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内容推荐黄厚江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谐、自然、厚实、大气,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深得同行推崇,在全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广泛影响。
本色语文,是黄厚江老师积三十年语文教学经验和二十年潜心研究形成的语文教学思想。
既继承了我国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先进的现代课程理念;既深深扎根语文教学实践,又有系统的理论建构;既有有效的操作机制,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既反映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在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中,该成果获特等奖。
全书包含课程理解、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素养等五个方面,内容系统,案例丰富,分析透彻,有理论,有实践,有策略,有方法,是语文教师专业入门和提升的难得读物。
作者简介黄厚江黄厚江,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国标本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主要编写者,国标本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省中语会理事,苏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长助理兼教科室主任,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两项等奖获得者。
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鲜明的教学风格,所倡导的“本色语文”具有广泛响。
在有影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教育报》等报刊转载数十篇,有《黄厚江讲语文》等专著多本,主编、参编教材、教参近100部(套),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和论文获省级以上奖30多项,其中省一等奖以上20余项。
黄老师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公开课200多节,进行教材培训200多场,举办语文教学专题讲座200多场,有多次讲座和多篇课文教学被刻制成光盘发行;多篇教学实录发表于显示全部信息目录第一章本色语文一一语文就是语文上篇1.语文教学的异化2.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3.语文教学的基本定位4.语文学科研究的基本追求5.走出两极思维的怪罔6.建立一个具体的效率标准下篇1.树立正确的课程观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3.树立正确的知识观4.树立正确的训练观5.树立正确的过程观6.树立正确的选修观观察思考:当年謦畝犹在耳第二章本色语文课堂一一用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上篇1.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2.课堂教学的和谐原则3.课堂教学的适度原则4.课堂教学的整体原则5.课堂教学的节奏原则下篇1.和谐共生教学法2.树式共生课堂结构3.有无之间的目标定位4.二元融合的主体呈现5.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教学案例:《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实录教学思考: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开发第三章本色阅读教学一一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上篇1.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2.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3.阅读教学的本位思想4.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5.阅读教学应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出发下篇1.教材组元方式对教学的要求2.阅读教学体类特征的体现3.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活动……第四章本色写作教学——教学生能写平常的好文章第五章本色语文教师——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后记。
高中语文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 读《语文的原点 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读《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
前几天到佛山参加一个研讨会,有幸聆听了黄老师的一个讲座,讲的就是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记得《语文教学通讯》上也介绍过黄老师。
最近,语文界兴起了很多“语文”,什么“简约语文”、“文化语文”、“诗意语文”、“绿色语文”等等,黄老师的“本色语文”也算是其中的一种。
“语文”,一般来说有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课程论,语文是一门课程;二是教材论,语文指的是语文教材;三是教学论,语文指的就是语文教学。
黄老师的“本色语文”其实是教学论,即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本色语文”的主张。
所谓“本色语文”,说白了,意思就是:语文不是别的,语文就是语文。
这有点绕口令,不过看看现实就知道了,语文已经极度被歪曲、被拔高或者被萎缩,语文已经不是语文,而是生活,是政治,是语言,是文化,是文学等等。
我觉得收获比较大的是黄老师的阅读教学思想,或许跟上次的讲座有关系吧。
在黄老师看来,阅读教学出现了高位化、低位化、贵族化和时尚化的特征,这些都失去了语文的原初意义。
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讨为引导,以语言活动为主体,而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则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这些理论化的表述看似高深,实则很简单,目的只是在于把语文阅读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
同样是教学论方面的著作,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尚文的《语感论》与黄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着明显的不同。
黄老师的这本著作带有很浓重的经验色彩和本土色彩,作者的理论主张是在三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他不是先确立一个理论逻辑起点,然后构建起宏大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平时的教学点滴中不断积累思想,最终形成自己的观念体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感觉特别愉悦,特别轻松,全书几乎没有注释,几乎没有高难度的理论术语,只有丰富的例子,要么现身说法,要么信手拈来,其语言也相当“本色”,没有太多的修饰,也没有太强烈的绕口令式的术语理解,有的只是经验总结,仅此而已。
以语言为核心,打造高效“本色语文”-文档资料
以语言为核心,打造高效“本色语文”一、语文课必须“以语言为核心”的理论依据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一直倡导“本色语文”的核心主张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体现在三个“语”上: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
