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决定: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即可决定距离一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3及表4二次侧线路之电气间隙尺寸要求见表5但通常: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PE(大地)≥2.5mm,保险丝装置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可能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一次侧直流地对大地≥2.5mm(一次侧浮接地对大地)一次侧部分对二次侧部分≥4.0mm,跨接于一二次侧之间之元器件二次侧部分之电隙间隙≥0.5mm即可二次侧地对大地≥1.0mm即可附注:决定是否符合要求前,内部零件应先施于10N力,外壳施以30N力,以减少其距离,使确认为最糟情况下,空间距离仍符合规定。

爬电距离的决定:根据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6可决定其爬电距离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大地≥2.5mm,保险丝之后可不做要求,但尽量保持一定距离以避免短路损坏电源。

(2)、一次侧交流对直流部分≥2.0mm(3)、一次侧直流地对地≥4.0mm如一次侧地对大地(4)、一次侧对二次侧≥6.4mm,如光耦、Y电容等元器零件脚间距≤6.4mm要开槽。

(5)、二次侧部分之间≥0.5mm即可(6)、二次侧地对大地≥2.0mm以上(7)、变压器两级间≥8.0mm以上1 电气间隙和隔离距离成套设备内不同极性的裸露带电部件和裸露带电部件对金属结构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如下的规定值。

额定绝缘电压过电压类别Ⅳ过电压类别ⅢUi (电源进线点、主母线)(配电电路、辅电路)V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Ui≤60- - 3 260<Ui≤300- - 3 5300<Ui≤690 5.5 10 3 10690<Ui≤800 8 12.5 5.5 12.52 验证检测验证成套设备内部各部位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符合表1规定的值。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最新版)目录1.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4.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5.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正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这个距离通常以空气绝缘的最短距离来计算。

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通过空气实现绝缘。

爬电距离是指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的现象。

此带电区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通常以污秽等级来计算,其中零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14.8mm/KV,一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16mm/KV,二级污秽的爬电距离为 20mm/KV。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电气间隙是保证电气设备安全的基本距离,而爬电距离则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绝缘材料的带电现象而导致的最小安全距离。

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必须保证电气间隙大于等于爬电距离,否则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确定设备的最小尺寸,以及选择合适的绝缘材料。

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了解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安全意义非常重要。

它们可以有效地防止设备间或设备与地之间的打火现象,从而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同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也是电气设备安全标准的重要内容,必须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

总的来说,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电气设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它们在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防止火灾事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概述:在电力系统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都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它们直接影响着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定义、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爬电距离1.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安全性能,如开关柜、绝缘子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其中,D为爬电距离;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爬电距离:D = K × U^1.2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爬电距离。

(2)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3)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1.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它与爬电距离有所不同。

它通常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能,如断路器、接触器等。

2.计算方法(1)空气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其中,L为电气间隙;K为系数,取决于环境温度和湿度;U为工频交流电压;F为频率。

(2)其他介质下的电气间隙:L = K × U / F × k其中,k为介质比值系数。

3.影响因素(1)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温度越高、湿度越大,导致空气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降低了电气间隙。

(2)导体形状和表面状态:导体的形状和表面状态会影响放电路径的长度和形状,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3)介质类型: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从而影响电气间隙。

三、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比较1.定义上的区别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体之间在空气或其他介质中的最小安全距离,以防止因介质击穿而引起的火花放电。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1 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2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

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二、设定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一般选型是按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电气间隙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电气间隙Clearance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

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爬电距离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

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

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定义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区别1.本质不同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的带电区域出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也就是说,在保证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达到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确定电气间隙的步骤:(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按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5)确定电气间隙跨越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确定爬电距离步骤:(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2)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组材料, Ⅲb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GB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和表9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使用附录J替换。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器间隙概要:1、爬电距离: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爬电距离是沿表面计算的,如果是孔的话要绕过去);2、电气间隙:两导电部件之间在空气中的最短距离(空间直线距离)。

