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2)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学会对比分析,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加深理解;(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度;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收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相关内容,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表述;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儒家思想;(2)引导学生关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关内容;(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名言的理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探讨、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什么是仁——怎样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达到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法:诵读、启发探究。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性格,我们总喜欢坚守甚至张扬自己的个性,可是,人又是社会性的,免不了要与别人打交道,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如何融洽相处、和谐共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课去找答案。
二、明确学习目标(同教学目标)三、诵读1、自由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
2、再读文本,结合注解,疏通文意,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10分钟)3、目标检测(1)读准下列字音皋陶(gāo yáo)弘(hóng)毅枉(wǎng)(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①问知。
子曰:"知人。
" “知”通“智”②举直错诸枉“错”通“措”③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④知者利仁“知”通“智”(3)解释下列名中加点字的含义①天下归.仁赞许②为仁由.己靠③请问其目.条目、详情④回虽不敏.资质愚钝⑤请事.斯语矣实行⑥尧舜其犹病.诸担忧⑦能近取譬.比方..⑧士不可以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⑨死而后已.停止⑩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贫困(4)翻译下列句子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③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⑤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四、探究下列问题1、文章中有哪几个人向孔子请教有关“仁”的问题?有哪几个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结合文中关键词句回答)?明确:有四个弟子向孔子问“仁”,他们分别是颜渊、仲弓、樊迟、子贡,而孔子和曾子两人阐述了对仁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原则。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层含义。
2. 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运用这一原则。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及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主题,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a. 导入: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
b. 讲解:阐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强调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c.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d. 总结: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第二课时: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践行原则。
教学过程:a. 案例展示:呈现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是否符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原则解决问题。
c. 分享: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践行原则的心得。
d. 总结: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a. 活动布置: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场景,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b. 活动进行:各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运用原则的过程。
c. 点评:教师点评各小组的表现,引导学生总结经验。
d. 总结: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a.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
2.理解论语中仁——恕、礼、勇和孝的内涵,并联系现实生活。
3.辩证的看待孔子仁与礼、爱人的思想。
教学重点:梳理课文,全面了解“仁”的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生活,用“仁”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从“仁”字的甲骨文中分析“仁”的内涵:仁,亲也。
从人,从二。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状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有“仁”。
2.第二、第五则材料,都是从哪个角度写孔子的仁的?结合生活实例谈你的体会。
明确:第二、第五则从“恕”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仁,属于道德范畴,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例很多,例如:不喜欢被人嘲笑,因此也不要嘲笑别人等。
3.孔子除了回答什么是仁,也回答了如何能达到仁。
①第一则从哪个角度阐释仁?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仁与礼二者关系的看法。
材料:孔子非常强调礼治,在政治方面,他要求统治者齐民以礼,要求人人守礼。
先秦人所谓礼有两个含义,一是社会制度,如赋税、等级制度等,二是婚丧等仪式,孔子所谓礼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的是维护分封、世袭、等级制度。
这三种制度确定了贵族有种种特殊权利,孔子基本上都予以肯定。
——高亨《孔子思想三论》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明确:这则孔子从政治统治角度阐述仁,并回答如何达到仁。
引高亨对孔子仁与礼的评价与借《论语。
八佾》中的一则,穿插孔子的礼制观念。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孔子的仁与礼。
孔子通过以仁复礼的思想某种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应辩证的看待,他的仁礼思想对当今社会还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问题属于开放式回答,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②结合实际,谈谈你是否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明确:此问意在让学生结合实际,从小处观照自己的言行。
③对于资质较高的颜渊,孔子做出了克己复礼的以为仁的解释和四个非礼的要求,对于资质平庸的樊迟,孔子又是如何解释仁的?明确:重点分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一句,材补充料:孔子所讲的爱,是一种封建意识形态,是和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第一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N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理解和体谅父母,懂得感恩,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2、能力:体验换位思考的感受,指导平时的修身养性与行为实践。
3、知识: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需要理解、尊重、宽容。
二、教学准备:1、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预设一些矛盾事例,组织学生分析和演练。
2、情境导入环节事先请两位同学用小品表演的方式准备。
三、教学流程:(一)情境表演:一位学生配音,一位学生表演:细雨淅沥,秋风瑟瑟。
车靠站,上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一个座位,打量了一番,皱起眉头,面露不悦,嘴里喃喃自语。
我一瞧,原来座位上不知哪位乘客不注意,滴了几滴水,弄湿了椅面。
她重选了一个空着的双人座位。
入座时,随手把她那滴着水的雨伞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学生观看的同时,思考:这个小品表演告诉我们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归纳: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
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是一个很平常也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但往往大家都不注意,我们在抱怨别人的同时,是否想到自己在不经意间也作出了让别人抱怨的事。
其实,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的课题。
(板书,导入新课)(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合作互动1、理解至理名言:2、你有没有过类似的小品表演中的行为?可以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先组内交流,然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全班交流)师总结:确实,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我们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让更多的孩子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只从自己的需求考虑,而忽视N 了他人的感受,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人与人之间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宽容。