“本色语文”的理念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而这其中语文课程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抓手,通过多样语文活动的设计,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唯有立足于语言,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当下语文课堂偏离“以语言为核心”的现状黄厚江老师指出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主要表现在五方面:语言积累、语言感悟、语言品读、语言解读和语言运用。
而当下更多的语文教师没有遵循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更不会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去教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繁,“很多老师的语文课就像领导干部的出国考察,能多到一个地方就多到一个地方”。
许多语文课不是用空洞的人生说教拔高语文课,就是课堂形式化太严重,更甚语文课不教语文,殊不知语文本位就是在自己的田里干自己的事儿,就是要让学生热爱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三、语文课程实现“以语言为核心”必要性当代作家赵丽宏更是用优美的语言向青少年学生描述着阅读的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大量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
“本色语文”还语文之本色一直以来,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功利性,语文老师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研究语文考试大纲,将要考的知识点一一标记,并设计了大量的题目进行训练,让学生们不停地做、重复地做,直到再次看到能够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而本文提出的“本色语文”正是顺应国家的要求,也是改变“语文应试教育”的一剂良方。
“本色语文”强调语文的“交际化”与“生活化”,其教学是以“掌握语文这门交际工具”为目的,而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单纯为了考试得高分。
所以“本色语文”在实施过程中必定要关注所教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能够有机地统一于所授课文之中。
一、本色语文的内涵“本色语文”就是指“本来样子的语言”和“原状态的语言”,归根到底就是指“用于交际的语言”。
“本色语文”落实到具体的交际实际中,也就是要“用本味的语言叙述本真的事实,表达本分的观点。
”“本色语文”的三个要素就是:本味的语言、本真的事实、本分的观点。
本味的语言就是指习惯的语言,在生活当中使用的日常语言,不夸张、不低俗,平白如话。
本真的事实,无论是表现在口语交际还是写作中,都必须要用到真实的材料,有来源的,不是凭空捏造的。
本分的观点指的是个人的、真诚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这就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做人不要矫揉造作,做事避免华而不实。
二、本色语文教学的功能1.求真。
求真是“本色语文”的基础。
求真之于语文教学,有更具体的意义,将科学的精神寓于实际的语文教学之中。
真,象征着知识与理性,语文作为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高超的语文能力。
我们所讲的“语文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事实上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很好地学习了语文的基础知识,才能锻炼出过硬的语文能力。
一方面,知识本身就是能力的基础,只有先有了完善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而毫不费力,延伸拓展,而游刃有余,这就是语文能力的展现。
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由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对自己语文能力的培养。
“本色语文”求实在
“本色语文”求实在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很多教育专家审时辨势,针对语文课堂出现的目标分散、内容庞杂、教法花哨、形式主义盛行等问题,提出了“本色语文”的改革主张。
何谓“本色”?天蓝地黄,山青水绿,虎猛人善,为本色。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到高中,漫长的十二年,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小学阶段是基础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
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色。
那么,本色阅读课究竟该怎么上?我以为,本色阅读课就是要以读为根本,着力培养四种能力。
即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认读、感悟、探究和概括四种能力。
(一)实实在在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初读阶段的重要目标。
认读能力,是指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通过练读,把生字的字音读准,结合语言环境初步感知一些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的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教学应重点培养的最起码的能力,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高年级也不可小觑。
怎样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呢?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当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
学习一篇新课文,可以围绕课题做文章。
比如,教学《爱如茉莉》可以提出问题: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对文章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二让学生边读书,边识字,把字音读准确,并初步理解字、词的意思。
阅读教学要以识字为先决条件,教会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
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扩大,识字途径的增多,生字表上的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都是生字,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对待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仍以《爱如茉莉》一课为例,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以进一步提出自学要求:(1)读课文,遇到“茉莉陶”等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嗔怪”、“幽香”、“莫名其妙”等词语的意思。
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本色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一、本色语文的依据(一)本位师本、生本、文本之说。