黄色路径是爬电距离,蓝色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普通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1)(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 I ≧6000.6 1.4 1.7 3 4 5.5 <600 1.2 1.6 2.5 5 8 10 ——附加绝缘PTI ≧600— 3.2 3.6 4.8 6 8 <600 — 3.2 3.6 5 8 9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2 1.4 1.7 3 4 5.5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8——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IPX1或以上灯具交流(50/60HZ)正弦电压的最小距离(GB7000.1—2007表11.2)(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距离/mm工作电压有效值/V 不超过50 150 250 500 750 1000爬电距离——基本绝缘PTI≧600 1.5 2 3.2 6.3 10 12.5 175≦PTI ﹤600 1.9 2.5 4 8 12.5 16 ——附加绝缘PTI ≧600— 3.2 4 8 12.5 16加强绝缘— 5.5 6.5 9 12.5 16电气间隙——基本绝缘0.8 1.5 3 4 5.5 8 ——附加绝缘— 3.2 3.6 4.8 6 14 ——加强绝缘— 5.5 6.5 9 12 141)PTI(耐起痕指数)按照IEC60112.正弦或非正弦脉冲电压的最小值(GB7000.1—2007表11.3)(普通灯具的爬电距离和IPX1或更高的灯具)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2.0 2.53.04.05.06.0 8.0 10 12最小电气间隙/mm 1 1.5 2 3 4 5.5 8 11 14额定脉冲电压峰值/KV1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最小电气间隙/mm 18 25 33 40 60 75 90 130 170耐起痕指数:指按照规定的方法试验,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在绝缘材料商滴氯化铵溶液的同时施加一定的电压值V,在50滴溶液滴完前,电极之间没有出现闪络或击穿现象,此时的电压值V就是耐起痕指数)。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表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1.电气间隙:两个相邻导体或一根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外壳表面之间沿空气测得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着两条相邻导体或一条导体与相邻电动机壳体表面之间的绝缘表面测得的最短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根据测得的工作电压和绝缘水平,要求该电气线路的电气间隙可以确定主要方面。

参见表3和表4。

次级侧线路电气间隙的尺寸要求如表5所示。

通常:初级侧AC部分:保险丝LN≥2.5mm之前,Ln PE(接地)≥2.5mm之后,之后对于保险丝装置,没有要求,但要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初级侧AC到DC部分≥2.0mm,初级侧DC到地面≥2.5mm(初级侧浮地接地)如果初级侧部分到次级侧部分大于或等于4.0 mm,则间隙一次侧和二次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0.5毫米,二次侧和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毫米爬电距离的确定:根据工作电压和绝缘等级,爬电距离可参照表6来确定。

但通常:(1)一次侧交流部分:保险丝前LN≥2.5mm,Ln 接地≥2.5mm,保险丝后无要求,但应保持一定距离,以免短路损坏电源。

(2)初级侧的AC到DC部分≥2.0mm(3)例如,如果初级侧到地面的DC接地≥4.0mm,例如初级侧到大地(4),则初级侧到次级侧≥6.4mm,例如光耦合器,y电容器和其他元件,应将脚间距开槽。

(5)二次侧应≥0.5mm1.在质量上有所不同爬电距离:沿着绝缘5261的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4102。

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1653带电,这会导致绝缘材料带电区域中的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换句话说,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获得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电气间隙:(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普通设备的污染等级为2);(5)确定电气间隙交叉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摘要: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四、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五、总结正文:众所周知,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

那么,究竟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它们有哪些区别?在电力设备中如何应用?我国又有哪些相关规定呢?一、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及区别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它是为了防止电极化导致的绝缘材料带电现象而提出的。

电气间隙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它是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简单来说,爬电距离关注的是绝缘材料,而电气间隙关注的是空间距离。

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有着不同的侧重,但都是为了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在电力设备中的应用在电力设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设计带灭弧的隔离开关时,固定螺丝之间的距离、触头之间的距离,以及灭弧罩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根据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来合理设置。

