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新机场空港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考

合集下载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布局研究北京新机场建设对于完善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北京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新机场建设,北京提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新航城,培育促进首都及整个首都经济圈发展新的战略增长极。

本文从分析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功能定位入手,研究了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发展的总体考虑、范围划定的原则、功能布局等,以期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发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提供参考。

一、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2012年12月2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复北京新机场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标志着北京新机场从前期论证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

北京新机场定位为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按2025年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0万吨、飞机起降量62万架次的总体目标规划建设。

根据预测,2020年旅客吞吐量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0万吨、飞机起降量40万架次。

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国家重点工程,是首都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对推动北京南北城协调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首都经济圈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4号)提出大力推动航空经济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鼓励各地区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研究发展航空客货运输、通用航空、航空制造与维修、航空金融、航空旅游、航空物流和依托航空运输的高附加值产品制造业,打造航空经济产业链。

同时提出,选择部分地区开展航空经济示范区试点,加快形成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临空产业集聚区。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

临空经济是民航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性作用发挥的体现和载体,发展临空经济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依托航空运输要素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发展策略。

围绕新机场建设,北京提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打造新航城,培育促进北京地区特别是城市南部地区发展的新战略增长极。

北京新机场方案

北京新机场方案
2.优化区域交通布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3.打造绿色、智能、人性化的现代化机场,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三、项目内容
1.机场基础设施建设
2.机场运营管理
3.机场配套服务设施
4.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
四、实施方案
1.选址与规划
新机场选址于北京市大兴区,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网络等因素,确保机场安全、高效、便捷。
2.基础设施建设
(1)飞行区:建设两条跑道,满足大型客机起降需求。
(2)航站楼:设计年旅客吞吐量为1亿人次,采用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旅客出行体验。
(3)货运区:建设完善的货运设施,满足年货邮吞吐量500万吨的需求。
(4)交通设施:完善机场内外交通网络,实现公路、地铁、城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的便捷换乘。
第2篇
北京新机场方案
一、项目概述
北京新机场项目旨在缓解现有首都国际机场的压力,满足不断增长的航空需求,提升北京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本项目将遵循现代化、环保、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打造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航空枢纽。
二、项目目标
1.提供充足的航空运输能力,满足未来二十年内的航空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
2.基础设施建设
-飞行区:规划多条跑道,满足不同类型飞机的起降需求,同时预留扩建空间。
-航站楼:设计具有高效率的航站楼,提供充足的候机、安检、登机口等设施,确保旅客流线合理,提升出行体验。
-货运区:建设专业化的货运设施,包括货物处理中心、仓库等,满足年货邮吞吐量的需求。
-综合交通中心:实现航空、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提高旅客换乘便利性。
(3)住宿设施:建设酒店、公寓等住宿设施,满足不同旅客的需求。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协同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改善区域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健康发展。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分析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的成就自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大力推进,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京津冀地区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也付出了较大的努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尽管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不利于整个地区的协同发展。

京津冀地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北京市的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需要加大投入和改革创新,才能有效解决。

京津冀地区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仍存在一定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需要持续加大力度,才能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未来发展对策1.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各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各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与未来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京津冀三地(北京、天津、河北)为核心的区域合作和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提出了这一战略,旨在优化区域布局、促进资源共享、促进市场一体化、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形成协同创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体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历程1. 初期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初期规划可以追溯到2002年北京提交的《关于设立北京、天津、河北区域合作促进委员会的建议》,正式启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

随后,国家开始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系统规划和布局,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推动该地区的协同发展。

这些政策和措施包括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等。

2. 城市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城市间联动。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互通、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式,促进京津冀三地间的协同发展。

京津两地间的城市联动尤为显著。

天津作为直辖市的优势与北京的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充分协调发展,形成了相互补充的关系。

这种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有力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

3. 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市场一体化,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京津冀地区建设了一批产业集聚区、深化了产业合作,形成了一批协同发展的典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链。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推动了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的共享,推动了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4. 生态环境共建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致力于构建优质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保护、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措施,京津冀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环境保护成就。

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有望有效改善这一问题,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深入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指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的提出,源于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地产泡沫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背景介绍中,首先需要了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现状和发展瓶颈。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集中的城市群之一。

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非突然的举措,而是在长期的政策研究和试点实践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北京、天津和河北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间联系紧密,互相依存。

促进这三地的协同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也将推动整个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现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抓手。

通过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让京津冀地区发展共赢,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目的和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旨在推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这一战略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但由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助于增强区域竞争力,推动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协同发展可以借助不同地区的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

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体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对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作为一个关注者和参与者,亲身感受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

在此,我将分享我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心得体会。

一、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强区域内的一体化合作。

在我认识中,这种合作体现在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

例如,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三地之间的交通时间,加强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二、优化经济结构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另一个重点是优化经济结构布局。