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
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
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和解读:低于“文本”、平于“文本”、高于“文本”“文本的原生价值”(二)本质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
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
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
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刘胡兰》最后一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语言的才是最好的”。
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本源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九九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看,(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
(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
(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汪潮文“对课堂语文地思考”: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二、本色语文的特征(一)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简约)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
本色习作导写
本色作文导写理念与操作要领一、本色作文导写的理论精髓基本理念是变作文的“教”为“导”,引导学生回归作文的“三本色”,即生命本色、生活本色和自然本色。
我们再把三本色的理念说得更直白些,就是让学生用自己儿童化、附合他身分年龄特征的语言(自然本色)写自己生活中真实故事来(生活本色)表达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与思想情感(生命本色)。
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写起文章自然会行云流水、意到笔随,自会文采飞扬!二、本色作文导写的操作要领(一)本色作文导写的基本流程。
按照叶圣陶老先生的说法,前作文、中作文和后作文。
课堂结构三模块——前导、中导和后导。
教学五大环节——情境启导、写作点拨、自主写作、互动评改和总结激励。
“情境启导”和“思路点拨”为前导,“自主写作”为中导,“互动评改”和“总结激励”为后导。
(二)本色作文导写的操作要领。
第一模块,前导。
包含两个环节:“情境启导”和“思路点拨”。
第一环节,情境启导:这一环节的核心的激趣。
就是用生动活泼、新颖别致的形式构筑情感、思维“平台”,营造氛围,将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入特定的教学主题。
帮助他们开启真情实感的“闸门”,让学生“想写”,是为下面的“写作点拨”铺路搭桥,情趣导源。
情境启导要注意三点:一是目的要十分明确。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两个(1)激趣→使学生感到作文课新奇有趣快乐。
(2)导源→使学生的习作言之有物。
二是形式要时时创新。
或话题交流,融汇真情;或成语点睛,诗句引趣;或游戏引路,活化气氛;或设计小情境(小故事、小实验、小观察、小节目)来引爆学生情感思维,使学生在下一环节有话可说。
三是方法要灵活多样。
这一环节中教师切忌越俎代庖一言堂,只能充当一个导演,一个设计师和顾问,因势利导,着眼群体智慧,广思集成,以引起新的创意,启迪学生的思维。
第二步,思路点拨:思路点拨的核心是启思。
一般包含下面五个流程:搜选、讨论、引路、小结和拟题。
搜选——奇思妙想,开启心路。
这一环节要解放学生的思想,启迪他们的思维,搅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罗列他们的生活经历,拓展选材视野,引导他们更大范围地选择习作内容。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
读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有感语文是以文字为元素,以语言为媒介的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语文以掌握文字为重点,在文字的基础上来掌握语言,这是对初中学生的一个基本要求。
通过五六年的语文教学,带走了两届学生,然而给我的感觉就是语文越教越难,越来越不好上,上语文课压力越来越大。
上课的目的就是为考试而服务,所以教师的教学成果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
用“学生成绩决定论”来评价授课教师,学生考得好,说明老师上课上的好,很有教学成果。
当然用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成绩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完全用成绩给教师定性。
近来读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书,孙教授有些话给我深深的感触。
黄厚江老师说,语文失去了本真,被严重异化了。
细想来,这真的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却越来越不知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了,学生只是成了考试的工具,老师仅有的任务就是教。
以前的课堂,先生讲授,学生笔记,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诵读、识记,从拼音开始,字、词、句、段、文,一样也不落下,虽枯燥单调了些,但学到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要考我们这一代人,除非是不想学的,语文的基本素养大都是没有问题的。
而今,条件好了,教学形式多样化了,课堂教学也生趣了,但学生却变得不懂语法、不会标点,甚至连个拼音都拼不来、写不像了,真是怪哉、怪哉!记得刚带初一时,第一次布置学生抄写第一课的生字词并注音,在我看来几等于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作业,他们却着实将我整了个焦头烂额——有不会写拼音的,有不分四声的,还有不知把音调标在何处的……这让我很讶异,这六年他们竟都是鹦鹉学舌过来的吗?后来我知道,他们学英语也不再学音标了,全跟着老师、录音机读单词,我不禁感慨:看来他们是要将鹦鹉学舌进行到底了!于是,在教第一篇文言文《郑人买履》的时候,我也就不再抱怨一个“定语后置”句式花费了整整一节课来讲解——因为要讲“定语后置”,必得先知道什么是“定语”,又得先把词性分类也讲一遍。
谈黄厚江2-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
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袁健什么是本色语文?黄厚江老师在他作的报告《本色语文的实践和主张》中有清晰的阐述。
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即语文本位在于本身价值与特点的坚守。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一句话概括,就是“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教语文”。
本色语文的根基是文本。
语文教学要重视文本。
因为文本,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孙绍振教授在报告《文本解读的层次和方法》中表明了这些观点:1. 语文教学改革面临历史的改革,因为课程标准修订稿审定完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教师自觉主体论”,用此引导“学生自发主体论”,因为教师才是系统的、专业的。
一味地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很可能是“从无知到无知”,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2.语文是难的。
