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路径
神经内科5个临床路径
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县级医院2012 年版)一、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二)诊断依照。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2010 )。
1.起病忽然,快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半连续十至数十分钟,并在 1 小时内恢复,但可频频发生。
3.除外癫痫。
4.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依据《临床诊断指南-精神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生二级预防指南(20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撰写组, 2010 )。
1.进行系统的病因学检查,拟订治疗策略。
2.抗血小板齐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血发生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要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血管狭小并达到介入标准者予经皮血管内成形术(支架成形术或球囊扩充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大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拥有其余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时期不需要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能够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惯例、尿惯例;(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3)心电图;头颅 MRI 或 CT ,颈部血管超声。
2.依据详细状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同型半胱氨酸、TCD,CTA、MRA或 DSA ,心脏彩超、胸部X 线平片。
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机械取栓;非静脉溶栓)1、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163. 302]大脑动脉血栓性脑梗塞,[163. 302]血栓性偏瘫,[163. 304]大脑动脉血栓性腔隙性脑梗塞,[163. 900]脑梗死,[163. 901]多发性脑梗塞+, [163.903]腔隙性脑梗塞+, [163,904]小脑梗塞,[163. 906]桥脑梗塞,[163. 908]创伤性脑梗塞,[163. 908]丘脑脑梗塞。
2、诊断依据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01)脑梗死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1)一般诊断A临床特点a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部分病例在发病前可有TIA发作。
b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或波动。
C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B辅助检查a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b影响学检查:脑的影响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灶的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度。
c头颅CT、头颅MRI、经颅彩色多普勒3、临床分型(TOAST)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心源性脑栓塞;3)小动脉闭塞型;4)其他明确病因型;5)不明原因型4、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1)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7. OD o2)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分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主要是进行动脑血管造影检查、支架植入术、动脉溶栓、机械取栓。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14个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录1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22脑出⾎临床路径73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路径124多发性硬化临床路径185癫痫临床路径236重症肌⽆⼒临床路径287病毒性脑炎临床路径338成⼈全⾯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路径439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路径51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路径5811颈动脉狭窄临床路径6612颅内静脉窦⾎栓形成临床路径7113视神经脊髓炎临床路径78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临床路径84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2009年版)⼀、短暂性脑缺⾎发作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适⽤对象。
第⼀诊断为短暂性脑缺⾎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脑半球)(ICD-10:G45.1)(⼆)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1.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多数持续⼗⾄数⼗分钟,并在1⼩时内恢复,但可反复发作。
3.神经影像学未发现任何急性梗死病灶。
(三)治疗⽅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1.进⾏系统的病因学检查,制定治疗策略。
2.抗⾎⼩板聚集治疗。
3.频发短暂脑缺⾎发作者应予抗凝治疗。
4.病因、危险因素、并发症的治疗。
5.明确有⾎管狭窄并达到⼿术标准者予⼿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为5-7天。
(五)进⼊路径标准。
1. 第⼀诊断必须符合短暂性脑缺⾎发作:椎基底动脉综合征(ICD-10:G45.0),颈动脉综合征(⼤脑半球)(ICD-10:G45.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
1.必需检查的项⽬:(1)⾎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糖、⾎脂、凝⾎功能、抗“O”、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纤维蛋⽩原⽔平、蛋⽩C、感染性疾病筛查(⼄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电图;(4)头颅MRI或CT,颈动脉⾎管超声。
卫生部印发21个专业200个病种临床路径名单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路径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09〕152号2009.9.18
卫办医政发〔2010〕198号2010-12-22
17
小儿外科(08)
16
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09〕180号2009.10.26
合计
200
尿道下裂临床路径
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
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临床路径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路径
发育性髋脱位(2岁以上)临床路径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
梅克尔憩室临床路径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临床路径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临床路径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临床路径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
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路径