这是因为距离太大了会浪费材料,使产品尺寸变大;距离太小了则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三、我国相关标准规定及举例我国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标准规定如下:1.0.4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20mm;2.1-3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75mm;3.6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00mm;4.1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25mm;5.1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50mm;6.20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180mm;7.35kv电压等级下,电气间隙应大于或等于300mm。

此外,爬电距离的计算则需根据污秽等级来确定。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

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关系摘要: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2.爬电距离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与应用1.测量方法2.应用领域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2.设计原则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2.确保安全防护五、结论正文:一、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基本概念1.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2.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

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二、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与应用1.测量方法: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法、电容法、电感法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2.应用领域: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在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开关电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它们用于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提高电气性能,降低故障率。

三、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的关系1.相互替代性:在某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可以替代爬电距离,例如在设计高压输电线路时,通过增加绝缘子的爬电距离来提高其耐压性能。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不能相互替代,如在低压电气设备中,需要保证足够的电气间隙以防止击穿。

2.设计原则:在设计电气设备时,应根据工作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般情况下,电气间隙应大于等于爬电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稳定和安全。

四、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1.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合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确保设备的电气性能稳定,降低故障率。

2.确保安全防护: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防止电弧闪络、击穿等事故,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 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
与金属外壳之间 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 在电场的作用下 空气介质将被
击穿 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 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
距离 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 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
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 因此两个
导电部件
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
电气绝缘介质 通常情况下 对1mm的空气间隙 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
绝缘性能 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 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
的是 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 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
缘材料的不断老化 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 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 显然电压越低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 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 如灰尘、其
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 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 大气中的
固体颗粒 尘
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 污染
等级有关。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一、定义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只有非导电性污染。

但是,也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暂时的导电性。

污染等级3:存在导电性污染,或者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成导电性的污染。

污染等级4:造成持久性的导电性污染,例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12、微观环境(电气间隙或爬电距离的):指所考虑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周围的环境条件。

13、均匀电场:电极之间的电压梯度基本恒定的电场,例如在两球之间,每个球体的半径均大于二者之间的距离的电场。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是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空气实现最短的绝缘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与老化现象无关。

电气间隙可以承受较高的过电压,但是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该电压将很快导致电击穿。

因此,在确定电气间隙的大小时,必须以设备中可能出现的最大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基础。

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同的电气设备或过电压保护器时,过电压会有所不同。

因此,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过电压可以分为four至ⅰ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路径。

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极化,这导致绝缘材料的充电现象。

该带电区域的半径(当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域为环形)是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的表面上形成泄漏电流路径。

如果这些泄漏电流路径形成导电路径,则会发生表面闪络或击穿。

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是由长时间施加到设备上的工作电压引起的,并且设备周围环境的污染会加速这种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的爬电距离时,应考虑使用的绝缘材料的工作电压,
污染水平和爬电电阻。

爬电距离是根据参考电压,污染等级和绝缘材料组选择的。

参考电压值是从电源网络的额定电压值得出的。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的定义分别是:爬电距离是指被受电人体与悬挂设备之间的最小距离,它可以避免由于设备下放电可能造成的危害;而电气间隙是指被受电人体应保持于有限空间(例如2.5米)之内并减少电柜和受电人体之间的致死伤害位移。

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重要性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重要性在安全方面非常重要。

过小的电气间隙会导致电气仪器被接触释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甚至可能对操作者造成危害;而如果爬电距离太小,也会造成相关socket或者继电器被穿孔,或者人体难以受到致命高压伤害。

因此,合理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保护操作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3.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之间的计算关系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实际上是有着一定的计算关系的,它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电气间隙的值减去爬电距离的值,就可以得出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

例如,如果要计算受电人体与电子设备的最小距离,则需要减去爬电距离的值,以得到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而如果要确定电柜和受电人体之间的致命伤害位移,则要加上爬电距离的值来得出电气安全性质的额定值。

