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精)
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全文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学院诺奖演讲报告厅首次响起中文女声,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作了“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精彩演讲。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希望你喜欢。
屠呦呦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篇一:屠呦呦人物素材屠呦呦人物专题阅读导语呦~她终于获奖啦~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其实,在此之前,有关屠呦呦的新闻已见诸报端,科学界关于屠哟哟的讨论也一直存在,甚至关于她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这位因在2011年度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而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的药学家,却还有一个称号——“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员。
那么,为什么是她捧起了诺贝尔奖,其人其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屠呦呦就已经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名人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名⼈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名⼈屠呦呦的六个励志故事 导语: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峰,为⼈类⽂明和⼈民福祉作出更多更⼤的贡献。
下⾯是⼩编整理的相关的名⼈故事,欢迎查阅,供参考,谢谢。
名⼈屠呦呦的六个故事 屠呦呦的个⼈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30⽇出⽣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研究员兼⾸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主任。
1980年被聘为硕⼠⽣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导师。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5⽇,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12⽉6⽇,屠呦呦参加由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组织的新闻发布会。
屠呦呦是第⼀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科学家、第⼀位获得诺贝尔⽣理医学奖的华⼈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获得的最⾼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奖项。
北京时间2015年12⽉11⽇凌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2⽉25⽇,根据国际天⽂学联合会(IAU)⼩⾏星中⼼出版的第96939—97570号公报,第31230号⼩⾏星被命名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屠呦呦获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物”奖。
屠呦呦的励志故事篇⼀: “梅花⾹⾃苦寒来”,学习她的“韧劲⼉”。
青蒿素的发现谈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团队付出了怎样的艰⾟,世⼈难以想象。
如果没有锲⽽不舍的“韧劲⼉”,科学实验难有建树。
“千锤万凿出深⼭”,学习她的“钻劲⼉”。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产⽣了抗药性,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新药。
在漫长的探索中,中国政府也启动了“523项⽬”,屠呦呦开创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法。
如果没有勇于探索的“钻劲⼉”,这项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诸东流。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岁月无言,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生命中刻下深深的痕迹,无法忘却,每当我们拾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其实,在生命的长河中,每时每刻都有感动存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供大家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上的卓越研究,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诺奖既是对这一成就的褒奖,更是对科学家们智慧与心血的回报。
而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那一刻的惊喜和满足,或许也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恒久。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了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
回头再看,这一情结的熨平,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选择了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可以说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
她的获奖,无疑能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
40多年前,科研人员与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还能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中国科研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合作的深度广度,不断水涨船高,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领先国际水平,有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屠呦呦也让人看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国际刊物,都只是一种评价手段。
最重要的,还是做好自己。
坚持学术方向、坚定学术追求、坚守学术信仰,没必要妄自菲薄,更没必要被牵着鼻子走。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200字
屠呦呦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药青蒿素之母”。
她平易近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于医学研究,创造了一项伟大的成果,使全世界的医学界都折服于她的科学才华。
屠呦呦的精神品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她具有极强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研究中药青蒿素时,她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她从不轻易放弃,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终成功。
其次,屠呦呦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和科学钻研的能力。
