敷料压牢。

⑥注明贴无菌透明敷料的日期和时间。

(7)置管完毕,通过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7.维护内容及时间(1)内容:更换接头、冲洗导管、更换敷料。

(2)时间:正常情况下每7d维护1次。

(3)注意:每3~7d更换1次无菌透明敷料。

以下情况应缩短敷料更换间隔时间:出汗;穿刺处局部皮肤感染;油性皮肤;敷料松脱、污染、破损。

必要时随时更换。

(4)操作步骤:①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

②准备物品:乙醇棉球、含碘消毒剂棉球、换药盘、无菌透明敷料、手套。

③询问过敏史。

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

④从导管的远心端向近心端除去无菌透明敷料,防止导管拉出。

⑤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及导管外露长度。

⑥戴无菌手套。

⑦消毒:消毒时从里向外环形消毒3次,先用75%乙醇棉球清洁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再用含碘消毒剂棉球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

⑧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贴上新的无菌透明敷料。

⑨在无菌透明敷料的小标签上注明更换日期、时间、并签名。

⑩记录穿刺部位情况及无菌透明敷料更换日期、时间。

8、维护注意事项(1)冲、封管:①禁止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给予脉冲式正压封管。

小于10ml的注射器可产生较大的压力,如遇导管阻塞可致导管破裂。

②必须用脉冲式冲管法进行冲管。

以防止药液残留管壁。

③必须采用正压式封管法封管,以防止血液反流进入导管。

④冲、封管应遵循SASH原则:S——生理盐水;A——药物注射;S——生理盐水;H——肝素盐水。

⑤用生理盐水冲管。

⑥用10~100U/ml 稀释肝素盐水封管。

输注与肝素不相容的药物或液体前后均应先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肝素盐水封管。

⑦封管液量:封管液量应两倍于导管+辅助延长管容积。

(2)更换肝素帽:①肝素帽每周更换1或2次,最多不超过7d。

如输注血液或胃肠外营养液,需24h更换一次。

②如果肝素帽内有血液残留,或完整性受损,或从输液装置取下后,均应更换新的肝素帽。

(3)更换敷料:①更换敷料时,自下而上去除敷料,切忌将导管带出体外。

同时应注明更换敷料的时间及姓名。

②纱布及纱布用于无菌透明敷料下的敷料形式,应每48h更换敷料。

(4)其他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不要用手触及无菌透明敷料覆盖区域内皮肤。

②将体外导管放置呈S形弯曲,以降低导管张力,避免导管在体内外移动。

③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于无菌透明敷料下,以避免发生感染。

④不能将PICC 通路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⑤用乙醇棉签消毒时应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患者教育】1.置管前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证、操作方法及并发症。

2.置管中教育(1)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降低应急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

(2)指导患者采取正确卧位和做好正确的转头动作。

(3)告知患者如有不适,应及时告诉操作者。

3.置管后教育(1)告知患者置管近期注意事项①穿刺点出血及穿刺手臂肿胀的处理。

②教会患者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有无脓性分泌物等异常情况。

告知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

③告知患者更换无菌透明敷料和接头的时间。

④告知患者保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干燥。

如发现敷料有卷边、脱落或敷料因汗液而松动时,应及时更换敷料。

⑤告知患者不要在置管侧手臂上方扎止血带、测血压,避免该侧手臂提过重的物品,不能做托举哑铃等持重的锻炼。

⑥告知患者注意保护外露的接头。

防止导管损伤和将导管拉出体外。

⑦告知患者PICC导管不能用于CT、磁共振检查时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⑧教会患者如何在携带PICC导管的情况下进行沐浴。

⑨告知患者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请患者认真阅读PICC指导手册。

(2)出院指导①采取“看”“讲”“示”“练”的四步教育法,即:看护士操作;护士讲解家庭护理要点、注意事项;护士示范操作;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操作练习。

②严格遵守维护导管时间,不能随意拖延。

③告知患者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1.穿刺时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送管困难①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以降低应急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

②确保穿刺鞘在血管中,即感觉送鞘顺利,回血好。

③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如贵要静脉。

送管速度不宜过快。

④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

(2)导管异位①摆好正确穿刺体位。

患者穿刺侧上臂与身体成角90°。

②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

下颌靠近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

必要时助手协助按压患者颈内静脉。

③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送管,防止粗暴操作。

④若撤出导丝有困难,可重新将导管拔出至25cm处,重新送管。

⑤置管后立刻拍X线片,确认导管位置,⑥若有异位应重新建立无菌区,拔导管至35cm处,按压好颈内静脉重新送管,再拍X线片确认。

(3)误伤动脉、神经①避免穿刺过深,进针时以15°~30°行静脉穿刺。

②穿刺到动脉时应立即拔除穿刺针,并给予加压包扎止血。

③避免在有静脉瓣处进针,以防止刺激瓣膜神经。

若损伤神经可采用理疗。

(4)心律失常:①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避免导管插入过长。

②若出现心律失常,应按照X线片显示,拔出导管至上腔静脉。

2.留置期间并发症的预防处理(1)穿刺点感染①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情况。

②处理:加强换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

(2)机械性静脉炎①穿刺前,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以防止其微粒对血管内膜的刺激;同时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增加润滑度,减少摩擦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②穿刺时,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以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

③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送管,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④置管后从第1天开始,用毛巾热敷置管上臂皮肤10min,并用静脉炎膏涂抹以走行导管静脉为中心的术肢上臂皮肤,每日3次,连用10d,以防止静脉炎发生。

⑤置管后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发生,如出现沿静脉走行的发红、疼痛、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有条索状改变时,可用紫外线治疗仪治疗。

治疗方法:治疗强度为4~5生物剂量,距离皮肤15cm,第1天5s,第2天10s,第3天15s。

治疗后皮肤变红即可起到治疗作用。

或在肿胀部位给予敷用如意金黄散,每日1~2次;或采取热敷30min后涂抹非甾体抗炎药膏,每日3~4次。

在患者体温升高和(或)伴有3级机械性静脉炎时可合并使用抗生素。

⑥发生静脉炎时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可做握拳/松拳运动;湿热敷:每次20分钟,4/d;若处理3d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3)化学性静脉炎:①更换敷料使用乙醇消毒时应避开穿刺点1cm以上;②出现化学性静脉炎时,可在肿胀部位涂抹静脉炎膏,每日3或4次。

(4)细菌性静脉炎及导管感染①正确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②按时更换无菌敷料。

③使用固定翼固定导管,防止导管自由出入人体。

④体外导管须完全覆盖在无菌的透明敷料下。

⑤做好自我护理的宣教。

⑥患者体温>38℃时不做置管计划。

⑦通过血培养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⑧必要时拔出导管做细菌培养并记录。

(5)导管阻塞:分为非血凝性导管阻塞和血凝性导管阻塞。

非血凝性导管阻塞①严禁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②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粘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行脉冲式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