4.如何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1)认真审核各种使用说明书,避免隐藏风险;2)要确保受电人体采取应急措施,避免受电人体接触暗电线、接在安装完毕后才经过检修的电器插座或电气仪器;3)在安装或检修电气设备的过程中,要减小耦合的可能性,要将短路和高电压调节到可接受的平衡点,并要确保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4)室内电气线路应按有关安全规则装配,使之在每一段间隔空间中能把回路电阻降至可接受的最低电阻值;5)还要确保电气设备的漏电保护功能的正常性和全面性,以确保电气系统正常控制,在发生短路或者过载过电流时能及时切断电源和给予保护。

6)电气安全要定期检查,根据使用的情况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安全指标,如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以确保安全;7)在电气安全方面,还应采取预防措施,如安装耐压保护装置,防止接触电压升高,从而防止可能的电击伤害。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1.性质不同
爬电距离:沿着绝缘表面测量的两个导电部分之间的距离,在不同条件下,导体Dao周围的绝缘材料带电,导致绝缘材料带电。

电气间隙:测量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导电部件与设备保护接口之间的最短距离。

换句话说,在确保电气性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空气可以获得最短的绝缘距离。

2.设置步骤不同
电气间隙:
(1)确定工作电压的峰值和有效值;
(2)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的类型;
(3)设备的暂态过电压根据过电压类别确定;
(4)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普通设备的污染等级为2);
(5)确定电气间隙交叉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爬电距离;
(1)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2)确定物料组(根据相对泄漏跟踪指数,可分为I组物料,II组物料,IIIA组物料和IIIB组物料。

注:如果未知该材料组,假定该材料为IIB组);
(3)确定污染程度;
(4)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3.影响因素不同
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并且电网的过电压水平对其影响很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很大。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一、什么是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爬电距离爬电距离是指两个电介质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介质表面出现绝缘破坏时,导致电流通过破坏的路径形成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爬电距离。

2. 电气间隙电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最小距离,当电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极之间的电压电场强度会超过气体的击穿电场强度,发生电介质击穿导致电弧放电现象,这个距离即为电气间隙。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因素1. 材料特性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受材料特性的影响,导体材料的电阻率越低,其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也相对较小。

2. 温度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材料的导电性增加,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湿度湿度的增加会导致材料表面水分增多,使电介质的导电性增强,从而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4. 外部介质外部介质的性质会影响到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例如空气中的含尘量会降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三、如何测试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包络法包络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测试方法,一般通过在待测电缆或绝缘子上套上导体环,并施加一定的高压,观察导体表面是否出现电弧放电现象,以确定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2. 直流耐压法直流耐压法是指将待测绝缘体接地,然后施加一定的直流电压,观察是否出现击穿现象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3. 交流放电法交流放电法是一种通过施加交流电压引发绝缘破坏的方法,可以测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临界值。

四、如何改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1. 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具有良好绝缘性能的材料,如优质塑料、橡胶等。

2. 控制温度和湿度保持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稳定性,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对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影响。

3. 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洁电气设备和绝缘体表面,去除各种污垢和灰尘,保持良好的绝缘性能。

4. 适当的绝缘距离设计在设计和安装电气设备时,合理设计和控制绝缘距离,避免出现过小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

五、总结通过文章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了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和改善措施。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国标
摘要:
1.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
2.国标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规定
3.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
4.如何在设计和使用中遵守国标要求
5.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重要性
正文: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安全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以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表面电场强度引起空气击穿的最小距离。

电气间隙则是指两个导电部件之间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介质击穿或电弧放电引起短路的最小距离。

这两个参数都是衡量电气设备安全性能的重要指标。

影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设备材料、电压等级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

在电气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国家标准。

例如,根据GB 50254-2014《建筑电气设计规范》规定,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应满足相应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要求。

此外,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对
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性能始终符合国标要求。

国标对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方面,这些要求可以有效防止由于电气击穿、电弧放电等引起的火灾、触电等事故;另一方面,它们也是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降低设备故障率的重要措施。

总之,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国标规定对于确保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