(教学精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积极面对集体生活,培养学生待人宽容的生活品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
2、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待人宽容。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会换位思考。
2、难点:怎样做到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一、换位思考。
情景一:不平等的待遇。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教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小结:当我们做着一些别人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
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也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要用一颗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议一议:李勇的故事。
(教材68页)教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认为李勇同学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学生:很生气。
教师: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他的这种情绪会给自己、他人和集体带来一些怎样影响?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同学们认为李勇都很冲动,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如果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就不会有这么多不开心的事情了。
活动:自我剖析。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经历中肯定有许多不顺心、不能释怀事情,现在回忆一下,会不会有所改变呢?请大家进行“自我剖析”。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1. 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来源。
2. 掌握该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3.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和内涵。
2. 探讨成语的背后含义和道德原则。
3. 分析现实生活中可以应用这一成语的情境。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谈谈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这件事情是否与他们的做法有关?2. 引导思考: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才能更和谐?是否有什么原则或准则可以遵循?二、讲解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分钟)1. 解释成语的意义:亲身感受到的不愉快,不要去做给别人。
2. 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的含义。
注: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例如: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中伤,那就不要去中伤别人。
三、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运用和反思。
2.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案例,让他们描述这个案例,阐述成语在这个案例中应该如何运用。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四、案例分享与总结(10分钟)1. 请每个小组代表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五、拓展学习(10分钟)1. 提示学生,这一道理也可以应用到社会和国际关系中。
2. 指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公民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道德原则,引导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中贵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需要。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享,学生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思考如何将这一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其道德观和人际交往能力。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案标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
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2. 运用这一原则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冲突和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学生练习册。
3. 情景案例卡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些情景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
然后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并请他们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
Step 2:讲解道德原则(10分钟)通过PPT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道德原则的内涵和重要性。
强调这一原则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好地尊重和关爱对方,避免伤害他人。
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原则的适用范围不仅限于与他人相处,也可以应用于自己的行为和思维。
Step 3:情景案例讨论(15分钟)将准备好的情景案例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小组讨论并找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解决方法。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享,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各组的解决方案。
Step 4:个人反思(10分钟)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写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思考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行动。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反思。
Step 5:分享和总结(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反思,并进行总结。
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这一原则。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一个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相关的情景,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下节课前收齐作业。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解决问题。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最新11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1教学目标1.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2.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论语》中的一段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教师趁机导入今天的新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环节二:新课讲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一:设疑启思多媒体播放案例:某班一度流行给同学起外号,那些难听的外号一旦落到谁的头上,谁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心里有一种羞辱感。
其实,谁都不愿意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即使那些喜欢捉弄别人的人也是如此。
问题: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如果有,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别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得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含义和要求活动二:情景表演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住进学校的集体宿舍之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却对别人漠不关心。
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
找学生分别饰演小乔、小乔的父母、小乔的同学,分为家里和学校两个场景进行表演。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思考:同学们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想得到别人的关照,应该如何对待他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论语》中有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让学生思考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行为中。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来理解并应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让学生明白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原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重要的。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原则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一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让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如何应用这一原则。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应用这一原则。
第四章:培养同理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理解同理心的含义。