她在科学研究上极为精益求精,不断思考和尝试,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她无私奉献、胸怀大义。
她创造了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药物之一,但从未谋求私利,将这一成果无偿地奉献给了全人类。
可以说,屠呦呦的精神品质是高尚而美好的,她是我国民族医药事业的杰出代表和宝贵财富,也是我们追随的榜样。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精简版)
有关屠呦呦的事迹有关屠呦呦的事迹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
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
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
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
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
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
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
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
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
屠呦呦精神作文
屠呦呦精神作文屠呦呦,中国科学家,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精神,不仅仅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在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屠呦呦面临重重困难,但她始终不放弃,不断探索,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这种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勇攀高峰的精神。
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并不是终点,屠呦呦始终在探索更多的药物,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勇攀高峰的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止探索,不断超越自我,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
屠呦呦多次表示,她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她始终将荣誉归于团队。
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教导着我们要心怀感恩,要懂得团队合作,要乐于奉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青蒿素之外,屠呦呦还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要不断创新,要开拓创新,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屠呦呦在科研道路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的成果造福了全人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敬。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精神。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挽救了无数生命,她对生命的敬畏,激励着我们要珍惜生命,要为生命的健康负责,要为生命的幸福努力。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责任担当的精神。
屠呦呦始终将科研成果与社会责任紧密联系,她的行为激励着我们要有担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不言放弃的精神。
屠呦呦在科研道路上屡遭挫折,但她从未言放弃,她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坚韧不拔,要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屠呦呦精神,是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
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先进事迹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PPT课件
向医而行
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 屠呦呦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
然而,要从640种药物中筛选出对疟疾真正有效的药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在青蒿之前,屠 呦呦还研究过190种样品,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研究一度走入了死胡同。屠呦呦后来回忆 道:“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她一筹莫展 之际,却意外在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 灵感室做实验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环境十分 艰苦。当时实验室设备简陋,连基本的 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 屠呦呦为了加快提纯速度,甚至用水缸 取代实验室常规提取容器来提取青蒿乙 醚提取物。没有防护装备的科研人员接 触大量对身体有害的有机溶剂,出现了 各种程度的病状,屠呦呦也得上了中毒 性肝炎。
呦呦晚鸣
屠呦呦接过奖章
在屠呦呦身上,能清楚地看见一个科学家淡泊 名利的品质。获奖后的这些年,这位年近90的科学 家没有停歇,依旧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 面对荣誉,她只是摆摆手:“得奖、出名都是过去 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她不想宣传自己, 鲜少接受媒体采访,诺奖颁奖典礼结束后,官方组 织了一场对所有诺奖得主的集体采访,她都婉拒了。
属于屠呦呦的时刻终于到来,她缓缓走到人群 中央,接过金色的奖章。作为回礼,她赠送给世界 的礼物是一座中国医药学的宝库。
感谢大家的观看
几年后,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医学 院药学系。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 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这一工 作,屠呦呦便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搭 进去”了。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
屠呦呦坚持不懈的例子简短屠呦呦是中国科学家、中药学专家,也是中国现代中药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她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药研究30多年,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屠呦呦早年是一位农村女孩,她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她进入了上海中医学院,开展了研究工作。
在长时间的药材采集和药物测试中,她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她没有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断摸索、探索、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和水平,为中药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1年,屠呦呦开始研究抗疟药物。
当时,疟疾已成为中国南方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她在采集遇紫花蒿的过程中,发现它可能有较强的抗病毒活力。