我们要从学生的一望而知中弄出问题来。
3.文本解读有三层:一望而知的表层(显性)、情意的脉络(隐性)、文体格式。
解读文本就是解密,是复杂的过程。
4.不能满足于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读作品,要突破自己的封闭的已有的知识或体验。
5.要学会以作者的身份与文本对话。
在讲座中,孙教授解读了很多名篇作为例子,如《背影》《再别康桥》等。
尤其讲到古诗词解读时,很多诗句孙教授都是信口吟来,凸显了扎实的文化功底。
本色语文的课堂是怎样的呢?本色语文的课堂是简单的朴素的课堂。
道不远人,真理往往都是朴素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著名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无锡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老师亲自执教的《倾听·白发的期盼》一课课堂教学板块:1.听一段录音,然后要求学生从人物身份、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简要概括采访对象的相关情况;2. 再听一段录音,要求准确把握中心话题,并能围绕这一话题涉及的核心概念的内涵作出解释;3. 再听一段录音,分析录音材料呈现的逻辑层次是什么;4. 阅读一个文字文本,对比声音文本。
黄厚江:本色语文的基本内涵
本色语文得基本内涵黄厚江什么就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得内涵主要有三层:一就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得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得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要清楚,什么就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得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得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得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得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得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得能力、而语文课程就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得学科、二就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得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得语文教育、语言教育,不同于其她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得母语,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就是最具鲜明特点得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与其她民族得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得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得语文教育。
三就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得基本价值、语文就是一门课程,语文就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得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得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它有自身得课程要求与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得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得内容与要求,它得教学内容,它得教学方式,它得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得特点,它得习得规律,它得学习规律,它得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得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得价值。
这不就是排斥其她得方法,但语文学科得方法就是基本得方法也就是主要得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得地里种了别人得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得基本价值、本原,就是目标与任务;本真,就是规律与途径;本位,就是方法与效果。
但本色不就是守旧,本色不就是倒退,本色也不就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她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得追求。
什么是本色语文
什么是本色语文?“本色语文”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
教语文,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语文课,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
思考这些问题,必须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
母语教育的任务很多,我们以为,最基本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热爱母语的感情,激发孩子学习母语的动力,提高孩子运用母语的能力。
而语文课程就是承担母语教育基本任务的学科。
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语言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有其自身特点;我们的母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最具有智慧,也是最具鲜明特点的一种。
从文字到篇章,从表达到结构,从听说到读写,都和其他民族的语言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有责任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我们更有责任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
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是一门课程,语文是一门学科。
作为一门课程,它必然有着自己的课程价值。
它有自身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它有自身的课程要求和评价方式。
作为一门学科,它必然有着体现自身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它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它的教学评价;我们也应该比较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特点,它的习得规律,它的学习规律,它的教学规?。
我们应该运用体现这门学科特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门课程的价值。
这不是排斥其他的方法,但语文学科的方法是基本的方法也是主要的方法。
否则,就会越位,甚至会走入歧途。
或者花了力气种了别人地,或者在自己的地里种了别人的庄稼。
这就很难理想地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但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
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
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