培养学生具备同理心,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4.2 教学内容:讲解同理心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同理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自己的同理心。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让学生了解同理心的含义。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培养同理心。
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其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5.2 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种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实践。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和背景。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和意义。
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来源、内涵和意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的内涵和意义。
2.2 教学目标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学会将这一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第三章: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包括人际交往、工作、学习等方面。
3.2 教学目标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学会在工作和学习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这一原则。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第四章:挑战与反思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并进行反思。
4.2 教学目标了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可能遇到的挑战。
学会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时可能遇到的挑战。
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初中思想品德苏人版七年级上册第6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二、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三、知识目标: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在发展中,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这一特点,以直观教学为主,以图片、视频、生活实例,调动学生的学学习积极性3重点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故事导入故事:大禹治水与白圭谈治水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
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疏导洪水。
经过13年的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终于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战国时,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
那不是省事得多吗?”说一说:比较大禹治水与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过渡:大禹这种由自己所不喜欢而想到可能别人也不喜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活动2【讲授】自主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到一项重要的道德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一原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教导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2 教学目标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并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第二章: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1 理论解析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进行深入的解析,了解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
2.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义和应用。
2.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体会和心得。
第三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1 情景模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提高其道德素养。
3.2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不同角色在面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时的思考和决策过程。
3.3 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对自己在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第四章: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4.1 课堂讲解讲解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这样的品质。
4.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
4.3 个人反思让学生写下自己在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展望5.1 课程总结对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
5.2 展望未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如何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章节;(2)学会运用孔子的思想体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精神;(3)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2)掌握孔子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3)学会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孔子思想体系;(2)如何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2. 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3. 案例分析法: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2. 学生准备:预习《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3. 教学素材:准备好相关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章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讲解文本:详细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本内容,阐述孔子的思想体系;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的理解和应用;4. 案例分析:提供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分析评价;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一原则。
1.2 教学内容: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
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1.3 教学活动:通过一个故事或情景来引出这个主题,例如一个人不喜欢被嘲笑,他也不应该嘲笑别人。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例子。
第二章:理解他人的感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2.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感受。
分享一些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例如倾听、观察和非语言沟通。
2.3 教学活动: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
小组讨论,分享在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和观察到的他人感受。
第三章:尊重他人的权利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
引导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寻求平衡,不侵犯他人的权利。
3.2 教学内容:讨论为什么尊重他人的权利很重要。
分享一些尊重他人权利的例子,例如不抄袭他人的作品、不侵犯他人的隐私等。
3.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或知道的权利侵犯案例。
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利。
第四章: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确保不伤害他人。
4.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应用这个原则,例如在学校、家庭和社交场合。
分享一些实践这个原则的技巧,例如主动帮助他人、避免八卦和恶意评论等。
4.3 教学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在特定情境下如何实践这个原则。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5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精选5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由整理]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问知知通智。
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何谓也宾语前置句选于众状语后置句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篇一:《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语文组:刘东丽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根底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二、过程与方法:1、导入:孙叔敖埋蛇的故事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忧而不食。