于是,她决定在遇紫花蒿中提取有效成分,进行化学分析,找到特定的成分,最终成功地提取出治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然而,屠呦呦的成功并没有来得那么容易。
1972年,突如其来的文革使科研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且于1976年-1980年期间,我国又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数以万计的人因意外失去了生命。
屠呦呦决定众志成城,投身救治工作。
然而,面对人类严重的疟疾危机,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而是瞄准潜在的药物效应,不断努力增加药理学知识,尝试不同的草药配方。
多年来,屠呦呦坚持自己的信仰,救治了数以百万计的患者,最终寻找到了可行的治疗方案。
青蒿素终于得以应用于现代药物治疗中,并被誉为疟疾的“奇迹药物”。
屠呦呦的贡献不仅在于青蒿素,还在于使中医药走向正规化、科学化的创新和努力。
她在长达三十年的中药研究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她的多年辛勤工作和研究成果,不仅为新药的研制和中医药的正规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推进公共卫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屠呦呦坚持不懈地追求,是她成为中国和世界科学共同体的重要贡献之一。
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也经过了数十年的艰苦奋斗,她秉持着坦诚、勤奋、自谦、刻苦和尊重事实等过硬品质,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
写屠呦呦的精神的作文
写屠呦呦的精神的作文屠呦呦的精神,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话题,实际上却能用一种很接地气的方式来聊。
咱们来聊聊这位神奇的科学家,她的故事可是非常精彩的。
屠呦呦,大家一定都知道,她可是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因为她发现了青蒿素。
这玩意儿现在可是治疗疟疾的救星。
你可能会问:“哎,这青蒿素到底是啥?”别着急,我跟你说说屠呦呦是怎么找到它的。
先从屠呦呦年轻时说起。
她当时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研究什么呢?就是如何用中药来治疗疟疾。
没错,你没听错,疟疾这种病一直在折磨着很多人,尤其是在热带地区。
屠呦呦的工作就是从古老的中医药方里找灵感,然后应用到现代医学里去。
有一天,屠呦呦坐在实验室里,翻着一本古老的药方书,看到一条方子上提到了一种药草——青蒿。
她当时肯定有种直觉:“这玩意儿可能有用!”于是,她就开始了漫长的实验。
这时候,屠呦呦的同事小张忍不住问:“呦呦,你到底在忙啥呢?天天就知道搞这些草药,看起来好像有点无聊。
”屠呦呦笑了笑,没回答太多,只是说:“别急,可能会有意外惊喜。
”结果,她的直觉果然没错。
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屠呦呦终于提取出了青蒿素,并且发现它对治疗疟疾特别有效。
这下,可把整个医学界都惊呆了!这就好比你突然发现了一种超级无敌的食材,能把平淡的菜变成大餐,大家都对她刮目相看。
屠呦呦的精神,就是这种对科学的执着和对未知的好奇。
她从不怕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挑战,总是能在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机会。
她的这股劲儿,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品质,也代表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面貌。
有一次,我问我一朋友:“如果你在做一个项目,结果失败了,你会怎么办?”他歪着脑袋想了想,说:“我可能会很沮丧,甚至想要放弃。
”这时候,我就会告诉他:“你要看看屠呦呦,她可是不断尝试、不放弃的典范。
每次失败都当成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最终找到了成功的钥匙。
”所以,屠呦呦的精神,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一种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就能在各种困境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屠呦呦的精神:呼吁科学家将精力投入人类疾病研究
屠呦呦的精神:呼吁科学家将精力投入人类疾病研究屠呦呦是一位伟大的中医药专家,也是一位追求卓越的科学家。
她在人类抗击疟疾的过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成果使得数百万人的生命得以保存,更是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安宁。
屠呦呦的精神在于,不屈不挠地钻研科学。
她的发现并不是凭空想象或者机缘巧合的结果,而是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尝试,以求得更好的结果。
她的研究团队花费多年时间,先后尝试了超过5000种草药成分,最终得出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这是一项復杂的工作。
青蒿素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成为了现代药物的里程碑。
青蒿素不仅对疟疾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而且还对其他疾病有着潜在的疗效,比如说癌症,都有一定好处,给了全世界科学家更好的启示,以更深入的挖掘植物中的物质,进一步开发出更高效的药物。
屠呦呦的精神也告诫我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财富的快乐,应该在追求科学成就的同时,不忘初心,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人类疾病研究中。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追求,探索人类疾病的本质,我们必将不断创造新的奇迹和惊喜。
科学是一个无穷无尽的领域,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领域中发掘自己的价值和良知。
我们应该学习屠呦呦,以其为榜样,发扬屠呦呦的精神,坚定地投身于人类疾病的研究中,为人类健康贡献出我们的力量。
屠呦呦作为中医药专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了多项医学成果。
其中,最为卓越的成果是发现青蒿素,这项成果为人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首先,青蒿素是疟疾治疗的一种重要药物,对于疟疾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认定青蒿素疗效最为出色,成为疟疾流行地区推行的一线药物。
青蒿素的广泛应用,使得疟疾病人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患者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复发率明显降低。
其次,青蒿素不仅仅可以治疗疟疾,而且可以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
研究表明,青蒿素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两者化合物在治疗鼻咽癌等恶性肿瘤方面有独特的临床作用。
由于青蒿素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被誉为“抗癌之神”的“阿斯匹林”。
科学精神的作文屠呦呦
科学精神的作文屠呦呦屠呦呦,这个名字可谓是响当当的,很多人都知道她是个牛人。
要说她的故事,那可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奋斗史,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她就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走到今天的。
想想看,屠呦呦在那个年代,科技还没那么发达,条件也不算好,她却毅然决然选择了药物研究,真是了不起。
屠呦呦从小就对科学充满好奇心,常常在课堂上提问,把老师问得一脸懵。
不过,这也正是她对科学精神的体现嘛!她知道,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探索、不断质疑。