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临床路径
矮小症临床路径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路径
川崎病临床路径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
癫痫临床路径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路径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路径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
过敏性紫癜临床路径
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路径
子宫腺肌病临床路径
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宫颈癌临床路径
输卵管妊娠临床路径
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2009.6.30
卫办医政发〔2009〕146号2009.9.18
神经内科脑梗死&TIA临床路径表-操作方法
《2012-10版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路径表(单病种)》操作方法一、 适用对象本表适用于发病一周内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
二、 操作方法以下从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健康教育和医生签名六部分按就诊天数详细解释操作步骤:1、临床评估1)第一天:主要以急诊就诊中的临床评估为操作重点。
在病史中一定记录发病时间、就诊时间,两者须精确到X时X分。
在病史中一定记录规范的NIHSS评分、GCS评分、生命体征。
在病史中记录危险因素,尤其是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既往卒中病史、血液系统疾病史等。
对于就诊时正处于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病史中一定记录溶栓评估。
对于非房颤的脑梗死患者进行ESSEN评分。
对于伴非瓣膜性病变房颤脑梗死患者进行CHA2DS2-VASc评分。
对于TIA患者进行ABCD2评分。
在病史中一定记录深静脉血栓评估和吞咽功能评估。
深静脉血栓评估:若患者下肢肢体肌力≤Ⅱ度,或NIHSS评分中单下肢肢体运动评分≥3分,考虑存在深静脉血栓风险。
吞咽功能评估方法为洼田吞水试验。
常温下饮温水30 ml,在无呛咳情况下,1次吞下,连续2次,记录最短1次时间。
分级:I级<5秒,Ⅱ级6~10秒,Ⅲ级11~15秒,Ⅳ级>16秒或不能咽下。
分级≥Ⅲ级考虑存在吞咽困难。
2)第二天之后直至出院:每日在病史中一定记录患者主诉、NIHSS评分、GCS评分、评估基本生命体征、深静脉血栓评估和吞咽功能评估。
3)出院当天评估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
2、实验室检查1)第一天:主要以急诊就诊中的实验室检查为操作重点。
对于就诊时正处于发病6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必须在就诊后45分钟内完成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并取得结果报告。
在周一至周五的8AM至4PM时间内,能在急诊就诊状态下完成血脂(限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检查,并取得结果。
脑血管意外临床路径
脑血管意外
平卧头偏向一侧、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询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记录于特护单
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必要时降低颅内压治疗(甘露醇)
脑出血、蛛血高血压脑病脑血栓形成
绝对卧床休息降血压、降颅压早期溶栓,注意监测尽量少动患者凝血时间、凝血酶原
时间、血压控制
降低颅内压、防注射硫酸镁等
止脑水肿(甘露祛酯药
醇、速尿)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抗凝治疗:血管扩张止血(止血敏、止防呕吐窒息药:尼莫地平、钙拮血芳酸、立止血)抗剂等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改善微循环:(低右)止呕吐、窒息
手术指征:如脑血栓根据出血量决定是否形成在小脑予脑室引手术、手术者术前准流
备:备皮、留置导尿
管、心电图、备血
术前准备护送入手术室
护送入院。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 等法。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可尽早应用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 治疗方法。 4.推拿治疗:根据不同分期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5.中药熏洗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6.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香疗、蜡疗等。 7.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血压血糖的调 整、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可参照 2010 年中华医 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8.康复训练:病情平稳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9.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 2.病程进入恢复期。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4.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和二级预防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 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标准住院日≤21 天
实际住院日:
天
时间
年月日 (第 1 天)
年月日 (第 2~3 天)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重患者继续重症监护
□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危险性评估、实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主 施溶栓应用评估等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要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防治并发症
诊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病程记录
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
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大脑中动脉是大脑血管系统中最主要的血管之一,其分布与大脑包括大脑皮质、脑干、小脑等区域在内的血液供应密切相关。
本文将按照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来进行描述。
大脑中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分为左右两侧。
在颈内动脉分叉后,大脑中动脉向上穿过枕骨,进入脑颅内部。
进入脑颅后,大脑中动脉经过两个重要的分支。
第一分支是向上延伸的前交通动脉,负责连接两侧大脑中央部位。
第二个分支是向下延伸的基底动脉,是连接大脑各部位的主要通道之一。
基底动脉分为两支,左右基底动脉。
两者汇合后,向左右两侧分出数个分支。
在基底动脉之后,大脑中动脉第一个供血分支是豆纹动脉。
豆纹动脉供血于颞叶、额叶以及侧脑室区域。
接下来,大脑中动脉分为两个主要分支:腹内侧枕叶动脉和上支枕叶动脉。
前者负责血液流向颞叶内侧以及外囊区域;后者负责补给外囊区域和枕叶的下部。
这两个分支的汇合点是腹外侧枕叶动脉和上支枕叶动脉的交汇处。
大脑中动脉在进一步向上延伸时,会分出更多支流。
其中两个主要支流是上侧额极动脉和前中央动脉。
前者供应额叶后侧及运动皮层,后者负责血液流向额叶前部和额叶、顶叶的结合区域。
除了这些主要的分支,大脑中动脉还有许多较小的分支。
这些小分支将血液输送至大脑的各个部位,包括额叶、顶叶、枕叶和大脑基底核等重要部位。
总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的行程及分段非常复杂,但是这个复杂性也是它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注意保持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有利于大脑健康的重要因素。
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