你可以走得很远。
但这里是出发地。
(《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课堂流行病及其诊治近年,有机会听了不少课。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本体论用于描述事物的本质。
尽管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从内涵上来看,不同研究者对于本体论的认识是统一的,都把它当作是领域(领域的范围可以是特定应用中,也可以更广)内部不同主体(人、机器、软件系统等)之间进行交流(对话、互操作、共享等)的一程的“语文”的本体。
那个不管用什么词表达的“语文”是客观存在的,是服务于人的学习、工作和交际的。
而本色语文以为,它不仅是学习的工具、工作的工具和交际的工具,即使不学习、不工作、不交际的人,也是不能离开“语文”的,所以应该说是人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特殊的工具。
对“语文课程”的回答,我们也明确指出,它就是“让学生热爱母语,引导学生学习母语,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的学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突出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目标。
语文课程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必然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义不容辞的,但如果因此放弃了语文的核心价值,语文课程就失去了自身的学科地位,前两者的体现也就失去了依托。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人为拔高语文课程目标的情况非常严重;而在新课程改革十年之后的今天,转移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将语文课程目标矮化为纯粹考试和成绩的做法依然比较普遍。
这就是我们提出本色语文的背景和所针对的问题。
而当我们回答了语文是什么、语文课师,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深、之广、之大,是难以估量的。
我们的本色语文教育思想,就是以三位前辈的教育思想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和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更是一脉相承。
叶老最主要的教育思想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他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了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根本目的。
“不需要教”既是教的动机,也是教的目的;既是教的出发点,也是教的落脚点。
“不需要教”,是学生能够学习的标志,也是“教”的最高境界。
所以,本色语文对阅读教学的基本定位,第一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最新-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精品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
黄厚江
江苏省苏州中学,215000
摘要本色语文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作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主张,它既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也有着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理论凭借,叶圣陶教学思想是本色语文学科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本色语文哲学依据文化依托理论凭借思想基础
本色语文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多个团体和单位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大家在高度肯定其实践价值的同时,很希望我能比较系统地阐述其理论依据。
因为本色语文主要还是来自一线教学实践的思想,在理论建设上并不是十分完备。
这里就我们的思考,作初步的阐述。
一、唯物辩证法——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
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
本色语文我们本色语文,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本色语文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教语文,方露语文本色。
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一种值得崇尚的风格和境界。
潜心琢磨这句话,会发觉其背后所透露出的种种信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本色语文,才是语文课的最高境界。
提出这种理念的背景是:现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对新课程理念的富有“个性”的解读,让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无措境地,语文课成了一味的脱离文本,漫无边际的“对话场”,成了纷繁杂乱的“资料展示厅”……一句话:肥了他人田,荒了自己的园。
其中,现实中语文课最大的弊端是:语言文字学习太轻、太浅,而思想内容太深。
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去探究文本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把握。
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去弘扬所谓的人文性。
其实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以语言性为基础的,是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
所以说,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虽然“山已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道梁”了,但是“星星还是那颗星。
”我们在面对诸子百家倡导的理念时,也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观点的跑马场其次,它启迪我们简单实在,才是语文课的本真追求。
反思自己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增设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或环节,还常常为自己的别出心裁而沾沾自喜。
素不考虑这是否是本堂课语言学习所必须的,是否是学生所喜爱的。
对这种现象,有一位老师作了富有个性的比喻:他说现在的公开课和随堂课,就如宴席菜和家常菜,筵席虽然色香味俱全,但是毕竟成本太高,无法天天享用,更何况营养价值并不一定比家常菜高,常常是物不所值;家常菜精心搭配,也能做到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经济实用,人人、餐餐均可享用。
也好比是时装和生活装。
时装价格昂贵,欣赏性强,适合舞台,倡导潮流;可我们更多时候毕竟还是需要实用性强、穿的比较轻松自在的生活装。
是的,我们在追求形式多样,贪多求全的同时,已经失去了很多。
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简单、实在,讲究有效。
本色语文
论本色语文东巩完小:吴海琴摘要:什么是“本色语文”,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语文”;其次,要明白“本色”一词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什么是“本色语文”,怎样做好本色语文教学。