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屠呦呦才在数十年后的药物研究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想想看,多少人因为她的努力,重获新生,这种成就感可不是谁都能有的。
屠呦呦的成功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和努力。
她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好几天,连饭都顾不上吃。
大家可能不知道,屠呦呦在研发青蒿素时,曾经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每次失败,她都没气馁,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真是“失败乃成功之母”。
她常常自言自语:“只要我不放弃,成功就会在前方等着我。
”这股韧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说到她的科研精神,真的是让人想起了“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
屠呦呦知道,光靠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方法。
她不断学习,研究古代文献,翻阅资料,真是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她扎实的功底,才得以在关键时刻找到青蒿素这个“金钥匙”。
屠呦呦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团队的支持。
她常常说,科学研究是个集体活动,不能靠个人英雄主义。
团队里每个人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团结的力量,不仅让她的研究顺利进行,也为科学事业增添了许多动力。
提到屠呦呦的精神,咱们也得聊聊她的谦逊。
她从来不把自己看得太高,反而总是强调团队的贡献,真是“谦虚使人进步”。
尽管她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但在她眼里,自己不过是做了一件平常的事。
作文屠呦呦人物事例
作文屠呦呦人物事例屠呦呦,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会想起那个“青蒿素”,对吧?她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情节跌宕起伏,真是让人看得心潮澎湃。
屠呦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小时候就对植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治病的草药。
你说,这种好奇心可真是了不得,简直是为她后来的成就埋下了种子。
后来,屠呦呦进了医学院,开始了她的科研之旅。
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她,肯定是个充满干劲的小姑娘,头发扎得高高的,眼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过,科研可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简直像走进了迷宫,让人觉得无从下手。
但屠呦呦可不是那种轻易放弃的人,她总是对自己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咱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这种韧劲,真是让人佩服。
到了1969年,屠呦呦被派去研究治疗疟疾的药物,这可是个大挑战啊!当时,疟疾在中国和其他地方造成了很多人的痛苦,屠呦呦心里想:“不能让这些人再受折磨了!”于是,她开始了漫长的实验,找寻那些古老的草药,翻阅无数的资料,真是日夜兼程。
就在大家快要放弃的时候,屠呦呦灵光一闪,想到了一种叫“青蒿”的植物。
她像探险家一样,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终于找到了这个宝藏。
她用青蒿提取出一种成分,然后开始进行试验。
最初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屠呦呦并没有灰心,反而越战越勇。
她不断调整实验,真是每一次失败都像是在她的心中扎了一根刺,促使她更加努力。
终于,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她成功了!青蒿素的疗效惊人,成为了对抗疟疾的“超级英雄”。
这时,世界都为她欢呼,大家纷纷称赞这位“女神”。
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这绝对是对她辛苦努力的最好回报。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她也许是在家里喝着茶,悠闲地看着电视,突然接到电话,被告知自己获奖的消息,肯定是惊讶得目瞪口呆。
她不是那种爱出风头的人,反而更希望能把这个荣誉分享给团队和那些支持她的人。
哎,真是谦虚得让人心疼。
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教会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永远不要轻言放弃。
屠呦呦高中语文课文
屠呦呦高中语文课文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屠呦呦的生平事迹被加入了高中语文教材中作为一篇课文。
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她以发现青蒿素而被世界所知,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本文将介绍屠呦呦的学术成就、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贡献。
一、学术成就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她通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成功地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这是一种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
青蒿素的发现对于全球范围内疟疾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屠呦呦在医学界声名鹊起。
她的成果不仅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个人经历屠呦呦生于1930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
在她小时候,她的父亲因为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对此他非常遗憾。
因此,他一直鼓励屠呦呦热爱学习,并且给予她充分的支持。
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并在1955年获得了学士学位。
此后,她一直从事药物研究的工作,并且在1965年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一直致力于药物研究的领域,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三、对社会的贡献屠呦呦的工作对中国的医学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她发现青蒿素后不久,中国的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她的发现也引起了全球医学界的关注,青蒿素开始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为全球范围内的抗击疟疾提供了新的有效药物。
此外,屠呦呦还积极参与了许多国际合作项目,与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她的工作使得中国在药学领域的地位日益提升,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声誉。
总之,屠呦呦是一位杰出的药学家,她凭借自己的科研才华和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她的学术成果使得中国在全球医学界崭露头角,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的经历鼓舞着我们每个人,告诫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通过学习屠呦呦的事迹,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精品】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关键字】精品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中国药学家。