通过统筹利用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京津冀一体化区域能够提高整体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城市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了新兴产业,提高了城市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京津冀三地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协同,推动城市间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实现了更加协调统一的城市发展。

我所在的城市与京津两地在产业合作、人才流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四、改善生态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环境保护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通过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例如,近年来采取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使得京津冀的空气质量大幅提升,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综上所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深化区域一体化合作、优化经济结构布局、推动城市协同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举措促进了京津冀三地的协调发展,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活条件。

作为居住在京津冀地区的人民,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建设,共同为我们的家园谱写更加美好的未来。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协同不够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促进基础设施协同建设等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需要不断加强协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趋势、政策、措施。

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地区的核心位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三地区的相互合作与协同发展,可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的互补优势。

北京作为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天津作为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河北作为重要的农业和重工业基地,三地各具特色,资源互补性强。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整合各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三地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地理联系和经济联系,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和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流动等。

通过协同发展,可以加强三地之间的协作与合作,共同解决各种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概况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其目的是实现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合作,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在经济领域,京津冀地区不断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的高端产业集聚区、以天津为核心的制造业集聚区、以河北为核心的传统产业集聚区。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下的北京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北京的困惑与区域发展的困境当前北京市的产业体系已呈现工业化后期的发展特征,但空间拓展并没有显现出大规模的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依然活跃,功能聚集依然显著。

这种困惑局面具体来讲体现以下几方面:一、中国入世以后,北京的国际化职能、新兴文化职能发展明显加快,但这些功能空间多在中心城区内庞大的首都职能和“驻京职能”空间板块基础上“见缝插针”,更加重了中心城区的拥挤效应。

二、科教、商务服务、总部经济等区域性职能和制造业布局向北不断延伸,与京津冀地区整体向海发展的势态相背离,从而影响北京区域辐射影响力的发挥。

三、北京依旧承担过多的区域性交通运输与物流集散职能,特别是众多国家级铁路、高速公路和国道向北京六环内汇聚,对城市功能的拓展产生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北京周边地区在对接北京功能发展方面也存在以下困境:一、北京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平台不健全,生活服务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滞后,致使北京的都市工业、物流产业扩散受阻。

二、房地产开发、科技研发服务和商务旅游活动等开始向周边区域扩散,但由于交通、电力能源等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投资规模与消费活动的进一步扩大。

二、“一体、共赢”的协作发展思路未来“区域一体、合作共赢”是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立足点。

北京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职能,破解单中心功能高度聚集的困境,需要在区域层面重组首都职能和国际化职能,实现创新引领区域发展、开放服务区域发展。

同时,北京周边区域要摆脱发展的困境,也需要加快构筑新的开放发展平台,进一步提升城镇的交通设施和产业承接能力,并与北京一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总的来看,未来北京应与周边区域在综合枢纽体系和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同城化区域和合作共建区共建共享,重大跨区域生态功能区协同保护等方面寻求突破。

三、从区域谋划大北京发展新空间借鉴世界城市空间拓展与功能布局模式,从三个区域尺度上谋划北京空间发展。

首先,北京50公里范围内区域为首都功能拓展区,是北京国际化职能、首都服务职能发展的核心区域。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胡梦琪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16期摘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构建世界级城市群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配置资源经济增长极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做好这篇文章,让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需要从国家层面科学谋划、精心布局指导,地方层面科学分工协同,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协调指导作用,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配置方面尊重市场主导地位。

一、京津冀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经济学界、实业界普遍认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展动力一是改革创新、二是城镇化。

做为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地区要有立足环渤海面向全世界的对外改革开放战略格局,除区域内部资源配置外要全球思考资源配置,要有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思考定位,在改革创新中发挥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和这个区域内高科技人力资源比较富足的优势,大力鼓励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成生产力,培育大批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研发机构,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中心重点,在区域内建立科技创新分部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在城镇化方面,新型城镇化不是单一的经济进程,而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性进程,在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方面首都的世界政治、文化、科技创新中心定位与天津河北的全国重要航运口岸和环渤海口岸经济区定位要明确。

土地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要均衡协调发展,土地城镇化是重要载体,产业城镇化是重要基础,人口城镇化是核心。

除首都、天津世界级城市外,打造市域次中心城市和首都周边地区各具特色的卫星城。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2024年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范文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群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就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1. 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因此,京津冀城市群的首要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要求在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北京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发挥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引领作用。

2. 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天津和部分河北城市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创新实力,因此,京津冀城市群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

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该城市群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

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三、协同发展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京津冀城市群应优化空间布局,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

要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是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

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城市间的互联互通。

3.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要充分发挥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结论京津冀城市群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群,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

其功能定位包括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与产业高地、生态屏障与绿色发展等。

要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作者:马海龙来源:《商场现代化》2015年第04期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总体思路上应该统一思想、融合为本、协同为基、行动为要。