本文就将从这三个方面,对本色语文进行我的论述、理解。
关键词:语文本色新课标语文素养随着新课改的出现,近年来,愈来愈多的人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追寻新的教学手段······这不禁让我疑惑,语文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语文教学工作?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试行版)推出后,我对语文及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
一、语文语文,本来指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汉语。
从学科角度上来说,它又是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言语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言语文化。
但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我认为,“语文”一词发展到现如今,不仅仅指语言、文字,更代表着文学作品及文化水平。
它体现着人们的听、说、读、写、理解、感知能力,体现着人们的鉴赏水平及情感趣味。
语文是人们用来描述既有的事实、引发潜在的思维、陈述自己的思想、表达情感和意志、抒发内心的情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一种媒介、载体。
语文的覆盖面十分广泛,甚至包括天文地理,包罗世间万象。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墨、通过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远大抱负等。
吟一首短诗,能博得满堂喝彩;写一篇美文,可赢得众人青睐;问一个问题,即收获无限精彩。
这就是语文的魅力!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首诗歌,在含蓄凝练中读出超脱凡世的清远;一篇谱词,在缠绵绯恻中体会肝肠寸断的凄苦;一出戏剧,在曲折迂回中迭出动人心魄的震撼;一部小说,在潮起潮落中成就惊世骇俗的向往。
这些无不说明语文对人们内心世界的再现,无不表现人们对语文情趣的追求,也无不体现着人们对语文的热衷与期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本色语文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黄厚江摘要:本色语文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作为一种比较系统的教学主张,它既有着丰厚的实践基础,也有着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理论凭借,叶圣陶教学思想是本色语文学科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本色语文哲学依据文化依托理论凭借思想基础本色语文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响应。
多个团体和单位组织了专题研讨活动,大家在高度肯定其实践价值的同时,很希望我能比较系统地阐述其理论依据。
因为本色语文主要还是来自一线教学实践的思想,在理论建设上并不是十分完备。
这里就我们的思考,作初步的阐述。
一、唯物辩证法——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前言”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
它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即量变和质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矛盾引起的发展,即由“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有诸多范畴,例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等,这些范畴都是客观事物自身的本质关系的反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联系。
人们借助这些范畴,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
唯物辩证法作为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由上述基本规律和诸多范畴按其内在联系而组成的科学体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正确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所有范畴的“钥匙”。
和所有复杂事物一样,语文课程也包含了多重矛盾,而新课程改革使这些矛盾暴露得更加突出。
只有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认识、处理这些关系,才能使语文课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首先是人文和工具的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个问题,今天大多数人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一张皮而不是两张皮”。
但从教学实际看,问题还是比较突出:说是“统一”,但不知道怎么统一;说是两者的“统一”,实际上还是两者的割裂或对立。
而我们提倡的本色语文,对此早作出了明确的回答:这个“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它既鲜明地突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工具价值”,又说明了“统一”的方法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人文价值”。
不突出工具价值,就失去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忽视了人文价值,就是单纯的工具论。
失去其一,都不是真正的语文。
而本色语文就是对“真正的语文”的追求。
其次是改革和守正的问题。
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发展和继承的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创新和守正的问题。
课程改革之初,在很多人眼中,它不是改革而是革命,只有抛弃一切旧的做法,才是“新课改”——似乎新课程改革前的一切做法都是不好的,似乎新课程改革的新做法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就是要”放一把火”把“旧宅子”都烧光。
本色语文旗帜鲜明地指出:课程改革是改良而不是革命。
我们反复强调,“语文教学,某种意义上没有新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的许多理念和做法都是从多年的教学改革和一批优秀教师的课堂中总结出来的”。
(语文教学论文)在我们对本色语文三个基本内涵的阐发中,很主要的一点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
什么是守正?守正就是遵循规律。
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进行创新,才是有前途的;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否定一切,所谓的创新也就是“伪创新”,必定使语文课程改革误入歧途。
因为真正的创新,必须是科学的,即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所强调的。
再次是课程改革和考试的关系。
至今仍有很多人是将这两者对立起来的:你要我搞课程改革,就不能考试,就不能要考试成绩;你要考试,你要考试成绩,就不能要我搞课程改革。
有的“改革家”甚至是靠骂考试来显示其改革的决心,就是以和考试对立来显示其改革的彻底。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花里胡哨、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你如果提出批评,他就会反问:你们不是要新课改吗?有些教师,课堂教学除了练习就是试卷,纯粹的应试教育,如果你提出批评,他就反问你:你们不是要成绩吗?在这些教师眼中,新课程就不能谈效果,就不能谈考试,就必然考不好;要成绩,就不要谈新课程,就不要谈尊重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就只有做练习。