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XX多张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困兽犹斗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
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精简版)
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屠呦呦的简介和事迹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女,药学家。
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病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
2016年8月,因发现青蒿素获得拉斯克医学奖临床医学研究奖。
2016年1月16日,《纽约时报》发表长篇文章称,青蒿素的发现是对抗疟疾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但拉斯克奖只授予屠呦呦一人也引起了多名研究者的质疑。
2016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突出事迹成就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精简版)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屠呦呦事迹读后感获奖了!获诺贝尔奖了!!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全世界多少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获得的荣誉,今天终于降临中国。
获取这份最高荣誉是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屠呦呦。
很多中医脑残粉开始宣告中医的胜利,许多中医高级黑开始准备各种材料继续黑。
任何关于中医的话题,随时可以引爆一场社会大讨论,过去有之,现在有之,将来有之。
作为一位中医药的科研工作者,对于这次获奖心情很复杂。
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本次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这样的回答并不出人意料,诺奖关注的是发现真理的过程以及发现真理带给世界的变化。
至于发现者的灵感来源,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诺奖的奖励范围。
换句话说,青蒿素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科学发现,但是作为其灵感来源的中医药不是,至少目前还不是。
中医药非议多,搞中医药研究更不受人待见,而且这种不屑不仅来自外部,有时常常来自内部的同行之间。
为什么做动物实验?为什么要做细胞?为什么要发SCI?这个研究和临床有什么关系?参加各种科研评审会,面对专家各种不着边际的提问,只能用呵呵来表达这种无奈的心情。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中医药研究,大半个世纪毁誉参半。
从开始推进中西医结合以来,无论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相关科研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开展大量的研究。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的研究最终都束之高阁,与世人隔绝。
很多科研都变成一种任务,一种晋升职称必要条件,这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其中有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想明白:为什么做科研?研究是为了发现真理正如《研究是一门艺术》一书序言中写道:这个世界需要好的研究者,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日益泛滥但真理更加难求的年代。
过去是信息一条难求,现在是应有尽有,即便你不想知道,信息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强行侵入大脑信息库中。
屠呦呦奉献精神作文自我感悟
屠呦呦奉献精神作文自我感悟
屠呦呦,这个名字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是那么亲切而熟悉。
她用自己毕生的努力和奉献,为人类战胜了疟疾这个顽疾,拯救了无数生命。
每当想到她的事迹,我都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老师常说,要以屠呦呦为榜样,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
可是作为学生,我们怎样才能学有所成呢?我觉得答案就藏在"奉献"两个字里。
是啊,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甘于奉献自己的时间和汗水,才能在茫茫知识的海洋中捞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网。
记得有一次,我为了准备一次重要的考试,通宵达旦地复习功课,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
虽然那段日子辛苦万分,但当最终取得优异成绩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自豪。
这或许就是奉献的意义所在吧——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当然,奉献远不止是付出汗水那么简单。
屠呦呦女士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哪怕遇到重重阻碍,她也从未气馁。
这种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奉献。
我们要学会像她一样,对理想怀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跨越重重障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奉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生活就像是一次次的考验,只有通过自我奉献,我们才能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勇敢面对挑战吧,像屠呦呦老人那样,用奉献书写出精彩的人生!。
屠呦呦的成就:展示中国药学的实力及精度
屠呦呦的成就:展示中国药学的实力及精度屠呦呦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学家,是一位卓越的中草药专家,她的成就不仅在于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与现代医学等研究领域取得卓越成果,更在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发掘到中国传统药物价值,创造性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开发出多种耐疟疾新药并在全世界享有盛誉,这展示了中国药学的实力和精度。
屠呦呦的成就离不开她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1950年代,瘟疫和疟疾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广泛蔓延。
屠呦呦在对中药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了一种古老而被遗忘的治疗疟疾的方子,并着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经过多年钻研,终于提取出该中草药成分,并成功地制成了抗疟药——青蒿素。
这种药物经过长时间的临床应用,被证明其疗效显著,而且副作用小,是迄今为止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青蒿素的问世,大大提高了我国抗疟工作的效力,使得全国的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下降,也为世界疟疾防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屠呦呦博士因此获得了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成就不仅带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彰显了我国传统药物研究的重要性。