影像学评价指标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 学检查,观察脑梗塞病灶 变化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 ,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06
非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依据及效果评 价
非药物治疗方法介绍
溶栓治疗
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有效减轻脑梗塞症状。常 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等。
血管内治疗
包括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通过手术或介入方法清除血栓或扩 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流。适用于大血管堵塞引起的严重脑梗塞。
03
信息化助力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实现临床 路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提 高工作效率。
04
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提高其对急性脑梗塞的认知及 配合度。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数据统计与分析
定期对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执行 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评估路径实施效果。
问题反馈与改进
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 时反馈给团队成员,共同讨论改
依据
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及大型临床研究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实施过程
01
02
03
药物治疗方案制定
由神经内科医生、临床药 师等共同制定,确保方案 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 性。
药物使用
严格按照治疗方案使用药 物,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 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理团队。
职责明确
明确团队成员职责,确保各司其职 ,实现无缝对接。
培训与教育
对团队成员进行急性脑梗塞诊疗规 范、临床路径实施要点等培训,提 高团队执行力。
流程优化及改进措施
01
标准化诊疗流程
制定急性脑梗塞临床路径标准 化诊疗流程,包括评估、检查 、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表单(1)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表单(1)
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ICD-10:I67.108 /Q28.3)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ICD-9-CM-3:39.5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3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主要诊疗工作
□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书写
□ 完善检查
□ 预约术前检查
□ 向患者家属交代手术可能达到的效果及手术风险
□ 待术前检查回报
□ 上级医师查房,对患者病情及术前检查准备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 完成病程记录
□ 待术前检查回报
□ 完成病程记录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饮食
□ 监测血压
□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 必要时保证睡眠药物
临时医嘱:
□ 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 凝血功能
□ 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 感染性疾病筛查
□ 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 预约DSA检查、头颅CT
□ 复杂动脉瘤行CTA或3D-DSA检查
□ 必要时查心、肺功能、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认知功能评定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饮食
□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 必要时给予保证睡眠药物
长期医嘱:
□ 一级护理
□ 饮食
□ 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
□。
神经内科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神经内科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ICD10:G95.105)(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起病,病变节段以下双侧锥体束损害,多为截瘫,括约肌功能障碍,分解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保留)。
2.脊髓MRI检查显示病变范围符合脊髓前动脉供血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1.营养神经治疗;2.改善循环治疗;3.脱水治疗:4.康复治疗;(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ICD10:G95.105)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无呼吸肌受累。
(六)住院后检查项目:1、血、尿、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纤溶测定、易栓症筛查、同型半光氨酸,抗心磷脂抗体(必要时),风湿免疫相关检查(ENA六项、抗核抗体五项)。
3、腰穿。
4、脊髓MRI(平扫+增强)。
4、脊髓血管造影(必要时)。
5、胸片、心电图。
6、其他必要的相关检查。
(七)选择用药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钠。
2、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酯、易达拉奉等。
3、改善循环药物:活血化瘀中成药、前列地尔、马来酸桂哌齐特等。
4、脱水药: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
4、其他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
(八)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住院期间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需要进一步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2、发现合并其它疾病并需要治疗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博爱医院
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恢复期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ICD10:I66.003)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注意事项:
1.入院接诊及完成检查和确诊,并筛选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治疗方案时间
2.抗凝治疗者不可同时抗血小板治疗,短期抗凝者在抗凝或降纤24小时后加用阿司匹林,有禁忌者可用氯吡格雷。
3.抗凝或降纤治疗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择适应症和排除适应症需要在病历上有记录,若为适应症而病人或家属拒绝者需要有委托书及相关签字。
注:康复评定具体内容:
(1)初期评定:由康复组组长(主管医生)组织,由康复组各成员根据各自对患者检查评估情况讨论:主要功能障碍,问题小结;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康复治疗计划和注意事项,
预测预后及判断康复的影响因素,具体康复治疗措施。
(2)中期评定:按初期评定所设定的目标是否完成,如未完成应寻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目前的功能状况,制定下一步康复治疗计划。
确定下一步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
(3)末期评定:康复治疗经过的总结,康复目标实施的程度,功能和能力提高程度,各种康复治疗的有效程度;经验和教训,出院后建议以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等。