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之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引导〔引导学生评价孙叔敖的品格,进一步引出文题——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自读,解决生字词。
〔2〕师生齐读,熟悉文本,找出本文的中心词——仁〔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思考问题。
A、“什么是仁〞B、“怎样才能到达仁〞C、“施仁后会如何〞3、文本解读:〔1〕学生发言,解决问题。
〔2〕教师点评、明确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怎样才能到达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A、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那么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
比方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2、诵读法,在诵读基础上把握文意,疏通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理解选段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1、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了解其含义。
2、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并且引导学生要摒弃不足之处。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fán 皋陶gāoyáo 弘毅hóng 枉wǎng学生集体诵读。
(活跃课堂氛围)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激情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满怀激情,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2、解释下列加线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归:赞许(2)为仁由己由:靠(3)请问其目目:详情(4)回虽不敏敏:资质愚钝(5)请事斯语矣事:实践,实行(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字(7)尧舜其犹病诸病:担忧(8)能近取譬譬:比方(9)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10)死而后已已:停止(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12)克己复礼为仁为:实现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古代的“三纲五常”引出“仁”的话题。
二、解读选段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三遍后齐读一遍。
3、明确文言知识并且翻译文段。
重点词:(1)克己复礼为仁克:克制。
(2)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3)请问其目目:条目,详情。
请:请求对方做某事;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不敏:资质愚钝;事:实践,实行。
(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躬自:自身,自己。
(6)樊迟未达达:明白,理解。
(7)问知知通智。
(8)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排、安置;直,形做名;枉,形做名。
(9)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文言句式:(1)何谓也宾语前置句(2)选于众状语后置句(3)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4)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翻译: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行仁,完全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颜渊说:“我颜渊虽然资质愚钝,但愿意实践这些话。
”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如同接待贵宾一样恭敬谨慎,,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庄重。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译子贡问道:“有一个字而能够拿终身去实践它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今译孔子说:“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责求别人,就能够避免别人的怨恨了5、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今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
”樊迟没有明白。
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变为正直的人。
’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皋陶,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任用了伊尹,那些不讲究仁德的人就疏远了。
”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说明“仁”和“礼”的关系。
明确:“克己复礼”是指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都贴合礼,这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是融为一体的,“仁”是“礼”的精神支柱,“礼”是“仁”的一种体现,“仁”是目的,而“礼”、“乐”等则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善而服务的,而不要以“礼”为核心,核心仍是“仁”。
2、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它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好处,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状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
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必须的启发好处。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务必思考到他人的存在,思考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务必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
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资料,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三、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明确:(1)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阐释同一事物。
围绕什么是“仁”,孔子既从肯定的方面作答,又从否定的方面作答,告诉人们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既从如何对待自己的角度作答,又从如何对待别人的角度作答,从而使人们对“仁”有一个全面而透彻的了解。
(2)文辞简约而意蕴丰富。
选文第1则中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句中的“一日”两字值得反复体味,舍此“一日”不下手,永无下手之期,百事都始于“一日”,何况追求仁德呢四、联系实际,深化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好处。
举例:比如,公交车上让座的例子;为四川赈灾捐款的目的等等。
五、课堂小结用于丹《论语》心得中话作结。
六、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这天所学的选段,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
2、在《论语》书中找到关于“仁”的思想的语句,翻译,全面理解“仁”的学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教学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样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樊迟fán皋陶gāoyáo弘毅hóng枉wǎng2、学生群众诵读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
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能够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
“疯狂语文”,让我们一齐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⑴天下归仁:赞许⑵为仁由己:靠⑶请问其目:详情⑷回虽不敏:资质愚钝⑸请事斯语矣:实行⑹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字⑺尧舜其犹病诸:担忧⑻能近取譬:比方⑼士不能够不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⑽死而后已:停止⑾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贫困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⒀其恕乎:大概⒁尧舜其犹病诸:大概“之乎”合音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问知。
子曰:“知人。
”“知”通“智”⑵举直错诸枉“错”通“措”⑵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⑷知者利仁“知”通“智”5、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⑴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⑵何谓也宾语前置句⑶选于众状语后置句⑷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⑸克己复礼为仁决定句三、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
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
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
”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一个字能够终身奉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能够了。
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能够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职责重大而且道路遥远。
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职责,这样的职责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8、【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子曰:“不仁者,不能够久处约,不能够长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