除了青蒿素,屠呦呦还在中药制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领域积极探索,创造性地运用人工合成技术制备各类中草药新药。
此外,她还通过实验及开展大规模临床应用,发现红花和三七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等多种常见病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这些成果彰显了屠呦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并远离了传统中草药研究仅仅停留在原料与药物功效界限以及测定药物成分等的观念。
总之,屠呦呦在医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已经赢得国内外的尊敬和认可,她的研究成果彰显了中草药在医学研究领域的独特价值,并顺应当代生物医药研究趋势。
同时,她的成就也展现了中国药学的实力和精度,证明了中医药在全球的重要性以及急需传承与继承。
今后,如何充分保护中药资源,加强中药研究,并在世界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依然需要我们不断追求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回到“屠呦呦” 有人说,过去这几十年,屠呦呦在中国的命运却似乎 并未与其贡献相符:因文革历史条件所限,屠呦呦才没有 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另据了解,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 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据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叙述,屠呦呦不善交际, 性格直率,也不会拍马屁。比如在会议上,她赞同就马上 肯定;不赞同就直言相谏,并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四年前,在这位科学家的获奖感言中依然无法抹去集 体主义的烙印,一如诺奖揭晓后电话里的简单回应。
使命的缘起
高光下的非议
回到“屠呦呦”
9 月 5 日 17 : 30 之后的朋友圈,几乎被“屠呦呦”这 个名字刷爆了。 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位中国女科学 家,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一片叫好声 的同时,围绕屠呦呦的争议也由此展开,政府大规模项目 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是否妥当?一位没有博士学位、没有 留洋经历、非两院院士的“三无教授”摘得诺奖又打了谁 的脸? 绕不开的“ 523 项目”慢慢被揭开,只是在那个年代, 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人生无法因其贡献而闪光。
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个秘密军 事科研任务,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一员。头发花白的屠呦呦 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参与的研究工作,是一场“军民 大联合的项目”,“当时大家都是很协作,不分彼此的。” 几年前,屠呦呦这样回忆道。 由于处于“文革”时期,部分资深科研人员只能“靠 边站”,1969年,当时还是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 “523项目”研究组的组长。 39岁的屠呦呦遵循毛泽东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 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开始着手从中 草药中发现新的抗疟药。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 民间的药方,寻找可能的配方。几年时间,她“几乎把南 方的老中医都采访遍了”。
“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 的同志们。”屠呦呦说,“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 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 荣誉。”
如今,年迈的科学家一夜之间炙手可热起来,她的故 事也终于有机会从集体回到屠呦呦的身上。
1930年,屠家唯一的女孩儿降生,开堂坐诊的父亲摘 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家中小妹取名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
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 这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古医书中就有 入药的记载。在公元 340 年间,东晋医书《肘后备急方》 中记录了一个“治寒热诸疟”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 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 疟疾的抑制率只有 68% ,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其它科研 单位汇集到 523 办公室的资料里,青蒿的效果也不是最好 的。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 甚至只有 12%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 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屠呦呦不甘心,她反复思考为什么青蒿古方记载和中 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温度!这两者的差别是温度!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 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以前进 行实验的方法都错了。”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 进行实验,她在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屠家楼顶有个摆满各类古典医书的小阁间,这里 是屠呦呦童年时的阅览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 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四部医典》、 《本草纲目》、《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虽然 因识字不多且读得磕磕绊绊, 但这里却是她医学梦萌发 的温床。 在这样的环境下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 给父亲做帮手,而看到前来求医问药的病人喝下父亲煎熬 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所缓解,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 浓厚的兴趣。 每当父亲背起竹篓外出采药时,少年时期的屠呦呦都 会像个跟屁虫似的一路追着,或钻进丛林寻觅,或抄起铁 铲挖掘,或捧起药棵嗅闻,其间自然会不停地向父亲询问 诸种中草药的点滴知识,比如采收时节、药用部分、保存 方法、品质疗效、贮藏要点……采药归来归来,屠呦呦的 劲头会更大,宁可不吃饭不睡觉,她也非要跟着父亲一起 炮制药材,忙得不亦乐乎。