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属于电工电气产品安全距离的两种形式,在灯具、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安规检验中均不可或缺。

而实际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文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定义及测量谈谈几点理解。

定义电气间隙是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人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一般而言,如果不是污染等级为1,爬电距离通常要大于电气间隙。

测量步骤步骤一)电气间隙的测量步骤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二)爬电距离确定步骤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确定材料组别;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

在日常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同的人往往结论有差异,首先要注意是否引入了过多的人为误差。

针对具体产品选用恰当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概念的理解
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是考核电器产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不同带电部件之间或带电部件与金属外壳之间,当他们之间的空气间隙小到一定程度时,在电场的作用下,空气介质将被击穿,绝缘会失效或者暂时失效,因此这之间的气隙应维持在一个使之不会发生击穿的安全距离,这就是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其实是一个边界平面,这种边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横跨两种截然不同的额定电气强度3每个单位距离的承受电压值4的材料,因此两个导电部件之间的距离应该是按照最弱额定电气强度的绝材料来决定。

空气是一种普通、可靠、便宜的电气绝缘介质,通常情况下,对1mm的空气间隙,低于1200v 有效值的电压能够维持其绝缘性能,当电压升到2900v有效值以上时,空气不再是绝缘材料了。

而与空气绝缘不同的是,固体绝缘材料是一种不可恢复的绝缘介质,电场强度、热、潮湿等不利因素会造成绝缘材料的不断老化,绝缘性能的下降。

因此也可以说,空气中的隔离空间就是“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是用来减少7防止8漏电起痕或电弧放电的,显然电压越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数值可以相应减小。

另一方面电器的长期使用,还会使电气绝缘属性的减小,如灰尘、其它导电微粒会积累污染绝缘材料表面,引起漏电起痕甚至电气导通,大气中的固体颗粒,尘埃和水能够桥接小的电气间隙。

因此,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值还与电器的工作环境,污染等级有关。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决定因素如上图所示:
工作环境要求———导电性微粒或尘埃,潮湿和冷凝水的堆积,海拔高度的变化
电路工作要求———开关负载,内部提升电压
绝缘属性的要求———热应力、机械应力、绝缘应力,绝缘漏电起痕的特性
二、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试
具体测量步骤步骤如下:
一)电气间隙的测量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峰值和有效值;
确定设备的供电电压和供电设施类别;
根据过电压类别来确定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大小;
确定设备的污染等级(一般设备为污染等级2);
确定电气间隙跨接的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

二)确定爬电距离步骤
确定工作电压的有效值或直流值;
确定材料组别(根据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其划分为:Ⅰ组材料,Ⅱ组材料,Ⅲa 组材料, Ⅲb组材料。

注:如不知道材料组别,假定材料为Ⅲb 组)确定污染等级;确定绝缘类型(功能绝缘、基本绝缘、附加绝缘、加强绝缘)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要求值:电气间隙根据测量的工作电压及绝缘等级,查表(GB4943:2H 和2J和2K,60065-2001表:表8 和表9 和表10)检索所需的电气间隙即可决定距离;作为电气间隙替代的方法,4943 使用附录G替换,60065-2001 使用附录J 替换。

爬电距离根据工作电压、绝缘等级及材料组别,查表(GB4943 为表2L,65-2001中为表11)确定爬电距离数值,如工作电压数值在表两个电压范围之间时,需要使用内差法计算其爬电距离。

*GB 4943中只有功能绝缘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可以减小,但必须满足标准5.3.4 规定的高压或短路试验。

在日常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不同的人往往结论有差异,首先要注意是否引入了过多的人为误差,包括测试手段,测量时,一般使用卡尺\千分尺\塞规等,更进一步的手段有读数显微镜\投影法,甚至极精细情况下,有电镜等手段。

根据以上四份标准的对比,还可以看出不同的标准对测量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考核角度、测量要求是有差异的。

针对具体产品选用恰当的标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

三、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参考明细表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表四、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详细图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