行动策略上要以区域协同制度创新为保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入点,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一体化市场建设为主线,以产业合作为主攻方向,构建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产业为基础、社会参与的区域治理模式。

在推进协同中,应坚持规划先行,统领全局,打造“双城记”,带动区域发展,建立区域合作平台,构建区域协同长效机制,逐步推进区域协同。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和国家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该区域的协同发展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支撑。

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1.联合为先,统一思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各方的联合行动,惟有联合,才能互利;惟有联合,才能共赢;惟有联合,才能发展。

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阻隔,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打破产业的分割,打破市场的封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树立“区域”的整体观念,联合起来,协调行动。

2.融合为本,促进发展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

只有区域的融合才能推进区域的发展。

为此,既要推动空间的融合,又要实现产业的融合;既要推动城市的融合,又要实现农村的融合;既要推动生产方式的融合,又要实现生活方式的融合;既要推动体制机制的融合,又要实现资源环境和要素的融合。

3.协同为基,积极互动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涉及到“三地四方”的行政主体,同时还有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群体。

因此,要充分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首先建立利益表达机制,确保各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各方都能享受合作带来的成果;还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利益受损方进行补偿。

在互信、互惠、互利、互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汇聚各方的力量,共同推动区域的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点思考作者:张立鹏来源:《投资北京》2016年第07期“十三五”开局之年已经过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亦有两年多时间,区域内各项规划相继落地,尤其是省市交界处的京东、京南地区不断取得新进展。

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作为长期跟踪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一方,诸多研究成果和决策建言正在体现战略价值,此时有必要进行一些总结和展望。

协同发展离不开桥头堡的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离不开战略桥头堡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2年,我们就开始以“重点带动、产业协同,点轴结合、网状布局”的思路为京津冀发展积极建言——在《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中,我们为北京市相关部门提出构建京张方向、京承方向、京津方向和京西方向四条产业发展轴,引导首都核心区资源与产业向周边辐射,填平首都经济圈内外层间的产业悬崖。

建设生态硅谷(延庆、怀来)、环渤海商谷(顺义、通州、平谷、密云、蓟县、兴隆、三河)、中国低碳谷(大兴、亦庄、房山、保定、廊坊、宝坻、武清)、燕赵绿谷(涿鹿、门头沟)四大产业协作区,作为腹地支撑四条产业轴线,以线带面,促进区域产业协同。

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如建设大外环高速公路,将上述四大产业轴与四大产业协作区横向连接起来,打通物流、人流、信息流的环线通道,促进首都经济圈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北京市各区“十三五”总规相继出台。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时期,房山区的发展总目标是打造京保石发展轴桥头堡,平谷区则是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后花园。

这也是北京市16个区中两个以“桥头堡”作为战略定位的区。

而这恰好与我们的主张相符,即,于京东(通州、平谷)、京西a南(房山)方向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于京南的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西北的延(庆)怀(来)地区建设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协作区。

上述思路,已在投资北京智库崭新力作《京津冀一体化的“三线”建设》一书中得到全面阐释并获得广泛认可。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一、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1. 经济发展情况目前,京津冀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京津冀三地的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0%以上,区域总GDP超过14万亿元,同时这里还拥有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链。

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较强,而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相信其经济发展会更加快速地推进。

2. 城市规划建设京津冀三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比如,雄安新区计划被列为国家战略,将成为未来的新一线城市。

同时,北京建设CBD、高端产业园区等也已初见成效。

冀南地区则在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探索发展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3. 产业合作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实施对三地的产业合作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和市场空间,加速形成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在产业层面,三地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如北京的综合国力较高、天津的港口集聚优势明显、雄安新区迎来大量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

4.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可谓是“东风劲吹”。

比如,京港澳高速、京台高速等高速路已贯穿整个区域,实行不停车收费,极大地方便了人民出行。

同时,京津冀高速铁路也在建设中,如京津高速铁路已于2010年开通,并相继引入天津、邢台和石家庄等城市。

5. 生态环境保护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

目前,三地共同启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和生态区域化管理,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加强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

这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转型之一,未来将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二、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1. 进一步加强协调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因此,要在现行的各种政策基础上,以“大中小”辐射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主题,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共同盘活经济活力。

2. 发展新兴产业三地均有自己的产业优势,比如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天津的航运物流产业、石家庄的钢铁等。

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与举措作者:王双董微微来源:《求知》 2019年第2期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京津冀三省市视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对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重大国家战略。

实施5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仍存在着城市群内部中小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压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等问题,亟待通过进一步优化城市群结构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设施领域深度合作、实现生态环境的共治共享、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等加速京津冀协同进程、夯实京津冀城市群建设基石。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障碍1.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