有据可考的是 1978 年,“ 523”项目的科研成果 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 体的荣誉, 6 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 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的名字。 当年大协作的“ 523”项目以“胜利完成”而告终, 然而贡献的归属却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却争议不断,屠呦呦 则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 2009年,屠呦呦编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出 版,就因为引文署名的细节而招致批评:未能充分肯定其 他研究小组和研究成员的作用。反对者认为,屠呦呦夸大 了自己在“523”项目中的作用。 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 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 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到 100% 活性, 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 这个奖。可见这个奖项注重科学发现的思维,而不在乎是 谁做的。
2.高光下的非议 终于,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评选将屠呦 呦的名字第一次推向了幕前,也戏剧性地像为诺奖预演一 样,让这位年迈的科学家一朝处于荣誉的非议之中。 2011年9月24日2时,81岁的屠呦呦登上了2011年度拉 斯克医学奖的领奖台,斩获临床医学研究奖,那是彼时中 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奖项。 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的描述里,屠呦呦是一个靠 “洞察力、视野和顽强的信念”发现了青蒿素的中国女人。 而国人却发现了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 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 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
ຫໍສະໝຸດ 1.使命的缘起----523 85岁的屠呦呦坐在家里看电视,才知道自己得了奖, “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有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屠 呦呦语气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 学家的荣誉”。 屠呦呦的几句话,便将时间拉回了那个秉持集体主义 的特殊历史时期。 1967 年,一个由全国 60 多家科研单位、 500 多名科研 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 “ 523”,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的指向 正是——防治疟疾新药,因为1960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 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的饶毅在《中药 的科学研究丰碑》的文章中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观点:“虽 然对于青蒿素的归属问题争议不断,但有三点毋庸置疑: 首先,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 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其次,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 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此外,其他提取到 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 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 四年后,并不认可集体成就的诺贝尔奖,再次把奖项 颁给了在青蒿素研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 “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 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 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 生 理 学 或 医 学 奖 组 委 会 秘 书 格 兰 • 汉 森 ( Goran K. Hansson)说。
于是,一些针对“三无教授”的非议和争论接踵 而至。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 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 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 人。” 普遍的观点是,现在已经无从证明屠呦呦是发现青蒿 素的主要贡献者。由原全国“ 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 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 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 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 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 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 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屠呦呦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 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 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直至今天, 85岁的“三无科学家”屠呦呦依旧在那座小楼的一间办公 室带着项目……
“1971 年 10 月 4 日,那是第 191 号样品。” 在 190 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 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 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 而相比庞大的“ 523 项目”,屠呦呦的名字却从来不 为人所知。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且 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了奖,也鲜少有人探究,这些“集 体荣誉”的背后,是研究人员的个人努力。
屠呦呦 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
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 年 12 月 30 日生于浙江宁 波, 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 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 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 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 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 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随着心中治病救人的梦想渐渐清晰, 1951 年屠呦呦 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药学院)药学系。在那个 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屠呦呦说自己“很幸 运”。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现在的屠呦呦再次提到梦想仍是 关于古老的中医药,她在书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 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 好处。”就如让屠呦呦走向高光的青蒿素,“青蒿素是古 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 害人们生命的疾病。” 与屠呦呦共事过四十多年的同事廖富民评价:“她是 个执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