这种种简单对立的思维,显然是缺少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本色语文,既倡导遵循语文规律,既倡导新课程理念,但又从不简单否定考试;既承认考试的必然性、合理性,既承认成绩对学生的重要、对学习的重要,但又绝不把成绩的获得等同于旧的、不科学的教学理念,等同于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引起,即由“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运动。
这是一切改革创新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可以说,新课程改革就是一次否定,是对新课程改革之前存在于我们教学之中的一系列问题的否定。
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看,首先,这种否定必须是辩证的否定,而不能是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其次,任何创新并不是一次否定就完成的,而是在不断否定的“螺旋式的前进”中完善的。
本色语文的提出,就是对否定中出现的新问题的再否定,目的就是让语文课程改革能够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科学发展。
所以,我们反复强调:“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不是无为。
”如果以为本色语文就是倒退,就是否定创新,就是一成不变,则和本色语文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
同样,如果新课程改革只有一次否定,没有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意识和追求,恰恰就是守旧,就是倒退。
可以说,对语文课程的所有问题和矛盾的认识,以及对语文教学内部许多具体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法作指导。
二、中庸思想——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意思是“执两用中”。
“中”不是中间,不是在两个极端中找到“中间”的那个点,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个“点”。
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走极端,而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
中庸还被称为中行,即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也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文化。
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
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意思是,丝毫也不偏差,就叫“中”;坚定不移,叫作“庸”。
“中”是大家应当遵循的正确道路,“庸”是大家都应认定的道理。
不仅儒家,连老子也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当然,在任何情况下都讲中庸、讲调和,就否定了对立面的斗争与转化,这是应当注意的。
然而,汲取中庸的合理成分,对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对解决两极化的问题,更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我想,大家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即几十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许多问题上一直在两极之间摇摆。
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工具和人文的两性问题、课程改革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守正和创新的问题、考试成绩和素质培养的问题,其他如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问题、预设和生成的问题、感悟和积累的问题、自由写作和应试写作的问题,都是如此。
即使像如何理解教学目标、如何对待语文知识、如何认识训练、如何认识文体等相对比较独立的问题,也会在要与不要之间形成两极:要么是没有目标跟着感觉走,要么就一味强调目标的课堂达成和实现;要么是知识中心,要么就淡化一切知识;要么全无训练,要么就全靠做练习;要么简单淡化文体,要么就是文体中心。
对于新课程改革本身的认识也是如此:少数人标新立异、走得很远,很多人则一切照旧、我行我素;公开课花样翻新,看上去理念新颖超前,平时的教学则仍是低下的分数追求;写文章、作报告高谈阔论,大讲时尚理论,办学校、上课堂依然是彻头彻尾的“应试”。
这种种对立的两极思维和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在这些问题上,本色语文力求“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我们主张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工具,但又承认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我们主张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但又认为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则教不好语文;我们主张语文教学要不断创新,但又强调首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我们承认考试成绩的重要,但坚决反对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我们认为从现实背景看语文教学可以做一点练习,但绝不认为要成绩就只有做练习;我们反对“教师中心”,但也不主张“学生中心”;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目标,但又认为不必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我们认为中学生的作文主要是指令性写作,但绝不认为中学作文教学就只能是指令性训练;我们认为自由作文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又认为中学生写作不能没有自由写作;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必须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但又坚决反对知识教学复杂化,反对以知识教学为中心。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所有的问题上,我们都确立了“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立场。
《中庸》里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意思是,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亮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因为中庸即适合,也可以解释为完美。
但正因为难,才有价值;难,正说明了我们应该不懈地坚持。
三、本体论——本色语文的理论凭借本体论-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首先使用的。
有人从词的构成将之理解为“存在的学问”。
可见,本体论是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哲学。
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于本体论,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固定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