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以城区常住人口为城市规模划分依据,京津冀城市群内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超大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4个,人口在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4个,为邯郸、唐山、沧州、邢台,人口在300万到500万之间的大城市5个。

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布局不够合理,保定、石家庄两个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水平与京、津之间的差距较大,两市生产总值之和为北京的40%、天津的56%,两市人口规模总和与北京相近。

同时,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的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网络发展需进一步完善,其辐射带动力仍需进一步强化。

中小城市的支撑功能相对较弱,制约了对区域内产业、人才和资源的承接能力。

京津冀都市圈尚未形成合理的劳动力分工与市场分工的多中心城市结构体系。

2.城乡之间、农村之间差距显著。

京津冀地区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一般认为,城乡收入比达1.4∶1,则城乡关系为最优状态。

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相当于京津的48.95%和75.5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约相当于京津的53.14%和58.33%。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心得感悟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一员,我深感这一战略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参与和观察,我积累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

京津冀地区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协同发展能够实现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北京的高端产业可以向河北和天津等地转移,降低北京地区的生产成本,同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这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京津冀地区交通发达,但在城际交通和交通拥堵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交通的便利性和效率。

例如,京津冀地区正在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这将进一步缩短城市之间的距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为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创新。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互补性强,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形成协同效应,提高整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例如,北京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服务可以与天津的制造业相结合,形成高端制造业和金融服务的协同发展。

这种产业协同创新对于提升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协同发展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例如,可以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加强政府协调和合作。

京津冀地区涉及到多个省市的利益和发展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协商和合作,形成合力。

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建立起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

例如,可以建立定期的高层会议和工作组,协商解决重大问题,推动协同发展的落地和实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政府协调和合作。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体会心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共同发展,形成协同发展的新局面。

我对这一战略有着深刻的体会和心得。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北京具有雄厚的资源和优势。

而天津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港口城市,具备了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河北则以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支撑,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优势。

通过协同发展,三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进一步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助于缓解北京的发展压力。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面临着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而通过与天津、河北的协同发展,可以将一部分产业和人口转移到周边地区,减轻北京的发展压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有利于推动区域一体化建设。

三地在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等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例如,在交通方面,京津冀已经开始建设高速铁路网和城际轨道交通,加强了三地之间的联系。

在环保方面,三地可以共同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减少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三地可以共享资源,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使居民享受到更好的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河北的支持力度,确保协同发展的全面性。

其次是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三地都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需要通过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最后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三地都位于华北平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生态环境资源。

总的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战略。

通过三地的合作与努力,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于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北京空港枢纽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于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北京空港枢纽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关于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北京空港枢纽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问题及分析: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时代,空港枢纽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主流形态之一。

所谓空港枢纽经济,就是依托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从而对机场周边地区的产业产生直接、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一种具有现代服务性特征与新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型产业。

目前,国内新一轮空港经济建设热潮已然掀起。

一、存在问题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新机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枢纽机场,并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然而当前,尚存在如下问题:(一)产业布局缺乏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不突出。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园区临空产业难以管理,产业集群规模效应难以显现。

(二)临空经济区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临空产业指向性不显著。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顺义临空经济区的空港工业园区和林河工业园区内,企业在采购与销售过程中使用航空运输的比重仅为23%-24%,远远低于公路运输48%-56%的比例。

(三)临空经济区跨多个区级行政区存在,跨区域利益协调较有难度。

这种跨区域格局易导致无序竞争、配套服务支撑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

(四)定位模糊,尚未形成临空经济区与机场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局面。

发展空港枢纽经济,临空经济区不仅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机场周边地区也应为临空经济区的企业提供产品配套和其他相关服务。

上述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北京空港枢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问题因素也都影响了京津冀地区空港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经验启示纵观各国空港经济区发展的国际经验,对于创新北京空港枢纽经济发展模式,有如下启示:(一)便捷的综合交通枢纽是空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典型的如德国法兰克福机场的“空铁联运”模式:法兰克福便捷密集的交通网使其成为德国基础设施最好的地区之一,法兰克福机场在机场登机厅下设有地下火车站,实现了机场与高铁的无缝连接。

枢纽机场建设发展新思考

枢纽机场建设发展新思考

枢纽机场建设发展新思考
陈菲;姚晏斌
【期刊名称】《交通企业管理》
【年(卷),期】2024(39)1
【摘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型国际枢纽既是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国家和民航局的期望和要求。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完善首都机场服务功能,显著提升北京航空枢纽国际竞争力”。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

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对北京两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首都机场、大兴机场枢纽建设工作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总页数】3页(P6-8)
【作者】陈菲;姚晏斌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6
【相关文献】
1.关于大连机场航空枢纽发展建设的若干思考
2.对枢纽机场建设的两点思考
3.关于我国枢纽机场建设的思考
4.基于“双枢纽”模式的北京机场轨道交通发展思考
5.建设西部门户枢纽机场的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